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之藏语

时间:2024.4.1

少数民族语言之藏语

藏语是我国藏族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省的部分地区,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代藏语有以下特点:

(1)浊辅音声母趋于清化,局部地区所保留的浊声母都是来源于古复辅音声母中的浊基本辅音;(2)复辅声母赵于简化和消失,只在局部地区保留带前置辅音的二合复辅音;(3)单元音韵母增多,特别是鼻化元音;(4)元音有长短区别,并与声调有互补关系(5)有鼻化和非鼻化两类真性复元音韵母;(6)辅音韵尾趋于简化,从而引起带辅音韵尾韵母的简化;(7)有较完整而稳定的声调系统,而助数量有增多的趋势;(8)谓语是后置表达系统(即谓语的语法意义由谓语之后的万分表示);(9)构语和构形的语素之间有丰富的减缩变化;(10)动词只保留简化的屈析变化,而且它已失去独立表达语法意义的功能;(11)动词有丰富的体的范畴;(12)判断动词和存在动词有两种表示不同人称的词汇形式;(13)动词无人称和方位范畴;(14)单一万分表示否定(即在所否定的词的前或后加否定成分表示);(15)有丰富的助词,而且常常有减缩和独立两种形式;(16)形容词和部分派生名词有构词后缀;(17)有敬语和非敬语的区别。

根据藏语的结构:

其中主要动词为vgro,时态助词为rgyu,辅助动词为yiu,这三者的结合表示未行。这样的动词,时态助词,辅助动词三结合的句式,开始取代屈折式的动词形态。

4.单辅音韵尾还很丰富,只有va韵尾开始脱落。例如:撒刺(shang),思答笼刺(stag lung),茶里巴(tshal pa),乌斯藏(dbos gtsang),公哥罗古罗思(kun dgav blo gros)等等。从以上举出的例子来看,藏语在第一时期有的那些单辅音韵尾大都还存在。

5.今天流行的藏语书面语正式定型。通过第三次“厘定新语”,纠正了历代藏语的异体字及语音等等,使藏语书面语正式定型。藏族僧俗文人学者通过这个规范化了的书面语,译著了许多文、史、哲方面的巨著,其中影响最广的有萨迦班智达的《萨迦格言》和《智者入门》等。

第四 近代时期藏语

十三世纪中叶,通过元朝和以萨迦派为代表的藏族政教领袖人物的共同努力,结束了将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建立了统一的政教合一政权。可是,这二百余年的分裂割据,使藏语形成了许多方言、土语,使操不同方言人的交际发生较大的困难,尽管有超方言的文字—藏文为媒介。

时间大致为十三世纪末叶到十八世纪末叶的近代时期,藏族僧俗文人创作了许多名著,特别是藏族传统文法《三十颂》和《音势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进一步的完善,有关文法的书籍,论著汗牛充栋。

这时期藏语形成如下特征:

1.复辅音声母大量减少。例如:札巴坚参(grags pa rgyal mtshan),朱贡(vbri gung),萨迦(sa skya)等,在第三时期藏语,即近古时把藏语中,这些例子都是复辅音声母,而这时期开始变为单辅音声母发音。还有罗布藏(blob zang),札卜素(rgyam tsho)等的后一个音节即bzang、mtsho,原为复辅音声母,而到这时期,开始把后一个音节的前一个辅音声母b、m变为前一个音节的辅音韵尾。

2.复辅音韵尾的第二个辅音sa消失。上一时期藏语中发为“乞刺斯八”,发为“牙里布藏思”,但此时期开始,分别发为“札巴”和“牙布藏”,即复辅音韵尾的后一个辅音不再发音。

3.单辅音韵尾仍然比较丰富,但sa韵尾开始脱落,近古时期藏语中(dbus gtsang)发为“乌斯藏”,(blo gros)发为“罗古罗思”,但从这时期开始分别发为“乌藏”和“罗珠”其余的单辅音韵尾还很多,如:诺尔布(nor bu),珠尔默特那木札勒(vgyur med rnam rgyal)等分别为r、 d、 m、 l等辅音韵尾。

4.有些方言、土语中,由于浊辅音声母的消失,具有声位价值的声调产生。藏语发展到近代时期,有些方言、土语,特别是卫藏方言的许多土语中,几乎所有的复辅音声母和浊音声母都已脱落消失,以此引起以前没有音位价值的声调,开始演变为具有音位价值的声调,即具有音位价值的声调产生。

第五 现代时期藏语

时间大致为十八世纪末叶以后。这时期的藏语,与前四期比较,较容易勾画出其面貌,原因有二,一是有相当丰富的文献材料;二是解放后各族语言学家撰写的有关藏语(现代藏语)的论文、论著也很丰富。

从这些材料来判断,现代藏语有如下特征:

1.大多数方言、土语中,已无复辅音声母。少数土语中也只有带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声母。如工布江达语的mg等。

2.单元音韵母逐渐增多,而且由于鼻化韵尾nga、na、ma等的脱落,开始形成比较完整的鼻化元音。

3.辅音韵尾进一步减少,只剩下几个nga、ma之类鼻音韵尾。

4.具有音位价值的声调在卫藏方言中已稳定,康方言中开始产生。

5.结构助词的减缩,引起产生更多的复元音韵母。

6.词汇得到空前发展,特别是科技词汇和借词伪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藏学界藏语语言学者的论文,论著中,对现代藏语有相当丰富的描写和论述,通过这些观点相近的论述,大家对现代藏语的特点已了如指掌,笔者不再赘述。

小结

藏语发展到今天,演变得使古人不能相信这个语言乃脱胎于他们曾经用来交际的语音复杂、没有声调的那个语言;同样,当代许多人也不相信,现在他使用的语言来自跟藏文(指三次“厘定新语”前的藏文)一样的语言。可是千年来的藏语发展史证明,这是事实。藏语发展的总趋势是:语耷大幅度地简化;声调,即具有音位价值的声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语法表达系统,从屈折变化向虚词结构发展。

笔者在本文中,通过藏语语音的分析,将藏语历史分为五期,即第一时期(时间为七世纪中叶之前;第二时期(时间为七世纪中叶到十世纪中叶);第三时期(时间为十世纪中叶到十三世纪后期);第四时期(时间为十三世纪后期到十八世纪末叶);第五时期(时间为十八世纪末叶之后)。其中文字出现前的藏语分为一期,笔者称它为第一时期,也叫原始时期藏语。那么,在此之前的藏语是否还可以分几期?当然可以分,至少可以试一试。但是,由于材料的欠缺,笔者认为很难归纳出比七世纪更早一些的藏语面貌,而且分出后的可信性让人怀疑。现代许多藏语言学家设法从现代藏语文的共同特点来探讨和解释他所分的第一时期(六世纪之前)藏语特征。这种分法和解释,比较缺乏说服力。主要是语音特点:创造藏文时的藏语有二合、三合、四合复辅音声母,而现代藏语文的任何一个语言都没有四合复辅音声母。这是其一。从元音角度看,现代藏语支的大多数语言,都有相当丰富的单、复元音韵母,但创造藏文时的藏语却只有屈指可数的五个单元音,此为其二。直到近古时期,藏语只有轻浊声母的高低调,而没有具有音位价值的声调,但现代藏语支的任何一个语言,都有比较完整,系统的声调,此为其三。故此,笔者认为在材料欠缺,论据缺乏说服力,可信性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谱写比七世纪更早一些的藏语发展历史。相反,如能着眼于藏语支的各语言分开时的语言特征,那么,倒很可能比较准确地勾画出比七世纪更早一些的藏语面貌。

藏语之拉萨话:

1.藏语(拉萨话)有28个声母,17个单元音韵母,2个复元音韵母,有4个声调。安多方言没有声调。藏语语音的一大特点是有大量复辅音声母和韵尾。语法上藏语主要利用词序和虚词来表达句子成分的各种关系。藏语动词有式和时体的语法范畴,以曲折形式来表示。藏语的虚词分两类:一类是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各种关系、时体和语气等意义的助词另一类是单独或与时体和疑问助词一起表示动词的时体和语气的辅助动词。句子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在主语后,谓语前;如果是双宾语,间接宾语又在直接宾语前。形容词、数词、指示代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之后。人称代词、名词作修饰语时需加领属助词,在中心词前。动词和形容词的修饰语在中心词前。构词方式主要是复合法。复合词多由两个词根组成,并且有几种词素音位变化,也有些复合词由三个词根组成,但凑成四个音节。卫藏地区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有敬称和非敬称的区别。

语法

藏文每个音节有一个基字,确定该音节的中心辅音,基字上方或下方可以加元音附标表示不同的元音。基字上方有时有一个上加字,下方有时有一到两个下加字,前边有时有一个前加字,表示该音节的声母是复辅音。复辅音的连接顺序依次为前加字、上加字、基字、下加字。基字后边有时有一到两个后加字,表示该音节有一到两个辅音韵尾。

藏文有/a/、/i/、/u/、/e/、/o/五个基本元音,每个无附标的藏文字母表示元音为a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i/的音节,在字母下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u/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e/的音节,在字母上方加附标?表示元音为/o/的音节。在拉萨话中,如果一个音节以?/s/、?/d/、?/n/、?/l/为第一后加字,元音要发生音变,/a/读成/?/,?/o/读成/?/,?/u/读成/y/,并且?/s/、?/d/两个后加字不发音,后加字?/n/和前面的元音合成鼻化元音。

藏文语法相当丰富,动词分四个时态,而且时态的系统呈现很多例外。

四个方面来探讨汉藏语词语间的文化差异。

一、 有关问候词语词类的文化差别

众所周知,藏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不管你是什么民族、来自何方,只要到藏家做客,必定会得到热情的接待。你与主人家初次见面时,若主人家是新都桥人,她一定会热情地对你说:“a dka’ thal”(辛苦了吗?)。当你们分别时,她一般会对你说:“dka’do”或“bde mo”。“a dka’thal”相当于汉语的“辛苦了吗?”,但在藏语新都桥话中不仅有“辛苦了吗”的意思,而且还含有“欢迎”之意。

一般情况下用“dka’do” 或 “bde mo”来充当“再见”,但两者间还是有些差异。因为,“dka’do”是指辛苦了。“bde mo”的原义,藏汉词典注释为:安乐;安康。若以其原义为准,两个词都没有 “再见”的意思。因此,严格意义上讲,藏语中没有与汉语“再见”可以相对应的词,但这并不是说藏族没有说“再见”的习惯。

在新都桥地区,对别人说再见时,不能乱用“dka’do”和 “bde mo”。因为,它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dka’ do”一般在下午饭前(大约下午四、五点钟)对别人说“再见”时用; “bde mo”则用于下午饭后至天亮之前。(注,新都桥地区一天的就餐情况及其时间为:snga-ja(大约5、6钟)、di-’i、(大约7:00-8:00。相当于内地的早餐)、nhin-zhog(中午饭)、mdzhar-ra、(大约16:00-18:00。相当于内地的晚餐)、dgong-zas(大约20:00-22:00))

在汉语中有这样一种打招呼的习惯,“吃饭了吗?”这是汉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但这对一般的藏族人而言,是无法理解的。据说以前有一个藏族老人,有一次他去城镇买东西,回来后对他的家人说:“看来汉区遭天灾了”。他的家人不解地问:“为什么?你又没去,你怎么知道别人那里遭天灾呢?”。那位老人得意地说;“我是谁!连这个都不懂?你们好好听着,我给你们讲。我这次去城镇的时候,那里的汉人们见了面就说:吃饭了吗?若他们那里没有遭天灾,缺粮食。你说他们为什么见了人就问吃饭了没有”。这个故事本身有无真实性,对我们目前的创作而言,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但我们用文化的视角来分析这个故事,就不难发现,这位老人家是把汉语的问候语“吃饭了吗?”,误解成句子字面上的意义即其原义。

与以上的句子较相似的,在藏语中也有这么一句话“ja ’thung”。从字面上去理解是“喝茶”。该句中的“ja”字可以注释为“茶”,即作饮料的茶叶和经过水泡,水熬的茶叶”。属外来词。是从汉语的北方方言中音译过来的。但“茶”一词的含义传到藏区就得到扩张,不仅有茶的意思,而且还有吃饭的意思。因此,对以上句子正确理解应该是“吃饭”,而不是“喝茶”。对“茶”字的理解和应用不一样的主要因素在于,茶对汉藏两民族的影响力不同。对于藏族而言,茶是日常食物中的主要一个元素,基本上离不开茶。我们可以这么说,“没有茶的藏餐,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藏餐”。这里的“茶”主要指的是酥油茶。因此,茶

对藏族的饮食、习俗、文化都有着深远地影响。而在汉区截然不同,汉民族虽然喜爱饮茶,也有自己独特的茶文化。但是,茶对汉民族而言,只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时的饮料,可有可无。因此,仅从茶对两者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而言,对藏族的影响远比汉族还要深透、彻底一些。显然,从而迫使两者对“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产生差异。

以上几个例子足以说明,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事物的认识有所区别。即便说的是一个事物或一件事情,但还是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当我们去理解和认识另一个民族的东西时,甚至是一句话、一个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意义(字面)上,应该去分析它所包含的文化。这样以来,第一,我们可以较正确、较科学地认识到所要探讨的事物的本质。二,有利于提升我们对外语知识和其所属文化的认识程度。


第二篇:藏语是世界第二大世界先进的语言


藏语是世界第二大世界先进的语言~

藏语是富有表现力的优美雅致的语言,藏语的语调抑扬顿挫,十分明快。据统计,在国内使用藏语的人口有500多万人

藏族人从小就学习谚语。藏族谚语有悠久的历史,在公元9世纪前后的藏文史料中,有一部《松巴谚语》集,就记录了一批谚语。公元11世纪时,藏传佛教噶当派高僧博多哇善于引用谚语宣讲佛法,后来由他的弟子将他的讲话整理集录成书,名为《喻法宝聚》,其中也记叙了大量的谚语。在藏区流传的谚语集有六七部。藏语称谚语为“丹慧”,无数丹慧内容丰富,寓意深邃,贯穿在神话、传说、寓言和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中。藏族谚语常用排比、譬喻、夸张等手法,而它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具有灿烂的民族色彩和浓郁的

高原气息。在藏族谚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大多同雪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密切相连,如雪山、湖泊、峡谷、牧场;如喇嘛、菩萨、经典、白螺;如大鹏、白鹤、牦牛、骏马;如糌粑、乳汁、氆氇、哈达,都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事物。所以,藏族谚语光彩照人,充满智慧之光。像“心善如奶汁,良言似钥匙”、“人不要纠纷,树不要节疤”、“马贵不在鞍鞫,人贵不在财富”、“马踏软地失前蹄,人听甜言栽跟头”、“布谷鸟爱黎明,猫头鹰盼黄昏”等等民谚,犹如草原盛开的花朵,姹紫嫣红,令人耳目一新。难怪藏族有这样的说法:“话无丹慧难说,器无把柄难握”,“语言要丹慧,姑娘要妆饰”,“可口的酒是甘露,悦耳的话是丹慧”.

“水积多了成江河,丹慧积多成学问”,藏族把一个人的辩论能力和掌握谚语的多寡视为其才智高低的标准。他们娴于辞令,善于使用谚语,在讲话时如同

清泉汩汩,滔滔不绝,倘若一时确定不了该用什么词继续表达时,就会用一种不带任何含义的语言空间。藏语有不同的声调,所以同一发音用不同的声调来说,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凡是来到藏区的客人,当他第一次听到藏族朋友讲话时,尽管对讲话内容一无所知,但仍会感到,在高低轻重配置中的藏语音调是那么和谐入耳.

毫无疑问,语言的功能是交流信息,然而,当一个民族步入审美领域后,语言就同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构成了美感追求中的几个方面。对藏族来说,由于他们世代过着游牧生活,除了民歌和土风舞外,其它审美欣赏是有限的,于是,迁徙在千里草原上的牧人,更多是在言谈中娱悦自己,久而久之,语言成了审美享受的中心。在藏区常有这种情况:每当遇到地区或个人间的纠纷时,双方便推举口才好的人出面

对垒说理,这种善言者藏语称之为“中间人”。双方的雪堪当众辩论,高明的雪堪善于使用异乎寻常的平缓语气,投出极富哲理的丹慧,向彼方发难,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以尖刻的诘问使对手难以招架。双方“雪堪”的说理,有时遮遮掩掩,意在言外;有时单刀直入,冲刺要害。他们互相申说责问,劝谏商榷;他们引经据典,慷慨陈辞。这种演说不受时间限制,当某方面“雪堪”发言时,所有在场的人认真谛听,绝不交头接耳或前仰后合。按照藏族习惯,在别人结束议论前,用语言或行动打断是失礼的行为。就这样,双方“雪堪”都运用自己的言词,去揭示事情的真象和本质,用哲理去说服对方,最终达到明辨是非,平息事态的目的

在藏区,讲演会在社会交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参加讲演会是一种享乐。不论是什么性质的谈话,只

要允许参加,人们就一定按时到场,哪怕那天下着瓢泼大雨,狂风卷地;哪怕那天他因病正发高烧,头重脚轻,他也绝不会缺席。在谈话会上,如果某人能抢先发言是一种荣耀,如果事先喝了一点酒,讲起话来更是铺天盖地,没完没了,好像在这个会上需要讲话的只有他一个人

藏族人说话彬彬有礼。有许多民间谚语是阐述言谈艺术的,如“慢慢熬出来的茶味道好,慢慢讲出来的话意思明”;“不放盐的茶没喝头,不加谚语的话没听头”;“话未出口先考虑,鸟未展翅先鼓翼”;“没套嚼子的马嘴巴硬,缺少礼貌的人口气大”;“马要跑在平滩上,话要讲在道理上”等等。这些语言的精妙,不仅在于比喻形象和辞藻华美,而且在于它们寓意的深刻,在这些谚语中浓缩着丰富的人性内容。

牧人见了客人打招呼时要说一长串的问候话,从

家里人平安问到牲畜平安,从亲戚好问到朋友好,必须从头到尾一一问遍,他们对这种一长串问候话,不厌其烦;在同客人告别时,也要说许多送行的话,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祖父和老祖母们,一遍又一遍地祝颂客人无灾无难、吉祥平安、福运长久、扎西德勒,他们对这种一长串的祝愿语,也从来不厌其烦。 语言并非虚掩之物,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折射着社会和人们的意识。在藏族人的习惯中,说话直来直去,不须有那么多的顾虑,也不须有什么防卫,而是舒展自己的心灵,就像开在阳光下的花一样。藏族禁止以恶语伤人,藏族谚语说:“善言相睦是为人的根基”;“话语虽无刀刃,能把人心上的油脂挖去”;“一言失口无法捉住,利箭射出不再回来”,在藏语中实实在在找不出粗鲁的脏话来。当一个牧人和对方争执起来而激动了的时候,充其量不过是辱骂对方

说:“你这个白痴”,“你这个恶蛇”,“你这个麻疯病患者”,或者说:“你这个来世成为鳄鱼的”,这已是胜过杀人刀子的、使对方难以容忍的言辞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在藏语中没有污言秽语,但根据藏族的逻辑,如若某人得罪了你,你直接骂他本人才是,不应移怨到此人的亲属,特别是长辈亲属的身上。不把诋毁指向憎恶者本人,偏离真正的对象,指向其母亲甚至祖母、外祖母发泄的做法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因为伤害你的毕竟不是对象的亲属。而且,用那种与“性”相关的言辞对人辱骂,也违背藏族的习惯。

藏族人对他人称呼时,语言是十分娴雅的,为了表达亲切,常在称谓或人名前后添加助词,如有些地方,习惯于在称谓或人名之后加“拉”字音,如“阿米拉”、“阿伊拉”、“丹增拉”、“扎喜尼玛拉”等;而在有的地方,习惯于在男性的名前添加“侠布”的助词,如“侠布多日

杰”、“侠布当周才郎”等;在有的地方,当呼唤同辈或晚辈的名字时,习惯用“嘎”或“洛”的音加上名字的第一个音来表示钟爱,如把罗桑达杰称作“罗嘎”,把丹增吉布称作“丹嘎”,把才仁东主称作“才洛”,把扎西才让称作“扎洛”等;也可用某个名字的第一和第三音构成爱称,如巴桑罗布的爱称是巴罗,扎喜索朗的爱称是扎索。藏族在习惯上不准对老年人直呼全名,比如,有位老人叫南加才郎,晚辈只能称他为南加老爹,而南加只是他名字的一半。

在藏语中有一般用语和敬语的区分。敬语的流传是与藏族社会中重身份、重等级的习俗相应的。比如,在藏语中的问候语:“您来啦”,一般用语说:“秋团当”,对长者或尊者应说:“切拉亥不当”;“请坐”,一般用语说“秋多”,对长者或尊者应说“切尤”;“请喝茶”一般用语说“加通”,对长者或尊才应说“加余”;“吃糌粑”一般

用语说“糌粑索”,对长者或尊者应说“糌粑撒”;在告别时所说的含有请走好之意的“慢走”,在一般用语中说“嘎力卓”,对长者或尊者应说“嘎力撇”;说“过来”这个词时,对身份同等的人说“卓哇”,对长者或尊者应“拍扒”;俗人使用的碗称“尕如”,喇嘛使用的碗要称为“苏得喝”;俗人骑的马称“史搭”,喇嘛的乘骑要称为“曲巴”;俗人的头称作“过”,喇嘛的头称作“吾拉”;如某物是一般人送给的,在言谈中说此物由某人“新当”,若是贵人所赐,在言谈中要说此物由某人“阿能多”;对于幼年或青壮年人死亡称为“呵颂”,老年人死亡敬称“佳颂”,对喇嘛的死亡要使用最敬语“仲颂“;对于一般人讲话中的嘱托以“呀呀”的声音来答应,对长者或尊者的话,则以“拉索”的声音来应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藏语中,怎样根据对象及场合的变化来正确使用敬语和最敬语的规定,虽是藏族传统社会身

份等级制的遗俗,但它却从另一面保障着语言的俊秀隽永,为藏语的措词增添光华。

语言是历史的沉淀,能以它独具的性质帮助人们认识一个民族的过去;语言又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工具,它也直接关照现代生活。

言为心声,一个美的心灵,需要美的语言.

更多相关推荐:
学生民族变更证明

证明兹有我校五1班高菲菲同学女身份证号52272920xx0221062X其父高朝全是汉族母亲陈敏是布依族因升学就读等需要现在需要民族变更即将高菲菲的汉族变更为布依族特此证明长顺县罗湖希望小学20xx年11月2...

少数民族成份变更申请表_8894

民族成份变更申请表2此表一式五份市县市区民族部门市县市区公安部门派出所各一份

少数民族厅说明

少数民族服饰厅说明1藏族金花锦水獭皮女袍20世纪中期四川省石渠县藏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常见的藏族服装是上穿绸布长袖短褂外着宽大的斜襟右衽长袍这种宽松的袍子很适合高原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金花锦是藏民最喜爱的一种面料...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样本

项目申报样本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建设项目项目名称申请单位建设地点负责人联系方式建设年度申请报告盖章20xx年月1建设项目一基本概况一项目申报单位概况企业申报项目需有主管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投资项目现有生产...

西南民族大学工作证明参考模板

西南民族大学工作证明兹证明同学身份证号系西南民族大学届专业本科专科研究生班毕业生现为我单位员工特此证明单位名称单位联系人单位联系电话单位通讯地址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日期年月日

十三五重点项目-少数民族服装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少数民族服装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项目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资金申请报告是项目投资者为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而出具的一种报告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政府只审批资金申...

20xx年新疆籍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

20xx年新疆籍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学院专业120xx年新疆籍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汇总表2

“十三五”重点项目-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申请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单位根据国家发改委规定凡是被纳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项目投资申报时必须编写项目申请报告项目申请报告是针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核准制而规定的一个文体拟建项目从规划布局资...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在职考生)定向协议书(格式)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在职考生定向协议书格式甲方招生单位乙方定向单位丙方定向生本人丁方定向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根据20xx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管理办法就丙...

20xx中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复试分数线

爱考机构中央财经大学20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总分分数线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20xx年厦门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对口支援专项计划考试科目为三门的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是280分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20xx年厦门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对口支援专项计划考试科目为三门的专业考研复试分数线是280分20xx年厦门大学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和对口支援专项计划考试科目为三门第1页...

关于20xx年报考少数名族骨干研究生计划的一些问题

关于20xx年报考少数名族骨干研究生计划的一些问题每到这个暑假不少同学开始准备考研相应的查阅各种资料关于少数名族骨干计划因为执行的时间并不长许多同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我而言我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关于是自己考还...

少数民族证明(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