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材料的准备与运用 沈阳陈炳鑫

时间:2024.3.31

高考作文备考——材料的准备与运用

一、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一:行文必提xxx,不管行文妥不妥。

从有话说到把话说好,从面面俱到到一点独到,高考对考生要求“说好”和“独到”,二者都要求考生要心里有数,脑里有料。

高考的命题立意集中在引导考生树立积极主流的价值观上。尤其是船主与漆工(全国新课标)、铁路巡视员老计(北京卷)、孙中山革命宣言(山东卷)、工人与保安(重庆卷)、女钢琴家简装登台(辽宁卷),这些文题不仅要求考生有科学健康的价值观,更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能够更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跟着感觉走,想到哪说到哪是我们常见的学生作文的弊病。他们的“想到”主要集中在自己喜爱的明星或者常见的名人名事。我想每个老师可能都曾遇到过一个学生:他逢文必提xxx,这个xxx一定是他视作生命一样的偶像。(举例)这就是我们所遇见的问题一:行文必提xxx,不管行文妥不妥。牵强附会,一材多用。

但是北京卷这篇《平凡微力,铸春秋华章》:

每次翻阅《史记》,谁能想到史公“二十岁南游南淮,上会稽、探禹穴”搜集史料可以集腋成裘著成经典?谁又能知130篇、52600余字辛苦遭逢可以“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恰如老计那平凡的走山路、清碎石却累积为须得鸣笛致敬的成就,从一介史官到中书令至史家巨擘,太史公用一生的史学积累成就了“史家之绝唱”,用微末的史料铸就了“无韵之离骚”。

试想,没有对太史公精神的领悟,能够写出如此精美华章吗?因此,对于反复使用的经典素材,我们首先要真正研读人物的精髓,并从中获得某种启示,才能重塑经典。换言之,经典的意义不在于那些名人名事本身,而在于他们背后蕴涵的深刻内涵与“开发”潜力。

问题二:问题只看某一点,顾了头来不顾脚。

20xx年高考有7道作文题特别突出地考查了考生理性的思辨能力。忧与爱(江苏卷)、享有与拥有(江西卷)、英雄与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浙江卷)、自己的微光与天才的微光(上海卷)、过去、现在与未来(广东卷)、时间与路程(福建卷)、书信的代替与改变(湖北卷)。这些问题要求考生具有会收善放的思辨能力。在考场上要能迅速理清逻辑关系,突破思维定势。(举例)要由表及里的看因果,要能理清理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出事物发展的某种必然。可是很多考生平时的思维习惯就是点式的或者是直线的,积累素材只是按照平时素材大全之类的书上记录的去背,从不把人物事件放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中或者事件的背景里去记忆、分析。最终导致我们看到考生存在问题二:看题只看某一点,顾了头来不顾脚。

问题三:为了材料而立意,反复使用限思路。

作文立意不高。如20xx年广东作文,我问现在的学生如果是在你高考时后辽宁出这个考题你会写什么,有同学就说“如何过有趣的生活”、“如何过有用的生活”、“如何不被命运打败”。这些思考的角度本没有问题,只是在阐述时无法深度挖掘,也无法充分表现出更多独立思考的精神。但是这些立意考生更容易拿出平时积累的万用人物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和辛弃疾这些来用。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是前半段写自己的生活,后半段笔锋突转,拿出司马先生各种使用,也有反之的。先不说文体是否存在问题,单就材料来说,他们就是最爱司马迁。可以说这就是问题三:为了材料而立意,反复使用限思路。滥用经典,味如鸡肋。

其实广东这到文题,可以从“文化与生活”入手,写“拼物质不拼文化”、“文化对于幸福有多大作用”、“在多元文化的地方生活是有趣的”等;可以从“时代与生活”的话题入手, 1

“改革时代与当代人的生活观”;从“人与生活”的话题入手,“人是生活的主宰,能够过有趣的生活,不在乎时代,而在于你能否创造”、“务实创造当下生活”等。

有一篇作文里提到了生活在巴格达的卡马尔·哈西姆,写“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土地,??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祷告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记录着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闲谈,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适合的时期里最适合的救赎”。

还有江苏某考生的《忧与爱》:

责任与爱是人类的保护墙,可某些人的这道墙却不坚固,轻轻一推就倒了,于是安全隐患就出现了。因为缺乏忧患意识,上海胶州路的那场大火,让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山东的那次校车事件,让多少个美丽童真的笑脸消失;还有那让国人震惊的动车追尾事件,又让多少个欢乐的家庭破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百年前的道理,如今却渐行渐远,这难道不值得每一个国人深思么?

这两个片段告诉我们,不要拒绝所谓的“万能素材”,不要一味只钻在古人堆里抓一点,关注社会,聚焦热点,我们就能找到作文最好的素材。

问题四:思想偏激 消极颓废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无质量传播的问题增加,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考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这些信息中负面的消极的很多,并且还有恶意传播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仅凭他们一己之力去了解很可能会发生“遍地愤青”的情况。从教十年来,我明显感到学生越来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不再是老师家长说对就是对的孩子了。比如浙江一考生写《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为韩寒锋利的思想鼓掌,学校是牢房,铃声是丧钟,老师是判官,一语道破了我们万千考生的心声。我还为希特勒的特立独行鼓掌,他勇于排除异己,毅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的事迹却轰轰烈烈。

这也许并不是个别现象。只能说他做得更为偏激,就像浙江的考题一样,还有“坐在旁边鼓掌的人”。 为了突破而偏激或者因为偏激而突围这都是可怕的考场作文。立意积极不等于不能涉及社会阴暗面,而是指在写到“消极”层面的内容时,要表现出一个高中生成熟、理性的思考。

问题五:简单演绎淡无味,情趣幼稚跌眼镜

这个问题太常见,学生们扩写题中材料,甚至写成一个四五百字的故事,或者用动物运动会式的语言来论述,还有一定要用xx爷爷xx奶奶这样的尊敬说法等等。

二、积累什么素材

如何解决我们的学生面临的考场困境呢?

我们先来看下命题者的关注领域

越来越多的命题者更加关注生活、改革、民生,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剖析、归纳与延伸思考能力。这让我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且看20xx年全国高考17套卷的作文命题:

第一类:生活体验与感悟类材料(共8套)。

其中

2

全国大纲卷:脱掉外衣鞋袜,甩掉多余顾虑

故事类安徽卷:将梯子横放

重庆卷:工人与保安

北京卷:铁路巡视员老计

图文类 湖南卷:伸出的双手

诗歌类 四川卷:手握一滴水

第二类:思维思辨类材料(共9套)。

其中 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

上海卷:天才与微光

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江西卷:关于“拥有”

江苏卷:忧与爱

山东卷:孙中山的名言

福建卷:冯骥才的观点

湖北卷:书信的改变与消失

广东卷: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年代

在考查主题上,各省市的试卷都体现了大致相同的命题方向,围绕考生的个人成长、生活与社会发展来展开。命题人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不失时机地引导考生增强社会道德意识、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这样的导向性也是希望给社会中那些日渐冷漠的心灵注入一针“强心剂”,从而唤起人们心中的善。

无论是从考生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看,还是从命题人的命题态度来看,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都面临着积累什么素材和怎么积累素材以及如何让积累的素材更轻松顺心的进入文章的问题。

(一)生活素材

学生面对作文课或者作文作业常说的就是先顶了范围题目不爱写或者这个题目太俗了不爱写。其实,如果在作文时只布置一句话“无题目无限定,你们随便写吧”,学生他也不见得能写会写,多数是因为没有准备。没有准备好生活的细节,没有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很多学生都背作文素材,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但是这些素材很难进入学生大脑,尤其是考试时候。莫不如让学生去准备生活素材。生活素材可以有多种解读,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直接拿来,或者是平日里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延伸。

发生在社会中的事

只看所有的,不看没有的

一个叫黄美廉的女人,自小就患上脑性麻痹症。此病症十分惊人,因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这样的人在常人看来,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黄美廉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个中学生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在场的人都责怪这个学生不敬,但黄美廉却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定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六??”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要想成功,必须接受和肯定自己。接受自己才能不回避现实,勇敢面对现实;肯定自己 3

才能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信心百倍,充满活力。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陷。多看看自己拥有的,就会觉得阳光更多地洒播在你身上。

和黄美廉相似的还有美国的Nick,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四肢都那么变形的人的时候,我真是被他的自信、乐观、勇敢、不屈和努力地享受生活深深的震撼了。我立刻把那个片子拿给学生看,片子很短,只有4分多钟,即使是高三的学生也有这个时间记住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不只可以在作文中为他带来分数,也可以在他成长的旅途中加一剂正能量。我想如果看过这两个人的一些材料,至少江苏、江西、湖南、浙江的考生都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而这些材料,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上网、聊天过程中得到的。

(二)文史素材

我们今天仍然在读《史记》《离骚》,读苏轼、辛弃疾,读童话神话。学生有很多不理解,为什么要读呢?考试也不考。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合格的读者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必不可少。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也是一种责任。中国未来的选择,也取决于每一个拥有理性阅读的人。”这是崔卫平在《理性的阅读》中说的一段话。它恰好可以解答学生的疑问。我们要培养的是未来的人,社会的人,虽然高考近在咫尺,但是它和未来并不矛盾。课本里选择了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可以再扩展一下,让学生去阅读《后赤壁赋》,读苏轼在黄州的那几篇著名的诗词,了解苏轼的生命轨迹。在阅读体会的过程中,我们会熟悉这个人的风格、风骨。只读一篇怎能理解?懂得了他的历史渊源,他的传统地位,他的现实价值,他对未来还有什么影响,才可以说是懂得了。只有熟悉了,他才会进入思维系统,才会“为我所用”。比如我们讲课的时候会反复讲到“竹杖芒鞋轻胜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讲到子瞻的这种黄州超脱,在复杂的政治之下他慢慢的领悟。学生在广泛的接触下自然会写出来。

“于是,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江海寄余生’——这一切皆缘于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烈酒!”

米兰·昆德拉说过,现代人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继承思想的不思考。如何继承?如何思考?如何做一个不怎么傻的现代人?我们一定会在写作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成长进步的。

(三)负面素材

负面影响的素材也要积累。学生每天接触到的负面社会消息很多。他们每天登录各种社交网站、聊天工具甚至可以翻墙去浏览被拦截的网站。他们掌握的信息太多,这些都可以给他造成精神上的冲击,让他看到社会的善恶。这些是他们更感兴趣的。

立意健康不是不可以写负面。上面我们说的“愤青”不可取,那些不负责任的愤青不是坦率真诚的,而是躲在假面背后的伪君子。比如:“过肉制品添加剂超标事件”、“毒胶囊事件”、“毒牛奶事件”、“皮鞋果冻事件”等等。站在事件问题的原点上,我们利用已知去思考,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是好的。写在作文中有何不可?

比如:

江苏考生的《忧与爱》:

责任与爱是人类的保护墙,可某些人的这道墙却不坚固,轻轻一推就倒了,于是安全隐患就出现了。因为缺乏忧患意识,上海胶州路的那场大火,让多少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山东的那次校车事件,让多少个美丽童真的笑脸消失;还有那让国人震惊的动车追尾事件,又让多少个欢乐的家庭破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千百年前的道理,如今却渐行渐远,这难道不值得每一个国人深思么?

三、如何积累运用

上面所说的各种素材其实来源非常广泛,日常生活、教材、阅读的各种书刊,甚至是聊 4

天里听来的事都是可用的素材。但是,前面我们也说到了,我们必须先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系统,否则它们永远不可能在“紧急”情况下被恰当使用。

积累运用方法一:鼓励学生注意观察生活,采用联想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一草一木的感悟来扩宽思路。

不少考生作文的困惑不能解决就是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而运用积累,靠的就是联想。我们可以每周拿出15分钟,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联想练习。种种联想的迁发、扩散、引申,常常是避免选材枯燥和老化、开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办法和主要途径。这就是说,联想还有助于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比如说水。看到水,想到的是透明、清澈、甘甜、洁净、流淌这些词,这是水存在的状态。由具体到抽象,由它的状态可以联想到的有纯净的心灵、水滴石穿的坚持韧性、滋润心田的无私无求、永不停息的追求、随之消逝的时间心态??由水我们再会想到水边的人,投江的屈原、自刎乌江的霸王、《观沧海》的曹操、探讨水月的苏轼??这种相似联想会让学生由表及里,由圆点到圆周的去思考,从而打开思路。

如果没有屈原,我们不会记得汨罗江;如果没有项羽,我们也不会记得乌江。三闾大夫胸怀治国的宏图,却因他崔嵬切云、陆离长铗而屡遭流放。怀瑾握瑜的节操、上下求索的志行,终于积淀成他的传世之作《离骚》。在一个白露横江的清晨,郢都被攻破的消息传到了汨罗江畔,将诗人对楚王室的最后一线希望化为泡影。于是,诗人万念俱灰,抱憾投江。

西楚霸王无疑是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英雄之一。面对汉军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纵使“力拔山兮气盖世”,又能奈何?“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于是,项王喟然长叹,自刎乌江。

生活中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生发许多联想,作文中的要求千变万化,我们的联想也要不断发散。

再比如,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事物,椅子。曾经读过一段话:

生活如椅子

在梭罗宁静的《瓦尔登湖》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梭罗的几句话:我的屋子里有三张椅子,独坐时用一张,交友用两张,社交用三张。“人只有一个半朋友”,一个肝胆相照的,半个能为朋友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交友只需两张椅子,一张给朋友,一张给自己。社交需要三张椅子,留一张自己坐,一张给增长的知识,一张给促膝而谈的乐趣。如果还有其他椅子就多余了。有四张,想凑一个牌桌;如果是五张,其中一张必是“名”正襟危坐的座位,“利”也大摇大摆地跻身其间。对过着纯粹内心生活的梭罗来说,这是无法忍受的。三张椅子,梭罗的需要就这么简单。

我穿越历史的目光又在居里夫人的会客厅看到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居里的父亲曾经要送他们一套豪华的家具,他们拒绝了,原因很简单: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为了不让闲谈的客人坐下来,他们没有添置第三把椅子。居里夫人后来说:“我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

联想的定位:

1、 有现实针对性,体现人文关怀

2、 有一定的厚度,彰显文化积累

3、 写自己的生活,渲染真情动人

积累运用方法二:阅读获得的自然科学、文史材料的运用

(一)、改编材料 关键词点缀

5

《物理学牛人那些伤不起的岁月》这文章里面涉及到的物理学大师们都是我们平时课堂上学到的,关于他们的各种资料轶事很多。有很多是写趣事的,学生们可能更喜欢这类。我们平时鼓励学生阅读并且试着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消化这些长素材,把带有自己主观色彩的词点缀其中。

比如:我们不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普朗克,而是选错专业的小普;不是创造了“爱因斯坦年奇迹”的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而是住在地下室白天吹吹牛的“蜗居”小爱;不是印度土地上那个“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建立者,而是屡遭门槛限制的大学小讲师玻色。我们拥有无限的潜能,却还尚待开发。即使我们还在和困难苦恼打着艰难的遭遇战,但我们会慢慢长大,有勇有谋,无论智取还是强攻,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要大声的呼唤未来,向它奋力的招手。请磨难再来得猛烈些吧。

将文章中出现的几位大师的成名前后进行对比,用“小普”“小爱”“蜗居”“遭遇战”“智取强攻”和热情的呼唤等等具有自身感情色彩的词句组织语言。这样富有情感色彩的消化让素材凸显鲜明的主观态度,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压缩加点缀 实用教材

现在利用教材,最多的是文言文,诗歌部分。其他的部分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忽略掉。其实教材是最简单直接的素材,人手一本,无需印制。教材中的许多文章还是比较系统的,反映出一定连贯的思考。我想能够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对世界人生有比较准确的认知应该是教材编者的初衷之一吧。所以利用好手中的教材是很实际的。

考生在作文中引用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人,诗意的栖居”,这句话语文版的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就出现了。如果我们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抓住教材,很多都可为我们所用。

教材《论修身》《论民本》《神游物外》《祸兮福兮》四篇文章比较

(三)同质叠加 异质对比

1、同质叠加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积累了许多素材,这些素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的论证中心,这时我们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素材,按照时空关系或或材料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来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气势。

同质素材叠加使用,需要我们要善于根据写作题目要求,围绕着文章的中心,将平时积累起来的人物素材,巧妙组合在一起,把不同的人物身上的相同点,挖掘出来,论证同一个中心,这就像一个炸弹本身就有威力,如果霸几个炸弹捆绑在一起,构成集束炸弹,威力会更大,同质叠加后的写作素材会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苏轼和李清照的人物素材叠加组合

苏轼和李清照属于同一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内在情感都不相同,如何才能把他们组合在一起,那就是找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均能在世俗的侵蚀中,能够保持自我的个性,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世俗名利所累。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写作中心要求,将有关他们的素材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篇文章。

【适用话题】

人生坎坷、淡薄名利、不计顺逆、不论成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笑看人生、生命的意义等。

【运用技巧】

围绕中心,裁剪素材,提取素材中的共同之处,指向明确,提炼概括,加以概括,服务中心。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苏子——你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你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你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你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你能才显四 6

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你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你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但你能否依然浩气长存,依然气贯长虹,依旧不坠青云之志?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说不!

于是,你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这一切皆缘于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烈酒!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满腹感伤的奇女子,面对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你没有轻易说不。从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希望你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但是,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你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蜜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腔愁苦。

但你能否依然不计顺逆,依然不计成败,依然名留青史?最终,你没有轻易说“不“——因为你能,所以没有轻易对命运说不。

于是,你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浮世曲折的沧桑变幻,在雁字南归之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黑暗中点燃一盏孤灯,蹒跚地走过。 ——这一切都来自你没有轻易说“不”,——纵然生活是杯苦茶。”

两则材料之间构成了非常严谨的层次,其中苏轼和李清照身上的共同之处:面对生活的磨难,都没有轻易说不,这体现了考生高人一等的材料驾驭能力和文章布局能力,令人赞叹。文章材料丰富,视野开阔,通篇基本上使用排比,真可谓文采飞扬!

善于积累和借鉴,利用平时积累,在考场上根据题目进行借鉴和转换,而不是简单抄袭,体现了学以致用的高超能力。

2、异质对比就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我们手中只有一个素材,这个素材从单个上论证中心很单薄,这时我们就可以尝试进行反向联系,找到与素材内容相反的素材进行对比,通过不同特质的素材进行组合对比,起到论据的作用,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异质素材对比使用,需要我们要抓住对比点,进行组合,注意对应性。对比双方应该互相对比,互为映衬。其次在素材的使用上,要将对比引向深入,运用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不能只摆出事实,必须在此基础上对截然相反的态度、方法、效果等进行深入分析,解释素材中多蕴含的深刻道理。

异质素材的对比包括物与物的对比、人与物的对比、人与人的对比三种形式

(四)提取化用

所谓提取化用,就是对原文素材进行部分提取,不是全部引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写作的需要,对原文进行化用,化用时可以立足于原文,引出相关的人物故事、经历,借助其意象,构建新的写作内容,为表达中心服务。

【例】《滕王阁序》的提取化用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适用话题】

面对现实、机遇、坚守、命运、志向、抓紧时间、个性与人格等;

【运用技巧】

7

1.以点带面,通过文中的一个诗句,带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

2.并列呈现,将这些人物坎坷的命运一一列出,增强论证的力量。

3.反面论证,分析这些人物失败的命运后.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佐证论点。

【例文】

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雷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真理只有一个》

【运用说明】作者先化用“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再将之与哈姆雷特的名句,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等句以排比的形式并列引出,语句错落有致,语言底蕴迷人。

【例文】

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个响亮的声音:“老当益壮,宁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绝唱》

【运用说明】作者先化用原文,将“流水潺潺,鹤汀凫渚”的诗意画面设置为背景,继而直接引用《滕王阁序》中的两个名句,表达出坚定自我的思想情怀。素材运用自然,语言灵动精彩。

(五)节外生枝 层层筛选

可以把材料累积看作是一个树形结构,由一个根系主干生发粗枝细枝叶子,再一点点截断不需要的部分,留下最终选取的可作文的部分。

比如我曾经做过一个作业,就是从“五四”截取材料。

第一次布置作业:无限制。只要是和“五四”和“新文化运动”相关的任何文字都可以。结果学生查出来的资料五花八门。有学生把五四运动方方面面都查了查,都写下来。

比如:“五四时期,一批自觉担当天下的新青年成长起来了。

他们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新的萌芽。

这批人大致出生于上个世纪的末期,他们享受了康梁变法和清末新政以及中华民国的积极成果:受到新式教育,民主共和政体提供了毕竟是前所未有的自由。不过,这种"成果"少被提及,就像意识不到空气的存在,他们充满了不满和愤怒。西方不仅是敌人,更是老师。

思想革命的策源地,是被蔡元培刷新过的北京大学。《新青年》、《新潮》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在全国卷起解放的狂潮,神圣的偶像被打倒,传统的价值被重估。

乡村的青年奔向城市,城市的青年又奔向京、沪,已经在京、沪读书的要出国留学。 那些敏感的、青春期的年轻人,自己解放了自己。最激进的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决定抛弃一切对自由的束缚,不要国家,不要家庭,甚至不要姓。他们力求对被视为恶性的传统具有免疫力。

1919年秋,浙江一师的同学集体拒绝参加祭孔仪式,用行动向中国几千年的偶像孔夫子宣战(此举得到无政府主义者的精神赞助),学监夏尊听了学生的要求,只是微笑着说:"牛痘苗发作了!"

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微笑的表情,也值得玩味。

这时,中国已经"民国"一些时候了,但它使新的人和旧的人都大摇其头。李大钊曾描绘过这个过渡时代,他说,光看北京的大街上的车,就是古今中外的一个大杂烩,中国充满了矛盾和病态。

这个时代的青年,除了切肤之痛的生存压力,更要面对一个可能不是属于他们的问题:救国。

8

中国的"问题"明摆着,国外的"主义"输入着。什么"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一战的结束使中国人对一种"西方"失望,另一种"西方"----布尔什维克革命----似乎提示了救国的"捷径"。

这个时代一个特别的新气象是:解放的新青年寻求精神上的结合,让自己生活在被组织起来的社团里,社团按照他们所理解的民主样式运作。所有的社团都刻意地看重会员的操行,这也许是传统的一个烙印。

这些社团活动得并不长久。后来,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促成了中国共 产 党的成立,并刷新了中国国民党。这两大党都有大量活跃的五四青年。他们改写了中国的未来。

现在我们知道,因为有这样的青春期,因为有这种奋斗,一批当初的五四青年,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第二次布置作业:在第一次作业的基础上,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或者可以小组讨论由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人物、事件,布置作业第二次作业,具体的查阅。给学生一些提示也可以,如果是选择人物,那么这个人物的主要的功过,他周围的敌友,他的思想主张都包括在作业中。学生作业交上来就有针对性多了。比如:19xx年6月11日晚10时许, 正当下层露台放映露天电之际,有人掏出怀中的传单,从楼顶撒向人群,引起了轰动,散发者也当场被捕。这位散发者竟是北京大学的前科学长、“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刊物《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 以一位学者而如此直接地参与五四运动,大概在当时得是绝无仅有。一个月以前,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陈独秀盛称这次行动具有“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所谓“直接行动”,就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所谓“牺牲精神”,则是“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本人的确成为所谓“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的身体力行者。

像陈独秀这样的思想领袖,在新文化运动中一直处于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他肯定孔子本人及其学说在当时社会情况下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则坚持认为“孔子之道不适于现代生活”。

19xx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又说:“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悌的范围太狭了??所以现代道德底理想,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会的友爱。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了这个意思,他并没有将爱情扩充到社会上,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的旗帜,抛弃了他的慈爱的、可怜的老母;这种人岂不是误解了新文化运动的意思?因为新文化运动是主张教人把爱情扩充,不主张教人把爱情缩小。”

学生从陈独秀的行动和思想两方面入手,查找到了这样相关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是可喜的。因为接下来完全可以展开思考了。

第三次布置作业:在交上来的作业中再次选择三四个人物或者事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讨论这些人、事的精神、品质、事件的启示、与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这期间有补充的部分。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说“五四时期‘罪孔子’。自民主时代以来,大家偶都骂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这一部分思想精神。后来我们打倒他,也就认为他是这样。”还有《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大骂学生,这和五四大骂孔子的内容又冲突了。

这些内容和先前学生查阅的内容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讨论,不能说可见五四全貌,但总是从多个角度,立足古今,把人事物放在时代和原文本中去思考。由此,学生得到了更全面的认知。

学生思考的有:看问题不能只为我所用而看,读书不能只读一半,冷静的“革命”,“输入主意”和“拿来主义”??

还有学生从傅斯年、王光祈等人入手,认为可以写时势造英雄的为论点的议论文,再就 9

现在的社会形势来分析我们怎样才是英雄。从而以远见,高见,明见来赢得机会;用努力,毅力,智力来把握机会,再用胸怀,心怀,仁怀来给别人创造机会,此乃真英雄之一生也。如此种种。

第四次布置作业:课堂讨论的结果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出发,形成一段文字。

比如

这种反复讨论,需要较多时间,但是我们都常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磨刀的过程,学生就对任何东西都是一知半解,虽然想模仿所谓高分作文,但是只学了外形学不来内涵,浮光掠影,秀而不实,末学肤受。

最后我要说,在作为素材积累与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

一、内外并重,突出人文精神的宣示。二、古今对接,注重现实意义的阐发。三、标本共治,强化思想力度的生成。

内化了的人文精神才是文学修养的思想内核。在应试作文中,要内外并重,既恰到好处地展示自己文学知识的丰富,又突出人文精神的展示,与此同时,关注现实,体验生活,思考人生,注重典籍的现实意义的阐发,才有可能写出思想丰厚的佳作。言真情,写实感,重挖掘,巧扩展。平时鼓励学生多阅读,自由作文。

推荐

教材《论修身》《论民本》《神游物外》《祸兮福兮》四篇文章比较

《我们台湾这些年》《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中国大历史》《苏东坡传》《李鸿章传》《开讲啦》《走读大中华》还有台湾、泰国的一些公益广告

10

更多相关推荐:
福建高考材料作文小技巧撬动大分数

福建高考材料作文小技巧撬动大分数审题是命,立意是魂,文体是形,写法是貌;思路有序,举例必析;开头结尾,文章点睛;讴歌真善,语言规范。【技巧一:审题正确是底线,书写工整很重要】审题共同的要求是全面看待材料或题目,…

高考材料作文范文例析

材料作文范文例析20xx年高考根据此文写一篇不下于800字的文章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就模仿老鹰俯冲的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及范文

材料作文审题及范文2苏志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位农场主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表遗失因遍寻不获便决定悬赏寻表要农场上的小孩帮忙寻找谁能找到手表赏金500美元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搜寻奈何谷仓内...

20xx高考材料作文训练及范文

20xx高考材料作文训练及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及作文范文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及作文范文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及作文范文材料当前大学课堂屡现潮课中南大学开设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公选课受到热捧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成了舆论的焦点四川大学的教授徒手劈砖解释科学原理南京理工大学...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及范文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及范文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及范文材料20xx年12月2日毕业于哈尔滨某著名高校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小孙早早来到哈尔滨技师学院等待参加哈尔滨市环卫系统公开招聘清洁员的面试由于此次招聘的清洁员岗...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一)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指导训练及范文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从前有位农场主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表遗失因遍寻不获便决定悬赏寻表要农场上的小孩帮忙寻找谁能找到手表赏金500美元众小孩在重赏之下无不卖力搜寻奈何...

20xx年湖南卷高考材料作文范文

20xx年湖南卷高考材料作文范文用心方能成事20xx06121655来源巨人网作文整理作者佚名我要投稿标签高考材料作文小编导语用心方能成事是20xx年湖南卷高考材料作文范文今年湖南卷的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心在哪...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审题立意材料作文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训练及范文点评

新材料作文训练及范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一座荒芜了的花园里美丽的池子干得见底了美丽的花木枯萎尽了玫瑰死了夜莺好久没有飞来了除了蟋蟀在草丛中悲鸣只有有毒的恶草与刺人的荆棘生长着有一天忽然有几个人到...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范文之一

20xx年高考材料作文范文之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中国教育报曾刊发过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新闻标题是有责任感的毕业生求职最受欢迎内容是山东人才网对200家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挑选大学毕业生时看重的因...

20xx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一模第二篇材料作文范文

20xx届海淀区语文一模第二篇材料作文范文原题回放20xx年12月诗刊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凤凰网读书频道联合举办了一场以日常生活惊心动魄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农妇理发师快递员私企员工煤矿工人是这场朗诵会的主角...

高考材料作文(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