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20xx

时间:2024.3.10

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

孙绍振

20xx年高考作文题一出笼,应报刊和网站的炒作需求,一些浮躁的、并无真知灼见的,充满胡言乱语的急就章,就照例甚嚣尘上起来。语文考试结束第二天,羊城晚报即刊出了一篇口气很大的《高考作文题为何迷失方向》,对全国十几道命题的优长轻描淡写一语带过:“10多个作文题中,不乏众口称赞的好题目。”但是,众口称赞的题目是什么,却不屑一顾,因为“赞赏命题者并无太大意义”,作者笔锋一转,以罕见的自信,指责今年的命题“平庸”,原因在于在总体上“迷失了方向”。“走进了哲思的歪路”。

“哲思的歪路”是作者立论的基础、推理的前提,起码应该加以全面论证,至少应该阐释一下“哲思”的内涵,为什么是“歪路”?如果“哲思”是“歪路”,那么什么才是“正路”呢?起码的学理规范至少要求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权威的话语谱系的根据;第二,历史过程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这样的立论的学理规范,作者显然茫然无知,一味采取报刊炒作的手法,肆意武断,反正我意如此,信不信由你。这样粗野的文风,必然导致一系列虚妄的评断:

无论是大纲卷‘放下顾虑’,还是上海卷‘曾被舍弃的微光’、湖南卷‘一只手的不同意义’、四川卷‘一滴水的象征意义’,你不觉得都很玄虚、空洞吗?而天津卷‘小鱼不知道水质清澈还是浑浊’,江西卷‘你不要想着你没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辽宁卷‘人要隐没于音乐之后’,更有点云遮雾罩。

作者虽然装腔作势,进行理性的批评,实际上,眉毛胡子一把抓,连理性思维的起码规矩都不管。在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评论时,最低层次的要求,就是分类,这在逻辑学上叫做划分,作者对之漠然,就只能以逻辑学上最靠不住的“简单枚举”的方法,加以全盘否定,在这逻辑上犯了轻率概括的低级错误。其实,认真分析起来,他所否定的一系列命题,与他的论点“哲思”,并不完全统一。只要认真划分一下,至少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他所说的大纲卷“放下顾虑”:孩子和母亲一起挑担感到不胜劳累,母亲看出她心理上的负担:顾忌弄脏衣服和鞋子,让她脱掉,她一下子就感到轻松愉快地胜任了。这个命题带着典型的抒情性质,担子从重转化为轻,唯一的条件是主观的心理(情感)。严格来说,把解决问题的唯一条件归结为主观心理,这是非理性的,很片面的。理性思维的起码要求乃是全面、客观和对于矛盾现象的反思:是不是还存在放下了顾虑仍然挑不起担子的情况呢?这种情况是大量存在还是可以略而不计的偶然呢?揭示了矛盾,而且把矛盾的量度估计进去,才能从感性直觉进入理性思维,才有可能突破抒情的片面性,从而确立理性的论点。湖南卷‘一只手的不同意义’与上述命题有同样性质。命题提供一幅手的图画,说明是:“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四项提示具有同类的性质:都是奉献的、向上的、创造的、欢乐的。很明显,这样单向的诱导事实上成了透明的牢笼,学生只能作片面的、被动的追随,而这种追随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诗化的抒情。其实,只要有起码的哲学思考,这样的提示显然是片面的,手字,在汉字中还有种种与之异质的联想:词汇中有“杀手”“凶手”“罢手”“毒手”,成语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歇后语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把这一切排除在外,就从根本就窒息了作者所厌恶的“哲思”。从议论文初级写作原则来说,作者犯了观念与材料不统一的低级错误。

至于作者所指责的另外几道命题,在性质上恰恰相反,不是单向的片面的思路,而是:把矛盾的两个方面提供给考生,由考生去进行理性的分析。这里最明显不过的就是江西卷:“你不要想着你没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考生别无选择的是对“拥有什么”和“没有拥有什么”二者进行分析,得出此等对立在何种条件下转化的立论。与这个命题在原

则上相近的还有福建卷:“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这里提供的双重的矛盾,一个是赛跑:在固定的空间中,尽量缩短时间,一个是人生:在固定的时间中,争取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样命题,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都表现出向理性分析进展的历史的进步。本来,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在功能上是选拔性的,着重理性思维的考核,是由高等教育的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突破性的目标决定的。故几乎所有欧美国家的高校作文试题基本上都是提出问题,要求考生作理性分析,抽象出自己的观念,加以全面论述。分析的对象乃是命题中的矛盾,具体分析必然隐含着某种哲学方法,这就是所谓“哲思”。 其实,作者所指斥的此类命题,与西欧北美的高考作文模式是大体是一致的。以法国为例,哲学作文是法国毕业会考的必考内容。至于高考,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不管是法科还是医科,命题都以哲学性质的重新思考为特点,如,“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又如“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让学生在抽高度抽象的领域中进行解脱潜在陈规观念,进行自由思考。英联邦的A-level水准是英联邦国家相当于高考的一种考试,通过了这个A水准考试,其成绩可以在英联邦国家范围内被认可(等于是留学通行证)。其作文题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Science encourages doubt; religion quells it" how far do you agree?) 英国雅思作文题也是这样,如,“老人的比例在增加,你是否认为这种趋势的利大于弊?”“电影和电脑游戏当中往往含有很多暴力,一些人觉得这对社会是由负面影响的,所以应该完全被禁止掉,可是有些人觉得这个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无害的,是一种放松的方式而已,讨论这双方观点,给出自己的想法。”

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考的学生研究能力,SAT作文,可以意译为“研究性,或者批判性写作”,其目的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分析、批判、说明和说服。题目大多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现实问题,考察的是考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如:“人们一直说,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请对比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与从书本上觉得的知识。在你看来,哪一种更为重要,为什么?(“It has been said, "Not everything that is learned is contained in books." Compare and contrast knowledge gained from experience with knowledge gained from books. In your opinion, which source is more important? Why?”) 所有欧美的作文题差不多都是把问题放在矛盾的两难语中境,作文基本上就是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方法论上,带上“哲思”的色彩,是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共同的取向。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的命题逐渐走向与欧美一致的并不是偶然的。在初期,我们废除了给定主题的模式,以材料和话题诱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形成自己的主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经验为主。记叙和抒情的美文成为潮流。但是,过度侧重抒情,造成理性思维的窒息。到了近期,有出息的第一线老师发现过度抒情,迷恋于文字的华丽,往往造成滥情,不会写议论文成为通病。而一些重点大学教师则痛感优秀新生虽然文采风流,但抽象概括分析议论的能力较弱,缺乏形成自己独特观念的抽象能力。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还引起了西方大学某些人士的注意。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指出:“跨学科的广度,是中国教育和中国学生所缺乏的,中国须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思维的能力”。这里的关键是“独立思维的能力”,只有思维从现成的权威的、公认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才可能有创造性。而这种能力的欠缺,往往被过度张扬的抒情能力所淹没。据笔者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经验,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作业中的抒情语言甚为困惑。这样的困惑并不能仅仅以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来解读,其最深刻的根源于:情感与理性在逻辑上的矛盾。情感的审美逻辑以主观、片面和极端见长,而理性逻辑则以客观、全面,哲思见长。故科学家不但不能跟着感觉走,而且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宁愿相信冷冰冰的仪表上的刻度。正是因为这样,西方大学的入学考试着重理性思维,学历愈高,愈是不着重学

分而重论文。只有个别国家的个别学院,才允许以文学作品代替论文。这种精神还贯彻到毕业论文的写作、送审、答辩的严格程序中去。对于西方的这种观念和体制,我们已经系统接受,只是在入学考试命题方面还相对滞后。

我们当前的命题改革正经历着从重抒情叙事向重议论复归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来,我们最优秀的命题,正在向欧美靠拢,对欧美模式亦步亦趋,事实上并不然,我国的科举考试,议论为主的传统更为深厚,除在唐代曾经断断续续有过诗以诗取士以外,一般的命题都是“策论”性质的。以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例,殿试第一场:史论题目之一:“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科举废除了以后,民国时期,大学入学作文试题,也是以议论文为主的。19xx年,北大入学考试,作文试题1·艺术与人生2·科学与人生(选做一题)。19xx年北大清华南开度联合招生试题:学校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以理性议论和分析为主的题型是对西方的追随,不如说也是对我国传统的回归。

这不等于说,这几年来的实践就没有我们的创造。最明显的就是,第一,我们不像欧美那样,把哲学原理用简明的语言直接提供给考生,而是更着重于把矛盾隐藏在经典的寓言、格言,或者在感性形象之中,考生是否具备从感性直接向理性升华的能力就成为关键。这和我国科举考试要求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的取向息息相通。当前最为出色的命题常常回避日常生活的直接表述,而是借助权威的人士的感性话语来展示。如,广东卷:“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能代表我们未来的命题不但旨在理性的严峻内涵,而且为之提供了感性审美基础。与之相似的还有湖北卷。一方面有杜甫的“家书抵万金”这样的经典,一方面又有当代社会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比之书信更为便捷,手写的书信失去重要性的日常经验。值得重视的是,首先是命题的深邃:科技进步的理性与人性交往感性之间深邃的矛盾,其次是,表述又有经典性与日常性的结合。

第二,近年最出色的命题,提供的矛盾不是单层次的。而是隐含着多层次的矛盾。如被前述文章作者嗤之以鼻的天津卷:“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命题就提示了双重的矛盾:1,最常见的不可或缺和最容易被忽视,2,简单的事情和深层内涵。上述种种命题,显示着我们时代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中蕴含着历史的进步的信息,正确的的态度是珍视,而不是轻浮地、粗暴地否定。

对于宏观历史发展规律无耐心研究,凭着狭隘的、破碎的、不成体系的知识,哇啦哇啦发议论者甚多。其中包括像于丹这样的传媒明星,往往言不及义,前年她对高考作文题的评论“很当下”就很外行的,以当下热点命题乃命题之大忌,因为最容易被猜,被套,而且很难不为主流话语所拘。但是,外行的随意性,只是在网络上昙花一现,热闹一番,形同过眼烟云,不可能对实践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的信口胡柴却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造成不可小觑的混乱。

前述羊城晚报上的文章,来自中学教学第一线,作者显然具有相当写作水准,应该拥有一定的成就。正是因为这样,其文章暴露出来的糊涂,就不能不令人忧虑。


第二篇: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20xx


理性分析:立论的基础

孙绍振

20xx年高考作文题一出笼,应报刊和网站的炒作需求,一些浮躁的、并无真知灼见的,充满胡言乱语的急就章,就照例甚嚣尘上起来。语文考试结束第二天,羊城晚报即刊出了一篇口气很大的《高考作文题为何迷失方向》,对全国十几道命题的优长轻描淡写一语带过:“10多个作文题中,不乏众口称赞的好题目。”但是,众口称赞的题目是什么,却不屑一顾,因为“赞赏命题者并无太大意义”,作者笔锋一转,以罕见的自信,指责今年的命题“平庸”,原因在于在总体上“迷失了方向”。“走进了哲思的歪路”。

“哲思的歪路”是作者立论的基础、推理的前提,起码应该加以全面论证,至少应该阐释一下“哲思”的内涵,为什么是“歪路”?如果“哲思”是“歪路”,那么什么才是“正路”呢?起码的学理规范至少要求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第一,权威的话语谱系的根据;第二,历史过程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这样的立论的学理规范,作者显然茫然无知,一味采取报刊炒作的手法,肆意武断,反正我意如此,信不信由你。这样粗野的文风,必然导致一系列虚妄的评断:

无论是大纲卷‘放下顾虑’,还是上海卷‘曾被舍弃的微光’、湖南卷‘一只手的不同意义’、四川卷‘一滴水的象征意义’,你不觉得都很玄虚、空洞吗?而天津卷‘小鱼不知道水质清澈还是浑浊’,江西卷‘你不要想着你没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辽宁卷‘人要隐没于音乐之后’,更有点云遮雾罩。

作者虽然装腔作势,进行理性的批评,实际上,眉毛胡子一把抓,连理性思维的起码规矩都不管。在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评论时,最低层次的要求,就是分类,这在逻辑学上叫做划分,作者对之漠然,就只能以逻辑学上最靠不住的“简单枚举”的方法,加以全盘否定,在这逻辑上犯了轻率概括的低级错误。其实,认真分析起来,他所否定的一系列命题,与他的论点“哲思”,并不完全统一。只要认真划分一下,至少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他所说的大纲卷“放下顾虑”:孩子和母亲一起挑担感到不胜劳累,母亲看出她心理上的负担:顾忌弄脏衣服和鞋子,让她脱掉,她一下子就感到轻松愉快地胜任了。这个命题带着典型的抒情性质,担子从重转化为轻,唯一的条件是主观的心理(情感)。严格来说,把解决问题的唯一条件归结为主观心理,这是非理性的,很片面的。理性思维的起码要求乃是全面、客观和对于矛盾现象的反思:是不是还存在放下了顾虑仍然挑不起担子的情况呢?这种情况是大量存在还是可以略而不计的偶然呢?揭示了矛盾,而且把矛盾的量度估计进去,才能从感性直觉进入理性思维,才有可能突破抒情的片面性,从而确立理性的论点。湖南卷‘一只手的不同意义’与上述命题有同样性质。命题提供一幅手的图画,说明是:“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这四项提示具有同类的性质:都是奉献的、向上的、创造的、欢乐的。很明显,这样单向的诱导事实上成了透明的牢笼,学生只能作片面的、被动的追随,而这种追随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诗化的抒情。其实,只要有起码的哲学思考,这样的提示显然是片面的,手字,在汉字中还有种种与之异质的联想:词汇中有“杀手”“凶手”“罢手”“毒手”,成语里有“心狠手辣”,“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歇后语中有“棺材里伸手—死要钱”.把这一切排除在外,就从根本就窒息了作者所厌恶的“哲思”。从议论文初级写作原则来说,作者犯了观念与材料不统一的低级错误。

至于作者所指责的另外几道命题,在性质上恰恰相反,不是单向的片面的思路,而是:把矛盾的两个方面提供给考生,由考生去进行理性的分析。这里最明显不过的就是江西卷:“你不要想着你没拥有什么,而要想着你拥有什么。”考生别无选择的是对“拥有什么”和“没有拥有什么”二者进行分析,得出此等对立在何种条件下转化的立论。与这个命题在原

则上相近的还有福建卷:“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这里提供的双重的矛盾,一个是赛跑:在固定的空间中,尽量缩短时间,一个是人生:在固定的时间中,争取更大的创造空间。这样命题,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形式上,都表现出向理性分析进展的历史的进步。本来,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在功能上是选拔性的,着重理性思维的考核,是由高等教育的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突破性的目标决定的。故几乎所有欧美国家的高校作文试题基本上都是提出问题,要求考生作理性分析,抽象出自己的观念,加以全面论述。分析的对象乃是命题中的矛盾,具体分析必然隐含着某种哲学方法,这就是所谓“哲思”。 其实,作者所指斥的此类命题,与西欧北美的高考作文模式是大体是一致的。以法国为例,哲学作文是法国毕业会考的必考内容。至于高考,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不管是法科还是医科,命题都以哲学性质的重新思考为特点,如,“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又如“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让学生在抽高度抽象的领域中进行解脱潜在陈规观念,进行自由思考。英联邦的A-level水准是英联邦国家相当于高考的一种考试,通过了这个A水准考试,其成绩可以在英联邦国家范围内被认可(等于是留学通行证)。其作文题如: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quell)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Science encourages doubt; religion quells it" how far do you agree?) 英国雅思作文题也是这样,如,“老人的比例在增加,你是否认为这种趋势的利大于弊?”“电影和电脑游戏当中往往含有很多暴力,一些人觉得这对社会是由负面影响的,所以应该完全被禁止掉,可是有些人觉得这个没有关系,这是一种无害的,是一种放松的方式而已,讨论这双方观点,给出自己的想法。”

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考的学生研究能力,SAT作文,可以意译为“研究性,或者批判性写作”,其目的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分析、批判、说明和说服。题目大多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现实问题,考察的是考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如:“人们一直说,并不是一切东西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请对比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与从书本上觉得的知识。在你看来,哪一种更为重要,为什么?(“It has been said, "Not everything that is learned is contained in books." Compare and contrast knowledge gained from experience with knowledge gained from books. In your opinion, which source is more important? Why?”) 所有欧美的作文题差不多都是把问题放在矛盾的两难语中境,作文基本上就是分析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方法论上,带上“哲思”的色彩,是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共同的取向。

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的命题逐渐走向与欧美一致的并不是偶然的。在初期,我们废除了给定主题的模式,以材料和话题诱导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形成自己的主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经验为主。记叙和抒情的美文成为潮流。但是,过度侧重抒情,造成理性思维的窒息。到了近期,有出息的第一线老师发现过度抒情,迷恋于文字的华丽,往往造成滥情,不会写议论文成为通病。而一些重点大学教师则痛感优秀新生虽然文采风流,但抽象概括分析议论的能力较弱,缺乏形成自己独特观念的抽象能力。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还引起了西方大学某些人士的注意。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经指出:“跨学科的广度,是中国教育和中国学生所缺乏的,中国须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思维的能力”。这里的关键是“独立思维的能力”,只有思维从现成的权威的、公认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才可能有创造性。而这种能力的欠缺,往往被过度张扬的抒情能力所淹没。据笔者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经验,美国教授对中国学生作业中的抒情语言甚为困惑。这样的困惑并不能仅仅以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来解读,其最深刻的根源于:情感与理性在逻辑上的矛盾。情感的审美逻辑以主观、片面和极端见长,而理性逻辑则以客观、全面,哲思见长。故科学家不但不能跟着感觉走,而且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知觉,宁愿相信冷冰冰的仪表上的刻度。正是因为这样,西方大学的入学考试着重理性思维,学历愈高,愈是不着重学

分而重论文。只有个别国家的个别学院,才允许以文学作品代替论文。这种精神还贯彻到毕业论文的写作、送审、答辩的严格程序中去。对于西方的这种观念和体制,我们已经系统接受,只是在入学考试命题方面还相对滞后。

我们当前的命题改革正经历着从重抒情叙事向重议论复归的过程中。表面上看来,我们最优秀的命题,正在向欧美靠拢,对欧美模式亦步亦趋,事实上并不然,我国的科举考试,议论为主的传统更为深厚,除在唐代曾经断断续续有过诗以诗取士以外,一般的命题都是“策论”性质的。以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为例,殿试第一场:史论题目之一:“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科举废除了以后,民国时期,大学入学作文试题,也是以议论文为主的。19xx年,北大入学考试,作文试题1·艺术与人生2·科学与人生(选做一题)。19xx年北大清华南开度联合招生试题:学校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以理性议论和分析为主的题型是对西方的追随,不如说也是对我国传统的回归。

这不等于说,这几年来的实践就没有我们的创造。最明显的就是,第一,我们不像欧美那样,把哲学原理用简明的语言直接提供给考生,而是更着重于把矛盾隐藏在经典的寓言、格言,或者在感性形象之中,考生是否具备从感性直接向理性升华的能力就成为关键。这和我国科举考试要求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的取向息息相通。当前最为出色的命题常常回避日常生活的直接表述,而是借助权威的人士的感性话语来展示。如,广东卷:“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能代表我们未来的命题不但旨在理性的严峻内涵,而且为之提供了感性审美基础。与之相似的还有湖北卷。一方面有杜甫的“家书抵万金”这样的经典,一方面又有当代社会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比之书信更为便捷,手写的书信失去重要性的日常经验。值得重视的是,首先是命题的深邃:科技进步的理性与人性交往感性之间深邃的矛盾,其次是,表述又有经典性与日常性的结合。

第二,近年最出色的命题,提供的矛盾不是单层次的。而是隐含着多层次的矛盾。如被前述文章作者嗤之以鼻的天津卷:“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命题就提示了双重的矛盾:1,最常见的不可或缺和最容易被忽视,2,简单的事情和深层内涵。上述种种命题,显示着我们时代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中蕴含着历史的进步的信息,正确的的态度是珍视,而不是轻浮地、粗暴地否定。

对于宏观历史发展规律无耐心研究,凭着狭隘的、破碎的、不成体系的知识,哇啦哇啦发议论者甚多。其中包括像于丹这样的传媒明星,往往言不及义,前年她对高考作文题的评论“很当下”就很外行的,以当下热点命题乃命题之大忌,因为最容易被猜,被套,而且很难不为主流话语所拘。但是,外行的随意性,只是在网络上昙花一现,热闹一番,形同过眼烟云,不可能对实践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一些业内人士的信口胡柴却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造成不可小觑的混乱。

前述羊城晚报上的文章,来自中学教学第一线,作者显然具有相当写作水准,应该拥有一定的成就。正是因为这样,其文章暴露出来的糊涂,就不能不令人忧虑。

更多相关推荐:
心理学理论总结

第一章引论主体心理学以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为代表强调对于人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客体心理学以冯特创立的实验心理学和后续理论发展为主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实验对象进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的起源重点古希腊思想家的心理学观...

普通心理学理论总结

脑机能学说一定位说A开始于加尔amp斯柏兹姆于18C末19C初的颅相说B真正定位说的提出始于失语症的研究代表人物波伊劳德和威尔尼克主要观点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心理机能波伊劳德言语定位于大脑额叶控制是在左...

心理测量总结-理论部分

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一测量的概述1测量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2对测量精确度的影响测量对象的性质确定型随机型模糊型和测量工具的精密性3测量分类物理测量生理测量社...

实验心理学总结—理论部分

实验心理学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1诞生标志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三个代表人物1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操作的量化方法贡献a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b...

郑人心动理论心理分析法

郑人心动理论心理分析法一心理分析法的概念随着信息的全球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彩票业在全世界的开展和布局已经完成在当今的彩票业中足球彩票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足球彩票的种类和玩法层出不穷除最初级的单场赔率和盘口外现在越...

心理咨询师考试_理论难记知识总结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选取难记部分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一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中理论问答题总结(一)

案例分析中理论问答题总结1摄入性谈话中要注意些什么态度保持提问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用指责或批评性语言阻止或转移求助者的谈话内容在谈话后不能给出绝对性的结论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

心理咨询师三级理论部分总结

基础心理学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心理过程动态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情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意争取和放弃人格个性稳态需要和动机动力个性倾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

20xx年月17日心理咨询师理论考试总结

心理咨询师理论国家鉴定考试辅导5月17日上午8点半开始的理论考试有125个题来组成考到10点半一个半小时125个题有25个题是职业道德有100道题是心理学知识有三分之二是单选有三分之一是多选关于100道心理学题...

运用马克思理论分析科学发展观2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的解读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阐述准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结

2怎样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从不同方面给科学社会主义作论证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总结规律,科学备考》近三年广东中考地理会考试题分析及20xx年备考建议

分析考卷总结规律指引复习高效备考近三年广东地理会考试题分析及20xx年备考建议有一句话说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我们地理老师似乎对学生的爱恋更是执着虽然地理纳入中考科目但由于考试题量少内容简单分值比重小学校...

心理分析理论总结(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