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经典人生格言荟萃

时间:2024.4.14

高考作文素材:经典人生格言荟萃

1、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2、人不要等明天,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

3、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

4、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

5、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置身何处,而是我们将前往何处。

6、人生有些事,错过一时,就错过一世。

7、走的桥多,不一定走的路就多。吃的盐多,不一定吃的饭就多。走路的时候有伴就不觉得路远,吃饭的时候有伴就吃得香。

8、都说人往高处走,可是高处不胜寒。水往低处流,谁知低处纳百川!

9、我能理解你是因为我能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在我身上也看到了你。

10、如果我爱你,我就会理解你,通过你的眼睛去看世界。

11、说出来的不是苦,说不出的才叫苦。

12、有一种缘,放手后成为风景。有一颗心,坚持中方显真诚。

13、人生总有许多偶然和巧合,两条平行线,也可能会有交汇的一天。人生又有许多意外和错过,握在手里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

14、在无尽的追寻中,你会有一个又一个巧合和偶然,也会有一个又一个意外和错过。现实的城市犹如雾中的风景,隐隐地散发着忧郁的美,承载着没有承诺的梦……

15、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16、每一棵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刘墉《遭遇就是你的老师》)

17、要随波逐浪,不可随波逐流。(刘墉《遭遇就是你的老师》)

18、没有幻想、没有期望,就如同鸟儿被捆住了翅膀。过多的幻想、过高的期望,就像鸟儿不知飞向何方。

19、没见过草原,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没见过草原上的白云,不知道什么是空灵,什么是纯净。

20、把脸一直向着阳光,这样就不会见到阴影。

21、爱情无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爱情,反而容易失去自我,事物原则,失去彼此之间应该保持的宽容可谅解,爱情也会因此而变成毫无美感的形式。爱情就像一捧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多。

22、一帆风顺的人,往往经受不住挫折。

23、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

24、爱其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一旦失去,却仿佛失去了所有。

25、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结局,就如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所以,如果想看灿烂的风景,不妨沉思片刻再做选择。

26、前方无绝路,希望在转角。

27、人不能不长大,长大就像是赶路,一路风景常换常新。

28、对前途要看得乐观些,对人心要看得悲观些。

29、明明灭灭的人生,我愿作一盏灯,温暖你的寒冷,关照你的一生。

30、星星啊,我曾无故地爱你很久,后来,我发现你属于所有的眼睛,我不爱你了。后来我又发现谁也无法占有你,我更爱你了。

31、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沙漠,没有声音的地方就是寂寞。

32、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33、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

34、也许上帝当年从亚当身上抽出那根肋骨时,他就想到了。他想女人永远都可以要男人的命。她可以让你生,也可以让你死,因为她曾经是保护男人心脏的那根肋骨,她可以保护你的心脏,也可以刺穿男人的心脏。

35、在什么都不确定的年代,我们总是爱得太早,放弃得太快,轻易付出承诺,又不想等待结果。戒指,不再是一生一世的承诺,终生相守的誓言,却成了纪念伤感的烙印。就像有人说过的:戒指好比爱情,戴在手上,也是戴在心上;伤在心上,便也伤在手上。不敢碰的,是那心里的伤;不原摘的,是那难舍的爱。

36、记得有人说,通往心脏的血脉是在无名指上,你知道我多想在今生,倾尽所有,牢牢地栓住你的无名指啊!

37、时间过了,爱情淡了,相爱的人也就散了。如果缘尽也硬要牵扯,原本的美好就会变成种束缚,变成个你我都困在其中的牢笼。我会无法呼吸,你舍得看到我不自由吗?

38、云中有风,风中有我,我能有什么?云对风说,风对我说,我能对谁说?

39、当窗外的风雨来了,我们有房屋,当心中的风雨来了呢?

40、如果没有云,天空会不会寂寞?如果没有天空,云到哪里停泊?

41、钢琴的爱人是手,泪的爱人是喜,爱人的爱人是一辈子,你的爱人是我。

42、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43、我不在这里,请不要在我的坟边哭泣,因为我没有睡去。我是扬起千千遍遍的风,我是雪地里闪闪的白光,我是拂照在田野里的太阳,我是夜空里的星星……

44、如果最亲近的人我们都无法相信,我们还怎么活下去?

45、当我们眺望远方的时候,近处的风景便看不清了。

46、快乐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状态。

47、有大海一样的胸怀,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会让你失去笑容呢?

48、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

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人生哲理枕边书》)

49、放弃便是得到,forget it = for get it !(《人生哲理枕边书》)

50、昨天是一张已注销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今天是手上的现金。(《永不放弃》)

51、错把绝不当勇气的人,人生路会越走越窄。(刘墉《遭遇就是你的老师》)

52、思路决定出路。


第二篇:高考作文常用素材 经典 全


150个文言文实词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每一义项的例句,凡是出自课本的,或是成语,就省略出处。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2、安 1、 安全。(谢庄遂安) 2、 安定、安稳。(安如泰山) 3、 安逸,安适。(然后得一夕安寝 安适如常 安土重迁 心安理得) 4、 指享受。(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5、 习惯。(安于现状) 6、 安放,安置。(安营扎寨 安家立业 安枕而卧) 7、 哪里。(项王曰:“沛公安在?”) 8、 怎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1、 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百家为鄙。(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周礼·地官·遂人》) 2、 边远的地方。(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 边境。(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4、 浅陋,鄙陋,庸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

轻视。(我皆有理,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 8、兵 1、兵器。(非我也,兵也) 2、战争。(穷兵黩武) 3、军队。(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兵士。(草木皆兵) 5、用兵器杀人;戕害。(失乐之情,其乐不乐……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1、 推辞,辞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2、 告辞,告别。(停数日,辞去) 3、 推托。(不辞劳苦) 4、 责备。(王使詹桓伯辞于晋《左传·昭公九年》)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1、路,道路。(有碑仆道 道不拾遗 道听途说 任重道远) 2、道理,规律,法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政治主张,思想体系。(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同道合) 4、方法。(策之不以其道) 5、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一语道破) 6、行政区划名。() 7、通“导”,引导,疏导。(不如小决使道《左传》) 27、得 1、得到,获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贪得。(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3、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 4、适合,适宜,得当。(此言得之 相得益彰) 5、完成。(明日就得《红楼梦》) 6、能够,可。(诚不得已) 7、怎得,得无。(中原未解兵,吾得终疏放——杜甫) 8、děi ,必须,应当。(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9、通“德”,感恩。(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8、度 1、尺寸,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 2、限度,尺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3、规章制度。(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4、越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度日如年) 5、duó ,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度德量力) 6、duó ,揣度,估计。(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7、duó ,考虑。(度义而后功) 29、短 30、多 31、发 1、发射。(百发百中) 2、出,出发。(朝发夕至) 3、派遣。(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4、起,起用。(舜发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 5、打开,掀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6、拿出。(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7、发觉,泄露。(恐前语发) 8、拨动。(施关发机) 9、发动。(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10、发出,抒发。(发其志士之悲哉 发号施令) 11、花开。(野芳发而幽

香,佳木秀而繁阴) 32、方 33、非 1、不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非人不传 非亲非故) 2、不。(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非同小可) 3、过错,不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责怪,反对。(是是非非) 5、没,无。(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34、复 35、负 36、盖 1、白茅编成的覆盖物。() 2、建筑房屋。(盖屋) 3、车盖,车蓬。(日初出大如车盖) 4、遮盖,掩盖。(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淮南子》) 5、崇尚。(盖威) 6、超过,胜过。(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盖世无双) 7、加上。(盖章) 8、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9、承接上文,表推测,“大概”。(盖其至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0、通“盍”,何,何不。(技盖至此哉)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1、险固,坚固,坚牢。(秦孝公居崤函之固) 2、牢固。(君臣固守) 3、坚持,坚决。(乃辞谢,固请) 4、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固执,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己见) 6、必,一定。(女能固纳公乎《孟子·梁惠王上》) 7、本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8、乃,岂,表反诘。(仁人固如是乎《孟子·万章上》) 9、通“姑”,姑且。(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老子》) 41、归 42、国 43、过 1、走过,经过。(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目不忘 ) 2、超过,胜过。(过犹不及 矫枉过正) 3、过分。(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甚其词) 4、过失,过错。(是谁之过与 闭门思过) 5、责备。(无乃尔是过与) 6、过访,访问,探望。(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1、有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2、有的。(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也许。(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有时,偶或。(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作语助,不译。(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50、疾 1、病。(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讳疾忌医) 2、痛苦,疾病。(疾首蹙额) 3、缺点,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4、厌恶,憎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恶如仇) 5、通“嫉”,妒忌。(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51、及 1

、赶上,追上。(追张仪,不及) 2、到,至。(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达到。(及里城) 4、涉及,牵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此其近者祸及身) 5、趁着。(而不及令今有功于国) 6、比得上,赶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 7、和,并。(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52、即 53、既 54、假 1、不真,虚伪,假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弄假成真 假仁假义) 2、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凭借,借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 4、犹“贷”,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 5、给予。(遂乃开仓廪,假贫民《汉书·龚遂传》) 6、假如,如果。(假有人焉,举我言复我,亦必疑其诳) 55、间 56、见 1、看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召见。(曹刿请见) 3、拜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4、会见。(一日不见,如三秋矣) 5、见识,见解。(真知灼见 一得之见) 6、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7、听见,听说。(从兹耳界应清静,免见啾啾毁誉声——白居易) 8、知道,觉得。(何以见得)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1、举起,抬起。(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案齐眉 举足轻重) 2、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 举一反三) 3、举行,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4、推举,举荐。(孙叔敖举于海) 5、攻下,占领。(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6、拿。(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7、全,尽。(杀人如不能举 举国上下) 62、绝 1、断绝。(不绝如缕 络绎不绝 韦编三绝) 2、终止,消失。(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3、隔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穷尽。(绝处逢生) 5、极,最,非常。(佛印绝类弥勒) 6、到了极点。(以为妙绝) 7、完全,绝对。(绝无踪响 绝无仅有) 8、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1、从高处朝向低处,面对。(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面对。(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如临大敌) 3、到。(双喜临门 身临其境) 4、正当,将要。(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阵磨枪 临渴掘井)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1、 副词,可译为“是”“就是”,表判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你,你的。(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3、如此。(子无乃称。《庄子》) 4、仅。(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于是,就。(良乃入,具告沛公) 6、才。(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7、竟,竟然,居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73、内 74、判 75、期 1、限定和约定的时间、时日。(名词)(道不通,度以失期 后会有期) 2、约定。(动词)(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不期而遇) 3、希望。(非相仇也,期有得耳) 4、限度。(征敛无期) 5、必,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6、jī,周,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1、依照,遵从,顺。(万事如意 如愿以偿 如法炮制) 2、好像,如同。(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如出一辙 如此而已 如饥似渴 如丧考妣) 3、及,比得上。(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到……去。(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5、若,假如。(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85、若 1、 似乎,好像。(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 假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 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 及,比得上。(曾不若孀妻弱子) 5、 至于,至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86、善 87、稍 88、少 1、数量小,不多。(少私寡欲) 2、不足,缺少。(少条失敬:缺少教养,没有规矩。) 3、轻视。(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史记·苏秦列传》) 4、表示时间很短,不多时。(少时,一狼径去) 5、稍微,略微。(太后之色少解 少安毋躁) 6、shào ,年轻,年轻人。(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89、涉 90、胜 1、 能承受,胜任,禁得起。(驴不胜怒,蹄之) 2、 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数 美不胜收 不胜枚举) 3、 胜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百战百胜) 4、 超过,胜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略胜一筹) 5、 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引人入胜) 91、识 92、使 93、是 1、正确,不错,与“非”相对。(觉今是而昨非 是非分明) 2、以为是。(各行其是) 3、判断词,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这。(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5、作语助。(唯利是图)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1、

数目。(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2、若干。(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3、命运。(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shǔ ,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不可胜数 数九寒天 数典忘祖) 5、shǔ ,列举罪状。(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6、shuò ,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见不鲜) 7、cù ,密。(数罟不入洿池) 99、遂 100、率 101、说 1、 陈述,告诉。(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 杂说(一种文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 学说,主张。(著书立说) 4、 shuì,劝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5、 通“悦”,喜欢,高兴。(秦伯说,与郑人盟)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逃亡,逃跑。(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亡命之徒) 2、逃跑的(士兵)。(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3、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 亡羊补牢 名存实亡) 4、死亡。(会刘表新亡) 5、灭亡。(亡国之音) 6、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111、王 112、望 1、向远处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尘莫及) 2、看。(望文生义) 3、盼望,希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望子成龙 喜出望外) 4、名望。(先达德隆望尊) 5、农历每月十五日。(适冬之望日前后) 113、恶 114、微 1、 细小,轻微。(则名微而众寡) 2、 贫贱。(虞舜侧微《书·舜典序》) 3、 衰败。(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 4、 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5、 暗暗的。(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6、 稍微,略微。(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115、闻 1、听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耳闻目见 闻鸡起舞) 2、见闻,知识。(博闻强识) 3、达,传报。(举吏民能假贷贫民者以名闻《汉书·武帝纪》) 4、嗅。(闻到香味) 5、声誉,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16、相 1、互相。(当与秦相较 相依如命 相敬如宾 心心相印) 2、表示动作只涉及一方,有指代作用。(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xiàng ,观察,仔细看。(相机而动) 4、xiàng ,相貌,容貌。(相貌堂堂 凶相毕露) 5、xiàng ,帮助,辅助。(吉人天相) 6、xiàng ,辅佐君主的大臣,宰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7、谢 1、推辞,谢绝。(阿母谢媒人 闭门谢客) 2、道歉。(旦日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辞别,辞谢。(乃令张良留谢) 4、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谢天谢地) 5、告诉。(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6、凋谢,凋落。(花开花谢) 118、悉 119、信 1、 诚实,不欺,讲信用。(言而有信) 2、 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 3、 相信。(忌不自信) 4、 信用。(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 使者,送信的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6、 凭证,凭据。(是皆不足以执信也) 7、 确实,的确。(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赏必罚) 8、 随意。(低眉信手续续弹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 信笔涂鸦) 9、 shēn,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 饰,装饰。(美要眇兮宜修《楚辞·九歌·湘君》) 2、 理,整治。(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3、 兴建,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4、 编撰,撰写。(修史) 5、 学习,研究。(自修) 6、 善,美好。(伊中情之信修兮) 7、 长,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遗失,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 2、遗失之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3、遗留,剩下。(蒙故业,因遗策 不遗余力) 4、wèi ,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送达,送来。(存问致赐《汉书·武帝纪》) 2、表达,表示。(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3、达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得到,取得。(每岁致数百金) 5、招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6、致使,使。(何意致不厚) 7、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专心致志) 8、情趣,情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闲情逸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因 1、缘故,原因。(事出有因) 2、因为,由于。(因人废言 因噎废食) 3、因此,因而。(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沿袭,继续。(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陈陈相因 因循守旧) 5、凭借。(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6、依据,随顺。(因人成事 因陋就简 因地制宜) 7、趁机。(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8、通过,

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小见大)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或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乃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壁。(《谦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例略。 既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也表示在隔了一段短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例如: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 弗听,既,又欲立王子职而黜太子商臣。(《左传》文公元年)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例如: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即 1.用作连词。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即使""纵使";或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与妻书》)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 2.用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或表示两种情况紧相联系。可译为"立即""马上""就"等。例如: (樊)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鸿门宴》)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采草药》)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如: 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

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然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若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殽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盖 1.用作副词。 "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如: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

臾》)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如: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与妻书》) 2.用作连词。 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者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安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2.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沛公安在?(《鸿门宴》) 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故 1.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有时用"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2.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

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莫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一)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二)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庖丁解牛》) 2.用作否定副词。 (一)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今为君计,莫若遗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训俭示康》) (二)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戒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货殖列传序》) 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哉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

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表示反问语气的,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尔 1.用作代词。 (一)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殽之战》) 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殽之战》)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二)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2.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3.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 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已 "已"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 1.用作副词。 (一)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二)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三)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3.用作助词。 "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夫 "夫"当作虚词,可用作代词和助词。 1.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一)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二)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2.用作助词。 (一)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问说》) (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更多相关推荐:
文言文优秀名言警句_古文励志格言

A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避其锐气击...

文言文励志格言

文言文励志格言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

修身养性经典诗句格言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平静如水正直如...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61531人阅读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61531人阅读好好学习会有受益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1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4...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子quot千里之行始于足下quot屈原路漫漫...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 (1)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平静如水...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平静如水...

适合加在作文里的名人名言,古文诗词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马克...

读者精华-人生格言集锦

人生格言让人知道你赞成什么固然重要让人知道你反对什么也同样重要MHW中间分子的尴尬主要是受到有立场者双方的排挤SJH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克莱尔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罗曼罗兰信...

人生格言中英文对照

1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Besurethatyouhaveneverhadanyregretsinyourlifewhichonlylastsfora...

人生格言(英文)marriage

ImarriedMissRightIjustdidntknowherfirstnamewasALWAYSMarriageisa3ringcircusEngagementRingWeddingRingSuffeRingThelast...

品经典古文 悟人生哲理

品经典古文悟人生哲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辛安下庄小学五一李育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快乐寻找幸福其实快乐与幸福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

文言文人生格言(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