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试卷

时间:2024.4.9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提高卷)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提高卷)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得分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

1、传说中的米诺斯王宫位

于……………………………………………………………( )

A、克里特岛 B、迈锡尼 C、雅典 D、斯巴达

2、爱琴文明历时

约………………………………………………………………………( )

A、600年 B、800年 C、1000年 D、1200年

3、希腊城邦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

是……………………………………………………( )

A、五百人议事会 B、陪审法庭 C、执政议事会 D、公民大会

4、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间

是……………………………………………………………( )

A、公元前476年 B、公元3世纪 C、公元476年 D、公元前3世纪

5、罗马制定并颁布《十二铜表法》的时间是…………………………………………( )

A、公元前7世纪 B、公元前5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1世纪

6、公元二世纪,地跨欧亚非三洲,使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海的大帝国是……………( )

A、查理曼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东罗马帝国

7、下列属于古希腊自然科学成就的

是…………………………………………………( )

A、《十二铜表法》 B、阿基米德定律 C、《雅典学院》 D、《古兰经》

8、下列哪项是古希腊的建筑遗

产………………………………………………………( )

A、凯旋门 B、金字塔 C、万神殿 D、记功柱

9、下列有关《十二铜表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古罗马于公元前5世纪制订并颁布的

B、是世界第一部成文法典

C、是罗马法的渊源

D、是欧洲法学的基础

10、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进入了………………………………………(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1、欧洲中世纪的一句谚语:“我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话的正确理解是…( )

①、这种关系封建主之间权利与义务造成混乱

②、说明当时存在着封建等级制

③、当时的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

④、这种关系使封建主及农奴之间关系井然,社会稳定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以下当代国家中,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来的是…………………………………( )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意大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统一的英吉利王国形成

于…………………………………………………………( )

A、8世纪早期 B、8世纪晚期 C、9世纪早期 D、9世纪晚期

14、基督教创立

于………………………………………………………………………(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1世纪 D、7世纪

15、《圣经》不仅是一本宗教经典汇编,还包括了大量的……………………………( )

①、编年史 ②、传说 ③、故事 ④、诗歌 ⑤、长篇小说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在中世纪,垄断欧洲文化教育的是………………………………………………( )

A、民间 B、贵族 C、教会 D、国王

17、在中世纪,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而成立的社会组织称为……………( )

A、商会 B、行会 C、学会 D、协会

18、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在……………………………( )

A、6世纪前期 B、7世纪后期 C、8世纪中叶 D、9世纪后期

19、著名城市巴格达曾是下列哪个帝国的首

都………………………………………( )

A、罗马帝国 B、查理曼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西罗马帝国

20、阿拉伯数字的得名是因

为…………………………………………………………( )

A、它们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是印度人在阿拉伯创造的

C、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D、既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又是由他们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二、连线题(共10分)

21、将下列相关的内容连上直线。(本题10分)

智慧之宫 象征权利的棍束和斧头 古希腊

法西斯 热爱智慧 查理曼帝国

尤里卡 法兰克王国封建形式之一 古罗马

哲学 阿基米德悟出浮力原理 阿拉伯帝国

臣服礼 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

三、读图题(读下图,完成相关题目,共16分)

22、看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6分)

(1)、这样的布局对庄园内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6分)

(2)、与领主的生活比较,当时农奴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10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1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本题共18分)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尔曼人建立了许多国家。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消亡了,只有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最强大,其封建化的过程也最为典型。查理在位期间(768年—814年),进行过50多次战争,所占领的地区相当于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形成了西起大西洋,东至多瑙河,南到意大利中部,北达波罗的海的庞大帝国,史称查理曼帝国。几十年的扩张战争中,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对彼得教堂为查理加冕,这不仅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更标志着西欧新兴封建国家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

(1)、试分析查理曼帝国的扩张战争与封建制度形成的关系。(10分)

查理曼帝国在几十年的扩张战争中,使广大人民深受其苦,许多破产的农民被近投靠封建主,变成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同时,查理把征服的得来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臣下。在这一过程中,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2)、查理——这位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为什么要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8分)

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的统治,需要加强与都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通过加冕仪式,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五、活动探究题(共16分)

24、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根据上述材料,

请你谈谈:

(1)、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9分)

阿拉伯文化在当时具有领先的地位和融合的精神。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2)、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分)

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阿拉伯文化在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提高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您认为最恰当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C B B B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C D C B C C C

二、连线题(将下列相关的内容连上直线。共10分)

智慧之宫 象征权利的棍束和斧头 古希腊

法西斯 热爱智慧 查理曼帝国

尤里卡 法兰克王国封建形式之一 古罗马

哲学 阿基米德悟出浮力原理 阿拉伯帝国

臣服礼 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

三、读图题(读下图,完成相关题目,共16分)

22、看下图回答相关问题。(16分)

(1)、答题要点:庄园内有封建主的城堡、教堂、磨坊、农奴的住宅和耕地。庄园中的一切产品都用于封建主和劳动者自身消费,只有极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需要从外部购入。庄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个关闭自守的小天地

(2)、答题要点: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

四、材料分析题(共18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本题共18分)

(1)、答题思路:查理曼帝国在几十年的扩张战争中,使广大人民深受其苦,许多破产的农民被近投靠封建主,变成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同时,查理把征服的得来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臣下。在这一过程中,封建制度逐步形成。

(2)、答题要点: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的统治,需要加强与都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通过加冕仪式,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五、活动探究题(共16分)

24、(1)、答题要点:阿拉伯文化在当时具有领先的地位和融合的精神。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2)、答题要点: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它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阿拉伯文化在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第二篇: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

──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第一课 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引入至城邦时代,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作了重点介绍,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其中对雅典的民主制描写的尤为详尽。“从共和国到大帝国”中,共和国的历史着重讲述古罗马人的民族特性、古罗马人的扩版图的范围;帝国的历史着重强调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原因以及帝国历史的基本脉络。“西方文化之根” 讲述了欧洲古典文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

2.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3.通过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结构、风格和特点上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古希腊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穿插了阅读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特洛伊战争》片段

【提问】知道这部电影的名称吗?有谁看过?影片中所反映的时代和人物出现在哪里?

【叙述】今天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一起去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走走。我们首先要去的是古希腊。

【讲述新课】

一、古希腊

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地理位臵。

【承转】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爱琴文明情况怎样呢?

1、 爱琴文明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提问】爱琴文明存在了多长时间?中心在何地?(并在地图中找出)

【叙述】爱琴文明又叫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克里特文明,米诺斯王宫就修建于这个时期;后期为迈锡尼文明,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于这个时期。

【承转】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2、城邦时代

【提问】什么是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是哪两个?

(1)雅典

请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雅典的国家大事怎样决定的?雅典的主要权力机构是什么?在雅典哪些人

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叙述】雅典的民主制是在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中,经过数次改革和立法建立起

来的。

阅读课文陶片放逐法、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及伯利克里的话

【讨论】分析伯利克里的说法,是完全正确还是部分正确?为什么?(各抒己见,适当引导)

【概括】雅典民主制实际上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从消极的方面看,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雅典民主制并不象伯利克里所标榜的那样美好,他的话仅说对了一部分。

(2)斯巴达

【提问】阅读课文并想一想,斯巴达和雅典在哪些方面不同?

显示一段描述斯巴达城邦的文字,帮助说明。

“斯巴达的男性公民7岁开始过集体生活,斯巴达少年,从小就要锻炼忍受肉体痛苦、饥饿、寒冷、黑暗和孤独的能力。他们无需学习过多的字,会写简单的书信就足够了。他们虽不学习雄辩术,但从小就注意尽可能使语言简短、精练。 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斯巴达公民都吃同样的食

物。

斯巴达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中可谓无与伦比。斯巴达战士在酷烈的战斗中从容英勇,视死如归。他们在冲锋时,队列齐整,伴随着优美的笛声,投入殊死的搏斗。

斯巴达人朴素的道德、刚毅果敢的战斗作风、视死如归的从容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选自《被抑制了的文明──斯巴达》

【概括】雅典:沿海地区,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崇尚文化,人们眼界比较开阔,民主制极盛。斯巴达:内陆国家,崇尚武力,经营农业。

【承转】从古希腊出来后,我们接下来去古罗马。

二、古罗马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母狼乳婴"的神话故事。

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他的女儿西尔维娅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慕洛和勒莫。其叔阿木留斯得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处死了西尔维娅,还让女奴将孪生兄弟放入篮筐扔进台伯河里淹死。此时,台伯河正大水泛滥,女奴见河水汹涌不敢下去,便将篮子放在岸边,想让涨高的河水自行将婴儿淹死。谁知篮筐不但没有沉没,而且漂到河边,一只母狼将两个孩子衔走,并用狼奶喂养他们,后来被一位猎人拾去抚养。两兄弟长大成人后,智勇双全,力大无穷,猎人将他们的身世告诉了罗慕洛,兄弟俩便领导阿尔巴〃隆伽城的民众起义,终于杀死了阿穆里乌斯,为母报仇雪恨。他们把权柄交还给外祖父努米托耳,兄弟俩在众人帮助下,在母狼喂养他们的台伯河畔大兴土木,建立新城,在决定用谁的名字命名新城时,他们发生了争执,甚至动了干戈,结果罗慕洛杀死了勒莫,并以自己的名字"罗慕洛"命名,后来慢慢演化成"罗马"这个名称。

【提问】提到罗马,大家会想起些什么?(尽情发言)

出示地图,把罗马城与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进行比较。

【探究】古罗马为什么能从一个小小的罗马城变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适当引导)

【概括】最重要的原因是军事征服,除此之外,还有卓越的领导人,政治制度的变化,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等多方面原因。

【叙述】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后来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承转】美国的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文化大家知道多少?(尽情发言)

【游戏】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希腊文化,一组代表古罗马文化,让他们说出各自的闪光点,看看哪一组知道的多。

【欣赏】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大量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边欣赏边对某些图片进行解释,启发学生挖掘蕴涵在图片中的信息)

【比较】下面是三组图片和文字说明,请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用多媒体显示)

1、万神殿和奥地利议会大厦

2、古罗马竞技场和现代体育场

3、《十二铜表法》与《人权宣言》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明文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提问】有谁还能举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联系的例子?

【提问】这些说明了什么?

【概括】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课堂小结】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正好带希腊—罗马这条线,你将如何介绍?为什么?

【课后作业】

人们常说,西方人去东方,应该首先到达希腊,东方人去西方,也应最先到达希腊。请收集图片,并配上解说词,用图片资料告诉大家这句话的双重含义。

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2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

2-5 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

1.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

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2.说明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3.通过分析有关资料,描述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农奴的地位,了解城市的兴起和行会制度的概况。

●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对法兰克王国的剖析,概述欧洲封建社会的大体面貌和封建等级制度。同时,介绍了基督教的发展简史,揭示了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此外,还描述了欧洲封建庄园的特点和农奴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国家的兴起开始介绍,然后将内容自然引至法兰克王国。以法兰克王国为典型,勾勒出欧洲封建社会的概况,其内容包括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和分裂、封建化的过程即农奴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基督教盛行西欧”──首先追述了公元1世纪基督教的产生背景,以及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与变化及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巨大作用。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着重介绍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庄园的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特点,以及农奴的生活和地位。同时,讲述了欧洲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手工业行会的产生及其作用。

考虑到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了多幅典型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有的图片还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活泼有趣。这些图片不仅大大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因此,教学评价应避免以学生知识记忆的多少、概念掌握的准确与否为惟一标准,而应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是否能对课本给出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能否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于与同学交流以及尊重并吸收他人有益的思想观点等。教师可根据上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

●教学方法

(1)启发式学生学习。

(2)讨论式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制作等。

学与教的过程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教权和王权的结合

(新课导入)

建议一:提问导入

教师可先复习上节课有关罗马帝国的历史,提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谁还记得它是被哪一个外来民族推翻的?”(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那么欧洲向什么方向发展呢?”(社会形态向封建制度转变,政治上教权和王权进一步走向结合,经济上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建议二:地图导入

教师可展示5世纪末的欧洲地图,让学生找出法兰克王国的具体位臵,通过要弄清它与今天法国的关系,引入新课。

【提问】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对欧洲政治上产生什么影响呢?

【叙述】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当时很多民族都建立了国家,而日耳曼民族则建立了很多国家,有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伦巴特王国、勃艮第王国、法兰克王国等,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消亡了,只有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最强大。

【提问】法兰克王国在什么时候最强大呢?

学生回答略。

【提问】查理── 这位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为什么要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

【叙述】一、查理对西欧的统治,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二、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承转】在法兰克王国的强大发展中,一方面实现了教权与王权的结合,另一方

面,逐步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

【提问】为什么农民的身份变成了农奴身份?

学生回答略。

【提问】在西欧,上下级的关系怎样呢?

学生回答略。(老师说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指出它是因层层分封而形成的)

【活动】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请思考: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这对欧洲以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

【说明】老师说明三点:

1.这一关系的确立,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2.使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3.造成整个欧洲统治格局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局面。

【讨论】众所周知,在西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民族无论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罗马文化,但为什么落后的民族征服了先进文化后,反而使欧洲的社会得到了进步?

(法国有位历史学家说过:“蜜蜂采花,反而使花更繁盛。”落后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对旧的西罗马帝国时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与以彻底摧毁,有利于奴隶获得土地,并向农奴转变。日耳曼民族的将领们则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向封建领主转变,在确立领主与附庸关系中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

【承转】由于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特殊性和其继承方式的特殊性,在查理曼帝国的后期,最终出现了国家的分裂,在欧洲出现了一些主要的封建国家。

【提问】欧洲当时有哪些主要封建国家呢?它们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同共特征,就是每个国家都把基督教作为国教。哪么,基督教又是怎样的宗教呢?

【提问】你能讲多少关于基督教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略,老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

【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学生回答略。

【提问】早期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学生回答略。

【提问】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略。

【提问】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

学生回答略。

【提问】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略。

【补充】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非常高,教会不但控制大量的土地,而且不用交纳税收,反而向劳动人民征收“什一税”,政治地位高于行政,并实行对文化的垄断,不允许有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的“异端”思想的产生,例如,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异端”思想进行裁决,最著名的是对著名科学家布鲁诺的火刑判决。

【归纳】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在罗马帝国时期不利于封建制度发展的因素在战争中消亡,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推选的各种政治制度,使整个欧洲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并产生了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宗教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形式。

【作业布臵】仔细阅读《欧洲中世纪庄园图》,并设计一个小剧,内容:描写欧洲中世纪庄园的生产、生活情况,人物名字、语言、活动情节等由同学们自己想,然后在下一节课时要求同学们进行表演。譬如,某男三天后要与某女结婚,他向庄园主某爵士提出这个要求……

教学提纲

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和欧洲中世纪

一、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1.法兰克王国

2.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3.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4.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

二、基督教盛行的西欧

1.基督教的产生

2.基督教政治地位的上升

3.中世纪基督教的政治地位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世纪欧洲的经济生活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及产生原因

(新课导入)

建议一:提问导入

随着法兰克王国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哪封建制度的经济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入新课。

建议二:地图导入

教师可展示《欧洲中世纪庄园图》,提问:你能说一下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吗?引入新课。

【活动】由学生来表演欧洲中世纪庄园的生产、生活情况。

【承转并提问】你能说一直封建庄园的经济特点吗?

【归纳】经济特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各阶层关系上,封建领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和对农奴的人身限制。 (老师可以补充“三圃制”、“二圃制”的经济特征、西欧农奴制的特征)

【提问】具体地说,庄园中有哪些建筑?住着哪些人?

学生回答略

【提问】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

【提问】想想看,这样的布局对庄园内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庄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小天地。)

【承转】提示学生观察图3-23,找到农奴领主住宅,再找到农奴和领主。

【提问】农奴耕种领主土地,是否意味着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提问】比较农奴与领主的生活,说说农奴的社会地位。

(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

【讨论】谈一谈农奴与奴隶比较,有什么差别?

【承转】建议一:叙述导入

既然农奴的处境比奴隶虽好,但既没有人身的自由,又要受到封建领主的残酷剥

削,须必会引起农奴的反抗。一些农奴就从庄园中逃了出来,在交通要道或渡口居住下来,进行手工生产和劳动,随着居住的人越来越多,这里逐渐形成了城市。 建议二:提问导入

可启发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学过的“文明的中心──城市”一课,提问:“城市有什么特点?那么你们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城市是什么样子吗?”由此引入这一内容的学习。

【提问】欧洲中世纪城市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用“复苏”这个词? 学生回答略。

【提问】当时欧洲中世纪有哪些城市?扣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卡,谈一谈为什么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为什么这位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

【说明】一、城市在反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大多数城市都通过用各种方式,取得了自治权。城市建立自己的议会,并由议会通过有关城市的法律、税收等事宜,获得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使城市居民的人身自由大超过了农奴,因此使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二、城市的兴起、自治和相对独立性、使城市经济得到繁荣和发展,使这位学者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为封建领主制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提问】你能说出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吗?

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封建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

中世纪城市市民不再依附于土地,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当然,封建主对城市仍有一定控制权,市民还要受到城市贵族的剥削。城市手工业者所从事的是商品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卖并获得利润。

【承转】城市在兴起和发展中,在城市出现了很多的行业,这些行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他们成立了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组织──行会。

【提问】行会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呢?

学生回答略。

【活动】请同学们看书本图3—25,猜猜看,它们是哪些行会的徽章? (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

【活动】你能评价一下行会这个组织吗?

(教师根据西欧行会制度这个材料从一、行会的进步性。二、在经济得到了很大

发展时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这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归纳】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很多国家,如法兰克王国,这个国家后来发展成为查理曼帝国,后分裂为三个国家,成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雏形,它们与同时出现的英吉利王国一起,成为欧洲早期的主要封建国家。这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成为当时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城市,这些城市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封建领主的斗争,获得的自治权,成立了行会,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发展,这为封建领主制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提问】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最大特征表现于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半岛的古代历史,如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国家的统一,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及灿烂的伊斯兰文明。而阿拉伯地区是当今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的源起和由来,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了解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帝国的建立等史实;说说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学习收集、处理和组织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伊斯兰教的创立在阿拉伯国家统一、帝国的建立等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比较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要求学生以故事的形式介绍六至七世纪阿拉伯半岛的基本情况、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阿拉伯民间故事。

(鉴别比较清真寺、本地清真寺与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感受世界文明的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伊斯兰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理解宗教对政治、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通过了解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感受世界文明的融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古代文化的成就。

教学难点: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突破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穆罕默德的活动,认识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阿拉伯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课前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古代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伊斯兰教、《天方夜谈》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收集查阅有关地图、图片、资料。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阿拉伯半岛地图)

师引导:通过七年级上册《干旱的宝地》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西亚的阿拉伯半岛现今的一些基本情况,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怎么样?

【活动一】学生畅谈

师归纳:阿拉伯半岛位于西亚,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地区之一,波斯湾沿岸地区号称“世界石油宝库”,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现今的阿拉伯半岛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购买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使用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把瀚海的沙漠改造成了干旱的宝地、出现了美丽的城市和绿洲。教师同时展示一些多媒体画面。

(过渡)那么你是否了解古代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国家的情况吗?知道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

新课教学

【活动二】主题:古代阿拉伯半岛的基本情况

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读图。

教师启思:根据你收集的资料并阅读课本,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一下阿拉伯地区的地理位臵、自然条件、古代重要城市及古代阿拉伯人的社会情况?

学生介绍

展示多媒体画面:古代阿拉伯半岛地图、阿拉伯人的服饰打扮等。

【活动三】主题: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扩张中的作用 教师首先指出:

活动目的: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扩张中的作用。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讨论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穆罕默德图像,《古兰经》

启发学生思考:(1)伊斯兰教创立的社会背景?既七世纪时阿拉伯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情况?

(2)叙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概括穆罕默德的精神?

(3)说说伊斯兰教教义?

(4)列举世界三大宗教,比较它们产生的背景、教义的异同点?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8世纪阿拉伯帝国疆域图

讨论: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扩张中的作用?

【归纳】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从中感受宗教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力。

【活动四】主题:灿烂的阿拉伯文化

活动目的:讲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探讨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感受世界文明的融合。

活动形式:举办简短的故事会、欣赏图片、小组讨论

教学思路:遵循由浅入深原则,由学生比较熟悉的阿拉伯民间故事入手,展开教学。

具体步骤:

(1) 故事会:学生讲述《天方夜谈》故事。

(2) 阅读书本中阿拉伯文化方面的图片,加强对阿拉伯文化的感性认识。

(3) 观看建筑图片,比较阿拉伯清真寺、本地清真寺、巴黎圣母院等各种

建筑的特点,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宗教文化成果,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地创造力和审美情趣,感受世界文明地融合。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寻访了古代的 “新月之乡”---阿拉伯国家,了解了古代阿拉伯国家的基本情况。

●问题研讨

“阿拉伯国家的统一”是本课的难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建议教师可采用下列步骤:

(1)关于伊斯兰教创立的过程及阿拉伯统一的过程,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整理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①创立伊斯兰教(时间、地点、教义等);②在麦加城传教失败;③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④兵临麦加城下,最终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从此,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2)关于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因为:①七世纪阿拉伯地区,在严重的社会危机中,阿拉伯的各阶层,特别是广大中下层人民,渴望摆脱困境,但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因而幻想借助神的权威。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正是反映了阿拉伯人的这种需要。②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一神教的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伊斯兰教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各部迅速统一,他死后,阿拉伯哈里发国家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样性

教材分析

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课从宗教景观的角度去探究文化的多样性,引导同学学会观察和认识身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课本首先从宗教景观的内涵出发,描述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和宗教景观的丰富性。而后提供三组图片,借以比较佛教建筑之间的差异、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及中国南北宗教建筑布局的不同,以此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最后课文介绍了开展探究活动的具体步骤,以便同学在实地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社会和文化现象,提高自己的综合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辨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

2.学生能了解宗教景观的内涵。

3.学生能观察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

4.通过学习,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

知识框架

三大宗教与宗教景观--->不同的宗教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去探索身边的文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不同宗教(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难点:探究活动的展开。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世界三大宗教的资料特别是宗教建筑方面的资料,如印度佛塔、日本佛寺、中国佛寺等;收集中国南北方的戏台图片;收集家乡的宗教建筑和戏台方面的图片资料。

2.教师自己制作有关宗教景观研究的小报或幻灯片。

3.指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如相近的地域、相近的主题、相似的兴趣、不同的特长等)进行分组。

教学过程

导入 :

(参考一):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能说说在旅游后给您印象最深的景点有哪些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类与引导,使学生正确区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并由此概括出文化景观的含义,进入新课。)

(参考二):“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三大宗教吗?”“你生活的地方(或家的附近)有没有三大宗教的建筑?你见过哪一种”等。用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学生回答之后,即可引入教学内容。

板书:一、什么是宗教景观

提问:什么是文化景观?什么是宗教景观?

引导学生看教材,了解“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再由此引出“宗教文化景观”的含义。并借助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问:都是宗教建筑,它们相同吗?由此明确“宗教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再利用学生刚才的回答“不相同”,引出“文化的多样性”这一课题。

师(小结):三大宗教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体现了在文化景观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说明了人类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承转)实际上文化景观是极为丰富的,千姿百态的。下面我们以三大宗教文化景观为例,来了解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与别的文化发生融合的,自身又是如何发展或变化的等问题。

板书:二、不同的宗教景观告诉我们什么?

师:依次展示图3—35《中国的佛寺》、3—33《印度的佛塔》、3—34《日本的佛寺》,并出示两个思考题:

1.这三个建筑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三个建筑又有什么不同?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不同?

生(活动):1. 由学生扮演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中国佛教建筑的形态和构造,再展示印度佛塔和日本佛寺的图片,揭示佛教传播的路线。

2. 请各小组结合“导游”的介绍和上述两个思考题开展讨论,重点讨论形成

不同风格的原因。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交流结果。

师(小结):三个建筑物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以佛教为主题,它们过去主要是佛教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现在都成了宗教文化景观;而三个建筑物的风格是明显不同的,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不同”的原因较复杂,主要是各国的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包括建筑传统)很不同。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内容会变,形式会变,建筑样式也会变。事实上,传入中国和日本的佛寺造型都参照了当地的宫室和民宅。这些现象证明,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文化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而各国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形成的文化也就不同,这就是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师(承转):刚才我们探讨了同一种宗教,因为时间空间的转换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接着,我们去看看不同种的宗教,去比较一下它们的建筑风格吧。

展示:图3—36《天主教堂》、3—37《佛教寺庙》、3—38《清真寺》,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以下思考题(重点讨论建筑风格的象征意义):

1.从功能上看, 这三个建筑物有什么相同之处?

2.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的建筑都采用了哪项技术?你能告诉大家这项技术的优点吗?

3.你知道它们的建筑风格分别具有何象征意义吗?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以下几点(小结):

从功能上看都是宗教活动的场所,都是宗教文化景观。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是一定文化的结聚,一般都有其象征意义,只是我们通常不太留意罢了。像这三张图片,天主教堂建筑的高耸入云是要显示上帝高高在上的威严,类似皇宫的佛教寺庙是为了显示其至尊地位,而清真寺的穹顶建筑是为了召唤信徒。当然,他们再次向我们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

天主教堂和清真寺在建筑中都是采用了拱的技术。这项技术使建筑物形成了高大挺拔的风格,且极为坚固,用的是石料,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历千年而不朽。

通过上述两组宗教建筑物的比较,我们发现,不管同一宗教的建筑物还是不同宗教的建筑物,也不管时间与空间如何改变,它们都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某种宗教的表现形式,都是为着向人们宣传某种宗教。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景观差异确实很大,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无处不

在。那么,除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因素,还有什么因素也在对宗教景观的差异产生影响呢?

师: 展示图3-39 《教堂前面的广场》、图3-40《中国北方的戏台》和图3-41《中国南方的戏台》,指导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同时讨论下列问题:

1.中国和西方的宗教景观在布局上有何不同? 你能试着分析其原因吗?

2.中国南北方宗教景观在布局上又有何不同? 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

生答(略)

师小结: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明白了宗教景观和各地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自然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个地区或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和浓缩。显然,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也是由这些因素造成的。实际上,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不可避免的,更是对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意的,它使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通过以“各地不同的宗教景观”为案例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一种综合探究的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探究主题。这一主题可以小一些,但要有一定价值。

第二步:是收集相应的资料展开研究。现代社会中的资料可以说是泛滥成灾, 所以选择、梳理资料(文字、图片、实物)极为重要------要找与主题有关的能说明问题的;要善于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类,这样容易对材料进行比较,发现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要通过讨论与分析,认真解读资料,从中发现有效信息和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及时记录下来。

第三步;是形成成果。成果可以仅仅是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有价值

问题与解决一个问题几乎同样重要;如能既提出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当然更好。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如小调查报告、小论文等;也可以是各类小制作,如模型、工艺品等;还可以是小表演,如历史剧、成语剧等。

[板书] 三、我们也来试一试。

教师可以按以下步骤组织学生“试试”:

1.引导学生说说本地的宗教景观,再展示自己制作的关于本地宗教景观的图片及资料的小报或幻灯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哪几个是可能有探究价值的宗教景观,并确定几个探究主题,供各学习小组选择。

2.指导各学习小组讨论确定本组的探究主题和采用的方法(教师协调,各组

尽可能选取不同的主题);组内成员完成具体分工,明确任务,并制定出具体的活动计划。

[课外活动] :要求各学习小组在课外要完成以下任务:

1.各组成员按分工,分别完成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工作。

2.对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做好归类整理,并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3.形成初步的成果,这些成果一般至少应当说明两个问题:(1)所收集的资料反映了哪些问题?(2)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具体可由学生根据反映的问题进行探究)

[专题讨论] :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与地点组织交流与讨论,至少应当完成两项任务:

1.各组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教师或同学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小结和点评。

2.各组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探究工作,内容最好包括:(1)开展探究活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同学是怎样克服的?(2)这次探究活动的最主要收获是什么?(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4)对今后的探究学习有什么建议?

(课外作业)

对小组的探究成果做进一步的完善,制作一份《多样文化景观专刊》,要求图文并茂,并张贴于教室宣传栏进行展评。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秋天的图画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真美啊像一幅幅多彩的图画秋天的雨细细的斜斜的像一根根细细的线他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带走了夏的炎热带来了秋的凉爽人们都加上了外套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习作范文

我爱秋天今年秋天爸爸妈妈又带我去爷爷家玩这天天那么高那么蓝万里碧空飘着一丝丝白云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不知不觉我们到了爷爷家爷爷家门前是一片果园葡萄茂密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葡萄架上挂满了一大串一大...

三年级上册单元作文范文整理

我们的课余生活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跳绳踢足球打羽毛球等不过我最难忘的还是上次和李洁玩瞎子摸人的游戏了开始我们先来石头剪子布谁知道我手气那么差当了瞎子气得我火冒三丈心里直说哎我怎么这么倒霉呢游戏开始了我先把脚...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范文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美丽的季节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秋天的景物吧范文一秋天的田野秋天到了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我来到田野边低处的田野里稻谷熟了金黄金黄的好像是谁在地里铺上一层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儿都筝骨铁来青刚字来飞杏风可转望平闹天上刚都天赶有天精天清你的嫩的野青切路了园安去地精去种屋霞呼活了天的名里面份路满筋偷慢来着红伞户点老迷土东舒桃时的安上子地呼天着一孩来叶的杂我有味眨了他脚里新在的向刚跟出千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2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范文2秋雨丁丁当当地下了一整天原来热闹的校园变得安静了许多早晨同学们打着伞来到学校一把把伞像一个个五颜六色的小蘑菇远远望去又像一朵朵七彩斑斓的小花美丽极了秋雨和春雨不同春雨是...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第三单元作文范文

筝蜂个百白们眼静你翻安笑下人草薄黄了花种的背微桃晚的密赛们有时钻蜜婉转的将花多个风赶赶你的一抖一功草天脚顶儿步像步里一默子来地个瞧它疏青一平赶一喉牛一着来像各希梨着响星精甜野不稀笼水寻边上是上花落赶一满了年流慢...

义务教育 三年级上册作文

语文园地一主题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的事提示1习作内容范围很宽泛只要和课余生活有关的都可以写2读一读习作要求回忆在口语交际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三单元作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三单元作文秋天的美景有人赞美百花盛开的春天有人赞美骄阳似火的夏天也有人赞美大雪纷飞的冬天而我却要赞美这瓜果飘香果实累累的秋天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瞧那一群群蝴蝶正在空中翩翩起舞有金黄色的有火红火红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介绍我自己教学设计邓爱华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介绍我自己教学设计洋县南街小学邓爱华习作要求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坐了坐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们的评价写一写自...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游柞水溶洞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游柞水溶洞盼望已久的暑假到了在这个暑假里除了要好好做完暑假作业外那就是好好玩了哈哈有一天妈妈说儿子我们去柞水溶洞玩好不好呀我说好呀早就听别人说柞水溶洞有多美呀有很多很多的千奇百怪的自然...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一习作要求选一幅或画一幅秋天的图画先跟同学说一说图画的内容再写一写你选择的或画的画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写好后读给同桌听根据他的意见认真改一改再把习作和图画一起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摘自...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