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王维名句选

时间:2024.4.5

李白杜甫王维名句选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名句: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杜甫诗名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诗名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月(左) 兆楼饯别校书叔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刘禹锡名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篇: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


唐代文学教案(王维、李白、杜甫三部分)

王志清

第二章 盛唐山水田园诗

教学目的:了解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把握盛唐山水群落诗歌的艺术特点。 重点:王、孟山水诗风异同。

难点:山水诗与庄禅精神。

教学课时:6课时。

一、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国力强盛。

盛唐五十年,太平盛世。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云:“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奇瑞叠应,重译麇至,人情欣欣然,感登岱告成其事。上犹惕励不已,为让者数四焉。” 盛极的大唐帝国声威远扬,百夷臣服、诸邦来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可以想见那种光明璀璨、仪态万千的声威形势。在大唐极盛时朝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回忆起昔日的辉煌依然是一往情深的,其诗《忆昔》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东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百姓殷富,四方太平,国力极其强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农耕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也相应发达起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涌入城市。商品经济的异常活跃,仓储丰裕,城市繁荣,交通便利,使长安、洛阳、开封及太原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盛唐的盛世安定和繁荣给大多数地主文人提供了尽情享受人生的物质基础。不但百官时兴筑建郊馆山池,成为“休沐”之所,连一般中小地主都有别业。池园文会的集体吟咏与山程水驿之间的个人放歌共生。每逢节假日,“所游地推曲江最胜??朝士词人有赋,日即流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唐音癸签》)风景审美时尚的扩散,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六朝精神被唐人看好,也直接促进了山水诗的繁荣。

2、科制创新。

“以诗取士”的科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形成了以进士科考为中心的生活内容,出现了围绕着科举考试而进行的干谒交游、行旅升迁的活动,造成了迎来送往必有文人聚会赋诗的风气,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就产生于这种场合。当时著名诗人没有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而文人所到之处“到处有逢迎”。随着诗人的人生足迹由傍城池亭而拓向荒漠,而有了行役风景线。以名山大川为主要目的地的漫游之风大盛。官员的流贬升迁也促使诗人被动地走向山水自然。

另一方面,终南捷径的出现,标志着唐代集权政治体制的高度成熟,也是唐代集权制度把隐逸的宽松度发挥到极致。这种制度,对唐代士人发挥着强劲的诱惑力,隐居山川、读书山林的隐逸之风炽烈。

3、佛道盛行。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4、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

1

二、盛唐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盛唐山水诗具有风华秀发,情韵深长,气象恢弘的共同风貌。

韩经太《论唐人山水诗美的演生嬗变》以为:盛唐山水诗的复调美。清纯,是对繁富与笼统的双重超越;高远是对玄远与浅近的双重超越。清纯高远之美,兼壮美和优美之胜,而却没有自大的张狂和弄姿的娇媚,以安详从容的气度高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文学遗产》1998,4)

三、盛唐山水诗群落

由张说、张九龄开风气之先,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綦毋潜、祖咏、裴迪、丘为、张諲、崔兴宗、卢象、钱起、王缙等。

四、王维

1、生平经历

王维(701—761),“最伟大的自然诗人”,与李白同年生同年死。

王维取“维摩诘”为名、字。梵文中,维,无也;摩诘,诟也。官至尚书右丞,称“王右丞”。又有“诗佛“之称。早年有诗名,20岁进士及第,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坐累,由大乐丞谪济州司库参军。张九龄为相,擢右拾遗、监察御史,奉使出塞。并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母安史乱时,陷贼,以药下痢,装喑,迫为伪给事中。安禄山大宴凝碧池,维赋诗痛悼:“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收复两京后,维因作伪官而下狱,经多方努力而豁免。之后,维逐步升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自妻死后,独居三十余年,吃斋奉佛。“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在《酬张少府》诗中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维茕独无偶,暮年无子,“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维多才多艺:自云:“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他擅长山水,承“南宗画”,重写意而不重写实,如“雪里芭蕉图”。在音乐上,他也极精通。《旧唐书·文苑传》:“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2、创作及特点

以天宝初为界,其思想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

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诗、画、乐、禅的四者合一。王维笔下山水有雄阔之景,如《终南山》、《汉江临眺》,也有精致之景,如《辋川集》二十首绝句。后一类最多,宁静、秀雅、富有禅趣,最见艺术个性。

王维山水诗高华丰润、清秀空灵,有三个特征:

第一,充满了生活的爱意。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第二,充满了辩证的深意。诗人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而又能够沟通其他,兼同诸学,其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

第三,充满了艺术的画意。殷璠:“在泉为珠。著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人贺贻孙在其《诗筏》里指出:“诗中有画, 2

不独摩诘也。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恣,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主要特点有:

A、捕捉瞬间变化之景物,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如《鹿柴》、《鸟鸣涧》通篇巧妙敷色用光。

B、合理布局,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如《终南山》、《木兰柴》等。

C、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诗人最善于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汉江临泛》、《山居即事》等。

其诗中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山居即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辋川闲居赠裴迪》)等等。

3、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境

王维诗多写离尘绝世,物我合一的体悟,及他在自然界中体悟出的禅意。诗人通过禅定,使心澄静,使心处于寂灭(无生无灭)的虚空状态,以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作者就把这样的境界以诗境来表达,使诗具有禅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水穷处是空寂无人处,云出时无心,自然生成。一切都是无心而澄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无生无死,自然圆足。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寂静安然,尘虑皆空。(《竹里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富有禅趣的诗与纯粹写禅理、修禅感受的“偈”是不一样的。王维诗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诗人凭借自然静美展现和追求形上超越的努力,使其得以最简约的形式而容纳最华丰的诗意内涵。

特别是,王维在对山水观照时,努力消解纯逻辑的概念活动,绝去圣智,无念为宗,而“空诸所有”的佛理神奇地使他实现了对于山水美的真谛的深观远照,而他又往往以“默语无际,不言言也”的禅理十足的“参证”的表达方式,笔墨极其简淡,如烟如岚,自然灵气恍惚而来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泛眺》);“白云回合望,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等等,多空中见色,而又色中见空,非色非空,非有非无,这正是他所极擅表现的介乎“色空有无之际”的独特景象,其中幽静清远之美趣让人涵咏不尽。

李泽厚认为,王维的那些作品,“比起庄、屈来,便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它们以似乎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为非常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李泽厚十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xx年版,第369页。)

参考书目:

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曲世川《王维的佞佛与他的山水诗》、

孙昌武《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

4、王维的影响

3

王维是中国古代诗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特异存在。他在艺术上深刻而无所不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王维的出现,使唐诗臻于成熟和完美,并推向高潮。王维给后人最大赋予的即是他们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在体合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将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诗推上了峰巅,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诗美学乃至整个的美学。

中唐尤其大历诗人受王维影响很大,如钱起。南宋“学诗如参禅”的诗学观导源于他;清王士祯讲“气韵生动,神超言外”也受其启发。在山水诗上,王维诗开风气之先。山水在谢灵运之前作为背景出现,谢始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创作出真正的山水诗。但谢模山范水,刻意逼真细致、雕琢堆砌;王诗以新的面貌出现,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王维从晋宋之际陶、谢古诗脱化而愈益精致,《辋川集》融情入景,画趣盎然,幽玄秀雅。

5、讲读作品

讲读之一《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墅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山水诗中常常有一种虚幻的形态,是通过构图布局的远近疏密动静虚实阴阳向背以及色彩的深浅明暗、色调的冷暖变化来实现的,《终南山》诗就很有代表性。

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博士以“全面视境”的的分析来都解说。诗人真正是用“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宗白华语),充分利用空间关系的照应和变化的微妙,以营造空幻虚渺的情境。诗从终南山太乙峰落笔,总览全山,俯瞰千里之远,继尔由远及近,?由山外进入山中,不久又从山阴到山阳,最后是由山水到樵夫,极尽变化之能事,貌实而虚,形显而幻,让人置身于感察无穷、?动荡不定的妙幻之中。

因为王维物在灵府,不在耳目,“不以目视”的观照,?使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或是一般人不易看到而看到了也轻易放过去的东西。王维对瞬间闪灭的光的动态变化特别敏感,捕捉和摄入这种动态的光的能力尤其高强,他又特别喜欢和擅长在诗中表现光的玄幻迷离美,诗中的“合”与“无”,是感觉性动态,是瞬息性的艺术感觉的永恒性呈示,是诗人同化于自然的直接感悟,形成了具有象征性意味的分合有无的形上境界。光、影、云、气,都是非长住之物象,在王维诗中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在空间上表现为空,在时间上表现为寂,没有生灭,无意于时间的存在,似乎也无意于美的存在,人消融于时间和外物的深度里。

此诗写得恢弘雄浑,气象万千,其高超精湛的艺术,真让人有叹为观止的审美激动。王夫之赞曰:“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唐诗评选》卷三)黄培芳亦赞曰:“神境。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如四十位贤人。”(《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上)

讲读之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尽,王孙自可留。

此诗是“和谐美”的典范之作。王维喜好写空山。空山,新雨之后,愈加清新,秋晚天气,更是高爽。把人物活动置身其中。一切都在缓缓的、从容的、舒适的、休闲的状态中开展。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月光静静地泻下来,泉水轻轻地流经石上,人也融在自然里,不 4

是自然的主人,也只是自然中的一分子,而不把外物对象化。

中间20字,笔法错综,极尽变化。颔联:写物。上句月光抚松,由远而近;下句泉流石上,由近而远。颈联:写人。上句喧笑,由隐而显;下句渔舟,由显而隐。颔联,上见下闻,上静下动;颈联,上闻下见,上动下静。诗中声色光态,动静隐显,无所不包,充分显示出诗人的绘画、音乐才艺,而且是,天眼开通,见人之未见。

最后两句也结束得很有余味,他不是说好或者不好,而是说“可留”化用楚辞,反用其意。从自然到社会美,这里没有争斗,没有龌龊。以物芳而明志洁。

讲读之三《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两句绘声,三四两句绘色。傍晚时分,空山深林,杳无人迹,一片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响,却不见人影,这破“寂”而来的“人语”反衬出山林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寂而无人,语而不见,更显孤清寒凉。三四两句承一二句描写空山传语进而写到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青苔,本来就寂静幽暗,猛然间,夕晖返照,映射青苔,令人倍感心暖眼亮,多了一份生意和光亮。有时一味的幽暗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驳树影映照在树下青苔上时,那一小束光影与大片的无边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转瞬即逝。如果说一二句用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声光色影,明暗浓淡,都渲染出一种凄美冷寂的氛围。人迹杳无的空山,转瞬即逝的余晖,幽暗青冷的青苔,枝繁叶茂的山林,成为诗人会心解意的心灵原野。在王维的这些诗中,人与自然都同样具有“本位”的意义。诗人不是把自然作为逃避异化的一种生存状态,而是以具有审美意味的生命精神,在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中体验生命与自然一体的自由与欢欣。

6、自读篇目

《观猎》、《老将行》、《少年行》、《新晴野望》、《辋川集》。

五、孟浩然

1、生平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早于王维,终生未仕。《新唐书·文艺传》: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一座赞其清绝。于是与张九龄、王维有诗交。孟浩然40岁前后为界,由隐居求仕而真隐。孟浩然是高士、名流、隐者的形象。李白赞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

2、创作:《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都是淡远之作。

3、评论:

孟浩然主要写家乡襄阳附近的风光及吴越山水,“冲淡而淳美”。殷璠《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胡震亨《唐音癸签》:“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语淡而味终不薄。”闻一多《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建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苏轼泽说:“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终无材料。”

5

4、精读:《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过故人庄》等。

【附】王孟诗比较:

王孟山水诗虽然与隐逸有关,但他们的隐与魏晋南北朝及晚唐人的逃避战乱和厌世不同,他们笔下的景物与人是亲切和美的融合,常透露着时代安适康乐的气息。他们诗中的意象是明朗的,或壮美、或优美。我们在研究盛唐山水诗时发现,在王、孟等人的诗里,山水景物大体上保持着原本面目,自然风景多是“呈现性”的表现。吴相洲云:“盛唐人追求象外之旨以不破坏物象本身特点为原则。而中唐人追求象外之旨则不再照顾物象本身的特点,

)对物象任意裁夺。这一转变就是从杜甫开始的。”盛唐与中唐在美学趣味上的最重要区别,

就在于盛唐人审美上坚持了生态本位观。

二者的区别:

1、题材上:王维广泛,孟浩然狭窄;

2、形式上:王维全面,孟浩然单调;

3、艺术上:王维自觉地以画法入诗,孟浩然重在诗境;

风格上:王维丰韵生动,孟浩然质朴简淡;李东阳《麓堂诗话》:“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六、储光羲

储光羲(706-763),开元十四年(约二十)中进士,任县尉之类的微官约七年。天宝六年于终南隐居处赴太祝,不久任监察御史,约八年。从开元二十一年,辞官归乡(润州延陵),至天宝六年复出,隐居约十四年。安史之乱中被迫授伪署,后获罪而在至德二载被贬南荒,宝应元年遇赦。

《全唐诗》收编其诗四卷,271首,其中山水田园诗143首。《河岳英灵集》:“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道教的圣地茅山就在延陵,储光羲受道家影响可以想见,后由道而禅。

他的田园诗似陶处在于对田家生活的真切表现,而超出陶的地方,是对生活细节的刻画。他的诗似王维的地方,就是将宗教的情思融入写景中。禅学对他的影响最深的还是对高远清净意境的追求。这个意境,是道家虚无观与精神逍遥的影响,融合了禅家清静观与明心见性的主旨。也表现出类似王维诗的禅境。

开元末到天宝初,他在终南山隐居。他第二次离家入秦后,在终南山隐居了六年。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就是写作于这一时期。他与王维等人屡有来往。这一时期王维也在此隐居。与王维和綦毋潜、裴迪时有来往。他在《山居贻裴十二迪》提到其隐居的环境:“出径惜松引,入舟怜钓矶。”《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也有这方面的描写:“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卜筑青岩里,云萝四垂阴。虚室若无人,乔木自成林。时有清风至,侧闻樵采音。凤凰鸣南冈,望望隔层岑。既言山路远,复道溪流深。”环境十分的幽僻,这与他在淇上桑榆满园、东野平阔的隐居环境相比迥然异趣,綦毋潜在准备弃官还乡时(约天宝四载秋),他在《酬綦毋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往往缆垂葛,出舟望前林。山人松下饭,钓客芦中吟。”末两句又说:“以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

储光羲诗能把田园山水与魏晋以来的咏怀诗表现艺术结合,在田家生活的描绘中寓意寄兴,创造了独特的比兴体。他的不少诗境界以闲静清新见长。他在七古上用力最多,格调清幽老成,很有古意。诗人追求天真流畅的风格,但凝练不够。小诗中优秀的如《江南曲》其三:“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钓鱼湾》是他的名作:“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6

七、常建与裴迪

常建的诗最擅创造明秀澄澈的空灵之境界。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裴迪与王维与王维酬答之诗最多,代表作有辋川联唱。

山水诗派的其他诗人作一般性的了解。

八、扩展阅读论著

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志清《纵横论王维》,吉林人们出版社2001

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九、作业

1、比较王孟山水诗,浅谈二者在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的区别

2、自读王维的边塞诗和送别诗。试赏析《使至塞上》。

3、试比较王、储或孟、储。

第三章 李白

教学目的:了解李白其人和成就,了解道教思想、游侠思想、纵横家思想、魏晋名士风度对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重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难点: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

课时:6课时。

一、生平经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 ,又有“诗仙”之称。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或说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样,类胡人。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1、读书与蜀中游历,25岁之前。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41岁之前。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42-44。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后受排挤,赐金放还。两入长安对李白一生很重要,尤其其后的创作,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45——55岁。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李白有两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这期间,白受道箓,热衷于求仙访道。

7

5、安史之乱期,56——62岁。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作《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 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白62岁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个性

在思想上,李白儒道侠兼有,甚至还兼有佛禅。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道求仙。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见罗宗强《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国李白研究》19xx年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2、隐居游历。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他广交天下友。

3、仗义行侠,嗜酒终身。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自称“酒中仙”。

4、求仕为官。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李白的个性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吾不得开心颜。”

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其山水诗中则多于感激,具有强烈的“骚”韵。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自然山水引发出来的不是虚无恬适,而是与政治用事所息息相关系的激怨愤懑。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足见其“无意识状态”的程度之深。主客体之间的严重对立,使李白成为一个巨大的、不和谐的、始终激烈冲突着的矛盾体。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把十分繁难艰苦的事情看得一蹴而就的简易,以诗人之心观察政治和人情世态。而其结果则愈发加大了主客体间的落差,李白在这成反比的加速循环中,心理愈发敏感,情感也愈发容易激变,一旦有山水外物与之不平之心相撞,其深刻而巨大的忧愤和感伤便具象为崩云裂岸的潮回海涵之大观。他不断地动用“黄河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之类的意象,以泄其愤,以呈其才,更是表现其耽于酒精和幻想中的精神胜利的愉悦,让我们领略其醉的深度。其诗中十之七、八与酒有关,也正是这些以酒为题材的作品最能表现其气质和思想,最能代表其艺术个性。

三、创作与特点

李白存诗940余篇,在唐代诗人中其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阳冰曾编《草堂集》,今不存。现有宋人编《李太白文集》,最好的版本是日本静嘉堂文库所存。南宋杨齐贤编、元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杨第一个为李白作注,萧进士及第后,专心注李诗,历时五十年。)王琦注《李太白文集》、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三十卷》。

李白诗内容:山水、赠别、抒怀、社会、妇女诗等。

8

李白的艺术个性及其主要特征:

1、在取材设象上:李白心高气傲,尤其喜好雄伟瑰奇,笔下多南方景,追求形象出众,怪石、危崖、飞瀑、惊湍、轰雷、掣电,借山水挥斥幽愤,以至于“出鬼入神,惝恍莫测” (《诗薮》)。把强烈的主观色彩,变现为极具个性化的抒情意象。李白这一特点表现为侧重抒发豪迈气概和激情壮怀,很少对客观景物作细致、具体描绘。

2、在表现形式上:其擅长的诗体是歌行及绝句(159篇),多为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律诗不占十分之一。胡应麟说: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李白不主故常,任由意志主宰,不能以律束,往往是情感喷发式的无所节制,故多用七言歌行古体,纵横错综,气逸调雄,荦荦不可相羁,实在是与其秉性姿质相一致。诗人以神来之笔极写飞瀑之动态,磅礴而瑰玮。于大自然的伟力神功面前,李白感到的不是己身的渺小无为,而有一种极其无限的解放感、昂扬感和飘逸感。忽而论文,忽而人生,忽而送别,忽而赏景,语言错落,任情舒展,似无章法,实则淋漓痛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怀。李白感情抒发的方式是“李白式”的:一泄如注,一气呵成,淋漓痛快,不受拘束,如天马行空一般。

李白的绝句,五、七均擅,写得明快俊爽,风神清朗,与他可以比肩的还真不多。

3、在艺术技法上:而李白的诗,想象力异常的奇特和丰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大跨度的景象扫描,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大反差的情感升降,大起落的结体布局,加之以大夸张的虚构和想象,大胆的夸张,以及语言清丽明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构成了雄奇恍丽的艺术境界。“白诗天才纵逸,至于七言长古,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诚可谓怪伟奇绝者矣!”(《唐宋诗醇》卷六)飞动飘逸、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神奇的想象。李白的想象奇之又奇,拘束不住。奇句夺目——起句突兀,往往破空而来,造成气势,具有“惊人”的艺术效果。

4、在美学效果上:李白山水诗的主导风格是清雄逸放,奇瑰豪宕的壮美。境界恢弘,气象万千。如果说王以韵佳,而李则以气胜。“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很能说明诗人气质与其诗风必然的关系。

四、李白的歌行体艺术

最能够表现李白才华、代表其风格的是他的乐府歌行体。他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创新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今事,缘事而发;一方面则用古题写己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这些诗往往借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感情倾向,创造性地生发和联想,以纵横恣肆的文笔而形成磅礴豪放的气势,把乐府诗推想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更喜用歌行体,造成抑扬顿挫、淋漓酣畅、气势飞动,铺张扬厉的特点。他的歌行成就比乐府还要高,他的生命精神和非凡气魄集中表现在这上面。但二者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歌行的代表作有《梦游天姆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主要的辨别记号是带有“歌”、“行”、“吟”、“谣”)其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上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任随性情。他的这类诗歌具有雄奇瑰伟的阳刚美,创造了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歌行体特点:是七古中最少约束、最多变化、最富容量的诗体:热烈的情怀、壮观的场面、动人的故事、昂扬的精神、缠绵的思绪,都适合用歌行来表现。唐人的创造力、表现力都尽可能地在七古、歌行中展示。歌行体押韵上,灵活多变;句法上,自由,可长可短,参差不齐;章法上,开合得当,起伏跌宕。可景可叙事可抒情,可歌可诗,任意挥洒;格调上,气势飞动,铺张扬厉,尽情尽性;语言上,可骈可单、可丽可质。好铺陈点染;节奏上,抑扬顿挫、淋漓酣畅。这一诗体最适合李白,这一诗体到了李白手里最具风神。《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注:七古,包括歌行、 9

乐府、齐言七古和杂言七古。有人把七古等同歌行。)李白多古体,除歌行外,有五古,如《古风》59首、《丁都护歌》。李白好用乐府旧题。南京大学吴小石说,李白是继往的,杜甫是开来的。李白古体诗是前朝之极致,而杜甫的影响主要在中晚唐、宋,尤其律诗。绝句因其篇幅短小,多以一景、一事、一时之感受如诗,故多明快地脱口而出,形成清 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点。李白七言绝句飘逸飞动、一气直下的特点依然存在,但比古诗多了几分蕴藉。如《望庐山瀑布水》、《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绝句中也有秀美的意象的诗,如《独坐敬亭山》、《静夜思》、《玉阶怨》等。

五、李白的影响

李白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人格和非凡自信,狂放不拘的个性风采,以及那种天马行空、纵横恣肆的自由意志,那种与自然冥合为一的潇洒风神。其次是他诗歌的豪放飘逸、变化莫测的魅力,具有丰富而奇特想象力,超凡卓特的创造精神。除了最完美的浪漫主义诗篇外,就是其人格魅力。杨义《李白的醉态诗学》:“李白是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伟大诗人之一。他最让人诗兴焕发,才华灵动,神气飘逸,心胸俊爽。这对于行为拘谨、思想沉重、顾虑重重的中国人,永远具有精神启蒙、净化和提升的价值。从这种意象上说,中国有李白,是中国文化的大幸。”

六、讲读诗篇

讲读之一《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情感开阖变化,大起大落。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非常的自信。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诗篇以两组排比长句发端,如挟天风海雨。第一个“君不见”,为空间范畴的夸张,作者想落天外,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第二个 “君不见”,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二句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两个“君不见”,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 10

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然而,悲观却非李白之性分。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行乐以酒入题。诗人未直写痛饮狂欢的内容,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人生得意须尽欢”,貌似快乐,然而却是深度的失望与愤慨。“天生我材必有用”,看上去是在肯定自我,其实是一种自我壮胆的心虚。 接着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从貌似积极的自信中露出了一种自卑,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欢乐”至此,狂放之情也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纯出口语,非常的生活化,仿佛忘却是在写诗。诗人眼醉耳热,醉意狂态,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此构思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简直是鬼斧神工。

诗人不以“钟鼓馔玉”为贵,而是生出“长醉不醒”的追求。诗情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自然还有其它深意。“陈王”遭遇最易于激起人们同情。激愤之情转入深沉。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 “五花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诗人高踞一席,反宾为主,气使颐指“呼儿”,提议典裘当马,此刻,诗人快人快语的豪爽,不拘形迹的任诞,如在目前,栩栩生动。诗情至此狂放至极,此奇妙的结尾,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通观全篇,笔酣墨饱,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忽翕忽张,起落无常。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情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腾挪,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讲读之二《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其内容多叙写社会道途艰难和离别悲伤。李白《行路难》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毫不气馁,乐观豪迈,坚信总有一天能够施展抱负,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诗的一开头就设置了一个欢乐的宴会:“金樽美酒”,“玉盘珍羞”,然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展示了 11

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也表现出诗人不甘消沉的积极。诗用反衬,更加显示出感情激荡的强烈冲击。

诗人何以举目四顾,心绪茫然?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然而,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内心独白,节奏短促、跳跃,生动反映了诗人的那种急切不安的心态,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言败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高昂乐观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只要挂上云帆,长风破浪,便能够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艺术也更高超。

七、自读篇目

《独坐敬亭山》、《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赠孟浩然》、《蜀道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金陵凤凰台》等。

八、扩展阅读论著

杨义《李杜诗学》,北京出版社2002

房日晰《李白诗歌艺术论》,三秦出版社1993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1997再版

九、作业

1、熟悉李白绝句的成就,并自找几首绝句赏析。

2、整理听课记录和课外阅读内容,全面掌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思想特征。

3、独立撰写一篇探讨李白思想的千字论文(或道教思想、或游侠思想、或纵横家思想、或佛禅、或儒家的影响)

第四章 杜甫

教学目的:了解杜甫的生平、思想与诗歌成就。

重点:杜甫诗歌成就,律诗特点。

难点:杜甫诗风及律诗成就。

课时:6课时。

12

一、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先祖居长安附近杜陵,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官至左拾遗、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又有“诗圣”之称。存诗1400余篇,仅次于白居易。其诗主要成就和影响,在其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反映仁人爱物和人生忧患的内容。

杜甫的创作与生平紧密联系,编年清楚。其生平的几个主要时期:

1、读书壮游期。 35岁之前(712-746)。24岁在洛阳举进士不第。33岁又开始漫游。在洛阳遇李白,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杜甫青年时也是趾高气扬,充满进取心的人。好饮酒,如李白,有《望岳》、《房兵曹胡马》。

2、长安十年期。35—45岁(746-755)。有20多首诗干谒;参加李林甫主持制举,成了“野无遗贤”牺牲品;献《三大礼赋》,擢河西尉小官,不拜。天宝末年,改授右卫军府胄曹参军。

在长安,杜甫历尽辛酸,生活落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其间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安史之乱期。 45—48岁(756-759)。安史乱中,756年陷贼,757年夏逃至凤翔,授左拾遗,为救房琯获罪。后杜甫被许回羌村。九月,长安克复,回长安。758年贬华州司功参军,辄去;后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759年,由华州—秦州—同谷—剑阁—成都。

陷长安时期,杜甫写了《春望》、《月夜》、《北征》等诗;乾元二年,是其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现实主义成熟期。此时的诗多是哭天抢地的悲哀。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期。49—59岁(759-770)。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草堂,初相对安定。765年,严武再镇川,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766—768,居夔州(奉节)。后流落湖、湘而卒,50年后其孙嗣业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杜甫之死,也是千年之谜。一说八月,死于由长沙到耒阳途中,因过多食用牛肉、白酒而“饫死”,郭沫若先生从医学角度论说杜是因食用了变质的牛肉,并加白酒而死。;一说因长沙兵变至耒阳,长沙平定后又回长沙,死于十一月。仇兆鳌《杜诗详注》、萧涤非《杜甫研究》持此说。

夔州两年是他创作的第二高峰期,有诗近430首。与华州至洛阳的创作不同,他尝试各种律诗的写作。《登岳阳楼》五律、《登高》是七律中对仗最工整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是联章体。另有长至百韵的排律,164句对仗。

二、思想个性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伴其一生,无论穷达都兼善天下。

《旧唐书·文苑下》:“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严武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三、“诗史”意义

史诗:还不仅仅是其重视诗歌的叙事性,而应该具备以下三点要素:

A、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如《兵车行》、《石壕吏》反映穷兵黩武及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

B、历史的广阔性、形象性。其创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多方面,对历史是形象的补充。

C、历史的深刻性、预见性。揭露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13

骨”如“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表现了安史之乱前国势倾危,“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形势。

这种“诗史”的性质,决定了写法的变化。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写法,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细事入手,从一个细小的视角来展示广阔的社会历史图画。在诗中杂以议论,或者用散文的语式铺排,或者将抒情融入叙事中,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

杜甫是盛唐诗人中首先把战争苦难引入诗中的。他的那些被称作“诗史”的部分,也就是“社会诗”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的名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一类是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

四、“沉郁顿挫”的风格

杜甫诗歌的主流风格:沉郁顿挫。教材上说: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之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他深厚阔大的感情力量,欲喷发时,他的儒家涵养及中和心态,又把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

而他的山水诗也萧散自然。

五、杜甫的七律成就

杜甫是名副其实的律诗艺术的奠基人。尤其是其七律诗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七律的创造与贡献表现在:

1、数量:共有151篇,是初、盛唐之和。与盛唐大诗人较:王维存诗479首,有七律20;高适存诗241首,有七律7;岑参存诗397首,有七律11;李白存诗994首,有七律9。

2、题材:杜之前,多酬赠、应制之作;杜诗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风、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3、创新:杜诗充分发挥了律诗体式的美学特长,在用字、造句、属对、调声、谋篇、运笔等各个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大胆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对仗精工,出神入化。如《登高》。

B、议论精当,叙写自如。杜甫开始引入议论,将叙事与议论的成分引入诗中,并同抒情写景紧密交渗在一起,尽可能使诗句产生多方面的功能。如七律《登楼》前半部分写景,由此引出腹联对时事的议论,说理而又饱含激情。整首诗将情、景,事、理、古、今、天、人交融为一体,浑化无迹。

C、布局精心,屈曲盘旋。杜诗力求以深曲的构思来表达复杂的意念,起承转合,曲尽变化。如《登楼》诗首联第一句发兴,第二句加以解说,“起”中即有“承”的成分;颔联写景血暗含哲理,“承”中又有所“转”;腹联正式转入议论,但尾联并不直承腹联作结,而是折向怀古以为收束,于是“合”中便又“转’出新意,产生了含蕴不尽的远神。从句意的逻辑关系来看,“伤心”是果,“多难”是因,先果后因,用逆笔;“锦江春色”和“玉垒浮云”的实景,“来天地”和“变古今”却是想象,用虚笔;颔联的写景接入腹联的议论,腹联的感时又续以尾联的吊古,用跳笔;感叹后主还留下祠庙供人凭吊,是为了反衬诸葛亮济时匡世的功业不显于世。

14

D、对比精确,正反相映衬。其对比一般用在前后两句,如《登楼》诗的中间两联,一动一静,一褒一贬,构成强烈的反差;也可用于一句诗的内部,像《登楼》的起句,“花近高楼”却用“伤客心”对比,丽景与哀思形成尖锐的矛盾,“万方多难”而以“此登临”反衬,笔势盘旋。又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句内对比:国破,残也,山河在,全也;城春,明媚也,草木深,荒凉也。

E、语言精致,含义深邃。杜甫极爱锤炼语言,变化句法,如经常为人提到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之八),按正常语序当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有意颠倒过来,决非在玩弄文字游戏。因为这两句诗的目的并不要写鹦鹉或凤凰,而恰恰是要写“香稻”和“碧梧”,词序倒置,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天盛世的承平气象。

再如“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二首其一: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按一般逻辑关系应该是“花经眼——欲尽——且看,酒入唇——伤多——莫厌”。但这一联的主旨本不在于写花和酒,写花是要强调花将落尽,进而催发人们抓紧赏看的意兴,写酒是要表明酒能伤人,用以反衬作者不加顾虑的豁达心情。这样一来,“且看”和“莫厌”成了诗人意念中的重点,由“且看”、“莫厌”引出“欲尽”和“伤多”,再由此引出将尽之花和伤人之酒,心理感受上的轻重缓急便顺理成章地展现出来了。此“练”后启韩愈。

F、诗律精细,体制创新。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单篇由于篇幅文字的限制,不宜表现复杂的情感,杜用联章体,以诗纪行,扩大了诗的含量,把复杂的、深曲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六、杜诗影响

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天宝后,是杜甫的时代。杜诗所引起的唐诗转折,主要标志:

1、以文为诗。“即事名篇”,以诗纪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乐府也转为新题时事。

2、以论入诗。由山水蕴藉向现实忧患、个人感叹。诗风也由唐而向宋诗风转变。

3、以才学为诗。诗人开“苦吟”的风气,追求“尽工尽善”之境界,由诗人之诗向学人之诗的转变。

李杜两大诗人,难分优劣,各有极诣,同时达到了五七言诗歌的顶峰。后代有些文人,因个人爱好、时代风尚等因素不同关系,发表了若干抑扬的言论。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云:“唐兴,官学大振,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然而其莫不好古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迨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诗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取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元稹扬杜抑李的观点,表现了他个人酷爱长律的偏见,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爱写长律的时代风尚。

(中晚唐宋——扬杜;元明——扬李,“诗必盛唐”,不作天宝以下人物;清——尊杜;现代——并重。 严羽:李杜二公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 15

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

七、自读篇目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哀江头》等;一类是安史之乱后写成的“三吏”、“三别”、《北征》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八、讲读篇目

讲读之一《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则更推重此诗,说是精光万丈,乃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诗薮》)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首联对起,十四个字,字字精当,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极富节奏感。

诗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诗人身登高处,耳闻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风急”带动 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衬“滚滚”,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腹联又“转”出议论来了。此联以“万里”“百年”,呼应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句从空间方面横说,后句则从时间方面综论。诗人把“无边”“不尽”苦恨之情,概括进一联,“悲秋”两字何等沉痛。 萧涤非概况为“八悲”。

尾联里“艰难苦恨”“潦倒新停”呼应颔联“万里悲秋”“百年多病”。尾联对结,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日多,又因贫、病而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此诗八句皆对。首尾两联无意于对而对,更显出高妙。胡应麟《诗薮》云: “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讲读之二《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6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虽然只有40个字,然而收放自如,纵横开阖,显得壮阔浑灏,包孕无垠。诗的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絛《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诗写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起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杜甫少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游之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早年抱负,至今方才实现,其中蕴含深沉痛楚。诗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颔联写得浩瀚无际,其奇丽景色,其磅礴气势,其阔大意境,非此老之胸吞云梦岂出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互为表里。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颈联“转”而为议论,由开阔之景收缩到一己之身。生活坎坷,漂泊天涯,飘流湖湘,以舟为家,最要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心情。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之“合”,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而眼界、胸襟则又“放”了出去,由己身之悲而到国运之忧。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通题为“登岳阳楼”,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不作眼前景的精微刻画,而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

讲读之三《秋兴八首》(略)

1、题旨:寓居夔州时,山城秋色,引发了他的感受:故国之思、盛衰之慨、沦落之悲、身世之叹。这组诗交织着感慨、回忆、思念及对时局的看法。

2、组诗的形式。要用一首诗把复杂的、迂曲难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或者说不容易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用组诗的形式可以扩大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对律诗发展的贡献。

3、结构。联章体缜密严整、脉略分明。各首之间,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宜拆开和颠倒。有些字、词起到了提示作用,如时间,暮、北斗、月、朝等。

以第四首为过渡,分两部分:前三首——详夔州,由眼前及长安,由现实至回忆;后五首——详长安,由长安归结眼前,由回忆至现实。

17

4、“沉郁顿挫”的代表。《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单篇由于篇幅文字的限制,不宜表现复杂的情感,杜用联章体,扩大了诗的含量,把复杂的、深曲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九、扩展阅读论著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代序——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杜诗注本:杜诗在宋流传很广,号千家注杜诗,现存宋刊本杜诗有十多种。有“杜诗学”。较好的注本: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集各家注之大成,取其善;杨伦《杜诗镜诠》;浦起龙《读杜心解》,浅解,分析很细;钱谦益《钱注杜诗》(《杜诗笺注》),重诗歌与政治关系,即“史实”。

今人萧涤非有《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

十、作业

1、比较《登岳阳楼》、《汉江临泛》、《临洞庭赠张丞相》

2、熟悉杜甫的“赋笔”艺术,试赏析《北征》、《咏怀五百字》。

3、李白杜甫比较练习。

可从某一方面切入、开展。如李杜诗歌的意象特征比较:1.李白诗歌的意象雄伟阔大,非凡奇特;杜甫诗歌多饥饿病弱的意象;2.李白诗歌的意象色彩明丽;杜甫诗歌的意象大多灰暗苍老;3.李白诗歌的意象组合比较疏朗;杜甫诗歌的意象组合比较密集。

有人说李白,用胸口一喷即成好诗。而杜甫的好诗是吭吭哧哧作出来的。魏万推崇白“鬼出神入”。他对杜甫的讥讽:“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舞。借来别来太瘦生,总为作诗太辛苦。”(杜甫:秋来相顾尚瓢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8

更多相关推荐:
王维名句

1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3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

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

唐朝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仅仅写出了一种诗意我认为这句诗更深层次上写出了一种孤独一种透明闪着思想光辉的禅试想明月朗朗月光如织清风徐来清泉幽幽松涛起伏石头无语一动一静中清泉松涛与月光三者合一孤独...

崔颢&王维名句

崔颢名句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2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维名句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使至...

王维的千古名句

王维的千古名句1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洛阳女儿行2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洛阳女儿行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5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6空山不见人...

20xx届名句默写与古诗阅读系列专题复习(王维)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xx届名句默写与古诗阅读专题复习使至塞上王维八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0xx福建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理解性背诵1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

王国维关于事业追求的三个过程名言

王国维关于事业追求的三个过程名言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朝晏殊的鹊踏枝第二种境界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

千古传诵的名句集锦

千古传诵的名句集锦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化用古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ltlt红楼梦gtgt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ltlt史记滑稽列传gtgt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诗词中的千古名句

1金陵酒肆留别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4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5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7长风破浪会有时...

历年高考名句——王勃

历年高考名句王勃20xx山东卷鹤汀凫渚王勃滕王阁序20xx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名句默写山东卷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李白蜀道难2臣生当陨...

诗杰王勃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杰王勃流传千古的名句1身可辱而志不可夺2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3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4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5天波易谢寸暑难留6东隅已逝桑榆非晚7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8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9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王勃名句doc

王勃名句doc,内容附图。

王勃的佳句

王勃的佳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渔舟唱晚响穷澎澧之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杜甫的佳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王维名句(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