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主观题集锦(带教师评语)

时间:2024.3.25

举例说明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所谓矛盾,指的是统一物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此谓同一性)

同时又相互排斥、相互否定(此谓斗争性)。

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即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自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一个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发展方向;矛盾的斗争性则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并最终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旧的矛盾统一体解体,新事物诞生。

《道德经》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说明矛盾双方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依据的,没有难,何谓易?没有短,何谓长?……首先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无疑就是“音声相和”了,一首美妙动听的曲子离不开音和声,但不同的音与不同的声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首首不同的曲子;其次,所谓有、难、长等一旦离开了原有的环境就有可能朝其对立面无、易、短等转化。例如,将拥有100万元同拥有10万元相比,前者有钱,但将拥有100万同拥有10亿元相比,前者就变成无钱的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常常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在一场球赛中,比赛双方有攻有守,一场好的球赛就是在攻守矛盾的不断转化中进行的。首先,我们就比赛的双方来说,他们共同组成一场比赛,双方都期望在比赛中获胜。一方面,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它们的斗争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双方都想尽办法多得分,当一放领先时,另一方也不轻易放松,而是重新调整战略战术,期望能在短时间内挽回失分。双方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比分不断变化。另一方面,双方在斗争的同时,也不忘从对方那里吸收有利于己方的东西,例如根据对方的战略战术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学习对方的好的经验和技术。其次,我们来看看攻守这对矛盾,一支球队要想在球赛中胜出,除了要有锐不可当的攻势之外,还要有牢固的防守。在进攻的过程中,前锋带球进攻对方的防线,而后卫则必须时刻准备预防球被对方获得后转守为攻,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迅速跟进,防止对方的进攻。因此攻防必须严密配合。攻是为得分,防是为不失分,只有在两个方面都做好的情况下方能成功。就不同方而言,一方进攻时,另一方则处于防守状态。攻是要突破对方的防守,守是要化解对方的攻势。当攻势越来越强,守也相应地越来越坚固,双方的力量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压住,一轮攻防结束。不过,下一轮攻防又接着开始,不停的攻防推动着赛事发展,一直到比赛结束为止。在一轮又一轮的攻防对抗中,双方的技术都得到了提高。

又比如国家之间的关系。世界上有诸多国家共同生存于同一个地球上,共同拥有着地球上的资源。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国家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它们进行贸易往来,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发展;它们也相互竞争,力图在各个方面获得相对多的利益。人类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和斗争中走到了今天的。首先,伴随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形成,各国之间出现了贸易往来,各国开始了交往,使得地球上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比以往更大。其次,随着各国,尤其是大国对现状的不满,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对立、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许多局部性的战争都是这种斗争激化的结果。战争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不过也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原子弹、氢弹都是在战争背景下诞生的。今天,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和竞争同样共同推动着世界的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 由此可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举例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02金融 马靓

花儿落了又开,雁儿去了又回,墙头的爬山虎又长高了几寸,池里的鱼儿又肥了一圈,天空似乎没有昔日的蓝,湖水却比以往更绿了,湖边少了些悠闲漫步的情侣,马路上多了些行色匆匆的人们。这世界不同了。

你想到了些什么呢?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无休止的变化之中,所以也便有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的俗语。朱自清感到时间去得匆匆,也确是无可辩驳的真理。事物在变化,在发展,在永不停息地运动。而今天,我们便是要来讨论它变化的原因。

首先,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提及外因,它是指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外部矛盾。说它是外部矛盾,让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形象地表现出了外因在事物变化之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中国人一直认为择友当择善友,就是说交朋友一定要交对自己有帮助的人,他们的行为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所以说要学好,要走正路,就一定要有一个好的交际圈,让自己在有益的环境中生活。这又让我想到中国的一个经典故事《孟母三迁》。三次搬家,孟母不嫌劳累,为的不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在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中成长吗?看来,中国的古人就已经很重视外因在事物变化中的重要性了。的确,外因构成了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是促成及加速事物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但是,事物的变化不只是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比外部因素更重要的便是事物自身的矛盾。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看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内因。何为内因?内因是某一事物自身所包含的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依据。“依据”一词,点出了内因在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的确,你外因是重要,可是没有内因怎么行呢?在很多家长都在为自己孩子的交友担忧,以至于警告孩子不可与不良少年混在一起的同时,有一少部分明智且放心的家长他们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他们知道一个人是否学坏,取决于孩子本身是否有判别力,能否择其善者而从之。世界这么大,我们生活在其错综复杂的交际网中,相处的人也必定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这不是我们担心的理由。保持住本性,从各种各样的人身上学到各种各样的长处,帮自己剔除糟粕,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外因是重要,可是它并不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它只有通过内因才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我们再看一例,中国的反腐倡廉已经搞了很多年了,并且这将永远是经济建设中不可动摇的主题。在革命胜利后,毛主席就已经预想到这个问题,他说,为保住革命成果,共 产 党员们一定要抵住糖衣炮弹的袭击。好形象的比喻,糖衣下的炮弹,这是用来击垮人的外因。事实证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解决问题,还是有一批老革命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下倒下了,在地位、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腐败行为更加显露出来。一部分领导把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宗旨完全抛弃,把人生的目的定为对洋房、香车、美女的追求,在星级宾馆、饭店大吃大喝。这不禁让人想起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们仔细想想,仔细考虑一下,堕落的共 产 党员越来越多,仅仅是因为糖衣炮弹的威力更加强大了么?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呢?是他们没能力把持住自己。香车、美女永远都是诱饵,可为什么有很多廉洁的领导们不上钩呢?原因很简单,心正便不会受到外部

干扰。我们追求的是自身价值,我们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完善自己的,而不是随波逐流。外因,你尽可以大发雄威,但别忘了,当内因视你为不存在的时候,你精彩的表演也会失去效力。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当然也是为千百万例子所证明了的结论。懂得了它,我们就要正确地掌握并加以运用。如今中国的党的政策就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大好形势下,中国把重点放在加强自身的发展上:优化产业结构,进行国企改革,鼓励民族工业,完善社保制度,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等等,这么做,都是因为看到了内因的重要性,旨在发挥内因的作用。同时,中国也没有忽视和外界的合作:扩大改革开放,加入WTO,等等,与世界合作的步伐越迈越大。中国领导人知道,封闭只能导致停滞、落后,仅有内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要自力更生,注意内因,又要对外开放,注意外因在发展中的作用。只有内、外因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让事物顺利发展。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教给我们一个有用的方法,让我们在充分了解它的基础上运用它,实现我们美丽而宏伟的目标。

举例说明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一、概念

所谓矛盾的共性,指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它有两个方面的意思: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2.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自终都存在着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

矛盾的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意思是矛盾的性质、地位及解决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二、矛盾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存在性决定了它是无条件的、相对的。以“狗”为例,这个概念有普遍性,它是从黑狗、黄狗、白狗等中抽象出来的,不存在条件性和相对性。(对无条件性的理解有误,参见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考试评分标准──编者注)

而就一只黑狗而言,它就有个性了。它是狗,具备“狗”的所有特征,但在拥有“狗”的共同特征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个性──黑色皮毛。这是它区别于其他颜色的狗的明显特征。这一个性特征只限于“狗”范围之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例如和一只白猫相比,它就变成共性了。所以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作为存在于世界的每一样事物,都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事物,具有所属事物种类的共同特征,同时,有具有区别于同类其他事物的个性特征。

还是拿刚才那只狗来讲。它不可能说只具有共性或只具有个性。作为一只狗,它拥有同类共有的一切特征:四条腿、有尾巴、肉食等,没有这些特征,它就不是“狗”,无法与其他动物,例如猫、狐区分开来。与此同时,它还有自己的个性:德国狼狗、黑色。正是这样,它才不被称作牧羊犬。没有这些个性特征,它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概念,无法存在于现实空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只有共性没有个性或者只有个性没有共性。所以,任何一个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

3.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个性又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所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就是说,所有的共性都从众多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是所有个性的共性。共性亦即所有个性的共性。共性和个性是相对而言的,而所有的共性恰恰是通过一个个的个性表现出来的。没有个性,共性也无法存在。

我们还是来说说狗。如果有人问:“狗是什么?”你怎样回答?你会说“狗”是怎样怎样的。你费了半天口舌,问者还是云里雾里。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只狗走过来为你解了围。你只要轻轻一指:“那就是狗。”当然,它只是“狗”的一个特殊代表。但只要你不是白痴,你就可以从这只黑狗身上抽象出狗的一般概念,而不至于下次遇见一只黄色的狗就不知道是何物了。这个例子恰恰向我们说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而存在。“狗”就是所有的,包括黑、黄、白狗在内的狗的集合,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也只能在各种颜色的狗的身上得到体现。

所谓“个性又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就是说,共性和个性两者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个性再特殊,也是共性中的个性,跳不出共性这个圈子。就像公孙龙子说的“白马非马”一样,你说“黑狗不是狗”也是荒谬的。狗再怎么黑也是“狗”。

4.在某一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可能就是个性,反之亦然

这也就是说共性和个性这一对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在这种条件下,某种东西是共性,但换一个环境,它却可以成为个性。再举“狗”的例子,相对于黑、黄、白狗而言,它是共性,但如果让它参加动物大会,和虎、猴、猫、鼠等相比,它又是作为个性而存在了。

三、方法论要求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我们既要看到共性,总揽大局,也要看到个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到矛盾的个性,看到具体事物中的具体矛盾、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地位。正如列宁所说,我们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举例说明普遍联系的观点

“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联系也就是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举例说明这一观点:20xx年4月2日,云南昆明一餐厅推出“女体盛”,以女大学生裸露的身体当食器盛菜。这一做法引起了市民的强烈反映,很快就被卫生部门以卫生条件不合格为由叫停。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由“女体盛”这种饮食方式使人们联想到盲目追随日本的文化特色,从而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反感,而正是由于这种反感,导致卫生部门出面干预。虽此饮食方式已经被叫停,但由于处在中日关系敏感的年代,人们的情绪高涨,又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评论以及专家对此现象的深入分析。但以上的联系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只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从普遍联系的另一方面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事物内部的诸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的。表面上看,“女体盛”是在追随日本,深层次看,却折射出了商业文化的困境,即人们为追逐利益而不顾传统道德。另外,源于日本的“女体盛”是日本大男子主义的产物,之所以能在中国出现,也与中国存在男权观念有关。还有,“女体盛”之所以能在中国出现,还反映了新一代中某些人对传统道德的反叛。这一现象是对是错,人们各抒己见,展开了一场争论。

在这场争论中,对“女体盛”持赞成态度的人认为道德是人设立的,因人而异,是变化的,曾经的“一夫多妻”是道德的,而“寡妇再嫁”则是不道德的。持反对态度的人则将女性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谈及中华美德的延续性。普通的大众大多认为应讲究仪表,应自重,“女体盛”是一种文明的倒退。

“女体盛”这一新出现的现象牵涉到一系列问题,反映了诸多现象之间的联系。

(评语:马晓娜同学是新闻专业的,他在这篇作业中就一条新闻进行分析,说到了事物内外两个方面的联系。谈到联系,同学们一般想到的是具体有形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植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本来她还提及邓小平的“两手抓”、美国攻打伊拉克、台湾公投等,我觉得她说得太多,将这些内容删掉了。)

举例说明意识的能动性

要理解意识的能动性,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意识。简单来说,意识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因此,可以理解,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人类利用这种特有的思维来反映和理解客观社会,并以此升华成一种理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改造社会。

在此,我们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归结为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意识会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并从中把精华取出,形成一种理性认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只要活着就在时时刻刻地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而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是有目的的,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生活,满足我们的欲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了解世界。古时候人类一开始做车时,轮子是方形的,这样的车走动起来是极其困难的。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原来越圆的车轮,车子走动就越方便。这种认识使他们的生活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还有,以前人类吃的是生的食物,但是偶然一场大火把森林烧光了,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捡那些烧熟的食物来吃,也就是说更有利于他们的生存,于是人们就开始利用火来烧食物。而火也不是自然就能产生的,火种不会延续,很快就会熄灭。但人们需要火,怎么办?他们又在漫长的观察和认识过程中发现两块石头相撞或者摩擦就会产生火花,于是人们发现了生火的方法,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了一个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利用自身的意识能动性有目的地认识和了解世界。

当然,我想补充一点的是,虽然人类会有目的地认识世界,但他们的认识过程是逐步的,是受到当时的生活和生产水平制约的。一个古代的人决不会去想办法利用煤气来燃烧,不会想到用橡胶来做轮胎。很明显,因为当时他们还没达到这种生活水平,还没有这个需要,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第二,我们要说的是人们会通过各种理性对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改造世界,达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是意识能动性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为什么要认识世界?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就是改造世界,更好地利用事物,提高生活水平。就以前面的例子来说,人们认识到石头之间摩擦可以产生火花,这个认识到底有什么用?如果单纯地认识这个事物对人们一点意义也没有,因为这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认识和不认识都一样,如果是这样,这种认识很快就会被人忘记。然而不同的是,人们从这种认识中知道了产生火种的方法,这样就能够用它来生火煮食物,提高生活水平,因此这种认识得到了利用和流传。我们再来举一个现代例子。爱因斯坦从不断的实验当中认识到了光电效应这个规律,建立了光量子论,也就是说他对客观事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而这个认识很快就成了人们改造事物的又一工具:使电视得以产生。无数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人们认识世界必将导致人们进一步改造世界,不然的话这种认识就没有意义了。每当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必然地人们很快就会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改造这些事物又无不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生活水平。这就是人们意识能动性。 当然,我们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即要依照客观规律。因为客观规律只能够被利用而不断被创造,而我们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过程是逐步的、漫长的,也就是说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逐步的、漫长的,即我们的意识能动性是紧紧依附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受这一程度的制约的。反过来,改造世界又进一步促进了新的认识的产生。

总的说来,我们可以总结一点的是,人类的意识能动性就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再认识世界──再改造世界的循环过程。

举例说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身处交响音乐会的演奏大厅中,欣赏着动人优美的乐章,清晰地听到小提琴那高亢婉转的主旋律,又能听到黑管、大提琴、竖琴的完美和弦音。为何要如此突出小提琴的旋律?

为何又需其他众多乐器的配合?如果只有小提琴,或只有其他和弦音,乐章还能存在吗?这就是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问题。

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为了认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何为矛盾?矛盾即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的关系的范畴。主要矛盾是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对立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法的“重点论”和“两点论”就是要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着力抓住主要矛盾。“两点论”是在认识和解决矛盾时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注意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次要方面。

现在回到演奏乐章的问题上。小提琴的主音和其他乐器的和弦音是构成乐章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系。坚持“重点论”就是要始终如一地突出小提琴所演奏的主旋律。只有主旋律才能集中展现作品的思想与灵魂,反映作者要表达的美好意向。同时最能打动欣赏者的也是主旋律,因此,使小提琴保持较强,保持突出,才能有乐章的存在。坚持“两点论”,即在有小提琴音的同时也不可或缺地需要和弦音。演奏乐章,不可能只有小提琴,那是独奏,不是交响乐。主旋律需要和弦音的衬托,丰富感与宏伟感需要两者共同构成。因此,指挥不能只对着小提琴,而一定要指挥所有乐手,使主旋律与和弦音相得益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要突出小提琴,同时陪衬以其他乐音,有强有弱,有主有次,不能只有小提琴,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样,才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

再如,我曾经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街上两驾驶员在喋喋不休地争吵,以致要大打出手。上前打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甲不小心追尾,撞坏了乙的车,乙二话不说,下来就打了甲一拳,并破口大骂。甲本想道歉,但遭受如此待遇,也不服气。问题复杂变得起来。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追尾,次要矛盾是双方的态度。运用辩证法的方法论,就是要抓住甲的肇事责任。解决好车子的相撞问题是关键,这样才能化解纠纷。同时也要缓解双方的情绪,追究乙打、骂人的行为。最终双方言归于好。若不运用辩证法,只责备甲,甲必然不服;若只追究乙的蛮横,乙也会不服。这个追尾问题会永远得不到解决。只有着重解决肇事纠纷,同时解决个人行为问题,才能圆满地化解矛盾。

日常生活中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而矛盾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认识、解决矛盾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坚持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握矛盾,化解矛盾。

举例说明“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中“地点”和“时间”也是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时间条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要求。

以“城市包围农村”推翻沙俄的统治和以“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三座大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策略。它们取得了成功,原因在于考虑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十月革命”前,俄国已经历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城市的工人非常集中,革命性教强。当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向广大工人宣传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时,工人们热情高涨,革命的风暴很快就在主要城市兴起。

“十月革命”为什么成功?还要联系到当时的世界形势。19xx年,沙俄政府已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拖得苟延残喘,对国内革命的镇压有心无力。同时,其他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在参战,无暇协助沙俄政府。

“城市包围农村”的策略对于推翻沙俄政府是完全成功的。但在中国大地上就完全行不通了。如黄花岗72烈士用他们的鲜血向我们证实了这个道理。广州起义、辛亥革命的失败也一再提醒我们:“城市包围农村”救不了中国。

直至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中国的革命才看到了希望。秋收起义是一个最早的实例。19xx年新中国的成立足以说明“农村包围城市”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如果照搬苏俄经验,失败是必然的,因为:

第一,时间不同了。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中国瓜分得所剩无几,谁也不肯把到口的肥羊吐出来。

第二,地点不同了。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自然经济崩溃,但没有典型的资本主义阶段,城市没有规模,工厂数量有限,工人的实力不足。

第三,条件不同了。“十月革命”只要推翻位于中心城市的沙俄政府就行了,而我国的革命却要同时面对“三座大山”。

当然,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得益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

小结:两种截然不同的条件(包括时间和地点)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它们的成功应用都是在于联系到了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举例说明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它与斗争性同为事物矛盾所固有的两个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规定着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发展方向。

《三国演义》开篇即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分合合既体现矛盾之同一性也。无分便无合,无合亦不存在分,两者不可分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因为有相聚;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只能盼望下次再聚首,可见矛盾双方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亦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其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在自然界中,充足的阳光、充裕的水分能带给植物生机和活力,但这只针对喜阳好湿的植物;倘若将喜阴的植物暴晒于

阳光下,植物必将枯死。在化学反应中,同一种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状态,如水,固态、液态、气态都可以依存于同一事物中,并且在不同的化学条件中相互转化。在物理反应中,重力的存在与失去也能在一个统一体中并存,关键只在于事物所处的不同空间,若将事物置于地球,则重力存在;然而只要事物离开地球,到达太空,便呈失重状态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可以发现许多矛盾同一性例子的存在。在思想领域,真亦假来假亦真。真真假假一直都是相互依存的,表面让人觉得真实的事物往往掩盖着虚假的真相,假象也经常蒙蔽着我们探求真理的眼睛,或许有一天,现在的真理将成为谬论,一切都并非绝对。善恶、美丑皆如此。善良的人总会有私心存在的时候,大恶大奸的人也可能会被一朵小花而感动,善恶间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有句俗语称:“情人眼里出西施。”可见美丑也只是见仁见智。美丽的面孔,邪恶的心灵呈现给别人的还是“丑”,然而丑陋的面孔,善良的心灵却能赋予人“美”的感觉。爱恨交缠,尽管爱的反面是恨,然而物极必反,无爱便无恨,爱恨均只在一念之差,只有一步之遥。昔日的手足兄弟反目成仇,恩爱夫妻决裂离异;也有常说的欢喜冤家、化敌为友,这些都不足为奇,因为矛盾同一次的普遍存在。生死存亡并无绝对与永恒,每天都有婴儿的诞生,也有生命的结束。生与死本来就是人生必经的阶段。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在生的同时便已准备着接受死的挑战。健康的人在明天出现车祸意外死去以及癌症患者长命百岁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我们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道德经》中,阴与阳、有与无、大与小、强与弱、静与躁、正与反、生与死、存与亡、兴与废、攻与守、治与乱、美与丑、善与恶、古与今均体现着矛盾的同一性。启发我想到更多的实例。金庸小说中的“东方不败”,阴阳相合,练就绝世武功,也使其变得男不男、女不女。解放战争时期,共 产 党与国民党不时向我们演绎着强与弱、胜与败的相互转化。小米加步枪与大炮加百万军队孰强孰弱,或许只能由战争中的胜败来判断了。地球在我们的眼里是巨大的,因为它承载着60多亿的人口,然而它不过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小星球。球场上的呐喊不是聒噪,静默中的蝉鸣便可扰人烦忧…… 一切都在转化中,在并列与依存中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如此普遍,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以利用。使坏的事物多向好的方向转化,化假成真、化丑为美、化恶为善、化弱为强,如此之神奇转化后,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价值规律在农村

这学期学习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我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这一章里所讲授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比较感兴趣。我是8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对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我想结合价值规律对农村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浅显的分析。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设性等价交换。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调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的同一市场内。在城市中,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商品生产者按照“商品价值由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努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企业的盈利;而在农村,农民以

家庭为单位充当市场的主体。农业生产中产出的农产品除少量供农民自身消费不参与交换分配外,其余绝大部分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因此,价值规律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必然无处不在地作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首先,我想从农作物的种植种类进行分析。我的家乡在有“塞外江南”、“塞北粮仓”之称的河套平原。家里有四口人的耕地,共12亩。在八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田地里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单一,只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小麦产出中的绝大多数以“任务粮”的形式出售给国家的粮站,玉米则多用来为养家畜(供自家食用的猪、羊)和牲口(畜力)。实施市场经济之后,农作物多了许多,而且基本上都是面向市场的经济作物。以我们家为例,前十年的时候情况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12亩地中只有4亩左右种植小麦,其余的地都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如向日葵、籽瓜、西瓜、玉米(现在的玉米主要作为商品出售)等等。 上面所举的事例体现了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即书中作用的第一方面: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社会生产部门间按比例地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第二方面,仍然以农产品生产为例。在计划经济时期,小麦的播种方式是最原始的畜力播种:两头骡子套着一家最古老的播种机器播种。小麦收割时候就全家都下到地里,每人一把镰刀,从早割到晚。小麦收割之后还要用马车拉到打麦场去,同样使用畜力进行脱粒和扬晒,然后才能入仓。而市场经济实行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仍然以小麦的种植为例,现在村里春秋两季犁地时都用拖拉机,播种时有大型机械播种机,收割时更是方便,雇用大型联合收割机割麦、脱粒、装袋直接完成。现在农村家家都有一套完整的机械化农机具:拖拉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等。村民的耕作技术和生产技能较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所举实例说明了价值规律的第二个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方面,以我们村的农业生产及劳动力构成现状来进行分析。市场经济以前,村里的流动人口非常少,劳动力基本上都束缚在土地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年轻人不想再靠土地为生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现在村子里的劳动力主要是中老年人。另外一些由于缺乏生产技术和耕作能力的家庭种地赚不到任何钱,甚至赔本,便索性将土地承包权有偿出让给一些有余力耕作更多土地的家庭自己全家外出打工,例如我的父母现在除了经营自家的12亩地外还承包了其他两家大约25亩的土地。父母种的地比起以前多了,但是现在种地机械化水平高了,所以还能忙得过来,农忙时还可以雇用一些村里的年轻人帮工,去年我们家的八亩番茄就是雇用村里的其他劳力摘下来的。这样的土地承包不仅在我们村流行,其他村也非常普遍,一家有三个劳动力的农户耕种大概六、七十亩地现在很常见。

以上事例说明了价值规律的第三个作用: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劣劣汰的结果。

除了上述的价值规律的三个主要作用外,在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市场机制。

价格、竞争、供求关系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在这里,我想以蜜瓜种植为例来说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在最近的三四年中,蜜瓜种植让农民既恨又爱。(每年春天要播种的时候是家里最紧张的时候,村民总是押宝一样决定给地里种什么,大部分家庭是什么都种一些,什么都不多种)蜜瓜的价格受供求影响非常大,好的年景能卖五、六毛一斤但隔年就会降到一、两毛钱一斤,甚至好多人的瓜卖不出去烂在地里。我家前年就因为种蜜瓜赔了六千多块钱。

以上事实说明价格的涨落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生产者由此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会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竞相投入到这种生产部门中去,这种生产部门生产就会扩大;相反,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就会低于价值,生产者因此获利减少甚至亏本,于是该生产部门的一部分生产资料会转移到有利可图的其他部门去,这一部门的生产就会缩小。农产品种植也是这样一个道理,这是价值规律调节市场的滞后性导致的。

总的来说,现在的农业生产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农产品的生产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在这个时候,地方政府本应该发挥正确政府的职能,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但是在我们那里,地方政府经常充当违背价值规律的“引路人”。很多时候,都是政府动不动构思一个富民决策,然后带着这个想法就跑到田间地头发动群众。我读高三那年,政府看到一些农民种蜜瓜致了富,就鼓励大家多种蜜瓜,说要形成大的规模、大的市场就会招来商机,于是那一年的蜜瓜泛滥成灾,很多农民赔得血本无归,搞得底下怨声载道。今年的番茄种植又是如此,当地的种植量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量,再加上市场没有充分开拓等问题,番茄种植又蹈了前年蜜瓜的覆辙。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寒羊养殖”热、“奶牛养殖”热等等,可谓不胜枚举。随着这一届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极大重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类似这样的政府性的决策失误相关部门也应该也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政府部门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政府决策官员的专业素质培养,对农村市场进行正确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进一步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从而正确地引导农民走上科学致富的道路。

以上是我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课本中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原理进行的粗浅分析,希望老师予以斧正。

(注:这是马婧同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课外习作。例子贴切,说明准确,特推荐给同学们参考。) 举例说明普遍联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说,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联系是普遍的,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自然界到整个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交互作用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以上那几句话中,本人认为最经典,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下面就此观点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此例就是发生在美国的9·11事件。该事件涉及的范围之广,影响的程度之深,超乎人们的想象。它竟然跟我国山西省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危联在了一起。听我细细道来。

20xx年的9月11日是一个令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震惊的日子。在恐怖分子劫持着飞机撞向大楼的那一刻,他们也许未想到,他们驾驶的飞机并非只是简单地把一块大水泥墙撞倒,而是撞翻了一副多米诺骨牌。

首先,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美国纽约股市暴跌,整条华尔街沉浸在惶恐之中,人们担心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全民也在恐惧中度过了好一段时间,市民不敢上街,不敢购物,有的地方甚至听课。结果在美国第四季度的财政估算中,由于缺乏消费,经济增长大幅下降,有的州甚至出现负增长。事件不但影响到整个美国,也殃及跟美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其他国家。日本东京股市也跟着纽约股市大幅下跌,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股市也有不同幅度的下跌,连在东方的中国矿工也没法避免这一冲击波。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继续讲。

由于本·拉登为首的恐怖主义分子的靠山是远在中东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于是美国这头被激怒的狮子把爪牙对准阿富汗政权,准备动武进攻。美国的举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美国军火工业制造商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但不仅如此,开战前后,全球的石油价格也大幅上涨。由于中东是全世界产油最多的地方,阿富汗是其中的一个石油输出国,战时的阿富汗停止向国外输出石油,石油进口国受到的冲击很大。由于汽油和煤气变贵,我国的城市居民为降低生活成本,改用煤炭。

山西省是我国的产煤大省,煤矿资源丰富。在全国对煤的需求量增大的情况下,一些矿主就要工人加班加点,更有人违法开采小煤窑。为了抢时间,他们把安全措施置之脑后。结果,事故频发,矿工们被困井下,生命不保。

其次,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在9·11事件发生之前,中美、中俄关系是比较冷淡的。中美之间存在台海问题,俄美之间存在北约东扩问题。事件发生之后,美国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恐为由跟对世界局势影响较大的中、俄两国发展关系。中美、中俄的双边关系得到缓和。 从以上所举的9·11事件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评语:张晋优同学的这篇作业使用了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例。这个例子具有代表性,能很好地说明“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形。缺点是个别句子不通顺。现在登载的是被修改之后的作业。)

举例说明“扬弃”

“扬弃”是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指新事物继承旧事物的积极方面的同时又克服旧事物的消极方面,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相信我们都记得,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家里面如果要寄东西都会拿到邮局去寄,上中学时如果给同学寄信就直接投入邮筒就行了。那时候,邮局,也就是中国邮政公司,基本上垄断了整个邮政行业。大家也应该有在家等信的经历吧,等啊,等啊,可就是不见邮递员叔叔的身影。但是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有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快递公司来帮他们邮寄信件和包裹,如今兴盛的网购,也不能忽视快递公司的功劳。拿我们学校来说,每到中午

和傍晚都会有许多同学围在北门取包裹,而在行政楼的收发室却相对冷清。我认为现在的快递公司对传统的邮局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而这正是说明“扬弃”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快递公司首先继承了邮局的积极方面。我在这里要先做一个说明,我所提到的快递公司主要指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相对成熟的、有一定市场基础的快递公司,例如申通快递、圆通快递等等。它们和邮局一样都在全国各地进行设点,以方便邮包的运送和分发,这也保证了快递公司可以像邮局一样把物品送到全国各城镇、乡村乃至偏远地区。并且,快递公司可以和邮局一样帮个人或者集体运输各种种类、大小的物品,当然是在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下。而且,快递公司和邮局一样在运输物品时会让顾客填一张写上地址和电话等内容的表格,这份表格也是一份合同,它保证了顾客所拥有的权利以及物品的安全。另外,快递公司和邮局一样提供物品包装,防止物品损坏,保证个人隐私。

其次,快递公司克服了邮局的消极方面。从公司体制上来看,快递公司是私人企业,邮局是国有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快递公司内部的效率肯定会提高,面对优胜劣汰的现状,快递公司的运营方式可以更好的节约资源,并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运输速度上来看,一个包裹从上海运到广州用快递大概用三天,用平邮大概用七天,这大大节约了运输时间。由于快递公司主要采用航空运输,这大大带动了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传统邮局主要是采用铁路运输才会耗时甚久。从公司数量上来看,近几年,快递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方面给了消费者多种选择,节省了在邮局排队的时间,另一方面,这加剧了市场竞争,有利于优胜劣汰,最终得益的还是消费者。考虑到许多消费者喜欢选择本地的快递公司,这又无疑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从拿货方式上来看,相比于传统的要顾客自己把物品拿到邮局去邮寄的方式,现在的快递公司可以上门拿货,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消费者。网上购物中的很多“卖家”也是把货品直接交给上门的快递公司,这样做减轻了他们的负担,更促进了网上购物的兴旺。另外,从新的项目品种上来看,现在已经有许多快递公司有同城速递的服务项目(速递鲜花、食品等)。这是传统邮局完全没有涉及到的领域,相当于开发了一块新的又很有人情味的市场。从价格上来看,快递公司基本上是在一千克左右的重量范围和相应的里程范围内不进行称重,采用统一的价格(大约是十元左右的中等价格)进行收费,如果超重了就要加多一定的钱。考虑到快递公司是航空运输,大部分消费者可以接受上述价钱。这一方面方便统一操作和执行,减少了传统邮局称重再付零钱的麻烦,节省了双方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快递公司的收入。虽然现在邮局也推出了EMS快递服务,但是同样的物品如果使用EMS运输一般会比快递公司要来的贵一些,虽然到达速度差不多。所以,很多消费者都认为选择快递公司“用钱买速度”是值得的。从送货方式和联系方式上来看,快递公司采用送货上门和电话联系的方式。这很好的在第一时间通知了顾客,减少了等待时间的同时也不影响顾客的其他活动。并且顾客可以和送货人员当面沟通和验收物品,这样可以减少纠纷,并且增加服务的亲切感。传统的邮局通常把信件放入信箱,把包裹先送去顾客家里,但是如果没有人回应,就会把包裹放回邮局让顾客自行领取。然而快递公司如果发现没有人接听电话,他们会在第二天再次送达,知道把物品送到您手中为止,这体现了他们服务的周到和尽职尽责的精神。从物品运输跟踪上来看,现在的快递公司很多都有其官方网站。顾客把物品寄出后,可以根据寄送单据上的编码随时在网站上查询物品的运送和到达状态,快递公司基本上每经过一次物品转运都会立刻把信息放在网上,顾客可以看到物品的实时状况和经手人员的名字。这种公开性、透明性、即时性、快速性是传统邮局运输所不能比拟的。它在给顾客快速服务的同时,也保障了顾客的安全感,给顾客以信任感,这对树立顾客忠诚度,培育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快递公司在继承了传统邮局运输的积极方面的前提下,又在公司体制、拿货送货方式、联系方式、价格、新领域的开发等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和改进,克服了传统邮局的消极方面。它们已经走出了传统邮局的制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它们在方便了消费者的同时,更是促进了整个运输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兴盛,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这说明“扬弃”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解决矛盾、推进事物的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评语:张雨萌同学的这篇作业将现代快递与传统邮递进行了对比,写得比较全面,说明她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更多相关推荐:
教师评语集锦

教师评语集锦1你是一个聪明好强的好学生秀气的你总是默默的坐在角落里其实你也有活泼的一面能将它表现吗你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正确率也高你在劳动中总是积极肯干如果你能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就像你为我们班跳大绳比赛助威一样就...

教师评语大全

教师评语大全后进生评语1你活泼乐观自信心强尊敬老师是你的最大优点作业能按时完成有强烈的好奇心可惜的是你上课管不住自己不守纪律老师提出问题不经过深思熟虑只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不爱听同伴的发言因此问题回答不全面希望你...

给小学生的教师评语集锦

小学生评语集锦一1你知道老师多欣赏你吗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每天要坐几十分钟的汽车到学校上课一天要往返四趟这不仅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勇气而你从来没因此而耽误了学习看到你写了一手好字看到你拿着自己得了100分的...

教师年度考核评语集锦

★★★该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严格遵守单位的各…

教师对中等生的评语集锦

教师对中等生的评语集锦1一直以来你总是孜孜不倦地认真学习积极工作尽自己的努力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由于目标明确态度认真因此成绩也不错但工作时要注意方法并要持之以恒有始有终以身作则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同学信任你支持你加油干...

优秀教师评语集锦

优秀信息集锦学期评语你聪明活泼讨人喜欢爱读书善思考是你最大的优势每次当你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老师展开有理有据地辩论时老师真的非常欣赏你同学们也很羡慕你希望你能继续保持这种好习惯但是你有时有点骄傲要注意克服哦老师...

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评语集锦

转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评语集锦o教师评语大全教师必读教师评语大全后进生评语1你活泼乐观自信心强尊敬老师是你的最大优点作业能按时完成有强烈的好奇心可惜的是你上课管不住自己不守纪律老师提出问题不经过深思熟虑只想发表自己...

小学生评语集锦

小学生评语集锦1引导学生克服好动上课随便讲话缺点的评语你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儿课堂上你总能敏捷而准确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学习成绩也很好同时你又是班里的体育小健将在秋季长跑和春季运动会上你为班级立...

教师评语集锦

教师评语集锦1你是一个聪明好强的好学生秀气的你总是默默的坐在角落里其实你也有活泼的一面能将它表现吗你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正确率也高你在劳动中总是积极肯干如果你能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就像你为我们班跳大绳比赛助威一样就...

教师评语集锦

教师年度考核评教师年度考核评语集锦一该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 产 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严格遵...

教师作文常用评语集锦

教师作文常用评语集锦记述类词雅文练写景生动布局新颖用词简达娓娓细说清婉可喜写景状物入木三分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趣味隽永淡远情逸隽永含蓄平铺直叙亦有情韵简洁流畅意义深长言近旨远不同凡味明察秋毫描述生动内容曲折...

教师评语集锦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组织20xx年云南省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云南省教育科研网20xx68有教育家曾经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特别是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

教师评语集锦(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