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

时间:2024.4.9

走近鲁迅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广宗县实验小学 夏平平

单元复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感受鲁迅伟大人格。

2、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5、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鲁迅的了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

4、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教学准备:有关鲁迅视频、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流程:

一、视频资料导入,了解鲁迅

1. (出示视频资料)同学们,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鲁迅先生。(齐背“资料袋”中的内容)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他的一生,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走近民族魂,走近鲁迅。(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对鲁迅先生形象的一个高度概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探究学习的动力。】

二、复习指导一:从鲁迅文学作品中认识鲁迅——《少年闰土》 复习《少年闰土》,完成下面题目: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觉得少年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

2、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分钟后比一比谁的回答最精彩)、

【设计说明:此版块意在让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复习指导二:透过人物描写了解鲁迅——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 作描写、对比手法。

Δ 外貌描写

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阅读,细心体会。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思考:这三处外貌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突出了一个字:“瘦”

2、思考: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鲁迅先生的“瘦”呢?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他的手多瘦啊!

3、不同点: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 。

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4、提升练习: 阅读对鲁迅先生的三次肖像描写的段落,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段都是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但由于距离、光线明暗,状貌也就不一样。第一次作者是站在__处,光线 _ ,而人物形象模糊,作者只作了__ 的描写,这是鲁迅先生外貌的__景。第二次作者站在__处,光线__,因而人物形象刻画得__、细致,这是鲁迅先生外貌的__ 景。

(2).这三次描写都抓住了鲁迅先生外貌的最突出的特点:__________ 。

(3).第二次有两处突出的细节描写:一是____;一是__。这些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的__性格和___的精神

5、作者是怎样描写鲁迅外貌的?

抓住特征 选好角度 表现性格

6、三次描写外貌是如何串联起来的?

以“看书——买书——赠书”为线索而串联起来。

7、文中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些外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从这些外貌描写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Δ 语言描写

跳读课文,找出鲁迅的话语,透过这些言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1、课文《一面》中随着我和鲁迅先生对话的深入,我的感情是怎样步步发展的?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a.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b.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慈爱、幽默、风趣)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a. 鲁迅的鼻子真的是因为碰壁碰扁的吗?这句话怎么理解呢?(适当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b. 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幽默、风趣、乐观)

Δ 动作描写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 )

(2)、这个片段写了( )这件事,通过 ( ) 描写,表现了鲁迅( )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的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这段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Δ 对比手法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的

1、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2、 《一面》中的对比体会 。

3、《有的人》中的对比体会。

【设计说明:此版块意在让学生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 复习指导三——从众人的评价中纪念鲁迅。

1、鲁迅的侄女周晔这样说: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

少,为别人想得多。

2、工人作者阿累这样说:正是他!憎恶黑暗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战士”,热烈地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使“我”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对我的关心、鼓励,鲁迅先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这些都是“我”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

3、众多作家这样评价他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4、领袖毛泽东这样评价他: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

【设计说明:此版块意在让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从他人的评价中进一步了解鲁迅,感受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

四、复习指导四——从鲁迅的名言中学习鲁迅 课内阅读: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这句话形容对敌人绝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心像牛一样俯首听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此句一语双关,体现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启发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开创美好未来。

3、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欣慰的纪念》 这句话教育我们向鲁迅学习,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

4、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这句话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时间如同生命一般宝贵。

5、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

如蜂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这句话说明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的好处。 课外拓展: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5、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设计说明:此版块意在让学生通过日积月累,从鲁迅的名言中学习鲁迅。】

五、拓展阅读《野草》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上文的体裁是__ A.旧体诗 B散文诗 C散文

2.文中的“野草”是指__ A荒野中的杂草 B象征普通百姓 C旧的封建势力 D一切革命者

3.“地面”像征_____ “地火”像征_____

4.上文的中心是__

A.赞美野草,表达作者对腐朽势力的憎恶。 B.赞美野草,表达作者甘愿牺牲一切的精神。

C.以野草自喻,同时表达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祖国的人民的愿望。 D.以野草自喻,同时对黑暗社会以猛烈的抨击。

【设计说明:此版块意在通过课外阅读,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积累与运用相结合。】

六、总结提升

谈谈你的感受


第二篇:专题阅读4:走近鲁迅


专题阅读4:走近鲁迅

鲁迅是谁——和中学生谈鲁迅

钱理群

我们今天要讲的题目是:“鲁迅是谁?”其实,同学们从知道“鲁迅”这个名字的时候开始,就会遇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就好像问“我是谁”一样。老师可能会告诉你,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还有革命家,这都不错。不过,我们今天换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看看鲁迅是怎么称呼自己的。

一头白象

这里我要请同学们先来看鲁迅写给他夫人许广平的两封信的复印件,那是19xx年5月鲁迅到北京(当时叫北平)看望老母亲时,写给留在上海的许广平的。信的开头把许广平称作“乖姑”—这好理解:是夫妻之间的爱称,就好像小时候爸爸妈妈叫你“乖娃”一样;但同时又叫她“小刺猬”——这是什么意思呢?更有意思的是,鲁迅在署自己名字的地方,却画了一头大象;而且你注意,在两封信里,大象的神态不一样;长鼻子忽而高耸,忽而低垂,这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心里高兴,就得意的大笑起来;心里不痛快,就哀哀的哭了。——这显然是在讲鲁迅自己写信时的心情;那么,鲁迅就是这头“象”了。

你们看,夫妻两人,一个叫“小刺猬”,一个叫“象”:这多好玩,多有意思!

而且这背后有故事。

先说“小刺猬”。同学们大概有去过北京阜内大街鲁迅故居的,就在那个小院子里,有一天,不知从哪里跑来两只小刺猬,鲁迅的母亲看了很喜欢,就把它们养起来了。这个院子里的另外两个“小朋友”鲁迅和许广平就常常和它们一起玩:“两只手一去碰它,缩成一团了,大大的毛栗子,那么圆滚滚的可爱相!走起来,那么细手细脚的??”不知怎么一来,它逃脱了,找不见了。有一天,落雨了,许广平撑着伞来到院子,没有见到小刺猬,就回去了。第二天,她却收到鲁迅的一封信,里面附了一幅画:一只小刺猬拿着伞走,真神气!——可惜这幅画后来找不到了。但从此以后,许广平就被叫做“小刺猬”了。

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一头象呢?许广平说,这是鲁迅的老朋友林语堂给他取的绰号:他说鲁迅是头“令人担忧的白象”。许广平解释说,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象,大多是灰色;遇到一头白色的象,就显得“难能可贵”,同时,又让人感到“特别”,特别就不放心,“令人担忧”。

后来,海婴要出世了。鲁迅就和许广平商量:管他叫什么呢,干脆把父亲的绰号送给儿子,就叫它“小白象”吧。但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住在上海的里弄里,地方那么狭窄,到哪里去寻找“抚育白象那么广大的森林”呢?到海婴真的生下来了,鲁迅“五十得子”,高兴极了。许广平回忆说,当鲁迅第一次尽父亲的职责,将孩子抱

1

在怀里时,只见他把海婴横在他的两只弯起来的手臂上,在小房间里从门口走到窗前,再来回的走着,只听见他一边走着,一边唱着:

小红,小象,小红象, 小象,红红,小象红, 小象,小红,小红象, 小红,小象,小红红。

不知怎么的,“小白象”变成“小红象”了——大概是看到新生婴儿红润的皮肤而引起的联想吧。

许广平静静的在一旁观察着这父子俩:“一遍又一遍,十遍二十遍的,孩子在他两手造成的摇篮里,安静的睡熟了。有时听见他也很吃力,但是总不肯变换他的定规,好像那雄鸽,为了哺喂小雏,就是嘴角被啄破也不肯放开它的责任似的。”——在许广平的眼里,鲁迅与海婴变成了“雄鸽”和“小雏”:多么可爱,多么动人!

胡羊尾巴

你知道吗?鲁迅小时候还有个绰号,叫做“胡羊尾巴”。“胡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绵羊”。想想看,绵羊的尾巴,短短的,圆滚滚的,摇来晃去,多好玩。这是因为小“树人”(鲁迅的本名叫“周树人”)长得矮小灵活,动作敏捷利落,所以大家叫他“胡羊尾巴”。少年鲁迅俏皮而活泼,大家从他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早就知道他喜欢捉蟋蟀,掘蚯蚓,摘覆盆子,可能不知道他还会骑马。当年他在南京读书的时候,还和民国初年流落在南京的旗人(满族人)子弟比试过。我们知道,旗人的祖先是很擅骑马的,这位旗人后代骑术大概也不错,就想暗算鲁迅,故意挨近过来,使两匹马擦腹飞奔,自己把脚蜷起来提到马颈上,却用马的鞍子去刮鲁迅的腿,鲁迅猝不及防,险些摔下马来,但还是巧妙的避开了。倘不是驾驭得法,人又机灵的话,腿骨早就刮断了。——你看,鲁迅从小就是这么一个好动的、活泼的、机灵的人,就和我们中的许多同学一样。

但这样的鲁迅,和我们心目、印象中的鲁迅,好像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们读鲁迅的作品,总觉得他很严肃,甚至有点凶。和鲁迅接近的朋友却告诉我们,鲁迅是严肃的,然而严肃不等于死板,晚年的鲁迅,在日常生活中,他还是个“胡羊尾巴”。唐弢先生就在他写的《鲁迅的故事》里回忆说,有时候,兴致来了,鲁迅先生用手往桌子上一搭,全身就霍的坐了上去,好像鞍马表演—他还是那么机灵,那么调皮!还有这样的回忆:“鲁迅先生说话的时候,不但内容生动,而且姿态也很活泼自然,往往一面做手势,一面学样子,给人极深刻的印象。比如他讲一个故事:一个读书人,因为鞋袜破旧,向邻居的女人借到一套新的,穿着去赴宴。不料他丈夫不答应,赶来当场索回。读书人没办法,只好伪称肚子疼,伏矮身子,让长衫盖着光着的两脚,勉强遮掩过去。鲁迅讲到这里,忍不住站起身来,学着读书人的样子,双手按着肚子,微微蹲下身子,用绍兴话叫道:‘我肚皮痛煞哉,我肚皮痛煞哉!’听的人无不大笑。这种时候,你会觉得

鲁迅先生已经完全恢复了他的青春,似乎有一个‘胡羊尾巴’在你面前晃动,真是满室生春,连空气也换了样,显得分外活跃了”。因此,许多人都说,晚年的鲁迅是一个“老小孩”,这是一点也不错的,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星斗其文,赤子其心”吧。

再谈“白象”:特别在哪里?

这样看来,鲁迅似乎很平常,和我们一样。但我们也不可忽视另一方面:鲁迅又很不平常,和我们不一样。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林语堂给鲁迅起的这个绰号“白象”。大多数象是灰色的,鲁迅这头象却是白色的:他和别的象“不一样”,是一个“另类”;在象群中,他很“特别”,是“少数”,是“稀有动物”:这就是鲁迅。

那么,他“特别”在哪里?

鲁迅自己说,如果让我做研究,我可以“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来”。这就是说,鲁迅看问题的角度、方法,他的思维方式,他对人对事的观察、看法,都不同于一般的人,不同于大多数人,他能说出别人看不出,想不到,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的话,听起来就有点让人扫兴,叫人讨厌。所以,林语堂说鲁迅是“一只令人担忧的白象”。

鲁迅《野草》里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立论》。同学们写作文,参加中考、高考,老师都要教我们怎样“审题”,怎样“立论”。鲁迅就设想了这样一个学生: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激。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阿吆,哈哈!呵呵!呵,呵呵呵呵!’“

这里有三种说话方式。

一种是说别人喜欢听的话,大家都这么说的话——“发财”“做官”之类。

一种是说摸棱两可的话,谁也不得罪的话——“阿吆,哈哈”之类。

一种是不看别人眼色,不考虑别人希望什么,讨厌什么,只说出真实,只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孩

子将来要死的”之类。

前两种是多数人,所有的“灰象”的选择。 后一种是少数人,只有“白象”,才会做出的选择。 而鲁迅几乎是命中注定要选择说真话,公开说出真实,揭示真相,因为他本质上是一个“真的人”。他确实是一头白象,特别的,令人担忧的白象。所以他一辈子被各式各样的人(从官方,到学界名流,到庸众)“合力的痛打”,以至今天还不断有人找出各种名目来“痛打”他,这都不是偶然的。

鲁迅的“特别”,还在于:他的眼光特别,他有“第三只眼”,能看到普通的两只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许多事,人们司空见惯,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更不去想,特别是向深处想。而鲁迅却要看,要听,而且要仔细看,还要向深处想,就看出了,也想到了许多隐蔽的,人们不想,不愿,也不便说破的东西。

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鲁迅写过一篇奇文,题目就很特别:《论“他妈的”》。——“他妈的”堪称中国的“国骂”,男女老少,但凡是中国人,都会骂,即使不在公开场合骂,私下的暗骂也是有的。鲁迅在他的文章里,还提到这样的一个趣闻: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说:“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鲁迅说:“这里的国骂,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问题是,全民都在这么骂,却从来没有一个人去认真想过:这样的“国骂”意味着什么,其背后隐藏着什么意义,更不要说就此写成文章:在人民心目中,这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但人们忽视之处,正是鲁迅所要深究的;人们避之不及,鲁迅却偏要大说特说,而且要公开写文章,而且特别要“论”,还要考证一番:这“他妈的”的国骂起源于何时。——这在许多自命“正统”的学者文人看来,都是大不正经,是有意犯忌,因此特别可恶,至少让人不大放心。

鲁迅不管这些,依然认真的做他的考证。考证的结果,“他妈的”成为“国骂”,可能起源于晋代,和那个时代的风气直接相关。晋代强调“门第”,即所谓“出身”。出身于大家族,子弟就可以当官:这就是“依仗祖宗,吃祖宗饭”。这样的遗风至今犹存: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那些出身低下,没有“好爸爸”的人,面对这样的不平等的等级制度,自然不服气,心怀不满,但又不敢公开反抗,于是走一条“曲线反抗”的道路:你不是靠着父母,吃祖宗饭吗?我就攻击你的出身,骂你的妈:“X他妈的”,出一口恶气,心里就取得平衡了。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反抗,但却是卑劣的反抗,是典型的“阿Q精神”:阿Q不是被别人打了,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忘记了一切屈辱,什么事都没有了,天下也就太平了吗?——鲁迅正是通过“国骂”,看透了中国社会无所不在的等级制度,看穿了中国人一切依仗祖宗,不思反抗,自

2

欺欺人的国民性。鲁迅说:“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依仗祖宗。倘不改造,即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今天尚未麻木的中国人,读到鲁迅这句话,大概仍不免脸红心跳。今天同学们听了鲁迅的分析,以后再有意无意的口出国骂,大概也会有某种反省与警戒。鲁迅把我们中国社会制度的弱点,我们中国国民的心理弱点,实在是看得太透了,而此种弱点,都是人们不想,不愿,也不便说破的。鲁迅一说,就成了“刻毒”。这样的“毒眼”与“毒笔”,是许多人讨厌和害怕的。

因此,鲁迅又有了一个绰号—— 猫头鹰

鲁迅曾亲手绘过“猫头鹰”,也可以说是鲁迅的自画像。鲁迅的朋友回忆说:“他在大庭广众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做猫头鹰。”

猫头鹰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首先,它在不同民族文化体系里,有不同的意义。在古希腊,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雅典城徽就是猫头鹰。但在中国,它却是不祥之物,有点象是乌鸦。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习性古怪:总是在黑夜活动,白昼栖息,即使睡着,也睁开一只眼,发出怪叫,难免使人惊悚,如鲁迅所说,它发出的是“恶声”。

但恰恰是这样的猫头鹰,引起了鲁迅的共鸣。鲁迅说,中国是一个喜好吉祥,欢迎喜鹊,忌讳恶兆,讨厌乌鸦、猫头鹰之类不祥之物的国家,从来就有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或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就偏要当一回让人讨厌的猫头鹰。他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就是要像猫头鹰那样,即使睡着,也要“睁了眼看”。孩子一出生,当他睁开眼时,就看见这个世界了。但对于世界,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闭了眼睛”,再大的灾难,痛苦,不幸,一闭上眼睛,就什么都没有了;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太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正是这“六无”掩盖了人世间多少不平事,多少血和泪!社会也因此停滞不前。只有鲁迅呼唤人们要“睁了眼看”。同学们应该记得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段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猫头鹰上生活在黑暗中的;鲁迅也习惯于夜间写作。他像猫头鹰那样,有“会看夜的眼睛,会听夜的耳朵”,“自在暗中,看一切暗”。于是,他看到了在“光天化日”之下,“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弥漫着的“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他勇敢的揭露这大黑暗,发出愤怒的反抗的声音,有人因此惊醒,有人为此痛恨,因为搅乱了他们的美梦。

猫头鹰的第二个特点是“冷”,所谓“凝然冷坐,不言不笑”。鲁迅给人的第一印象,也往往是冷。诗人殷夫第一次见鲁迅,第二天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说很后悔和鲁迅相见,因为他的话多,鲁迅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威压似的”。我们读鲁迅的著作,也会觉得很“冷”。

因此有人说,鲁迅的作品,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还是冷。鲁迅回应说:我只是把我内心里所感受到的冷说出一小部分,你们就觉得冷得受不了了;有一天,我把我内心最冷峻、最冷酷的方面都说出来,那时候,如果还有一个人仍愿意听我讲,那么,那个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这样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冷酷,冷峻面对人生的“猫头鹰”鲁迅,和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被叫做“胡羊尾巴”的热情、活泼的鲁迅,好像有些矛盾,其实是构成了鲁迅内心世界的两个方面的。

这就使我们想起了鲁迅《故事新编》里的小说《铸剑》所描写的那把著名的剑。

这是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有一天,楚王的妃子因为抱了一回铁柱而受孕生下一块铁,楚王命令当时最有名的工匠莫邪将其铸成铁剑,日日夜夜的锻炼,费了整整三年的精神??

“当最末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的骇人的景象啊!哗啦啦的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用井水慢慢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的转成青色了。这样的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这“正像两条冰”的剑,恰恰是几千度高温“烈火”锻炼而成;它本体“通红”,经过冰水的浇淋,才转成“纯青,透明”这里,冰与火,红与青,冷与热,都是最极端的,最不能相容的,却统一于“剑”之一身。而这剑,就是鲁迅的化身。

鲁迅就是这把烈火淬成的冰也似的剑。 纠缠如毒蛇

鲁迅《野草》中有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讲恋人之间互赠礼物。恋人赠我“百蝶巾”“玫瑰花”,我回她什么呢?鲁迅说,就赠她“猫头鹰”和“赤练蛇”吧。——恐怕没有人这么送礼的:这自然是开玩笑。但也有严肃的成分:因为鲁迅确实喜欢猫头鹰和赤练蛇。

赤练蛇生活在山林和草泽地区,经常出没于鲁迅故乡的山村里。大家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他童年的乐园百草园里,就“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而且又有长妈妈讲的神秘的“美女蛇”的故事,是鲁迅终生难忘的。

赤练蛇无毒。但在鲁迅笔下,更多的出现的是“毒蛇”——

“这寂寞又一天天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呐喊〉自序》)

“我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见有什么像毒蛇似的在尸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奔驰,就更应该留心了:这在预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杂感》)

鲁迅说,我们无论爱什么,大到爱国家,爱民族,

3

爱人类,小到爱异性,都要有执著的“韧性精神”,就是认准了目标,就不屈不挠的去追求,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十次,百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说,这就是“纠缠如毒蛇”。

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与“蛇”有着不解之缘。 我们再回到开头说的“小刺猬”的话题上来:鲁迅以“小刺猬”称呼许广平,表现了他对小动物的特殊感情。于是,我又想起了——

兔和鸭,隐鼠和墨猴——鲁迅笔下的小动物 前面说到了鲁迅的冷,但他一旦写到小动物,笔下就流露出不尽的柔情和暖意。

在鲁迅著名的小说集《呐喊》里有一篇并不著名的小说(也有人把它看做散文)《兔和猫》,但我却经常向年轻的朋友推荐这篇作品,甚至建议:要读鲁迅的作品,就从这一篇读起。因为鲁迅写了一对小白兔,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深处最柔和的方面,而这正是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

你看,这对“似乎离娘并不久”的小白兔已经向我们走来了。而且我们还听到了鲁迅的介绍:“虽然是异类,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天真浪漫来。”——这正是提醒我们注意:他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可爱的生命啊!

他们“竖直了小小的通红的耳朵。动着鼻子,眼睛里颇显些惊疑的神色,大约究竟觉得人地生疏,没有在老家时候安心了。”——这神态,你也很熟悉,是不是?当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也有过这短暂的“惊疑”?鲁迅笔下的小动物与你竟是这样相近!

于是,“孩子们时时捉他们来玩耍;他们很和气,竖起耳朵,动着鼻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但一有空,却也就溜开去了”。

想想看,小兔子驯良的站在小手的圈子里,多么和谐,多么可爱!

你再想象一下:还有一个人,就站在孩子的身后,用欣赏的眼光,默默的观察着小兔子,以及这些孩子 ——这就是鲁迅呀!你能感觉到此刻鲁迅内心的温暖和柔和吗?

这时候,你又听到了“鸭鸭”的叫声——这是同时收入《呐喊》的鲁迅另一篇作品《鸭的喜剧》。鲁迅这样写道:“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请体味“蹒跚”两个字:“遍身松花黄”的小鸭子,摇摇摆摆的走着:多么可爱!

“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请想象这情景:蛙鸣——游水——钻水——拍翅——“鸭鸭”的叫??这“欣欣然”的岂只是小鸭子?

鲁迅笔下的小动物,还有《朝花夕拾》里的

《狗·猫·鼠》写到的“小隐鼠”“小墨猴”。这是鲁迅美好的童年记忆:它“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的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舐尽了砚台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哪里有,哪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 ——这里,无论对隐鼠“从容的游行”的神态的描写,还是对墨猴的神往,都非常的动人。

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追问:鲁迅为什么一写到这样的小动物,就特别的动情?

我们还是继续读鲁迅的《兔和猫》。鲁迅在充分的展现了小兔子的种种可爱之后,笔锋一转,就写到:小兔子竟然被猫活活的吃了!这突然而至的“无辜的生命被吞噬”的悲剧,是惊心动魄的。

而且还有鲁迅式的反省——

“夜半在灯下坐着想,那两条小性命,竟是人不知不觉的早在不知什么时候丧失了,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我于是记起旧事来,先前去住在会馆里,清早起来,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上午长班(按:会馆里的仆人)来一打扫,便什么都不见,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我又曾路过西四牌楼,看见一匹小狗被马车轧得快死,待回来时,什么也不见了,搬掉了罢,过往行人憧憧的走着,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夏夜,窗外面,常听到苍蝇的悠长的吱吱的叫声,这一定是给蝇虎咬住了,然而我向来无所容心于其间,而别人并且听不到??

假使造物也可以责备,那么,我以为他实在将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了。”

请听听鲁迅这沉重的叹息:“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谁知道曾有一个生命断送在这里呢???”在鲁迅看来,鸽子,小狗,苍蝇,以及他笔下的那些小兔子,小鸭子,隐鼠,墨猴,以至宇宙万物,都是生命,不仅和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一样,有着独立的价值,而且他们的命运,生存与死亡,欢乐与痛苦,都和自己息息相关:这是一个“大生命”的观念。鲁迅因此把他对生命的关爱,由人扩展到一切生物;更是在弱小的生命,年幼的生命身上,倾注了无尽的爱。小动物的生命的“断送”,引起他如此强烈的反响;他为自己对同是生命的苍蝇的挣扎,竟然听而不闻,而痛苦的自责:这都表现了他的博爱的精神和胸怀。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鲁迅那样反省自己:你听见了你周围的弱小生命的挣扎声了吗?你关爱身边的小动物吗?

我们在前面讲“小白象”的故事时,已经说到了鲁迅对他的儿子海婴的爱;现在,我们懂得了鲁迅对小动物的爱以后,对鲁迅的亲子之爱,就会有一个更深入的

4

认识:这同样是一种生命之爱,特别是对幼小生命的爱,或者如鲁迅自己所说,这是一种“幼者本位”的爱。但鲁迅对他儿子的爱,还有更深的意义,即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里所说,不仅要“保持生命”,而且还要“延续这生命”“发展这生命”父与子之间,是存在着生命的传递的,鲁迅把自己的“白象”的称号传给海婴,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而且还自有期待,就是“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鲁迅由此而提出:“前者(即父一辈)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子一辈)”,于是,又有了鲁迅的自我命名——

孺子牛

大家已经熟悉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这里的“孺子”当然首先是指自己的儿子,但又不限于此,更是指年轻一代。鲁迅明确的说过:“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鲁迅并且具体的提出了三条原则:他认为,父亲对儿子, 年长者对年幼者,第一要“理解”,承认孩子既不是“成人的预备”,也不是“缩小的成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切设施,都应以孩子为本位”;第二要“指导”,但只是“指导者协商者”;第三是“解放”,“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

鲁迅因此为自己,也为中国的首先觉醒的人提出一个历史使命:自己“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从此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也是鲁迅的自我写照。

关于鲁迅和海婴的关系,关于“孺子牛”的自我命名,还涉及“作为人之子和人之父的鲁迅”这样一个大问题,我另有一个专题演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还是回到“鲁迅笔下的动物”这个题目上—— 野猪·野牛·巨獒——鲁迅笔下的猛兽

鲁迅最爱写的,除了幼雏之外,就是猛兽。而且写到前者,笔下充满怜爱之情;写到后者,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向往之情。——这本身,就很有意思。

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文字:

“君不见野猪乎?它以两个牙,使老猎人也不免于退避。这牙,只要猪脱出了牧豕奴所造的猪圈,走入山野,不久就会长出来。”(《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坟·春末闲谈》)

“我生长在农村中,爱听狗子叫,深夜远吠,闻之神怡,古人之所谓犬声如豹者就是。倘或偶经生疏的村外,一声狂嗥,巨獒跃出,也给人一种紧张,如临战斗,非常有趣的。

危险?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到自己生命的力。在危险中漫游,是很好的。”(《准风月谈·秋夜纪游》)

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一写到这些“野猪”(而非家

猪)、“野牛”(而非畜养的牛)、“巨獒”(而非豢养的叭儿狗),鲁迅就笔下如有神,挥洒自如,有一种摆脱了一切羁绊的自有感,开阔感,一种由衷的喜悦:这都是大旷野里的自有生命,山野里充满野性的生命,如鲁迅所说,它给你一种紧张感,“紧张令人觉到自己生命的力”。这是对自然生命的壮阔、伟美的发现与召唤:因为人也和家畜一样,被豢养得毫无生命的活力了。

这同时更是鲁迅的自我发现:他的生命是和这些大旷野里的猛兽相通的。在人们的眼里,鲁迅就像一只—

受伤的狼

我们在讨论“猫头鹰”的时候,曾经提到,在不同的文化体系里,猫头鹰具有不同的意义;狼也是这样。曾经有人对中国民间故事里的“狼”的形象作过专门的统计和研究,发现在中国人的文化阐释里,狼不是凶残就是忘恩负义的(大概每个中国人都记得“中山狼”的故事),它们又同时是愚蠢的与自食其果的。这就是说,中国人总是从道德和智力两方面对狼做出否定性的价值和审美评价。但在西方,无论是西欧神话中的芬利斯狼,还是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的荒原狼,都是充满了原始野性、勇力的肯定性的形象。

那么,鲁迅笔下的狼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在鲁迅的作品里,虽然也有凶残的狼(如《铸剑》里的狼),但其主要特征是更接近西方野性的狼的:这与前面所提到的鲁迅和猛兽的生命相通是一致的

而引起我们极大兴趣的,是鲁迅在《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写到了一匹“受伤的狼”:

“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样一个反叛的、受伤的狼,是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它在深夜的旷野中发出的“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嗥叫”,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鲁迅的“呐喊”,不就是这样的“嗥叫”?

瞿秋白就把鲁迅称作“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又“从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怀抱”。

鲁迅的日本朋友增田涉这样写到重病中的鲁迅留给他的印象:“风貌变得非常险峻,神气是凝然的,尽管是非常战斗的,却显得很可怜,像受伤的狼了。”

鲁迅自己也说过,当他遇到不能忍受的痛苦时,就“索性躺在荒山里”“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进草莽,舐掉血迹,至多也不呻吟几声的”。

而且这并不是文学的描写,而是真实的写照。许广平就有这样的回忆:

“他不高兴时,会半夜喝很多酒,在我看不到的时候,更会像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莱漠斯(按: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出世后就被丢在荒山里,是吃一只母狼的奶长大,后来被他哥哥所杀害)一样,跑到空地去躺下,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羊,跑到草地

5

去舔干自己的伤口,走的没有人的空地方蹲着或者睡下??”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许广平这样的描述后有什么感觉;我是很受震撼的。这是一匹远离人群,径直回到大地母亲的怀里,以求平息内心的痛苦,医治心灵的创伤的“独兽”,这样的心理平衡方式,这样的感情发泄方式,非鲁迅所不能有。

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他以神圣的爱给予幼稚、猛兽,又以神圣的愤怒指向他厌恶的动物——

猫·叭儿狗·蚊子·苍蝇——鲁迅不喜欢的动物 鲁迅毫不讳言:他是“仇猫党”,是“叭儿狗”的死敌,“蚊子”“苍蝇”的天仇;他理直气壮的在历史的审判台上陈述他的仇与恨的理由,一一列举“动物犯”的罪状。

这是“猫”:“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的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与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朝花夕拾·猫·狗·鼠》)

这是狗的特种“叭儿狗”:它“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这正是其不可宽恕之处:它已经彻底的丧失了狗的野性,有如此骑墙,是狗的堕落、退化的极致。另一方面,其伤害人的本性不变,偶尔落水,“他日复来,仍旧咬老实人的手,投石下井,无所不为”。(《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而且叭儿狗还有种种变幻,举其大端,即有—— “每一个破衣服走过,??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的主人的意旨或指使”“比它的主人更严厉”的势利狗。(《而已集·小杂感》

“即使无人豢养,饿得精瘦,变成野狗了,但还是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的“丧家犬”。(《二心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曾经是激烈的狼,现已“被人驯服”,失去了野性的转向的狗。(《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地位虽在主人之下,但总在别的被统治者之上”的,“殖民地上的洋大人”的“宠犬”。(《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岌岌不可终日”“一有变化,它们就另换一种面目”,别求主子的“不忠实”的狗。(《书信·致杨霁云》)

真可谓花样百出,人们如不随时警惕,不断跟踪追击,就有被骗过的危险。

鲁迅写过一篇《夏三虫》,说人们在夏天常为跳蚤、蚊子、苍蝇所害;但比较起来,三虫之中,他更讨厌的是蚊子与苍蝇。其理由是:“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的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却当未叮之前,要哼哼的发一大篇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就更其

讨厌了”。

而苍蝇呢,“无论怎么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又总喜欢一律拉上一点蝇矢”,这对美的玷污,是令人憎恶的。而一旦“战士死了的的时候,苍蝇们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撮着,营营的叫着,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这就近乎卑劣了。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猫,叭儿狗,蚊子,苍蝇??这些动物,都是与人密切接触的;它们的“罪状”,集中到一点,就是失去了动物的本性,而得到了某一种人性:它们都是“人(某一种人)化了的动物”。

因此,在鲁迅笔下,真正置于审判台上的,其实是人——某一种人。

这就是说,鲁迅对动物的观察、思考与描写,同时就是他对人的观察、思考与描写;他和动物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他和人的关系。

因此,当鲁迅要告别这个曾给他以快乐,更给他带来无尽苦难的人世时,他又想到了动物世界——

狮虎,鹰隼——鲁迅的遗嘱

这依然是鲁迅式的奇思异想:假如我死了以后,我的血肉该喂动物,如藏民那样,要行“天葬”礼,那么——

“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我伟美的壮观,捕来放在动物园里,打死制成标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除鄙吝之心。

但养胖一群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可多么讨厌!” 这是鲁迅在《半夏小集》里为自己留下的最后一个形象:当他的灵魂出窍时,他的生命就融入了宇宙的大生命之中,他化作了——

在大漠、丛莽中行走的狮虎; 在天空、岩角上飞翔的鹰隼?? 鲁迅是谁? 鲁迅是“白象”。 鲁迅是“胡羊尾巴”。 鲁迅是“猫头鹰”。 鲁迅是“蛇”。 鲁迅是“孺子牛”。 鲁迅是“受伤的狼”。

鲁迅是“狮虎”,是“鹰隼”??

这里,每一个形象,都会引发我们无穷的想象,无尽的思考??

那么—— 你是谁?

让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来描写。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前言: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针对这些疑问,作者写了这篇文章。鉴赏这篇文章,要理清思

6

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深度,思考它对今日中国青年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所霉变所畸形的民族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 Q 精神。 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嗅出阿 Q 主义的味道 ──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吗?

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竣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文明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名家论鲁迅小说

1、《呐喊》是最近数年来中国文坛上少见之作,那样的讥诮而沉挚,那样的描写深刻,似乎一个字一个字都是用刀刻在木上的。中国的讽刺作品,自古就没有,所谓《何典》不过是陈腐的传奇,穿上了鬼之衣而已,《捉鬼传》较好,却也不深刻,《儒林外史》更不是一部讽刺的书,《官场现形记》之流却是破口大骂了;求有蕴蓄之情趣的作品,几乎不见一部。自鲁迅先生出来后,才第一次用他的笔锋去写几篇“自古未有”的讽刺小说。那是一个新辟的天地,那是他独自创出的国土,如果他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不朽的作品,那么,他的这一方面的成绩,至少是不朽的。

——郑振铎(论)《呐喊》(19xx年)

2、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沈雁冰先生在《小说月报》上说:“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这话说的很对。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里的主人公契契珂夫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寻到一个旅行着收买死农奴的契契珂夫,但在种种投机的实业中间可以见到契契珂夫的影子,如克鲁泡特金所说。不过其间有这一点差别:契契珂夫是“一个不朽的万国的类型”,阿Q却是一个民族的类型。他像神话里的“众赐”(Pandora)一样,承受了恶梦似的四千年来的经验所造成的一切“谱”上的规则,包含对于生命幸福名誉道德各种意见,提炼精粹,凝为个体,所以实在是一幅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相”,其中写中国人的缺乏求生意志,不知尊重生命,尤为痛切,因为我相信这是中国人的最大病根。总之这篇的艺术无论如何幼稚,但著者肯那样老实不客气的表示他的憎恶,一方面对于中国社会也不失为一付苦药,我想他的存在也不是无意义的。只是著者本意似乎想把阿Q痛骂一顿,做到临了却觉得在未庄里阿Q却是惟一可爱的人物,比别人还要正直些,所以终于被“正法”了;正如托尔斯太批评契诃夫所说,他想撞倒阿Q,将注意力集中于他,却反倒将他扶起了。这或者可以说是著者的失败的地方。至于或者以为讽刺过分,“有伤真实”,我并不觉得如此,

7

因为世界往往“事实奇于小说”,就是在我的灰色的故乡里,我也亲眼见到这一类角色的活模型,其中还有一

——周作人(论)《阿Q正传》(19xx年)

3、所谓劣根性,阿Q的习惯:第一是精神胜利法。??

其次是色情狂相。照阿Q看来,凡尼姑一定和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其实因为他自己曾在人丛中拧过一个女人的大腿,原是猜己度人的,这种心理自然也很要不得。

第三,是畏强凌弱。阿Q给赵太爷打了嘴巴固然不敢回手,给秀才用竹杠敲了,也只是顺受。可是见了小尼姑,就要随便动手,碰着小D,也就开口骂“畜生”! 第四,爱装虚架子。小D虽然一向软弱,阿Q饿瘦了,实在也并不比他强,相互拔了一阵辫子,明明是无力取胜,走开了,阿Q还要回转头去装腔作势的说:“记着罢,妈妈的??”

第五,注重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譬如因为把未庄叫做长凳的叫做条凳,阿Q就很鄙薄,城里人把葱叶切得细碎些,也就认为大问题。

第六,奴隶性重。因为审判阿Q的人怒目而视,以为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宽松,便跪下去了。

阿Q之所以为阿Q,原是因为环境恶劣,没有受过正当教育。作者用意所在,与其说是攻击阿Q,不如说是暴露环境的缺点。所以我们怕得自己做阿Q,也不愿意

——许钦文《漫话阿Q》(19xx年) 4、鲁迅本人是知识分子。在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是一个突出主题。这仍然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深刻反映。从戊戌经辛亥到五四,从五四经大革命到30年代,知识分子是中国革命的先锋和桥梁,同时又具有各种严重的毛病和缺点。他们的命运、道路和前途,他们的成长、变迁和分化,成为鲁迅所十分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在鲁迅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农民问题,成为鲁迅作品的两大基本主题。这也正是近代中国两大历史课题。鲁迅思想的发展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也可以说,鲁迅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发展是其整个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对知识分子寄予很大的同情和希望,同时又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革命的、灰色的、反动的、先革命而后反动的、吃人的、被人吃的??各种各样知识分子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鲁迅笔下,形形色色,蔚为大观。

《怀旧》、《孔乙己》无论矣,他们是被《四书》《五经》吃空了灵魂的末代封建知识分子的下层,那种迂臭、愚昧、空虚、受欺侮迫害然而仍不掩其善良的牺牲品,鲁迅是用一种嘲讽而又同情的眼光,看着他们的灭亡的。

与此相映对,是鲁迅对曾参加或企望过革命的同辈和下辈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从瑜儿、吕纬甫、魏连殳到涓见闻。在寂无回响有如荒漠的莽原中,这些曾经满怀豪情闹过革命的知识分子,有的爬上去了,本身变成了反动派或反动派的帮凶。但更多的革命知识分子,特别像范爱农那些下层的,却终于连整个身心都被黑暗吞噬掉,完全消失和被人遗忘了。不但范爱农没人知道或无人问及,连当年轰轰烈烈的“鉴湖女侠”,也荒坟冷落,不再为人所记忆和提及了,他们虽不过一两个例子,其实代表着整个一代。

五四运动过后,鲁迅又经历了这样一次“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分化。不论是当年曾悲歌慷慨为推翻满清建立民国而流血奋斗过的一代,也不论是当年曾振臂高呼为打倒孔家店而雄谈阔论的一代,都逐渐渺无声息,总之是被那巨大深重的旧黑暗势力吃掉或“同化”掉,于是自己也就成了黑暗的一部分,吕纬甫、魏连殳??等形象是有深刻典型意义的。就是“前进”的,究竟能“进”到哪里,鲁迅也颇有怀疑。死者已矣,生者何如?曙光在何处?路在哪里?“新的战友大哪里?”鲁迅看到一代又一代作为所谓先锋的革命知识分子这种末路和命运,有着巨大的愤慨和悲伤。 鲁迅是不朽的,只有他,自觉地意识和预见到这个有重大历史深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道路和性格问题,并指出他们有一个继续战斗和自我启蒙的双重任务,它与中国革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息息相关。

——李泽厚《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 们,其艺术格调是忧愤深广。病态和不幸是社会的形相,忧愤是作者博大的心,这种心与形自然融洽,达到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善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它所提供的诸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魏连殳等艺术典型,都具有高度的社会概括能力和精神文化透视能力,再三揣摩和咀嚼,我们便觉得是在披阅一部感慨多端而又特色鲜明的人生历史。它所提供的生活细节是经过高度的挑选和冼炼的,笔墨凝练,暗示性很强。孔乙己那件脏破不堪的上衫,记录了在封建教育的毒害下一个命运偃蹇的旧文人的末世命运;《风波》中赵七爷的那件轻易不穿的竹布长衫,透露了在偏僻的宗法制农村中一个以遗老自居的劣绅的阴险毒辣的心肠。《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手中的黄漆棍子(即阿Q所谓“哭丧棒”)是人物捋扯西洋皮毛,用以威吓民众的标志;《祝福》中祥林嫂拄着的那根下端开裂的竹竿是人物历尽苦楚,沦为乞丐的印证。总之,鲁迅小说的一人一事,每个人的一颦一笑,每个事物的一形一态,往往包含着或暗示着人生的甘苦、世态的炎凉、精神的昏醒和历史的浮沉,经得起反复的吟咏,反复的咀嚼。

——杨义《鲁迅小说会心录》(19xx年)

个缩小的真的可爱的阿贵,虽然他至今还是健在。 生、子君,他们的道路和命运,便是鲁迅的亲身经历和

别人像阿Q,在自励励人以外,更须注意环境的改良。 5、鲁迅小说的基本特点,是多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

8

更多相关推荐:
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鲁迅先生名言警句

鲁迅先生名言警句一鲁迅旧体诗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

鲁迅名言名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6无情未必真豪杰...

鲁迅名言

鲁迅名言诗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

鲁迅经典名言名句

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鲁迅名言警句

鲁迅的名言警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4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鲁迅5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鲁迅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

鲁迅名句(整理版)

1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2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3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

【神尔国学机】鲁迅经典名句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7愿中国青年都摆...

鲁迅名句

1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2踏上人生的旅途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只有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3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4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

鲁迅名句

人物名言诗句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无题6无...

鲁迅名言

作者名言鲁迅侧惟共和之事重在自治而治之良否则以公民程度为差故国民教育实其本柢鲁迅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国盛衰有系于此则欲寻求方术有所振策是为研究鲁迅儿童之精神虽以外物而有殊别然有不可不同具者则为中国国...

毛泽东鲁迅诗词名句集锦

毛泽东鲁迅诗词名句集锦辑录房立平审核王文标20xx113一毛泽东诗词名句集锦1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岗山2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4五岭逶迤腾细...

鲁迅名句(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