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村》教案

时间:2024.4.7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古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句,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的哲理,尝试加以运用。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及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句,体会古诗韵味。

1.同学们你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好词好句,能说说“山”和“柳”开头的成语吗? (板书: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2.你们知道吗?这两个耳熟能详、千古流传的成语都出于同一首诗的吗? 在这首诗中,有一座座连绵的山,有一条条交错的河,有密密层层的柳,有明艳的花,在这之间,几间农舍若隐若现。(师边描述边板画)

3. 这么美的地方在哪里呢?(板书:山西村) 是谁发现的?(陆游)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游览一下这美丽的山西村。

4. 初读诗句,学习生字词。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老师要表扬全班同学,你们都能够借助音节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这样做很好。现在谁想把这些生字准确得读给大家听。

5.课件: mò là hún yí

莫要 腊月 浑浊 疑问

6.你觉得哪个音容易读错的呢?哪个字容易写错的,要提醒粗心的同学。现在让我们把你自己觉得难写的那个字书空写一遍。

7.教师范读 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吗?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一起读。

二、了解背景,学习查找资料。

1. 出示资料,搜索有关这首诗或陆游的信息资料

课件: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 小结:这些信息挺重要的,可能对等下理解、学习、感悟诗歌有帮助,学习古诗特别需要借助资料。

三、读诗入境,赞民风民情。

1. 了解诗意,写了农家主人热情接待诗人的事。

现在我们跟着陆游去游山西村,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有什么活动呢? 课件出示:(接待客人的情景)让学生说出“吃,做,聊,唱,玩……

2.诗人在诗中只写了一个“留“字,为什么不把之前同学说的动作词写到诗中呢? (一个“留”已经包含了一切)

3.请同学们展开你丰富的想象能力,想象村里的人见到陆游会说些什么?现在老师来当陆游,你们当村民来试试。

出示:莫笑庄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带着你现在的感受读这句诗。

4.联系背景,体会作者陆游受到款待以后的独特心情。

从刚才的资料中可以知道陆游那段时间是最孤独的时候,在那里受到村民的热情接待,他的心情会怎么样?带上你激动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四、品词析句,悟人生哲理。

1.陆游离开村子的时候,发现这条村子的景象是什么样?(提示:山,水,树) 多美的村子啊!

2.课件出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山清水秀疑无路,柳绿花红又一村。”进行比较,体会诗句的意境及表达的准确。

3.体会心情。

现在让我们去体会一下陆游现在的心情。

一座座山重重叠叠,一条条水纵横交错,走着走着, 我的心情……

柳荫深深,前路迷茫,穿过柳荫深处,啊,鲜花明丽红艳,眼前忽然一亮,又是一个村庄,我想那村庄(村庄是什么样的?陆游虽然未见,但已在心中憧憬,描绘)我的心情…….(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当中的情景吧!)

5.小结:此时,诗人的心情有变化吗?怎样变的?你能读出这样的对比变化吗?

六、适度拓展,赏诗人情怀。

这一重重的山啊一道道的水,我正在猜想到底有没有路呢,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就展现在我的面前。这样的美景同学们可能没有见过,但是,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相似的心思呢?

七.联系实际,升华人生道理。

1.陆游仅仅写山西村的美丽吗?,自己的心情吗?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积极向上、乐观)

2. 根据提示写话:

(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师小结:生活中谁没有困难,生活中谁没有挫折,谁没有失败,但只要牢牢记住这千古流传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一定能走向希望,走向光明,走向美好的未来!

八.作业

必做题:继续读诗,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选做题:搜集有关作者陆游的生平资料。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陆游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第二篇:优秀教案示例集合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归田园居 游山西村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

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

【教学目标】 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句式。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妙处。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教学重难点】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境,感受其画面美。 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教学过程】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

一、导入新课 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学习选自《水经注》的《三峡》。 短文两篇

二、作者简介 第一课时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学习目标】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 知识目标

句。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1)读准字音: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1)播放录音,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能力目标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自学能力。

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三声/泪沾裳。” 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德育目标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教学重点】

五、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感情。

(山、水) 【教学难点】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 【教学过程】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第一课时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导语设计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 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水)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

2.有一个顺序吗? 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二、介绍课题、作者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 三峡 教案示例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帮助学生规范字音和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2.欣赏美点:

(1)老师引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也描绘了一幅这样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那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①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石壁耸立两岸,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欣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作者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这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让学生思考回答。

(“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你觉得这一句还有哪些字也用得特别传神?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沉鳞”指潜游在水中的鱼,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问题四: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描绘这幅画面吗?学生动笔写,并自由表述。 四、体悟感情

有个词叫“文如其人”,也就是说通过文章可以窥出作者当时写作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那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文章中可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强烈感情,也可看出他寄情山水的悠闲和清高,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则表现了他的自豪之感,把自己与谢公相提。)

五、想象拓展

1.陶弘景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仙境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梦想的人间仙境,你能描绘一下你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吗?学生自由表达。

2.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

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六、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预设】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 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北宋年间,有一位大文豪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三苏”,大家想一想,这位大文豪是谁?对,是苏轼。他出生于较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21岁中进士,一生坎坷多难,几度遭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欣赏这篇描写月色的文章。

二、作者介绍

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介绍作者基本情况。 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

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课文范读视频。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意境。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

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四、体悟感情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一起声情并茂地来朗读课文。

五、想象拓展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月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板书设计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二、作者及文章简介

1.通过媒体资源介绍作者周密。

优秀教案示例集合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归田园居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2.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简要讲解大潮背景。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

的特点。

观潮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给学生播放本文的范读视频。让学教案示例 生整体感受文章。

【教学目标】 2.学生在观看完视频之后,再细品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知识目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 2. 品读赏析,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的盛况。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 能力目标 说说它们的妙处。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的改写。 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德育目标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 【教学重点】 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 引导学生学习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积累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 【教学难点】 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雄伟壮观。 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 【教学过程】 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 一、导语设计 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通 (4)文章是如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过视频让学生了解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

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

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

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

(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课堂小结,探究学习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课下,请同学们将下面的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六、板书设计

28观潮 海潮的雄伟壮观 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弄潮健儿英姿 观潮人众之多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湖心亭看雪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赏析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

2.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 德育目标

文中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句子。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通过教学媒体资源,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四、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共同解决

1.提出重点字词: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⑵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⑶余拿一小船:撑,划。

⑷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⑸焉得更有此人:还。

⑹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豪爽。 2.学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五、分析文章结构

(一)走进“湖心亭雪景”,感受白描手法,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人组合作讨论

1.这段文字中的三个“与”能否省略?

2.这段文字中的四组数量词的使用,是否恰当?

3.这段文字虽是写景文字,其中却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提示: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造成了一种苍茫的浩大气象,与后文的“上下一白”,共同描绘出雄浑阔大的背景。第二句,用了四组数量词(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勾画出作者眼中的湖上景物,与第一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们极其渺小,好象要融入苍茫宇宙的味道。读过之后,我们不难想见作者独行

于茫茫雪夜中所感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悟。

(二)走进“湖心亭奇遇”,联系上文,理解作者的情怀。

1.文中提到的“舟中人两三粒”,与“独”字是否矛盾? 提示:在作者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像舟子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当张岱奇迹般地在亭中见到另两个人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心理?

提示: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大喜过望应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暂的相遇之后就是别离,不禁让他悲从中来,但毕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让人愉悦不已,情感一波三澜。 3.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痴”的表现。

提示:⑴在此时此地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⑶本是故国难觅,知音难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他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 教师小结: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写景是本文的重点,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内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两者当中又始终贯穿着作者的复杂情感,三者有机结,天衣无缝。

六、问题研讨

(一)关于白描手法:

读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手法就叫做白描。你能简要分析文中白描手法吗?(作者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却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景物的小,他真正要突出的景物是什么?(是要突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壮观景象。正是这种满世界都白的奇观,才使他觉得眼前的具体景物都变小了。)

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足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二)文章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文章用白描手法写要西湖雪景,叙述了湖心亭奇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七、课后作业: 1.

2.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诗四首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的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先和学生交流,之后通过教学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他们的生平。

二、课文讲解。 1.了解课文背景 2.欣赏、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跟随媒体资源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学一学: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解词析句,教师和学生一起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一)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二)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三)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 语言“自然、通俗”

(四)《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五)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六)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1.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2.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问题研讨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1.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2.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3.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4.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5.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课后作业

1.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3.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1.介绍生平

谁能够说说王维的的生平呢?先和学生交流,之后通过教学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他们的生平。 2.解释引读: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又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读《使至塞上》,学生跟读。

2.说一说: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的生平和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读《渡荆门送别》,学生跟读。

2.说一说: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课后作业

1.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背诵这两首诗;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更多相关推荐: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作者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在游山西村中游字贯穿全诗我的教学...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默写游山西村3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心境学情分析本文是一首古诗由于古今用词的差异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有些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逐字译解结合地方习俗帮...

《游山西村》教学案例

游山西村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3页内容教材分析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积累古诗名句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了解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3背诵古诗默写游山西村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理解诗中所含哲理教学准备风景画课本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陆游理解诗意背诵本诗2理解主题学会赏析名句体味诗词意境3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游山西村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主讲教师李丹学校大通湖南京湖完小联系电话130xxxxxxxx教学目标1认识本文生字会写本文生字重点指导疑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默写游山西村3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_doc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游戏公平这节课属于概率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掷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试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能自己尝试...

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登山游戏》教案

登山游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登山游戏二教材分析棋类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儿童所接触的有各种各样的棋类它们的游戏规则画面游戏线路及角色棋骰子的设计各不相同本课以登山作为题材...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反思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讲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根据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制作教具如图片实物或...

第5课《登山游戏》教学设计

领域:设计·应用造型·表现课时:1课时(总9)教学目标: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画一幅登山游戏线路图,再制作棋子,大家一起玩一玩。教学重点:用线和形的组合,在纸上画棋谱。教学难点:画面的布局。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好…

游山西村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