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句翻译

时间:2024.4.13

古文名句翻译

1.其岂学不如彼也?

译文: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吗?

2.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3.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不因贫贱而忧愁,不为追求富贵到处奔走钻营。

4. 天下苦秦久矣 译文:天下的百姓被秦王朝

统治,受苦受难已很长时间了。

5. 今城以吾众诈自称工子扶苏、项燕,为天下

唱,宜多应者。 译文: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工子扶苏和项燕的军队,向天下发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6.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怎么能要求它

能够日行千里呢?

7.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译文:恒侯身体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泰国去了。

8.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绿色的台鲜长到台阶,绿色的青草映入窗帘。 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日常交往的人都是渊博的学者,没有那些目不识丁的无功名的人

10.夫子何命焉为? 译文:先生有什么见教?

11.已言之王矣。 译文;我已经对大王说过这事了。

12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空隙时,就漫步而行,漫漫而行

13.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深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文:一座四脚翘起象鸟展翅欲飞的低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

15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久也。 译文: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6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译文: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壁,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17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装设备的精良。

18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1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的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选择正义。

2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2. 非独闲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忽丧耳

译文:不仅闲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闲人不能够丧失罢了。 2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译文:吆喝给着他,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 2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 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收了。

2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关头 奉命出使。

26.太蔚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有幸矣。

译文:太尉(你)认为我可以教育就请(你)屈尊教导我,那就太幸运了。

2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译文;(我的)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山不加高,怎么发愁不能铲平呢? 28.北方有悔臣者,愿借子杀之。

译文:北方有个人欺负我,愿借你的力量杀掉他。

2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30.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

从此指着事物让他作诗立刻能完成,诗的文理和道理都值得赞赏的。

31.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译文:可能是爱好他人的长处,积既使是一技之长也不愿意使之埋没 至连他的遗迹也很珍视。

32.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译文:然而我曾经听说风俗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法有什么不同呢?

3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游人知到跟着太守玩游的乐趣却不知太守以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啊。

34.每至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译文:常常把自己比为官仲、乐毅,可当时的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3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译文:鲁庄公和曹刿 同坐一辆车上,在长勺交战 。

3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译文:于是率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

37.有旋而角,角不能成音。 译文:又旋转着吹响牛角,牛角已不能吹成音调。

38.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男女的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39.吾一瓶一钵足矣。 译文:我只要一瓶水,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40.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译文: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拿起笔来(故意)学习做这样的文章吗?

4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又但心没有才学渊博的名师可以让我跟随求教。

42.余则 袍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我穿着破旧的衣袍和他们相处在一起却没有艳慕他们的意思。

4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因为其中有足够让我快乐的事情便不知自己的食物,衣着比不上别人。我就这样

的勤奋艰苦的完成学业。

44.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译文:这是他当年的遗迹,这个说发是真的吗?

4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文:这种小小的信用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灵神不会赐福。 46.战则请从。 译文:如果作战,就请让我跟你一起去。

47.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译文: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使后人崇尚到这样的程度,更何况那些仁人君遗留下的好作风,好德行,

对后世的影响将会多办大啊!

4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伦魏

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到有汉朝,更不必说魏 了。

50.亲闲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闲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5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文:先帝在世的时侯,每当和我谈论此事,对桓、灵二帝都有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5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人。

53.所以动心忍性。 译文:用艰苦磨炼的方式来惊动他的心,使他变得坚忍。 5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译文:(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国如果没有敌国外患。 5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我只想在乱世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到我而获得显贵。

5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职分也。

译文: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5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58.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

59.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60.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石块怎样呢?

6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了之后才乐。

6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彼此都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63.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个人眼睛正注视着茶炉,神色宁静好象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4.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译文:幽深的溪泉,奇异的石头,无论多远都能到达。 65.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译文:到了就分开野草坐下,将壶中的酒喝完,喝醉了。

6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醉了能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67.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译文: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

68.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

6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而乐也。 译文: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快乐,却不知道太守自有他的乐趣。

70.闭窗闻瀑,开窗瀑至。

译文:关上窗户可以倾听瀑布的声音,打开窗户瀑布就在眼前。

71.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译文:当时修建这个亭子的大概是仙人吧。

72.故自号曰醉翁也。 译文: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 7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有所不同呢?

74.所以动心忍性 译文:用艰苦磨练的方式来触动他的思想,增强他的耐心。 75.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谋求生存,安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死亡。 76.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讽刺和诽谤的心情。

77.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绿荫,秋风浩浩, 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78.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个作为自己的功劳。

7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80.鱼,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 8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人以侮辱态度所给予的,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82.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文: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时刻奉命出使。

8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译文: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这种品德)罢了

84.由是先生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文: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8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8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求在诸侯

3

那里扬名做官。

87.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译文:太尉如果认为我可以教导就屈尊教导我,那就是我更大的荣幸了。

88.学固岂可以少哉 译文: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

89.略无慕艳意 译文:毫无羡慕的意思。

90.以乡人子谒余 译文: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9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文: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9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衣食条件不如他人。

9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9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

9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我善于修养自己正大刚直之气。

97.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98.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译文:不是天资低下,而是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那里是别人的过错呢? 99.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人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100.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文:先帝不嫌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10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102.号求救于人甚哀

译文:他哀号着向人求救,声音十分哀切。 10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0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0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面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醉了的太守。

10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107.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译文: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108.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背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0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110.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译文:这好像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111.因以为号焉。 译文: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

11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译文: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那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么专一罢了。

11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译文: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 11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115.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译文: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116.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译文这二位前辈,难道曾经拿起笔学做这样的文章吗?

117.日出而林霏开 译文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

4

118.良多趣味 译文:实在有很多趣味

119.飞漱其间 译文:在那里飞流冲荡

12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光。 1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译文:(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121.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文: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22.为人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译文:请代我向他们致意:“现在有圣明天子

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

123.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2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

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2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126.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12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

存,而安乐必将导致死亡。

128.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食料)

12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130.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

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31.此臣所以抱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和

本分。

13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

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

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

啊!

13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译文: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时,就高兴得

连饭也忘了吃。

134.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译文: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

5


第二篇:古文翻译


50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1)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2)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3)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6)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4)有满而不覆(5)者哉!”

注释:1.敧:倾斜。2.宥座:座位右边。“宥”通“右”。3.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4.恶(wū):哪里,怎么。 5.覆:倾覆。6.呜呼:(1) 亦作“ 呜乎 ”。亦作“ 呜虖 ”。叹词。表示悲伤。(2). 叹词。表示赞美或慨叹。(3). 旧时祭文中常用“呜呼”,后因以借指死亡。7.使:让。

译文:

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品悟感想: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几点启示:

1.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2. 我们要学习孔子的实践精神,不能一味听信传言,要亲自动手验证。

逆向反思:

1.不正的容器,水满了就会颠覆,所以我们首先要使自己成为正直之士,才能成为饱学之士。

2.世间的知识有

54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出自《墨子.贵义》)

译文

许多,我们不必事事躬亲,要学会提高效率,利用现成的经验成果。54 原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55一、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二、翻译: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三、点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1

55、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出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我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遂辞而行。

二、翻译 孔子谒见齐景公,景以赠廪丘邑,以此作为孔子供养之地。孔子拒绝不接受赠地,回到住处,对弟子说:“我只听说,君子应当有功劳而受禄。时下我游说景公,景公并没有按我的劝导行事,却赐给我廪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令弟子驱车,辞别景公离去 56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二、翻译: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点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58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②裂:割断。 3 引:拿来 4 有所失:忘记,记不得5 诵:背诵

6 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7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 自是:从此9 喧:因分心而遗忘10 诫:警告11 .方:正在止:停止

译文

孟子年小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背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从此之后,孟子就不会再遗忘了。

启示 这一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否则将半途而废;父母教育孩子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59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螫堪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尝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①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③。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淮河之北有一种毒性很大的蜂,它的尾部能将人蜇死;江南有一种很厉害的蟹,它的螯可以对付老虎。但是捉蜂的人不一会儿能捉很多,而捉蟹者从不受伤。蜂在泥土或木石上筑巢。人跟踪寻找到蜂巢,就可以在夜里拿着火把到蜂巢跟前,群蜂会倾巢而出飞向火焰,直到全部烧死。然后可以把蜂巢整个割下来。蟹生活在蒲苇之间,晚上只要在水边点上一盏灯,它们就会全部爬过来,这时你就可以俯身一一拾取。只知奔向火光而不能规规矩矩地呆在它所应呆的地方,落得个死亡的下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59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 2

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60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惊讶地脸色一变,说:“我不聪明,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仆闻之:我听说。 仆,谦称。 遇:遇见,遇到 子:你 易:改变 容:神色,脸色 敏:聪明 谓:叫做,称作 归:归结 施:布施,施舍 益:越 乎:吗 仆:谦称 恶:怨恨 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归,归结。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痛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6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63(晋)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只。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 3

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翻译: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附近的孟门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64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度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 文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67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征阿党①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彦博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征入奏曰:“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绢五百匹 唐太宗刚开始继承王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引进魏征进入卧室内。因为在乎得失而访问他,魏征为人清高,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格又亢奋固执。没有什么可以让他屈服,折挠的,唐太宗和他谈论。没有一次不是高兴的采纳建议的。魏征也因此为能遇到像知己一样的主人而高兴。尽力的出谋划策,知道的没有不说的。唐太宗曾慰劳他的辛苦,说:“爱卿的奏折,前后有二百多条,如果不是爱卿为国家的赤诚之心,如何能作到呢?”就在这年,魏征升为尚书左臣。有的人说魏征是阿谀奉承皇亲国戚的人,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温彦博审查,经验证并无此事!彦博说:“魏征作为臣子,须当有来去的行踪,不能够避开嫌疑,于是就招到了如此的诽谤。虽然这是无私的,是公事,但也是可以责备。”唐太宗命令彦博礼让魏征。并且说“从今天开始,不可以再没有形迹了”有一天,魏征上奏说:“臣听说君臣立下协契,道义同为一体。不存在什么公道,只有处事的形迹。如果君臣上下,都遵守了这一条令,那么,国家的兴衰就很难预料了啊。”唐太宗脸色大变说:“我已经悔过了。”魏征第二次叩拜说:“希望陛下让臣成为良臣,而不要让臣成为忠臣。”唐太宗说“忠和良有区别吗?”魏征说:“所谓良臣,就是像稷、契、咎陶这样的。忠臣则是龙逢、比干这样的。良臣可以让自己身获美名,君王又授他显号,子孙代代,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忠臣则受诛杀,灭九族,当君网陷入了恶势,就和国家一起灭亡,空有其名,因此 4

我们可以说,相差好远啊。”唐太宗深深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恩赐他绢五百匹。原文:

68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之罪有

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

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 ,是罪三

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

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

齐景公说:“好的。”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

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就要杀人,这是第

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

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69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

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

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

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

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

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1]出亡:失国后逃亡。[2]发政举事:施政办事。[3]

侍御:侍从妃子。[4]谄谀:奉承拍马。

69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

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

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

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

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

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

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

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

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

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一、原文:

69 齐威王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

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二、翻译: 齐威王召见阿(城)大夫,对他说:“自从你镇守阿(城),称赞你的好话每天

都有传来。我派人察看阿(城),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以前赵国攻打鄄地,你不

去救援;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这是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来替你说好话啊!”当天,

齐威王下令把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烹死了。因此,齐国上下官员都受到震动,

5

恐惧不已,谁都不敢再像阿大夫那样买通威王的亲信搞欺上瞒下,掩饰过失的事情,人人都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做事。齐国得到很好的治理,在当时成了天下最强的国家。 三、点评:下无言则吾谓之喑,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

74: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担任丞相期间,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他以诚待人,做事公道。凡精忠为国、济世安民的人,即使是他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触犯国法、玩忽职守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坦白自首、勇于自新的人,即使罪行很重也要从宽发落;巧言令色、文过饰非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要加以严惩。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严惩。他精通各项事务,善于找到问题的要害与关键。他讲求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对于那些虚伪狡诈之人决不录用。他因此在整个蜀国赢得了普遍的敬畏和爱戴,施行的刑法政令虽然很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这是因为他做事公正和劝勉告诫明确的缘故。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精通治国之道的良材,堪和管仲、萧何这类杰出的政治家相匹敌,然而他连年用兵,却未能最终获得成功,这大概是因为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专长的缘故吧

74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译文;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

74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

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得很厉害,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如果他不具备作为一个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地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象父亲一样侍奉他”

75 时先主屯新野。徐 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 见之乎?”先主曰:“君 与俱来。”庶曰:“此人 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直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 6

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75 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竞。”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⑦以不悖者为悖。

译文 魏国的公叔痤生病,惠王去问他说:“公叔痤你生病了,万一你不幸去世了,国家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个家臣公孙鞅,希望大王听凭他处理国家事务。如果不任命他,就不要让他出(我国的)边境。”惠王没有回答,出去后对身边的人说:“多么悲哀啊!像公叔痤那么贤能的人,却要我必须全把国事听凭公孙鞅决定,不是糊涂吗?”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闻说这件事,埋葬了公叔痤后,他往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任用了他。秦国果然日益强盛,魏国日益衰弱。这不是公叔痤糊涂,而是惠王糊涂啊。糊涂的人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不糊涂的人当成糊涂的人啊。

8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⑶公,选贤与(jǔ)(通“举”)能⑷,讲信修睦⑸。故人不独亲⑹其亲,不独子其子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孤、独、废疾者⑻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⑼,女有归⑽。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⑾;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èi)己⑿。是故⒀谋闭而不兴(xīng)⒁,盗窃乱贼而不作⒂,故⒃外户⒄而不闭⒅,是谓⒆大同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81、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xiu)书“雪窦山”字。

7

二、翻译: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85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85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学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像一个墨点,我的小舟像一片芥叶,舟中的人影像两三个米粒罢了。

89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 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89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齧,求其所以异者盖寡(或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後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 8

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或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或不用屡屡鞭策),不烦劳人驾驭(或不让人费力的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

90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译文 有个要出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给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暴涨了十倍。 。。。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骏马待伯乐至而增价,说明权威的重要,但又不可盲目地崇拜和迷信别人,更要提防有的庸才借助或冒用权威之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90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二:翻译: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砍断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砍断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砍断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三:点评:古人相马不相皮,瘦马虽瘦骨法奇。世无伯乐良可嗤,千金市马惟市肥 93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二、翻译:

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 9

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娟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

94 出成都南门,左为。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译文 出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

95 泰定元年的冬天,我与客人张子约、陈叔夏带着两个仆人又来到雁山。冬天天气暖和,黄叶布满大地。两位客人看见北面山口立着一块石头,很像一个和尚。这时落日直射在东南山上,山中尽显紫气。鸟儿犹如赶着回家的人一样彼此呼唤,一道进入石梁过夜。石梁拔地而起,向上看,就像有架大梯子靠在房檐;向下是一中空的石梁洞,其中可以容纳千人;地上石梯玲珑剔透,就像腐木的根。石檐的外端有一棵只有一尺来高的小树,倒挂在绝壁上,树叶因为霜的关系变成红色,十分可爱。石梁下有一石梁寺,寺中的僧人沏茶端酒,主人和客人都喝醉了。月亮消失了,白云如流水般从西面飘来;风将橡栗吹落到瓦上,又弹到岩石下小屋上,从瓦沟上迸出,击中地上的落叶,发出咚咚的声音,几乎不像世间敲击金属石头的声音。点灯对望,没有话说。午夜来到,架起两张床,面对面躺着,子约已大醉,等到天亮,还在唤他的仆人,不知道他的仆人已经睡在了岩石下面了。

99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99 王欢,字君厚,是乐陵的一个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 10

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曾经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即使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1.乐道: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 2.耽:沉迷 3.营:谋求 4.常:曾经 5.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6.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怡:愉快 7.患:感到担忧 8.或:有时

9.卿:你 10.哂:讥笑、取笑 11.儒:博学的读书人 12.乐陵:古县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13.朱买臣:汉朝人,家里贫穷,妻离他而去。后来他成为稽郡太守,他的妻要和好,遭拒。 14.闻:听说 15.弥固:更坚固

103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译文: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的对那官员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104 当初,范仲淹被贬饶州,(当时)朝廷正在治理朋党,朝中的士大夫都不敢前往送别,只有待制王质一人抱病在都门与范仲淹饯别。有大臣责备王质说:“您是长者,为什么也要陷入朋党的漩涡中呢?”王质说:“范公是天下贤士,量我怎么敢奢望跟他结为朋党;要是我能成为范公朋党中的一名,那就是范公太厚待我王质了。”听到这话的人都感到很吃惊。)

105 我童年时,听游山的人谈论峡山寺难与它并列。由于地处远方,曾经以为没有机会能来的了。等到这次得去游览,遍历了五座有名的山蜂,这才知道峡山寺在世间有名,是有它的道理的。在灵鸳寺的时候,记叙了各座名山所在的优点,而没有谈到它们的不足之处。如虎丘山的剑池水不流动;天竺山的石桥下没有泉水;台山的吃力(攀登)与天然奇观不相符;灵鸳山面对着前边的高山,不能往远处看;峡山也缺少平坦的土地,泉水出山后不能形成深潭。这才领悟到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很难得的啊,何况交朋友选择人才,却要求尽善尽美呢!避开那人的缺点,发挥那人的长处,那么、不论才干大小的人材都不会遗漏,让天下达到长治久安,就不难了。

106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愤郁颇见辞色。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11

110 欧阳修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110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二、翻译:

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却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标明我的乐趣罢了。” 111: 庄子与惠子由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自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原文: 庄子与惠子由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自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12

予少家汉东①,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②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我年少时家住汉东,汉东偏僻闭塞无学识渊博的人,我家又穷困没有藏书。州南有一大户姓李,他的儿子尧辅好读书。我还是孩童时多次到他家玩耍,见到在隔壁有许多旧书贮存在破筐里,打开一看,是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篇页脱落,页章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就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读后,发现它语言深厚,主题雄博,但我还年少,不能全都明了文章含义,只不过看它渊博浩大,很可爱的样子。

112一、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bian)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二、翻译: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建造官舍,在厅堂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亭子的南面开凿了一口水池,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不久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开始忧虑起来。过了三月后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雨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雨才停止。官吏们在庭院中互相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互相唱歌酬答,农夫们在田野里互相手舞足蹈,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建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摆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收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就会增多,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还能做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怎么能够忘记呢?”

115 原文:松之生也,於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薄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於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於玄黄,斯独茂於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拔,物莫与隆。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翻译: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 13

络它的躯体,不知多少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君子的志趣气节相投,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 身为栋梁之才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115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花中的仙子。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一、原文:

117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君子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凭着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闲情逸致与情趣。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便相继开放了,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时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117 一、原文: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 14

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二、翻译: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竹子的根很牢固,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君子看见它的根,就会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本性正直,凭着正直的本性可立身;君子看见它正直的本性,就会想到处事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内心是空的,凭着心空可以体验道的存在,君子看见它的空心,就会想到虚心求学的人。竹子的节很坚贞,凭着坚贞的节可以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会想到砥砺名节、无论危险还是平安都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君子大多都会种上竹子作为他们庭院的充实物。

119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120 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125【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及,达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深为感叹,资助他学习。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121 我(苏轼)曾经借住在惠州嘉佑寺。一天,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转念一想:“为何不在这里休息一下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126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5

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求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向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识比我早,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我(向他们)学习的是真理和知识,哪管他们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贵贱,不管年纪大小,真理和知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失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也就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过一般人远得很哪,尚且从师而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从师求学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这里吗!(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教育他;但对于自己,就以拜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念书,告诉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老师。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说到"老师""弟子"这样的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个人与那个人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似于奉承巴结。"唉!从师而学的风尚之不能恢复就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乐师和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这些人),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才智,(只不过)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罢了。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岁了,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求师的正道,就作这篇《师说》赠给他。

126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不分昼夜地刻苦读书。五年中,他竟然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夜里有时感到昏昏欲睡,就用冷水洗脸。范仲淹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直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要旨,又慷慨地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对自己说:“当先天下之 16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7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 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朗朗然,与药鼎声相乱。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

127 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①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②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③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词语解释: 1)啖:吃 2)馈:馈赠,赠送 3)遽:就 4)南都书舍:即南都书院 5)齑:腌菜 6)留守:官职名称 7)大人,指自己的父亲

译文 范仲淹家里贫穷,他在南都学院读书时,天天煮两升米,来做大一锅粥,经过一晚上的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拿两块,和一些腌菜吃。留守有个儿子和他一起学习,那个留守的儿子要回到家乡陪父亲,临走前送给范仲淹一些美味菜肴。但范仲淹放在了一边,不久后食物全腐烂了。留守的儿子说:“家父听说你过得清淡贫苦,送来这些吃的,可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说:“不是我不感谢你们的好心,只是因为我吃粥吃久了,心里安定,你如今要我享用如此丰盛的饭菜,以后的日子里我怎么会平静安心得再吃下这些粥呢?”

17

更多相关推荐:
经典古文名句

经典古文名句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淇奥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qicuzhum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形容文采好有修养孔子中引申意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2...

经典古文欣赏名句

62篇经典古文经典名句20xx1022125212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国学讲堂1陋室铭刘禹锡唐字梦得刘梦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2马说韩愈唐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古文名句大全

古文名句掇贝先秦文名句选左传名句多行不义必自毖郑伯克段于鄢译文做多了不义之事必定会自取灭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译文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擂鼓士兵勇气大振第二次擂鼓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

中国古诗文经典名句一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

古文名句

古诗文名句花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5曲径通...

古文名句

古文名句古文中的名句隽语多是古人心灵的结晶这些语句虽短但意义深邃并富有哲理和启示这些格言式的语句多散见于汗牛充栋的典籍里又辗转于名家的手笔之中1哀莫大于心死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现代意义是指最悲哀...

最牛逼的经典古文名句名言集锦

最牛逼的经典古文名句名言集锦1吾有几许肺腑若伊得闲可愿受此叨扰之苦2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3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

免费 古诗文名句描写大全

中华古诗文名句描写大全古诗文名句花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

古文名句积累

背诵文言文重点句默写lt论语gt十则1同学之间真挚友谊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理解与尊重因此当遇到误解和误会时采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态度才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用论语中的句子回答2你如愿以偿地考入理想中的高中当你一...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文言文名句理解性默写集200句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文言文名句理解性默写集200句1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论语十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论语十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

古诗文名句分类复习

古诗文名句花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5曲径通...

古文经典名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古文名句(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