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时间:2023.11.3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摘要

《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多面形象 奸雄 政治远见 大度乐观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 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 cruel, 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 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 gone with the biography.”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 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 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

Key Word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CaoCao;political vision;multifaceted image;maverick;generous and optimistic

绪论

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雄才辈出的年代;《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著的《三国志》与民间传说而完成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重要代表。全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深刻揭示出三国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间的渗透与转化,从而塑造了史上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艺术加工。

1

罗贯中花大笔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倾注了几乎全部心血,力图通过这一形象来寄托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成功雕塑出了一个善恶并举、有褒有贬的有志者形象。基于此,本文现从其奸雄、能臣、政治军事才能及远见卓识、惜才爱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试图找到给定问题的答案,享受其不一样的人格魅力。

一、奸雄者形象

曹操被塑造为《三国演义》中最典型的反面角色: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形象,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中,大致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扼要阐述:

(一)政治上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众人皆知。譬如:汉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却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1 正当汉献帝进退两难之际,曹操将其引进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2这样一来,献帝可算是有了安身之地。而“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事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3有了献帝这块令箭,曹操大肆用‘君命’玩弄阴谋,准备用‘君命’将自己的心腹大患刘备与吕布二人一举杀尽。听信部下计策:“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4曹操见其“二虎竞食”之计不成,于是施起了“驱虎食狼”之计:一面暗自派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这样,就使得袁、刘生发战争,从而相互削弱。

随着势力进一步壮大,曹操的狡黠也更为大肆扩张了。太尉杨彪是袁术的亲戚,曹操怕他与二袁为内应,于是密使人诬陷其与袁术斯通,将其打下狱。北海太守孔融刚巧有事在许昌,据理劝谏。曹操却说:“此朝廷之意也,吾不知。”5而“许田打围”一事更是把曹操的奸诈与狂妄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其过程中,曹 2

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鈚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6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人并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进行斩首。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在汉献帝面前。

由此可见,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了。

(二)处事上秉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原则

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和处世之道。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县令、陈宫鼎力相助,陈以为曹是“天下忠义之士”1,于是毅然弃官追随曹,行将三日,到成皋之地,投宿于吕家。吕伯奢见是故人之子来到,自是喜出望外,赶紧去备菜买酒招待曹操。

然而,曹却是个多疑之人,加上此刻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2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房里有一猪时,乃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恰巧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直接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倒于驴下。”3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4曹却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5

由此可看出,曹的处事之策也可谓是惟妙惟肖的。

(三)用人上始终坚守‘以权术相驭’6

首先,为网罗人才,曹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上书‘忠义’二字。”7 没过多久,“应募之士,如雨骈集。”8其中就包括一大批有才用之人,像乐进、李典、夏侯淳、夏侯渊、曹仁等等。

其次,为笼络人心采取‘施厚恩以结其心’9的手段。典型表现有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10关羽髯长,曹便以纱巾做囊与关公护髯;看到关的马瘦,于是将赤兔马送给他;每当关羽有战功时,曹便封以重金等等。

由此可知,曹在用人方面的谋略也是他人所可望而不可即的。

二、能臣者形象

3

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因此,看待曹操不能单从他的奸与恶来评定,而是得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探索他能者本质的那一面。

(一)一位优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

首先,在那个三国动乱的年代,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譬如,在讨伐董卓的斗争中,曹操充分发挥了其领导才能,在他的发动组织、领导下,各部豪门士族、诸侯们都纷纷响应其号召,这件事只是初步显示了曹的魄力。以后的斗争,曹以弱胜强战官渡;奇兵出塞征柳城;日夜兼程破当阳;战术多变之讨关西;知己知彼算合肥;离间孙刘等一系列指挥无不是其非凡军事才能的体现。

其次,曹还十分重视将士在战争中的作用。比如,每次作战的关键谋略,以及巩固根据地、屯田解决军粮等都能充分听取属下谋臣将士的意见,这一举措对战争胜利是极为有利的;典型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另外,善于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如在统军打仗时,曹操采用集中兵力、力避两面作战,攻、守方向总是经过精心选择,如对孙权、刘备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照实际情况而定,集中兵力对付一方。

总之,这些通通都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十分优秀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是一位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大写之人。

(二)一位胸怀大志、勇于进取的谋臣者

这一形象特点表现在:当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手足无措、只得抱头痛哭时,此际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1群臣异样,曹便提出刺杀董卓的想法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不料行刺失败。逃离乡里后,曹并没有销声匿迹,苟全性命,过普通人的日子,而是召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

是的,面对此曹操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胸怀大志、勇于进取,这才本是政治家该有的风度和气魄,因为他所期望的是结束“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的战乱场面。的确,此等志向又岂是一般凡夫俗子们所敢奢望的。但似乎做一个忠臣良将也是何等荣耀之事,为何又要过多的去祈求去奢望呢?可是,他如果真像一般凡夫俗子那般的话,恐怕就难以成就后来的三国鼎立之霸业了吧。

(三)一位胸襟博大、惜才爱才的志者

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大都是能惜 4

才、爱才、用才之人。而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这无外乎归功于他的惜才爱才及博大的胸襟。

譬如,《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一事,就将曹操爱才之心淋漓尽致的展露无疑。当时,曹操在山顶观战,只见赵云所到之处,势不可挡,曹操命军士不准放箭,抓活的,但最终未能得到,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无敌。为了一个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足以看出其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怎么不教人为之动容。

再如,袁绍部下陈琳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文章。他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乃至于曹家祖先,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就算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虏了陈琳,手下劝其把陈琳杀掉,而曹却因为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而将他放了,收为己用。通过曹操的一些诗文也可看出其博大胸襟和惜才爱才之心,如《短歌行》一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深刻流露出了曹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的真情。

总之,作为一个乱世中的封建统治军阀,如果想要独霸一方虎视天下,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爱惜人才,胸襟开阔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而曹操又恰好可以以实际行动去亲自实践这一素质,使得许多人才愿意归顺于他,为他出谋划策,陪他出生入死。

三、乐观大度的宽容者形象

换个角度看,一个有着雍容大度、乐观旷达情怀的宽容者形象跃然纸上。 《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促成袁绍、袁术等人同意当时身份低微的马弓手关羽斩杀华雄,而随后张飞叫喊着要趁势“活拿董卓”,气量狭小的袁术怒喝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帐外去!”曹操出面阻止并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对比之下,曹操奖罚分明的形象无不让人钦羡不已。

四、功大于过的英雄形象

何为‘英雄’?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 5

曾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色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那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谈煮酒论英雄。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到府中饮酒共论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雄据一方的封建军阀,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却被曹操一一否定。于是,刘备问谁能当之,没想到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听到这话,吓得汗流浃背,匙箸落地,后假借听到雷声才掩饰过去。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日月之志者也。”那是说,凡是称得上英雄的人,都有吞吐天地宇宙的宽广胸怀,有宏远高大的凌云壮志,更兼决胜千里的雄才伟略,凡此三者备,可谓英雄也。自古以来,帝王之位,能者居之。小说中说曹操是汉室乱臣贼子,那么商汤灭桀,武王伐纣,刘邦诛秦,又算作什么?难道说他们也是奸臣?曹操虽然在有生之年没能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但他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为后来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不错,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曹操作为一个封建的统治军阀,能胸怀大志,爱惜人才、文武兼备,平定北方,确立三国鼎立的春秋伟业,可谓堪称一世之英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其英雄本色当然不容诋毁。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曹操究竟有着哪些过错呢?典型的莫过于杀吕伯奢全家;官渡战争借粮管首级,平息众军士对自己的怨愤等等所犯的这些过错,表面看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实质上是为保存和发展自己而不得不被迫采取的一些行动,这无外乎是时势所然罢了。

然而残暴冷酷的外表下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未必是其想多杀的;他原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也非常注重感情,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面临这样一个大背景,他无从选择,只能是迎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天地硬道理,以致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枉杀无辜,但热爱生命注重感情依旧是他的本性使然;他虽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此为乐;严厉不讲情面却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对其描写的例子很多,比如他对为孔融哭泣的王修,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等等事件的描写都是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又有别于其他伟人的一面。

6

结论

这就是罗贯中笔下曹操的多面形象。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换个角度来看,优点会是缺点,缺点也会是优点。正因为曹操的奸雄,才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人;也正是因为他的奸雄,成就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丰功伟绩的蓝图霸业,注定他成了功大于过的英雄者形象。

曹操可能是个神仙,可望而不可及。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他虽然死了,但其形象却在读者心中形成了深深地情感沉淀,时间愈久,积储愈厚,震慑力也愈大!以致曹操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共名。

总之,罗贯中在曹操身上倾注了几乎所有心血。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首先,他是一个大奸大恶的封建集大成者;其次,也是一个知人善任、不记前嫌、极富领导才能与作战方略的军事家,是一个拥有着远见卓识的大写家。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上下册,增订版)[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2.

[2]罗贯中.《三国演义》[M].湖南:岳麓书社,2001.09.

[3]陈雪良.《<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

[4]陈寿(晋)撰.裴松之(宋)注.《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2.

[5]邝健行.吴淑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选粹》[C].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4.

[6]罗贯中.敦皓政等著.《三国演义评注本》[Z].湖北:崇文书局,2006.01.01.

[7]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全四卷,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8]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钟伯敬.《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P].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10]中川谕(日本)著.林妙燕(译).《<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M].上海:古 7

籍出版社,2010.08.01.

[11]刘劭(魏).《人物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04.

1、2、3、4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5、6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

1、2、3、4、5、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回 6出自《<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第158页 7、8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回 9出自《<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第158页 10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1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回

8


第二篇:曹操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作 者:刘 静

【内容提要】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本文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从“奸”和“雄”两个方面进行深入阐释和分析,旨在讨论其“奸雄”形象形成的内在性格原因。

【关键词】

曹操 《三国演义》 奸 雄

一、 曹操其人

曹操(公元155-220年),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又名吉利,字 孟 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该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的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官渡之战大破元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二十余万南下,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被孙权和刘备联军击败。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生前在北方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 1

定的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俗门弟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在所统治的地区内,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法接要》等书。曹操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二、 曹操的“奸”

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 “奸”是做贬义词用的,但如果放在曹操身上来说那只可作为中性词来理解。在作品的第一回中,曹操就出现并设计报复叔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谓“无奸不足以成英雄,无野心不以谋大事”。

(一)、政治层面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 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但到洛阳后却 发现“宫室烧尽,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献帝进退两难。这时,曹操的谋士荀彧出了个主意:“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①曹操大喜,从其计,将汉献帝接入许昌,“盖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修城郭、府库。”这样,汉献帝算是有了安身之地。但是,“自此,大权皆 2

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封奏天子。”有了汉献帝这块招牌,曹操就用“君命”大做文章。当时的刘备与吕布,都是曹操的心腹大患,曹操想用“君命”将二人全杀尽。这回又是荀彧献计:“今刘备虽领徐州,未得诏命。明公可奏请诏命,实授备为徐州牧,因密与一书,教杀吕布。事成,则备无猛士为辅,亦渐可图;事不成,则吕布必杀刘备矣,此乃‘二虎竞食’之计也。”后来曹操果用此计,只因张飞鲁莽而事败。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曹操见“二虎竞食计”不成,又施起了“驱虎食狼计”。一面暗令人往袁术处通报,说刘备上密表,欲略南郡。袁术闻之大怒而攻刘备。然后又明诏刘备去讨袁术。这样,使得袁术与刘备间发生战争。随着势力的壮大,曹操的行动由当初的隐蔽而转向放肆。在许田打围过程中,曹操用天子的宝雕弓、金鈚箭射死大鹿。群臣见了金鈚箭,误认为是天子射中,都踊跃高呼“万岁”。曹操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群臣大惊失色,而曹操却神情自若。不将宝雕弓送还天子,竟自悬在身边。 更为甚者,曹操发觉了献帝的衣带诏后,大开杀戒,将董承等五人并其全家上下七百余人斩首。至此仍余怒未消,带剑入宫,将已有五个月身孕的董妃杀死于汉献帝面前。至此,曹操的奸诈、野心表露无遗。

(二)、处世层面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的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行了数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 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可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将其杀之,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随而弃曹而去,在这里进而突出了曹操的“奸绝”。然后来曹操对误杀吕伯奢一家自感内疚,在处世方面有所改变。陈宫去后投了吕布,大骂曹操乃诡诈奸险之小人,而曹在下邳破吕布后而擒陈宫,曹尚有留宫之意,曹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曹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 3

“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②

(三)、用人层面

在用人方面,曹操更是“以权术相驭”的能手。这种权术,又是与一定的政治手腕结合在一起的。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打出“仁义”的大旗。在行刺董卓不成外逃后,曹操回家乡竖起义旗,“上书‘忠义’二字。”这是一面很有吸引力的旗子。没过多久,“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其中就有一大批很有才能的人,如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为了网罗人才,曹操一再以“忠义”号召于人。其次,曹操又以对下属施家厚恩作为笼络人心的又一手段,曹操对关羽即是如此。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关羽每有战功,曹操还封以重金,后又讨诏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如此等等,只为笼络人心,可惜曹操未能留住关羽。再次,曹操在笼络人心方面还采用了不以计较私人恩怨、不以地位出生,惟才识用。早在战国时代,蔺相如就对廉颇用了这种方法,在廉颇的多次刁难下,蔺相如表现出了他坦荡的襟怀,从而使廉颇自惭形秽。作为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人物,曹操亦如此,也具备了这样的气度。曾为袁绍书记、在讨伐曹操的运动中慨然写下“讨曹檄文”的陈琳,尽数曹操之恶。“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当袁绍灭亡后,曹操不记前嫌,收陈琳为从事。陈琳于是走进曹营,为曹操歌功颂德。再如,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势力远远高与曹操,因此曹营中多有与袁绍暗通者,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收缴到暗通袁绍的信笺堆积如山,而曹操淡淡一笑,付之一烛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大大笼络了人心③。

综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曹操乃千古难见的“奸绝”。就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正面人物刘备也时不时的表现出奸的一面。“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云:“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而!”,刘备听到此话打了个惊颤,手中的筷子,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乃从容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此话表现了刘备的机敏同时也表现了刘备的“奸”;再如赵云大战长板坡救出阿斗,当赵云将阿斗双手交与刘备时,刘备曰:“次孩险些害我一员大将也,要他何用?”随手向身后抛去,如此等等, 4

这不正突出了刘备的“奸”?乃至孙权、周渝亦是如此,所以说无奸不足以成英雄,无野心不以谋大事,曹操的“奸”正体现了这种道理。

三、 曹操的“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曹操从一个校尉刺董卓时显露头角,单人只骑,从陈留白手起家,最后出将入相,为魏朝打下了半壁江山,事业有成,这一点大家耳熟能详就不多言了。作为一个统治者,曹操也是很有方法的,能使很多都来投靠他,这点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这里就不再多说。但曹操本身也是有胆有识很会打仗的,不似刘备与孙权,全靠手下战将谋士。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很注意自身的修养,一生除了南征北战,还写了很多诗词歌赋,观沧海,龟虽寿等等。《三国》中对曹操是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描写的,可是这样,仍然掩盖不了曹操三国第一人的光彩。“诸葛智而近乎妖,关羽圣而近于神”,曹操却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自信自立自强,能吃苦头,也会享受生活,沉着坚毅而又富有领导魅力。就是作为一个敌人来讲,也比他的对手光彩得多,看看他对刘备的老婆以及刘备的兄弟关羽就知道了。在《三国》里明显的体现出“尊刘抑曹”观念,但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这一英雄本色,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人的领袖才能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说到: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 5

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

(二)、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

与刘备一样,曹操都是在镇压黄巾的不义战争中登场并由此起家的,小说对此一笔带过。首先,先从讨卓事件开始。在讨卓的十八路诸侯里,曹操虽然不是盟主,但发起人是曹操,他举荐了在当时诸侯里最有实力的袁绍为盟主而自己甘为马前足跑前跑后。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袁绍成其大功,一面又与袁绍及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之辈各怀异心,按兵不动,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入洛的良机。“竖子不足与谋!”这便是他的取得的教训。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号称“四世三公”“强硬莫敌”的大人物(袁绍之徒),原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疥癣之徒,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无疑是钻冰求名酥。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也是曹操横扫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其次,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曹操那出众的才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以官渡之战为例,他以粮草不足的七万人摧毁了袁绍粮草充裕的七十万人,作者在朴素无华的笔墨中,把曹操“以至弱当至强”的才能和气度描绘得唯妙唯肖。在这一战争中,袁绍的实力虽十倍于曹操,可是他刚愎自用,拒不采纳谋士的正确意见,结果他优势为劣势,变主动为被动,落及兵败将亡,众叛亲离;曹操则与其相反:他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灵活机灵, 6

结果化劣势为优势,被动为主动,一举挫败强敌,奇迹般地壮大了自己。其主观能力被表现得恰到好处,令人叹服。此外在平定吕布,张绣,马超的最后决战中也都十分生动别致地再现了曹操卓越的指挥才能。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仅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官,而且是“披坚执锐”的斗士。在曹操三十年的戎马关山,南征北战的军旅生涯中,他出生入死,几陷绝境,但却百折不挠,一旦认定目标,便镌而不舍。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用兵中输得最惨的一次。这次竞争几乎使曹操全军覆没,但他并不是刘备样的小本经营,一至残败便一蹶不振。他败后,便退回北方,休养生息,未几便又军威大振。虽然以后曹操不再有大规模的讨蜀伐吴,这方面好象是懦弱的表现,其实善于运筹帷幄,熟懂兵法的曹操知道,由于形势的变化,因时制宜,防守既能给人民给军事以休养,更重要的是以退为进,是更大的进攻,因为这样,他能以逸待劳地强有力地抵制来自蜀或吴的强大侵略,这是战略战术上的胜利,其结果使魏最终能一举来蜀平吴。

(三)、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

曹操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所有人物中最乐观的一个。俗云:刘玄德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孙权也只是恪守祖业,当一个世袭管家而已。而曹操则不同,他统一北方所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他自己身历百战,出生入死取得的。曹操在打江山和坐江山的几十年生涯中,虽然也哭,但他从没未打败仗或丢城失地而哭,他痛哭是因惜折良才,更多的一面是积极乐观,雍容大度的。如他不杀陈琳,就表现出他的豁达。谈及到曹操的豁达,就难免提及其笑。曹操的笑其状有很多种,有微笑,有转嗔为笑,也有大笑,当然也有我们常说的奸笑,皮笑肉不笑。其中笑得最令人难忘的恐怕是曹操在赤壁兵败道走华容中的三次大笑了。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当时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我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 7

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但正当曹操大笑不止时,两旁鼓声大作,伏兵从火光中冲杀而出。其第二次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这三次大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共同特点,即当形势危机,众将皆以为应当愁眉不展,胆寒心惊时,曹操却反而发出了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如果说曹操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在面对暂时的失败时,甚至是严重的失败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能及时把这种乐观的态度外化为极富感染力的身体语言,表情语言,从而起到稳定军心,振奋士气的作用。

(四)、任人唯才,心怀博大

知人善任,惟才是举是曹操的一个显著特点,历史上的曹操就以知人善任著称。对此,罗贯中的赞赏的笔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出来。他在用人方面,早在会盟讨卓,从对待刘关张的器重上已初见端倪。此后,他不分贵贱,唯才是举,他最惊世骇俗的举动,莫过于他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在这求贤令里,曹操不仅郑重的推出“惟才是举”的主张,还大步流星地将这一主张贯彻到无条件的程度,遂使“惟才是举”成为优先于其他所有原则之上的首选原则。从小说中看,此论并非夸张。曹操一方面的人才不仅济济可观,而且源源不绝、生员充裕,较之蜀、吴有着明显的优势。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但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曹操却为了赢得天下舆论的同情以吸引一大真正理解并忠于其事业的将士,即使在他威镇中原,位极人臣后仍不拘泥于一人一将之得失,其胸怀更加广阔。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他厚待刘备,不追关羽了。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博大胸襟了:曹操的谋士力主翦除刘备以绝后患时,他劝以“当今正用英雄之际,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虽后来刘备乘截击袁术之机,取得兵权,叛曹而去,至此,曹操也不深加追究,可见其宽容豁达。这 8

作为一个古代政治家,有如此胸襟和气度,的确难能可贵。

(五)、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

历史上的曹操除了唯才是举外还以奖惩分明著称,这些在小说中虽然未曾直接提出但却有着逼真的描绘:渭水兵败后,夏侯惇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了于禁的严厉制裁。夏不满,反诬于禁造反,于禁并不急于剖白。在大敌当前,他坚持“分辨事小,退敌事大”,于是整兵坚垒,迎击张绣,义无反顾。后曹明白真情后,对于禁这种襟怀大为动容。战后当即表彰于禁,并赐金器一副,封益寿亭侯,责夏侯惇治兵不严之过;博望兵败后曹操得知于禁曾对夏侯惇提出过较为切实的作战方针,只是由于夏一意孤行而致败,于是他又一次厚赏于禁。曹操赏人有物质奖励也有精神奖励,两者兼施,可见其英明。曹操奖励功臣慷慨热忱,同样,对于处惩有罪者则毫不容情。这点连他的亲眷子孙也不例外。

曹操在历史上采取过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积极措施。虽然小说对此没有正面描写,但不少章节却直接地展现了其重视和保护农业的积极愿望和举动。如他令军民屯垦便是一个积极的举动。再如,征张绣时,他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并皆斩首”,此令一出,“凡官军过麦田并皆下马,以手扶麦相递传而过”④,结果曹操的坐骑受惊而误踏了农田,欲拔剑自刎,众将劝之,而操坚持割发以首的自惩方式来维护法令的尊严,表现出了对农业的重视,因此沿途百姓无不“望尘遮首而拜,称颂圣德。这样百姓在军阀混战中得到暂时的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同时军粮自给这就大大地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种执法守法,严于律己的作风对于今日仍是值得鉴赏的。当然曹操的这些行为自然谈不上“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但对于那些说其是纯系收卖民心则是无可取处的,也突出了他作为“奸雄”的一面⑤。他的严明军纪,惜时以农,体恤民情等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9

(六)、曹操刚猛果敢的枭雄性格

曹操的玩弄权术,灵活机变,这是曹操性格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玩弄权术,是一切统治者不可短缺的政治手段。曹操办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富于进取心;孙权则谨慎稳健,三思后行,更善于守成。 人总是要死的,即使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无法超越死亡。在弥留之际,有的人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比如诸葛亮。有的人则像普通人一样,徒然眷恋着生活,眷恋着种种温情,牵挂着那些他难以舍弃的亲人,比如曹操。 这位顶天立地的“乱世奸雄”,临终前居然只关心一些琐屑的日常小事:将其妾杜夫人所生的一对年幼的儿女托付给四个年长的儿子;将平日收藏的名香分赐给诸位侍妾,叮嘱她们闲着时可多做些丝鞋,卖钱自给;将那些歌妓安置在铜雀台上,每月初一、十五,对着灵堂表演歌舞,供死者观赏;自己留下的衣裳,另外收藏。有些人则认为,曹操此举非英雄也,在临死的遗嘱里不涉及国家大事,而之谈家常琐事,实乃不顾国家之安危有失为人臣之理⑥。然则,曹操这么做巧妙地避开了禅代这个敏感的问题,至于他生前的功过是非就由后人去评说,同时也表现了作为男人应对家庭所担负的责任,这里正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代枭雄的性格。

总上所述,曹操的形象确实是复杂的,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从古到今人们对曹操形象性格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一直都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奸大诈”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知人善任、不记前嫌、极富领导才能与作战方略的军事家。他的“奸雄”本质,也是在那个动乱年代的他之所以纵横中原的重要原因。

20009年4月4日

【注释】

①、《三国演义》 百花文艺出版社,19xx年版

10

②、刘敬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

11

参考文献

1、此观点参考了《<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总论》 三联出版社,1695

2、《三国演义》 百花文艺出版社,19xx年版

3、《曹操与儒家的入世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85

4、《曹操的形象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12

更多相关推荐:
三国演义名句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一回解释这句话反映了客观的历史演变规律在罗贯中眼中历史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统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统一2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三人奋力救...

曹操诗句-对酒当歌

曹操三国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单为君故沉吟至今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酒当歌人...

三国演义名句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第一回解释这句话反映了客观的历史演变规律在罗贯中眼中历史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统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统一2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三人奋力救...

三国的名言名句

三国的名言名句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名言名句

一诗经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二尚书左传战国策5满招损谦受益尚书6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8辅车...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帝王情怀

浅析曹操诗歌中的帝王情怀摘要曹操一直因他政治上的卓越功绩而名垂青史作为一世之雄而雅好诗章的他在自己为数不多的诗歌作品中自然流露的王者风范帝王情怀却很少为人称道笔者将尝试从曹操本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曹操 陆游 苏轼的激励名言

曹操曾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曾说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苏轼曾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曹操名言

曹操名言,内容附图。

曹操名言

满意回答20xx032717171最通俗的就是这句宁可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了2另外苏轼赤壁赋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酒鬼和河南的几个酒厂最多提到的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4好多小青年...

曹操经典名言

曹操经典名言并非我曹操脸皮厚而是我把这世上那些庸俗不堪的纲常伦理早已不放在心上了世人都说我是奸雄可又拿我这个奸雄无可奈何你们这些自诩为君子的人也都败在我这个奸雄手里如果当君子的代价就是被凌辱被践踏被消灭甚至被杀...

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

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名言名句三国演义的名言1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智勇武将2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3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4大...

七上中考必记的72组名言名句

圆学子梦想铸金字品牌中考必记的72组名言名句考查频率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5秋风...

曹操的名句(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