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参考--心理学复习考试大纲(新教材,标示重点)

时间:2024.3.31

师范生《心理学》课程的复习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一、选择题 20题 (每题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 5题(每题4分,共20分)

三、简答 6题 (每题5分,共30分)

四、论述或材料分析2题(每题15分,共30分)

第一章 绪论

1、概念:心理学(重点)、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

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

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注意状态、灵感状态 。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自我意识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3、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

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

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

4、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学所提供的关于知、情、意活动的规律,关于个性形成的规律以及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知识,成为教育学阐明教学原理和教育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种种教学法的知识基础。

掌握心理学的科学认识,使人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精神现象,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破除迷信、摒弃偏见的理论武器。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观察vs. 内省

实践性原则:

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 发展性原则:

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心理现象,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

? 系统性原则:

重视多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 教育性原则:

研究要具有教育意义

? 伦理性原则:

考虑研究对参与者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反面案例:“模监狱实验”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进行有系统、计划的观察记录,经过分析以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观察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另一种是在旁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

? 测验法:测验法是采用一种标准化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测验法的使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求:测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 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调查法可以分为书面调查或口头调查两种。

?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包含三个要素: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额外变量或参变量)

? 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

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7、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从这开始,心理学才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为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1)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2)学派观点:研究意识,并将其分为感觉、意

象、情感三种元素。

(3)研究方法:实验内省。

(4)评价:使心理学走上独立, 被格式塔心理学

派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也被詹姆士认

为是“黄铜铁器心理学”。

机能主义学派:(1)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

(2)主要观点: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整体,反对构造心理学。心理学应该对个体在适应环境时的心理与意识活动进行了解,研究意识作用就是使个体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行为主义学派:观点:

– 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行为;

– 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 c.刺激—强化—反应

(刺激情境,婴儿叫“妈妈”的反应得到强化,从而形成联结)

– d.主张环境决定论;

格式塔学派:(1)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2)学派观点:心理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构造心理学。

(3)研究方法:实验

(4)评价:在知觉研究方面的贡献极大,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完形说”: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

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 “顿悟说”:个体需要对整个问题情境进行知觉与

理解,领悟其中各种条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条件与

问题之间的关系,方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经典实验:黑猩猩取香蕉

? 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1+1>2;整体先于部分而存

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如,音符与乐曲的关系

精神分析学派:(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2)学派观点: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提出本我、自我、超我 三层次结构。

(3)研究方法:个案法(自由联想 梦的分析)

(4)评价:注意到早期生活经历的重要性,该理论具有深远影响。

潜意识: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源于心灵深

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

的形式支配人;

? 早期经验:若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压抑,就会导致心理

异常或疾病的发生;

? 弗洛伊德的名言:

– “梦是愿望的满足。”

– “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实的流露。”

9、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 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主要理论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和自我实现等理论。

罗杰斯提出的来访者(个人)中心治疗理论。 特别重视治疗师必须要有三个成分:真诚一致、无条件正向关怀与同理心。

2. 认知心理学学派:

代表人物:纽威尔、西蒙,皮亚杰等

–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的内部机制,即研究意识或内部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可以理解为信息的获得、存储、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即经过一系列连

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

–建立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型;

第二章 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胞体:从其它神经元获得信息;维持新陈代谢;

?树突:从其它神经元获得信息;

?轴突:把信息传递给其它神经元;

2、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来进行和实现的。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决定了信息传递的方向、范围和性质。神经冲动在突触部位的传导是通过电传导和生物化学传导两个过程来完成的。神经元活动是兴奋还是抑制,是许多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3、周围神经系统的结构

周围神经系统肩负着与身体各部分的联络工作、传入和传出信息的作用。

(一)脑神经

? 脑神经是指和脑直接相连的周围神经,由脑发出.

? 脑神经共12对,分别是1.嗅神经,2.视神经,3.动眼神经,4.滑车神经,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7.面神经,8.位听神经,9.舌咽神经,10.迷走神经,

11.副神经,12.舌下神经。

(二)脊神经

? 脊神经主管颈部以下的身体感觉和运动,依脊柱走向,分为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共31对。

? 脊神经中的神经元一共有两种,一种是感觉神经元,另一种是运动神经元。 ? 在脊神经中,有四种不同的机能成分: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纤维、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三)植物性神经

? 植物性神经是指调节和控制内脏平滑肌、心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的神经结构,主要由分布在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的运动神经元构成。

? 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的不同,植物性神经主要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具有拮抗作用。许多脏器都具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两者的拮抗体质,保证了机体活动的正常进行。

4、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包括脊髓和脑。

(一)脊髓

? 脊髓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圆柱形。表面有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

?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有位于中央部的灰质,纵横脊髓的全长。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

作参考心理学复习考试大纲新教材标示重点

5、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其功能

(一)大脑皮层各叶

大脑皮层内三条大的沟或裂,将其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几个区域。 ? 额叶是大脑发育中最高级的部分,其功能与组织、决策、记忆等有关,还是控制四肢和身体随意运动的主要中枢。

? 顶叶位于额叶后方,内含躯体感觉区,是触觉和其他身体感觉的重要脑区。 ? 枕叶位于脑后的底部,内有最重要的视觉区

? 颞叶在外侧裂下面,含有听觉区,参与听觉。

初级感觉区:

?视觉区:枕叶,接收由眼睛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视觉,如对光的觉察。

?听觉区:颞叶,接收由耳朵输入的神经冲动,产生初级形式的听觉,如对声音的觉察。

?躯体感觉区:中央沟后,接收由皮肤、肌肉、内脏传入的感觉信号,产生触压觉、温度觉、痛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等。

初级运动区:

?中央前回合旁中央小叶的前部;

?负责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言语区:

?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

位于左半球额叶下方,靠近额侧裂处;

通过临近的运动区控制说话时的舌头和颚的运动;若受损,会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言语听觉中枢:

位于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

负责口头语言的理解。

言语视觉中枢:

位于顶枕叶交界处的角回;

负责书面语言的阅读理解

联合区:

感觉联合区:

从感觉区接收输入信息,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

“视觉不识症”:视力正常,但无法区分不同形状的物体,不知该物体的名称和用途。

运动联合区:

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调节;

如该区受损的音乐家,可正确完成各项基本动作,但无法演奏一段乐曲。 前额联合区:

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定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关。

6、脑功能的学说

(一)定位说

? 定位说最早开始于颅相说(德国解剖学家加尔和施普尔茨海姆创立)。

? 定位说认为人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各有其功能,各司其职,共同协调人类活动的运作。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定位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整体说

? 19世纪中叶,法国的弗卢龙提出了脑功能的整体论,强调机能的统一性和差别性,认为脑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发挥作用。但这一研究缺乏一定的可行度。 ? 20世纪中叶,美国的拉什利提出整体作用原则和等势原则两条重要原理,进一步推动了整体论的发展。

(三)机能系统说——鲁利亚(苏联)

? 机能系统说认为脑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结构,由三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机能系统构成。

? 第一机能系统称动力系统,负责调节和维持紧张度和觉醒状态,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性。

? 第二机能系统主要接受来自机体内外部的各种刺激,进行分析和整合,并保存下来。

? 第三机能系统称行为调节系统,是规划、编制、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的重要区域。

(四)模块说

? 19xx年,美国生理学家加查尼加(W.S.Gazzaniga)提出了脑认知功能的“模块说”。

? 模块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7、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差异

作参考心理学复习考试大纲新教材标示重点

第三章 意识和注意

1、概念:意识、注意(重点)、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意识:意识是人对环境、自我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察状态。 (意识是一种觉知:人对内外状态的觉察。

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从无意识到意识的连续体。)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指向性或选择性: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时,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无意注意: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做随意注意,是指预先有自觉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兼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优点,是注意的最佳形态,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式。

2、意识有哪些水平?(重点)

(一)焦点意识水平

? 焦点意识是指个人全神贯注于某事物时对该事物的清晰的觉知状态。 ? (二)边缘意识水平

? 边缘意识指对处于注意边缘部位的刺激的觉知状态

? (三)下意识水平

? 下意识指在不注意或略注意的条件下所获得的对某事物或自身状态的意识。如鸡尾酒会现象。

? (四)前意识水平

? 前意识可以理解为意识之前的意识,接近于意识的状态

? (五)无意识水平

? 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 (六)非意识水平

? 人体的有些活动是人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例如,人对自己的脑电活动、内分泌和肝功能的变化。

3、意识的不同状态有哪些?

自然发生的正常的意识状态:包括醒觉状态、睡眠状态、做梦(包括夜梦和白日梦)状态。

意识的改变状态:指经人为的方法(如催眠术、静默术、瑜伽、气功、禅宗和生物反馈等)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

意识障碍状态:是由于中毒、缺氧、高热等病理情况所导致的心理活动的普遍抑制状态,可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内容改变和意识清晰度降低。

4、注意有哪些种类?

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C.刺激物的新异性。

D.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和过去经验。

C.身体状态。

D.个人的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条件:

(1)明确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2)根据任务要求,合理组织自己的活动

(3)用坚强的意志排除无关干扰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的形成

(1)有意后注意可以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

例如:原本是有意注意,渐渐地从对活动结果感兴趣转为对活动过程也感兴趣或经过反复练习学会后甚至可以自动进行时就成了有意后注意。

(2)有意后注意也可以由无意注意转化而来。

例如:本来一个人的注意是被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吸引而产生的无意注意,可是在注意的过程中他慢慢地变得有目的了,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性的任务,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5、注意有什么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2、维持功能

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

6、注意有哪些品质?各有哪些影响因素?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四个方面: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主观因素:个体的活动任务与目的;个体的知识经验、情绪等;

(2)客观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 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人的身体状况和积极性

(3)主体对活动的态度

(4)主体的意志力

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都是相

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吃饭-看电视)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

统。(唱歌-跳舞)

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 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影响注意转移因素:

(1)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2)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 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7、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重点)

一 、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方向性:

1. 将讲授的东西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

2. 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

3. 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

二、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自觉性:

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2.利用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

3.做中学

三、利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让学习更有效率性: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2.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

3.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四、考虑注意品质因素,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1.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广度因素

2.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稳定性因素

3.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分配因素

4.教学中要考虑的注意转移因素

五、注意类型灵活转化,

保证学生的注意更加稳定注意的转化可以分成两种:

一是递进式转化(递进式转化是指注意的形式从无意转向有意,从有意转向有意后。) 二是交替式转化(交替式转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几种注意形式共同参与,不断交替进行)。

第四章

1.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知觉?感觉与知觉二者有什么关系?

感觉: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过程。 知觉:概括地说,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并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两者有着区别和联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 在反映内容上,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2)在产生的机制上,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3)在个体发展的顺序上,感觉是先于知觉出现的。感觉更多地表现为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事物的属性的感觉越丰富精确,知觉就越完整正确。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在知觉的映象中不仅包含着作为感觉的个别属性,而且还同时反映了各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事物的整体反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对这种关系的反映中包含着人的知识经验、思维、言语活动等心理成分,对各种感觉进行了加工改造,使之得到整体的反映

(3)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个别属性与整体总是同时被反映着,感觉信息一经通过感觉器官传到脑,知觉也就随之产生,即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除新生婴儿外,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所以一般把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

2.感觉的主要种类有哪些?各种感觉的适宜刺激与对应感官是什么?

作参考心理学复习考试大纲新教材标示重点

作参考心理学复习考试大纲新教材标示重点

3.感觉有哪些基本规律?(重点) 感觉有三个基本规律: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

感受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实践能提高和发展人的感受性。

4.知觉的主要分类形式有哪些?

(一)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 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等。

(二)根据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1.物体知觉,又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又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

(三)根据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四)根据知觉体验是否是由真实的刺激所引起,把知觉分为真实的知觉和幻觉

5.联系实际说明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二)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并是把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其实质是旧经验与新刺激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联系,以保证理解的全面和深刻。在理解过程中,知识经验是关键。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视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亮度恒常、颜色恒常。

6.感知规律在教学中有什么具体的应用?

一、尽可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直观教学的心理促进意义

直观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可以通过直观教学来揭示客观事物、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直观教学的具体形式

直观教学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三种形式,它们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运用感知规律促进教学的直观性

(一)强度律——刺激物的强度要适宜

(二)组合律——让整体的对象组合成系统

(三)对比律——注意从背景中突出对象

(四)理解律——发挥言语指导的作用

(五)协同律——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

(六)动态律——活动的对象易被感知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一)良好观察力的标志

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观察力好不好,一般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1、观察得仔细、全面,能够发现别人不易看到的事物特征。

2、观察得准确,能辨别出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3、观察得迅速,能很快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讲解,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

各种参观活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观察的目的、意义和任务

2、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3、对观察过程周密计划,适时指导

4、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及时总结报告

5、根据学生特点扬长避短,提高观察水平

第五章 记忆

1.记忆的概念(重点)、特点、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特点:(求补充)

记忆的基本过程:1. 编码(encoding)

– 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 即我们把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形成心理表征。

2. 存储/保持(storage)

– 已经编码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保存;

– 但信息的保存并不是自动的,我们需要想办法努力将信息保存;

– 存储的目的是方便在特定的时刻把信息提取出来;

– 如果已经存储的信息受到破坏,就会出现遗忘;

3. 提取(retrieval)

– 把经过编码存储在头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使用,记忆才有意义;

2. 影响长时记忆遗忘的因素、遗忘规律;

求补充

3.学习的概念(重点),学习理论;(重点)

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

(2)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

学习理论:始于课本141页

4.学习策略与学会学习的关系;

求补充

第六章 思维

1.名词解释:思维(重点),分析,综合,创造性思维,表象,想象,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直觉,灵感。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 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

分析: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的思维成果的认知活动。

表象:求补充

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思维定势:思维定势(set of thinking)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

功能固着: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

直觉(思维)::未经深入分析迅速做出合理猜测或顿悟。

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案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产生新思路、新方案的状态,成为灵感。

2.思维有哪些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对个体而言,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形成的概念。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露概念的本质而形成的概念,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1、过去经验的影响

2、提供概念所包括事物的变式

3、下定义

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5、概念系统

4.哪些因素会影响推理的正确性。

1、推理材料的性质材料越具体,推理越容易。

2、前提气氛效应(伍德沃斯)

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如,一些,所有)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

3.赌徒谬误

–“赢多了就要输,输多了就会赢”

4. 题外知识的介入

–题外知识的介入使人偏离逻辑规则而产生不正确的推理。

5.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求补充

6.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重点)。课本176页

求补充

7.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8.试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英国心理学家沃拉斯(Wallas,1926)提出的四阶段理论,把创造性思维分成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

特点:

(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

(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

(3)创造想象参与

(4)多有灵感出现

9.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4、鼓励直觉思维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6、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第七章 智力

1.名词解释:智力(重点),流体智力,晶体智力,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智力三元理论(重点),PASS模型,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测量,斯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智商,比率智商,离差智商,标准化,常模,信度,效度。 智力: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是个体对生活环境适应时,运用已有知识,从事抽象思维以解决问题、适应环境的过程。

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主要通过遗传获得的能力。

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是通过经验积累获得的能力。

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把智力活动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客观对象,产生知识的过程。

智力三元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有三种成分对信息加工是至关重要的:元成分、操作成分、获得成分。

PASS模型:是指个体智力活动由三个互相联系的认知功能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是注意唤醒系统、编码系统和计划系统,分别与大脑的三个功能联合区相对应。 多元智力理论:求补充

智力测量:力测量,又称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是指为了科学、客观地测定个体的智力水平,在一定的条件下,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研究人员在一定的智力理论指导下采用经过标准化程序编制的测验量表对人的智力水平进行科学测量的过程。

斯旦福-比奈智力量表:看书21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看书212

智商:智力商数,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

比率智商:智商通过测验所得的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商数再乘以100之后

的值,因此也叫比率智商。

离差智商:所谓离差智商就是用标准分数表示的智商,它是根据同年龄的个体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表示的智商。

标准化:是指为了尽可能地控制误差,在测验中建立一系列的测验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的标准,从而得到可靠结果的过程。

常模:常模是指具有代表性并且容量足够大的样本(人群)在某项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它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平均分数。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它是指某一测验经反复测量能得出一致结果的程度。

效度:即测验的有效性或准确性,指一个测验能够确实测量出其所要测得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2. 了解智力及智力测验的相关概念。

3. 掌握智力的种类与结构。

(表凌乱)

4. 理解智力测验的发展史。

207

5. 把握智力测量的种类,进行科学施测。

6. 了解智力测量的编制及其标准化。

7. 掌握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个体差异,有意识地进行智力开发。

216

第八章 动机

1、动机的概念(重点)和功能

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4.强化功能

2、动机的形成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3、动机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重点)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通常情况下,良好动机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良动机产生不良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行为的效果与动机往往并不一致,还受到其他因素,如能力,机遇等因素影响。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即动机强度处在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5、动机的归因理论,韦纳归因理论(重点)

动机的归因理论: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 韦纳归因理论:239

6、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7、学习动机的含义

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8、学习动机的培养(重点)

(一)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

(二)通过满足基本需要引导学生追求成长需要

(三)从学业成败的经历中学会合理归因

(四)利用教师正确的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动机

第九章 情绪和情感

1、情绪情感的定义

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2、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物质或生理需要

情感——精神或社会需要

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自出生时就有,如哭、笑

情感是后天逐渐发展的

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和外显性

情感——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和内隐性

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

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可能以强烈、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都可能由所赋予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从而表现为情感。

3、情绪情感的表达

(1)主观体验

指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不同情绪有不同的主观体验,这就构成了

情绪情感的心理内容。

(2)外部表现

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是情绪状态下,身体各部位的动作量化形式。

(3)生理唤醒

情绪也会引起生理反应,涉及广泛神经系统。

4、情绪的基本类别

(一)依据情绪的性质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二)依据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5、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6、情绪情感的功能(重点)

(一)动机功能

情绪具有激励功能,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向激发和引导的行为。

(二)调控功能

情绪情感对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三)信号功能

情绪的这种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语言性交际。

(四)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

7、情绪调节的含义

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通过一定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主观体验、表情行为上发生一定变化。

8、情绪调节的策略

(一)宣泄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负性情况持续累积,将会产生破坏性的力量,引起各种情绪障碍或神经症。

(二)身心放松法

原理:利用生理和心理彼此的交互影响,使生理和心理同时达到放松的目的。

(三)暗示法

原理:语言是人的情绪与表现的强有力的影响工具,通过语言(包括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制情绪的反应。

(四)思维转化法

改变认知以改变情绪

(五)升华法

最积极的方法,奋发向上

(六)环境调节法

到优美的环境中去

第十章 人格

1、概念:人格(重点)、认知方式、气质、性格(重点)、人格特质、测验法、投射测验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格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测验法:也称客观化测验,即让被试自己提供关于个人人格特征的报告,具体来说就是对拟测验的人格特征编制许多测量题目,要求受测者做出符合自己情况的回答,从其答案来衡量这项特征。

投射测验:303

2.人格结构包含哪些?

心理状态系统 人格动力系统 心理特征系统 知情意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

3.影响人格形成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重点)

(一)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而且多体现在行为层面上。

(四)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五)家庭环境因素

求补充

(六)学校教育因素

求补充

(七)自我调控因素

上述各因素体现的是人格培养的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人格的自我调控

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

4.人格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气质差异、性格差异、认知风格差异

5.人格测验的方法有哪些?

一、自陈量表式测验

二、投射测验

三、情境测验

四、自我概念测验

6.如何形成健康的人格?

求补充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

1.人际交往理论;

(一)社会比较论

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xx年提出来的构思,是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人们为了获得回馈而交朋友,以降低不确定感。

(二)自我成长论(Self-Growth Theory)

由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C.Rogers)提出,即友谊能促成个人的成长,能协助我们完成独立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友谊中互相接纳及彼此探索,了解情感及经验的意愿,对个人成长特别重要。

(三)社会交换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G.C.Homans,1958)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奖赏、快乐并尽少付出代价的倾向,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人际交往就如同商品的交换原则一样是等价的,是公平交易。认为在人际交往的相互作用中,也要使双方的报酬与代价收支平衡,获得利润。

(四)公平论

判断两个人之间的友谊能否保持,要看这个友谊对彼此有无益处来做决定。

(五)得失论

虽然一个人的条件与个性,影响我们是否喜欢那个人,但个人的自我意识与感觉往往直接影响他人的反应与对待自我的态度,影响人际关系,当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有所改变时,更能影响我们对那个人是否喜欢的程度。

2.人际关系的特点、类型;

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个人性:

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如友好关系、亲密关系、敌对关系等。

(二)社会性:

人际关系的社会属性

(三)复杂性:

人际关系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等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

(四)情感性:

感情色彩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联合情感分离情感

类型:

雷维奇(P.Lewicki)的分类:

主从型

合作型

竞争型

主从—竞争型

主从—合作型

竞争—合作型

主从—合作—竞争型

无规则型.

舒兹(W.C.Schuts)的分类:

作参考心理学复习考试大纲新教材标示重点

3.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1.影响信息来源的因素

①信息源所使用的传播技术,包括信息源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手势、表情等方面的表达优劣程度;

②信息源的态度,包括自信、尊重对方、竭力使对方对沟通感兴趣等;如,医患冲突

③信息源的知识程度,包括丰富的知识、社会经验、人情世故等;

④信息源的社会地位。

2.影响信息的因素

(1)语言和其他符号的排列与组合次序;

{图文并茂

(2)信息的内容;

社会热点

(3)信息的处理情况:

视角切入

{如,港人与内地人的文化冲突

3.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同一信息经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传递,其效果大不一样。因此,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信息渠道,使之与传播的信息相配合,并符合接收者的需要。

{口头{报刊{发文

4.影响接收者的因素

(1)接收者的心理选择性。

{兴趣{需要

(2)接收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情绪状态

4.影响人际吸引的条件;

1. 相似性2. 个人品质3. 外表4. 接近性

5.社会影响的概念;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6.社会影响的理论研究。

求补充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概念: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指能够积极、正常、平衡地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良好心理状态。 无心理疾病;

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2、心理健康标准

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主动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的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地基本要求。

国内常用的八条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于与他人相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詹森效应)

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智商在80分以上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学习辅导

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人格辅导

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征

?正直善良、勤奋好学、热情开朗、用于开拓等

矫正不良的人格特征

?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自卑羞怯、不负责任等

(三)社会与生活适应辅导

日常生活辅导;

自我保护辅导;

人际交往辅导;

情绪辅导;

学校适应辅导;

性问题辅导;

升学与择业辅导

4、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重点)

1、全体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知、情、意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综合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内外部原因;

3.主体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4.尊重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

承认学生与辅导者的平等地位;

5.差异性原则

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辅”

6.保密性原则

尊重学生的人格及隐私;

这一原则与来访学生对心理辅导的信任度有极大关系。

7、发展性原则

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个途径(重点)

(一)开设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有关课程。

(二)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三)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四)开展面向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五)建立家庭、学校与社区相互沟通的心理辅导渠道。

6、合理情绪疗法

354

7、强化

当某一行为在某种情境下出现后得到一种满意的结果,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这一特定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这整个的历程便称为强化。

第十三章 毕生发展

1. 毕生发展取向的特征。

发展是延续一生的;

– 发展是多维度的;

– 发展是多方向的;

– 发展是可塑的;

– 发展是情境性的;

– 发展研究是多学科的;

– 发展包括成长、保持、调节。

2.纵向研究、横断研究、序列研究的定义。

纵向研究:是指对一个或多个研究对象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进行长时间跨度的追踪研究。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比较,从而提供不同年龄组个体发展差异的信息。

序列研究: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考察。

– 首先在同一时间内选定不同的群体(横向)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群体进行追踪研究(纵向)。

3.关键期的含义。

指在个体成长的某一段时间,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

如失去发展或学习的机会,以后这种行为就不易建立,甚至是一生无法弥补的。

4.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弗洛伊德只重视原始驱力的作用,为了强调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他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 艾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作参考心理学复习考试大纲新教材标示重点

作参考心理学复习考试大纲新教材标示重点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 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图式。

? 个人类的心理反应实质上都是适应的过程,即取得机体和环境的平衡。

6.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重点)

393

更多相关推荐:
学习大学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大学心理学的心得体会20xx11221807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

大学心理课学习心得与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20xx-06-1015:10通过上大学心理健康课程,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使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少大…

学习大学生心理学的感想和体会

学习大学生心理学感想和体会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我对心理知...

大学心理课学习心得与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通过上大学心理健康课程,让我了解了许多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也使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懂得了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少大学生自己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学的感想和体会

学习大学生心理学感想和体会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门书籍这对于我们这些想了解最根本的心理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

学习大学生心理学的感想和体会

机械108班顾文义这门课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门很实际很基础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课程这对于我们这些想了解最根本的心理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

心理学心得感想学后感

心理学的收获心理学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学过心理学之后我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心理...

大学生心理学期末感想

好久没有考虑成长的问题了可是进入大学后想了好多关于成长的事渐渐发现我变了前几天在路边买橘子的时候发现那个摊主竟然作假可是我并没有拆穿她后来跟同学们说不要在外面买东西了我也不知道做的对不对就是觉得自己可以独立了可...

跨专业考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的经验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跨专业考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的经验自我介绍一下武汉中南民族大学09年考取的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家乡是河南南阳初试总分388其中政治69英...

10年心理学考研总结

10年心理学考研总结一考研前应思考的问题二考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三学校导师辅导班四考研四阶段五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六教材及参考资料七心理学考研各部分知识复习重点及策略一考研前应思考的问题在自己冷静地做一些调查好好思考...

大学心理学感受

大学心理课程感受给排水101班23号陈嘉盛第一次听到心理学这个词时我和所有人一样觉得这是一门神秘的学科神秘在于仿佛只要学了它就有一眼能洞穿他人心理的本事这种神奇的幻想让人兴奋不已我于是带着对心理学的好奇和想象神...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体会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体会这个学期很有幸选修课选学的是人际交往心理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步自我反思在人际交往方面领悟了不少我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学是一种心理学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