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时间:2024.4.7

题目《兰亭集序》 高一 年级 语文 学科 主备人 欧阳秀萍

《兰亭集序》导学案

三维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多义实虚词,领略本文骈散结合的句式风格,掌握序言的相关知识。

2、抓住文中的情感线索,感受作者深沉感叹中蕴藏的复杂情感,探究情感变化的成因和作者的人生观、生死观。

3、感受“流觞曲水”的盛会佳况,感悟“群贤毕至”的欣喜,体会“畅叙幽情”的慨叹。

使用时间及说明

1、 用早自习时间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初步理解文章大意。

2、 用10分钟时间做完“自主学习”中题目。

3、 用5分钟时间记忆“知识链接”中相关文学常识。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兰亭:位于绍兴西南,相传越王勾践在此种植兰草,汉代设置驿亭,故名“兰亭”。兰亭有三绝:君民碑(康熙手书“兰亭”无数游客抚摸得名)、祖孙碑(正面康熙手书《兰亭集序》背面乾隆手书《兰亭即事》)、父子碑(上书“鹅池”二字,“鹅”为王羲之手书,“池”为王夫之手书)。最为古今传诵不绝的是“兰亭集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2、 “序”,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序》,等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行书法帖。

3、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作《兰亭集序》被称为“行书之龙”。

二、自主学习

1、看清字形,标注加点字的字音。

癸丑( ) 修禊( ) 清流激湍( ) 流觞曲水 ( ) 形骸 ( ) .....

游目骋怀( ) 趣舍 万殊 ( ) 若合一契 ( ) 齐彭殇 ( ) ....

2、重点实词:(课后练习题二及课下注释)

3、重点虚词

之:①极视听之娱 ②夫人之相与

③ 所之既倦 ④ 感慨系之矣

⑤品类之盛

所以: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 所以兴怀

1

班级 小组 姓名 教师评价

4、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一觞一咏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5、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映带左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解决下面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梳理文中的成语,翻译课文。

(2)、细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说作者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

(3)、画出文中表现作者人生观的语句,说说作者对人生有怎样的看法?你赞同这种看法吗?

课堂探究案

一、熟读第一节,尝试背诵。解决相关问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 )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 )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 )左右,引以为( )流( )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 )一.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 )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 )之盛,所以( )游目骋怀( ),足以极( )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2、翻译划线语句,注意特殊句式省略句式、倒装句式。

【思考】

1、第一节分三层,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层写了兰亭美景和士大夫的集会行为;第三层写天气和人的主观感受。仔细读读课文,说说这三层该如何划分?在文中用“‖”在上文中划分。

2

2、仔细读读课文,说说作者说“信可乐也”一句中“乐”的原因有哪些?

二、熟读第二节,解决相关问题。

夫人之相与( ),俯仰( )一世。或取诸( )怀抱( ),悟言( )......

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 )万殊,静躁(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 )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 )之矣。向( )之所欣,俯仰之..

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 )短( )随化,终期(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 )矣”,岂不痛哉! 1、解释加点的词语,注意其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翻译划线语句,注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思考】

1、第二节分为两层,前一层将人际交往分为静态、动态两类;后一层则就此发出感慨。细读课文,用“‖”在上文分层。

2、第二节段尾“岂不痛哉”一句中的“痛”字作何理解?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作者由“乐”转“痛”,他为何而痛?

三、熟读第三节,解决相关问题。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 )文嗟悼,不能喻( )之于怀。..

固( )知一( )死生为虚诞,齐( )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 )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 )一( )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1、解释加点词语,注意其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2、翻译划线语句。

3

【思考】

自己读读课文,前后联系,想一想,第三节中“悲夫”一句中的“悲”字作何理解,作者“悲”什么?如何理解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观?

提示:郭沫若认为,王羲之兴怀太悲,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却悲得太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读二、三段,看看作者的悲痛之情合不合乎道理?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王羲之觉得士大夫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正因为他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王“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拓展迁移】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全文总结】

本文仅325字,先记叙兰亭会概况,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文笔冼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16字已尽四周之景,令人心旷神怡。

4

叙事:“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游宴情形。所用皆素词,少调饰,却将宴会细节和人物高雅情致极尽表现。

抒情:“情随事迁,感情系之”一语道尽历代文人之心事;“临文嗟悼”这是许多人读古文时的共同体验。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是作诗缘由;“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作诗情形;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意义。本文之奇奇在作者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他的生死观,批判当时士大夫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消极虚无思想,立意高远而不同凡响。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会计/会稽 修禊/契约 激湍/挣揣 流觞曲水/记忆之殇 ........

B. 管弦/船舷 静躁/聒噪 嗟悼/蹉跎 游目骋怀/娉婷动人 ........

C. 虚诞/诞辰 崇山/鬼祟 峻岭/疏浚 放浪形骸/骇人听闻 ........

D. 俯察/俯仰 妄作/虚妄 欢娱/娱乐 感慨系之/系统工程 ........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也是一个放浪形骸之人,当年郗太傅招婿,众才子都正襟危坐,只有他袒腹而卧....

于东床,却被人惊为奇才,被郗太傅招为女婿,“东床快婿”也由此而来。

B.“巴黎和会”是一战后列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赃大会,会议聚集了各国政治大腕,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上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

C.家乡的山丘实在太矮,不足以抒发他的远大抱负,他渴望远赴北方,在燕赵之地的崇山..峻岭之间,高声吟唱,喊出郁积心中的慷慨之言。 ..

D.小屋不大,但够高,仿佛立于空中。清晨醒来,推开轩窗,游目骋怀,让人心旷神怡,....

心情为之一松,世间烦恼也抛诸脑后。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修禊事也/况修短随化 ..

B. 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

C. 若合一契/其致一也 ..

D.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4、下列各项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 B.亦将有感于斯文

C.或取诸怀抱 D.死生亦大矣

5、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当其欣于所遇 B.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 不能喻之于怀

5

6、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 B.少长咸集

C.齐彭殇为妄作 D.清流急湍

【阅读迁移】

《兰亭集序》三美

景趣之美

《兰亭集序》属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为形而为意,不重实而重虚,即以最少的笔墨,创造一种最能体现自我审美追求、最便于抒发独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灵虚净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关自然风景的两句描写。前句不写水美山肥、青山叠翠,也不写绿水白浪、彩石丽鱼,而是避开一切具体的色彩,用最简洁的线条、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水是山的灵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缘何山崇岭峻,只因清流映带。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画一样,看似无色,其实有意,看似简单,其实有趣,这既是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时代审美精神的体现。魏晋时期,思想界崇尚老庄,高谈玄理,在山水描写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清淡空灵的意象美。后句写天气与风力的描写更突出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感悟与亲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其景中清净淡雅,舒适宜人的灵性美,绝非鸟语花香、虫鸣蝶舞的艳丽与欢快所能比及。

这种以少胜多、以虚当实、以简驭繁的写法,除了表现作者的审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为兰亭盛会中曲水流觞的禊祓之事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背景,有利于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体情趣与理趣的阐发。这也是作者写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

从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乐”“痛”“悲”“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

作者写景记事,意在抒情。流觞曲水,畅叙幽情,其乐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仰观俯察,亦视听之娱。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产生的生理上的一种快感,是一种比较浅的感官享受,当属一种本能的体现,所以作者感到“信可乐也”。比这种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种人生社会的情趣美。无论静躁,无论内外,人之相与,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过境迁,感慨万千。由此及彼,不难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抛开一切的事务,无论多大的情怀,面对无奈的死生,孰不觉其痛哉!这种生命的感悟,表面看来与前文之乐截然相反,其实,这正是由耳目之乐联想到了人世间的一切快乐及其快乐过后的感慨,并紧承其怀,想到死生,顿生痛感,此等情怀,绝非俗人所感。第三段先言“悲”,后得“感”。“悲”不是简单地对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强调,而是为人类永远无法超越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而感到悲伤。具体说来,包含两层意思。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兴感之由与自己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因此只能临文嗟悼,叹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时人崇尚的老庄思想中视生死为同一是荒诞和虚幻的,可后人依然会和今人有同样的感慨。文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许多人以为此处之悲仍为死生,其实不然。这里的“悲”系指人类对死生认识上的局限性,即对当时社会文人士族借老庄思想来逃避现实,逸情山水,麻醉自己,漠视生命的态度,而且这种无法摆脱的认识上的局限性古今同一,此为其二。结尾的“感”出自“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悲”类推而来。正因为古人和今人在认识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兰亭盛会的诗文也将使后来的读者产生同样的感触,即情感上的共鸣。文情至此,作者的“悲”与“痛”应该说已经被 6

“感”所取代,转变为一种相对平和舒缓,甚至趋于欣慰或愉悦的状态,进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与开头的“乐”产生呼应的迹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升华,较之前文的视听之娱,当属难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转化。

起于游目骋怀所产生的快感,承之于一切快感过后所产生的死生无奈的痛感,转而抒发古今不可逾越的认识上的悲哀,不由得回合呼应到与本文相关的咏怀兰亭盛会之诗作所包含的通贯古今的美感。如此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如此起承转合的章法艺术,使文章情感内涵的变化,从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地超越眼前的实情实景,超越个人的生活经验,超越时空的局限,尽现文章的情趣之美。

理趣之美

理趣之美,在于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临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与人文价值。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本体有限的社会活动的极限概括。无论谁,不管什么样的人,其生命的过程之短暂,简直就像抬头俯首一样,瞬间而已。尤其当我们“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处于一种“快然自足”乃至忘我的兴奋状态中,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亡往往不易觉察。等到快乐过后,相对处于一种疲倦懈怠的抑郁状态时,我们就会很明显地产生一种回味咀嚼、余味无穷的感受与情随事迁、感慨万千的叹息。这便是一件事中得到的时间快慢、生命消长的体验与感觉。以此类推,生命有限,死生无奈,“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中的“痛”就显得更加合乎情理。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和人文联想,充斥着乐痛相依、阴阳相伴的人生辩证思想,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美的光芒。

比第二段乐倦相伴、人生苦短的理趣美更难得的是,作者在第三段从自己面对昔人文章“临文嗟悼”的不解出发,在结尾得出了虽然“世殊事异”,但人们兴怀作文的情致却有着古今同一的人文价值。由生命的有限之痛又联想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虽然不认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以老庄思想来麻醉自我的虚无主义思想,但是仍然不明白为什么昔人对生命产生感慨的缘由与自己完全相同,可自己还是要对着古人的文章感慨叹息。这就把对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的死生规律的思索,进一步推向对难以名状、不可捉摸的认识现象的悲叹。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表面情绪来看,属一种不幸与悲哀,但从古今诗文创作的美育意义来看,却正是审美体验能够引发联想、超越时空、陶冶情操、育化心灵等人文体验的价值所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悲哀中的欣慰,这种人文体验与价值也就包含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趣美。

和其他古典名作的学习一样,《兰亭集序》的学习难点,不应该是哪一个文言字句本身的讲解和翻译,而是如何从文学作品的趣味品读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境界和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品读此文空灵清淡的景趣、起伏多变的情趣、生命感悟的理趣,足以领略到这篇千古美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魏晋时代的风尚,感受到王羲之独特的精神品位与审美雅趣。

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

真迹绝/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黄酒小菜有几碟/

夕阳余晖/如你的羞怯似醉/

摹本易写/而墨香不退与你共留余味/

一行朱砂/到底圈了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悬笔一绝/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你一生的了解/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烟灭/

7

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没/你摇头轻叹/谁让你蹙着眉/而深闺/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转身一瞥你噙泪/

掬一把月/手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心事密缝绣花鞋针针怨怼/

若花怨蝶/你会怨着谁/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

手书无愧/无惧人间是非/雨打蕉叶/又潇潇了几夜/

我等春雷/来提醒你爱谁

【阅读赏析】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推 心细如你脚步碎”那一段爱情好像如兰亭的行书,纤细,婉约,不羁,似行云流水,却又不乏细腻,有一些青花瓷的味道。但是,你早已经离我而去,那份爱就像碑上残缺的题序,揣摩不定,我的真心要送给谁呀?

“山月不知心里事”,风月又怎么能了解我的失意?爱情不在,因为我不了解你,无法捕捉到你的内心,我该怎么办?只有在碑上题序了。看着那岸边千叠的浪,这却是我的行书!承载着我的爱,只是,写完行书我才发现有空空荡荡的感觉?为什么?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呀,我抓不住你的内心!!!

“又怎么会 心事密缝绣花鞋 针针怨怼?”我心中有愤恨万千,只因为没有你。但方文山继承青花瓷的风格,并没有直接点出我心中的悲伤,我是静静的,柔婉的,在碑前题序。只等春雷,惊醒你——也很有“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味道。但青花瓷是一种等待,毕竟彼此相爱,这份爱会继续,只是相见无期。而兰亭序中的爱,是我已经失去的,再等下去,也只是等待一种无奈。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等待变成了单相思。唉!就把希望寄托在春雷上好了,听到那春雷,你会爱我吗?

人生的意义

不管你是否愿意,太阳注定要东升西落;无论你是否接受,人总是一天天走向死亡。 你是否思考过,在百年身后,你会给后世留下点什么?是名誉、权势、财富抑或美貌、才华、仇怨?

不,一切一切,在你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瞥里,都会黯然失色的。

那么怎样的人生才是永不褪色的?在历史的回望里,什么才能让后世永世瞻仰?

重要的不是你曾经的拥有,而是你曾经的创造。在后世的工具里,是否留有你设计的痕迹,在后代的思想烈火里,是否还在燃烧你播撒的火种。

重要的不是你怎样得到,而是你怎样的付出。在后人欣享的成果里,是否有你辛勤的汗水,在后辈幸福的笑靥里,是否留存你恩泽的影子。

重要的不是活了多长,而是你是否值得人们去怀念。在未来的精神家园里,是否会飘扬着你的旗帜,在永世传颂的故事中,是否有你不朽的名字。

人生是短暂的,而人生的意义是我们必须慎重选择的。

8

更多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练习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练习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列坐其次2亦足以畅叙幽情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5虽趣舍万殊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陈情表、赤壁赋、兰亭集序名句默写

1臣密言臣以险衅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4既无伯叔5臣无祖母6付惟圣朝以孝下特为尤甚7臣少多疾病至于成立8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9前守臣逵察臣孝廉10诏书特下寻蒙国恩11郡县逼迫州司临门12臣欲奉诏奔驰...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练习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名句默写练习1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列坐其次2亦足以畅叙幽情3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5虽趣舍万殊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高中文言文《兰亭集序》重点词句解释

兰亭集序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朝代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任右军将军等职人称王右军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一重点实词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都2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引3亦足以畅叙幽情内心深藏的感情4所以游目...

《兰亭集序》文言语句翻译

第十三周高二A早读材料15兰亭集序文言语句翻译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多的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轻的人年长的人都聚集在一起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这里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

兰亭集序默写

兰亭集序理解性名句默写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气候宜人的句子2兰亭集会时文人雅士们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面前谁就取来饮酒赋诗的句子3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天空的无边和事物...

《兰亭集序》通假字 词类活用 解释 特殊句式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总结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选取二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2游目骋怀使动用法游使移动骋使放纵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重点实词及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实词123其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其欲出者3435瑰怪363738shng39...

《兰亭序》集句、字成联

兰亭序集句字成联总观兰亭序实际共用204字仅这204字演释千变万化就其文而言察古观今俯仰天地书景物咏情怀论生死叙感叹形与山水神游天外可谓天地人合文思涌畅字文皆佳双垂千古后世一些文豪墨客大家手笔于兰亭序前或观文咏...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精华版_带翻译)_——范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选自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曾任右军将军人称quot王右军quot书法博采众长诸体精备尤精于楷行书有quot书圣quot之称二实词一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

《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学案一唐太宗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向唐高宗央求道父王为创立大唐历尽艰辛而今天下托付给你我也放心父王只从你这里要一样东西我所要的兰亭真本可与我同去你的意思如何高宗点头答应了太宗也就一命呜呼...

兰亭集序名句(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