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灵性之路

时间:2024.4.5

《悦读时光·流年季》

第一版:《今日书鉴》

赫尔曼·黑塞:灵性之路

1. (故事旁白)在河岸边,在神圣的祭祀和沐浴中,阳光晒黑了他浅色的臂膀。

在孩童的嬉戏间,在母亲的歌声中,在聆听博学父亲的教诲和智者的谈话时,树影流入了他幽黑的眼眸。

他,就是婆罗门之子,悉达多。

他聪慧好学的品性让他的父亲充满喜悦,他强壮英俊的体态让他的母亲满怀幸福,年轻的婆罗门女子为之倾倒,他的朋友侨文达,另一个婆罗门之子,也成为他思想意志的信徒。

他便是使所有人快乐的悉达多。

但,如此受人喜爱的悉达多却无法令自己喜悦快乐。他已在内心感到若有所失了。

2. (悉达多独白)我内心的容器,已灌入了父亲母亲以及朋友侨文达的爱。智慧的人亦赐予我智慧,神圣的诗篇传达我知识。但我的容器没有盛满,我的心灵没有满足,我的灵魂没有安宁,我的心没有平静。我将如何通向永恒的自我?人必须找到自我之内的源泉,人必须拥有它,其他的一切只是探索——是弯路与错误。

3. (评述旁白)1877年,赫尔曼·黑塞出生在德国黑森林畔的卡夫镇。他是一位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现代派经典作家,被评论家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作为黑塞小说的代表作,《悉达多》被誉为其最美丽的“流浪者之歌”。流浪者,顾名思义,是无所谓过去的开始,亦无所谓将来的归宿的漂泊灵魂。作为一种精神状态,流浪是自我意识的模糊。自我存在与否?以何种形式存在?对此作出的相异回答构成了人类关于自我意识的信仰。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流浪是落叶无根的漂泊。茫茫世间,人在何处安身栖居?浩浩人海,人与人之间能否倾听倾谈?流浪的两种状态本身,即蕴含着对自我与尘世关系的隐忧。而这也就形成了黑塞作品对现代世俗文明的压迫下,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危机与心灵孤寂的深刻揭露。作为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悉达多》打破了传统小说以叙事为主的结构模式。这部小说依循心灵的逻辑,将心灵在人生中的真实感受加以诗化的演绎,从而奏出一曲动人心弦的圆融之音。

4. (故事旁白)沙门行者在灼热的阳光下暴晒皮肤,他们孤独,陌异,对尘世充满敌意。他们周身回旋着一种宁静的激情,一种不惜一切的奉献,一种残酷的自我弃绝。

自我弃绝——现在成为悉达多所选择的路。他离开了父母,进入林中,体验一种全新的人生际遇。

侨文达:悉达多,我亲爱的朋友,你怎么想?我们的修行是否有所进步?我们是否达到了目标?

悉达多:让我向你,我的朋友,吐露我的心声吧。我尝试种种不同的修行之路,我千万次抛弃自我,连日沉浸于虚空无我之境。然而,尽管所有这些修行使我远离自我,最终却仍旧引导我回来。我在阳光下,在月华里,在阴影中,或在雨中,再度发现自己,再度成为自我,再度感受生命循环的繁重折磨。

侨文达:这也许是我们学习的不够。我们仍需学会更多。我们并非在原地地兜圈,我们在不断向上,道之路是一个上升的螺旋形,我们已经攀登了许多台阶。

悉达多:我却不这么想,朋友。什么是冥想?什么是对肉体的弃绝?什么是斋戒和调息?那只不过是在逃避自我,只不过是对自我所受苦难的一种短暂的逃避。只不过是针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一副暂时的麻醉剂。酒鬼靠美酒沉入梦乡,我则靠沙门的修行而暂时逃遁。救赎,将永远遥遥无期。

5.(评述旁白)《悉达多》一书因其含义的深刻而被归于哲理小说一类。不同于同样被奉为

哲理小说家的米兰·昆德拉,黑塞的小说没有昆式犀利简短的语词,却呈现出一种诗意动人的行文风格;没有昆德拉近于尼采哲学的思考,却在他独有的哲理中融进了东方式的“禅”意。黑塞小说试图以某种“圆融统一”的境界来调和,甚至包容阴与阳,善与恶,物欲与神性,世俗与超越等两难命题。中国禅宗强调灵性的修行,达到圆融统一的境界是灵性成熟的表现。当人在灵性生活中成熟时,就更能与矛盾自在相处,欣赏生活的模糊之处,包括其中的诸多层面和内在冲突,并以宽宏的心面对其中的美丽与丑陋。这是黑塞小说所要传达的内在之音,同时也是黑塞在现实生活中想要寻求的完美状态。

6. (故事旁白)悉达多和侨文达与沙门一起生活和修行了大约三年的时光。这三年,悉达多一直处在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此时一位真正圣者的出现,随即改变了他的命运,并为他开启全新的人生际遇。

悉达多:希有世尊,昨日我有幸聆听了您的深妙教理。我与我的朋友专程前来。现在我的朋友侨文达已经皈依于您,而我还将继续我的求道之旅。

世尊:随您的愿望,远道而来的朋友,求道的路途各有不同。

悉达多:不要恼怒于我,希有世尊。我认为,任何人也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您指明,这世界是一列圆满的不间断的链条,一条由因果联缀而成的永恒之链。但,恕我直言,根据您的教义,世间万物的圆融统一及其逻辑却在一个地方遭到了破坏,这就是您的超出世间的真理,关于救赎的教理。

世尊:你对教义听得非常认真,婆罗门的后裔。然而,你要知道,你已听过的教义并非我的辩言,它的目标也并非向那些追求知识的人们解释这个世界,它的目标与众不同:这就是超拔苦难而得救。这决定于你自己的力量。

悉达多:觉者佛陀的教义包容了许多,但惟有一点,这明晰的值得尊崇的教义没有包括——那就是您本人的自身体验的秘密。我想,一个人只有自己投入了自己的最深处,才能获得如您一样的仪态,微笑和行走,变得如您一样整饬与坦诚,如此单纯而又如此神秘。我必须探入自己的深处。您夺去了追随于我的朋友,但您却将悉达多——我内心的自我——给予了我。

7. (故事旁白)悉达多将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欣赏这色彩缤纷,仪态万千的世界。他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将自我融入人世。

但融于人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人们常常会遇到两难的境遇。悉达多的境遇是以两种最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起初,进入尘世生活的悉达多虽身处尘世,却心在红尘之外。他不允许任何扰乱自己目标的东西进入他的灵魂。他结识名妓伽摩拉,成为她的恋人,但他却并未拥有真正的爱。他帮助商人经营生意,获得金钱,但他却对金钱无所占据。他在权力、金钱、美色交织而成的尘网中,仍然过着属于沙门的苦修生活。

但不幸的是,一种心灵的厌倦却也在悉达多身上沉积下来。他渐渐被尘世攫住,沉醉于享乐,变得贪婪和无所事事,真正成为尘世的俗人了。

8.(评述旁白) 两种完全相反的生存状态,无论是断绝于世,还是沉沦于世,二者都同样具有悲剧色彩。这种悲剧性不禁让人深思:简单来说,就是自我与尘世相容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恒久的命题。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选择以一张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使自我融进那座传统等级思想蒂固的围城。卡夫卡笔下的土地测量员k,选择以近乎无望的不断努力争取,来使自我融入那座永远无法到达的城堡,那片他想安身立命的土地。霍桑笔下的海斯特,选择以默默承受象征耻辱的红字的方式,来使自我融入那个古老的小镇,融进小镇人冷酷无情的心。三个人物都想使自己融进尘世,不希望被孤立起来,成为单独的一个。但,想要融入禁锢的思想,就必须将自己的观念同样束缚。想要与权威和平共处,就必得永保瞻仰之态。想要融入强大的传统,就不得有悖宗法,做出“出格”的事。他们自身的悲剧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尘世固有的弊病。这样一种融合选择本身,是出于一种无可奈何的病态。这是黑塞通过《悉达多》所要传达的更深一层的隐喻。

9. (故事旁白)当悉达多身上所有善良和有价值的东西都随同梦中的歌鸟一同抛弃之后,他感到自身中的某些东西已经死去了。他热切地希求空寂,希求安宁,希求死亡。

命运的轮回使他重返二十多年前告别的那条河流,重遇那位曾渡他过河的船夫。

悉达多:你选择了一种美妙的生活,生活在这条河边并且每天航行于其上一定非常美妙。 船夫:正如您所说,先生,是非常美妙。可是,任何生活,任何工作不都是非常美好吗? 悉达多:或许是。但我羡慕你的生活。虽然如您所见,我穿着华美高贵的衣服,本该生活得无忧无虑。但,我并不快乐。我今天来到河边,本打算投向这永恒的河流,投向安宁与死亡。是这条河,是它唤起我重生的希望。或许,你已不认识我,二十多年前,我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沙门,当年你渡我过河后,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分手作别了。

船夫:哦,朋友,我认出了你。你已然学会了应当勉力走向深处,沉沦并寻求那最深的底层。你听到了河流的声音。河水懂得一切,一切生命的音声皆在河水的音声里。

悉达多:那么,维酥德瓦,我亲爱的朋友,我愿与你一道倾听河流的教诲,我要寻求心灵的安宁。

10. (评述旁白)河流作为自然界永恒圆融的化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角色意义。第一次,河流作为一道前行路上的障碍,横亘在悉达多的自我与尘世的生活之间。第二次,河流化身为一个救赎者,将悉达多从绝望的尘世生活中解救出来,让他由死亡走向重生。第三次,对于重生之后的悉达多,河流也俨然成为他灵魂的导师,时刻陪伴在他身旁。他向河流学会了倾听的艺术,懂得了过去之心与将来之心都存在于现在,每一瞬间都是永恒。

河流诉诸一切。

他渐渐懂得,父亲对他宽容的爱和他对儿子盲目的爱,源于人本性的轮回。生命本身即是一场轮回。这种轮回里所经受的忧伤和喜悦,渐渐没有了界限,只有包容一切,涵摄一切的河流在无尽地流淌,无所谓悲喜,无所谓爱恨,无所谓苦难与激情。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生命在自然的永恒长存中,获得最终释然的领悟,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新生。这样的解脱与新生并非人人都能获得,但一旦获得,就应该懂得珍惜和感恩,因为这也是属于圆融生命本身的轮回与救赎。 11.

悉达多:尊贵的朋友,多年以前,您曾来到这条河边,并发现一个正在酣睡的人。您坐在他的身旁呵护他的睡眠,但当时你并未认出那个酣睡的人。侨文达。

侨文达:您是悉达多?这一次我还是没能认出你。你变了,我的朋友。告诉我,你是否有某种你可以确认的信条、信仰或是知识来扶助你生活并行于正道?

悉达多:你很清楚,我的朋友,甚至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苦行者时,我已经开始怀疑所有信条和教师,开始与他们背离。现在我的想法依然如故,尽管从那时起,我有过许多导师,而其中最重要的,我曾师从这条河,它让我悟到了世界的本质。

侨文达:你的看法我虽不能认同,我亲爱的朋友。但我乐意倾听你领悟到的世界本质。 悉达多:或许你会认为不可理喻,但我曾反复悟到这一点。时间并无实体。如果时间并非真实,那么现世与永恒,痛苦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所谓分界线也只是一种幻象。 侨文达:那是怎么回事?

悉达多:听着,我的朋友。我是罪人,你也是罪人,而罪人有朝一日都会成为梵天,证得涅槃。万物皆存在于我之中,这小小的石头同时也是动物,神或佛。它久远依赖即包容了一切万物,而且永远涵摄万物。

(故事旁白)侨文达看到一种安详的微笑浮现在他的朋友脸上。这微笑本身联缀着垂死的鱼与新生的婴孩,交织着无常世界中的苦难和充满激情的存在。它们不断变幻,不断再生,不断以新的形态出现,在过去、现在与将来。

他听见悉达多说,去爱这个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第二版:《朝花夕拾》

今天的《朝花夕拾》将与大家一起探讨文学作品的翻拍现象。

众所周知,现在许多的文学作品都被翻拍成影视作品,以另一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而作品本身内在的含义也得到了新的诠释。这些影视作品中,不乏佳作,有些文学作品正是因为电影电视剧颇受观众喜爱,才反被人熟悉和阅读的。从电影方面来看,改编自艾米的同名长篇小说的电影《山楂树之恋》,以及改编自王家慧的长篇小说《余震》的《唐山大地震》,就是当下改编作品中比较成功的范例。这两部电影都以其独特的关注视角,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将文字摹写的感动与震撼,转化为更为直观的音效与画面,在文字之外创设了属于电影的独特魅力,与观众达成了强烈的共鸣。相对而言,近年来对文学名着的电视剧改编却直教人汗颜。其中,新版《红楼梦》的争议最大。从演员的演绎到对原作情景的再现,从人物造型的设计到对主题的诠释,电视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原着大相径庭。

就我个人而言,文学作品通过改编翻拍得以新的诠释,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不难看出,除却这些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影电视剧,影视市场上似乎已很难有“纯粹的影视故事”。这不禁让人深思:当经典文学作品改编之风渐渐停歇,中国影视的道路还有多远?


第二篇:黑塞


赫尔曼·黑塞

生平年表:

1880年(3岁)

妹玛尔拉出生。19xx年他曾写过《为了玛尔拉》一文,以回忆不幸而死的妹妹。 1881年(4岁)

随父母移居瑞士巴塞尔,父亲在此担任教会学校的老师。他曾以《乞丐》这篇文章,叙述在巴塞尔时代的事情。

1882年(5岁)

弟汉斯出生。“美丽的青春的”弟弟,是游戏天才,但不喜欢读书,渐渐对生活失去自信而自杀。《追忆汉斯》中,有详细的记载。这一年,写出像诗的东西,记在母亲的日记里。

19xx年(7岁) 进入巴塞尔的密逊小学。

1886年(9岁)

黑塞一家再次回到卡尔夫。到十三岁为止,就读于卡尔夫小学和拉丁语学校。《在轮下》、《德米安》、《童心》、《回忆少年时》,皆以此四年的少年时代为小说的题材。

1890年(13岁)

进格平根拉丁语拉丁文学校学习,准备参加符腾堡州一年一度的“邦试”。拉丁语学校以拉丁语为主,相当于中学乃至高中。描写此类学校生活的作品有《拉丁语学校生》。

1891年(14岁)

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毛尔布隆神学院,过着不愉快的寄宿生生活。在《车轮下》详细记载从拉丁语学校到神学院这一段生活。此外,关于毛布农神学校的作品有《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玻璃球游戏》等。

1892年(15岁)

3月逃出神学院。父母悲叹万分,但祖父赫尔曼·根德尔特却欢迎他说:“听说你去天才旅行了。”所谓天才旅行是学生用语,指的是学生的反抗行动。其后,他被带到牧师布鲁姆哈鲁特的身边,因神经衰弱自杀未遂。在哥宾根的巴奥教育、谢尔牧师的指导下逐渐恢复。

1893年(16岁)

同年进巴特坎施塔特高等学校。从高等学校退学。

在埃斯林根当书店店员,三日后又逃出。担任父亲的助手,借读书消磨忧郁的日子。 祖父赫尔曼·根德尔特去世。他受到祖父极大的精神感化,以《祖父》为题写了一篇文章。

1894年(17岁)

6月在卡尔夫的佩罗特钟楼大钟工场当学徒工,其工作是磨钟塔时钟的齿轮。

1895年(18岁) 跟姐姐学英语。

10月在图宾根的赫肯豪尔书店当学徒,开始埋头研究十八、十九世纪的文学。 读书、写诗。 结识医学生、诗人世间路德维希·芬克(1876—1964),终生保持友好。

1899年(22岁)

《浪漫之歌》(Romantische Lieder)由德累斯顿的毕尔森书店印行(自费出版),这部处女诗集收载诗人18岁至21岁之间的诗作。接着又由来莱比锡的第底利西斯书店出版《午夜后一小时》(Stunde nach Mitternacht),包括图宾根时代的九篇散文习作,仅获得里尔克的好评。 7月末离开赫肯豪尔书店。 秋天在巴塞尔的莱希书店工作,起先在贩卖部其后转任旧书部。

19xx年(24岁)

2月,记问故乡卡尔夫,可参考《美丽的青春》一文。 第一次意大利旅行(佛罗伦萨、拉文纳、威尼斯)。

小说《赫尔曼·劳歇尔》(Hermann Lauscher)由莱希书店出版。起先以黑塞编“赫尔曼·劳谢的遗稿文和诗”(Hinterlassene Schriften und Gedichte von Hermann Lauscher)为题出版,增补新版时,改为上述的书名。一般评论都很好,卖得也不错。

19xx年(25岁)

4月24日母逝世,《给母亲》一诗献给她。

《诗集》出版,收录在卡尔鲁·布塞编的丛书《新德意志抒情诗人》的第三卷,由古鲁提出版。其后以单行本问世,19xx年改名为《青春诗集》。《越过原野》、《在雾之中》、《白云》即为此诗集中的作品。

19xx年(26岁)

辞掉来希书店的工作。第二次到意大利旅行。因瑞士作家鲍鲁·伊克的介绍,认识柏林出版者费歇尔,鼓励他创作新作品。

19xx年(27岁)

小说《彼得·卡门青特》(Peter Kamenzind)由柏林费歇尔书店出版,一举成名。获包恩费尔德奖金。

8月,跟肖邦演奏家玛丽·贝尔奴依(1868—1963)结婚,她比黑塞大9岁,是巴塞尔有名的数学家之女。 9月,隐居于博登湖与莱茵河之间的渔村加恩贺芬。《乡愁》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从1901起写了三年,19xx年在费歇尔出版社《新评论》杂志上发表。就像黑塞自己所写的《我成功了》一样,大获好评,一跃而奠定新进作家的地位。黑塞以后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由该社出版。由柏林的休斯塔·温特·雷夫拉社出版两篇传记性小品《薄伽邱》、《圣芳济》。

19xx年(28岁)

长子布鲁诺(Bruno)出生,长大成为画家。《在轮下》在新苏黎世报连载。 其后还执笔写了许多中篇、短篇、随想,被整理在《寓言集》、《小世界》中。 《乡愁》获得包耶伦费特奖。

19xx年(29岁)

小说《在轮下》(Unterm Rad)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获得很大的成功。

19xx年(30岁)

中篇小说《此岸》,由费歇尔出版社发行。收入录《从幼年时代起》、大理石材工厂》、《枯草之月》、《拉丁语学校生》、《秋的徒步旅行》五篇。发表短篇小说集《今生今世》。自本年起至19xx年,和讽刺作家鲁特维希·脱玛、新闻编辑库特·阿拉姆、出版家阿尔贝特·兰根,共同编辑了每月两次的《三月》杂志,由阿尔贝特·兰根社出版。《美丽的青春》在此年发表于该杂志.在凯思赫芬另筑新家。此事详细记载于《回忆草》中的《迁移新居之际》。

19xx年(31岁)

中篇小说集《邻人》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婚约》、《加利巴尔第》、《瓦尔塔·肯布》、《在以前的太阳轩》、《爱哲南》五篇。《克诺尔普》第一个故事《早春》,由诺耶·伦多夏社发表。

19xx年(32岁)

次子哈伊纳出生,以后成为室内装饰家。

在布拉温休维克拜访维尔赫姆·拉别,《回忆草》(19xx年)中《访问某诗人》一文,即指此事。

在布莱门演讲《浮士德与查拉图斯特拉》。

19xx年(33岁)

音乐家小说《盖特露德》(Gertrude)由阿尔贝特·兰根社出版,是以音乐家为主角的小说。此时和音乐家们,尤其是瑞士作曲家奥图曼·谢克缔结深交。

19xx年(34岁)

诗集《途中》(Unter Wegs) 由格欧尔克·休拉社出版。第三子马丁出生,以后成为摄影家。夏天与画家汉斯·休脱尔沈耶格鲁为伴去亚洲旅行。经红海至锡兰、新加坡、南苏门答腊旅行,年底回。旅行的动机是想逃避欧洲、对东方的憧憬、打开家庭生活的僵局等。此次旅行有“苏伊士运河之夜”等二十一篇短的游记、十一篇诗,小说《罗巴特·阿几翁》,

记录在《印度纪行》(19xx年)中。

19xx年(35岁)

在瑞士伯尔尼郊外,租住已故画家维尔提的别墅。中篇小说集《弯路》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拉第格鲁》、《归乡》、《世界改良者》、《耶密尔?哥尔夫》、《马提阿斯神父》五篇。

19xx年(36岁)

散文、诗歌集《印度之旅》(Aus Indien)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虽也有印度,但二十一篇短的游记,大部分是马来亚、新加坡及南苏门答腊的游记。

19xx年(37岁)

描写艺术家的家庭生活悲剧的小说《罗斯哈尔德》(又译:骏马山庄)(Rosshalde)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伯尔尼编辑慰问德国战俘的报纸和图书。9月在新苏黎世报上发表反对德国军国主义分子的《朋友们,别唱这种调子!》,反对极端的爱国主义,受到德国文坛和出版界攻击。

19xx年(38岁)

小说《克诺尔普》(Knulp)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路傍》由查尔扎社出版。收录了《六月之夜》、《狼》、《美尔亨》等九篇。诗集《孤独者的音乐》(Musik des Einsamen)由罗伊斯·温特·伊塔社出版。

8月,罗曼·罗兰访问黑塞,两人间开始了多年的友谊。

19xx年(39岁)

小说《青春是美好的》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包括《旋风》一文,全都是在凯思赫芬时写的.参加德意志扣留者新闻的编辑。3月,父亲逝世。办理烦杂的手续,越过国界参加葬礼。追忆父亲收录在《小庭院》中(19xx年)。末子马丁患重病。

妻子精神病恶化,入院。 深受神经衰弱症之苦。在卢塞恩郊外宗玛特温泉疗养所接受精神分析名医容格弟子朗克的治疗。

研究弗洛依德。

19xx年(40岁)

发表了《给国务大臣的信》、《如果战争再继续两年》、《会达到和平吗?》等评论、随想。 执笔写小说《德米安》(Demian)。

19xx年(41岁)

发表了《如果战争再继续五年》、《欧洲人》、《战争与和平》、《世界史》、《国家》、《爱之道》等评论、随想。全部收录在《观察》(1928)中。

19xx年(42岁)

以辛克莱的笔名发表小说《德米安》,引起战后人心热烈的反应,获得新作家方达内奖。但很少人知道是黑塞的作品,所以辞奖不受。次年从第九版起,改为黑塞所作。小说《克莱因和瓦格纳》,《童话》,《查拉图斯特拉的复归》(Zarathustras Wiederkehr) 、《给德国青年的话》(ein Wort an die Deuthsche Jugend)和《因为一个德国人》由伯恩的休帖姆布利社出版,次年第二版改名为黑塞所作。《美乐亨》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奥古斯特斯》、《诗人》、《别的星球来的不可思议的信息》、《爱丽丝》等七篇小品。随笔《小庭院》由维也纳的塔尔社出版。

与妻子分手,孩子由寄于他处。在梭连哥停留一阵子之后,移居到南瑞士鲁卡诺·梦塔诺拉的卡查·卡姆芝,专心创作《克莱因和瓦格纳》、《克林格梭的最后夏天》等。开始作画。为了新德意志精神,和瓦尔帖雷克共同编以青年人为对象的月刊杂志《我向活人召唤》(VIVOS VOCO)出版工作,直到19xx年为止。

19xx年(43岁)

诗、文、水彩画集《漂泊集》,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游记随想、诗和水彩画。 诗与画集《画家之诗》出版,收录了诗和水彩画。 小说《克林梭尔的最后夏天》(Klingsors letzter Sommer)。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小说集《童心》、《克莱因和瓦格纳》。

《混沌中之透视》由杰鲁特维拉社出版。收录一篇论托斯妥耶夫斯基。

19xx年(44岁)

《诗选》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选收初期至《漂泊集》中的诗。《帖欣的十一张水彩画》出版。

19xx年(45岁)

印度故事小说《悉达多》(Siddhartha)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这是年轻时代开始对印度的关心集大成之作。

《古怪的故事》系列中,编辑了日本的故事出版。

19xx年(46岁)

9月,和分居的太太玛丽亚正式离婚。

从本年起,因治疗坐骨神经痛及风湿病常去苏黎世附近的巴登温泉度过晚秋。在那城的维莱纳贺夫旅馆写出很多作品。

放弃德国国籍,加入瑞士国籍。《辛克莱的备忘录》由拉夏社出版,收录了《欧洲人》、《任性》等从19xx年以后的评论。

19xx年(47岁)

1月11日,和女作家利查·维恩佳的女儿鲁特·维恩佳结婚。三年后离婚。

19xx年(48岁)

小说《漫泉疗养者》(Kurgast)。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这是巴登温泉的随想记录,前年曾以《温泉场心理学、巴登温泉场的讽刺》为书名自费出版。 童话《匹克托鲁的化身》由谢姆尼芝社出版。从19xx年起,用自己绘的插图,分发给希望得到的人。编辑了赫尔达林和诺瓦丽思的生活记录出版。

秋,到南德演讲旅行。在慕尼黑访问托马斯·曼。到19xx年为止的冬天都住在狄里希。 出版荷尔德林及诺瓦利斯的《生活记录》各一册。

19xx年(49岁)

《画卷》。 《风物帖》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是《波登湖》、《意大利》、《印度》、《帖欣》、《杂》五篇结集而成的简短印象记。进普鲁士艺术科学院。

19xx年(50岁)

自传体作品《纽伦堡旅行》(Die Nurnberger Reise)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

小说《荒原狼》(Steppenwolf)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胡果·巴尔(即雨果·巴尔)作《黑塞传》出版,纪念其50岁诞辰。巴尔于本年逝世,黑塞撰文《悼胡果·巴尔》。

跟第二个妻子离婚。

19xx年(51岁)

在慕尼黑访问托马斯·曼。

杂文集《观察》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一九○四年以后的评论感想四十多篇。 诗集《危机》(Krisis),由S·费歇尔出版社当作限定版出版。

19xx年(52岁)

诗集《夜的安慰》由S·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载19xx年以后的诗作。

《世界文学文库》在雷克拉姆文库刊行,是阅读世界文学的入门书。

19xx年(53岁)

小说《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Narziss und Goldmund) 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出版前已登在新评论杂志上,加了“友情的历史”这个副题。书中增加19xx年出版的《此岸》中“美丽的青春”、“旋风”、“昔日的太阳轩”三篇的改稿,以决定版出版。退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

19xx年(54岁)

8月,婚姻破裂独居多年后,与犹太裔的艺术史家妮侬·多宾结婚。妮侬出生于罗马尼亚,国籍为奥地利,主修美术史。

迁入蒙塔纽拉近郊的新居。

与长姐合作《纪念我们的父亲》出版。 构思长篇著作《玻璃球游戏》。

19xx年(55岁)

小说《东方朝圣》(Die Morgenland Fahrt)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

关于歌德的两篇评论,发表在《神学片断》。前年发表《我的信仰》。

19xx年(56岁)

小说集《小世界》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以《邻人》、《迂回路》为书名,出版初期小说集的决定版。

希特勒政权成立。纳粹开始焚书、迫害犹太人。尽力于帮助逃亡者和筹措救济资金。 19xx年(57岁)

诗选《选自生命树》在因杰尔文库出版。

被要求把《世界文学文库》中的犹太作家剔除掉,重出改订版,但黑塞宁可希望它绝版。 小说《玻璃球游戏》的开头一部《祈雨师》在《新评论》上发表。

黑塞之姐阿黛勒发刊母亲的日记和书信。

19xx年(58岁)

《寓言集》由费歇尔出版社出版。 在新评论杂志上发表牧歌《庭孤寡老人中的时间》。 11月,弟弟汉斯自杀,写长诗“埋葬之后”悼念弟弟。

19xx年(59岁)

《院中的时间》,由维也纳的贝尔曼·费歇尔出版社出版,献给姊姊阿德蕾作为六十岁的纪念。贝尔曼·费歇尔是费歇尔的女婿,受到纳粹政权的压迫,到国外继续其事业。

写《追忆汉斯》一文记念弟弟汉斯。

从19xx年起,开始写未完成的《梦之家》由欧尔丁社出版。

获得瑞士最高文学奖歌特弗利特·凯勒奖。

19xx年(60岁)

《纪念册页》献给姐妹兄弟。

《新诗集》由伯恩的费歇尔出版社出版。,收载19xx年以后的诗作。

牧歌《佝偻病的少年》由弗雷芝社出版,作为他六十岁的纪念。

19xx年(61岁)

只发表了短文《回忆克林格梭的夏天》。

19xx年(62岁)

纳粹德国发动闪电战,吞并捷克,侵入波兰。到19xx年为止,被列入德国不受欢迎的作家名单,断了出版作品用纸的配给。自费出版《十行诗》。

19xx年(64岁)

黑塞的作品在德国已经不可能出版,取得了费歇尔出版社在德国的继承人佩塔·兹尔坎普的谅解,由荻里希的弗雷兹出版,第一本作品是《午夜后一小时》。

19xx年(65岁)

《诗集》在瑞士弗雷兹社出版,几乎收集了所有的诗。

4月29日,完成《玻璃球游戏》的创作。

19xx年(66岁)

小说《玻璃球游戏》二卷本(作于19xx年至19xx年)由弗雷兹社出版,是最后的一篇长篇小说。

19xx年(68岁)

诗集《花枝》,献给长姐阿黛勒。

小说《贝尔托尔特》、《梦痕》均由弗雷兹社出版。《对歌德的感谢》附《歌德诗抄》。 19xx年(69岁)

收录19xx年以后战争和政治的评论集《战争与和平》(Krieg und Frieden) 由弗雷兹社出版,献给19xx年逝世的罗曼·罗兰。8月,获法兰克福的歌德奖。秋,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因病而未亲临颁奖会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黑塞的作品再次由费歇尔出版社的后身

祖尔康普社重新出版。

《感谢歌德》由克拉森社出版,合歌德论和歌德诗抄而成。

《晚年之诗》自费出版。

19xx年(70岁)

伯尔尼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

安德鲁·纪德来访。

发表了《给日本青年同业的信》。

19xx年(71岁)

整理了《午夜一点钟》、《诺瓦丽思》、《赫尔曼·劳歇尔》三篇,以《初期的散文》为书名,由弗雷兹社出版。

19xx年(72岁)

姐阿黛勒逝世。

编辑了与故乡卡尔夫有关的小说两卷,以《格尔巴斯奥》为书名,由温达利希社出版。 19xx年(73岁)

在布朗休外克市获威廉·拉贝奖。

庆祝托马斯·曼七十五岁的生日。

19xx年(74岁)

《晚年散文集》。 从费歇尔出版社出来自立门户的祖尔康普社,开始出版黑塞全集。《后期的散文》由祖尔康普社出版,收录了《被偷的皮箱》、《乞丐》、《幸福论》等。 收集了19xx年—19xx年的书集而成《书简集》,由祖尔康普社出版。

19xx年(75岁)

祖尔康普社出版了六卷全集。在德国和瑞士银行举行了盛大的七十五岁庆祝会。在休图特卡尔特举行的庆典中,黑塞所做的演讲整理成《感谢黑塞》一书。 《两首牧歌》(已出版的《佝偻病的少年》和《庭院中的时间》)纪念出版。

19xx年(76岁)

妹妹玛尔拉去世,写追悼文《为了玛尔拉》。

19xx年(77岁)

《黑塞与罗曼·罗兰通信集》由弗雷兹社出版,是19xx年—19xx年书信的往来。黑塞之友、西德总统豪伊斯授予德国文化功勋勋章。

19xx年(78岁)

获法兰克福德国书籍业的和平奖。

晚年的散文续刊《唤回过去》,由祖尔康普社出版。

以《帖欣的水彩画》(注:即Tessin,一译:堤契诺)为书名的水彩画及水彩画论,由克来田社出版。

19xx年(79岁)

卡尔斯尔耶设立了赫尔曼·黑塞奖。

19xx年(80岁)

庆祝第八十次的生日。祖尔康普社的全集(六卷)增补观察书简等合为七卷。

19xx年(82岁)

出《书简集》的增补版。

19xx年(83岁)

《黑塞纪念册》由祖尔康普社出版,是搜集了黑塞所有照片而成的照片集。

19xx年(84岁)

新诗选《阶段》由祖尔康普社发行。

19xx年(85岁)

8月8日,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

8月9日,出版诗集《一根断枝的呻吟》

基本信息:

出生于德国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一个叫卡尔夫的小城。父亲是基督教新教牧师,外祖父也是传教士,曾长期在印度传教,通晓多种印度方言,黑塞的母亲出生于印度,也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因而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同时黑塞的家庭具有多国血统,他的父亲是德国人,但出生于爱沙尼亚,母亲是法籍瑞士人,黑塞本人也可以说混有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血统。这使黑塞从小就接受比较广泛的文化和开放的思想,不仅受到欧洲文化的熏陶,也有东方、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化的影响,这对黑塞日后的文学创作,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黑塞在晚年所写的一篇童年回忆录中作了这样的描述:“这幢屋子里交错着许多世界的光芒。人们在这屋里祈祷和读《圣经》,研究和学习印度哲学,还演奏许多优美的音乐。这里有知道佛陀和老子的人,有来自许多不同国度的客人??这样美的家庭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希望的世界更美,我的梦想也更多。现实是从来不充足的,魔术是必要的。”黑塞在这篇名为《魔术师的童年》的回忆中,把自己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各种教育,加上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与幻想,归结为一种对自己有巨大影响的无与伦比的魔力,因此他希望成为一名魔术师。黑塞后来毕生从事的工作,就是他自己所谓的魔术师的工作。幼年的黑塞就显示出优异的禀赋和叛逆的倾向。1884年,七岁的黑塞开始写诗。

1891年,黑塞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伦修道院。但是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他过了一年便逃离了学校。他还曾企图自杀,于是父母不得不顺从他本人的意旨。1892年至1899年这一段独立谋生的时期,黑塞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先在工厂当学徒,后到书店当店员。

从1895年起,黑塞大量阅读德国和外国的书籍,深入研究了18、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哲学,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对黑塞日后影响巨大的作家是:歌德、诺伐利斯、让·保尔、梯克、荷尔德林和艾兴多夫等人,尼采、叔本华、克尔克郭德尔则是他所喜爱的哲学家,而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都是黑塞崇拜的东方哲人。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偶像的影响,黑塞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世界观。

1899年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浪漫主义之歌》。19xx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获得包恩费尔德奖,奠定了他新进作家的地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与钢琴家玛丽亚·贝诺利结婚,移居波登湖畔,潜心创作八年之久,直至动荡的欧洲局势惊破了黑塞的田园梦,战争的血腥使得作者开始从孤独中走出来加入保卫和平的行列,他和罗曼·罗兰闻名世界的友谊也建基于此。19xx年黑塞携全家迁居瑞士,住在伯尔尼一个朋友的故居,移居瑞士后,除了写诗、撰文抨击沙文主义外,黑塞还出钱支援德国流亡者出版的刊物《新论坛》和《伯尔尼文学杂志》。此后,黑塞坚持同军国主义、后同法西斯主义斗争,直至二战结束。19xx年黑塞移居蒙太格诺拉,19xx年加入瑞士籍,19xx年搬入自己盖的新居,直到19xx年病逝。黑塞结过三次婚,第二个妻子罗特·文格尔是歌唱家,婚后三年即离异。第三任妻子是艺术史家妮侬·多宾。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代表作品:

黑塞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第一个创作阶段从早期浪漫主义诗歌至一系列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重要作品有:诗集《浪漫主义之歌》(1898),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1904),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短篇小说集《今生今世》(1907),长篇小说《盖特露德》(1910),散文、诗歌集《印度游记》(1911-1913),长篇小说《罗斯哈尔特》(1914),长篇小说《克普》(1915),以及诗集《孤独者的音乐》(1915)等。

黑塞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也终于诗歌,他的诗歌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气息,表现出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和他小说中的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气息完全一致。在他早期诗歌中,这种孤独、感伤的气息最为浓郁。他早期的小说也具有田园诗风格的抒情气息,与其中后期的作品有显著差别。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在黑塞的思想上引起了幻灭的痛苦。他的中期著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德米安》(1919),短篇集《克林格梭尔的最后一个夏天》(1920),《席特哈尔塔》(1922),游记《纽伦堡之歌》(1927),长篇小说《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这一时期黑塞的作品一改前期那种富于柔和旋律的风格,而充满了心灵分裂的苦恼和迷茫、彷徨的气息。直至19xx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问世,才结束了作者苦恼的内心自我追寻,而开始了致力于探索精神上理想世界的晚期创作。

黑塞的晚期著作一般认为始于20世纪30年代问世的中篇小说《东方之旅》(1932)。晚年的黑塞和他的家庭隐居在瑞士南部的一个名叫蒙塔娜拉的小村庄中。法西斯在德国的猖獗,使黑塞对社会前途和现代文明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黑塞这一时期的著作带有强烈的宗教气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玻璃球游戏》(1943),此后断断续续地出版了一些诗歌、散文、评论和回忆等,比较重要的有:短篇小说集《寓言集》(1935),诗集《花枝集》(1945),散文、回忆集《梦之旅》(1945),论文集《战争与和平》(1946)和《书信集》(1951)等。

19xx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战之后,黑塞已逾七十高龄,迄至19xx年逝世,黑塞主要是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出版了多种诗集、小说集、散文集以及书信集。

人物评价: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xx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人物影响:

19xx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续着,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五十三种语言,有七百四十二种译本,仅在印度,《席特哈尔塔》就被译成了十二种方言。

二次大战后,美国文坛霸主一直是海明威。然而自六十年代中起黑塞渐渐取代了海明威,一时成了美国大众的文学崇拜偶像。特别是《荒原狼》,它在问世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摇滚队也取名“荒原狼”(今年这个队将在黑塞纪念活动期间去德国演出)。一些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尔成了他们的楷模与偶像。

此外,黑塞也跨出了西方文化圈,在东方同样受到读者的爱戴。黑塞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被某些日本人称“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他的作品在那里深受读者欢迎,读者还成立了赫尔曼·黑塞协以系统研究他。

黑塞作品在我国的评介始于二、三十年代。赵景深曾在《小说月报》上撰文介绍赫塞(黑塞)的《纳尔西斯与哥尔孟》(今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xx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单行本--中篇小说集《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遗憾的是黑塞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对他作品的翻译评论中断了十年。

19xx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奖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黑塞热”,然而在中国黑塞却没“热”起来,对他的关注只是个别现象。当时的文学期刊上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黑塞作品译文,大多是从世界语转译的。 选段《获得教养的途径》选入高中课本。

更多相关推荐:
赫尔曼·黑塞名言

赫尔曼黑塞名言大全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的去忍受生活的时候那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凡是竭尽全力趋向中心的人凡是努力趋向真实的存在趋向完善境界的人外表看来总比热情者要平静得多因为人们并不总能看见他们灼...

旅行的欲望 (德)赫尔曼 黑塞

旅行的欲望德赫尔曼黑塞德赫尔曼黑塞quotgt旅行的欲望德赫尔曼黑塞蔷薇静语时值隆冬天空不是飘雪就是刮燥热的风忽而冰封大地忽而遍地泥泞田间的路无法行走了我和邻居的地方已经隔绝在寒冷的清晨湖面上升腾着白色烟雾湖水...

黑塞名言 Microsoft Word 文档

黑塞名言1如今我不再如醉如痴也不再想将远方的美丽及自己的快乐和爱的人分享我的心已不再是春天我的心已是夏天我比当年更优雅更内敛更深刻更洗练也更心存感激我孤独但不为寂寞所苦我别无所求我乐于让阳光晒熟我的眼光满足于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的原意是存在必有其存在的原因而非存在的都是对的应该于哲学角度去理解这句话而非于社会学角度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所有的经济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其原因的如9...

康德、黑格尔名言

康德的1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2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3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

黑格尔名言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悲观的头脑39乐观的意志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在纯粹光明中就...

黑格尔名言

转黑格尔名言转载自一得转载于20xx年07月11日1020阅读6评论1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黑格尔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黑格尔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和意向是一种自由但这种自由还...

黑格尔名言

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悲观的头脑乐观的意志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

黑格尔名言

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如果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建筑物则是凝固的音乐悲观的头脑39乐观的意志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在纯粹光明中就...

黑格尔名言警句

黑格尔名言警句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百度首页百度空间登录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黑格尔名言警句20xx年09月24日星期日2221...

黑格尔名言

黑格尔名言1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2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3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4真理是在漫...

俄国杰出的哲学家赫尔岑名言名句

赫尔岑是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列宁称赞赫尔岑的哲学思想竟能达到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水平在法国的城市尼斯还竖立着他的一尊铜像眼望大海表情严峻象正在思考重大问题人生只有在斗争中才有价值受过痛苦才能得到...

赫尔曼黑塞名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