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必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重点字句子翻译

时间:2024.4.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字义:发: 于:

畎亩: 举: 筑:

士: 市:

译文: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字义: 降: 任: 于:

是: 苦: 劳:

饿: 空乏: 拂:

乱: 所以: 动:

忍: 曾:

译文:

1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

字义:恒: 过:

译文:

原文: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字义:于: 衡: 作:

译文:

原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字义: 征: 色: 喻:

译文: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字义:入: 法家: 拂:

出: 敌国: 患:

译文:

2

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义:

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字义: 译文: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字义: 郭: 环:

译文: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地利也。

字义:

译文: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

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字义:城: 池: 兵: 革: 坚利: 委:

去:

译文:

3

原文: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

字义:域: 封: 固:

威: 以:

译文: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字义:道: 寡:

译文: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字义: 至: 畔:

译文:

原文: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字义: 顺:

译文: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字义:以:

译文:

4


第二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


18 《孟子》两章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

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课文中有些名言警句,要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并学习恰当使用,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常常被人们引用,也应要求学生能背,能用。

二、问题研究

这两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练习说明

二、这两篇短文的论点分别是什么?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把握它们的论点。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论证;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此题意在让学生掌握这些通假字。

1.距,通“拒”,抵御,抗拒。

2.畔,通“叛”,背叛,叛乱。

3.曾,通“增”,增加。

4.衡,通“横”,梗塞,不顺。

5.拂,通“弼”,辅佐。

二、译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高升,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更多相关推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汇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372前289名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二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三用原文答题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背诵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翻译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及词类的活用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并体会层层的推理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大全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l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第一层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一内容理解第一部分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造就的道理第一层1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经历说明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第二层2论述人若要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方面经历艰苦磨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共同点这两章都是短小的议论文作者抓住论述的中心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2人和3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知识整合

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能够准确而流畅的朗读课文2疏通文句识记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3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认识逆境对于磨炼意志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疏通文句识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二实词积累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7任责任使命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设计1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科目语文年级七主备人刘志科审阅签字时间20xx5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每组推荐一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聆听纠正评价评出最最佳课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姓名朗读者学习目标巩固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原文__翻译_书下注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言警句(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