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时间:2024.4.20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最近喜闻大师收官力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落成,便忍不住找来资料瞻仰了一番,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

回顾过往,贝老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作品,他的每件作品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堪称件件精品。然而这样一位成功的实践型建筑师却从来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建筑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矗立在那的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这为我们对他的解读增添了不少难度。

本文他的一些话语结合其部分建筑作品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将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聿铭一生的作品,他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善于将水和光引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来,通过水的映照和光线的投射,使建筑主体与周围空间环境产生丰富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让光线来做设计”更是贝氏的名言。

其常用的形式就是内庭,通过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合与建筑。在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内庭依旧得到了巧妙的运用,步入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庭,中庭穹窿足足有164英尺高。穹窿的顶部开口,像是一个天眼一般,让神秘的天光倾泻而下,与内部复杂的几个形体产生激烈的碰撞。 设计简约却不失宏伟的中庭,几何图形的运用恰到好处,当人们走进它,整个构造的全部力量开始凸显,其造型更显壮观。中庭朝向海面的一侧,采用玻璃幕墙,将海面的风光引入到中庭。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2.注重历史根源,善于运用传统艺术,而又不拘泥于传统

“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贝

聿铭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科学家,更是一位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运用传统的建筑艺术,贝聿铭先生认为现代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互传花粉需要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但他又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将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化新技术融为一炉,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他从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营养,过滤掉那繁复的装饰,从中抽理出最纯粹、最本质的艺术符号,运用到他的设计中。因而他笔下的建筑总带着点陶渊明诗歌般的结净与真纯。在这各种各样奇异复杂的建筑竞相矗立的今天,他简洁的建筑总能带给人一种触及心灵的悸动。

其极具代表性的就是在苏州博物馆中,对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与运用。而在多哈伊斯兰博物馆中也有着明晰的体现,在建筑的细部,对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几何拼贴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形窗的运用,使得这座建筑与其的文化环境相互融合。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3.大胆自信的创新

“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须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某件事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贝老一生在世界各地留下50多件独特的建筑作品。不过,在它们成为城市地标前,他总会遭到唾沫的“枪林弹雨”——批评、非议不断。 可他总是乐呵呵地眯着眼:“建筑不是画画,你可以不看,它总是站在那,旁人看不顺眼,免不了有批评。所以说,建筑师面皮要厚一点??”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来具有艺术成就的建筑均是大胆创新的作品,作为一个成功的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在这方面更是远超常人。

其中极具代表的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扩建工程,这一座玻璃金字塔的建筑方案一公布,就在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法国民众群情激愤,他们抨击贝聿铭成了热烈的运动,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法国文化部长米奇·盖说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他们形容这比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后,英国人占领巴黎,企图从卢浮宫拿走拿破仑征服欧洲的掠夺艺术品的暴行,更令法国人愤怒。

面对着令人崩溃的舆论压力,贝聿铭先生一直信心十足,始终坚持自我。最终这个金字塔建筑落成之后,与卢浮宫交相辉映,形成了古与今的完美结合。贝聿铭先生成功的用他的建筑证明了他自己。使他大胆的创意最终取得了人们的认可和褒奖。

这座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4. 认真踏实的态度

有自信有创意是好的,然而只有新奇的想法,不能够深入的钻研、脚踏实地的践行,那么再好的创意也将是无根的飘萍,到头来终将成空。贝老的每座建筑作品都堪称精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每一件建筑作品出炉之前,他都做过不计其数的调查和研究。

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方案设计过程,为了握伊斯兰建筑的精髓,贝聿铭不仅研习默罕默德的理论,了解伊斯兰文化,而且在他90多岁的高龄,依旧身体力行亲自探查研究了诸多的伊斯兰经典建筑。从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到印度的贾玛大清真寺;从叙利亚大马士革倭玛亚清真寺到突尼斯公元8、9世纪的古代堡垒。寻找——推翻——重新寻找,最终到埃及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贝老找寻到了他心目中的伊斯兰建筑的精髓:“位于沙漠上,设计庄重而简洁,阳光使形势复苏”。

把握这一设计核心,贝老将长方体做为博物馆建筑的基本体块,将其通过严格几何规律的层层叠加,形成退台的形式,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墙面上不做赘余的装饰,使得建筑面貌庄重硬朗、简洁大方。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5.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建筑的中庸之道

“我是生在中国的,我长大是在中国长大的,到了17岁到美国,所以我还是中国人,虽然我在美国住了60多年,我还是中国人,我的看法还是中国的看法。可是当然美国新的东西我也了解,所以这两方面是有没有矛盾,是不是冲突,我觉得没有。我的生活还是根本没

有影响。”

我想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贝聿铭的思想并不极端。这种长成于中国、学成于美国的特殊经历,赋予了他奇异的特质。使他兼收并蓄了中国儒家特有的庄重老成与美国所赋予的摆脱历史重荷解放自己的创新意识。

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主义阵营里的建筑师,师承密斯的贝聿铭,在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并没有采用密斯的极端形式,而是走出了一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中庸之道。他同时认同了理性及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两种思想,

而在建筑设计手法上,他还借鉴另外一位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的雕塑性创作手法。成功的将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与功能、技术妥贴的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表情丰富,体量形式组合富有变化的独特建筑风格。

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几乎均由他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的谐调统一

结语:

贝聿铭先生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使得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重获新生,在人类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篇,他的作品和观点给继续进行与现代主义道路上的建筑师多方面的启迪。


第二篇: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内容摘要】贝聿铭作为世界著名的华人建筑师,也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一个对自然十分敏感的建筑师,在设计中极其注重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现以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论、方法与特征。

【关键词】贝聿铭,地域性,设计思想

【正    文】

引言

贝聿铭先生说过:“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可见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地点、周围的地域环境等做出合理的建筑设计,一直是贝聿铭注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单纯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建筑和建筑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张力和联系,从环境和地域来讲,建筑和所属地区的特征更需要形成一种“场”的概念,从而达到城市的整体面貌和格局的协调性。故本文选取贝聿铭作品中的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为例,来试图理解贝聿铭是如何针对地域性的特征进行合适的建筑设计的。

1. 美秀美术馆

美秀博物馆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博物馆,深藏在京都琵琶湖东南的群山之中。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由贝聿铭设计。鉴于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花费250亿日元的总造价建成这座人间的桃花源。博物馆在1997年11月完成,获得建筑界高度的评价,美国《时代周刊》选其为那一年十大建筑。

 

1.1地域特征和周边环境

日本对于在自然环境中兴建任何建筑都控制非常严格,要求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植被,即便批准做博物馆,也要求把大部分建筑覆土还原,不破坏自然景观。

其实,在贝聿铭设计美秀博物馆之前,他已经在附近山里设计了一个钟塔,形状是三弦琴的拨子(日本人叫做bachi)的形式,底部是正方形,上端是扁长的扇形,方形到扇形直接渐渐过渡,60多英尺高,屹立的山林之中,很简单,也很纯净。(图二)

对于日本对在自然环境中新建建筑的控制,贝聿铭表示自然公园法的限制帮了他们的忙,“公园法只允许我们对外暴露部分建筑,并限制了高度。这些限制其实帮了我们,由于必须在环境的限制条件下做设计,我们的设计因此与周围的环境更加协调。”

1.2协调建筑与地域环境

贝聿铭一开始就知道建筑物的大部分必须是地下的。问题是如何在面积有限和地形制约的情况下建造大面积的地下建筑。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往下挖,将建筑物建于其中,但这种做法既贵又慢,而且还要面对地震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主要是营造人提出的,即挖土并将建筑物建于其中,再将土盖上。当时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县政府提出申请,县政府的回答是:“你们可以这么做,但必须将同样的树木种上。”贝聿铭就是这样做的,因此,建筑物与自然更有效地融合了。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自然景观,美秀博物馆的开掘经过了精心的安排。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坡面和树木生长,人们修了专门的隧道,并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减少对周围水土和植物的影响。在美术馆的填土过程中,精心设计了一道防震墙,墙高20多米,将地下二层的建筑与山体岩石隔开,经过覆盖,几年后山上的原始风貌已经恢复,自然景观完好如初。

参观者要进入博物馆的所在地,必须通过一个狭窄的山谷,人们必须攀登,甚至需要特殊的攀登器材。这个处所就好比是大自然环境的处女岛,所在之处又高居山脊,三面沿着陡峭的山坡伸向道路,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是很难到达这里的。幸运的是业主正好在东面的山坡上拥有一块地,原是作停车用的,为什么不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桥,由桥将游人引入博物馆,从而避免了沿山路进入势必影响自然的做法?这让贝聿铭想起了陶渊明笔下进“桃花源”、别有洞天的故事,为其设计山洞和过桥带来了灵感。

1.3协调建筑与当地文化

在处理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之后,如何针对地域的特点,结合当地文化设计就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了。

主要设计灵感其实是取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如贝聿铭先前说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其次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虽然这一建筑建于现代,但建筑师有责任尊重千百年发展而来的传统。而事实上,这两者也是相关的。

贝聿铭认为,现代日本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互传花粉需要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

 

所以在设计这个位于日本的美术馆时,贝聿铭充分考虑到了当地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并尝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博物馆三分之二的建筑在山体之内,主体建筑看起来仅仅是一个很朴实、简单的、有少许日本传统陡坡屋顶提示的金属构架中庭结构,走进大厅,面对就是浩瀚的山林,两翼两层展馆,其实都埋在山体里面,出来入口大厅这个结构之外,在外面是看不到建筑的,整个博物馆和山融为一体,在博物馆内,见到的是延绵不断的森林群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这博物馆并没有汽车班车,也没有轨道交通,要去只能自己找车去,辛辛苦苦,爬山涉水,穿越隧道、步行过山谷中的倒悬索桥,才见到山林中那小小的、低调的、清寂的、谦虚的、纯粹的、苦涩中透出精神上的甘甜的美秀博物馆建筑轮廓,走入大堂,看见的不是艺术品,而是一个面对群山的中庭(图五),三棵松树被延绵不断的山峦承托着,在博物馆中看去,就是一张宏大无比的山水屏风(图六)。

美秀博物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2.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被贝聿铭称为为家乡设计的,“最亲爱的小女儿”。

博物馆与19世纪的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毗邻。“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2.1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

由于此建筑所处地段十分特殊,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贝聿铭在建造这座现代建筑的同时,有意识的通过博物馆设计将中国民族精神细微的表现出来。在整个博物馆的外部,白墙灰顶不仅仅被视为苏州城市建设使用的传统色系,而且暗示强调了园林的重要程度。贝聿铭希望他设计的博物馆能够促进和激励新一代的有关于中国特有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潮。


“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的设计理念。

 

新馆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西首,有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下面的荷花池。贝氏建筑师事务所的马涛说,在讲解这个景观设计时,贝聿铭吟诵了一首名为《流杯渠》的唐诗:“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

 

贝聿铭被称为“光线魔术师”,“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名言。在新馆中,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厅的中间部位,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大厅左右各有一条甬道延展向各个功能展厅,甬道的屋顶是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于地面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移幻。

2.2地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

  贝聿铭酷爱几何造型,新馆建筑群采用的依然是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屋顶采用加工成菱形的“中国黑”花岗石片,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变成深灰色,与苏州时雨时霁的天气相得益彰。

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就像房子与其内外的庭院一样。高墙在视觉上将博物馆的主题花园与毗邻的古典花园区隔开来,同时一条涓流将行人天桥与两个花园链接起来。但是,这些花园的设计并没有模仿古时同类的设计。因为贝聿铭渴望用当代的形式来设计表现中国的景观。

3. 总结

贝聿铭是一个重视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建筑师,每个作品均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环境特殊,尊重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冀华.贝聿铭建筑思想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7

[2]波姆[德].贝聿铭谈贝聿铭[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

Probe Into Pei leoh Ming's Regional Architectural Thought

Abstract As a world famous architects of the 20 th century, Pei leoh Ming is also one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architect, designing a lot of landmark building. As a natural is very sensitive to the architect,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is combined. Now with the Miho Museum, Suzhou Museum as an example, a description of the design of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e theory, method and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Pei leoh Ming;Regional;Design thought

更多相关推荐:
建筑大师贝律铭有句名言

建筑大师贝律铭有句名言建筑是没有竣工的说的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只要它还挺立在那里它的生命就在延续并且在撰写着一个个故事而人们的所有活动都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人们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都是雕塑家大家在集体创作着这个作品所以...

贝聿铭写给青年设计师的十句话

1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根据个人的理想决策安排绝大部分人并不指望成为什么院士或教授而是希望活得滋润一些爽一些那么就需要慎重安排自己的轨迹从哪个行业入手逐渐对该行业深入了解不要频繁跳槽特别是不要为了一点工...

贝聿铭写给年轻设计师的十点忠告

世界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xx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xx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xx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

贝聿铭的灵感

龙源期刊网cn贝聿铭的灵感作者来源学苑创造C版20xx年第09期上世纪80年代初在法国总统密特朗的主持下卢浮宫开始进行扩建工程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入口的设计改造因为原来的入口狭小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的出入不过新入口的...

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贝聿铭19xx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xx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19xx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中学读于上海19xx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

贝聿铭的性格

贝聿铭的性格衡水学院09园林本荆新卫贝聿铭是众所周知的美籍华人建筑师纵观贝聿铭的一生从31岁加入泽肯道夫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到19xx年退休并且在退休后陆续接下众多大小项目长达几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一直延续至今留下了...

关于贝聿铭的介绍

关于贝聿铭的介绍IeohMingPei美籍华人建筑师19xx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

贝聿铭的封山之作

贝聿铭世界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贝聿铭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他卓越建筑的背后贯穿着一条神秘的线这就是为贝氏所独有的设计方法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

关于坚强的名言

1意志就是法律约威尔逊2意志支配事物维吉尔3意志的力量大于手的力量索福克勒斯4艰苦能磨练人的意志托布朗5意志引人入坦途悲伤陷人于迷津埃斯宾塞6培养意志是我们生存的目标爱献生7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

关于坚持不懈的名言

关于坚持不懈的名言1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佚名3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

贝聿铭的名言(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