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初中语文

时间:2024.4.8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要想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同学门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灵活性差,知识太死。其实不然,语文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只有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厌学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学习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机械死板的学。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

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近来,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学术界)有识之士,对现行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大量尖锐的而又不乏中肯的批评,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特苦;不该学的大行其道,该学的没有真正学到手;耗费了学生的青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甚至不同程度地扭曲下一代人的心灵。通过批评与反思,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捡起我们的前人留下的一句教学格言: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目前书市上供应的,学生书包里装着的,教师办公桌上堆着的,新闻媒体上做广告的,还有专做这一生意的上万农民到各校上门推销的所谓语文学习辅导书刊、练习册、模拟试卷等等,虽大多冠有名家、名师、名校的头衔(有的假冒其名,有的确实是此类有头有脸的人所编著),但此类泛滥成灾的货色绝大多数可归之为“鱼”,且不一定是好吃的真有营养的“鱼”,甚至有不少是用泡沫塑料仿造的“鱼”;真正有价值的可归之为“渔”一类的语文参考类辅导类读物却难觅踪迹。尤其必须正视是,我们眼下所使用的

通用语文教材,也很难列入“渔”的范畴,至少没有将“授之以渔”的宗旨贯穿其中。 我们不妨先对什么是语文学习的“渔”,它到底该由哪些东西构成,作些探讨。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要授给学生的“渔”,应是学生今日学好语文,有利于将来各方面发展并终生受用的最基本的功夫,大致有以下内容。

一、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注释和校正汉字读音的简便而又科学的工具,比起古代的反切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文字书写。

文字书写应规范、清晰并力求美观。标点符号应视作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达到这一要求。

三、朗读与背诵。

朗读语言材料应做到正确、清晰、富有情感色彩。背诵的对象应是优秀的经典文本,而不应是眼下所盛行的教师课堂讲解笔录和习题答案之类毫无背诵价值的东西。

四、查阅工具书。

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会熟练使用四本语文工具书:《新华字典》(小学低年级)、《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小学高年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初中)。这些词典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配备并学会使用。高中阶段再教授一点查阅专业性的大型工具书及文献资料的方法(但不可能人人配备,可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图书馆查阅)。一旦学生会用以后,教师就绝不能再越俎代庖。而目前的情况是,往往先由教师查好后再抄给学生,这样的做法非彻底改变不可。

五、作笔记。

语文笔记大致可分书头笔记、阅读摘记和日记三类。其中,作书头笔记是最简便、最实用又是最不可缺的功夫。阅读摘记可由“读书纲目”笔记本与卡片两者结合,前者

用以记录所读书籍/文章中较有价值者的题目、出处和内容提要,后者用以摘录精采的片断、佳句、格言等。日记写录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观察与思考等。

六、收集、整理和积累资料。

目前来说,这点几乎是个空白,教师大多不讲,学生根本不会,必须从头做起。

七、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仅是个例子,课外阅读才是目的和根本。阅读应是大阅读,除书刊以外,还应包括影视广播的观看/收听。

八、关注、参与、体验和感悟人生。

近代的学者倡导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既是人生的信条,也是学好语文能有所成就的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课上,可结合文学作品的教学和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细心体验和感悟人生。如此,学生作文将获得无尽的“源头活水”。

九、思考、分析与质疑。

不管是来自于哪一方面,都必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和大胆质疑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运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能力基础。

十、语言表达。

语文表达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两者同样重要。对于书面表达,目前一般只强调准确、连贯和得体。我以为还应加上简明、真实。契诃夫说过:简明是天才的姊妹。而真实,更是一个大前提。当前学生作文中充满了虚假的东西,而虚假的表达,即使再准确、连贯和得体,又有何用?

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上述十条中,除第一条学生的拼音能力和说普通话水平相对较好以外,其余九条,可以说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扎实的训练,更不用说形成习惯,有的则完全是空白(不仅是中学生,有的到了大学毕业,甚至是中文系的大学毕业生,

也还留有这方面的某些空白)。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能从以上十个方面切实努力(严格要求,科学训练,并使之养成习惯)的话,“耗时多、负担重、效率低”、“中国人学本国语言,学了十多年还不能过关”的“咄咄怪事”将不难彻底地改变。

初中语文学习到底学什么?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好一门语言,并掌握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内,包含字、词、句、语法、文章、除此之外还包括语言的历史,即古代语言文字。

但是掌握好这些就是学好语文了吗?难道学好语文就是成为一个字典或着语法书吗?显然不是。

那么语文到底学什么呢?

归根到底,学语文是为了应用,这种应用可以功利地表现为应试,不过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知识的手段,而并不是考官的最终目的。

其实,学语文最直接的目的就在于自如地掌握语言,在要用到语言知识为某件事情服务时,不致捉襟见肘,从而不能胜任,这只是应用层面的目的。除此之外,应该说,学语文是一种提高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一个人了解一种文化,融入一种文化,从而达到一定境界的过程。

话题似乎范围扩大了,但是要学好语文,单纯为了应试,是不可能学好的。学习语文,要有一种"何处西风凋碧树,独上曾路,望尽天涯路"、"斯人独憔悴"的感觉,要有孔子"余音绕梁,三日不觉"的心理况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游刃有余!

可以说,语文学的是一种文化,一种道理,一种文化气质,如果一个人能如此的话,那么他就可以像苏秦那样以一张嘴而获六国相印,可以像冯援足智多谋,高价贾义(战

国时期孟尝君的谋事),可以做陆逊指挥三军(三国吴国有名儒将)等,当然,有人会反驳,以提到的名人似乎和语扯不上关系,但是不要忘了,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都是从诗书义理中走出来的人,他们不但能为学,更可贵在致用,因此他们成功了,从此彪炳史册。

因此,学习语文重在这几点:第一, 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语法规律。

第二,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章。

第三, 学会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写各种应用文。

第四, 背记古今名篇,积累知识。

第五, 了解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择其优秀者,用来改造自己的思想。 第六, 用学到的知识说话,办事,求职。

第七, 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最终成为一个明辨是非,身体力行,合乎道德的人。

我思想中语文学习的作用大概在此吧,语文知识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成熟的写作方法,很多典故,精妙词句,名人风骨,世间义理的在内心的沉甸甸的存在,如果你有了这些,说明你的语文学习,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阶段!

语文教学,教师应该做什么

语文是什么,语文教学是什么,依然是不少老师说不清楚的问题。扬州大学顾黄初教授认为,教数学、物理、化学的,知道自己在教数学、物理、化学,只有教语文的有时弄得“当了和尚不知道该念什么经”。这不是危言耸听。面对理念之多、流派之多、争论之多,我们被搞得有些“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比如小小课件,课改初说没有课件就不是课改,后来说课件不要搞得太精美(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现在又说没有课件是高境界,忽左忽右风吹得老师思想摇摆不定,进退失据。我常问自己:语文教学,老师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教什么?如何教?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或改进?课外读写如何上规范?带着这些困惑,我有幸第二次参加了在南京举办的“20xx年全国第二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新精彩·新走向?精品观摩课研讨”活动,与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交流,观摩了他们独具魅力的精品课,聆听了特级教师的精彩教学感言和学术报告,让我醍醐灌顶,拨云见日。

全国优秀教师的课确实精彩纷呈,文本研读到位,注重朗读教学的指导与感悟,注重对话互动教学,关注自己的课堂起承转合环节,甚至有些课给人以优美的享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更是彰显个人魅力,张弛有度,真诚地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发展学生能力,随课赋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

第斯多惠语)。反观自己的课堂,那是粗糙不堪,无形无神,疏漏较多。盘点此次收获,文本研读、简中求丰、个性化教学等一些关键词溢满行囊。因此,笔者抛砖引玉,结合他们的课堂和精彩感言,不揣浅陋,略析一下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几点新思考。

一、文本研读——小园香径独徘徊

北京的李卫东老师把文本分为课程文本、教材文本(教参文本)、学生文本、教师文本,颇具真知灼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独立研读课文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然而,许多老师的看家本领大打折扣,更缺少功力。他们首先粗略阅读文本,然后翻阅教学参考书,或者根据已有的经验去接受既定的教材,将教参上的解读搬运到课堂上,有人形象地称为“搬运工”或教参的“形象代言人”,解读只是一种重现和模仿,他们只是停留在教参文本的层面,他们的课能有厚度和热度吗?有一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花了很大力气引导学生理解苏轼表里澄澈胸无尘俗的襟怀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句包含的深层意义。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冷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流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这些复杂、含蓄的思想内容,老师如果不借助教参可能也无法理解,何况只有十四五岁的学生呢?他们能听懂吗?学生只能昏昏沉沉,越听越糊涂。而老师也是越讲越累,根本原因是老师没有将教参文本内化为教师文本和学生文本,教师进入了教参,却没有走出教参。

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独立研读文本,就是要求教师“入”得教材,解得其中的内涵和意蕴;文本研读是发现文本内容的密码和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钱梦龙、黄厚江、余映潮等一批特级教师在教学感言中都谈到文本研读的重要性并谈了自己的切身体会。

钱梦龙老师说:“我总是把课文一遍又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教学中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还不时带点激情。”黄厚江老师把文本研读分为三步走:第一步,陌生阅读。以一个陌生者的身份进入文本,寻找新的发现。第二步,立体化阅读。主要读出意义层面(显性内容和隐性意思)、形式层面(文本的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语言层面(语言的表现力、遣词造句的魅力等)。第三步,问题阅读。发现文本的疑点、关键点、切入点。余映潮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如鲁迅的《雪》,阅读前三段,发现了什么,要求学生写20个句子表述自己的发现。试想一下,你有20个文本感受,还怕上课没有个性吗,没有精彩吗?从《小石潭记》中读出了“小”“石”“潭”“水”“鱼”等,从《济南的冬天》中读出了一个“小”(小山、小城、小雪)。从《荷叶母亲》最后一段读出了比喻之美、句式之美、抒情之美、点题之美、升华之美、虚实之美。 我常在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课,老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明明自己是精心准备的课堂,学生热情就不高呢?明明自己调用了各种课堂机智,可学生的反应依旧冷淡呢?顾之川教授一语道出了真谛,他说:“没有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如文本研读),就不可能有新的课堂呈现。……是教参上的内容,你不要讲;自己感受不到新意的内容,你不要讲。因为教参上的内容,学生的资料上会看到,没有个性的内容,学生会昏昏欲睡。”李梦钤先生说得更明白:“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面对文本研读,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是一课教一辈子,还是一辈子教一课?面对文本——“小园香径独徘徊”,索性走它20个来回,“蓦然回首”,“风景这边独好”。

二、教什么——为有源头活水来

先说教教材问题。叶圣陶曾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似乎是个不容置疑而人所共知的定论,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了这种情况:不到20分钟匆忙讲完课文,然后教师链接拓展,或音乐或图片或视频或超文本,让学生谈感受,谈发现等,而文本则被冷落一边。这种泛文本化的课堂不在少数。试想一下,不到20分钟的文本教学,能教出什么?这其实是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曲解。洪宗礼老师说:“教材既是例子,本身也是目标。”这是对教材理念的一次反拨和匡正,看来洪主编是反对对教材的急躁冒进的做法的。教材应该是师生课堂学习之“源”。严华银老师说:“首先是教教材,然后用教材教。”试想一下,一个连教材都教不好的老师,又何能用教材做例子去教好呢?教好教材是基础,等你教得纯熟了,再用教材教。我们看一下特级教师是如何做的。钱梦龙老师执教《睡美人》时,在简短导入后,迅速出示问题:1.理清故事情节,2.感知人物形象,3.揣摩构思意图。此环节用了35分钟。最后用一两分钟向学生推荐一些微型小说。从整个过程看,没有拓展,钱老师说:“教语文就是实实在在教文本,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否则,就会导致“肢解”文本,“俗解”文本,“矮化”文本教学。 再说阅读教学问题。顾黄初教授指出:教语文到底教什么?有人说教做人,有人说教文学,有人说教文化,有人说教学生思维,有人说教文章,弄得很多语文教师不知语文该怎么教,该做些什么。教语文就是教祖国的语言和文字,任务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我想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正本清源的灼见。可现在的课堂

依然无视语文之“源”,偏向“人文性”,重义轻文,弄得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一位教师执教《致女儿的信》时,以“爱情”为主线,先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爱情”的内容,接着链接影片《泰坦尼克号》片段,让学生畅谈爱情的感受,最后教师和学生各自介绍有关爱情的动人故事。也许学生对爱情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可是对文本的语言感悟、品味并没有上了一个台阶。文本主旨由于没有和语言粘附在一起,只能悬浮在学生的心灵上。钱梦龙老师把这种情况形象地称为“凌空蹈虚综合症”。特级教师在“源”方面做得很到位。余映潮老师执教《荷叶母亲》时,采用板块式教学。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后,分为学习活动(一)“术语点评”法,感悟文本,训练学生把握文意、分析结构、理解写作方法等多方面能力;学习活动(二)“课文集美”法,从课文中选句子组合起来加在第九节内容前面,形成一篇微型美文,训练学生语言集锦的能力;学习活动(三)实践一下“妙点揣摩”法,品一品最后一节的妙处,以训练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学生的回答丰富而精彩。余老师的课没有课件,没有拓展,但是不是更像语文课?

许多教师很重视“披文得意”,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意文兼顾”,才能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三、“简中求丰”——冗繁削尽留清瘦

余映潮在教学感言中提出“简中求丰”课堂,要纠正过于繁华、热闹的课堂倾向。他说:“思绪比情绪更重要。”当前,有些公开课,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太多,教师连珠炮似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的时间,知识如同浮光掠影,训练如同蜻蜓点水。学生感到“虚肿”,教师感到漂浮。一位教师在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分为5个大环节和19个小环节,七处出示课件,五处朗读,学生不停地看课件,不停地朗读,急忙忙地回答问题。学生只有行色匆匆,没有或少有驻足赏景,基本没有“静思默想”。我们不能说他的教学环节不好,也不能说教学手段不当,更不能说他的教学内容不对,只是错在一个“繁”字。一个“繁”字,导致学生头晕目眩和疲于应付;一个“繁”字,必然追求面面俱到,看似热闹,其实苍白;一个“繁”字,削弱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学生只能盲目跟从教师跑步。这一切丧失了语文课的朴素之美,澄净之美,韵味之美。 那语文课怎么上?余映潮老师提出了一个“简”字。这个“简”,就是“简洁明了深入”而不是“简单、肤浅、苍白”;这个“简”就是“目标精明、内容简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媒介简单”。简言之,目标以解决一两个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要,内容以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发展的知识为妥,环节以有利于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空为佳,方法以有利于学生思考和掌握的为上,媒介以适时介入、适可而止为当。在这方面,余映潮、朱震国、钱梦龙等一批著名特级教师为我们展示了典范的精品课。

余老师执教的《荷叶母亲》,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次学习活动。钱老师执教的《睡美人》,教学内容主要探究三个问题。朱震国老师执教的《白色方糖》以“问、写”的方式组织教学,在学生熟悉课文后,先是“问”,朱老师把全班学生分为甲乙两组,互相提出三个问题并互答,接着师生互问两个问题并互答,这样寓教于乐中完成了对文本由浅入深的对话;“写”就是朱老师先删除了文本的结尾,让学生补写一个结尾。显然,上述三节课教学环节做到了一个“简”字,那么教学内容“丰”吗?我以朱老师的课为例,看一下师生提了哪些问题就清楚了。学生的问题有:那个女孩在他的“启动”下,为什么不用“带动”?男孩唱了这开头的一句话后就放下了麦克风,为什么不唱到底?我的心当时涌出来一种感动,这是什么感动?老人为什么唯一喜欢喝咖啡?写我把一块白色方糖投入他的杯中,这儿用“投”,而后文为什么却用“放”呢?忽然听到一声响亮的“喂”,是不是显得小伙子不客气?……教师的问题有:课文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如果去一个,去哪一个?(生答出: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表现人间互相关爱的主题)题目用另外两个故事,行吗?结尾的舍去,又给学生无限的遐想,以及写作上必要的指导。细析这一课,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探究了文本的字词句篇理解和品读,真可谓丰盈而充实。

简中求丰的课堂没有教师华丽的煽情,也没有繁杂的问题追问和繁琐的教学环节,有的是学生读的时间,问的空间,思的时间,答的空间,写的时间和空间,有的是师生之间激情的对话和思维的碰撞,有的是学生可以自主地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不断重构等等。教师教得简简单单,但学生学得扎扎实实,教师教得轻轻松松,而学生学得开开心心,这一境界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这也就是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的愿望吧!

简中求丰的课堂应尽可能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板块式思路是余映潮老师近几年研究的重点。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中,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而且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呈块状排列。它找到了解决大面积阅读教学“无序”状况的良方,它还有更深刻的课改意义,即在教学过程中,能留出足够的时空,让师生充分地活动,更有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语文阅读课上,我们老师该做些什么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代从孟子开始就主张读书“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活动都由一定动机引起,并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因素,是一种心理需要。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而兴趣又可直接转化为动机。对于阅读,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得”的动机,才更有可能提高自悟的能力。“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语文阅读课”上,我们老师最要紧的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阅读内容。

开设“阅读课”以来,我们老师因考虑到学生没有很多的课外阅读内容,就花大力气精心翻印了好多好多的材料发给学生,其中有诗歌,有散文,……。应该说,这些材料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读得好,读得深,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相当有好处的,这与高二上册的教学要求也是一致的。可是,后来的调查表明,对老师印发下来的材料表特别喜欢的学生不到16℅,一般喜欢的只有58.8℅,却有60℅的同学希望能在两节“阅读课”里分出一点时间来读他们自己选择的书,10℅的同学建议给他们提供“名著缩印本”,还有的学生说什么一见到老师捧着一大叠材料,心里烦就想睡觉,原因是不喜欢看那些东西,而喜欢看的又不准看。面对学生的“不领情”,我们为选材料、印材料辛苦了半个多学期的老师内心肯定不是滋味。但这是否能够说明,我们给学生的不是学生最需要的,那学生又怎会有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呢?没有兴趣阅读,又怎能谈提高阅读的能力呢?因此,我以为,统一印发给学生的材料不宜过多,即便印,也应该是学生最需要阅读的材料。如教《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体现的苏轼思想,就很有必要印发一些关于“苏轼生平经历”的材料。统一阅读的材料不算多,学生在读完之后,就可以用一些时间去寻找、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材料来读,即使学生读些趣味故事、幽默笑话,老师也不应阻拦,不应责怪。因为对文学鉴赏感觉太难而又有兴趣接触文化快餐的学生,一般都是阅读能力偏差的同学,只要他们有兴趣读,并且读得认真,读得仔细,对提高阅读理解力都会有帮助。目的同样能达到,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阅读方式。

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朗读、朗诵、默读;精读、略读、速读;范读、试读、复读;单读、齐读、散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述读、译读、抄读、批划读;猜读、研读、赏读、背读……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阅读,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和运筹。当然,如果我们老师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对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是有好处的。比如,我们在阅读课上,可先要求学生默读材料,感知大意,获取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找出所喜欢的语句,读出情感,品出味道,面向全班或小组的同学说出佳处和感受(即赏析)。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文章的情感和意味,气势和神采,以及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诵读几乎就体会不到它的妙处。所以,这种“默读”之后的“诵读”对于提高阅读效果是很有好处的。还须特别说明的是,所读的即便是“搞笑”内容,向同学传递一下“搞笑”信息,让大家捧腹,也不是不可以的。实践证明,这种非常简单的“动静”优化组合即“诵读和默读”交替进行的阅读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教书应该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这个目的放在学生的阅读方面讲就是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好之后能够终身受益。

当然,阅读的方法,我们可以借助教材在“讲析课”上进行传授,因为现行高中语文新教材是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有序训练的。如,高一上学期第三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通过重要句段理解思想内容”,第五课《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第十课《琐忆》中的“抓概括性语句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等等,都是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重点。所以,教师“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不是“语文阅读课”上的重点,“语文阅读课”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运用已学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使之得以巩固。因此,“语文阅读课”上,我们教师应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1、多思考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2、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3、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一定能善用工具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关于字词等方面的疑难,不一定马上告诉学生,可以要求其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并及时做好记载。

当然,学生阅读时应该有正确的坐姿,应与外界干扰作斗争,也都是学生养成的好习惯。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探究

摘要: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生行动活泼,异彩纷呈,教师精心安排各种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气氛,虽有一定效果,但问题也颇多。本文对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刻的分析,并对纠正失误、使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科学性、合理化提出了若干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培养与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 自主性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小组讨论、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我们也常可以看到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这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还课堂给学生的表现。意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但是效果有多少?热闹的课堂里是否等于丰硕的收获?这些确实是热闹过后我们广大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无可否认,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合作,确实是教学方式的一种革新,在教学实践中有它的一定效果。但很多时候,由于教学者没有正确把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课堂教学虚化、花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太高,难以落实。主要指目标设置得过高、多或笼统,课堂上得不到具体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得不到落实,工具性东西被忽视。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的口语训练或写作训练,或刻意追求“整体感知——研读感悟——拓展延伸”这些所谓的“新课程教学模式”,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如识字教学、语句积累及其运用等等,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学生很差的语感,也就会出现学生创新造句乃至模仿造句能力很低的状况,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空中楼阁。

二、只重形式,缺乏实效。在教学中往往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学生就分组围成一团,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开始漫无目的地谈,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然后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言。这几位学生也是拿一两句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拿资料上的标准答案读一下,其他学生觉得也有道理,随声附和。然后教师也用“答得好”、“答得不错”、“有道理”等作笼统评价,而没有实质性的评价,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自我表现欲、学习成就感,参与信心都会大大受损,使得课堂自主的学习讨论完全只是流于一种

花泡空洞的形式。

三、脱离文本,脱离学生。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讨论,之后又按照预定的思路以问答的形式落实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地教导学生讨论的方向,阅读的方法重点,更不会给学生预先朗读或熟悉课文的足够时间,从而使学生的讨论离开了文本而天马行空,整个讨论处于随意性的对话中,因此,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述、挖掘和共鸣,学生对课文没有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不抓住学科本质,学生无论怎样动,思维水平也不能上去,整体素养无法提高,更谈不上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和学习效率的切实提高。

因此,现今我们很有必要正确透彻地把握新课程理念,把握学科的本质特点,才能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切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放飞学生的个性,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这个圣殿中快乐体验,全面成长。综合上述分析,我觉得组织好学生自主性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渗透新课程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文本,使学生活动务实。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有效的。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是。然而,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封闭性的存在,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是有不可代替性。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诸如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教给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真正“活”而有效。

二、明确目标,使学生活动有方向。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组织,应有明确的目的或方向,或着眼于文本的语言特色,或立足于文本的人文内涵。否则,学生活动就会迷失方向。曾经观摩过《我愿意是激流》的一堂阅读课。上课开始,老师导入“爱”的话题,让学生分成两组辩论“爱一个人难吗”,学生围绕“爱一个人好难”和“爱一个人容易”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展开辩论,双方辩手针锋相对,唇枪舌战,辩论中不乏有创意的见解,但如果不是看大屏幕,真不知道这节课教的是《我愿意是激流》一文。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虽然上得热闹,但由于脱离了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显然失去了方向。课堂辩论应立足于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材料的理解,辩析文本的观点而不是游离于文本主旨去制造热闹的现场气氛。如果忽略了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课特定的教学目标,或单纯地追逐内容,不注重语言文字的感受与领悟,重这都是不可取的。 三、教师引导,使学生活动有效果。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工具性指明了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而人文性则重在提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这四个过程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构成部分。但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读与感悟,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多么的精彩,这四个过程是一个都没有经历。萨特说:“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一种引导。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形成,要在老师的积极指导下才能实现。“自主性”绝非放任,绝非“池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起来,动起来,那只是“自主”的启动阶段,犹如汽车点燃发动了,下一步驶向何方?行经何处?抵达什么目的地?这些都是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学生认识的提升,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老师应在课堂上架起一座探讨的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彼岸,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只能处于一种“自为”的状态,那就是看不到一个知识“增量”的过程,看不到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看不到一个从“迷惘”到“顿悟”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语文素养能真正得以提高吗?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同时,老师要正确引导,恰

当评价,在以表扬为主的前提下,使学生得以指正、提升,使学生既得到激励,获得自信,又明确问题及原因,让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课堂上真正得到提高,从而彰显自主性独特的个性。

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很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课文,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浓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探究的问题。

更多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作文评语大全

最新高中作文评语初中作文评语记叙文评语1词雅文练写景生动2布局新颖用词简达3娓娓细说清婉可喜4文笔清丽写景生动5写景状物入木三分6层次井然结构严谨7行文洒脱趣味隽永8淡远情逸隽永含蓄9平铺直叙亦有情韵10简洁流...

初中作文评语集锦 (全集)

初中作文评语集锦1记叙类词雅文练写景生动布局新颖用词简达娓娓细说清婉可喜写景状物入木三分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趣味隽永淡远情逸隽永含蓄平铺直叙亦有情韵简洁流畅意义深长言近旨远不同凡味明察秋毫描述生动内容曲折耐...

初中作文评语集锦20xx.3.12

初中作文评语集锦1记述类词雅文练写景生动布局新颖用词简达娓娓细说清婉可喜写景状物入木三分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趣味隽永淡远情逸隽永含蓄平铺直叙亦有情韵简洁流畅意义深长言近旨远不同凡味明察秋毫描述生动内容曲折耐...

中学语文作文评语大全

最新高中作文评语初中作文评语记叙文评语1词雅文练写景生动2布局新颖用词简达3娓娓细说清婉可喜4文笔清丽写景生动5写景状物入木三分6层次井然结构严谨7行文洒脱趣味隽永8淡远情逸隽永含蓄9平铺直叙亦有情韵10简洁流...

中学语文作文批改评语集锦

中学作文批改评语集锦内容A这般丰富的内容简直和作家写出来的差不多呀你的习作有血有肉读起来真是一大享受你的作文内容具体我读的十分过瘾你平时肯定爱看作文书才写出这么多字B干巴巴的内容如同白开水一点味道也没有多加些优...

初中作文评语集锦 各种文体作文评语大全

初中学生作文评语分类集锦舒城三中涂德根整理A一记述类词雅文练写景生动布局新颖用词简达娓娓细说清婉可喜写景状物入木三分层次井然结构严谨行文洒脱趣味隽永淡远情逸隽永含蓄平铺直叙亦有情韵简洁流畅意义深长言近旨远不同凡...

初中作文评语集锦

初中作文评语集锦作文开头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2开头简明扼要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写好作文评语

写好作文评语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重庆市永川区仙龙初中罗家云摘要语文教师虽不是作家但要具有作家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师虽不是主持人但要具有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语文教师虽不是教育家但要具有教育家的宽阔胸襟在作文教学中作文评...

作文评语

作文开头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2开头简明扼要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5文章语言生动丰...

高、初中作文评语大全(非常实用的作文评点)

作文开头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2开头简明扼要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5文章语言生动丰...

中学语文作文评语大全

最新高中作文评语初中作文评语记叙文评语1词雅文练写景生动2布局新颖用词简达3娓娓细说清婉可喜4文笔清丽写景生动5写景状物入木三分6层次井然结构严谨7行文洒脱趣味隽永8淡远情逸隽永含蓄9平铺直叙亦有情韵10简洁流...

作文评语集锦

作文评语集锦1简单交待时间地点和结果语言简练规范开篇吸引人以开头较有新意前因后果娓娓道来开篇简明扼要精炼有序重点描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景喻情开头颇有新意倒叙开头渲染意境开头直奔主题也是一种写法开头很活泼拟人化手...

初中语文作文评语(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