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禅语悟人生

时间:2024.4.14

佛心禅语悟人生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是需要一点“禅味”的。我们虽然不能大彻大悟,但我们可以而且也应该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自在的人。在生活的某个当下,脑海之中灵光一现,然后豁然开朗,感到放松与超脱就足够了,因为这也正是佛的境界。

1.用心感受生命,发现平凡生活的真义

2.不执著于得失,平常心是悟道之本

3.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

1

4.只有心无外物才不会被世事所迷惑

5.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克服过分的虚荣心

6.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己,没必要和别人比较

7.必要时,放下才是解脱之道

8.勿偏执一方,中道生活

9.容纳一切,超越一切

10.不让内心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左右

11.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2

12.彻见性情,自达圣境

13.做人能达到心静的境界,就不会迷茫

14.领会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15.施恩未必图报,天天都是好日子

16.淡泊名利,无所欲求

17.任其自然,世间没有永恒的事物

18.有些事要认真,有些事不必太认真

3

19.养心胜于治病

20.征服别人不能靠拳头,要靠智慧

21.批评你的人,是你的亲人和朋友

22.你的心是怎样的,你就会看到怎样的人生

23.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

24.自制是一种境界,忍辱才能负重

25.死水不藏龙,兴云不吐雾

4

26.人生就是奉献和付出,没有付出哪来收获

27.责任让弱者变强,让强者更强

28.命运在自己的手中,信念决定一生

29.得意炫耀,是无知的表现

30.秉持本色,不要模仿别人

31.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会后悔的地方

32.活在掌声中的人,经不起考验/129

33.遭遇逆境和挫折都要抬起头来向前走 5

34.先懂低头,然后才能出头

35.沉默是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6


第二篇: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


大愿法师: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

“生而为人已不易,红尘辗转似更难。卧薪尝胆应有时,物华冉冉鬓将残??”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现在人的精神状态应该是最贴切不过的,从佛教的观点来阐 释,投胎人身犹如盲龟浮木一样艰难。可是否得到了宝贵的人身我们就能够好好把握,甚至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不辜负那个最终极的自我在这世界某个角落的苦苦等 待呢?

编者认为,不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批统领大众的智者,他们不但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超人的智慧,更加有着悲天愍人的情怀,他们的 出现改变着每一位陷入自己制造的误区中的人们。使他们能够重拾自己灵性的光辉,不再有“人生浮沉,蹉跎几何”的感慨,为自己再塑日趋圆满的人生奠定一个扎 实的基础,而那冥冥中的一线光明就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此次的“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是20xx年5月六祖寺方丈上大下愿大和尚应广东省软件协会、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的礼请所做的一次精彩演说,本篇围绕禅的智慧与慈悲对人生 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对心是什么、怎样与心对话及但用此心的解读鞭辟入里,耐人寻味,每个部分都条分缕析地剖析出智慧与慈悲的真正内涵,其中引 出的公案颇具趣味而又无不蕴含严肃深刻的哲理内容,观者、听者纷纷沐浴在法师智慧的光芒中茅塞顿开,无比欣喜,因为人生的路标一旦确立,生命的前景顿现曙 光。

法师指出智慧源于绝对的自信,我们的自性无所不能,但只有充分了解、开启自己这颗心,以禅的智慧与自己这颗心对话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随着时代的进步 和社会的发展,禅文化以她独有的思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在焦灼、懊恼、期待、失落和不安中挣扎的人们释放着胸中抑郁愁苦以及被困境窒息的悲哀, 物质生活的丰富永远填补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人们厌倦了、困惑了,于是,有的人在富贵中迷失,有的人在唯求生 存中误入了歧途,还有人在飘渺的情感中寻找荒诞不经的爱情神话用以安慰他那颗狂走不羁的心魂,然而谁又得到了什么?

春花秋月,林花春红如昙花现于瞬间而疾速陨没,生命的短暂使我们无法长久地支撑自己早已疲惫的心志,那么,编者可不可以引用“活在当下”这一句禅语来作为本篇的结束呢?

如果你是快乐的,请传达你的快乐给你周围的人;如果你深藏智慧,请播撒你的智慧于大众,就如同本书的编辑出版,愿书中散发出的智者的拳拳仁爱之心感染每一位读者,愿每一位读者在书中理性的光辉中拨开生命的迷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目 录

引 子

一、心是什么

1、凡夫的状态

2、唯识家的观点

3、从禅的角度来说

二、如何与心对话

1、神秀大师的呈心偈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3、微精神分析学

4、惠能大师的得法偈

5、认知疗法

6、格式塔疗法

7、反推疗法

8、人本主义疗法

三、禅悟人生

1、禅悟人生能使心智模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2、走出时间的误区

3、走出空间的误区

4、走出心性的误区

5、走出二元对立的误区

现 场 互 动

与心对话 禅悟人生

主办单位:广东省软件协会、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

主要的出资者及其组织者是软件协会。

地 点:广州市暨南大学

时 间:20xx年5月

引 子

诸位善知识,非常欢喜今天下午应广州市软件协会和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的邀请,能够又有缘分与诸位善知识共同来探讨禅的智慧。那么此次的讲题是按照主办方出的一个题目就是《与心对话,禅悟人生》。

欧洲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有一天正在作曲的时候,他的朋友就问他:“为什么你总是作这么哀伤的音乐呢?”

舒伯特抬起头来问:“你可知道哪一首是欢乐的音乐呢?”

是啊,一般的人返观这一生,如果没有领悟到禅的智慧,就会觉得在这个万丈红尘之中,生命的欢乐之歌究竟在哪里呢?哪怕是贵为帝王,显赫一生,到头来却 要哀叹:“可怜生在帝王家。”南唐后主李煜也感叹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那更加不要说普通的人了,弱小无依,人生更是像浪卷浮萍一样漂泊不定。人生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好像苏轼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难道我们的生命只能够被命运的鞭子驱赶,在无穷无尽的生死苦海之中漂泊,在无穷无尽的烦恼、压力之中漂泊吗?正如李煜所说的:“林花谢了春红,太匆 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如果没有得到禅的智慧滋润,往往都会感叹说:“我们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自己的少年壮志在岁月之中风化。”所以有一位古德说: “如果没有闻到佛法,对于禅的智慧没有领悟,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有执著心,看不破、放不下的话,那么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惟有佛陀广大、圆满、清净的大智慧能够开示我们,并能够解决这一切的灾难、烦恼和痛苦。所以佛陀说:“息心就是息灾。”我们的痛苦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 无知,去强求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物。宇宙的实相本来就是无常、苦、空、无我,一直都是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不已,从来没有一刻停息过。但是凡夫众生因为我执 的缘故,就从小我的立场、小我的短期的利益来考虑,往往会生起一个妄想心: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够长存,不好的事情不要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 想法,事实上不可能事事如己意,所以就有了种种的烦恼痛

苦,那么根源当然都是执著。

人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有“自我”的观念,在佛法中来说是有人我执和法我执。而同时他又不能够真正地明白身心内外的一切都是不可能永远不变的。 所以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崇高必堕落。”如果我们能够不执著于这个生灭,我们的心就能够寂静,能够不起妄念而成就永恒的喜乐。事实上所有的禅 法都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生命、生死、生活。

生命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但是生命所显露出来的相,一定会有生灭去来的无常变化。而生命的作用就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 等的身心活动中。所以说生命是体,生死是相,生活是用。我们要能够将禅的智慧和慈悲落实在生活之中来超越生死的现象,进而圆满生命的本体,见性成佛。

因此主办方非常有智慧,出了个题目,叫做“与心对话,禅悟人生。”事实上抓住心就抓住一切;平息我们的心就平息一切;掌握我们的心就能够掌握世界。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有个开示:“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如果我们不知道这颗心是万法的本源,那么无论你是做善事还是做恶事,最后这个善恶行都会让我们在善恶二界之中流转,还是不能出离。 其实我们每一位都能通过“与心对话,禅悟人生”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来学习正确的生活方式,来践行正确的修行方法而达到令苦不再生起的安祥、喜悦的境地。这种永恒的、安祥喜悦的境地我们就称之为“智慧的彼岸。” 此次的讲座打算分三部分来讲,并向诸位请益。

第一部分就是心是什么?我们既然要与心对话,首先要明白心是什么;第二部分就是如何与心对话;第三部分就是禅悟人生。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禅的智慧来启悟人生的无限本地风光,开启我们自性的功德宝藏。

第一部分 心是什么

达摩祖师《破相论》上面有首偈颂说:“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们要真正了解了这颗心、真正开启了这颗 心,那我们就不必要向外去求佛了。为什么?自性是佛。从本性上来说我们与佛是无二无别的,我们就了知三界空无物,就能够了知有形的叫欲界、色界、无色界; 无形的其实是贪、瞋、痴。凡夫众生因为有贪瞋痴的缘故,所以一直在三界里流转,不得出离。“若欲求佛但求心”,我们如果念念回归到真如自性,当下这一念就 是佛。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

可分为三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凡夫的状态;第二个层面是唯识家的观点;第三个层面当然就是从禅的角度来透彻地说“心”。

第1节 凡夫的状态

凡夫众生是以六尘缘影妄心,以这个第六意识心作为心,所以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妄尘。我们第六意识分别心不断地去追逐外在的事物,所以他的心就被 外在的事物所控制了。你看世间大部分的人都会以外在价值来肯定自己的内心。很多人肯定自我价值的标准是什么?有些人说:“我现在在开什么牌子的车子?”或 者“我住什么样的房子、别墅?”或者“我现在一个月能够挣多少钱?”等等,互相之间有一种比较,有一种攀比。因为内心很空虚,不了解什么是真心,所以他就 会迷失掉,只能够依靠外在的事物,对外在事物的占有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一个人如果要用外在事物来肯定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他就必须要不断地去追求这些外 在的事物。并且常常要跟人家比较,每一天都会活在

压力和痛苦之中,好像我们时下流行所说的“房奴”等等,都会是这样。并且他内在的感受、思惟也都随着外在 事物的起伏变化而变化,永远都不得安宁。内在被欲望所驱使,外在被声色六尘所诱惑。心被外在的事物所俘虏了,所以得不到解脱。

而禅师呢?他是已经打开了真心的无尽宝藏,所以他不需要依靠外在的事物来肯定自身的价值,不需要追求外在的事物来肯定自我的价值。比如禅门里面有一则“良宽禅师送明月”的公案。

良宽禅师住在一座山脚下,自己动手搭了个小茅棚,生活过得很简单,衣服多一件都没有。在一天傍晚的时候,禅师到外面经行,有一个小偷就光顾了他的茅棚,翻来翻去地找也没有发现一件值钱的东西。正在这个时候,良宽禅师从外面经行回来刚好就撞到这个小偷了。

禅师马上把自己的上衣取下来,叠好,双手递给那个小偷,还说:“你远道而来,不好意思我这里没有什么东西,但是也不该让你空手而归,那么这一件衣服你带走吧。”

这个小偷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不晓得怎么办!接到手里面以后就仓皇跑掉了。禅师就光着膀子在月光下打坐,心里感叹,就说:“这个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够把这一轮明月送给他。”

第二天早上,禅师把茅棚的门一打开,就发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门槛上。那么禅师把这轮明月已经送给这个小偷了,已经让这个小偷的内心升华了。

第2节 唯识家的观点

那么唯识宗进一步说八识心王,为了破凡夫的人我执、法我执,破掉妄执的整体观念,会说八识心王法、五十一个心所法等等。有一首偈子说: 八个兄弟共一胎,一个伶俐一个呆。

五个门前作买卖,一个在家把账开。

这其实就很通俗地把八识心王归纳起来了。不单单是有我们平时世间所说的眼、耳、鼻、舌、身、识(第六意识),更进一步还有第七末那识,也称为意根,也称为我执识,还有第八阿赖耶识。

“八个兄弟共一胎”就是指八识心王。

“一个伶俐”这是指第七末那识。伶俐并不是说很有智慧,而是说我见很重。末那识一直都妄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我见很重,认为“我”永远是对的,把本性的智慧就转化成为一种执著。我们为什么会有人我执、法我执?为什么会执著于这个身体是我呢?其实是第七识我执识的缘故,就把本有的智慧转化为一种坚固的执著,因此而产生了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

“一个呆”这是指第八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恒而非审,它只有接受的能力,不管你什么种子,包括善、恶、无记它统统都接受,但是它没有审查分别的能力。 “五个门前作买卖”是指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识。它们就与五俱意识一起,好像做买卖一样,好的就买进来,不好的就踢出去。前五识跟五俱意识对于顺境就生起贪爱,对于逆境就产生排斥。生起贪爱好像买进来一样;排斥就好像卖出去一样。

“一个在家把账开”就是指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非常强,除了不能够缘真心之外,它是分别的能力非常强的,好像会计做账一样非常精细、准确。 唯识宗修心的方法就是转识成智,即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

上圆”,转第六意识的分别为不分别,转第七末那识的执著为不执著。所以其实我们下手的功夫就应该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说:我们随逐欲望,希望得到满足,但是随逐欲望只会导致不满足,使我们一直遭受六道轮回的苦。就好像飞蛾飞到熔化的蜡里面,好 像苍蝇困在蜘蛛网中,好像蚂蚁陷在蜜糖之中一样。如果一直去追求欲望的满足的时候,事实上永远都是不满足。不随逐欲望就是修行,放下我执,不分别、不执 著,由此而带来的安祥能够引导我们达到快乐无忧的圆满成佛境界。 我们底下有个马车图也就是说明这个。这个马车是代表我们每个人的命,有一些人过去种的因很好,所以他的命就很好,一呱呱落地就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有一些人一生下来这个环境就很差,犹如北方的那种独轮车。

马车所走过的道路就是运,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是走在康庄大道上,有时候是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命运一直在起伏不定。马就表示意识,驾车的马夫就代表末那识。

最后坐在马车上的主人就代表了阿赖耶识。

我们平时以为自己有自由,我意识怎么思考,我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但事实上是吗?不是。

弗洛伊德有个研究说,我们的显意识其实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都是潜意识。意识这个层面就正如你要问这匹马说:“你能够决定去哪里吗?能够决定去的 目的地吗?这匹马说:“可以呀。我想往哪个方向走,我走起来这辆马车就动了。”但如果你再问它:“你为什么会向左边转弯呢”?这匹马会说:“因为我觉得左 边的绳子动了一下,左边的脸紧了,所以我就向左转了。”

事实上当然是马车夫在驾驭了。但事实上马车夫能够决定吗?也不是,而是坐在后面的主人才是决定者。他决定去北京,这辆车就会往北京开,等等。在《八识规矩颂学记》上面有详细的解说。

第3节 从禅的角度来说

更进一步我们说到禅,禅的智慧是直指每个人不生不灭的真心。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即心成智。唯识宗是转识成智,禅宗是即心成智。领悟禅的智慧就拥有了开启自性宝藏的钥匙,从此以后能够放下有限,拥有无限;放下生灭,进入不生不灭;放下有量,进入无量。

虽然在生死之中,生死不能拘;虽然在六尘之中,六尘不能染。内无菩提可取,外无烦恼可舍,永远与智慧和快乐相伴。这是能够通过禅的智慧开启我们的真心。

公元四世纪的南印度有一个国家叫做香至国,(那时印度就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时代,分裂为很多的小国家)这位国王非常虔诚地信仰佛法。

有一天,国王专程迎请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到王宫里来应供、来说法,并且将国家历代相传的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供养给尊者。尊者拿起这颗珍珠就询问香至国以聪慧敏捷著称的三位王子。

他先问大王子说:“在这个世间还有比这颗珍珠更珍贵的珍宝吗?”

大王子说:“这颗珍珠是价值连城,最珍贵的珍宝了,世间再没有比它更珍贵的了。”

再问二王子,也是如此回答。

最后问最小的三王子的时候,三王子说:“这颗珍珠虽然是传国之宝,价值连城,但是它不是最珍贵的,最珍贵的是人内心的智慧。内心的智慧开启了,不但是 能照亮这个世界,而且能够照亮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转迷成悟,乃至于

圆满成佛,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令一切众生都得解脱。”

那么,如何运用禅的智慧像达摩祖师那样来开启内心的无尽宝藏呢?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是进入第二部分:如何与心对话。

第二部分 如何与心对话

我们希望能够平行地做两条线来讲如何与心对话:一条就是东方的禅的智慧,另一条就是西方的心理学。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弗洛姆的精神分析,以及到后出的格式塔疗法、人本主义心理疗法等等,其实都是探索心灵奥秘的方法。 如何与心对话,运用东西方探索心灵奥秘的两条平行之道——禅与精神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生命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生活是人与社会的对话,生态是人与大自然的对话。如果我们不能够与心对话,不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那么我们一切善的德行或者所造的恶业,都终将会累积为业报,让我们在善恶二界之中轮回流转,难以出离。

不是说你一直做善事然后就能够超出三界,你做善事不过是不断地增长你的人天福报,让你在善道之中而已。但事实上那个号为“三世怨”,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你的福报很好了,人迷失掉了,造的恶业当然就更大了,所以再出头来就在恶道之中了,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事实上造的业就 比较重了。

如何来与心对话,探索我们心灵世界的奥秘呢?我们会喜欢去旅游,有些人可能已经旅游过欧洲、美洲、澳洲??到处都去过了,但是有个地方你没有去旅游过。什么地方?心灵世界。今天就是希望我们首先到心灵世界旅游一番、观光一下,后续就知道修心的道路了。

禅是东方文化探索心灵奥秘的大智慧,精神分析是西方文化探索心灵奥秘的智慧。当然,如果我们从开悟的终极境界来看,禅的悟境比精神分析的治愈状态要高 出很多。但是精神分析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精神分析它对于禅的修炼也是有价值的。因为精神分析是对于潜意识的探索,也就把内在的规律性揭示出来了,所以能够 对于我们刚刚入门的禅修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心灵导引,从而防止假悟。有些人迷迷糊糊,以为自己是悟了,其实不是真悟,往往会流落到“口头禅”、“狂禅”。

第1节 神秀大师的呈心偈

我们先从神秀禅师和惠能禅师的两首偈子谈起,这两首偈子我想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

公元660年,中国禅宗五祖弘忍禅师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就决定在众弟子之中选择一个堪受正法的法器,把祖师的衣钵传给他。于是让门下的弟子们都来作 偈,以偈子来表达、来阐明自己对佛法的领悟。神秀大师的呈心偈我们都清楚,即“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事实上此偈就把佛法的 精要都概括在其中了。所有的佛法都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身是菩提树”是指我们要持戒来修身。我们的身体就像一棵菩提树一样,以戒修身就能够身得清净,所以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就是以定来修心,把我们平时散乱的心通过修习禅定让它静定下来,好像一面明镜一样能够照天照地。这个事实上是指以定修心,心得明净光洁,所以心如明镜台。

接下来两句就是讲慧无漏学。持戒修定都需要智慧的观照才能够日新又新,所以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归纳起来,神秀禅师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棵菩提树,我们本具清净佛性,就像镜子一样光明皎洁。我们要经常用佛法的镜子返照,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要让心惹上一点点尘埃。你看神秀大师的诗偈事实上就已经浓缩了戒定慧三无漏学。

这当然是渐修的如来禅法,与此相通的西方的精神分析,它也采用时时勤拂拭的渐修的功夫。

第2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还没有达到“空”的层面,弗洛伊德是发现了个体潜意识的奥秘。在此前当然我们对于心的认识停留在意识这么一个层面,但是从他开始, 更进一步地来挖掘潜意识,并且潜意识是占绝大部分,所以他就发现了个体潜意识的奥秘,他的研究工作就是在潜意识的深层来寻找心灵的菩提树和明镜台。

弗洛伊德的菩提树其实就是他的理论所提出来的所谓的“性本能”。他的明镜台其实就是他所提出来的潜意识的结构。他认为个体潜意识加上个体显意识就是意 识域的全体,而尘埃就是他提出来的压抑,他认为只要把患者的无意识揭露到意识层面,消除了压抑,患者心理的障碍、心理的疾病就能够被治愈,当然这个有他自 身的体验。

弗洛伊德很怕坐火车,坐汽车就没事,但是一坐火车他就恐惧,他也不晓得什么原因,他一直不晓得自己为什么会怕乘火车。他自己的那个精神分析是要求患者进入到自己的潜意识,一直往童年去追溯,把人从出生一直到现在,在潜意识的阴沟里积淀的尘埃通通地都要把它清除出来。

在他一直向童年的记忆追溯的时候,就回忆起来自己很小的时侯的一次坐火车旅行。那一次那个车站的煤气着火了,非常恐怖,所以在他的潜意识中就留下这样 一个烙印。能够把它清出来后,当然他以后恐惧心就消除了。在精神分析这个层面就认为说是,我们有一些时候,有一些特定的习气、莫名的恐惧等等其实都与这个 个体潜意识有关系。

一直去揭露这个潜意识的话,并且把它推到极端,推到顶点,当我们能够完全地了解潜意识,把所有潜意识阴沟里面的尘埃通通清除出来的时候,心中当然就透明没有阴影了,这样其实也可以成为走向开悟的一种方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推到个体潜意识的童年部分,他的学生荣格则推至集体潜意识。弗洛伊德是“扫垃圾”的工作,荣格其实更透彻一些,他认为根本上就没 有垃圾,好像惠能祖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我们认为情结、各种各样的心结是垃圾,垃圾就存在了。如果我们不认为那是垃圾,垃圾就消失了。

第3节 微精神分析学

荣格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特别重视东方智慧的一位大学者,但是他的思想还不是十分彻底的空。更彻底的是一位叫做西尔雅奥·方迪。方迪把自己的学说定名为 “微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其实都是由虚空能量所构成的,他认为能量是释放了的物质,物质是被闭锁的能量。所以其实你说东方人、西方人种种种种的差别也 好,其实都是虚妄的,只是能量而已。

精神分析其实就是让被分析者返回到本来的状态。弗洛伊德是使患者返回到个体潜意识,荣格就让患者返回到集体潜意识,方迪就是使患者返回到超越潜意识的一种虚空状态。这样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步步地深入,也是与我们神秀禅师渐修的如来禅法有相通之处。

神秀禅师的偈子我们并不要轻视它,它好像金字塔的塔基一样,我们要成佛

就比喻要成就一座金字塔一样,当然塔基很重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先要渐修,后才能够顿悟。先修一段如来禅,然后才能够参祖师禅。

我们学禅的话,当然需要有三知:知止、知足、知皈。

知止当然就是止息妄心,从浅的层面是说要持好戒律,更重要其实是要能够止息妄心。当外境有任何的东西能够触动到我们心的时候,不要像以前那样向外去找 原因,而应该是往内看,往内看一看到底是哪一个地方心灵上的旧伤被碰触了;看自己心里面有哪一些执著还没有消除;再来看自己心中有哪一些阴影浮现出来了。 所以息心就是息灾。我们止息妄心就能够成就直心,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平常心。

禅门里有个小故事,是说有两个人先后想搬到一个城市去。第一位走到那个城门口,守门的士兵就问他:“你为什么要搬到我们这座城市来呢?”这个人就回 答:“我原来住的那座城市太混乱了,充满了种种的情欲和争斗,充满了种种的烦恼和痛苦,我实在是住不下去了。”这个士兵就跟他说:“你不必要搬到这座城市 来了,因为这座城市跟你原来住的城市是一样的。”这个人很失望地走掉了。

第二个人又来了,守门的士兵问他:“你为什么要搬到这座城市来呢?”第二位就回答:“我其实是来自于一座非常好、非常漂亮、非常美丽的城市,人们之间 互相都帮助,非常善良。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不得不搬到这座城市来。”这个守门的卫兵就说:“欢迎你来到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一定会跟你原来住的城市是一 样的。”

那事实上就是什么?我们的心如果不转的话,你换一个环境,你会发现还是会遭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说“愚人修境不修心,智者修心不修境,”知止就是止息分别,止息比较。因此换环境不如换心境,换工作不如换脑袋,改善我们的心智模式。

比方有一位女众,她跟原来的丈夫离婚了,再找了一个。可是隔了一两年她发现跟她原来那个丈夫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犯同样的错误。那原因其实是什么?因为你选择的标准就是这样,不管你怎么选来选去,最终找到还也只是那个样子,这就是轮回,我们一直犯同样的错误。

很多人都是这样,轻易地去改变选择,但就是不肯改变自己的心,不肯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只是在境上改变,不在心上改变,所以只是不断地、重复地犯错误 而已。好像网络上的一个笑话:“谈恋爱的时候是艺术,结婚的时候是技术,离婚的时候是算术。”总是这样子,一直用自己的分别妄心去执著、去分别,所以一直 在痛苦里面挣扎。

第4节 惠能大师的得法偈

接下来再看一看惠能禅师的得法偈,我们也都很熟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惠能禅师是站在更高层来阐释三无漏学: 无相的持戒就是“菩提本无树。”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的,所以是无相为体,我们持戒而不著持戒相,无相地持戒;“明镜亦非台”是无念为宗;“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无住为本。所以这个核心其实就是本来无一物了,既没有世间生死的染污之相,也没有出世间涅槃的清净之相。

“明镜亦非台”,表面看起来好像只是把神秀禅师的偈子否定掉,但事实上我们要知道这个镜子是一种异相,我们能够借助镜子来看自己,但是镜子里面的自己 是真实的自己吗?当然不是了,而且镜子你只可以看,你不能够进入。你能够跟你镜子里面的那个“我”融为一体吗?它是无法进入的。

而禅的精髓不是观察,不是参与,而是进入,而是不二法门。因此,只要你有一个参照系,有一个理论,有一个知见,那你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到禅的智慧。 比方说有人问:“我是谁?”禅门里面的公案老是参“念佛是谁?”“拖死尸的是谁?”其实这个时候问者与被问者就产生一种明显的疏离。只要这个问者存在的话,那么人就永远是与他的本觉分离的。只有当问者与被问者不二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如其本然的生活。

古希腊有一个关于水仙花的传说,相信在座的诸位很多都应该知道。据说古希腊有一位丰姿秀美,犹如玉树临风一样庄严的少年叫做纳西瑟斯,他因为拒绝了山 林女神的求爱,所以就导致山林女神憔悴而死。报复之神听到这个消息非常地震怒,就惩罚这个纳西瑟斯与泉水之中自己的倒影产生感情。果然,这个纳西瑟斯就顾 影自怜,爱上泉水之中自己的倒影,每一天都是坐在泉水边看着自己的倒影,终至有一天落水而死,死以后他就化为水仙花。水中的倒影其实是什么?是镜子,照出 什么?自恋症,那些有心理疾患的人事实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恋症。

还有他人的眼睛其实也是镜子,那些追求名声的人,他就是一个希望在所有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人,看到人家眼睛之中对自己的尊重。还有什么是镜子呢?如果 广泛地来说,这个人世间的所有文明说到最后几乎都是一种镜子。所以不要小看神秀禅师或者惠能大师的偈子,要广泛地说,单单是镜子就可以讲很久。 人类的所有文明几乎都会成为一种镜子,比方说道德是一面像天空一样巨大的镜子,我们在道德这面镜子之中照见自己的丑恶,照见自己的不足。心理障碍在很 大程度上其实都是由道德这面镜子照出来的,它照出一种人格分裂。更进一步,其实一切的知见,一切的价值观,一切的文化体系都是镜子。所以神秀禅师说:“心 如明镜台。”其实他还是把佛法当做一个镜子。但事实上要打破这个镜子,才能够契入到本觉。

神秀禅师还停留在“心如明镜台”的阶段,他还是相对的境界,还有染污与清净、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的对立。惠能禅师的“明镜亦非台”是停止了分别, 止息了妄想;停止了凡夫的思惟活动,就息灭了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报障,事理二障当下都能够消除,内心之中就充满了安祥的顿悟成就的境界,解脱的境界。 所以事实上正如庞蕴居士所说的:“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空诸所有”,就是不用求真,惟须息见,息见其实就是打破镜子。 比方说南隐禅师,他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一位大德。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听闻到南隐禅师的大名,听说禅师是位开悟的圣人,所以专程来拜访他,向他请教什么是禅的智慧。

南隐禅师就倒茶来招待他,在教授的杯子里面倒满了水,他还一直倒,这水当然就溢出来,一直流一直流。教授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来,最后他忍不住了,就叫起来:“师父,水已经漫出来,你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就回答说:“你呀,就像这只茶杯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你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所以其实是要惟愿空诸所有。

具体到惠能禅师这首得法偈,怎么来修呢?如果我们参考西方的心理学,我们以惠能禅师的得法偈来看认知疗法、格式塔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疗法。

第5节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中心的贝克医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时候创立的。到了70年代中叶的时候,认知疗法就成为现代心理疗法的主流

疗法之一,认知疗法主攻的对象是忧郁症。

我在九号那天讲到这个忧郁症的特点是四没有:没有希望、没有能力、没有兴趣、没有意义等等。忧郁症原来的做法当然就是用药物来治疗它,但是效果非常差,用这个认知疗法当然效果就比较好了。

认知疗法虽然理论很多,但实际上关键就一句话:“任何情感障碍都是由错误的思想引起,只要思想拨正,情感也就正常了。”认知疗法的专家鲍恩斯有一个比 方:“你的沮丧心情可以比作从没有调好频道的收音机里面播出来的失真的音乐。”问题不在于收音机有毛病,你不用拆开收音机去维修,也不是在于说天气不好, 电台的讯号受到干扰了,而是在于什么?而是在于你没有调好频。其实很简单,你只要简单地调整一下收音机上的刻度就行了。当你学会使用这个心理调频键的时 候,你心灵的音乐将会再度清晰地传送,你沮丧的心情就会烟消云散。”

要知道,事实上这个认识与《六祖坛经》上面六祖惠能大师的说法是很相通的,六祖大师说:“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妄念其实就是认知疗法之中所说的错误的认知方式。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略提这一些。

第6节 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其实是一个德文词,可以翻译为形式、形状,含有整体或者完满的意思。南非的心理学家叫做弗里滋·帕尔斯,他运用格式塔的理论进行心理治疗,他就谈到人的潜能和实现潜能的方法。格式塔疗法在极盛时期,在美国有500万信徒,号称为“西方禅。”

格式塔的疗法主要有什么内容呢?它主要的内容就是最著名的空椅疗法和反推疗法。

空椅疗法怎么进行呢?就是让患者自己坐着椅子,这把椅子叫做“头痛的椅子”,这把“头痛的椅子”代表患者目前的问题状态——他有种种的心理烦恼,很焦虑、忧郁、头痛、心理压力大等等,反正这叫做头痛的椅子。

还在他对面就放一把空的椅子,他面前放一把空椅子就可以想象空椅子上坐着一个人,然后这个患者把他心里面真正的想法就告诉那个人,想着从对方那个人的 角度怎么来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把我们潜在的忧虑和问题都让它浮出水面来,这样就能够完全解决。因为这个潜意识一直压抑在阴沟里面它变成无意识了你 都不知道,但是它牢牢地控制你,让你不知不觉地去犯同样的错误,所以让它浮出来,然后问题就解决了。

跟禅法相通的是,格式塔疗法号称为“整体的形状”,大概就跟禅宗里面曹洞宗的禅法相通。我出家的寺院是曹洞宗的寺院,曹洞宗有个《宝镜三昧》的修法,上面就讲到圆相。临济宗的禅法非常峻烈的,曹洞宗的禅法绵绵不断,回互啊。

曹洞宗讲97种圆相。事实上这种圆相不是一般的相,它是指超越一切相,无论你是圆满相还是缺陷相,它这个无相之相是超越了是非善恶的表相,了悟内在的实相。所以禅的圆相是指世间万物在本性上、本体上是了无分别、是圆融一体的。

马祖道一也很喜欢用圆相。他有一次,就写一封信给弟子,纸上就画个圆圈,弟子们收到这个信不晓得怎么回答。有一位弟子开悟了,他很有智慧,他在这个圆圈里面点一点,原样寄回去,然后马祖道一禅师印可了。

禅宗其实用圆相来表达本体,表达包容性,表达实相无相无不相。圆满之相与残缺之相其实都是平等之相,因为从体上来说都是一样,只要我们能够用智慧

观照,一切都是自性的宝藏。

晚唐五代时候有一位叫师彦禅师的,他的修行很有特点,他就喜欢在寺院外面一块大磐石上坐禅,经常就自言自语:“主人公。”说完以后马上自己又应:“我 在这儿呢。”提醒自己,我就是佛,我本具佛性。然后禅师又对自己说:“你要放明白一些,要放清醒一些,精进用功,不然以后给人笑话。”他就老是用这个方法 来提醒自己精进修行。

其实这种修法与格式塔疗法也是不谋而合的,格式塔疗法正是要患者不断地来自我了解、自我提醒、自我揭露、自我认识、自我治疗。就好像我们师彦禅师一样,格式塔疗法的倡导者帕尔斯就说过:“治疗的目标就是越来越多地丢掉你的记忆而更多地落在你的感觉上。”

这句话其实很重要,如果你用你的成见和记忆,那么家庭关系也难以处理好,为什么?因为你老是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带着一种成见去看人。所以事实上就是要 越来越多地丢掉我们的记忆而越来越多地落在我们当下的感觉上。因此格式塔疗法在治疗头痛、焦虑、恐惧等等不良感受的时候,是不去问为什么头痛,为什么焦 虑,为什么恐惧,因为什么?因为那就是陷到过去心里面去了,跑到过去心去了,那就陷到过去的记忆里面去了,而是问现在怎样头痛、怎样焦虑、怎样恐惧,觉知 当下的状态。这样说起来是不是跟禅法都很接近?所以东西方探索心灵奥秘的方法其实是可以互相启发的。

第7节 反推疗法

格式塔疗法的反推疗法也是很有意思,它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就说每一个人的性格、情感其实都是有双重性,有两面性的,你不可以说它是绝然的好,或是绝 然的坏,它有一个双重性,但是凡夫众生往往只是认识到其中的一极,偏到一头去了,却忘记了另一极,所以其实它是一种不充分的生存状态,我们说活在当下是要 充分的生存状态,凡夫众生偏到一极,所以每一个当下就是在不充分的状态之下度过的。

前面讲了禅宗是用圆相来表示法,其实它采用的是圆的包容性,圆的本体。而道家用圆相来示法主要采用圆的变易性,你看道家的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是 由阴鱼和阳鱼构成,阴阳互动互变,其实就由此而构成了万物基本的运行规律(如果大家将来有机会探讨禅法的五位君臣,其实它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基础)。

当我们把注意力投射到外在的物质上的时候,我们的阳圆(阳鱼)就充分显现出来了,让意识的能量就急剧地向外流,内在的阴圆在意识上就停止了流动,因为它能量不足了,所以这个人的弹性生命就越来越小了。

我们当下的社会是系于每个人意识的阳图(阳圆)的,所以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会变得浮躁、不安、焦虑,觉得活得很累,压力很大,尽管表面看起来是成功人士,外表光鲜,但是内在有很多的压力和负担,是因为过分强的外在吸引破坏了阴圆,破坏了内在的能量的流动。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大家可以马上尝试一下。就是你早上起来的时候,你不是要洗脸照镜子吗?你站在镜子前面通过这个镜子看到你,对不对?但是你现在 要反过来,你想像镜子里的那个你在看真实的你,一开始你肯定不习惯,但是你稍微站一下,忍耐一下,你就会发现有很奇妙的事情发生,什么呢?你会感到有一种 巨大的能量向你的身体里面灌入进来,涌进来。

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的修法吗?“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是解六结以越三空,离五蕴以超五浊,乃至于达到十方圆明

获二 殊胜的境界。其实下手的方法都是转出流为入流,所以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能量流入到你自身呢?其实是什么?因为你入流的时候,内在的心灵能 量,这个心能的能量被激活,被激发起来了。

这个世间存在三种能量:一种是物质的能,太阳能等等。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心灵的能量,心的能量。还有一种是灵能。诸佛菩萨已经成就了,他的加持力尽虚空、遍法界,那是灵能。所以要能够运用这些能量来修持,我们的心能当然是无穷无尽的能量了。

这种反推疗法其实就是帮助患者揭示他心中对立的两极,从而实现一个整体,不是偏到一极,达成一个整合,达到一种圆的状态,那圆的状态当然也就是能够活 在当下,他们那种疗法的说法就是“现在我觉察到了”,现在我觉察到了是在一种充分的,同时觉知两极的这样一种充分的觉知的状态之下,活在当下,这样当然我 们也可以说是什么?念念皆禅。跟禅法是不是也相通呢?都是一样,从这个地方可以互相启发。

西方的心理疗法经过了心灵分析、行为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三个阶段。精神分析它强调的是回溯到人的过去,回溯到人的童年,然后让潜意识浮到意识层面来,强调潜意识,但是其实它有一种偏颇,是有将人动物化的倾向。 行为疗法是强调外在的行为,这个又有将人机械化的倾向。

第8节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的疗法要点就是尊重人,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受到尊重,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符合其生命需求的存在方 式。从人本主义疗法对个体生命的无限尊重来看其实与禅法是十分相契合的,禅就是无限地尊重每个人本具的佛性,而且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而且禅顿悟的体验与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峰体验也是有相似、相通之处。

这是略讲第二 部分,第三 部分就是讲禅悟人生了。

第三部分 禅悟人生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禅的智慧来开启人生的无限本地风光,可分五个层面来讲第三部分:

第1节 禅悟人生能使心智模式发生根本的改变

参禅开悟的人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处在觉悟的状态之下,在一切境界之中都能够保持善恶平等一味观。事实上他是平等平等,绝对的平等,没有说这是应当取 的,那是应当断的,没有这样相对的观念。他不再有此为所断,彼为所取的这样一种相对状态,而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 一切境都能够任运自在。平等导致无量寿,清净导致无量光。 所以禅心就是无念、无相、无住、无为、无限的,禅心的这种自在无限,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我们能够契悟到生命和宇宙的终极本源,能够在生死之中获得自由,这应该是我们人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开悟的禅师都是自信、自由、自在、平等、独立的。

真正用禅的智慧开启了自性的本地风光以后的状态,它要走出几种误区,简而言之就是四种误区:时间的误区、空间的误区、心性的误区、二元对立的误区,其实都是指禅悟人生。

第2节 走出时间的误区

就是没有开悟以前我们一直在妄想,我还要用多长时间用工夫才能够证圣果,我还要念多久阿弥陀佛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其实悟以后当然就知道了一念 即三世,三世即一念。事实上活在当下就是具足一切,具足三世。所以

禅师有句话叫做:“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也用一则公案来说好了。

马祖道一禅师有一天带着侍者——弟子百丈怀海禅师一起经行,抬头刚好看到有一对野鸭子在空中飞过,道一禅师就问百丈怀海:“你看那是什么?” 百丈怀海禅师说:“那是野鸭子。”

马祖道一再问他:“什么地方去了?”

百丈怀海就回答:“飞过去了。”

话音刚落,马祖道一马上扭着他的鼻子拼命拉,百丈怀海痛得失声大叫。马祖道一就趁机启发他:“何曾飞过去了?”这么一说,百丈怀海就醒悟了。 你看,那些真正有根器,师徒师资契合,开悟其实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跟师父五祖弘忍也就见了三四次面,他就得到祖师的衣钵了,百丈怀 海禅师给师父把鼻子扭一下就开悟了。相对而言,西方的那个就很复杂,他们精神分析要搞两三年甚至于十年才能够疗愈这个心理疾病,那当然禅法是很直接痛快的 了。

百丈禅师就开悟了,然后师徒两个就回去了。回去以后很奇怪,百丈怀海回到侍者寮就放声嚎啕大哭,如丧考妣。

他同寮的一个侍者就问他:“怎么回事啊?你怎么突然哭得这么伤心呢?你是想念你的父母了吗?”

百丈说:“不是。”

侍者又问:“你是给人家骂了吗?”

百丈答:“不是。”

侍者问:“那你到底哭什么?”

百丈说:“我刚刚给师父扭我的鼻子扭得很痛啊!”

另外一个侍者就跑去问马祖道一,就说:“师父,到底怎么回事啊?百丈怀海在那里哭得很伤心。”

马祖道一就说:“他自己清楚得很。”这个侍者就回来把师父的话学给百丈听了。

百丈刚刚还在嚎啕大哭,马上就停下止住不哭了,又哈哈大笑了。把这个侍者给搞糊涂了,说:“到底怎么回事?刚才还哭得那么伤心,现在怎么又哈哈大笑起来了呢?”

百丈就回他答:“对啊!刚才是哭,现在是笑。”

从这则公案我们能够得到什么启示呢?鸭子是不是飞过去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的心是不是也随着野鸭子飞过去了。

意思是说我们生活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在我们心里面留下一个烙印,留下一个印象,如果你执著于这个印象,那就是生了过去心,你的心活在过去,你的身体在当下,身心分离,这叫做行尸走肉。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追求,他只是追求欲望的满足,要想吃得好、要想睡得好,那这些动物也会,如果只是追求这的话叫什么?人面兽心,这个词其实是从佛教里面来的,很多词都是从佛教里面来的,你生起过去心那就失去当下心了。 所以马祖道一要怎么来教化、来提醒这个弟子,让他这个弟子开悟呢?他马上扭住他的鼻子,那作用是什么?一个是切断百丈的过去心,马上就回到当下,当下 很痛嘛。第二个就是让百丈能够在剧痛之中感受到自身最真切的身心状态,充分地活在当下。我们一直强调充分地活在当下,但一般的人他没有了解禅法,是不充分 地活在当下,为什么不充分?他有种种分别、计较,他不敢尽情地表达。百丈禅师开悟以后他有什么变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在乎任何外在的

东西。

我们从百丈怀海禅师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就可以看出参禅开悟的人不是像木头一样,他禅悟以后的情感状态是最大限度地体验自己的情感。凡夫众生在现实生活 之中因为有分别,有执著,所以他不敢充分地表达情感,每个人戴着假面具,当然就活得很累,像我们百丈禅师开悟以后尽情哭尽情笑,这是充分地活在当下。

第3节 走出空间的误区

走出空间的误区,就是于一切法中不取不舍,做善恶平等一味观。开悟的人在一切境界之中就是平等平等的了,他在空间上就再没有说此为所断、彼为所取;没 有说这个境界是不好的,那个境界是好的,没有这样的分别心,对一切法都能够不取不舍,做善恶平等一味观,这就是无相为体。在一切相之中,既存在又超越,活 在当下,同时又超越一切,这样是禅者的境界。你不要认为无相为体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是什么?用两桩公案来说就容易明白。 一桩是曾经讲过一点点的,大家应该也听过的就是“婆子烧庵”的公案。 有一个阿婆很虔诚,她专门供养一位参禅打坐的禅师,连续供养了二十年,那禅师也很精进,每天夜不倒单打坐。二十年之后,阿婆想试试这位师父到底成就的境界、悟境怎样,就跟自己一个十七八岁的孙女说:“你今天来给师父送饭,饭送到以后,你一把抱住师父,再看他说什么。”

这孙女果然就很听话,一把抱住这位师父。师父怎么说呢?“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意思是说我这颗心如如不动,仿佛枯死的木头,它不会再开花了,如同寒冷的石头一样。

少女回去把这个话转告给她的祖母,祖母听以后就很生气,说:“原来我二十年的心血只是供养了一个俗汉。”马上把这位师父赶走了,并把他闭关的茅蓬也一把火烧掉了。

我们一般人会觉得:“这位师父修行很好啊?他对戒律持得很清净,真的是铜墙铁壁一样。”但是要知道,这其实还是执著于修道的表相,而道是圆融无碍的、 是不生不灭的,当然从戒律的意义上来说,这位禅师是一个真正持戒清净修苦行的法师,但他并不是大彻大悟、大智慧的禅者,所以就被那位阿婆呵斥为俗汉。

后续的故事是这位禅师很精进,参禅有一个悟处,又回去闭关,阿婆又在供养他,以后确实证明他是开悟了,那就不详说了。事实上真正开悟的那些大徳高僧会如何面对这一切呢?有一位赵州禅师的公案可以明了。

有一位比丘尼去拜见赵州禅师,听说赵州禅师是古佛,大彻大悟,所以就专程去拜见。比丘尼就对禅师说:“师父,我想跟您老人家学习最秘密的禅法。” 赵州禅师马上把手伸出来,在比丘尼手臂上掐了一下。

比丘尼马上猛然一惊,很愤怒地说:“师父!你怎么还有这个在啊?” 赵州禅师笑一笑说:“不是我有这个在,应该是你有这个在。”

那其实是什么?比丘尼问的是最秘密的禅法,当然赵州禅师启发她说自心是佛,是心是佛,掐这位比丘尼的手臂事实上是说其实禅的秘密就在你自身这一边,不 要向外求。但是这位尼师因为没有真正地能够悟禅机,著相分别,分别那种俗情意念,她以为赵州禅师是色心未断,所以赵州禅师就说:“不是我有这个在,而是你 有这个在,你这个根还没有断。”

从这些角度我们可以领悟到真正禅者的境界,他悟入以后的境界,他已经是走出了空间的误区,他在一切境界上都能够做主,都能够不著有,不著空。

有个富人去看望一位哲学家,听说哲学家很有智慧,就向他请教:“我现在一切都挺好,但我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烦恼,还是不快乐呢?”

这位哲学家带着他到窗子边上跟他说:“你向外看一看,看到什么了?” 那个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

尔后哲学家就把他带到旁边的一面镜子前面说:“你再看看,你看到什么。” 这个富人说:“我看到我自己。”

哲学家就启发他说:“你看看,窗子、镜子其实都是玻璃,区别只是在有一层薄薄的水银,但是这一点点的水银就让你只看见自己不看见别人。” 事实上就是说我们要能够在一切境界之中不迷失。

第4节 走出心性的误区

走出心性的误区,就是开放与开悟。心性的误区,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 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就具足五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都圆满具足,无欠无余,所以就外无可断之法,内 无新生之智,一切都是自在无为之中全然地开放。

一个禅悟的人,一定是坦坦荡荡的面对一切,他抛弃了面具、抛弃了思惟定势、抛弃了他以前种种的执著,没有任何预设的立场,没有任何预期的模式,他只是 完全地接受。一杯茶,即使是用同样的水,同样的茶叶,但每一次喝的时候他都是像喝从来没有喝过的茶那样来细细地品,来感受每一个味蕾。

一个人,即使是同样的性情,同样的容貌,我们每一次相遇都是当做最神圣、最美好的相遇,珍惜当下的每一个因缘。所以事实上他是最敏锐、最充分地活在每 一个刹那之中。因此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不墨守成规,接受生命的一切,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解脱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处处显露生命大智慧的人。 南传佛教有一位佛使尊者就说过:“世间的人很害怕牢狱,但他只害怕实体的牢狱,不知道精神的牢狱更可怕。”陷在你的那些成见里面,那些执著里面,那些 固定的思惟模式里面,事实上它就把你卡死了,就让你难以出离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要不落入任何固有的模式之中,只是全然地开放和接受一切,不管它好、 坏、善、恶、美、丑。为什么能够做到?因为我们的自性本自具足,你排斥什么?你抗拒什么?你排斥那些不好的,事实上是排斥你的真心,你贪恋什么?你贪恋这 个,你就迷失掉你的真心。你贪恋这个你就失去这个,所以事实上只是全然地接受,不要去做判断就好,只是了知它当下真实的状况,不要做判断,因为一有判断, 心里面就有压力,就有分别。

有一则公案叫做香严上树,可能有一些人会知道。香严智闲禅师(原来也说过他开悟的公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学了很久都没有悟,但是他这个人满腹经纶,经典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没开悟。

后来百丈入涅槃了,他就去跟随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学,灵佑禅师就说:“我听闻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那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香严哑口无言,答不出来。为什么?三藏十二部翻遍都没有,他真的就知道惭愧了,说:“师兄,请你教我。”

沩山禅师说:“我不能教你,教了你就害了你。”

然后香严就去给南阳慧忠国师守墓,当他把瓦片打在竹子上的时候彻底开悟了。

今天我们是要讲智闲禅师开悟以后他如何来接引弟子,他接引弟子的方法很

奇特。有一天上堂他就说:“大众啊,你们都听着,有个人在一个千尺的悬崖上,悬 崖边有一棵树,这个人用嘴巴咬着这棵树的树枝,手也没有依靠,脚也没有踩着,就用嘴巴咬着。旁边又来了一个人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呢?’” 就说这个禅法的大意是什么呢?这就麻烦了,如果你要开口回答,那肯定就掉下去死掉了,你要不回答,你是大乘佛子,众生请法你就要说,不然就有违菩提心,他就处在这种两难境地,答也不是,不答也不行,那怎么办?

他的上座还是很有智慧,有一些悟境,这位招上座马上就很轻巧地把此公案解决了,他就回答一句话:“上树之时且不问,未上树时如何?”就是说他已经口咬着这根树枝了,我就不问这个了,他没有爬上这棵树以前是怎样呢?香严智闲禅师就首肯了招上座的机锋的回答。

大家不要认为这好像是一种脑筋急转弯,或者说是一种什么智力游戏,事实上它体现了我们对于禅法的领悟,事实上是什么?任何东西你执著它,包括禅的精髓 都好,包括智慧都好,你要执著于它,你陷在里面,你就肯定不能够开显本觉的智慧,因为黄金虽然珍贵,但是放在眼睛里面也会让眼睛瞎掉。如果我们一门心思只 是想钻在那个问题里面去找答案的时候,就等于你把自己挂在那个高高的树枝上了,意思是说,如果你迷恋高峰体验,迷恋禅悟之中的那种境界,那你不是真正的 悟。

好像黄檗禅师一样,他跟一位印度来的法师一起在山里面经行,刚好遇到溪水暴涨,印度的法师就显神通从水面上走过去了,还向他招手。黄檗禅师就骂他:“我不知道你是这样一个执著于表相,执著于神通的俗汉,如果我早知道我要挑断你的脚筋!”

事实上大乘的佛法,尤其是禅法,她注重的是什么?不在于外相的东西,而是自性的开启,不生不灭真性的开启,因为这才是真正的自家宝藏。因此要保持平等 心,真正的禅悟是没有得失的,是一切平等平等的,无论你是在高峰一览众山小,还是在平地很平淡的人生,事实上都是平等平等的。

第5节 走出二元对立的误区

走出二元对立的误区,拥有绝对的自信。一切的功德我们的自性都具足,圣者与凡夫也只是修与未修,体性是一样的,悟以后不仅仅是一个知解宗徒,而是真正 从心性上能够领悟,因此他就有绝对的自信。比方说五家七宗里面有支杨岐派,杨岐派的杨岐方会禅师度化其中一位弟子白云守端,有一件公案也是很著名的。

白云守端来方会禅师这里参访,方会禅师就问他:“你受业师是谁呀?” 白云守端就说:“我的师父是茶陵郁禅师。”

杨岐方会禅师再问:“听说你的师父茶陵郁禅师在一个冬天骑着一匹小毛驴经过一座桥,桥很滑,从桥上摔下去了,摔下去就开悟了。还得了一首偈子,那首偈子你还记得吗?”

白云守端就很得意说:“我当然记得,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么念了以后,哪里知道杨岐方会禅师哈哈大笑,好像 带着嘲笑一样,一边笑一边摇头就回方丈室去了,搞得白云守端焦虑不安,整晚都没睡,翻来覆去说:“我没记错啊?到底我错在哪里呢?”

一晚上就不得安宁,第二天一清早就跑到方丈室来请益了,说:“师父,我昨天难道错了吗?为什么您老人家会嘲笑呢?”

事实上是什么?是他没有自信,他没有首肯自己本具佛性,没有这种绝对的自信,所以他才会患得患失。杨岐方会就启发他说:“你看到昨天在我们寺院前

面来演戏的那个小丑了吗?”

白云守端说:“看到了。”

杨岐方会就再说:“你呀,还不如那个小丑。”(就骂他骂得挺严重了)继续说:“为什么呢?那个小丑是喜欢人家笑,你还害怕人家笑,是不是你不如他呢?”这么一说白云守端彻底觉悟了,他因此而悟入。

总之归结起来,我们参禅用功是要按照六祖大师所说的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作为本。”有一位祖心禅师就说过:“若也单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有眼无足。若悟目前,不明自己,此人有足无眼。”就是说这两种 偏都要能够消除,才是用功的地方。当年自己不悟目前,那是只顾自己修,不顾他人,不顾社会,就好像儿童一样,儿童是赤子之心,他是从来不压抑自己的,他就 很直接地表达,但是怎么样?因为他不顾其他的,不顾社会,挫折就在所难免了,所以跟随他年纪的长大,他渐渐地就戴起种种的假面具。有一些人反过来是有足无 眼,他外在的事业很发达,但是内心不安。

所以我们要能够按照前面所说的禅的智慧来修持,首要的一点是要有绝对的自信,要知道“不假修证,本自具足。”我们自性本来含藏一切万法,“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将心无心,心却成有。”如果你的心刻意要做到无心的状态,这还是有,所以要能够真正地契入到无念、无相、无住、无限的状态。

事实上讲了这么多,归根结蒂应该也是无一字可说了,愿大家都能够真正地领悟禅的智慧,迅速明心见性。

谢谢!阿弥陀佛!大家吉祥!

第四部分 互动环节

贾教授发言:

非常感谢法师精彩的演讲,每次听法师的演讲都觉得如醍醐灌顶,领悟到很多人生的道理,如沐春风,都是做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的洗礼。

因为大愿法师不仅有极深的智慧,而且他的演讲有丰富的知识以及学术的支撑,据我的了解,阅读他的著作,听他的演讲,就是说他的著述涉及到很多的知识领 域。就自然科学而言,我感觉到在物理学,在生命科学方面达到了极深的水平;在医学方面可以讲达到了专家级的水准;就自然科学而言也是这样,无所不涉猎,尤 其是在哲学心理学方面,很多的博导级的专家,我觉得也很难与他对话。

另外我还有一个感受,觉得他的著述给我一个印象,让我认识到佛学实际上开启智慧是关键,我想他的演讲对于我们的信众而言,每一次聆听教诲,都能得到极大的精进,对于不了解佛学的人来讲,我想也有助于扭转他们的偏见。 有人往往对佛教有一些误解,认为好像迷信的东西居多,其实我想,听过大愿法师的演讲之后,可能会极大地改变这种错误的印象观念。

好,现在演讲完毕,下面大愿法师给大家提供20—30分钟的时间进行互动,听众如果想向大愿法师提出问题,向他请教,那么我们非常欢迎。

现场互动

学生问:佛教说让我们学会去观自己的心,看住自己的心,那么在人的本体里是否有两个本体?一个是我,一个是心,心跟我最终可以融为一体的时候,是否我们在修法的道路上会已经开始靠谱呢?我不敢说有什么成就。

法师答:你怎么认识这个心?怎么认识这个我?

学生问:其实我也不大清楚,只是想一个问题。因为我看书时,书中说要观

心,看住自己的心,那心具体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有人说是阿赖耶识,那个“我”是固有的一个无知的我,就是我执的那个“我”还是身体上的这个“我”呢?

还有一个问题,说:“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性本善,人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佛教有释迦牟尼佛这么好的教法,有这么多佛菩萨在世间,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错误发生?这么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呢?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堕落在轮回之中不能出来?我们想这个问题,得不到什么答案。

法师答:第一个问题是说如何来观照我的心,对吗?你看“觉悟”两个字:学习看见我的心,就是觉悟,很简单,就是如此。这里面其实是要注意,这个“我” 一定不是指凡夫的小我,如果以四大组成的身体躯壳当做我,事实上是错误的,因为无常嘛。也不可以以六尘缘影心来作为我,这是小我,禅的修持正是在此地用功 夫。一个是让我们平时散乱的心能够走向统一,走向凝定。更进一步就是超越小我,进入大我。什么是大我?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我,这样可以说是大我,也可 以说类似某些宗教所说的真我等等,但事实上这还是不够的。更进一步,如果从禅的角度来说是连这个也要打破,进入到一种无限的之中,无限的自由,这样一种状 态是真正禅修的状态。

第二个问题的主题你想表达什么?是问既然有这么多佛菩萨在人世间度众生,为什么人世间还有这么多痛苦,对吗?

这里面有几种情况需要表述的。第一,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儒家的说法,事实上有种种的说法,还有荀子有性恶之说,西方也有这样的说法,说人性其实本来 有恶的一面,只是后天受到教育,在这种环境之中他就会要不断地来改造自己,这样的说法也是有的,还有性无记等等种种的说法都有。

当然,佛教里面所说的“善”不是善恶相对的这种善,而是一种绝对的本体,这个绝对的本体有一种向上的、向光明的一种趋向,一种趋势,从这么一个角度来 说性善,而不是说善恶相对的这种善,为什么?因为如果是善恶相对的这种善,这个善里面还有恶,对吗?因为它既然是相对的,如果你把这个恶连根拔起的时候, 这个善的观念也不存在了。所以你要存在这么一个善的观念,只是因为还有与之相对的恶而已。从这样的一种角度来理解、来领悟是比较正确的。 还有,关于说为什么是人性善,又有这么多的佛菩萨来说这么妙的法度众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众生在受苦呢?

其实这些曾经都有菩萨问过佛陀,佛陀说:“众生业力不可思议,佛菩萨加持力不可思议。”事实上佛圆成佛道那是指什么?比方说有这么多的佛已经圆满成佛 了,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苦难的众生呢?因为佛成佛一定是六度圆满,但是要知道,六度圆满都依于心,布施度也是依于心,不然的话就无法解释,既然他布施 圆满,佛又有那么广大的能力,为什么世间还有贫穷众生呢?因为业力不可思议,但佛的心是已经圆满了,他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放不下这样一种状态。

包括持戒,“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你把鱼到底送到哪里去才能够让它彻底免离伤害呢?那不可能的,对不对?包括忍辱度都是如此,忍辱度也是依于 心。寂天菩萨打过一个比方,就说好像我们无法把这个世间的高山低谷都平起来,但要让自己的脚不受伤害,我们只要穿一双比较厚的靴子就好了。要能够明白六度 的圆满都依于心这样的意思。

学生问:不好意思,我想问的问题比较直接,因为我想请问一下法师,您认为自己开悟没有?

法师(笑)答:关键不在于我开悟没有,而在于你从我这个表述之中能否受到启发,事实上我开悟与不开悟,都不能说明问题,对吗?

学生问:您信不信六道轮回?这个人生命结束了,还有另外一次生命再来吗?

法师(笑)答:我需要问你的是,你相信吗?你如果不相信,你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问:我就是困惑,我很想相信,如果相信的话,我走的时候我不痛苦,因为还有来生,我很想相信,但我一直很难让自己相信,这是第二个问题,是最主要的问题。

法师答: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是佛教的一种基本观念。我们且不用从那么遥远或者好像我们暂时还难以理解的器世间来理解,只要从我们 心这个角度来理解,就可以看到六道都会存在我们的心中。比方我的心非常痛苦、非常难受的时候,那我的心在哪里呢?在地狱里面。我的心很快乐的时候,我的心 在天堂里面。从这么一个角度来说六道。

这在《六祖坛经》中就已经有过表述了。人,他一直处在一种非常愤怒的状态之下,或者在一种极度的痛苦煎熬之下,那样他的身体是人,但他的心是地狱,对 吗?如果他的心一直很贪婪的时候,事实上他的心就会在饿鬼道。他如果是喜欢斗诤,他的心在阿修罗道。他的心想持五戒,想做一个善人、正人君子,他的心在人 道。乃至于说他的心修习禅定,总而言之,六道都可以从心来体现,这是一种。

还有第二种来表述六道,事实上来说它是指一种什么?指一种轮回。轮回是指什么?是指一种循环。假使一只蜜蜂被封在杯子里面,一时飞上一时飞下,它总是飞不出去,在上面的时候我们说好像在天道一样,在杯底好像在地狱一样,但它总在杯子里面流转。

那事实上什么是轮回呢?它是指从知见上来说,如果我们陷到某一种困局里面出不来那就是轮回,我们一直重复同样的错误,这世间的人,他生命的重心有哪一 些呢?有些人的重心是事业,有些人觉得事业成不成就无所谓,他会注重于情感,他觉得如果我有好的婚姻,夫妻关系一直都很好,大家都能够相濡以沫,白头偕 老,这样我就觉得我这一生很满足。还有一些人的心,比方说以小孩子为重心。还有的人可能会以某一种信仰为重心等等。

生命的重心其实就是我们生命的支撑点,我们如何选择生命的支撑点,它就会决定我们是否能够超出六道轮回。

比方说如果你执著于事业,而事业是无常的,你今天亿万身家,那说不一定明天股票跌下来你就可能变成负资产。如果你单单整个希望都寄托在这个上面,你把 你的价值物化在这么一些外在的东西上,一旦它出现无常变化的时候,一旦失败的时候,你的世界就坍塌了,对吗?坍塌以后,你的心就在地狱里面。对吗?

然后你觉得我这次失败了不要紧,某某人可能是我的小人,他障碍我,或者说是我时运不济,我暂时运气不够好,没关系,我再去借点钱,再去贷款,我东山再 起,你会发现这个人又开始了。因为他很勤奋,所以开始还挺好的,慢慢地就上升了,上升到某一个程度,他又遇到某一个事情,他又垮下来了。三五年就轮回一 次,三五年就失败一次,又重新打回原形,又重新从原点开始。但是一个人做任何事都需要依靠自信心,他如果连续这样失败几次以后,整个人就萎靡不振了,他觉 得再没有自信心了,这是什么呢?轮回。

其实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外面吗?出在真的是他有小人,真的是他时运不济吗?不是的,问题出在他的心智模式。他的心智模式一定有缺陷,心智模式不改变,他这个问题永远解决不了的,就算是侥幸成功了他也难以持久,这就是轮回,我建议你要先超出这个轮回才正确。

学生问:法师我想问一下,舍利子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舍利子存在?用物理现象我总是觉得很难解释,例如现在有佛祖的舍利子在,包括六祖的肉身或者其他舍 利子等等,这些物理现象怎么解释?我见过真的舍利子,但是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人走的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结晶留下来?这怎么理解?我也是蛮困惑。

法师答:你怎么解释?或者你看到一些相关的报道是怎么解释的呢?不仅是你有这个困惑,我看到有些报道都有这个困惑。而且说得很离谱。比方有些人说,高 僧大德圆寂以后,为什么会有舍利子呢?因为他常年吃素,吃素五六十年,甚至于更长,所以钙质很多。在体内有很多结石、胆结石、肾结石,所以死掉一烧,就是 说高温一加工,好像陶瓷一样,就变成舍利子了,你看是不是胡说八道。

学生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法师答:这不是我怎么看,而是佛陀怎么说。佛陀说:舍利是分有形的舍利,有无形的舍利二种。无形的舍利是指什么?法身舍利、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以经典的方式存在着,这是法身舍利,为什么?她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这是最可珍贵的。

还有一种就是有形的舍利,比方说佛陀,他有发舍利,头发;齿舍利,牙齿,指骨舍利;我们知道法门寺,对不对?还有血舍利、肉舍利、骨舍利等等,还有很多很多。据说中国有19处,是当年阿育王役使鬼神所埋藏的。

这些舍利从哪来?事实上佛陀有说过,舍利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之所熏修,熏修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也可以说,是佛陀为了恒顺众生,以他的大悲心,善巧方 便就转化为这么一些载体来体现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来给众生的心有一个瞻礼的地方,有一个得净化得加持的地方。从这么一个角度可以说其是戒定慧之所成就,当 然一定不会是说身体里面真的有结石,这肯定不是的。

高僧大德也是如此,如果要说这里就会牵涉到修行用功的实际方法,实际方法是指什么呢?我的这个身体——地水火风空要能够转化得过来。凡夫的身心是粗的 身和粗的心,通过修行它会成为细的身和细的心,再进一步它成为微细的身和微细的心。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它一定是能够成就舍利来接引众生。 比方说,当然也有一些修大圆满法,会把整个身体都化为一道光,这个时候事实上就说明他已经成为智慧和光明的凝聚体,已经把凡夫粗重的肉身转化成为光明和智慧的一个显现,一个化现,这样他可以留下整个身体不坏,成就金刚不坏身,也可以碎为舍利来让大家供奉。

再说说舍利的鉴别。现在也有佛陀的真身舍利,但是也有那种好像化舍利,大修行者修行的时候好像雨一样降下来好多的化舍利等等。但是要鉴定真身舍利的方法是什么?

一是用尼泊尔的响铜佛像。你把佛像放在这里,舍利放在旁边,是真舍利就会自动吸附到佛像上去。

二是你把舍利放在这儿,拿两个土鸡蛋,把土鸡蛋靠近舍利,这个舍利会先碎掉,它不会让蛋碎掉,为什么?因为佛陀的大悲心体现。在平时来说,如果真舍 利,你拿铁锤怎么敲你敲不碎,但是如果你放在两个土鸡蛋之中(因为土鸡

蛋都可以孵化出生命),你靠近靠近,那佛的大悲心的缘故,它不会忍心让鸡蛋碎掉,而 是舍利会碎掉,这是真舍利。

其实更重要的是什么?我们瞻礼舍利的时候,不是看外在的舍利,要看到自己的心,对吗?看到你的真心。佛陀原来跟我们也是一样的,他修持都能够成就舍利来流传,来教化无量的众生,我们怎么样?人人皆可为尧舜,我们也应该像佛一样看到自己的真心,对不对?

你想想法门寺佛陀的指骨舍利到台湾,万人空巷去瞻礼,感召力从哪来?其实从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而来,不然你就是满房子摆了黄金,最多大家起一种贪心,他不会去拜。但看到舍利就会拜,因为这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陀的慈悲和智慧,这样来正确地瞻礼舍利。

学生问:我一直也是蛮信佛的,念佛经我有个困惑。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有这么多年了,佛教只有《心经》里的咒是中文的,就是唐三藏翻译的。我看很多 咒,比如包括大悲咒、准提咒等都是梵音。我们在念的时候,本来就很难,因为她的发音,当然现在有很多白话注释了,因为每天都要念经咒,这梵音版不太理解, 什么意思也不太懂,要是大概知道什么意思,比如说大悲咒,是讲说有八十多位菩萨在里面,我在想为什么没有把这些咒像《心经》里的咒一样翻译过来,因为《心 经》我们一看就懂,容易背,就是说为什么这些工作佛教没有人去干,还是没有办法翻译或者是说其它怎么样?

法师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因为有几个原因:咒是陀罗尼,号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因为她包含了无量无边浩翰的内容,如果只是翻译其中某一点,事实上就失去大部分了,所以就不翻译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因为我们只是按照音来念,无论你把她翻译为中文,她也是音译,把这个字记下来就是这个音,你念出来还是梵音的那个音。你把她翻译为英文, 她也是要拼,念出来也还是那个音。为什么要保持同一种音?因为这跟我们的修持解脱就有关系了。要知道佛陀的大悲心,一切都是为众生的解脱着想,没有说故意 设个卡让你不明白,显得自己多高深,绝对没有这样,为什么对众生的解脱有利呢?因为她有这么一个方法。

我们知道,修行上有所谓的光音波,你如果一直身心静定在修持,戒定慧三无漏学具足,身体会有自性的光明出来,自性的光明出来以后当然能加持我们。前面 说到的三种能量之一的灵能充满虚空、遍法界,这种灵能以一种什么载体存在呢?它会以波的方式、振动频率的方式存在,所以说由光就到了波。波有一种振动的频 率,这个频率你记录下来就是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音你把它记录下来就是咒,无论是大悲咒、其他首楞严咒,包括中国有一位大德——普庵祖师咒等等,她原 理都在于此地。

所以最好是能够有传承,照这样的频率和节奏来念诵,当然是能够与诸佛菩萨这种尽虚空、遍法界的能量场相应,好像我们收电视一样的,你一直念一直念,与 佛菩萨本来就存在的一种光音波感应道交,当然这种加持就来得很迅速。这样的一种原因,所以她也只是有这么一个音的存在。韩老韩教授是梵音这方面的专家,或 者请他补充一下好了。

学生问:全世界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我就发现佛教的形式是最不讲究的,比较散的。比方说基督教在国内发展非常快,快的原因在她每个星期 都有礼拜,像湖北农村,我们这边亲戚都加入基督教了。还有伊斯兰教,其教义本身是很严格的,比如说要娶伊斯兰教人物,必须要加入伊斯兰教才能娶她等等,或 者改信,不改都不行。我发现佛教是非常自由的,从形式来说,你

想去拜就拜,正月初一十五会多点人。平时就很自由的形式,我就想,佛教这么广大,她在发展起 来的时候,包括佛教起源地慢慢地都淡化了,印度现在也有很多教,那我想佛教为什么不找一种方式,比如一周参拜一次,有这么一种参拜或者是什么形式使她更容 易光大?

法师答:我想首先应该要感谢你还是非常关注佛教的发展,这个建议其实也是非常好。我们也认为,且不说教义是否了义,或者究竟不究竟,但是在弘传的方式方法上确实佛教需要向其他的宗教吸收一些、借鉴一些好的经验。

当然另一个层面的话,因为佛教是一种智慧的信仰,不是基于一种情感的狂热,当然就不会有一种好似很勉强的方式,更不会以战争的方式来推动教义的传播。 佛教从来都是和平的,当然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事实上人的理性的程度越来越高,智慧越来越开显,当然对于佛法的领悟应该相对来说会越来越容易。

比方说,在九号所说到的理论物理学的弦论,它就能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证明没有实体的物质,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我们这个时候回头来看两千多年以前佛陀 的教诲,就觉得对佛陀更加地敬佩,更加地五体投地,从这样一种角度,如果说我们能够真正地净化和提升人的心灵,这样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实现一种像 佛陀一样的完美,一种生命的完美和圆满、智慧和慈悲的一种圆满的境地。眼前来说,我们不是一定要单纯地看这个数量,但是弘传的方式方法确实是需要改进,包 括看到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天主教、基督教,在弘传史上都能与时俱进,教堂的建设都会变化,都会提升。但事实上中国的佛教都也是如此,它是那样子,就一直固 定如此,它是一种仿唐建筑或者仿宋建筑,它就会成为这种宫殿式,就会固化起来,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探讨一下,不要搞成那样,我们根据现在的这种状况来,应该 也是可以的,应该还是有广阔的探索的空间。 时间也到了,我非常感恩大家,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因缘在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和广州市软件协会的主办之下与诸位能够有一个这么好的因缘共同来领悟禅的智慧。

祝福大家福慧增长,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更多相关推荐:
《品味佛语》之人生感悟、忠告

品味佛语之人生感悟忠告品味佛语1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瞋之人时时地狱2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3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一定成功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从不坚持一事无成命不如奋斗5...

佛中的十大经典人生感悟

佛中的十大经典人生感悟图片来源资料图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乃六祖慧能的悟禅之言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

感悟佛语

1感悟佛语佛语有云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2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

佛语经典悟人生

静心听佛语佛度有缘人1寻佛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2觉者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3佛国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

经典佛语悟人生

十大经典佛语悟人生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一切皆为虚幻应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数众多据说浓缩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金刚经里有云一切皆为虚幻也有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

佛语人生

佛语人生转载一前缘我在佛前沉睡了千年直到有一天碰到你我落下一颗愁闷的泪佛说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懊悔佛说懊悔无用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往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你说自你在佛前供与我...

佛语人生

佛语人生转载20xx1203阅1转53分享修改佛语人生一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弊世俗的眼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静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我问佛世间...

人生感悟之醉颜暗香,烟花流逸,守着的是一番美景,还是几度良辰,不过都是那一个无休无止的故事

时光过隙般匆匆飞逝以往流连的画面破碎的无法拼凑醉颜暗香烟花流逸守着的是一番美景还是几度良辰不过都是那一个无休无止的故事四月旖旎了一串梦幻的诗句却又带来一番无尽的忧伤五月是否又会苍茫愁肠百结深邃的眼眸宛如西窗弯月...

《歌剧魅影》与人生感悟

歌剧魅影与社会人生很多人说歌剧魅影不好看我只能说个人喜好不同这事不能强求喜欢的人请耐心看完不喜欢的人请绕道走开至少每次我看完歌剧魅影我都被剧中的歌曲和剧情感染如身在其中这里我就不再详细描述剧情了不知道的自己想办...

人生感语

人生感语人生在世既短暂又坎坷既荣幸又无奈既富裕又贫穷既辉煌又落魄既坚强又脆弱既开心又难过既快乐又失落既亮丽又黯然既善良又狠心既热情又冷漠既神奇又平淡既美好又苦涩既愽爱又疾妒既正直又小气既获取又失去等等总是相辅相...

值得收藏的五十句经典人生感悟语

值得收藏的五十句经典人生感悟语1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2盲目迎合别人只会葬送自己3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4分轻轻重缓急才能稳操胜券5观景越远越美看人越近越真6活着的时候开心点因为我们要死很久7健康是最大的财...

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

关于人生感悟的文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两者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也可以说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

佛语人生感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