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赏析

时间:2024.3.27

题目: 读苏轼词

摘要:苏轼乃北宋诗词书画大家,典型的士大夫形象。对词坛影响颇为深远,其以诗为词的倡导将诗的精神注人到词的创作中,从而使词品、词境从恻艳、偏狭提高到堪与诗歌比肩的高度,使得文人词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本文将几首典型的作品为例,力求诠释其精髓,并通过一些与苏轼相关的人或者事来更好的了解这位不朽的传奇。 关键词:苏轼词词评苏轼相关

正文(二十篇相关论述):

一、苏轼其人

苏轼,一个千年的传奇。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让人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知道他,了解他。但又总是与人群保持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即使能够无限接近,也仅止于接近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在的北宋年间还算太平,又算是生在书香门第,其父苏洵老而发奋,其母程氏也是“喜读书,皆识其大义”,对于苏轼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年纪轻轻的苏轼科考一举成名,并深得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之后几年还算平坦,到后来卷入新旧政治斗争中,自请外放杭州,后又历任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还在徐州任上的苏轼被捕下狱,之后下放黄州。此时的苏轼也是历经大风大浪,在胸怀上成熟了很多,所谓黄州之后真东坡。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旧党上台,苏轼调回京,可谓平步青云,一直做到了翰林承旨,也算得上达官显贵。元祐四年,64岁的苏轼出任杭州,与杭州接下了不解之缘,筑堤,修水库,算得上一个好的父母官。元祐8年,宣仁太后去世,新党重新掌权,苏轼等一干旧党难逃一劫,已经花甲之年的苏轼被贬往惠州,并一贬再贬竟然到了远在海南的儋州。到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才得以北归,可惜年老多病的苏轼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简历中不难看出,其一生大起大落,熬过了多少风雨仓皇。无论是年轻时的血气方刚,还是落难时的坦荡不羁,都成就了一种博大的东坡精神。而这些

所有的一切总能在其词作中找到影子。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是林语堂对苏轼的概括,深和我意,其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东坡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儒)、出世(道)和遗世(释)之间。那些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却让他演绎出了理所当然、浑然天成的意味。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二、苏轼词的大概风格

苏东坡对词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以诗为词”,就本质来说,既不是李清照所讥责的“皆句读不葺之句”,也非后来贺铸、周邦彦乃至南宋诸家化用诗句人词的创作手法,而是将诗的精神注人到词的创作中,从而使词品、词境从恻艳、偏狭提高到堪与诗歌比肩的高度。“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与之对应的是“词缘情”。但东坡却在他的作品里,削弱恻艳之情,而补之以这种重大沉厚的“情志”,将诗“言志”的特质与词“缘情”的风格有机地揉合到词的创作中来。他的词,既有感时伤今、凭吊古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怀念亲人、兼抒哲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既有声情并壮,报国志高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有清新如画、简静平和的《浣溪沙?籁籁衣巾》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加上胸襟豁达,志意高远,使他的词“一洗倚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缎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其词品之提高,斑斑可见。这一方面实现了词在题材上的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所表达的情志能反映较为重大的主题,感发力量得到提高。同时,他保持了词之为体的一些本来特征,如他的词也仍然基本合律,可歌可咏;意象、语言也较其诗来得精巧、工细、柔美,并不“粗豪”,词品高洁,而深情婉曲,款款动人,意象语言精美细

巧,却又广博而深厚,不论从那个视角去品味,都难以穷尽东坡词有着永恒的生命力。

三、读《少年游》

少年游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 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妲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先看苏词,此词雪与杨花形状相似,却代表著两种不同节后的特点,互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气候由极冷到极暖,构成洁白迷蒙的景象,象征著纯真而纷乱的情思。从双栖燕反衬出单栖人已是一种纤巧的联想,而把月照梁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其表现力远胜于一大段思妇的内心独白。

同是艳情,同是相思,苏词重在写对人的思念、事的回忆,再加上写得晓畅直白,所以就显得情真意切,清俊淡雅。温词则不然,它重在“闺人”服饰、装扮的铺陈,对慵懒、艳冶的渲染,加之词意欲露不露,就转缠绵,脂粉气十足。两者相比,一是健康清新的美,一是病态慵倦的美。其词品高下,是不待言的。这也正是苏轼在词作中努力提高的地方,即使是写柔情词作,苏词也是尽量摆脱自唐以来俗媚的词风,细节中更重于人的内心写照而刻意减少对令人感觉腻的环境的烘托。

四、黄州始见真东坡

——从《临江仙》和《定风波》解读黄州时期的苏轼

“乌台诗案”之后,东坡开始了他半生的流转,他的出尘之心逐渐显露。谪居黄州的时期,是东坡人生的“成熟期”——无论是艺术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临江仙》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东坡在出尘和入世之间的困顿。并且,经历了太多官场的黑暗,目送一个盛世远去的时候,他似乎更倾向于出尘。一句“何时忘却营营”,是半生仕途的无奈和疲累;一句“江海寄余生”,是灵魂深处的召唤和希冀。年轻时是“贪恋君恩退未能”,时下却是“欲归江湖归不得”。东坡,似乎注定要陷入出尘和入世之间的矛盾,至死方休。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平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这是返朴归真后的扪心自问,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东坡对他一生犹疑徘徊的回答。至此,不禁想起了慧能的禅语: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两者多少有点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东坡在佛学里得到的觉悟吧。

五、苏轼与杭州

一个是我景仰的文人,一个是我痴恋的城市,他们曾经有着完美的结合,他们曾经是那么的相得益彰。多少次在杭州在西湖边从“断桥残雪”走到“苏堤

春晓”,我总会浮想联翩,仿佛能穿越过近千年的风霜雪雨与前人们不期而遇,我告诉他们时光就像一把巨大的漏斗,淘洗掉浮华,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功名。 苏轼曾前后两次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1071年到1074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1089至1091年,任杭州知州。苏轼在杭州任内政绩显著,得到当时百姓的赞扬,也为后世所称颂。那时候杭州经常发生旱涝灾害,西湖严重淤塞,苏轼招募民工,共用了20万工,全面疏浚了西湖,并用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的长堤,在堤上建造六座石拱桥。这条长堤就是现在的“苏堤”。苏东坡有诗云:“我在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唱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于南山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薪席卷苍烟空。”由此可见,西湖得以呈现更加娇媚动人的姿态与苏东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十景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景观“三潭映月”的三个小石塔也是当时苏轼为防西湖淤塞下令而立的。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西湖将杭州治理的更加诗情画意、繁花似锦,而在西湖柔波的涤荡下,他也写出了不少的绝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无疑是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在这首诗中,晴湖雨湖在苏轼的笔下却都是旖旎迷人。空灵多姿,晴有晴的灿烂,雨有雨的柔情,后两句用了创造性的比喻,用绝代佳人西施的美来形容西湖的美,焕发出无尽的艺术魅力。西湖波光粼粼,让苏东坡才情四溢;苏东坡风华绝代,使西湖墨香四溢。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上说“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加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作品中”,他豪放豁达、超脱自在,直面人生悲哀却又力求超脱悲哀,心境的平和清净与他的禅道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杭州自吴越以来即为佛教兴盛之地,而尤以禅宗为盛,到了杭州的苏东坡与和尚打成一片,经常出入寺庙,有人说,苏东坡本来就是寺院里最有凡心的和尚,也是红尘中最有禅意的凡人。在《东坡志林》中亦有描述“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八九”。

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的苏东坡到了杭州总是能沉溺于优美的景色中忘却愁肠,

他这样说道“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西湖用一波碧水为苏东坡荡涤了一路的尘俗。杭州给了苏东坡无限的自由和欢愉,在杭州的苏东坡也因此春风得意。在某一个春日之晨,让我们在湖光山色的辉映下走进西湖,用六桥的验柳笼纱,几声莺啼唤醒我们纯净的心灵,在长长的苏堤下行走,让我们怀念苏轼

六、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中,苏轼并不想极力的烘托表达什么,只是简单的勾勒,白描用到最佳,如“青杏”一词的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接着,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向来为人称道,“天涯”一词可见苏词的些许豁达,但又多少含了些无奈。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所以接下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句便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还有人评价它富有“禅趣”。那阻隔有情与无情沟通的,不仅仅是绿水环绕的围墙,而更是人们的“心墙”

七、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

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虽然苏轼豪放的词作并不是很多,但如果说大多数人认为苏轼是豪放派作家,那估计多是受这首《念奴娇》的影响吧。本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其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八、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开篇就是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周围宁静幽寂,万物入梦,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有恨无人省”一句更是道尽孤独,有谁能理解自己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栖息,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九、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十、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炼字十分精准。诗人选字填词看似朴实无华、近似白话,实际上,产生了了叙实景而真情尽抒,记幻梦而寓意深远;虚实结合,浓淡相间,自然而流畅的艺术效果。生死两界,又是十年之久,原本时间应该抹平些许伤痕,哪知重创早已经无处可寻,它分明是融于心灵血脉之中,毋须思量,而形影相随。一份于气息中存在的难忘又何须去“费思量”。人生莫不有凄凉,而最凄凉处莫过于

无人对白。王弗于那千里孤坟之中又何尝不是“不思量,自难忘”,纵有千般柔情更与谁说。十年的岁月,苏轼跌落尘埃,自认为已经食尽人间烟火,早已面目全非了。爱妻定然还如十年前一般的冰雪,而自己却于世间跌跌撞撞,伤痕累累,浊气浑然??只有双鬓留下如雪的相思。全词音韵和谐与诗人委婉凄楚之情相协:通篇跌宕起伏与诗人不平难抑之思相映。陈师道曾赞苏轼的《江城子》“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词,仍然能清楚地看到那字字蕴含的血与泪,仍然能清晰地听到作者那痛彻心肺的悲声。

十一、点绛唇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这是一种相思怀人之作,写得深情一片,感人至深,足见东坡豪放而外,别有一番情怀。“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着一“飘”字,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下边二句,遂由景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透出一种秀雅之致,以暗示伊人之美。“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归不去”,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心的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互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的旧典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无法越过。 起句对杏香柳烟之一往情深,与结句芳草迷路之归去无计,相反相成,令人神往,意境凄迷。此词造诣之妙,还于意境之空灵。红杏柳烟,属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画。芳草归路,似喻人间阻绝,亦具凄美之感。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

十二、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第三次过扬州,实质上浓缩了苏轼近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近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念。

下片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然深想一层,欧公已去,而树犹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万事转头空”的叹息。而苏轼还更进一步,谓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从这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于以诗为词的把握相当恰当,对于典故名句的化用更是显示其博学多才,所以其作品中用典和化用都是信手拈来便甚巧妙。

十三、洞仙歌

【小 序】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这首词说花蕊夫人故事,仅开头二句为蜀主词句,后面都是苏轼所续。全

词“豪华婉逸,如出一手”,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苏轼补足此词,更主要的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内心感慨。其成功之处,还在于创作了一篇很好的序文,与词的内容相关照,但又不重复。欣赏这首《洞仙歌》,一定要把“序”当作整体的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深深感受到苏轼对于生死无常的切肤之痛,明白此处写男女情事并非庸俗的遐想,而是包含了对人之生死问题的深刻感悟。虽然是宫廷题材,但词中自始至终没有富丽堂皇的渲染。无论是花蕊夫人,还是她所处的环境,都清丽脱俗。整首词清雅俊逸,空灵隽永,在优美的意境中,给人以哲理的启示。

十四、如梦令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这首如梦令是苏轼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这段时间是苏轼官宦生涯的顶峰,课件苏轼这时候过的还算快活。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他不禁想起东坡的农耕之乐,轻快欢然跃于纸上。身在玉堂,却向东坡,苏轼已经离开黄州有些年月了,不知道是否别后无人往来,所以雪下就掩了小路,这两句很亲切的话语,把对东坡的喜爱和怀恋表现的淋漓尽致。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想象着江上也是春雨,应是躬耕时节啊,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十五、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之所以喜欢这首词,仅仅是因为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仅此一句将前面所铺陈的景物,如午琖之茶香,春盘之蔬美等等,一并升华为清欢之意趣了。尾收得好,有画龙点睛,叫破全篇之功效。在此之前的细雨小寒,晴滩烟柳,无不与词心契合,并化清欢了。清欢是一种幽静的乐趣,主人用清茶时蔬来款待他,他深觉这是有兴味的清欢。这是一个人经历过挫折打击之后的一种自适,多半要阅历人世浮华、一番挫折之后,才能有的一种体认。这是一种人生体悟,人一定要经历过挫折;得和失,大体都要失去过、受过大挫折后才能去珍惜。有时想想自己阅历还少,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很严重;等到真正碰一些大挫折之后,才会发现以前种种,真是小情小怨、少不更事,那时你的人生就会到另外一种境界去了。像东坡,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整个人生态度就不一样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表面看来是如此轻松,实则是经历过苦难之后所散发出来的风姿。清欢是一种远离世俗干扰、词人自得的乐趣与境界,而这种自得也许是不同于他人的,它是作者情感的升华,是对生活深深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人间有味是清欢”,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作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

十六、青玉案

和货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犬,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此词是苏轼对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篇和韵之作,贺铸因为一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获得“贺梅子”的雅号。但苏轼这篇应和词比其也是各有千秋。“三年”二句笔意双行,一写伯固三年随苏轼为官未返故里,枕上魂牵梦绕故园路,表达了对朋友怀归的关切和理解。“若到”数

句,对伯固归家途经松江小渡,特嘱其“莫惊鸳鹭”一事,大有深意,既说明松江曾是自己常与鸥鹭相游之处,与自由嬉戏鸥鹭亲密而无机心,物我相忘于江湖,流露了愿与鸥鹭忘机为体,厌倦仕途巧诈的情绪,又委婉地警劝伯固立身为人莫染世俗机巧之心。一个“老子”,语气诙谐、放旷,顿显朋友之间的亲昵、真率。下片写自己思归之意。“辋川图”二句写仰慕唐代诗人王维隐居辋川别墅,观摩辋川图令他心向神往,常记王维送友思归之诗句。“归期天定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自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当时缠绵的,但词人以清丽的画面来展示,一改前人每涉及男女之情便陷艳俗的弊病。意艳而语清,正式苏轼的独到之绝处。

十七、南乡子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述古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在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象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象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十八、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超然台是苏轼知任密州时所建,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十九、兄弟情深,明月作证

——谈苏轼写给苏辙的几首中秋词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诗人们都爱咏中秋月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在众多的咏月诗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宋的胡仔在《笤溪渔隐丛话》中曾说过,“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也总选到这一首。其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已成为千古绝唱,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

时为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作者作此原由,正如题序所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字子由)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他没有停留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的态度,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也许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光芒太盛,较少人知道苏轼还有几首中秋词,而且同样是写给兄弟子由的。如《和子由中秋见月》: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飐风回岂复坚。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势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也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佳作。

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年后的中秋,诗人终于和子由相聚,再也不用“千里共蝉娟”了。一首《阳关曲?中秋月》,写尽了作者与其胞弟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久别重逢本是令人十分欢愉的事情,但全词并没有过多洋溢喜悦之情,仍然流露“清寒”、“无声”之凄楚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因为诗人知道重逢是短暂的,分离

又在即,“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人生欢短忧长,聚少离多,但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的祝福却是永久的。结尾两句诗虽然“凄楚”,但充满积极意义,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约为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的中秋,距《阳关曲?中秋月》刚好三年,苏轼又作了一首《西江月》寄给久未谋面的子由,其词云:

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作者作此词时年45岁,是诗人经历“乌台诗案”诬陷后的第一个中秋节。 全词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兄弟情深,明月作证。或许明天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然而,流淌在心中的兄弟之情却万古长青。 纵观苏轼的一生,立身朝堂,一身傲骨,夹在新旧两派政治势力之间,起起落落,颠沛流离,好在“客路相随月有情”。兄弟俩虽然“奈何阻重深”,但灵犀相通,诗文唱和,几首中秋词就把中秋月色和兄弟情深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和子由中秋见月》表达了作者年轻时政治上的雄心壮志,那么其他几首词则蕴含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之后,对世态的大彻大悟,在怀念自己手足兄弟的同时,隐藏了多少现实的无奈、孤寂与凄凉!

“明月多情来照户”,每逢中秋月夜,苏轼的胸中都会涌起一股股思念兄弟的激流。虽然“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但“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能牵挂着和被牵挂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可以说,天才苏轼丰富了中秋月色,中秋月色成就了天才苏轼。中秋月色中有诗人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眷眷亲情,有诗人凝视于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有诗人旷达超脱的胸襟,有诗人独步古今的旷世之才,更有诗人“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馨骨与情操。

二十、李白与苏轼

——两个王朝的缩影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可见大

家人都喜欢把李白和苏轼看作是豪放的代表。但我觉得这种豪放有着微妙的差别。开放、包容、自信——这是唐文化的特有气质,李白无疑也是受这一特有气质影响至深的一个代表。积贫积弱——这个是大家对宋朝不怎好的一个印象,多多少少影响了生活在其中的苏轼。而李白和苏轼两人本身又恰像两个王朝的缩影。

李白无需雕琢,无需掩饰。喜怒皆形于色。真性情决定了他的诗歌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无论是“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义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可爱。还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的呐喊,亦或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反抗,无不显示了李白的感性和率真:敢想、敢说。毫无顾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是《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正是有了李白的这种感性和率真。后来无数的读者才在他的诗篇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感情的痛快之旅。

而苏轼在情绪宣泄之后总能理性地回归现实。这在他多数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有力的证明:如《满庭芳》中“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和“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的挣扎;《满江红》里“青山白浪。万叠”和“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的纠缠;《水调歌头》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的矛盾? ?这些都足以看出苏轼在豪放的同时是如此的现实而理性。正如李泽厚对苏轼的评价:“(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的退隐、归田、遁世更深刻更沉重”他的豪放比李白多了几分对人生的思考,少了几分率性而为。在这一点上。李白就如同一个纯真的少年,永远有那么饱满的激情林庚先生就曾经这样评价过李自:“是历史上一个最具有鲜明性格的诗人”、“天真到惊人的淳朴”。不过李白太自我了,这就使他的情感体验必然不够深入。似乎永远只能浮于现实世界的表层。在自我的世界中。恣情地高歌。而很少能像苏轼一样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和世事;他的一生与酒、月为伴,也借酒、月宣泄着自己每一份情绪。有点像稼轩词中那个未能真正识尽愁滋味的少年。而苏轼更像一个深沉含蓄的老者、智者,永远能将自己的情绪控制在一个恰当的高度,既不让自己过分张狂。也不让自己就此消沉,就像稼轩笔下那个“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不惑之人。

尽管李白和苏轼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我们还是要更清醒地看到二人本质的区别:试图超越生活,在宇宙中高歌呐喊是李白;而回归生活。在人间烟火中坦然一笑

的是苏轼。

更多相关推荐:
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

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txt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就算是一坨屎也有遇见屎壳郎的那天所以你大可不必为今天的自己有太多担忧古诗词名句好句苏轼12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

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苏轼简介苏轼古诗苏轼诗词名句鉴赏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

辑录苏轼名句共欣赏

辑录苏轼名句共欣赏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水调歌头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4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5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

名言名句赏析大全

名言名句赏析大全一哲理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问渠...

苏轼名句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名句赏析

一名句赏析中考复习资料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农村田园风光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斜斜地伸展绿树村边合是近景青山郭外斜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

初中语文名句赏析

初中语文名句赏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这两句流传很广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这是诗人丰富...

唐宋诗词名句赏析

李白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以月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遭贬的无限同情和关切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借用吕尚和...

诗文名句默写赏析

诗文名句默写赏析1蓬莱文章建安骨2羌管悠悠霜满地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新城代谢自然规律的诗句是4后人常用李商隐的两句诗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5你一定很喜欢鸟也很喜欢写鸟的诗吧情...

初中语文诗词名句分类赏析

初中语文诗词名句分类赏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对古诗词考查的比重逐年增大题型在传统的...

中国历代经典名句赏析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

中考名句赏析

常考古诗词名句赏析1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赏析夸张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2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

苏轼名句赏析(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