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三年之感悟

时间:2024.4.1

工作三年之感悟

看着今年新来的大学生一张张充满稚气的脸孔,思绪一下回到了三年前,那时的我跟现在的他们一样对单位的种种都感兴趣,对工地的认知也充满渴望,可没想到三年就这么无声无息的过去了,回首一想貌似没有留下什么,仔细回忆是真的没留下什么,看着工地越发完善的地下工程心里竟没有一丝喜悦,我知道那里面分明也有我的汗水,可三年的青春已然在这里流逝,虽然文章上自己经常这样写到“我愿为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可我们内心真实的法你懂的……”。

看到他们我的心里除了惋惜还有一丝凄凉,惋惜的是又一批89抑或是90后的年轻人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几年,不可否认,其中以后会有脱颖而出的优秀干部,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金钱和名利的获得是以时间和个人生活的牺牲为代价的;凄凉的是自己上班已有3年有余了,曾经作为80后骄傲不已的豪言壮语也都沉在了我们每个80后的心底,不知何时这些骄傲都已潜移默化为了一种伤痛,不管你承不承认面对90后的异军突起我们都已经站在了80后的尾巴上,面对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初了少数的成功人士,真正有谈资的80后又有多少。

最近繁重的工作压的我有点喘不过气,而我是那种很懂得自我发泄的主,所以忙里偷闲也会上网逛逛,毕竟工作是单位的,身体是自己的咯,偶尔发现了一篇特别符合我现在心情的文章《工作三年》,感同身受,太给力了!

1、很快你就会发现几千元的工资不算什么。

2、很你就会发现自己有点小钱但不幸福。

3、很快你就会讨厌自己,讨厌自己的复杂和世故。

4、很快你就会发现你身边的很多人怎么素质这么低,这么俗,而你也快成为这样的了。

5、很快你就会讨厌冬天的,虽然这里的冬天不太冷,但一样的是太冷清和寂寞了。

6、你会不断地觉醒,不断地继续奋斗,然后你老想着辞职休息,或者再读书,或者再创业,而这些一直都是一个想法。

7、你会偶尔去同学录看看,但你已经不想再说话了。

8、你会偶尔想起自己以前最好的朋友,然后给他/她打个无聊的电话。

9、你甚至会发现自己现在成熟得可怕,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你一眼就看穿了,而你的依据是你对黑暗的了解。

10、你想幸福就要自己花一生的时间去先痛苦。

11、当你工作后发现你喜欢摇滚乐的时候,证明你还在挣扎,当你工作后发现自己喜欢忧郁的轻音乐时,你就快完蛋了

工作了才知道,有空调的办公室,不如闹哄哄的教室

工作了才知道,有时候一顿饭吃上千块也是一种需要

工作了才知道,学生都是装大款,真正的有钱人都哭穷

工作了才知道,穿什么不取决与品位,取决与场合

工作了才知道,学校三点一 线,现在却是画直线.

工作了才知道,原来买房子也是个远大的理想

工作了才知道,成为社会精英的几率,和中彩票是一样的.

工作了才知道,原来消灭剥削只是一种传说.

工作了才知道,自立的代价是失去更多的自由

工作了才知道,搞计算机的根本不用等级证,不搞计算机的,等级证是废纸 工作了才知道,原来在中国的外国企业也是用中文比较多.

工作了才知道,研究生和我们的区别就是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多拿200块钱. 工作了才知道,所有证书都是敲门砖,敲开门就没人看了.

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了现实的生活,我们都要学会,对着镜子笑,然后说,我很快乐... !


第二篇:三年感悟


  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解脱而要成佛的心。  所谓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都是这个菩提心的表现。佛法是心法,心有多大,就会表现出多大的奇迹,当你的心无量的时候,你获得的成就也是如此,当你一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学佛时,获得的成就也就不过如此了。  为自己学佛,就是一个人孤独的走,为千千万万,无量无边的众生学佛,就是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背后推,在前面拉着你学佛进步了。  很多人都会去拜佛烧香,可是全部把希望放在外在的力量上,自己从来没想过改变自己,那样真能与佛菩萨相应,得到佛菩萨的护佑吗?  佛菩萨是为了众生的,所以要得到佛菩萨的保佑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的发心是和佛菩萨的大愿是相应的,如果自己的心不清净,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烧香拜佛,就要好好检讨了。  在佛菩萨的眼中,众生是平等的,更重要的是因果自受,所以有座观音殿前的对联是:  心作恶谁 谁替你救苦救难   回头向善 何须我大慈大悲  佛教不同于神道,佛教所信奉的就是佛,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萨,菩萨义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菩萨是上求大觉之法,下度一切有情。菩萨修成功德圆满,也就是佛。  天上其实是同一个月亮,可是若是清澈的池塘,便映照出明月,若是蓝色的水想必会映照出蓝色的月亮,若是黄色的水则映照出黄色的月亮,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如同此理。  一万个人看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看法,可是谁对谁错?却偏偏要对方认同自己,对不对?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却在那里为月亮的颜色争执不休,呵呵。  事物本身没有分别,有分别的只是我们的心,若我们对有的人或者事过于分别,起嗔心,烦恼心,当思是自己的心太分别,太不清澈了,多多忏悔才是。  人为什么往往喜欢孩子,部分也是因为孩子的童真清澈,没有太重的分别心吧,其实要做到童真和平和不难,难的是自己不肯放下自己的观念,如此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忙碌,简直太忙了,可是当你静下心来的时候,发现是空虚的,当你发觉空虚的时候,你害怕这样的感觉,于是你呼朋唤友,你杯酒交错,你唱KTV,你去酒吧,希望让自己的内心充实些。  遗憾的时候,当你这些完成后,发现自己更空虚了,因为你的内心空洞,内心的空洞只能通过内心的丰富而解决,通过外在的东西怎么可能解决问题呢?对不对?  这个时

候,你会想,自己安静下来,一个人单独有个空间和时间,可是当你想要安静下来的时候,会发现反而很难真安静下来,比如让你现在安静的坐下来,闭目,10分钟不想任何事情,可以吗?估计很难。  为什么呢?据个例子,大家有没有见过老式的屋子,就是屋顶有个天窗的房子,阳光很足的话,一缕光线下来,就可以看到很多灰尘飞扬。很容易理解的,其实没有阳光的区域,灰尘也是一样的飞扬的,只是没有阳光,我们无法对比发现而已。  我们的心念也是这样的,其实弹指刹那的瞬间,我们的念头都很大,只是有的细小(我们暂时无法察觉),有的粗大,容易让人觉察,比如你工作上的一个任务很重,你就会时刻惦记,可是你也许念头里还惦记着自己的自学,晚上的唱K,或者打雷了,下雨了,家里的衣服收好了没?:)  而当你试图静下心来的时候,你的原来时刻占据的粗大的念头被你力图放下了,而那些细小的心念开始冒出来了。然后你想要什么都不想的做法会失败,一会会想到自己很莫名其妙的过去,一会担忧未来,一会又觉得错失了现在的机会,这些就象透过天窗射下来的阳光下的微尘,他们一直在,只是当你试图静心的时候,会更加明晰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那怎么办呢?这个说起来有些难,发现自己开了一个比较难的话题,因为这个涉及到止、定和观的概念了,呵呵。儒家的《大学》里有句名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思路是相通的。  自己修行太浅,只能简单的粗陋的说下了,不到之处,请方家指点。  在这个情况下,其实如同《圆觉经》里讲的: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你知道幻的时候,就已经清净了,就象你知道这个念头是杂念的时候,你刹那就是清净的。最怕的是你觉得这个是杂念,却去追这个念头,因为你追的念头也是杂念。   所以,要安静的时候,发现杂念,就“看”杂念好了,知道是杂念就好了,继续回来,慢慢训练,杂念会少很多。这个说起来比较容易,不过做起来难,慢慢来吧。  那一年,上九华山。  肉身殿前,我虔诚的叩拜,无缘大悲,同体大慈,佛度众生,可是众生又有多少能明真佛意呢?  世人迷信,把佛与神明混同,求护佑,求财富,求官运,也属合情,但要实现,还需如法且合理。  何谓如法合理,就是说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并且是合法符合正常的需求的,而且佛菩萨都是大慈大悲,只为众生得离苦而永无厌倦的,所以最好的得到佛菩萨保佑的方法就是做同样的

事情。  其实,人总是希望得到,伸手握紧拳头的时候,拥有的最多是掌心中的空间,可是伸开手掌的话,拥有的却是无限的可能。  宇宙的真相之一,就是作用与反作用,恰如物理学的原理一般,你若打墙,墙便反击你。同样的,你若善意对人,别人往往也会善意(当然,这个撇去累世因果不谈的情况下,不过当下就是因果的因,对么?广结善缘是一定要的),同样的道理,你助人,会得人助,你害人总会害己,所谓因果,有时是极其明显的。  切记,在佛菩萨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的请求帮助你害人害己的,只有你真诚的要帮助别人时,才会得到佛菩萨的护佑的。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多放生(因为没有什么比救命更符合佛菩萨的信愿了),多助人,心怀善念,言行清白。自然会得到好报的。=======  佛教是消极的吗?(转载)  原来佛教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声色货利,五欲六尘,多远避之。不似世人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这就使一般自命为积极前进的人,给加上消极逃世的帽子,认为佛教不适合于现代这种物竞天择的竞争社会。  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极逃世的宗教吗?不,只要对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佛教积极入世的精神。比方同一对生老病死的看法,乃有中国黄老的清静无为,魏晋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却慈悲勇猛,精进不懈。这是佛教的伟大处,也表示佛教的积极性。  也许有人问:‘我常看见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庙里诵经念佛,这种生活怎能说是积极呢?’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大乘佛法的精神是普度众生,要度众生就要先学习度众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纵有救人之心,但因不会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号。另外有人虽会游泳,但却不愿多管闲事,他只袖手旁观。这时若有一个既有救人之心,又会游泳技术的人,跃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来。而佛门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众,那些诵经念佛的,都是发下救人宏愿,而正在练习游泳技术的人。  并不是拿这些话来为佛门弟子辩护,事实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来如此。释迦世尊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地藏王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乘理趣经说:‘不怖地狱,不求生天,不为己身而求解脱。’这都是佛教中自我牺牲的服务精神。  佛教不是睡面自干主义者,大乘六度,虽重忍辱,但舍身为法,也是佛教的教义。倘使暴力侵凌,正法有将灭之

忧,在理喻感化都无效果时,佛子也会奋起勇猛大力,起而抗暴的。如因缘僧护经所载:‘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为护一村,宁舍一家,为护一国,宁舍一村。’毒蛇啮手,壮士断腕。上面这段经文,是何等奋迅果敢。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声色上的沉醉。谁曾想到牺性自我,普度众生,上求大觉,精进不懈才叫积极呢?释迦世尊在往昔因中修行时,曾经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唐代玄奘大师为求正法,西行取经,涉八百里荒漠,途中失水,几至丧命。但他宁愿向西方进一步而死,不愿向东方退一步而生。禅宗二祖慧可,参拜达摩祖师,立雪断臂,不退初心。世人如果对这些事实稍有了解,谁还能说佛教是消极逃世?  大乘六度,有毗梨波罗密,毗梨波罗密者,精进度是,这足以说明佛教的积极。六祖慧能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这足以说明佛教的入世。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故事云:‘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毛羽,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消凉快乐。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懒怠,而不救之?’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雉言:‘以死为期。’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皆离苦的精神,就是佛教积极入世精神的最高表现啊!  世人总是沉迷在现在的“活”,却从未想过未来的“死”,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且不知道何时降临,死后会如何?相对人世间这一生短暂的百年,死后的真相却总是被避讳的不谈,以为就可以免于面对。  只有敢于直面的人,才是真正勇敢面世的人啊。========  佛教里的受戒是种约束吗?  很多人觉得佛教里约束多,比如受戒,前面我提到过,其实皈依佛门和受戒是两个概念,皈依不是吃素斋,不是受戒约束,不是剃度出家,千万不要把皈依和受戒混淆了。  那么受戒是怎么回事呢?在佛教里,认为,人的很多情绪其实是串习的结果,比如一个人的脾气往往会有惯性,比如这个人脾气不好的话,那么往往除非受到特别的情况,他(她)的脾气会一直这样,甚至会越演越烈,比如当你生气的时候,你会越想越气,然后需要发泄,而你此次发泄的感受会促使你下次遇到同样情况也往往采取同样的态度。所以现在心理学讲:习惯造就人生,习惯也就是串习(习气的强化)。  比如一个小孩子,很吝啬,从来不肯把东西给自

己的小伙伴分享,那么除非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不然的话,他的这个习气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固执,一般而言是如此的。  佛教讲解脱的话,如果任由自己的很多不好的习气串习的话,是很危险的,可以比喻成一个水桶,即使你做了很多佛法中的事情,可是若桶底有个漏洞,也是不会水满的。  受戒一定程度上是让我们停止造作恶业,不管是言行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其实俗话说的好:平平淡淡才是真。你受戒的一开始也许会觉得有些不习惯,可是当你真正守戒后,会发现生活清净了许多,自己的心智和定力也会好,这个是真实的。  我们人总在不停的追求,有人追求物质,有人追求女色,有人追求离开痛苦,所以用物质和女色来填补,而结果只会越来越空虚,为什么呢?因为心灵上的洞只有用心灵上的东西来丰富,靠身体的刺激永远只是暂时的,甚至只会让你更痛苦。而人因为串习的缘故,很难停下来追逐心外的东西,以至迷失了自己的心灵。  所以,暂时控制一些言行和意念,让自己放空自己,然后才会有机会去充实全新的东西,就象一个杯子,你必须要倒空了其中的污浊并且停止继续往里面放污浊的水,才能装进新鲜的水,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  心灵上的问题,只有从心灵去解决,任何发泄,愤怒,挑剔,报怨,都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说法律的制定可以让你避免走进监狱,那么戒律的守住则可以避免让你闯进三恶道(畜生、饿鬼和地狱)。  视戒律为束缚的人,一定程度上来说,似乎有那么点想从佛教得到点什么而又不想付出的意味。:)  他们可能认为戒律的出现会让他们的生活束手束脚(其实只是让他们不能无所顾忌的做不该做的事)。他们认为佛陀的智慧很值得借鉴,但是佛陀的戒律则是过时的东西,他们还会举出禅宗的例子来反对戒律,比如有的禅师就游戏红尘,甚至嬉佛骂祖。   但是他们显然没有注意到,禅师的表现,只说明他老人家已经达到了境界,然后又抛弃了该境界,或者说对禅师来说,戒律已经发挥了他的作用,现在已经不需要它了。大概就是见山还是山,到见山不是山,最后又到见山还是山的境界了,问题是,我们达到了吗?我们有资格无所顾虑的乱说乱行乱思维吗?   佛陀在《金刚经》中对他所说的法有个比喻,法是度人的船,当你来到彼岸的时候,是否还会背着船继续前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戒律也是如此。首先他会禁止你做一些事,这是一些会带给你很不好的后果的事。你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是佛陀知道,并且为你制定了这

样戒律来约束你。   就像一个刚到城市的乡下人未必会知道在城市的大街上随地吐痰会被罚款一样。我们对于杀盗淫妄的后果也并不那么清楚,我们往往只看到一个人一生的某一时段,然后就下结论说:好人没好报,祸害几千年。然后就放心大胆的去做种种会把你送到地狱的事。   法律出现的最初也会让人们束手束脚,但是如果没有法律,没有任何约束,我们的社会会变成地狱。所以有时候强制性的法律并非坏事。   对于一个要自杀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捆住她的双手让她无法伤害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守戒律的人跟要自杀的人非常相象。   戒律是修正我们行为的最好方式,并且将进一步让我们获得禅定。当我们真正的获得禅定,智慧之门也就向我们敞开了.========  佛学者与学佛者的有趣区别:  这个世界上任何时间都存在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习惯于盯着一样事物,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然后凭借着对该事物的外在感受开始讨论该事物的本质,并且往往会争吵得不亦乐乎。   就象西红柿(一开始叫狼果吧?)刚开始被关注的时候,太多的人对着这个玩意看,有的人认为它是红色的,一定非常辣。有的认为虽然是红的却未必非常辣啊,苹果也是红的,就很甜嘛!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他们都忘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知道西红柿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下它,当然风险是也许会中毒。   这样的人,我们称呼他(她)为佛学者。   还有一种人,看到了西红柿之后他所做的第二件事(第一件是观察)就是咬了一口西红柿。   在别人争论的时候,他已经品尝到了西红柿的味道了。而且知道不辣,反而酸酸甜甜,味道很好,他也无法通过文字完整的把该味道表达出来。   因此他只是微笑的注视着争论的人,在他们争累的时候对他们说:你们说的都很起劲,不过你们为什么不亲口尝尝再争论呢。   这种人,我们称之为佛教实修者。  事实上,西红柿不但没什么毒副作用,而且口感美味,营养丰富,价廉物美,老少咸宜呢,呵呵。  那么你呢?  你愿意做一个仔细观察狼果(西红柿),然后猜测它滋味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个品尝西红柿的人呢?  反思:  如果我们要往一个杯子里倒水,那么首先我们必须先观察这个杯子,不是所有的水都可以倒进一个杯子。不同的杯子所需要的水也不同。假如这个杯子还有四分之一的容量可供我们倒水,那么我们就要掌握好倒水的角度,既不要太满,也不要太少。更不要让杯里原来的水和现在的水产生冲突而导致水的外流。 

 不过我们通常对观察杯子毫无兴趣,只要看到是杯子我们就会产生往里倒水的欲望。所以我们往往会很受伤。假如对方是无神论唯物论的传承持有者,那么我们并不需要急着往他的杯子里倒水,因为这个时候他杯子里的水通常都是满的,我们需要耐心的等待,我们可以和他聊聊今天天气真不错之类的话题,等着太阳把他杯子里的水蒸发掉一部分再说。==========点亮自己 照亮他人改变自己 向内修 一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苦行僧走到一条巷道。他看见一团昏暗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慢慢地移过来。旁边的一位村民说:“孙瞎子过来了。”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生活在没有白天与黑夜的世界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甚至连灯光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还挑着一盏灯茏,岂不令人耻荚?那灯光渐渐近了.那僧人走过去说:“敢问施主真的是位盲者吗?”那挑灯茏的盲人告诉他:“真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没有见过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只有用双手去感触,用耳朵去听外边的未知世界。”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要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点燃了一盏灯笼。”僧人若有所悟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的?”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为自己?”僧人又愣了。盲者慢慢地道来:“你是否因夜色漆黑,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是我没有,虽然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也更让别人看到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到而碰撞我了。”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找佛,却没有想到佛就在我身边。哦,众生的佛性就像一盏灯,只有点亮了,就会破除我们心中无明的黑暗。是啊。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盖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更照亮了你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这样我们生命会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法师开示:修佛之要不在外求,而在自心明心见性。即心做佛与佛同心;即身做佛与佛同体;即口做佛与佛同音;即意做佛与佛同悲;一念即佛无限慈悲!修行成佛全在人格!

更多相关推荐:
班主任工作感悟(1500字左右)

班主任工作感悟新时期当好高中班主任可真不容易。上了高中,学生接触外界视线越来越广,主观意识越来越强,同时,学生身心的迅速发展,进入青年初期的学生的独立心理、批评心理、逆反心理增强,他们处在情感上不成熟的过渡期,…

社区服务大厅工作感悟

社区服务大厅工作感悟通过一年多的社区服务大厅工作感触颇深,我认为一方面要抓好以下六点工作,再关心、理解工作人员就能提升社区服务大厅工作水平。一、明确身份,热情服务群众,协助和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强力推进。(一)做…

班主任工作感悟

班主任工作感悟黄国庆一直以来,班主任工作都是千头万绪,纷繁芜杂的,我总是觉得自己就象学生们的一个高级保姆一样,处处从小节入手,处处为他们量身打造,虽无太突出的成就,却也分享到了他们的点点滴滴的成长快乐。为了做好…

外贸业务员工作感悟

外贸业务员工作感悟本人说不上是外贸业务高人,在工厂当业务3年后,进入外贸公司做业务员,对外贸业务有所感悟,其中的一些技巧想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我觉得外贸业务员找客户的方法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大部分都是差不多,无…

学生会个人工作感悟

学生会个人工作感悟时间过得真的很快,一眨眼两年的时间快从我的身边匆匆流去。在学生会工作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工作中,我真的学到很多东西,不仅提高了我的社交能力,还提高了工作能力。回首这两年时间,我真的感受到了充满…

XXX 志愿者工作感悟

志愿者工作感悟农三师叶城二牧场肖圣震时光荏苒,作为一名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农三师叶城二牧场的服务已近十个月了,回首从刚步出校门的懵懂学生到现在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我感慨万千,相信作为一名志愿者这将是我青春…

图书馆工作感悟

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感悟图书馆二楼中厅去年x月,我有幸来到图书馆勤工助学,而今已经快满一年了。时间真如白驹过隙,当初自己初入图书馆笨拙的整理图书的场景仍旧宛如昨日,当日的自己和宿舍的舍友一起到图书馆,唐然的向图书…

20xx年公务员工作感悟

公务员工作感悟年月日时光飞逝不觉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20xx年8月我通过大学生村官考试有幸被录取分配到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20xx年4月我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再次成为幸运儿录取后分配至乡人民政府任乡党政办秘...

商场工作感想文章

商场工作感想文章在现在的商战中顾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下次还要选择我们商场来购物我们才能赢得大的客流量和经济效益在日的卖场检查中我发现了现象我认为这样做给我们的商场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上班闲...

社 区 工 作 感 悟

社区工作感悟自20xx年7月至今我来到转眼间以四个月的时间了面对明每天的忙忙碌碌热心的同事朴实的各民族居民群众使我感到生活前所未有的充实自此我对社区这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我懂得了...

工作感悟

工作感悟范坤香不知不觉转行到工会工作已经五个年头了从一个干了20多年的财务人员变成一个工会工作人员对于这种转变自己是深有体会的初到工会时我的心情是非常忑忐的工会工作的性质和内容自己不是很清楚以前干财务工作只是与...

我的工作感悟

我的教学工作感悟开封高中白建涛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坐在这里面对着开高的专家团忐忑不安在开高6年的生活中是我们这个优秀的集体影响着我促进我的成长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我的工作感悟不当之处请给予指正一我的工作观首先...

工作感悟(13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