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案

时间:2024.3.31

《我与地坛》学案

【学习目标】

理解作者独到的人生感悟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地毯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晨读积累

已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注释】浩荡:广阔深远的样子,也就是浩茫之意。

白日斜: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

吟鞭:即马鞭;作者在途中,一边策马行进,一边吟诗,故言。

东指:出城门向东;

天涯:原意是天边,此指遥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作者自况。龚自珍因被迫辞官回乡,故自比为落花。后一“花”字,当指一代新人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开拓为表现自己离愁别绪的丰富感情,诗人用了“浩荡”一词来形容“离愁”,既强化“愁”意。又体现出诗人狂放深沉的内心思绪和个性特点,这里典型的诗人本色。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局的化用也恰倒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动人肺腑。

二、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xx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xx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xx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xx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病隙碎笔》、《命若琴弦》、《原罪宿命》、《钟声》、《我的丁一之旅》等。

三、字词积累:

1、识记字音

宿( )命 坍( )圮( )玉砌( )雕栏 亘( )古

撅( )捋 蝉蜕( ) 窸窸( )窣窣 ( ) 嘈( )杂熨( )帖 猝( )然 倔( )强 隽( )永 恪( )守 焦灼( )

2.解释下列词语

坍圮:

隽永:

恪守:

失魂落魄:

声名狼藉:

熨帖:

浮夸: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 课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可课文除了写自己,写地坛之外,还写到了什么?

2、 课文中第一处同时出现这三个要素的句子是???

3、文章共几个部分?总体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

(二)精读精研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8、他到底怎么了?他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想要逃避?用原文的回答。

9、 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难题”是哪些?体会其中的意味。 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10、母亲是怎样面对这样的“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11、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的原词组合回答。

12、这样的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课文原文回答。

13、如何理解“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一句的含义?

五、合作探究:

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六、主题归纳

七、问题探究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景物描写部分,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2、 讨论概括母亲的形象

八、艺术鉴赏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九、素材积累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

4、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6、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8、人类因梦想而永生;失去梦想,生与死无异。(詹姆斯迪恩)

9、人生的光荣,不在永远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拿破仑)

10、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蒙田 )

1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

十、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命(s) 炫耀(xun) 坍圮(tān p ǐ) 窸窸窣窣(xīsū)

B.蝉蜕(tu) 熨贴(yn) 荒芜(w) 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 恪守(g) 地坛(tn) 肆意雕琢(zhu)

D.颓墙(tu) 教诲(huǐ) 猝然(z) 亘古不变(gng)

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 )

A.失魂落魄 亘古不变 淡褪 玉砌雕栏

B.誓言隽永 坚忍不拔 弥漫 恪守教诲

C.迷迷糊糊 心神恍惚 荫凉 急于求成

D.聪惠坚贞 娇阳高悬 熨贴 声名狼籍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括号里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

( )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 )开翅膀,忽悠一下( )空了; 树干上( )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 )弯了草叶轰 然坠地( )开万道金光。

A.甩 疾 展 凌 停 弄 砸

B.甩 速 展 升 停 压 砸

C.捋 疾 支 升 留 压 摔

D.捋 速 支 凌 留 弄 摔

4.依次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躺在床上时,每个人都做过千千万万个美梦, 梦想成真只属于 那些醒后挥汗如雨不辍劳作的人。

(2) 不忽视那些极微小的花粉,把它从广袤的原野采撷回来,加工 炮制,就可以酿成晶莹香甜的蜜。

(3)其实一个人是否尽了职,人们并不是看他说得如何, 是要看他 做得如何。

(4)环顾全球 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腐败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和人民的利益。

A.但 如果 却 无论

B.但 如果 而 无论

C.如果 只要 也 不管

D.因为 如果 却 不管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A.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B.狂风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

C.风儿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D.狂风在俯临树木之间的无名者之墓中飒飒响着。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司机们已经开了十多个小时,但车子还满载着物资器材,一股劲地往上冲,一点倦意也没有。

B.这家医院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细胞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C.只要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就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的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见解。

D.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跃升到一个新层次的弹跳点。 《我与地坛》学案 参考答案

三、字词积累:

1、识记字音

宿(s)命 坍(tān)圮(pǐ) 玉砌(q)雕栏 亘(gn)古不变

撅(juē)捋 蝉蜕(tu) 窸窸(xī)窣窣 (sū)嘈(co)杂 熨(y)帖 猝(c)然 倔(:ju)强 隽(jun)永 恪(k)守 焦灼 (zhu)

2.解释下列词语

坍圮:坍,倒塌;圮,毁坏。同义连用,倒塌,坍塌。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恪守:严格遵守。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恐的样子。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熨帖:舒服,舒适。

浮夸:华美夸张。

四、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1、母亲

2、第二部分第一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3、对象:(1)地坛(2)母亲

特点:(1)荒芜但并不衰败(2)坚忍、毫不张扬

作用:(1)生命感悟 (2)生存启迪

(二)精读精研

1、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3、生命的暗示

4、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课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5、六个譬如。

肆意雕琢 不能改变

身体残疾 精神不变

6、(1)为什么生;(2)怎样活。地坛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则不是由他一个人完成得,他精神跋涉得每一步,都有人伴他而行,文章第二部分写的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他的母亲。在品析第二部分之前请同学概括。

7、“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8、“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扩展]如果同学们自己遇上了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怎样做呢?

9、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只是不知道??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10、“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11、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12、“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13、 “生命中不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互相成,相互衬托的。”人生矛盾重重,苦难不可避免,然而“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可见,苦难也是一所大学,是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坦然的面对人生中的残忍、冷酷与不公。这是史铁生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给我们的启发。

五、合作探究:

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注意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 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 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 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 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 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 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我们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 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六、主题归纳

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的感悟,描写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心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爱自己的母亲,尤其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对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七、问题探究

1、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2、 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

八、艺术鉴赏

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毅中,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比如写历尽沧桑的地坛公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组整散结合的句子极具概括性。同样是写这座古园,说到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那些内容时却又洋洋洒洒数百字不厌其详。

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守。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

作者在抒发自己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则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无不显示出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

十、课堂练习

1.A【B熨(y)帖 C恪(k)守D猝 (c)然】2.D【A消褪(退)雕栏(阑 )B坚忍(韧)不拔C无D聪惠(慧)娇(骄)阳声名狼籍(藉)熨贴(帖)】3.C 4.B 5.A 6.D 十一、课外拓展

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叙事散文,主要记叙了母亲为病重的我而采用了一个带迷信色彩很浓的“土法”——丢草绳在路上,让过路人将疾病“带”走,而与我非“嫡亲”的“三姨”

毅然走到“丢草绳”的小路上的事,赞美了以两位女性为代表的传统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善良和牺牲精神。

2.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丢草绳”为中心,分四部分内容:①②两个自然段写我病重,交待了“丢草绳”的缘起;③~⑧自然段写母亲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为我“丢草绳”;

⑨~ 自然段写邻家“三姨”得知“丢草绳”丢在无人走的小路上后毅然朝小路上走去;第 自然段总结,点明“丢草绳”一事的难忘。

问题研读

1.既指“难忘”母亲对患病的我的疼爱和嫁病于人的不忍,也指“难忘”三姨为了带走我的病甘冒生病危险的善心。

2.它不仅是写“实”,写出了乡村景色的自然和谐;而且还写“意”,昭示着下文“三姨”将“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从而写出乡土民风的淳厚朴实。

3.(1)从文章情节的发展来看,通过“三姨”与“母亲”的对话,补充交代了“母亲”并没有将草绳丢在乡亲们必走的路口。(2)从文章的主旨凸显来看,通过对并非我嫡亲的“三姨”这一形象的刻画,将“母亲”身上善良的品质从“个体”(点)推及到“群体”(面),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4.不是。理由有三:(1)母亲在得到“丢草绳”这个办法时就唉声叹气,她不忍心为了自己的孩子病愈而让乡亲带去疟疾。(2)母亲在准备为我“丢草绳”时,心里很矛盾,既心疼被疾病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我,又不忍心乡亲们带去疟疾。(3)母亲在为我“丢草绳”时,并未有意选择乡亲们必走的路口,而是将它丢在了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

附:板书设计

地坛荒芜、古旧、沉寂

一、写“我”与地 地坛坦荡、新鲜、顽强

坛非同寻常的关系 地坛给我启迪、慰藉、生命

母亲对儿子的关怀

二、写“我”对母 儿子对母爱的感悟

亲的追忆和眷念 “我‘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我‘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更多相关推荐: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3体悟珍爱生命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教学重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教学难点解开我与地坛二者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赵军平)

教学反思表注此模板可另附纸字数8001000字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12《我与地坛》最新教案带教学反思

12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想我与地坛虽然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但这篇文章却是当代的散文名篇主人公有关生死的感悟令人叹服其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为我等汗颜即使仅就文章的写法而言也让我们受益匪浅文章第一部分有大量成功的景物描写...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学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三授课过程一导...

靖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典型教学设计研究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靖伟证书编号080570联系电话159xxxxxxxx课程分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全文较长教科书只选了一二两个部分其余的五个部分收入与教科书配套的...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之参赛作品我与地坛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聋校高中二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3课时三课时4课文预习自读课文进行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等根据课...

11-12学年高一语文教案《我与地坛》(苏教版语文必修二)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二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入题播放命运交响曲贝多芬28岁...

02《诗两首.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诗两首讲学案备课组关山初中初三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学习重点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学...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我爱这土地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4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5理解关键词句理解一...

语文九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表格式教案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第1页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备课备考伴侣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

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

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背景爱国之情的表达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作者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深刻诚挚的表达出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设想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xx年11月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

我与地坛教学反思(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