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训练(三)议论文布局之对照式(教师版)

时间:2024.4.13

高三语文作文训练(二)

二水分流清浊明

——议论文写作常见布局方法之“对照式”

【训练目的】

学习议论文写作对照式的布局方法。

【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对照式布局?

写作议论文时,不少同学往往观点不甚鲜明,思路难以拓展,因而使得文章难以具有说服和感召的力量。怎么办?我们不妨采用对照式的结构。

对照式:用来证明论点的层次是两相对照的关系,就是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见并加以对比;或者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种事物或意见。

运用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能使文章在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从而泾渭分明,论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方法指津——“对照式”布局模式

(一)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范文示例一)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论据1+分析论证(分论点) 正面论据2+分析论证(分论点)

反面论据3+分析论证(分论点)

结论(通过正反对照进行总结,表明正确观点,照应全文)

(二)正反对照式结构模式之变式(范文示例二)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反面论据+分析论证(分论点)

正面论据+分析论证(分论点)

结论(通过正反对照进行总结,表明正确观点,照应全文)

采用对照式结构的目的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因此作为论述重点的一方用墨要多,另一方则起烘托陪衬作用。这种结构的一般模式是,引出对比——分析对比——总结对比。其对比的内容可以是事实的对比、形象的对比,还可以是分析的对比、感情的对比等。在运用对比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对比要一致,对比点一一对应;二是对比具体,其内容不能笼统;三是对比要深入,对对比内容要加以引申和发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三、运用对照式结构模式要防止两种弊病:

1.生硬对比。有些同学在对比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让人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不知所云。

2.不加分析。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也不能只凭感觉,只看表面。

3. 不可把一件事情的主要方面同另一件事情的次要方面做对照,发现了相同之处,就认为这两件事情的性质是一样的。

四、范文示例

【示例一】

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志气消沉;万古旷世,又不知有多少内心懦弱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葬身于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第一段,扣题快,且有文采)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朗豁达的胸襟,他哪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用例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顾挫折重重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而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杯。(用例二)

由此看来,面对挫折,我们不应过分地深陷于痛苦失意的阴影中不能自拨;面对挫折,我们不应终日浸泡在悲伤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面对挫折,我们不应长期颓废不振而迷失了方向。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相反,若一味沉迷于挫折的痛苦中;结果将不堪设想。(分析透辟,三个“面对挫折”展开语段层次)

刘备面对失去二弟的挫折,因结义之情无法释怀,放大痛苦,结果在痛苦中作出错误决定,贸然出兵伐吴,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剧,可悲可悲!(从反面用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古人已经为我们作出太多的榜样,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恨。在现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里,挫折无处不在,若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清风,让它从你耳边轻轻吹过;遭遇挫折,就当它为一阵微不足道的小浪,不要让它在你心中激起惊涛巨波;遭遇挫折,就当痛苦是你眼中的一颗尘粒,眨一滴泪,就足以将它淹没。(从反面分析、论证)

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擦一擦额上的汗,拭一拭眼中欲滴的泪,继续前进吧!相信总有一天会看见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还有你嘴角边甜甜的笑??(结尾,语言形象)

请根据探究: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范文示例的写作提纲:

中心论点: 正面论据: 分 论 点: 反面论据: 分 论 点: 结 论:

【老师点评】文章开篇就十分漂亮,如一江春水奔来,动人心弦。在紧扣话题,渲染一些人经受挫折放大痛苦的遭遇后,振臂一呼,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直至成功的那一天。”行文中,作者用例证,用引证,正反对比,使论证严密,无懈可击。作者评论古人又不忘观照现实,说明严肃又不乏诗意叙述,用比喻、引用、排比、反问,使文章文采斐然。

【示例二】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

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退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 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

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 。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请根据探究: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范文示例的写作提纲:

中心论点: 正面论据: 分 论 点: 反面论据: 分 论 点: 结 论:

五、牛刀小试

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登珠峰时,登到8000米时体力不支放弃了继续攀登,他说:“8000米就是我的生命极限。”

一个人在掘井,掘了很久,这时距离水层只有一墙之隔,然而他却半途而废了。 请以“坚持还是放弃”为话题列一篇正反对照式议论文的提纲。

六、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打牌是人们在旅途中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无论是在列车上还是在候车室里,几个人凑在一块,摊开一副#9@k牌,时间很快就会被打发过去。从概率统计的角度来讲,一把牌分摊下来,每个玩家手中的牌数均等,不管谁先谁后,出牌的机会都一样。打牌的高手认为,能摸到好牌固然难得,如何合理使用更为重要。有时候,摸到的是“烂牌”,但通过玩家的运筹帷幄,常常能左右局势,笑到最后。其实,人生也与此有些类似。

请针对这个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选准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采用对照式的结构。

编制:韩燕飞 校对:王世贵

四、范文示例探究参考答案

【示例一】请根据探究: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范文示例的写作提纲 中心论点:面对挫折,我们不应放大痛苦,而应直面人生,缩小痛苦。

正面论据:(直面挫折与痛苦)(1)直面挫折的王勃;(2)笑对痛苦的李白。 分 论 点: 遭遇挫折,缩小痛苦,才是明智的选择。

反面论据: (放大痛苦)刘备做出错误决定,造成“白帝托孤”的悲剧。

分 论 点:因一时受挫而放大痛苦,将会终身遗憾。

结 论:遭遇挫折,不应放大痛苦

【示例二】请根据探究:根据正反对照式的结构模式,列出范文示例的写作提纲

中心论点: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俗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反面论据:(不学就不知不足)(1)江淹江郎才尽;(2)一个楚人浅尝辄止,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

分 论 点: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正面论据:(学然后知不足)科学家芝诺的比喻

分 论 点: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

结 论: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五、牛刀小试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一】

中心论点:遇上任何困难都不应该轻易放弃,而应该坚持到底。

论证过程:正面论据(坚持到底才能取得成功)——(1)映雪夜读的孙康,坚持勤学苦读,他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并当上了御史大夫。(2)华罗庚终身残疾,但是凭借坚强的毅力,坚持钻研数学,终于在逆境中成才。

分论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坚持就是最大的胜利。 反面论据:项羽兵败,放弃了霸业,自刎乌江。

分论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屈服于困难,半途而弃,最终也将被成功所弃。 总结:困难面前如果有一百个失败者,那我们就做第一百零一个挑战者: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

【答案示例二】

中心论点:不要一味地坚持,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下去。

论证过程:正面论据(适时放弃)——(1)鲁迅弃医从文,以自己的笔为武器,从内心深处唤醒沉睡的中国人。(2)比尔·盖茨放弃学业,创办微软,改变了世界

分论点: 有时放弃,并不是放弃追求,相反,我们在放弃的同时酝酿着精华,让我们更加有精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反面论据:(固执地坚持)——马谡固执己见,不听别人的劝谏,坚持只在山顶上屯兵,最终街亭失守。

分论点:错误的坚持不如放弃,有时放弃固执己见才能取得成功。

总结:有时,放弃不代表懦弱,不要一味地坚持,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六、实战演练

写作指导:牌如人生。材料中的核心句是: “能摸到好牌固然难得,如何合理使用更为重要。”人生设计使用得合理,原本不如意的人生也会有满意的收获;人生设计运用得不合理,原本如意的人生也会全盘皆输。 可以这样表述最佳立意: 人生贵在经营 合理设计人生,收获丰盈生命 每个人生都可以是美好的。

【范文示例】

人生如牌

郑泽勇

打好人生每一张牌,驶向胜利的彼岸。

——题记

人生如牌,牌如人生。上天赐予我们每一个人一副牌,有好有坏,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筹帷幄,打好手中的牌,让人生变得精彩而不单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打好手中的牌呢?

看清牌的好坏是陈宫在曹操杀死吕伯奢后认清曹操的面目,弃曹而去,曹操不是一副好牌;是陶渊明奔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自得,他看清了官场险恶,不是好牌。可见选牌、打牌对我们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本是一副烂牌,但是通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镇定自若,也将手中的烂牌打好。司马懿率大军来到城下,诸葛亮城中士兵无几,众将士人心惶惶,而诸葛亮却镇定自若,登上城门,坐台弹琴,没有半点慌张。但就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才疑心重重,最后退军而去。诸葛亮将手中的烂牌打好了,而且很精彩,成为千古佳话。

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在机会出现的时候牢牢把握,果断出击。或许我们手中的牌并不都是好牌,但是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如何寻找,等待合适的机会出牌,或许这就是你一生的转折点。

人生有很多张牌,每一张都不尽相同,如何出牌也决定我们的成败。在冰冷的乌江边,一个人正和他的马儿沉思,回想过去所有人被他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曾经无限风光。但如今他已战败,杀了自己最为宠爱的虞姬,如今孤身一人与马儿做伴。这一次他打输了手中的牌,失去了所有,尽管是烂牌,但在他手中也不能回转起来了。他没有选择重新选择一副牌继续打下去,而是在冰冷的剑下自刎,倒在了乌江,从此销声匿迹。

人生如牌,牌如人生,尽管当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如意,但还是要看我们如何掌握手中的牌。能够在那最辉煌留下我们最辉煌的一页属于我们辉煌的时刻,记载人生的美好,更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倘若能运筹帷幄,抓住机遇,那么迎接你的就是胜利的曙光。

打好人生每一张牌,驶向胜利的彼岸。

【点评】本篇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的典型套路,言简意赅。例证正反对比,具有说服力,可以看出作者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文章结构节凑,前后呼应。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固定句式(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常见固定结构(15例)(教师版)

一、“以为”、“以……为”

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

二、“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前出师表》)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5.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教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如:

1.王曰:“取吾璧玉,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西门豹回头(看大家)说:“巫婆、三老不来回话,对这事怎么办呢?”

6.若先生与百姓何?(《国语·周语》)——对先生与百姓怎么样?

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作“怎么样”。

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1.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现在人家正处在宰割者的地位,我们处在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做什么?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何以……为”中的“何”字,有时换作“奚”、“恶”;“以”字有时换为“用”字,这样便形成“奚以……为”、“何用……为”等形式,意义不变。如: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向南飞呢?

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

1.譬如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列传》)——这好比是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一样,有什么功效呢?

2.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3.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4.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揣测。“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怕、大概)……吧”对译。如: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部队(因长途行军)筋疲力尽,郑国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2.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论语·雍也》)——在简单的基础上,再行简单,恐怕是过于简单了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如:

君反其国而私也,毋乃不可乎?(《礼记·檀弓》)——您一返回国家便有了私心,这样做恐怕不可以吧?

值得一提的是,“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八、“得无……乎”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在一般情况下,a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不有所不同吗?

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得无”则为“该不会(是)”的意思,“得无……乎”可用现代汉语的b“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对译。

2.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九、“有……者”

文言文中,常用“有……者”这样的凝固结构,叙述某个特定的人物的行为事迹,以突出所要叙述的对象。“有……者”可译作“有(个)……的”或“有(个)……的人”。如: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苗助长》)

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

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史记·魏公子列传》)

十、“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注:“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

十一、“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对译。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孰若……”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关联。如:

4……从天而颂之,孰若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十二、“与其……宁……”和“宁……无(不)……”

“与其……宁……”和“宁……无(不)……”是表示抉择的两种格式,其抉择是在比较中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格式可用现代汉语“与其……宁可……”和“宁可……不……”对译。如:

1.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礼仪,与其奢华过分,宁可(倒不如)俭朴;丧事,与其治理的完备,宁可(倒不如)哀戚。

2.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新注四书白话解说》)——与其有聚敛民财的臣,宁可(还不如)有偷盗的臣。

3.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左传·定公十三年》)——与其对民有害,宁可我一个人死去。

4.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本纪》)——汉王笑着推辞说:“我宁可斗智慧,也不能较量力气。”

5.孙叔曰:“进之!宁我薄(通‘迫’),无人薄我。”(《左传·宣公十二年》)——孙叔说:“进军!宁可使我们的军队逼近敌人,不让敌军逼近我们。”

还有时“与其”中的“其”字不出现,构成“与……宁……”的形式,其意义也不变。如:

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列传》)

十三、“有以” “无以” 可译作“有什么可拿来”、“没有什么可拿来”对译。“用来(拿来)”、“来”等。如:

1.项王未有以应。(《项羽本纪》)

2.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本纪》)

3.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羽本纪》)——(项庄)说:“君王与沛公共饮,军营中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十四、“……有所……”、“……无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意思。如: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项羽本纪》)——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有时,“所……”词组用在“何”字后边,组成“何所……”形式,这也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

如: 3.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十五、“……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可以翻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其……之谓也”的形式中“其”字是语气副词,意思是“大概”。这样就舒缓了“……之谓也”的肯定语气,增加了商量、推测的语气。如:

4.太史公曰:“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只是就古汉语中常见的凝固结构进行大致的归类,所依据的也只是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文作品,和考试中常见的句式,那些不常用的及一些特殊句式所涉及的部分格式未作探究,诸如“……者哉”、“……者……也”之类;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古汉语凝固结构的诠释不能死搬教条,还要据其在不同语境中定酌。

更多相关推荐:
正式对照式议论文

辩证思维学习正反对照展开议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掌握对照式结构特点2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提取分论点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对照结构写规范的议论文3情感进一步培养对议论文写作中思维品质的认识提高...

议论文 对照式

议论文写作常见布局方法对照式对照式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一种结构模式例如苦难是一种财富中心论点苦难是一种财富正面人需要苦难需要苦难的磨练勾践卧薪尝胆反面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材料总结苦...

正反对比式议论经典例文

正反对比式议论经典例文唱响尊严之歌1提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若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尊严就是那穹顶的梁柱那深扎的树根那扇动的翅膀2议正面议论尊严是一个人的脊梁尊严是无畏的气概是我...

正式对照式议论文

辩证思维学习正反对照展开议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掌握对照式结构特点2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提取分论点的能力并能熟练运用对照结构写规范的议论文3情感进一步培养对议论文写作中思维品质的认识提高...

议论文的对照式结构

第二节议论文的对照式结构所谓结构也就是指文章的框架立好总体框架是提高作文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因为时间匆促不可能反复琢磨必须以基本结构模式为拐棍迅速立好框架才能步步到位写出与试题要求切合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议...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

对照式议论文写作指导与训练一高考范文导入下面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别运用了哪些正面论据和反面据直面挫折遭遇挫折笑对痛苦人之一世殊为不易在看似平坦安逸的人生旅途中布满了种种坎坷和荆棘往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

议论文对照式结构模式

议论文结构模式对照式训练目的学习议论文写作对照式的布局方法往使人困难重重甚至痛不欲生痛苦之于人犹狂风之于陋屋巨浪之于孤舟水血之于心脏百世沧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狭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厥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

高考议论文的规范模式和范文

高考议论文的规范模式和范文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的论证结构的议论文它的主要特点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突出二是论证结构严密合乎规范模式三是语言合乎议...

议论文格式、范文

议论文议论文三要素论点正确鲜明精练论据事实道理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基本结构模式横式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和纵式结构层进式引论提出论点论据分析论证并列式本论证明论点论据分析论证并列论据分析论证结论照应全...

议论文对照式、层进式结构例文

学会舍弃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中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算盘若填满自己的空位变得座无虚席将丧失自己的运算功能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现实生活是复杂的而我们...

高考议论文的规范模式和范文

高考议论文的规范模式和范文规范议论文是与议论性散文杂文随笔评论等文体相对而言的一种议论文体是指以论点论据论证构成清晰的论证结构的议论文它的主要特点一是论说三要素完备突出二是论证结构严密合乎规范模式三是语言合乎议...

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及例文

议论文分论点并列式有效模式在议论文写作中不少同学时常犯这样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再好也只能是及格上下...

对照式议论文(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