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事迹如何写

时间:2024.4.13

简要事迹如何写

概括而简要地反映一个单位(集体)或个人事迹的材料。简要事迹不一定很短,如果情况多的话,也有几千字的。简要事迹虽然“简要”,但切忌语言空洞,写得像小学生期末鉴定。而应当以事实来说话。简要事迹是对某单位或个人情况概括而简要地反映情况,比如有三个方面很突出,就写三个方面,只是写某一方面时,要把主要事迹突出出来。简要事迹一般来说,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情况。简要事迹开头,往往要用一段文字来表述一些基本情况。如写一个单位的简要事迹,应包括这个单位的人员、承担的任务以及一段时间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如写个人的简要事迹,应包括该同志的性别、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籍贯、民族、文化程度以及何时起任现职和主要成绩。这样上级组织在看了材料的开头,就会对这个单位或个人有一个基本印象。二是主要特点。这是简要事迹的主体部分,最突出的事例有几个方面就写成几块,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把同类的事例排在一起,一个方面通常由一个自然段或几个自然

段组成。写作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四点:1.用第三人称。就是把所要写的对象,是集体的用“他们”来表述,是个人的称之为“他(她)”。为了避免连续出现几个“他们”或“他(她)”,单位可直接写名称,个人可写其姓名。2.掌握好时限。无论是单位或个人的简要事迹,都有一个时间跨度,既不要扯得太远,也不要故意混淆时间概念,把过去的事当成现在的事写。这个时间跨度多长,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上级要某个同志担任乡长以来的情况就写他任乡长以来的事迹;上级要该同志两年来的情况,就写两年来的事迹。当然,有时为了需要,也可适当地写一点超过这个时间的背景情况。3.用点他人的语言。就是在写简要事迹时,可用些群众的语言或有关人员的语言,这样会给人一种生动、真切的感觉,衬托出写作对象比较高的思想境界。在用他人语言时,可适当加工,但不能造假。4.用事实说话。简要事迹的每一个方面可分为多个层次,一个层次先用几句话作为观点,再用一至两个突出的事例来说明。用事实说话时,要尽量把一个事例说完整,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篇:如何写故事


一、 超常性——故事对情节的特殊要求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都有自身的束缚。认识这种束缚不是为了被束缚,而是为了取得自由,就像单杠运动员离不开单杠的“束缚”,却又在这种束缚下表现出高超的技艺一样。 那么,新故事的自身束缚是什么呢?

简言之,是情节。

新故事,作为一种具有口头性特点的文学样式,决定它必须以情节见长。然而,叙事性文学都需要情节,如小说、戏剧、影视剧本等等。这里,需要情节和情节见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人说,故事对情节的要求是完整性、典型性、生动性、曲折性??这些都对,但,其他文学形式也有此类要求。可见,这仅仅是文学的普遍要求。我认为,故事还应有其特殊要求。故事由于流传的需要,必须给人们以深刻的、强烈的印象以利于记忆。因此,它对情节的特殊要求应该是“超常性”的。

所谓超常性,就是超越生活常规的“反常现象”。

一位小伙子,跪倒在一位讨饭老头面前,口口声声说要拜他为师,是超常性;一位看戏的观众,跌跌撞撞地冲上舞台,要戏中的巡按大人为他伸冤,这也是超常性;一位出名的歌星刚到小镇旅馆,发现小镇上的人在为她发狂,海报上写着她已在这里演了多场,这又是超常性??没有这些超常性的情节,就不会有《高徒出名师》、《晦气鬼告状》、《真假歌星》等这些故事。反之,也有一些故事,洋洋大篇,人们听不下去、看不下去,即使硬着头皮看了、听了,也产生不了印象,更说不上记忆和流传。究其原因,恐怕就是因为缺乏超常性的情节。 可见,情节的超常性就是故事的自我束缚。这种束缚,正是故事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和规律的集中表现。没有这种自我束缚,故事就不成为其“故事”。凡是优秀的故事作者,总是善于在自我束缚中获得故事生命的活力,大显身手,变出一个个花样,编出一篇篇故事。 当然,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一只鸡三只脚,两只狗一个脑袋,这些怪诞之事,岂不都是“超常性”,都可以写成故事了吗?确实,目前出现的一些单纯追求“超常”情节而胡编乱造、漏洞百出的东西,也充斥于“故事”市场,这,并非是真正的故事。其实,故事情节的超常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还只是一种外部形象,一种载体,它必须同内核的合理性联系在一起,即所谓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超常性,“情理之中”是合理性。小伙子跪倒在讨饭老头面前要我们拜他为师,这是超常性,小伙子想承包漆匠活,别人不相信他,他出于无奈,想找一个有胡子的老人当一下师傅,这又是合理性。这个合理性绝对不能缺少。没有了这个合理性,超常性就不可信。寓合理性于超常性之中,才产生了故事。

当然,这种内核的合理性并非故事独有。这里所说的,是强调超常性必须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上,严格地说,故事所需要的,是合理的超常性。

当你在写故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个“合理的超常性”。

二、单线曲折话结构

结构是构成文艺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

在叙事性的文艺作品中,结构主要表现在情节的组织安排上,所以常称结构为情节结构。 所以以情节见长的故事作品,结构艺术尤其重要。

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故事,人们看一遍,听一遍,就记得住,讲得出;而有的故事,情节也不错,语言也可以,可任你怎么看,怎么听,就是记不住,讲不出。这当中,恐怕主要的原因是结构问题。

结构,犹如打仗之前合理地、巧妙地组织和布置兵力。火力配备得当,道路选择正确,进攻安排适时??都与战斗的胜负至关重要。一位指挥员的军事素质,也正是首先从这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新故事作者的功力,很大一部分便体现在结构的本领上。

新故事的结构原则,应该是“单线曲折,循序渐进”。

单线,即结构上要单纯、简洁、清晰。为了人们记忆的习惯方式,新故事的结构大都是单线式的。《狗尾巴的故事》始终围绕“刀乡长与狗”是单线式的;《晦气鬼告状》始终围绕“晦气鬼告状”,也是单线式的。单线,人们就抓住了要领;单线,人们就摸到了主杆;单线,才能使矛盾更加集中和强烈。一抓住“刀乡长与狗”这条线索,《狗尾巴的故事》就能讲个八九不离十;而一抓住“晦气鬼告状”这条线索,一连串诸如“上医院看河蚌”、“进城告状”、“在巡按大人面前喊冤”的情节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到你的面前。反之,如果线索多了,或者像有些小说那样,把单线砍成断线,相互交叉和扭缠,那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势必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当然,在某些作品里,有可能同时蕴含着两条或更多的线索,但中心线索只能是一条。这并不违背“单线曲折”的原则,这是由故事的艺术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单线必须曲折,这才见作者的结构功力。毫无疑问,单线曲折要比多线曲折难得多。而恰恰是这个“难”,体现了故事的结构特点,突破了这个“难”,就产生了好故事。如果把故事的单线比喻成一条小溪,那么这条小溪不应该是看头见尾的小溪,而应该是曲径通幽的小溪。故事就是这样,没有几个跌宕,就形不成旋涡,掀不起波澜,自然就显不出风采了。还以《晦气鬼告状》为例,这则故事就是单线结构,它紧紧围绕“告状”,设置了多少曲曲折折的情节,人们正是从这些曲曲折折中,时怒、时喜、时悲、时恨,如果没有这些“曲曲折折”,“单线”就会显得简单而平淡无味。所以,我们所说的单线,是为了给人们清晰的感觉;曲折,是为了给人们强烈的影响。故事的结构艺术就要去追求这种“清晰的强烈,强烈的清晰”。

与“单线曲折”紧密相关的是“循序渐进”。这也是考虑到故事这一形式的艺术特点提出的。所谓“循序渐进”,就是故事作品在情节的展开和安排上,一般都应该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进程依次叙述。这样做,故事有头有尾,情节发展自然,就可以达到易记易传的目的。反之,如果我们在结构上不是“循序渐进”,像有些小说那样时空交错,时序倒置,那么听故事的人就会晕头转向,如入云山雾海。当然,有些故事,为了加强悬念,增加波澜,必须采取一些倒叙、插叙或追叙的方法,怎么办呢?这里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一篇作品中的倒置和交错不宜过多;二是这些倒叙、插叙部分一定要简洁、概括,在方法上宜用简单叙述,不宜具体描写,否则,就会使顺序发展的线索断裂时间过长,影响故事情节的展开,使听众的情绪在打断后的衔接处发生连接困难。这样的故事,就难以记得牢,传得开了。

新故事的结构,由于受它本身“易记、易传”艺术特点的制约,较之其他文艺作品的结构过程更为艰难复杂。讲新故事是情节的艺术、结构的艺术,这话一点不错。但是,好情节有时可以碰巧得到,而好结构就不会有这种运气。它必须靠孜孜不倦的学习、摸索、实践,除此是别无它路的。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

黑格尔曾经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想象。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不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就很难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而这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作者的是想象。新故事为了能够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创作中更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而且其想象的程度,往往要高于其他文艺形式。

在故事创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作者,特别是一些初学写作的作者,你开始一听他的构思,觉得他的点子还不错,但等到稿子写出来了,便觉得“点子”没有经过“发酵”,故事虽然也结构完整,有头有尾,但缺乏艺术感染力,让人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这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作者缺乏艺术想象力造成的。

拙作《似梦非梦》的原始素材来源于解放初期的一张旧报纸,一篇关于破除迷信的文章里有

这样几句话:“??做梦都想发财的懒汉,竟听信算命瞎子说村后的小山上埋着元宝,把小山挖得坑坑洼洼,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他在植树林??”就这样几句话,引起了我的丰富联想。试想,如果这是一位新时期的懒汉梦想发财,鬼使神差地把小山挖得坑坑洼洼,而恰巧一位官僚主义者要抓一位植树造林的典型??这样一想象,不但有了典型环境,而且包含着强烈的矛盾冲突,沿着这条线索想象下去,许多故事情节自然而然地跳了出来。以后根据那两三句话的启发写成了一个近六千字的故事,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好评。显然,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这个故事。

毫无疑问,在获得创作素材之后,如果依样画葫芦,拘泥于素材,感到它已有一定的故事性,把它剪剪裁裁,补补贴贴,凑成一篇“完整”的故事,那样的作品就只有素材本身的影子,而看不出作者赋予的艺术的魅力,那肯定是不会成功的。有人说有了“点子”就有了故事,其实不然。对于故事来说,“点子”确实是重要的。但应该明白,“点子”只是“种子”。种子只有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生产出粮食,做出精美的食品;“点子”同样需要经过作者的想象,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写出优秀的故事。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如果把种子当粮食吃,那肯定是没出息的;对于一个故事作者来说,把“种子”当“粮食”吃,不说没出息,也是很可惜的。我们只有把素材作为情节的核心,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熟悉的人物放到陌生的环境中土想象,把陌生的人物放到熟悉的环境中去想象,把相同的人物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去想象,把不同的人物放到相同的环境中去想象??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按照艺术规律去进行新的组合的排列,虚构出具有艺术魅力的情节,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创造。也只有这样,好点子才会出好故事。

当然,想象除了需要作者活跃的思维能力外,必须有生活积累作保障。拙作《似梦非梦》创作前,笔者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生活,目睹了某些干部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制造“政绩”, 在抓“典型”培养“万元户”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可以说,因为脑子里储藏了足够的“炸药”,那张旧报纸就成的一根引爆炸药爆炸的“导火索”。要是脑子里没有足够的“炸药”,那根“导火索”最有力量,也只能稍纵即逝,昙花一现。显然,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不熟悉所要表现的生活,不了解所要描绘的事物,不懂得所要描写的对象,任何想象力都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如果硬着头皮去想象,也只能是胡思乱想。想象的翅膀只有在生活积累的天空中展开,我们的作者应该明白这一点。

四、见事要见人

在故事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故事事件也完整,情节也曲折,但人物形象十分模糊。故事看完了,听完了,只记住一个大概的轮廓,很难在头脑中留下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把这种故事称之为“见事不见人”。

塑造人物,是一切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核心问题,新故事也是同样。“文学即人学”,一篇优秀的新故事,不仅需要情节曲折生动,而且需要人物形象鲜明而逼真。一些故事作品中所以会出现这种“见事不见人”的情况,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作者没有处理好情节与人物的关系。

我们有的作者,总认为故事靠情节取胜,只要情节生动,人物形象如何无关紧要。这样在认识上就忽视了人物在故事作品中的重要性,就必然会导致在创作中把人物和情节的关系本末倒置,使人物成为情节的道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为什么来,为什么去,来有什么冲突,去有什么波折,都表现得模模糊糊。只见远山叠翠,不见近树繁花;只见事件罗列,不见人物活动。在热热闹闹的情节中,人物成了虚无飘渺的影子。

在故事创作中处理好情节和人物的关系,就需要强调人物在故事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毫无疑问,从吸引人的角度看,故事确实要靠情节取胜,但故事作品所具有的教育、认识作用,最终是要靠人物来完成的。忽视了情节的作用,故事就难以吸引人;而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方面,优秀的民间故事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试想,要是没有梁山伯、祝英台、白蛇、许仙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些优秀故事能够这样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吗?

其实,我们强调人物在故事作品中的重要作用,丝毫也没有轻视情节的意思。在故事作品中,人物与情节是紧密相连的。由于故事的艺术规律决定它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艺术空间和艺术时间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某些静止的艺术手段并不适用。它的人物形象塑造必须在情节的流动过程中完成,情节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所说的要重视人物形象塑造,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要重视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处理好人物与情节的关系,使人物与情节有机联系,浑然一体。要避免先编故事,后装人物,把人物作为情节的道具;而应该通过人物的行动去组织情节,使情节为人物服务,成为人物行动的轨迹和性格发展的历史。使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成为塑造人物一抹笔墨。在表现人物怎样做时,不只是简单地表现“这样做”,而要去挖掘为什么“这样做”,当中有什么外在矛盾和内心冲突,会迸发什么样的性格火花。这样,故事作品中固有的大起大落的情节,就可以出大喜大悲的人物,迸发大智大勇的性格,而不至于情节热热闹闹,人物却模模糊糊的了。

五、重情节,莫轻细节

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

大凡搞故事创作的同志,都知道情节的重要性。他们煞费苦心,苦思冥想,有时会为构思一个好情节而寝食难安,有时又会为得到一个好情节而欣喜若狂。确实,好故事要靠好情节来保证,没有好情节就不会有好故事。

那么,有了好情节,是不是一定会有好故事了呢?我们曾看到过这样一些故事:从总体上看,情节也生动,构思也巧妙,起、承、转、合也完整,但读后却有种干巴巴的感觉,缺乏艺术感染力。整个故事,虽然起起伏伏,但只是几根骨头和筋的交叉,没有一种血肉感。 这,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由于缺乏细节造成的。

应该说,在故事创作中,重情节轻细节的情况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的。我们有的同志总认为有了情节就有了故事,对细节不很重视,有了情节动笔便写,有没有细节全然不顾。一些有情节而无细节的作品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窃以为,在故事创作中,重情节是应该的,而轻细节是不对的。在任何文艺作品中,优秀的细节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放射着不可磨灭的光彩。细节是作品的细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画人物和描写事物的重要手段。如果说在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节是主要的,那么细节是重要的。情节可以立起一个人的骨架,而俯在这个骨架上的血肉,必须靠细节来完成。而失去的血肉,单有一副骨架是不能称之为人物的。健康的人靠血肉丰满,同样,优秀的故事作品要靠生动的细节来丰满。好的细节,有时候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不仅丰满人物形象,而且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拙作《兔毛扎成的花圈》中有个九元八角钱的细节,说的是主人公——一位从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阴差阳错地到县里去参加了三天养兔基点户会议,当她去付住宿和吃饭的费用时,会议反而支付给她九元八角钱的误工补贴和差旅费。这使她一下子觉得这会议的神圣,领导讲的每句话的重要,回家后就把这九元八角钱放进一只绣花荷包,压在自己的枕头下面,时不时拿出来看看,作为对自己的一种鞭策和警示。后来,故事中这个九元八角钱的细节经常出现,不仅深化了主题,使人物增添了不少光彩,还有力地推动了情节。我想,如果去掉这个细节,从情节的角度看,故事还是可以顺理成章的,但整个作品必然会逊色不少,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生动感人。

当然一些故事作品所以有情节而无细节,还不全是作者的认识问题。有的作者说,他们也知道细节的重要,但就是找不到这种细节。这其实暴露了我们一些作者生活积累的贫乏。按照传统的说法,情节可以虚构,细节必须真实,而真实的细节不会凭空而来,它们必然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的作者总认为有了情节就有了故事,而情节又可以虚构,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少数作者在故事创作中闭门造车的倾向。所以要解决细节问题,除了认识上要重视外,还必须解决一个深入生活和积累生活的问题。

六、绝处逢生见波澜

在阅读故事作品时,我们总觉得有的作品很可惜,虽然情节不错,结构也完整,但火候未到,似乎还差那么一口气,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情节和人物未能推到“绝境”的缘故。

故事是情节艺术,讲究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经验的作者在写作时,总要把情节安排得一波三折,环环紧扣,并推向“绝境”。因为在“绝境”处,矛盾冲突最激烈,人物的感情最丰富,智慧和生命力都能爆发到极致。把人物和情节推向“绝境”,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阅读心理,是故事作品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

前几年,笔者曾写过一篇故事《难唱的恋歌》。开始时情节的设计是:一位姑娘到外地去看她的未婚夫,结果接待室的同志告诉她,她未婚夫出差去了,但他的恋人也在他们单位里,可以去找她。这使这位姑娘如受雷击,愤然离开。可后来她弄清了她未婚夫所以又有了那个恋人,是因为那个女人的主动求爱,而那个女人又身患绝症,还有三个月的生命历程,不能受任何打击,他是出于人道主义才接受她的。而恰在这时候,那个患病的女人听说有姑娘去找她的恋人,怀疑其中有什么奥妙,精神受到刺激,晕倒后被送进了医院。深明大义的姑娘为了解除病姑娘的疑虑,买了鲜花和喜糖赶去医院,假说自己刚刚结婚,这次出差到此是顺便来看看老同学的??按照一般的要求看,情节到这里似乎已经可以成为一篇故事了。但我总感到还未把人物和情节推向绝境,人物的感情还没有发挥到极致,整个故事还显得一般化。于是后来又增加了这样的情节:三个月后,姑娘突然收到那位病姑娘的电报,让她速去。姑娘以为一定是病姑娘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便匆匆赶去。结果大出意料,到车站来接她的病姑娘活蹦乱跳,出现了生命奇迹,她说她准备结婚了,叫她来是请她当证婚人和来帮她准备结婚用品的??这样,就把人物和情节都推向了绝境,艺术感染力自然大大加强了。

我们有些作者写故事,往往不能把人物和情节推向绝境,他们设计了一个悬念后,就匆匆地作些一般性的铺排,然后便是一句“原来是??”,这样,悬念之后没有发展,没有起伏,没有高潮,只有简单铺排后的解释,故事无疑就显得一般化了。

当然,把人物和情节推向“绝境”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绝处逢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后面应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矛盾的突转和消释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如果不能“逢生”而去“绝境”,那就是走进死胡同了。只有作者心里有了“逢生”的把握,才能作出“绝境”的安排。这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功力。

七、描写的叙述性与叙述的描写性

一个故事,情节有了,人物有了,构思成熟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写的问题了。怎样把故事写得情节紧凑,形象生动,让人爱读能讲,因素固然很多,但如何运用好描写与叙述的技巧,是重要的一环。

描写与叙述是文学创作中最常用的两种艺术手段,故事创作中也是如此。但就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身规律一样,故事中的描写与叙述,也是有其自身特点的。

这特点就是:描写的叙述性与叙述的描写性。

描写是塑造形象、刻画人物最基本的艺术手段。一些老文学家曾这样告诫文学青年:“少用

叙述,多用描写。”足见描写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我们有的同志认为故事以叙述为主,描写无关紧要,这种说法无疑是错误的。对故事中一些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和感人肺腑的重点场面,去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描写,读者和听众就会感到不满足,就难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就难以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而失去了这些,故事的文学价值无疑会大大降低。但故事中的描写确实与叙述密切相关,叙述几乎遍及作品的各个部分,即使在对人物、场面进行具体描写时,也带有一定的叙述成分,所以应该把握描写的叙述性。因为故事是情节艺术,叙述起着主导作用。故事的艺术空间和艺术时间都有限,不能像小说那样可以停下情节来作细致的静态描写。描写的叙述性就是说在描写中要考虑叙述这个基础,使这种描写紧紧围绕情节展开,笔墨集中、简练,具有流动性特点,情节线始终不断,并向纵向推进。这样,这种描写给人的感受就可以既强烈又清晰。反之,如果不注重描写的叙述性,纵向推进不快,横向铺排过宽,一味不分轻重缓急地过细描写,就有可能埋没故事情节,影响故事可读能讲的艺术效果。

对于叙述,有的作者认为它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说明,对人物、事件的粗略介绍,随便写下来就是了。其实,叙述也是有高低雅俗之分的。故事中好的叙述应该具有描写性。特别是有时候要交待的内容较多,一般性的叙述会显得枯燥和冗长。拙作《哄抡十万元》中有段交待祖孙关系的叙述,时间跨度大,人物涉及多,而它不是故事的主导部分,只能靠叙述来完成。这时候就必须考虑叙述的描写性。于是我在叙述中穿插了几个主人公在儿子墓前的几个镜头。这种带有描写性的叙述,既有叙述的特点,简洁、明了、概括;又有描写的成分,显得不枯燥乏味。使“过场戏”仍不失为是一种“戏”。而且与描写部分衔接自然,较少斧凿痕迹。

纵上所述,描写的叙述性就是要使描写具有流动性特点;叙述的描写性就是要使叙述具有形象性成分。

另外,在故事创作中运用好描写和叙述的艺术手段,还要注意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到该描写的地方描写,该叙述的地方叙述,使描写和叙述简繁得当,疏密相济。有的作者作品写成后,往往还要看上两遍,看看有没有该叙述的地方描写了,该描写的地方叙述了,如有,就进行认真的修改。这样认真把握描写和叙述的关系,使之浓淡相宜,张驰有度,对于提高故事作品的质量,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八、“微观感受”与“宏观把握”

上面好几个地方提到,故事创作离不开生活。诸如想象的翅膀要在生活的天空中展开,优秀的细节必然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等等。这一节,就专门来谈一点关于故事作者的生活观问题。

平时同一些故事作者谈起生活问题,发现很多人总局限于到生活中去发现新奇的“点子”,他们认为有了“点子”就有了故事,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获取“点子”,事实上,他们也确实靠“点子”写出了一些故事。然而我总认为:“点子”对于故事创作确实是重要的,但要真正创作出高质量的新故事来,这种仅仅着眼于猎取“点子”式的生活态度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对生活既有“微观感受”,又能“宏观把握”。

毫无疑问,在故事创作中,对生活的微观感受是很重要的。故事作品是靠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诚然情节可以虚构,但如果没有感人的形象、逼真的场面、丰富的细节、生动的语言,干巴巴的情节是很难构成优秀故事的。而这一些只能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微观感受”。没有这种真切的“微观感受”,作者就只能靠“点子”编故事。这样的故事,有情节而无细节,有“点子”而无情感,见事不见人、见人不见性格的现象就难以避免了。

应该说,大部份故事作者对生活的“微观感受”还是比较重视的。而对生活的“宏观把握”,

就显得有些欠缺了。

所谓“宏观把握”,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更宏大的生活面上把握生活的流向,认识生活的真谛,发掘生活的内涵。一个作者,如果缺乏宏观上的生活积累和认识,要写出优秀作品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些人一直反映故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简单化,缺乏份量感,应该说这是事实。而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由于我们一些作者对生活的“宏观把握”不够造成的。胸中没有大海,笔下的小溪就显不出风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总是与时代、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思想、情绪、志趣、爱好,无不与时代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点,正是文学的一种功能。失去这一些,人物形象就必然缺乏份量感。而要使你的人物具有丰富的时代内容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光熟悉生活的一枝一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宏观上的生活积累和认识。对生活的“微观感受”有可能使你的人物“活生生”,但如果缺乏对生活的“宏观把握”,你的人物就绝对难以“沉甸甸”。而缺乏了“沉甸甸”的份量,你的人物纵然“活生生”,也不能说是完全成功的。

由此可见,一位优秀的故事作者,必须对生活既有“微观感受”,又有“宏观把握”。我们应该明白:如果说要使故事作品中的人物有以一当十的份量,那么作者在生活积累上必须以十当一。因为没有“十”的积累,就不会有“一”的凸现;没有“十”的积累,要塑造出沉甸甸的人物形象,便是一句空话。

怎样写故事

一、如何突出情节

情节就是事件的细节经过,是矛盾生成、发展、解决的过程。上海故事大王黄宣林说:“情节是人物行动的轨迹,是故事的生命,听众喜欢听故事,说到底是听情节。故事是‘动’的文学,这个动是外形的‘动’,不是内心的‘动’,内心的动是书面文学。谁站在台上专门讲张三怎么想,李四怎么想,他一定‘站’不下去。”黄宣林的这段话对我们理解故事情节的重要性很有帮助。当前,一些故事作品出现淡化情节的倾向,有的作品故事不像故事,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故事口头文学的特征大大弱化,这一点须引起注意。 突出情节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情节要清晰。为了使故事情节清晰,要求故事线索单一,情节紧凑,层次分明。要有一个能够贯穿到底的线索,所谓“一竿子插到底”,不脱节,不松散,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故事的人物不宜过多,应当尽量减少人物静态的对话、描写、议论。有些故事,看了多遍,总是记不住,讲不出,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情节不突出或者情节不单纯、不简洁、不清晰。正如《故事会》常务副主编吴伦说的:“一流故事大家讲,二流故事自己讲,三流故事不能讲。”这“记不住,讲不出”的故事只能算三流故事了。

二是情节要有跌宕。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要求情节单一、清晰、紧凑,并不等于记流水帐式的情节,而是要通过简单的线索表达复杂的情节。有一句话叫“文似观山不喜平”,如果把故事的单线比喻成一条小河,那么它不是从头可以见到尾的小河,而应该有曲折、跌宕、起伏,没有跌宕就没有波澜,没有丰采。故事的情节说到底是人物、事件的情节,不能用对话代替情节,不能没有细节的情节,更不能松松垮垮、婆婆妈妈与主题无关的情节。 三是强调突出情节并不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故事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是动态的,要“动中见人”。《故事会》何主编在20xx年昆明笔会上说:“人物性格的塑造要下大力气,如果用两个手来形容,更有力的右手应该抓人物性格塑造,左手抓思想性,抓主题。”故事会资深编辑陈忠朝说:“要按照听觉习惯来组织情节,并不是否定人物的刻画描写,但要动态描写,人

物要‘动’起来,‘活’起来,哪怕是讲话也要有动作,动中见人。”这就是说,要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塑造,用情节表现人物,以人物推动情节。

二、如何获取故事核

故事核就是故事的核心情节,也就是所谓的“点子”,戏剧上称之为包袱。没有好“点子”,就写不出好故事,《故事会》副主编姚自豪老师说:“超常的故事核,是故事精彩的要求,十个素材不如一个好的故事核。”有些故事洋洋洒洒数千言,情节也清晰,语言也不错,编辑就是不用,为啥?故事核很一般,没有精彩之处。编辑看稿子很快,他们一般只看故事核,故事核不行,就“枪毙”了。

有一句话叫:“金点子”可遇而不可求,这说明“点子”的获得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其实故事核——也就是“点子”的获取,也是有“章”可循的。

一是在“高于生活”上下功夫。有一次我们乡政府的小车掉进河里,乘员砸破玻璃,死里逃生,许多朋友对我说,这事你又可以写故事了,但在我看来这是一起很普通的车祸,或许它在一个乡、一个县范围内是稀罕的,但在全国,这类车祸就多如牛毛了,如果把这起车祸写成故事,读者看了肯定要骂娘。正如笔友山西故事家徐洋老师说的:“老百姓在生活中已经很艰苦,读故事就是为了放松,如果故事照搬生活,读者读故事等于让其重复艰苦的生活,这是一种‘罪过’”。故事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要求它与生活拉开一定距离,姚自豪老师说:“距离就是美,有美感的东西都是有所脱离社会的。”因此,要用逆向思维来寻找“超常性”、“高于生活”的故事“点子”,以夸张、变形但又切合逻辑的手法从生活中挖掘、提炼闪光的东西。

二是在生活的事件中提炼故事核。生活是个万花筒,生活中处处有 “点子”,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大量的事件经过“拔高”都有可能成为“金点子”,“金点子”离我们的想像往往只一步之遥,比如,有一个讽刺小农“绝对平均主义”的故事,说有个生产队解体时,各种财产分完后,还剩1角钱,这1角钱怎么处置呢?如果让我们从写故事角度去思考,答案可能很多:比如抓阄,给五保户,或买一只糖果扔进水井大家享受??但都落入俗套,没有什么新意,而作者的“点子”是:队长从食杂店买了一只炮仗点着“啪”的一声,大家都听到,总没意见了。故事写到这里应该说已讽刺得淋漓尽致了,可是作者还意犹未尽,还要进一步深化主题:炮仗放完,还有一个人有意见,说这种做法不公平,他吃亏了,这人是谁?聋子。结尾处这一么一翘,可以说起了点睛作用,如果少拐了这一道“弯”,这篇故事就逊色多了。

要获得好“点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现实中的一些新奇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素材库,经常拿出来琢磨琢磨,有时就可能跳出“火花”,获得“金点子”。正如吴伦老师所说:“生活是故事的源泉,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问为什么。”

三是把生活中的两件事拼接、改造或者更换背景获得故事核。现实中两个很普通的事经过拼接就可能有“味道”了,如拙作《气功打靶》,故事核缘于射击比赛中报假靶,我把这件事放在乡镇射击比赛背景中,武装部长为了好在乡长那里批经费,故意把一等奖的奖品设得很大,然后通过报假靶让乡长获奖,乡长蒙在鼓里,以为自己打得准,引出一大串“事”来。这个故事就把“骗”经费与报假靶这两个现实中平常的事拼接在一起,使故事的主题得到升华。现实中遇到的或在聊天中所听到的怪事奇事、开心事气愤事等都或多或少都有故事因子,如果把这些事记下来,通过拼接、粘合、改造、更换背景、借用别人的故事“套子”等等就有可能获得故事核。

当然,故事是人性碰撞的火花,所谓的“新、奇、巧、趣”,是人性碰撞中产生的“新、奇、巧、趣”,离开了人性,如两只脚的狗,四只角的羊这些怪诞之事,虽然也“新、奇、巧、趣”,但它就不算故事。“高于生活”、“ 超常性”并不等于故事可以主观臆造,而是要符合生活逻辑,正所谓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 细节要真,背景可以“假”。吴伦老师说过:

“写必然性的东西,假的能写出真的;有些故事写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老百姓看了认为是假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有了故事核,如何从中提炼主题那就比较容易了,只有傻瓜才会去写毫无意义的东西,这一点不必赘述。

三、如何强化故事核

没有“点子”就没有故事,但有了“点子”不一定能写出好故事,浙江故事家赵和松说:“对于故事来说,‘点子’确实是重要的。但应该明白,‘点子’只是‘种子’。种子只有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生产出粮食,做出精美的食品;‘点子’同样需要经过作者的想象,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写出优秀的故事。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如果把种子当粮食吃,那肯定是没出息的;对于一个故事作者来说,把‘种子’当‘粮食’吃,不是没出息,而是很可惜。”强化故事核就是调集所有的创作手段,通过铺垫、烘托、渲染把“点子”突显出来。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通过浇水、施肥、让它温度、湿度适宜时绽放。20xx年10月《故事会》海南笔会上,何承伟主编说:“故事核主要是有闪光、有冲力的东西。有了故事核应该充分铺垫、想像、发挥、挖掘、丰富、延伸,不能直奔故事核,简单化了。”在20xx年12月重点作家笔会上,他又说:“用好故事核非常重要,对于故事核,要珍惜,效果要出来,一篇故事产生效果的地方一定要强化。”

故事核的强化是故事的发酵过程,没有发酵,不仅酿不成美酒,甚至蒸不出馒头。要把各种矛盾推到极至才“蹦”出包袱,这样才能打动人,铺垫不充分,火候没到匆匆抖出包袱,这样太可惜了。因此,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各种创作手段,通过增设人物,设置情节,制造冲突等把故事核突显出来。如《专职发行员》,故事核就是“乱摊派的杂志,被发行员当废纸卖了”这么一件事,开始构思这篇故事时,情节是这样安排的:领导发现有个乡的发行员扛杂志很积极,为了推动发行工作,把他树为典型,大会给予表彰,并让其介绍经验,最后发行员在酒宴中喝醉了,说出真相。这种由自己“说出真相”来抖落包袱,是静态的,十分平淡,因此第一稿被编辑“枪毙”了。后来苦思冥想,增加了给发行员这个典型拍录像的情节:为了获得真实感,采取暗中跟踪拍摄,最终跟到了废品收购站——抖出包袱。一路上跟踪拍摄,悬念迭出,妙趣横生,故事核得到强化,因此,这篇作品荣获“名胜杯《故事会》优秀作品月月评最佳作品奖”。可见,同样一个故事核,有没有“强化”,其结果截然不同。 按我理解,故事核就如一只箭,写故事就如把弓上的弦绷紧,使它沾力越来越大,最后射出去。

四、故事如何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同样,故事创作也开头难。之所以说它难,是因为既要把事情交代清楚,让人听得明白,听得下去,不至于莫名其妙,但又要求三五行字就能抓人,不能有过多的背景介绍,让人听了烦躁。比如,有一篇叫《飞翔》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全伯说,我走了你就好好地守着,别出去乱走。呈祥说我知道了??如果故事照这样开头,人们听了就一头雾水:全伯是谁?呈祥是谁?“我”为什么要走?要去哪里?为何“别出去乱走”?时间、地点在哪?。如果按故事的要求,就要交代这些背景,原来全伯是某建筑工地的看管员,这一天家里发电报让他回去,呈祥是高考落榜生,到工地打工,全伯回去后工地只剩下呈祥一个人,全伯有些不放心才交代他说别出去乱走??如果照这样写故事,人们虽然听得明白,但背景介绍又过于冗长,人家早已生厌,不耐烦了。

故事开头讲究“开门见山”、“先声夺人”,一开始就要把人吸引住,切忌干绕圈子不入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在 20xx年《故事会》创作研讨会上,何承伟主编说:“故事前5行字就要吸引人,就要引起人注意。”陈忠朝老师说:“故事开头要清楚、简洁,落笔千言,不如落笔千斤,不要东扯西扯,扯了半天不入题。”

故事开头,一方面要把事情交代清楚,一方面背景介绍又不能太冗长,这是一对矛盾,很不

好处理。

解决的办法是,寻找一个切入点,就是寻找一个线索,通过情节的推进把背景牵搭进去。这好比旅游,如果导游把游客关在宾馆里,先介绍旅游景点的风土人情、行程安排、注意事项等等,然后再去旅游,这样游客肯定有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旅客先“动”起来,通过边走边看,边介绍,把那些要说的搭进去,在“动”中解决问题。《故事会》何承伟主编说:“故事的开头,要从普通百姓、即不同身份的人所共通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所选的话题要与读者直接挂起钩,增强与读者的亲和力,不应选择偏门的话题,与读者形成人为的障碍。”故事的题材千差万别,有没有共通的东西呢?《故事会》编辑鲍放老师说:“情感是‘血液’,是作品与读者之间架起的桥梁。”人类情感就是共通的东西。下面这则故事的开头是否有可取之处呢?拙作《专职发行员》的开头:江北区政府办公室的刘主任,这段时间老是苦着脸,人都瘦了一圈。为啥?原来区里年初办了一种叫《江北纵横》的内部刊物??应该说对“瘦胖”的关心,是人所共通的,这样的开头可以拉近人的情感,不会对谁造成障碍。

五、如何掌握故事的节奏

故事的节奏就是故事情节推进的快慢程度,也就是情节的详略问题。故事会不会吸引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节奏感。有些故事主次分明,有张有弛,让人看了很舒服;而有些故事事无巨细,婆婆妈妈,絮絮叨叨,让人看了厌烦,甚至看不下去,这是为何?关键是没有掌握故事的节奏。

有一句话说得好:读者是聪明的天使。读者听故事也好,听故事也好,他(她)的脑袋都没闲着,都在思考,在猜测,有些作品,读者早已想到前面去了,甚至已露底、跑气,猜出了结局,它还在那里迂回,在那里滔滔不绝绕弯子,其结果自然是索然无味。正如江苏故事家齐运水所说:“‘金点子’就是故事核,就是‘可取之处’,就是‘米’,故事最忌水多米少,‘一勺小米十担水’,废话连篇。”有些故事两三千字,到编辑那里砍了剩一千多字,照样不会感到“缺”了什么,这便是一例。

故事的节奏很容易被人忽视,但又是故事创作中的重点、难点。

如何把握故事节奏呢?要求情节的推进始终比读者的想象快半拍,让情节“牵”着读者的思维走,让读者老猜不着,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具体地说就是,构思故事时,这篇作品在哪个地方出效果,哪个地方打动人,一定要心中有数,笔墨的重点应放在冲突最尖锐、感情最激荡、趣味最浓厚的地方,做到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该详的详,该略的略,使故事有节奏感,波澜起伏,讲起来娓娓动听。《故事会》副主编夏一鸣老师说:“要正确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应根据主题、人物、主要人物行为来安排虚实。实就是正面写,写主要矛盾,虚就是用虚的方法叙述,间接写,写次要矛盾。与主要情节无关的事要大刀砍去,不要给人以冗繁的感觉。要发挥虚写以一当十的功效,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并没有打斗的场面。”《故事会》副主编姚自豪也说:“用简略的叙述处理平谈的过程和情节,偶然性要弱化,引出来就行,不要画蛇添足,要用浓墨重彩强化关键性的情节,合理把握整体篇幅的比例,做到疏密相间,张驰有度。”

当然,故事节奏也不能太快,太快了读者“消化不良”,同样也没效果,这就如开车,该快的地方要快,该慢的地方要慢,否则乘客就不舒服,甚至出事故。

六、如何保持故事语言的口头性

故事语言的特征就是口语化,《故事会》副主编姚自豪老师说:所谓“故事化”,最根本的就是“口头性”,它是故事创作的“金科玉律”,是“故事”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浙江故事大王吴文昶说:“故事的语言要掷地有声,要有喷火的语言。”故事语言口语化,是由人们口头表述能力和听觉局限性所决定的。故事的语言不但要口语化,而且句子不能太长,不能“拐太多弯”,让人听了费力。口头语言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琅琅上口、易讲易记,不像某些书面语言文绉绉的,讲起来拗口,听起来吃力,记起来困难。口头语言较之书面语言更加活

脱、俏皮、通俗、上口,更具感情色彩,比如口头语:挺吃香、碰钉子、搞砸了、做手脚、不痛快、不地道等形象生动,很难找到合适的书面语言替代,或者替代了难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老王把这个店打理得红红火火”,改用书面表述:“老王把这个店经营得很有经济效益”,其形象性、感染力将大打折扣了。

要掌握故事语言的口语化,关键的一条就是用模拟说话的形式写故事,怎么说就怎么写,至少在心里要讲,在此基础上不断锤炼提高。虽然,照着说话写故事,显得有些“土”,有些“白”,但大的方向没有错,照此练下去就比较容易掌握故事语言。同时,要多从生活中、人民群众中学习语言,善于发现“闪光”的东西,要多学习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七、如何修改故事

如果把一则故事作品比作住房,那么刚脱稿的故事,只能算作是毛坯房,修改就是装修。与其说故事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改出来的。有一位著名作家,朋友去拜访他时,发现他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页纸只写一行字,朋友感到不可思议,说:你这样写也太浪费纸张了吧?作家回答说:剩下的空白我是留着修改用的,可见修改工作量之大。

修改故事有两点:一是给别人看,给朋友、家人看,让他们多提意见,当然,有条件最好给行家看。有的朋友说,给不会写故事的人看,有何益?这就有一个端正态度问题。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想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师和食客。厨师做出一道菜来,食客就要说话,或是好,或是歹。厨师如果觉得不公,倘若对着客人叫道:‘那你去做一碗来给我吃看!’那却未免有些可笑了。”应该想一想,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大众,应该说在我国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占绝大多数,如果你认为一个高中或者大专文化程度的人读不懂你的故事,那么你的作品是写给谁看的呢?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优秀文学作品都是雅俗共赏的,作为通俗文学的故事更是这样,不存在曲高和寡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在创作一篇作品时,为了线索的简洁,脑子里还有许多潜在的东西没有写出来,在作者看来这篇作品是完整的,所谓当局者迷。第三者用完全“空白”的脑袋去看作品,就很容易发现作品的缺陷与不足了。因此,要虚心向别人请教,让别人多提意见,这是故事作者应有的心态,清高不得。一般来说,读者指出故事某处有问题,这个地方是一定有问题的,只不过有时候读者难以准确地表述问题的根源所在罢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敷衍而过,而应虚心请教,让其说出问题的表象,再从中分析出表象背后的原因,惟此才能提高作品质量。 再者,就是让作品冷却一段时间再作修改。这好比木材刚锯好不要急于做家具,木材没有干透做家具就会变形。故事脱稿后不要急着发稿,要让它冷却一段时间,让你从创作的兴奋中冷却下来,让脑子里的“潜意识”消失了,再作修改,这样就容易发觉问题,对于提高作品质量大有裨益。

总之,要提高对故事作品修改重要性的认识,要用百炼成钢的思想来对待故事的修改。

八、结束语

俗话说:文无定式。所谓的创作方法是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就如先有语言,后有语法;先有汽车,后有交通规则一样。我认为故事创作没有老师,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游泳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水里悟出来的,常在水中戏自然就会游,如果没有下水,再好的教练也教不会游泳。故事的写作方法很多,有人总结出:误会法、三段法、顺叙法、递进法、巧对法、考验法、抛弃法、解题法、假充法、设伏法、比较法、连环法等等,我认为没必要死记硬背这些方法,更没有必要去啃那些文绉绉的所谓创作理论。因为,创作是个感情奔放的过程,条条框框多了反而会束缚自己的手脚,成为一种羁绊。当然,掌握一些故事创作的基本原理,了解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可避免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只要多读、多思、多写、多悟、多观察,就一定能够写出好故事,并摸索出一套自己的创作方法。

更多相关推荐:
武冈市中医医院党支部副书记曾德祥同志的简要事迹材料1

武冈市中医医院党支部副书记曾德祥同志的简要事迹材料曾德祥,男,42岁,汉族,19xx年x月加入中国共 产 党,大学学历,主治医师,历任武冈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急诊科主任、质控科科长,现任武冈市中医医院党支部副书记、…

优秀学生干部简要事迹

优秀学生干部简要事迹同学是高二(12)班语文科代、学习委员。被评为“-年度市三好学生”。她经过多年的在校学习,在老师们的精力栽培、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她本人的不断努力下,逐渐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每年都被…

兴城市公费医院党支部书记郭宏同志的简要事迹材料

兴城市公费医院党支部书记郭宏同志的简要事迹材料郭宏,女,19xx年x月出生,19xx年x月加入中国共 产 党,辽宁省绥中县人,大专学历,主管护师,曾任辽宁省台安县恩良医院内科护士长,急诊室护士长,护理部干事,台安县…

柴扉同学简要事迹材料

柴扉同学简要事迹材料柴扉,男,20xx年x月出生,20xx年x月入学。现为安阳市银杏小学二三班学生。在当过军人的爸爸影响下,很早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党、爱国、爱社会和爱人民的优良种子。在家里他是一个尊敬长…

公路施工个人简要事迹

公路施工个人简要事迹本人于20xx年x月毕业,现就职西安事业部宝汉高速项目合同部。20xx年x月进入中建八局工作,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在机关工程部工作:在机关我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参与公司投…

师德先进个人简要事迹范文

师德先进个人简要事迹范文xxx,19xx年生,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xxxx市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组长。执教十多年来,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情趣。平时积极参与…

师德先进个人简要事迹

师德先进个人简要事迹xxx,19xx年生,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xxxx市音乐骨干教师、音乐教研组长。执教十多年来,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情趣。平时积极参与学校…

先进个人简要事迹样本

附件4收入20xx中国纺织劳模的先进个人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文化程度职称政治面貌参加工作时间现工作岗位简要经历曾获荣誉以及简要事迹300字左右先进个人简要事迹样本样本一张X女X年X月出生江苏启...

优秀班干的主要事迹格式典型范文

以下就是事迹报告的典型格式以及事迹的方方面面首先从政治上谈起其次谈具体事迹最后总结应该上升到政治高度或者人格高度上去1李婧同学事迹材料李婧女19xx年5月出生担任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02商英4班团支书院学生...

个人主要事迹怎么写

个人主要事迹怎么写一李婧女19xx年5月出生担任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02商英4班团支书院学生会秘书处负责人入校以来她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平时她能够妥善处理好班级工作与学生会工作之间的关...

优秀员工主要事迹

优秀员工主要事迹XXX同志07年6月进公司以来一直担任厂务总管的职务他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自己的工作非常积极勤奋认真负责他虽已近古稀之年在工作中无论是酷暑严寒他每天都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为了公司为员工服务...

个人主要事迹

个人主要事迹怎么写一李婧女19xx年5月出生担任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02商英4班团支书院学生会秘书处负责人入校以来她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平时她能够妥善处理好班级工作与学生会工作之间的关...

简要事迹(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