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时间:2024.3.23

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2014-01-27

【编者按】我是含着泪水读完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的。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市场化的大潮中,仍然在坚守自己的信念。正是他们铁一般的信念,支撑着共和国的四梁八柱。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才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他们才是共和国真正的骑士。他们应该成为崇高的榜样,他们应该成为共和国的明星,我们愿意做他们的粉丝。

马伟明院士的获奖感言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射器研制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一名军队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叫马伟明。今天,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回顾近3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我们知道,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制约。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我们提出该型电机系统存在“固有振荡”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发愤图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用仅

1

有的3万5千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电机,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18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反复试验,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仅实验记录和报告就堆了半间屋子。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终于查明原因,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此项发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我再赴该公司验收设备,指出该类电机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时,外方首席专家还狡辩:“你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说完转身要走。当时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我强压怒火,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地说:“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免费教你!”外国专家一下子就懵了。当他们从世界专利索引上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是由我发明的,又提出“私下交易”,要我帮他们解决“固有振荡”。我对他说:“专利技术是有价的,它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祖国!”此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我们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们的专利。从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到向我们购买专利,从对我们傲慢无礼到请求我们解决技术难题,这件事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但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其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法。当我们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充分论证,我们首次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设想,经过16年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该产品20xx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受此鼓舞,我们马不停蹄,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3兆瓦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几步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在电机研制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中国风力发电的主要设备还被国外垄断着,我国为此付出昂贵的购买费用。我们决心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技术,主动作为,打破垄断。经过两年多努力,成功研制出大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其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应,一台风力发电变流器对中国的销售价格,从230万元一路跌至90余万元。这项技术对于我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划时代意义,国家发改委特将我们研究所确定为国家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

三代新型供电系统电机和风电关键设备的研制经历,使我更加坚信,欧美国家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垄断不是打不破的,在核心技术上超越欧美也不是不可能的,落后更不是中国的代名词,只要坚持不懈的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就一定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

一支军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优势作后盾。在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的今天,谁先抢占科技制高点,

2

谁就能在未来战争中赢得主动。

我认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在新军事革命挑战的今天,军事科技在战斗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敌我双方的较量,更多的表现为科技领域的比拼。作为军队院士,首先是一名战士,我深深感到自己的使命高于天,责任重如山。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动力平台的第三次革命。它将日常供电、电力推进供电和现代高能武器供电三者合而为一,由于取消了传统的机械推进装置,从源头上降低了声隐身问题的解决难度,同时为电磁轨道炮、激光炮等新概念武器上舰创造了条件。十几年前,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发这一系统,现已进入实船应用阶段,而我国新型舰船还未能迈过这道坎。本世纪初,我们联合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展开课题攻关。但是,其中负责一重要分系统研究的单位,几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本来就比别人落后了20年,如果再停滞不前,差距就越拉越大。在普遍认为不可能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我横下一条心,毅然带领团队投入该项关键技术研究,不到4年时间,完成了最关键的电力推进子系统的理论分析、样机制造、系统集成以及功能试验考核,全面突破了新型感应推进电机和新型变频器的核心技术。这关键的一小步,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整整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一举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研制水平。

我和我的团队秉承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海军装备建设需要,再大的风险也要去闯,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

某项尖端技术,是近年来世界海军强国争相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代表未来新型主战舰船标志性的核心技术。我们瞄准前沿,主动作为,超前介入,自筹资金对这个项目进行自主研发。有人劝我:“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斥巨资历时十几年都没有完成的项目,你还要强攻硬上,是不是疯了?你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就可能债务缠身,身败名裂!”我也知道风险很大,但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否则,国家要我们这些院士干什么?5年里,我们不分昼夜地连续攻关,就连大年初一也在实验室过。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军委、总部和海军首长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20xx年我们终于研制成功小型样机,接着又做出了1:1单元设备样机,突破了全部关键技术,实现了与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同步发展。当7位院士、8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成果鉴定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抚摸着样机,激动得流下热泪。军委胡锦涛主席在反映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报道上批示,要继续对马院士的科研工作予以支持。胡主席的亲切关怀,使我们团队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共和国的国防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在充斥着太多利益和诱惑的今天,唯有坚守一份

3

淡泊和清贫,才能潜心攻关克难,勇攀科技高峰。

我觉得,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要有精神支柱,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有人说我这个人,人如其姓,是一匹脾气倔、性子急的烈马。其实,这个比喻挺好!我心甘情愿做一匹驾辕拉套的马,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问我,你最缺的是什么?我说是时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很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存在着一代甚至几代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外国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搞出来。有人算过一笔账,一年365天,我们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基本上是“五加二”、“白加黑”,天天在搞科研,1年顶别人3年。20xx年,我父亲患胃癌到武汉做手术,当时我特别忙,天天在实验室,把已经联系好住院的事忘说了。老爷子见几天没动静,气呼呼地闯进实验室,对我吼了起来:“马伟明,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家里事不闻不问,你究竟着了什么魔?”我一听懵了,这才想起来,赶紧安排送老爷子去医院。事后我也内疚,感到这些年来对家人确实亏欠太多。但我不后悔,强大家、亏小家,是当代革命军人义无反顾的选择。

有人问我,你这么拼死拼活,究竟图的是什么?我回答,我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三不图官,就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军队做点事。我认为,盯着名利,科研之路注定走不远;盯着权力,科研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我和团队搞了几十项课题,我从不在别人的科研成果上挂名;我们拿了很多奖,一些人以为我们赚了很多钱,但知情人却称我们是“最穷的教授”、“高智商的傻子”。说实话,如果我们只想个人发财,每个人都能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但作为军人, 不能只盯商场、忘了战场,只图赢利、忘了打赢!有一次,组织上到学校考察干部,一名首长提名要我当校领导。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婉言谢绝了。我知道自己的舞台重心在哪里,我们搞科研的人必须心无杂念,远离功名,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二三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有人问我,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最担心的是人才断档,后继乏人。我时时提醒自己,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唯有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延续。我也是在组织的培养、师长的教诲、同事的帮助下,一路走过来的,34岁晋教授,41岁当院士。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张盖凡教授,他是我军电机学科的开拓者,我们团队的创始人。7年前,张教授殉职在他钟爱的工作岗位上。他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他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梯精神。我对培养年轻人也非常重视,我希望他们超过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给年轻人出思想,出课题,出经费,让他们在重大课题中施展才华。近10年来,我们团队先后培养了7名博士后、70名博士和116名硕士,连续两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些年轻人,不少人在重大科研项目中领衔担纲,有的已在国际国内科技界崭露头角。我把国家“十五”某重点预研项目的关键技术,交给年仅23岁的博士生王东组团攻关;把1000多万课题经费交给赵治华博士搞研究。这些年轻人都不负众望,干出了出色的成绩。

4

在我们研究所实验大楼前,矗立着张教授的铜像,每次走过铜像前,我都感觉他在慈祥地看着我们、谆谆地教导我们。能够告慰于恩师的是,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我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

今天,我站在这个领奖台上,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莫大荣誉,但这一荣誉决不仅仅属于我一个人。光荣,属于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属于军内外为了国家强盛这一共同目标而奋力拼搏的人们,属于千千万万长期在一线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谢谢大家!

5


第二篇:给力的中国科技精英—讲述将军院士马伟明的技术人生


给力的中国科技精英—讲述将军院士马伟明的技术人生

给力的中国科技精英讲述将军院士马伟明的技术人生

马伟明将军(资料图)

人物档案:马伟明,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舰船电气工程领域研究,带领科研创新团队在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和电磁发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国家科技进步与国防装备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

20xx年12月14日,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马伟明代表刚刚获奖的“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发言。这位国防科技创新的领跑者致力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我军舰船装上“中国心”的故事,不断引来阵阵掌声。

海军工程大学教授、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马伟明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舰船电器工程领域的研究,带领科研创新团队取得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为国家科技进步与国防装备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使我国在舰船动力平台新的发展方向上,逐步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人气低迷”的课题组长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张盖凡教授。”面对来自全国的数百位听众,马伟明再次讲起带他走上电机研究之路的导师。

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老教授张盖凡算是马伟明的伯乐。

19xx年,马伟明考入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张盖凡主讲《电机过渡过程》,教学中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

毕业后,张盖凡引导马伟明回校读研,进入由他开辟的同步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这一研究领域。研究生毕业,张盖凡把马伟明调到身边工作。19xx年,他又推荐马伟明到清华读博。正是在清华学习期间开拓了眼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范围不断扩大,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进入马伟明的视野。

给力的中国科技精英讲述将军院士马伟明的技术人生

中国新建的“井冈山”号两栖船坞登陆舰(资料图)

马伟明说:“对我的培养,张教授真是煞费苦心,方法就是压担子,逼我走到前台。” 上世纪90年代初,张盖凡刚刚从海军有关部门争取到一个多相发电机整流系统运行稳定性研究项目。其时我国刚刚与一家著名跨国公司谈判引进其多相发电机系统,该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其应用装备的成败。

此前,张盖凡带着几名年轻教员经过4年攻关,已取得了前期成果。但他深知自己年事已高,必须选定一位堪当大任的“接班人”。出人意料,老先生挑中了刚刚硕士毕业的马伟明。

马伟明低迷的“人气指数”,丝毫没有动摇张盖凡的决心。马伟明一到位,他直接让马伟明当了课题组组长,自己则退居二线,做起了顾问。

多相发电机整流系统运行稳定性的研究,就这样在马伟明的领衔下展开了。马伟明没有辜负张盖凡的“慧眼”,很快发现了不容忽视的低频振荡问题。

脾气倔、性子急的“烈马”

有人说马伟明人如其名,是匹脾气倔、性子急的“烈马”。马伟明挺喜欢这个比喻。 他只相信科学,崇洋媚外、迷信权威的思路在他这里绝对要碰钉子。“对一些高科技,不少人首先问西方发达国家有没有。西方国家有了,我们才搞;没有,便认为你是疯子、骗子。我就偏不信这个邪!”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新型常规潜艇,需要进口高效能的十二相整流发电机系统。在与外商的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提出该型电机系统存在“固有振荡”问题,对方却不屑一顾,傲慢地声称他们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给力的中国科技精英讲述将军院士马伟明的技术人生

浮出水面的“宋”级潜艇(资料图)

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发愤图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用仅有的35000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电机,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18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查明原因,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

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此项发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他再赴该公司验收设备,指出该类电机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时,外方首席专家还狡辩:“你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

压抑了很久的怒火,一下子窜到了头顶,马伟明直视对方,一字一句说道:“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一旁的翻译久久没有张口。

“照直译!”马伟明说,“再加一句:免费教!”

这之后,外国专家通过从世界专利索引上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由马伟明发明,又提出“私下交易”,要马伟明帮他们解决“固有振荡”。马伟明义正辞严:“专利技术是有价的,它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祖国!”

此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中方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国专利。

舰船“中国心”的设计者

有人把发动机比作舰船的“心脏”,心脏的好坏直接影响舰船的生命力。马伟明就是为舰船设计“心脏”的人。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由于舰艇体积、重量有着严格限制,让小体积动力设备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交直流电力,是各国海军致力追求的目标。

给力的中国科技精英讲述将军院士马伟明的技术人生

中国新型054型护卫舰(资料图)

我国海军舰船电机设备大多依靠进口,海军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

经过研究论证,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在国内外电机界看来,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但是,在马伟明看来,“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经过16年刻苦攻关,他带领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该产品20xx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

受此鼓舞,他们马不停蹄,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3兆瓦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拼命与时间赛跑的人

20xx年的一天,海军工程大学的实验楼里闯进了一位老人找到马伟明,劈头盖脸吼了起来:“马伟明,你上不管老下不管小,家里事不闻不问,你究竟着了什么魔!”

老人是马伟明的父亲,因患胃癌到武汉来做手术,可当时马伟明特别忙,天天在实验室,把已经联系好住院的事忘了说。

老爷子见几天没动静,就这样气呼呼地闯进实验室。马伟明一听懵了,这才想起来,赶紧安排送老爷子去医院。“事后我也内疚,感到这些年来对家人确实亏欠太多。”

“有人问我,你最缺的是什么?我说是时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很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存在着一代甚至几代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外国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搞出来。”

给力的中国科技精英讲述将军院士马伟明的技术人生

中国海军054A型护卫舰(资料图)

一年365天,马伟明和同事们几乎没有双休日,没有寒暑假,天天在搞科研,1年顶别人3年。

这些年来,马伟明几乎把所有能够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教学科研上,经常是带病坚持工作。别人劝他,他总是比别人“更有理”:“不拼命,国家要我们这些院士干什么?”

两年前,马伟明到北京出差,海军机关领导见他面容憔悴,当即强行送他到海军总医院检查。体检结果显示,1米7多的马伟明体重仅100斤,10项生命健康指标中有7项不合格,有些指标只有正常值的一半。马伟明的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授郑逢时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不担心你在学术上能否超过我,只担心你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

给学生“打工”的导师

有人问马伟明,他最担心的是什么?他说是人才断档,后继乏人。

7年前,领着马伟明走上科研道路的张盖凡殉职在他钟爱的工作岗位上。如今每每走过矗立在实验楼前先生的铜像,马伟明都要停下来看看。像当年老师竭尽心力培养他一样,马伟明也在想尽办法培养团队里的年轻人。

对于当前社会关注的博士给导师打工现象,马伟明笑谈自己是团队在读博士的打工者。为给年轻人创造建功创业的机会,近10年来他从未在自己领衔的科研成果报奖时署名。

他给年轻人出思想、出课题、出经费,让他们在重大课题中施展才华。近10年来,他们团队先后培养了7名博士后、70名博士和116名硕士,连续两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这些年轻人,不少人在重大科研项目中领衔担纲,有的已在国际国内科技界崭露头角。他把国家“十五”某重点预研项目的关键技术,交给年仅23岁的博士生王东组团攻关;把1000多万课题经费交给赵治华博士搞研究。这些年轻人都不负众望,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马伟明带领团队的科研经费动辄千万,但他表现得非常“抠门”:曾为一张打印纸而恼火,规定“非本所人员不得到本所打印”;出差在外,能坐火车不坐飞机,能坐硬卧不坐软卧;非急事不得坐飞机,未携带涉密资料时一般不坐软卧??

在人才培养方面,他却大方得很。“不舍得大手笔投入,那是培养不出大人才的!”哪怕是花数十万,甚至百万、千万的实验设备,只要是科研需要,人才培养需要,即使借钱也在所不辞。

更多相关推荐: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射器研制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批露中国海军全电推进电磁弹射器研制关键字gtgt全电推进电磁弹射马伟明科技进步奖中国海军中国基础研究上周外媒称卫星照片上发现中国正在进行电磁弹射器实验类似技术是美国最新航母福特级的核心技术之一...

大学奖学金获奖感言20xx

大学奖学金获奖感言20xx篇一你们好我是xx我很荣幸能够获得长江大学奖学金首先感谢学校设立了这个奖学金感谢学校的领导们感谢辛勤栽培学生的老师们感谢平日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是你们的关心和鼓励成就了我今天的成绩学校为...

明星员工获奖感言精选

明星员工获奖感言精选明星员工获奖感言精选感言一明星员工获奖感言这次能被评为公司9月份明星员工让我感到非常的荣幸首先感谢公司对我的厚爱与信任感谢部门领导对我的关爱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此次能被评为9月份明...

明星员工获奖感言

明星员工获奖感言感言一明星员工获奖感言作为一名员工很荣幸被评为20XX年10月份明星员工我很惊喜但更多的是感动惊喜的是我被评为了这个季度的明星员工因为自我感觉我并没有为公司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我只是做了我自己该做的...

国家励志获奖感言

国家励志获奖感言国家励志获奖感言能够获得20xx年至20xx年国家励志奖学金我感到非常的光荣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和学校的感激国家励志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专门拨款用来奖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努...

好莱坞获奖感言

好莱坞获奖感言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本阿弗莱克Iwashere15yearsagoorsomethingYouknowIhadnoideawhatIwasdoingSittinginfrontofyouallIre...

机电工程部省赛一等奖获奖感言

机电工程部省赛一等奖获奖感言钳工杨林漯河第一中专学校12数4班学生在这次钳工比赛中荣获个人赛一等奖在这次省级大赛中能脱颖而出离不开杨林同学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端正的学习态度认真刻苦地学习在学习之余杨林同学积极参加学...

二月小明星得星感言

文明星李晨阳进步星张雪三年级七班十个好习惯1上下楼梯靠右行一步一层不拥挤2进入教室知学习听课认真勤思考3一笔一画写好字每天读书有提高4安全时刻记心中老师教导记心上5穿衣整洁勤洗澡讲好卫生不得病6见到尊长要问好文...

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各位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大家好我是三院外科护士姜佰宇我很荣幸当评为年度先进个人首先我要感谢院领导对我的信任更要感谢与我朝夕相处的护士长及同事们你们给予我的鼓励支持关心和厚爱让我觉得这里像个家温暖而亲切这是...

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尊敬的领导亲爱的护士姐妹们大家好又是一个迷人的五月草长莺飞风清日暖在今天这个属于我们护士自己的节日里有幸获得延边州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能在这里代表发言更令我感到十分荣幸当选延边州优质护理先进个...

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护士姐妹们大家上午好又是一个迷人的五月草长莺飞风清日暖今天我们迎来了又一个512国际护士节而且又是本院院庆一百周年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里在我踏上护理工作岗位的第一年荣获了ICU优秀护...

先进党员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能有幸站在这里向党倾诉心声和各位交流心得我感到很荣幸面对先进共 产 党员的殊荣我的心情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一丝忐忑因为在工作中我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而在座的各位党员爱岗敬业...

马伟明院士获奖感言(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