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

时间:2024.3.27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引导法初探 河南省项城市老城高中 郭心领

[摘要]: 现代社会需要智能型的人才,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去开拓未知领域,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把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学会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爱好,增强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是从这一目标出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对地理教学中的引导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要害词]: 地理、引导法、课堂教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认知结构参与着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的协商、会话和交流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假如学生的知识能够被发掘并与所学内容发生联系,学生的知识体系就会更加联贯和彻底。为了促进这一迁移的发生和保持,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内容加以定向和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应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

引导过程存在以下两个性质:条件性和动态性。首先,引导是非常具体的,而且又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只存在于含有某种相同要素的领域。理解知识应用的方式和时间是我们对共同要素的一种内化过程。引导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效积极的学习往往都涉及引导。例如,在学习地理时,我们会调用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在处理日常问题时,实际也是自己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一个迁移。引导一方面促使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又用新的经验使原有的建构体系得以强化。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切实把握影响学生地理学习的各种因素,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正确地利用引导法?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正确再现与新授知识紧密相关的已有知识

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新旧知识之间,与相邻学科知识之间存存着紧密联系,因此,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适当复习再现与之相关的已有知识是必要的,且能够促进学习主动性的产生。如我在教 “地球大气运动”时,以巧妙提问的方式设计引言帮助学生再现初中物理热胀冷缩以及压强的有关基本知识,使学生迅速理解把握了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同样,讲地面风和高空风的风向形成原理时,适当再现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和牛顿力学第三定律的知识也是必要的。当然,与新授知识无关或相关不大的已有知识,是不能在课堂上随便再现的。否则,将会学生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干扰。

二、分析综合,由因导果、由果溯因,教会思维方法

在分析的基础上才有综合的可能;通过综合,才能将分析的结果上升为事物的整体概念,熟悉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对分析综合、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举例,要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如学习北美气候时,根据课本文字和地图材料,提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分别通过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带中主要位于哪个带、以什么气候类型分布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何处?北纬 40°--60°地区属于什么风带、什么洋流流经大陆西岸、对沿岸气候有何影响、该地区属何种气候类型?为什么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没有西欧广阔?

在讲述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知识点时,用我国人口的增长图,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基本

特点,告诉学生,中国最大的优势不是自然资料,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森林覆盖率为13.9%,这低于世界平均30%的水平,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一半;中国最大的优势应该是人才资源。在未来xx年内中国将保持6--8亿的劳动力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0%左右,非凡年轻劳动力多。在产业发展方面应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同时要克服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运用地图引导学生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可表现在不同的地图上。地图是地理教学中不能分割的信息载体,非凡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要在专题地图的制作上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如以同一纬度不同地区作比较,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阅读各专题地图,进行以下思维活动:赤道、南回归线、南纬 40°纬线通过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的位置,各处在什么气压带风带?沿海有哪些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及洋流对气候有何影响?各大陆分别以什么气候类型为主?哪些反映出地带性分布、哪些属于非地带性?最后得出南美洲、澳大利亚气候的主要特征。然后运用地图提出假设:若安第斯山脉呈东西走向,南美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若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移,沙漠面积、气候将怎样变化?学生从这类具体事例中受到思想启迪,激发出思维的创造性。

四、重视生活中感性知识经验对地理学习迁移的影响

先前的知识不仅包括学生带到课堂的个体学习,也包括学习者作为社会角色而习得的知识,如家庭背景、文化、民族等。依附在文化知识上的意义也对促进迁移十分重要-也就是,它鼓励人们使用所学的东西。为此,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制定针对学生的教学计划,把不同文化背景看作是建构的动力。主动确定学生带到学习情境中的相关知识及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可以有效促进迁移。

当学生接受新概念和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旧概念和体验。这时,教师应适时地帮助学生回忆、回味、促进学习正迁移的产生。我在讲授 “海陆热力差异”的基本原理时,帮助学生适当回味:夏天游泳时,脚踩在地面和水中的感觉:水凉陆热。冬天户外活动则正好相反,这对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夏季,陆地增热快,海洋增热慢;冬季,陆地散热快,海洋散热慢这一原理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联想生活中的旧概念和经验与新概念、新知识之间有本质区别时,有时会产生学习负迁移现象。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两者本质差异防止学生学习负迁移的产生。如我在教“正午太阳高度”知识时,帮助学生深刻分析我们生活中的“正午12时”概念是指“北京时间正午12时”,而“一日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中所指“正午”是“地方时正午12时”因此学生关于“我们这里12点时,并不是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角时”的疑问自然消除了。

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诱发求知欲

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创设诱发学生好奇求知、积极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答疑解难。如在学习工业生产布局可设疑:海南省有丰富的铁矿,但为何目前还没有钢铁企业?而上海煤铁缺乏,为何钢铁工业很发达?学生解答后,可再进一步提问:随着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哪些不利条件可改变?今后能否建大型钢铁厂?由此使学生熟悉到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复杂性,把握工业布局方面的基本知识。

六、积极预防不利引导

1、预防因旧知识概括强化,影响新知识的接受,产生负引导

由于学习涉及到先前经验的迁移,一个人现有的知识也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有时,学生会觉得新信息似乎不可理喻,而人们在完全误解新信息时所构建的信息联贯表征会导致更大的问题情境产生,为了克服这个问

题,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便得直观,寻找方法来帮助他们更改错误的概念,形成新的概念。

有时,当已概括的旧知识在头脑的信息较强时,干扰新知识进入大脑破层,尤其是当新旧知识相近或相似,新旧知识产生 “矛盾”时,旧知识“先入为主”,影响新知识的接受。如当学生在“地图”这一章学习并概括强化了知识,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后,对于“时区与日界线”这一部分知识(西十二区位于日界线东侧,属西半球,东十二区位于日界线西侧,也属西半球以及“东西半球的划分”中东经16°线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属东半球)则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区时换算、方位辨别等的错误。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设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经线,来设计世界地图,那么中国的位置会怎样?东西时区与东西半球之间的关系又会怎样?经过绘图思考,学生会发现:我国才真正位于世界的东方,而地还应上绝大多数东时区位于东半球,少数东时区(即东十二区和东十一区的大部分)位于西半球,同理,绝大多数西时区位于西半球,少数西时区(即西一区的大部分位于东半球)。通过这种变式教学和换位思考,既防止学生负迁移的产生,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预防不适当地以偏概全的引导

有些地理原理只是某些地区或某个时候具有一定意义,假如教师以偏概全,那后果不堪设想。如有些教师帮助学生不适当地归纳:凡是临江地区,气候就湿润;凡是寒流经过地区,都是干燥的沙漠;凡是山地迎风坡都多雨;凡是西风带控制区都多雨,信风带控制区都少雨等等,这都带有很严重的知识片面性,因此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就很难理解,象 “北非西部临海为何沙漠广布”,“东亚四周有千岛寒流经过,为何无沙漠”,“南美马塔哥尼亚高原地处西风带,为何却是干燥的沙漠覆盖”等诸如此类问题。


第二篇:地理高一必修二(期中)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 常见人口问题 影响 人口政策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缓慢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 鼓励生育和移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快 人口增长过快 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 计划生育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 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比较及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2城市的功能分区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3、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4、住宅、商业、工业功能区比较P20-21 [理解记忆]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2)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

(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2.3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P35表格 [理解记忆]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3、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交通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5、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带

经营特点:家庭大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适合水稻生长

(2) 地形:平原和三角洲,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6) 喜爱稻米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 单产高,商品率低(原因:A精耕细作B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C人口众多) (3) 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区: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不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修水利工程原因)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 交通运输便利 (3) 市场广阔 (4) 地广人稀 (5) 机械化程度高 (6) 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美国、阿根廷------牧牛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养羊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 有利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地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发展措施[记忆]

(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4、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5、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论文:对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对高三地理教学的思考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作者日期20xx113133039人气4标签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职称论文代写论文论文范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学习也是一个探寻真理获取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使学生自身学习素质不断完善和提高一方面每个人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品质不同生活的感性经验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种能适合所有人的最...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

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王爱平遥县第三中学校仙1灵活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对许多高中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共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感叹...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学地理教育是一篇关于地理学论文的范文

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中学地理教育是一篇关于地理学论文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19xx年我国政府依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制定的世界统一行动蓝图21世纪议程率先制定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

高中地理教学述职报告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述职报告范文一基本情况本人于XX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同年到开滦二中工作至今XX年12月被唐山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中学二级教师同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XX年9月取得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

高中地理教育实习报告

高中地理教育实习报告20xx年x月x日我来到**高中进行为期1个月的教育实习,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完成了由学生向教师的华丽转身。这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既是学生,又是教师。…

地理人口小论文

空巢不空心姓名范天天学号1000X0XXX浙江金华第一中学高一X班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实际调查走访分析和概述了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拮...

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及案例分析

中学地理教研论文写作及案例分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雷鸣前言什么是中学地理教研论文是论证和阐述地理教学中的行为观点而撰写的文章它是中学地理教研活动的成果反映有别于地理文章和科研论文中学地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撰写论...

【精品文档】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的病因诊断及写作指导

题记:努力吧,年轻的鹰;奋斗吧,年轻的鹰;惜时吧,年轻的鹰: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撰写中常见问题的病因诊断及写作指导丁玉祥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

初高中物理教学论文衔接 人教版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普遍反映物理难学;有些高中物理教师也常常责怪初中教师牧师未教好,使学生一进高中物理成绩就掉队。不少学生初中物理成绩一直在80分以上,初中升高中的入学成绩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在一部分女同学身上…

高中物理论文浅谈小节课的设计策略

浅谈小节课的设计策略-------《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教学案例分析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前后节合并显得臃肿,单独成节又嫌知识容量小,没有课后练习,习题中对应的练习题也很少,称为小节课.小节课是大家感到难讲的课。这类课…

高中地理论文(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