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学案

时间:2024.4.8

高一语文必修2学案 主备人:张俊敏 复备人:高一语文组 2014/12/15

兰亭集序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说出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读出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背景资料】

1.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2.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xx年全面修复如初。

3.序

“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4.《兰亭集序》由来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xì)。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众皆列坐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 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5.名句积累(关于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1

高一语文必修2学案 主备人:张俊敏 复备人:高一语文组 2014/12/15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6.成语及常用语 ① 游目骋怀(开怀) 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7.常识

① 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赵惠文王16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修禊( ) 癸丑( ) 流觞( )游目骋怀( )

感慨系之( )趣舍万殊( ) 齐彭殇( )放浪形骸( )

会稽( )临文嗟悼( )

2、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____通____ 虽趣舍万殊 ____通____

3、字词活用

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足以极视听之娱:

4、词语古今异义

【其次】古义: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怀抱】古义:

今义:① 抱在怀里;② 胸前;③ 心里存着;④ 打算。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⑴省主语: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省介词宾词:引以为流觞曲水

⑶省介词“于”: 映带左右 悟言一室之内

2

高一语文必修2学案 主备人:张俊敏 复备人:高一语文组 2014/12/15

◆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当其欣于所遇──

(2)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梳理探究】

1.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2.朗读第一段,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第1自然段,叙述.描写了兰亭宴集的盛况,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环境和人物。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事由:_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文中表现作者心境的一个词是 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有哪些?

3.有感情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出表现作者心境的词是。

【合作讨论】

第二节段尾“岂不痛哉”一句中的“痛”字作何理解?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由“乐”转“痛”,他为何而痛?

自己读读课文,前后联系,想一想,第三节中“悲夫”一句中的“悲”字作何理解,作者“悲”什么?如何理解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观?

【当堂检测】

1请写出下列各句中“信”字的意义。

3

高一语文必修2学案 主备人:张俊敏 复备人:高一语文组 2014/12/15

⑴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⑶言必信,行必果 ⑷大丈夫能屈能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茂林修竹 修竹:高高的竹子。 B.惠风和畅: 惠风:和风。

C.快然自足 快然:高兴的样子。 D.虽世殊事异 世殊:世事悬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或者,也许。D.向之所欣 向:从前。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

翻译下列句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默写

(1)《兰亭集序》中体现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的过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作者举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作者生死观的句子是 、 。

【作业布置】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4


第二篇:l兰亭集序教案定稿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

2、掌握知人论世,解读文本的方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学案导引,质疑提问,疏通文意;

2、问题点播,合作探究,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代士人的精神理想和人生情怀 ,学会关照自我的精神世界,启发人生思考 , 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度了解作家 ,理解文章思想内涵

【课前预习】参见学案设计 第一课时

【课堂研习】 一、导入课文

1、这是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作品,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出示图片1)萧翼智取《兰亭集序》的故事,故事如下: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曾经看到过《兰亭集序》摹本,十分喜爱。当上皇帝后,就派监察御史萧翼设法找来。其时真本已由王羲之的子孙一代一代传到了辩才和尚手上,辩才非常珍爱这本真迹,秘密收藏着。唐太宗找他要,他声称历经多次变乱后已不知下落。于是,唐太宗派萧翼化装成书生,从京城长安风尘仆仆赶到山阴永欣寺看壁画,找个由头同辩才和尚搭上话,引起辩才和尚对他的兴趣,留他住下来。从此两人过往甚密。萧翼自称嗜爱书法,藏有家传王羲之父子楷书真迹,并带到寺里来给辩才观看。辩才看后说:“字确是真迹。但不是极好的,我有真迹,和一般的大不同。”为了证实自己所说非虚言,辩才还把真迹拿出来给萧翼观看。这时,萧翼故意挑剔其中一些毛病,说这是摹拓本;使得辩才将信将疑,不像以前那样珍视了。后来,日子长了,萧翼借着辩才外出赴斋之机,借故进了辩才禅房,将真迹偷走了。唐太宗得到了真迹后,欣喜万分,至临死前便嘱咐把它放在自己墓中殉葬。从此就埋没了真迹。

2、揭开这幅作品神秘面纱。(出示图片2)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

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3)。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在预习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给十分钟时间质疑提问,疏通文意,解决预习学案上遗留的问题

四、赏析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二节,思考: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从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美景几个方面考虑。

2.这两段中那个字最能表现作者内心的感情? “信可乐也”的“乐”字。

3、为什么而乐?分析原因 “群贤毕至”,人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景美;“流觞曲水”,雅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文人高雅之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以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临清赋诗,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旷达情怀,表达对个体生命的珍视。

在这里,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4.再读第一、二段,感受作者的畅快心情。(齐读)

五、背诵一、二段

1

第二课时

一、齐背一、二段

二、研读第三段

1、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3、4段,前两段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是“乐”字,那么,我们即将学习的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带着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一起诵读课文。

我这里准备了很好听的一支琵琶曲,来作诵读的背景。(播放课件音乐) 老师大声读,同学们跟着一同轻声和,来品咂文本韵味,好不好?(师范读)对古诗文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痛”。(板书:痛)

是什么“痛”?(生分组研讨)

作者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些让自己感到很快乐的东西,很快就消失了,这让作者感到很痛苦。也就是“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板书)

3、作者还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让他感到很痛苦。怎么理解这句话?哪位同学为我们解惑?

生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都要走到尽头,也就是死亡。

4、这一句还有一个关联词语——“况”,“况”是承接前面哪一个关联词的?这两个关联词带起的两句话构成了什么关系?

“况”是承接前面的“犹”的。这两句话构成了递进关系。“犹”,“尚且”,这是一层“痛”: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况”,“何况”,这是更进一层的“痛”:生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死亡无可避免,我们自己无法控制。

5、这一段的第二句,有两个“或”字,怎么讲? “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6、“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怎么理解?

这里说的是两种人的不同人生态度,有的人在室内面对面谈论人生感悟,有的人则是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这两种人的人生态度不同,但是,在此时,在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生齐答)痛!

这种生命体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人生----短)人生苦短!(板书:苦)

下面,来读一读第三段,体悟王羲之的人生苦短之“痛”。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朗读。请读出作者的情感波动,特别要注意重点词语。(生朗读第三段)

“岂不痛哉!”这一句学生再读一遍。“痛”,此处强调,但音调不宜高亢,应低沉。(师范读)同学们比较一下,再读。齐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7、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弥漫了整个魏晋的天空,当是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投影)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种思绪,同一种感叹,同一种音调,同一种哀伤。(投影)

下面,同学们分三组齐读投影上的补充诗文,体会体会千古一痛。(生分组齐读)

三、研读第四段

1、王羲之借古人之口提出了死生这个重大的哲理命题,抒发了人生苦短之痛。他对死生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思考呢? (生朗读第四段)能不能用原文回答?

王羲之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本来是数词,“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把??视作一样”,“把??等同起来”。这表明当时的那些士大夫们思想是悲观的,崇尚的是老庄的虚无主义。

2、王羲之在这里是和那些名士划清了界限的。有不少的评论家就此评价,说王羲之在这里痛斥了那些名士,批判了他们的思想。你们怎么看?

2

我们知道,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在教导我们,要坦然达观地看待生死,死亡并不可怕。王羲之和那些名士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显然是不一样的,但是,他对他们是不是就是痛斥就是批判呢?(同学们意见不一,争论)

师:大家的争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王羲之当时的矛盾。从发给大家的学案上,同乡们应该了解到,王羲之也受到了当时的玄学风气、道教风气和一些狂放不羁的名士生活风气的影响的,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魏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谢灵运、嵇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还有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潘岳等等,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比如众多的玄谈家;有的人纵酒佯狂,有的人吃药忘忧,“放浪形骸之外”, 比如刘伶。如此看来,尽管名士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今天很难赞同,但在那样的年代,作为有着一定话语权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大夫们,能不助纣为虐、能不为非作歹,已经不错了。因此,王羲之对他们是委婉规劝:不要崇尚虚无了,不要虚度人生了,要积极有为。(板书:委婉规劝 积极有为)

3、那么,王羲之为什么会和那些名士不一样呢?

王羲之生活在他的家族十分鼎盛的东晋时代,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人才。

文学评论,讲究一个“知人论世”。对王羲之的解读还须联系他的身世影响:作为东晋时代十分鼎盛的琅邪王氏家族(东晋初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马就是皇族司马氏,王就是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也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最出色的才子,王羲之幼年失父,他的身上既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想施展个人抱负的愿望,也有振兴家族的责任。这些,应该说对王羲之积极有为的思想也是有一定推动力的。

过度: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王羲之的主张是什么?积极有为。

4、那么,他的主张具体到行动中是怎么体现的呢?(生思考,讨论)师:友情提示——结合第四段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

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传下去,与任其随风而逝、任其湮没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是不一样的——因此,作者化短暂为永恒,体现了他积极有为的主张。

王羲之处于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敢于批判庄子的虚妄之言,并且将深沉的伤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分表现了他的清醒与执着。(板书:执着)后人评论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说他是以“出世之笔”,写“入世之心”是有道理的。(投影)下面,齐读第四段,再次体味这种深沉的伤感,体味这种清醒与执着。(生齐读第四段) 5、前面,我们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这个“痛”字在品读,在体悟。我想问问,对于“痛”,大家通常的反应是什么?怕! 师:“痛”美不美?不美!

可是,看看王羲之,看看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痛”的历史,我们却分明可以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老师这样说,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6、同学们说说,这个“痛”美在何处?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的“哀痛者”,比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等,写一句话。 (生思考、拟写,点请学生发言)

人生苦短,王羲之把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写下来,很美。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哀民生之多艰”,他很痛苦,但也很美。鲁迅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麻木,非常痛苦,于是就写文章,坚持战斗。

师: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最为清醒最为执着也最为痛苦的一群人。因为最清醒,所以最痛苦;因为最执着,所以最痛苦。

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因为时间关系,发言先告一段落。如果有兴趣,请你以“痛之美”或者“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写一段文字。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展现出士大夫精神理想和人生情怀的时代。有一个说法,就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中国文化史最优美的两段。魏晋以后,历代高人逸士,都是魏晋名士的“粉丝”:苏轼生平写了上百首《和陶(潜)诗》,曹雪芹,字“梦阮”,朋辈亦将其比作阮籍。为什么崇拜他们?因为他们尽管痛苦着,但也美丽着——痛并美丽着。

7、下面,让我们把全文再快速默读一遍,体会其中的痛与美。(生默读)

四、小结

品读完了《兰亭集序》全文,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不少体会、不少感悟。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美。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不人云亦云,不自甘堕落,不抛弃,不放弃,就会缩短与哲人、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3

更多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课后反思

兰亭集序课后反思刘丽华一课程简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语文教材选修三的一篇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李费鸿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以教师讲解为主不甚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背景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内容来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坦言爱听老师侃等老师知人论世结束就不甚感兴趣了但这...

在活动中发展 在运用中积累——《兰亭集序》活动实施及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发展在运用中积累兰亭集序活动实施及教学反思山东省宾州市北镇中学史建筑兰亭集序活动实施及教学反思意图切入将文本的学习物化为科学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文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进而在活动中获得全...

高中语文周兴阳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万源市第三中学周兴阳我喜欢书法,尽管我写的字不怎么样。好几年前,我家里就有了《兰亭集序》的字帖,我还前前后后临摹了很长一段时间。《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20

一副对联带活一堂课兰亭集序教学反思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第二中学薛业忠今天下午我们高一年级语文组全体语文教师在我的班级高一班听了我的一节公开课从课后老师们的评价看我的这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我的这节课是兰亭...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兰亭集序教学反思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

湖南省怀化铁路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8 兰亭集序

1234567

兰亭集序教学案

兰亭集序教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4积累文中的...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思路与教后反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山东人...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在两个班级上了兰亭集序原本以为肯定能够把课文结束苦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太泛和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导致在一个班只上了一段而另外一个班级已经上好了按照原先的思路下来提到为什么王羲之突然由乐转入痛呢我原来以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回...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辛集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刘莹第一指导思想语文其实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可以说从学校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语文课语文课已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在这漫漫长途中语文课教学的用具一直都非常简单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