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

时间:2024.4.20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衣:西服、中山装、学生装、改良的旗袍、裙子

食:西餐进入中国

住: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通商口岸出现

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

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长假制度。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19世纪xx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轮船招商局的开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3.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xx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xx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二、电影:

1.19xx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xx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xx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三、电视:19xx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四、互联网: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xx年代末,19xx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互联网的优势与作用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

(1)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

(2)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3)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爆发标志:19xx年x月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崩溃

3、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暴跌

4、发展:从美国迅速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5、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6、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激化了各国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7、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不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 失败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失败;19xx年罗

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xx年上任后实行新政;全国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积极:(1)使美国走出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

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未能完全彻底的消除经济危机

5、新政的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对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 罗斯福新政“新”的含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的变化)②福利国家的发展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新经济”的出现

实质:资本主义的内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理论来源:凯恩斯主义 特点:国家干预 盛行:二战结束到20C70s

作用:(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二战结束到

20C70s 滞胀:19xx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

解决滞胀办法:(西方国家普遍抛弃“凯恩斯主义”但不是完全抛弃,而是实行国家干预

和市场相结合,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二、福利国家的发展

目的: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缓和贫富差距,维护资本主义统治。(根本)

作用:1、积极作用:稳定社会2、消极作用 ①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②道德危机( “养懒人”的消极作用)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概念:第三产业又被称服务业,是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行业的总称。

兴起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概况:20C90s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 作用:美国90s出现了持续xx年的经济增长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内忧外患(1918~1920三年内战)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评价:历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失误: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标志:《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③贸易:恢复自由贸

易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 “新”含义:一定程度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作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指明道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

背景:苏联成立和列宁逝世

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2、农业:农业集体

化3、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

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集控

评价:1、 功绩: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也为反法西

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 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

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

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

重要原因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措施:农业领域(改革重点)(玉米运动);工业领域 结果:收效甚微(失败)

评价: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内容:重点放在工业上(注重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结果:前期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匹敌;后期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沉重,19xx年后经

济停滞

失败原因: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失败原因);军备竞赛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9xx年首先经济改革(重点: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改变单一公有制)

19xx年转向政治改革(实行多党制,多元化,放弃共 产 党的领导地位)

结果: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

1、含义: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2、背景: 西欧国家实力削弱;国经济实力膨胀(重要原因)3、基础:美国的怀特计划

4、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稳定国际汇率)

世界银行(宗旨:前期致力于欧洲经济复兴,后期全球性发展)

5、特征: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国货币和美元挂钩

6、作用:积极: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恢复和发展了经济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二、国际贸易体系

1、特征: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建立:关贸总协定

3、概况:19xx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正

式机构。 4、宗旨:降低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

5、作用:创造了自由贸易环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美国向外扩展经济

◆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

①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②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作用:标志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第23课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欧盟:(1)19xx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19xx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

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3)19xx年x月x日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9xx年x月x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9xx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xx年《汉

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第2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见课本P111)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1)对于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

(2)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A、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

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B、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1、19xx年x月x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时间:20xx年x月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综述: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述至距今一万年左右。

2. 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 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4. 发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

二、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 耕作工具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农耕。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简便又轻巧。至此,我国耕犁相当完善。

2. 耕作技术的发展: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比撒播方法先进。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稻麦倒卖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3. 农业灌溉:大型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灌溉技术如翻车、斗车等。

三、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 古代农业的变化: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

2. 小农经济的形成: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3. 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但封建地主阶级严重剥削,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 综述: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在冶金、。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2. 冶金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铁器的使用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 制瓷技术: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 丝织技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蝉制丝织绸的国家。

二、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民间手工业的分类

a)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b) 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围巾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时期得以恢复。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三、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很早就院校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

2.西汉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 早期商业: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 商业的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两宋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加快。

3. “商帮”:地域性商人群体,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2.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线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三、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 对外贸易的发展: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时,泉州成为重要港口。

2. 朝贡贸易: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贸易,占有重要地位。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 闭关锁国和海禁: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一历史必修一详细内容总结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结论:是否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历史进退的依据。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

政治必修一总结

政治必修一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含义必须具备的条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2货币产生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二课知识总结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两场战争两个条约五次战役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原因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大陆政策蓄谋侵华导火线1894年朝鲜农民起义结果清军惨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五次战...

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注意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是商品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注意使用价值不同...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简要篇)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知识结构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3西周分封制定义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

高一历史必修一总结和知识点

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

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小结

历史学考复习资料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课程标准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一权利法案的制定1时间机构1689年英国议会2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

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总结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综述: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述至距今一万年左右。2.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3.原始农业耕作方法:刀耕火种4.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2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2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商周时期的重要工具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4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

高一必修一历史总结(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