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时间:2023.11.22

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研究

马永涛 教育学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扩招已经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在欣喜于扩招带来教育提升的同时,也不能不遗憾的看到伴随扩招而来的隐患,高校扩招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在此就这些问题做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扩招 大学生 就业 毕业失业

一、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㈠ 20xx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 20xx年为413万,20xx年为495万,20xx年高达559万,20xx年超过了600万。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如果加上上一年大学毕业生中的未就业人数和大量海外学子的归来 ,20xx年全国的就业需求岗位达 700万应该是保守数字。① 面对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竞争的残酷 ,大学生就业有三种困难:一般性就业困难 ,即普遍性就业困难;结构性就业困难 ,即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选择性就业困难 ,即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选择观念不相适应。②

㈡ 高校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它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这一方向必须坚持。扩招和就业难并没有必然联系 ,扩招使就业者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更强 ,而就业难只是相对于择业而言的。从供求关系角度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有以下六个原因: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失衡;社会需求增长不足 ,部分行业市场萎缩;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念有误;许多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求职面试技巧。③

㈢ 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就业成本太高 ,制约着其就业;学历、文凭、就业岗位和工资待遇相联系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对大学生理想就业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 (技能性结构矛盾、地域性结构矛盾和观念性结构矛盾 )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成因。

二、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关系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实现广泛的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主要是教育机会平等,高校扩招正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体现。所以,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并无必然的显著的相关性,不能以大学生失业现象来否定高校扩招。

事实上,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不畅现象,只是一种虚假的饱和,真正有研究意义和真实存在的失业类型有以下几种:结构性失业、选择性失业、占据性失业和政策性失业。④ 显然,以上四种失业均不是高校扩招所致,这也可以说明,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失业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正如李岚清同志所称“,发展教育并不会产生人才过剩的问题,因为人已经在那里了,你不让受高等教育,他也还是过剩,而且是低素质的过剩。”如果不扩招,在社会就业机会既定的情况下,部分社会成员的就业只能建立在一种低教育水平的基础之上。

著名学者郑功成认为,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也就受到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平衡;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家庭及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解决大学生生就业难的对策

㈠ 政府方面

政府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把就业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宏观层面上,要实施适度增长的高就业率经济发展战略,并形成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中观层面上要完善现有的劳动预备制度,建设全省性 (甚至全国性 )就业市场,完善现有的就业统计体制;微观层面上要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具体而言,政府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 ,提高就业弹性 ,增加就业容量 ,缓解劳动力总量过剩的压力 ,着重发展第三产业 ,扶持中小企业 ,以发展经济来拓展就业空间。各级政府要力求在本地消化富余劳动力 ,同时加强省与省之间甚至国际联系 ,进行高层次人才输出 ,同时要重视中低层次劳务输出 ,以平衡国内的人力资源配置。

第二 ,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各级各地政府要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及覆盖全国的“高校就业联盟网 ”,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出台针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就业困难补助制度和就业推荐成功奖励制度 ,对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出台未就业毕业生岗前培训资助制度 ,由政府提供见习津贴和见习岗位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定期发布新职业需求信息 ,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知识技能型职业岗位 ,开拓毕业生就业新领域 ,同时全面推行技术技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加强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衔接。

第三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体系。政府要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和城市街道、社区就业的新政策 ,不断扩大有利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接受锻炼的项目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 ,发挥科研项目对毕业生下基层的带动作用;要启动减免教育贷款、增加经费补贴等经济杠杆 ,引导毕业生走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以及基层单位和国有中小型企业 ,积极推广和落实“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 ”和“大学生村官计划 ”,采取发放小额贴息贷款、设立风险基金等激励机制 ,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以灵活方式就业的毕业生给予更多关心、支持和帮助。

第四 ,大力推进就业市场建设。政府要建立规范、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推动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贯通和信息共享;要进一步做好市场信息的后续开发和有效利用工作 ,及时将各种有效信息反馈到决策和服务环节;要加强各类市场管理 ,控制招聘会的规模 ,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用制度 ,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在大学生应聘、招聘过程中的各类欺诈行为。

第五 ,改革教育机制和学生就业机制。目前国外一些大学实行学分制 ,学生一起入学却不一起毕业 ,在求学的 3—7年里 ,每个月都有人找到工作。我国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做法实行真正的学分制 ,使学生每年都可以毕业、找工作 ,企业全年都可以进学校招聘人才。

㈡ 高校方面

第一 ,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 ,瞄准社会需求 ,大力调整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 ,办特色学校。教育部从宏观上要严格控制布点过多的专业并研究制定学科调整宏观指导意见 ,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

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和专业 ,减、停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各高校要按照市场需求设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⑤

第二 ,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高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 ,为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在扩招的同时推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建设 ,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 ,高校应当把“推销毕业生 ”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 ,以就业率为重要指标 ,让用人单位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 ,建立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机构 ,切实采取措施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从低年级起就开设“创业与就业教育 ”课 ,加强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建立校园网及毕业生就业网 ,使就业信息服务网成为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第四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如就业能力、适应能力、抗挫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的培养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⑥有条件的学校可采取“订单式 ”培养和“双证书 ”制度 ,增强大学生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⑦

第五 ,建立专业化、专职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 ,建设高校“一把手 ”工程 ,推行就业导师制度 ,继续抓好“三到位、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 ”建设。

第六 ,做好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校要增强服务意识 ,贴近学生实际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增强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要提供周到细致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让所有毕业生都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就业政策 ,对那就业压力比较大或者家庭困难的毕业生要方便快捷地为其办理各种就业手续。

㈢ 个人方面

⑴ 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是根本。根据相关调查的统计结果,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是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和第二因素进行考虑的,也就是说毕业生首先要具有基本的技能和基本素质才具有进入市场求职的“资本”。 ⑵ 转变就业观念。毕业生要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择业观念,树立基层意识和奋斗意识。⑶ 充分利用资源。毕业生要培养一种主动获得就业信息的习惯,主动通过校友和专业教师等各种途径,关注国家政策和学校发布的相关信息,来获取符合自身要求的信息。⑷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量毕业生待岗将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应该正视这一问题,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一事实。

㈣ 社会方面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支持。目前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人才的实际能力的用人倾向 ,这种用人观念将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也将产生误导。鉴于此 ,用人单位应改革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制度 ,不拘一格遴选人才 ,这也有利于推动学校不拘一格培育人才。

㈤ 用人单位方面

1. 应给出全面和有效的信息,用人单位介绍情况(职位、薪资、用人标准等)

应该全面,在校园招聘中对毕业生是否被聘用的信息与原因解释应给予及时的反馈。2. 防止“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对有些学历要求不高的岗位不应该设置过高的门槛,专科生能做的,就不应非本科生不招。3. 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平等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4. 各地要废除各种就业歧视政策 ,消除就业市场上的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平现象 ,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 ,有力地支持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①《毕业生就业压力向顶点飙升》, http: //www. sx. xinhuanet. com

②张仲彬:《明天,我们端什么饭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 223—335页。

③许轶等:《剪裁人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年,第 28—29页。

④金自如:《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人们教育出版社,20xx年,第110—111页。

⑤毛灿月:《脱颖而出———就业指导 》,中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 47—74页。

⑥曾红艳:《走进赛场———学业指导》,中南大学出版社, 20xx年,第 40—83页。

⑦田光哲、张春林:《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xx年,第 10—15页。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性失衡,大学生就业逐步呈现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与“驱东避西”的就业取向,由此相互交织而引发的失业现象以及相关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不仅与我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紧密联系,同时也取决于大学毕业生个人就业观念的转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原因

(1)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差距太大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相信这也是社会公认的。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前些年,出现了几个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等等。不可否认,这些专业至今仍然是热门专业,仍然是社会的焦点问题。致使众多考生纷纷报考这些专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这话不假,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学习这些方面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3)薪水与自己心中的希望值不符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800元,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4)各企业选人挑剔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这几年人们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即使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海外留学归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此外,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就业市场的不规范、信息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二、改变大学生就业形势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构性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1)政府: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

①政府应做好长远规划,协调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区域差距,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

②短时间内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当务之急应该是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消除那些妨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壁垒,尤其是关于户口和流动问题。

③适当把资源向中小城镇倾斜,缩小城市和地区在政治资源上的差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向不发达地区、小城镇等地区移动,这样不仅能为小城镇带来人力资源,也能相应缓解大中城市的压力,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④维护公平竞争才是根本。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与公平的就业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

⑤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大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走向市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是大学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到哪就业,干什么工作都应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小企业有重要岗位,偏远地区有最适合发展机遇,最艰苦的地方,最能磨练人的意志,祖国需要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成长最快的地方。

①机不可失,早作决断。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②全面撒网,重点捕鱼。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找信息。

三、作为大学生如何应对

首先,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再次,提升职业品质,培养职业技能。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组织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为自己今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职位做准备。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大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制定合理有效的职业计划。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

我们要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使自己塑造成一位掌握专业,能说会写,品德高尚,善与社会沟通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经济管理学工商管理 一班 20xx1563 李玉

20xx-8-27院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调查报告院系名称艺术学院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装潢二○XX年二月七日前言近年来,用人单位所招职工几乎都为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大学生多如牛毛的社会,大学生已经不能领时代潮流,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的时代…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学校沧州师范学院院系数学系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12专接本姓名高园园学号120xx01105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一前言1调查背景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报告姓名赵衡院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文法系班级12级艺术设计学号23124023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报告姓名赵衡院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文法系班级12级艺术设计学号23124023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

20xx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

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调查报告一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供求的多元化使得各级高校都进入了大势扩招期从而圆了每年浩浩荡荡的学子梦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变化性导致高校所开设专业与社会的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

大学生就业社会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业论文关于大学生社会就业调查报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市场营销二班第三组组长莫恩亮学号20xx4043208组员张振学号20xx4043209组员王昊学号20xx4043224组...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20xx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导语】:20xx年727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年,再度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从根本上弄清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让699万名20xx…

关于甘肃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甘肃省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文摘要:近年来,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使得本已趋于饱和的就业市场压力增大,而企业的就业机会有限,现有的员工仍属当打之年,自然不会每年都有职位空缺。社会大…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选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就业形势日益严重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滞缓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

大学生就业方向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方向调查报告小组班级电气C102小组成员付玉波谢文超张正20xx年11月15日1调查目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有活力有潜在能力的群体他们投入社会将会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把握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团队名称指导单位团队成员团队负责人活动地点活动形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小组宜兴市新街镇铜山村村委铜山村在校大学生铜山村村委书记宜兴市区调查问卷7关于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改革开放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择业有十分重要...

大学生就业分析报告(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