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前夕的感悟

时间:2024.3.19

生日前夕的感悟

大地回暖,春意渐浓。再过一周我就要迎来我18岁的生日。记得有句话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比海更旷阔的是天,比天更旷阔的,是男人的胸怀。”

说实话,真的有一些人做的一些事,我无法去理解。曾经我面对这些不理解,可能会发怒。但现在我想,我需要包容,我要用几乎无敌的姿态,把一切不合我意念的事看做一粒空气中的尘埃。理解,不如包容。

我想我可以包容我的朋友。记得两三年前,我看了一部日本的电影《热血高校》。也许身为中国人,有些人对日本人的一切都嗤之以鼻,但我要说,我被那部电影里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感动着。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芹泽的朋友为了芹泽可以称霸铃兰而去瞒着芹泽绑架了芹泽的对手龙谷的女朋友,被芹泽发现之后狠狠打了一拳。最终在雨中的决战,芹泽打着伞对他大声说:“让我们和他们做个了结吧!”我当时在想,一个会原谅与原谅的人,才是真正有血性的男人吧。

我想我可以包容我的老师。也许这话说起来有些怪,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今,老师与学生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止。从小学的憎恨,到初中的讨厌,到高中……似乎是另一种情感。我不会再去恨老师,甚至让老师生气都感到愧疚。因为以前老师骂我,我都会讨厌老师。我现在想,老师是真的在让我走上他们认为好的路吧。而且,我确实很多次没有完成作业。我要在这方面不断

完善自己。

我想我可以包容我的家人。家人更多的所指是妈妈。将要到十八的我更明白生活的不易与无奈,不会再因为不能从她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而生气。我不再反感她督促我学习,我现在知道,认真学习是一个人对自己负责的表现,我要感谢她,替我做了十多年我本该做的事。

我觉得,我在包容别人的过程中也慢慢学会了理解这回事。


第二篇:论辛亥革命前夕留日中国学生的思想感悟


论辛亥革命前夕留日中国学生的思想感悟

何旭艳

学术月刊 2003.5.

内容提要 留日中国学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扮演了重要角色,留日生涯给他们带来了思想感悟:通过自强增强国力;以西学致强;要塑造“中国魂”;对执政的清政府采取行动。 关键词 日本 中国留学生 思想感悟

作者何旭艳,浙江温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历史

系博士研究生。

近代以来,尽管中国遭遇西方比日本早了十几年,但正如日本人户水宽

人所言:“清人之治国,如居室然,不于其未雨绸缪之,及其敝坏已达极点,又

不毁屋而重构,而维弥补漏,以处,疾风骤雨之来,则漂矣。”①而日本在

明治维新后,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较为迅速地走上了强国之路,这使得日

本的各项制度成了中国青年一代学习的目标。

1896年,中国首批留日学生共13人到达日本,1897年由德国强占胶州

湾开始的瓜分中国狂潮更引起了中国学习现代制度的紧迫感,日本成了一

条更容易被接受的通向西方化的道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指出:“至游学 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

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同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

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②在张之洞等一批具有改革

思想的官员倡导下,东渡留学之风日盛,到1899年,留日的中国学生超过

100人。19xx年以后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出洋留学的政

① 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二卷上册,三联书店19xx年版,第131页。 ② 《张文襄公全集》卷二○三。

·66·

策,出洋留学的学生逐年增加,其中尤以留学日

本的人数增加最快。19xx年留学日本的中国

学生有608人,19xx年1300人,19xx年2400

人,19xx年8000人,19xx年12000人,19xx年

10000人,19xx年30000人①。19xx年以后,由

于废除科举前后的留学高潮中赴日的学生至此

已基本学成回国,加上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更

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立宪运动与革命准备之

中,所以赴日留学的人数有所下降。

这批留日学生归国后,在20世纪初的中国

社会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中国产生

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留学其他国家的学生。辛亥

革命前夕,参与清政府筹备立宪工作的大多是

留日学生,为中国革命奔走呼号的大多也是留

日学生,日本的《平民新闻》19xx年1月27日

曾作过如下报道:“武昌的革命党人大多被逮捕 了,其中大部分是留学日本的青年。因此,中国 政府当局已把东京看成革命党的本部。”②武 昌起义后,各地响应的也主要是留日学生;民国 初期第一代领袖中有相当数量的留日学生,如 南京临时政府成员中,黄兴任陆军总长,蒋作宾 任次长,吕志伊任司法次长,陈锦涛任财政总 长、王鸿猷任次长,王宠惠任外交总长,居正任 内务次长,景秋月任教育次长,马君武任实业次 长,于佑任任交通次长,范源廉任教育次长等。 费正清认为,“可以这样说,‘从1898年到1914 年这段时期,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中国的历史 进程中的重大影响。’”③留日生涯给这批青年 学子的思想带来了什么感悟是值得关注的。 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形势的巨大反差,老 师(中国)和学生(日本)的易位,以及日本人对 中国学生的施恩态度和民族歧视,都深深刺激 了中国留学生,他们认识到决定一个国家国际 地位的首要因素是国家实力,中国只有通过自 强,增强实力,才能在国际格局中争得一席之 地,摆脱屈辱的地位。

历史上的日本人向来是诚心诚意地崇拜和 学习中国的,“日本之文物得自中国者十八 九”④,但经明治维新后,“三十年前,没一事不 和中国一样”的“小小日本”,“那国势就蒸蒸日 上起来了;到了如今不但没有瓜分之祸,并且还 要来瓜分我中国。”⑤而作为老大帝国的中国 非但不能洗清甲午、庚子战争的耻辱,反而在日 俄战争中,“以堂堂中国,被保护于日本”⑥,令 人汗颜。这批学子求学东洋之际,日本正处于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阶段,从江河日下的晚清 社会,突然置身于勃发猛进的日本帝国,对比强 烈,内心的冲击可想而知。湖南青年周家纯在 家信中写道:“自入长崎以来,流连异土,百感交 并,及达东京,益怦怦不能自持者。”看到曾经向 日本传授了大量中国文化的中国,已远远落在 了日本后面,不禁发出了“昔日之师傅,不如今 日之弟子”的感慨⑦。

由于明治政府在国内连年不断地进行军国

主义宣传,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仇视中国、以中 国为敌的社会风潮,随时准备“讨伐中国”的战 争叫嚣弥漫全国。幸德秋水在《帝国主义》一书 中指出,“在对华战争时,日本人的爱国主义空 前极端地发展起来了。他们藐视中国人,骂中

国人软弱无能,还痛恨中国人。而且这些不只

是用言辞来表达;从白发老人直到幼童都对这

四亿人满怀着血腥的敌意。”⑧尤其在甲午中

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人对中国长期存

在的敬仰之情已消失殆尽,中国被视为弱国,日

本国内蔑视中国、肆意侮辱居留日本的中国人

的社会风潮日盛。留学生首当其冲,日本的店

主、房东、车夫任意嘲弄他们;街上的日本的顽

童嘲笑他们的发辫和衣着,称他们为“清国佬”;

·67·

学术月刊 2003.5.

⑧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册,第411页。 周家纯:《致湖南青年劝游学外洋书》,《游学译编》19xx年 第4期。

陈天华:《绝命辞》,《陈天华集》,第237—238页。

陈天华:《警世钟》,《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xx年 版,第61页。

《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 选集》第一卷上册,第387页。

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404页。

石母田正:《辛亥革命与幸德秋水》,载《国外中国近代史 研究》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331页。 《清朝续文献通考·学校十》。

日本的书刊报纸公开刊登对中国的种种野心和

阴谋,毫不忌讳中国人得知。

面对种种刺激,留日学生的民族情绪激发

到了极点,他们悲愤地写道:“我等寄学海外,目

睹外人对我之政策,怆种族之不保,痛神州之陆

沉。”①在日本所遭遇的屈辱,使他们比任何时

候都清醒地意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对祖国

进行改革的迫切性。他们认为列强之所以敢于

抢占瓜分中国,蔑视、讥诮中国人,“无非以吾国

锢守旧学,国势日减而民气不伸,一切大计皆任

政府之因循以坐就澌灭”②。陈天华在《绝命

辞》中更深一步指出,导致一个国家灭亡的首要

因素是国力弱小,“自有可亡之道,岂能怨人之

亡我?”一个强大国家是不可能被他国灭亡的, “吾无可亡之道,彼能亡我乎?”他以当时日本与 朝鲜、日本与英国的关系为例,指出朝鲜之所以 沦为日本的保护国,是因为“自己无实力,而惟 受人拥蔽”,而日本能与英国结为同盟,是因为 两国“势力相等,”可以“互相救援”。可见近代 国家关系是凭借实力来决定的。正因为缺乏实 力,所以日俄战争中,“堂堂中国,被保护于日 本”。至于如何增强中国的实力,陈天华认为锁 国主义也好、收回利权也好,都只是消极方法, 在根本上是救不了中国的,积极的办法是正确 认识自己的弱点,然后“莫如自强,利用外交,更 新国体”,通过“改变国政,开通民智,整理财政, 养成实业人才”,那么十年之后,就能像日本一 样,“经理有人,主权还复,吸收外国资本,以开 发中国文明”③,成为一个强国,在国际交往中 可以以对等的资格与列强结盟,不会受辱。 通过什么方式自强?这是接下来要考虑的

问题。甲午战争中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 国不彻底的西学,为西学致强的实效提供了有 力证明。日本的经验使留日学生更坚定了向日 本学习、以西学致强的信念,他们提出了“学战” 的口号,把留学看成是救国捷径。

近代日本与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极为相 似,都曾长期锁国,但日本习惯于吸收外来养 分,所以自明治维新以来进步很快,学习西方颇 有成效。蔡锷在19xx年曾撰《致湖南士绅书》, 详细叙述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由弱变强的过 程,指出日本强盛的原因“不过纯用西法,而判 断决定,勉强蹈厉,稽合国情已耳。”希望湖南当 权的士绅们向日本学习,实行改革,并认为,“我 湖南一变,则中国随之矣!”④19xx年《大陆》第 七号上写道:“日本学习欧美,故其强同于欧美, 吾若学习欧美如日本,则其强亦必如日本然。” 日本首先给中国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教育的普及,“日本以区区之岛,崛起东亚,究其 自强之要政,莫不推本于国民教育。”⑤明治维 新以来,日本学习西方建立了一套有序又高效 的近代化教育体制,学生入学率一般在95%以 上,大大提高了日本的民族素质。留日学生进 入这些学校学习之后,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日本 教育的近代化远远领先于中国。他们中间有一 种相当普遍的看法,认为要使国家独立富强,必 须“人人有国民之资格,能自立于生存竞争之

世”,而“欲养国民之资格,不可不浚国民之知

识”。所以与洋务派及维新派相比,当时的留日

学生特别强调“学战”,也就是要学习和宣传西

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以为今日言兵

战,言商战,而不归之于学战,是谓导水不自其

本源,必终处于不胜之势,且吾侪学生也,输入

文明与有责焉。”⑥他们把传播西方民主主义

思想作为自己的使命,借留学日本的便利条件,

创办了一系列进步刊物,并把大量日文西学著

作转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19xx年11月创刊

于日本东京的《游学译编》,“专以输入文明,增

益民智为本”;19xx年1月由湖北留日学生在

日本东京创刊的《湖北学生界》,也以“输入东西

之学说,唤起国民之精神”为要旨⑦。梁启超曾

·68·

学术月刊 2003.5.

⑦《湖北学生界开办章程》,《湖北学生界》19xx年第1期。 张继煦:《叙论》,《湖北学生界》19xx年第1期。

刘显志:《论中国教育之主义》,《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 集》第二卷下册,第887页。

《蔡锷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14、18页。 陈天华:《绝命辞》,《陈天华集》,第237—238页。

《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 选集》第一卷上册,第381页。

《劝滇黔人士游学日本启》,《译书汇编》19xx年第6期。 描述道:“青年学子,相率求学海外,而日本以接

境故,赴者尤众。壬寅、癸卯间,译述之业特盛,

定期出版之杂志不下数十种。日本每一新书

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

矣。”①翻译的内容,由过去的自然科学和应用

科学转到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尤其是制度

和政治方面,当时几乎一半翻译书籍与历史和

制度有关,明治时期领袖人物的传记性著作和

政治史的数量极多,另外还有些政治法律方面

的书籍。这些介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活动在

开启民智、制造革命舆论等方面有着卓著的效

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中国民主

革命的进程。

日本尤其注重派遣学生留学欧美,吸收新

知识。1868年明治天皇把“寻求知识于世界” 提到国家基本政策的高度;1871年,明治政府 在颁布的敕谕中指出:“要着眼于宇宙间形势之 变化,学习有用的技能,或者去外国留学进行实 地学习,此乃最需要之事。”②在政府的倡导

下,追求“洋学”蔚然成风。据《明六杂志》报道, 1872年前后公费、自费出国留学的费用,大体 相当于同期政府财政收入的2%。留学生不仅 被派往美国、英国,还被派往法国和德国。留学 的主要专业集中在化学、工学和法学,其次是物 理学、矿山学和“诸种技艺”。这些留学生回国 后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新式人才,他们中产生 了在天文学、化学等方面作出成就的知名学者, 也有载入史册的政界人物。留日学生编写的一 本《日本游学指南》中描述道:“日本维新元勋若 伊藤侯等,其始皆学于外国,吸取其文明,归而 散之其国,遂成今日之富强。近年日本游学外 国者,总计官费自费,年复不少。??其知己国 之不足,而热心以效他国之长若是。以日本今 日,已足介于列强,相与并存,其国人向学,尚如 此之盛。”③明治时代的政府高级领导人几乎 半数亲身周游欧美,考察各国富强之道,效法西 方进行制度改革,很快做出主动的选择。日本 从封闭政策到开放政策的转变经历了15年时 间,就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之 后,作为东亚唯一的近代化国家,国际地位蒸蒸 日上,先是小试锋芒,吞并琉球,侵略朝鲜,1894 年便把战争矛头直接对准中国,19xx年与英国 建立同盟关系,19xx年战胜俄国,后来又陆续 废除了与西方各国间的不平等条约,令人刮目 相看。

日本派遣留学生的积极作用,留日学生给

予了充分肯定,19xx年《游学译编》第六期写 道:“试思日本维新以前亦何以异于我国之今 日,而成功者固为出洋求学之人”;《浙江潮》第 七期则写道:“日本之所以强,日本非能自强也。 有多数之学生,破巨浪,冒惊涛,千辛万苦,万苦 千辛,日夕预备,其所以强日本之原料,逮至归 国而遂有以应用也。”

留日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呼吁中国当政者

重视教育,向日本学习,多办学堂,多派留学生。 20世纪初期,由于国家危亡迫在眉睫,留日学 生对祖国的命运十分忧虑,认为中国已痛失两

次良机: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仅把购买外国器械

当作最好的救国方针,不肯诚心向西方学习;戊

戌变法中一系列仿效西方的新法又很快遭推

翻。现在必须要抓住时机,选择正确的救国方

针,他们认为派遣留学生是当时救国的一条捷

径,提出“惟游学外洋者,为今日救吾国唯一之

方针。”④极力呼吁父老乡亲尽一切努力送年

轻同胞留学,“今日之中国,??其有一线之希

望者,则在于近来留学生日多,风气渐开也。使

由是而日进不已,人皆以爱国为念,刻苦向学,

以救祖国,即10年20年之后,未始不可转危为

安。”⑤这些言论虽对留学的作用有夸大之处,

但他们把留学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是显而易见

的。

·69·

学术月刊 2003.5.

⑤陈天华:《绝命辞》,《陈天华集》,第234页。

《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 选集》第一卷上册,第381页。

《日本游学指南》,第1页,转引自李喜所:《甲午战后五十 年间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及其影响》,《社会科学研究》1997 年第1期。

永井道雄:《近代化与教育》,吉林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第54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第 97页。

一个单纯学习外国、缺乏独立精神的国家

是没有出路的。留日学生也注意到了日本强大

的另一个根本性因素:日本人强烈的民族精神

———“大和魂”,因此中国人也迫切需要确立自 己的“民气”———“中国魂”。

日本学习西方,“从外面看起来,好像是变

了洋人了,却不知他恨洋人的心,比从前还要增

长几倍”①,由于与英国结盟成功以及对两大帝 国中国和俄国的战事大获全胜,加上长期以来

明治政府有意识地进行军国主义思想宣传,20

世纪初期正是日本民众民族自豪感高度膨胀的

时期。日本国民对军人怀有无比崇敬之情,军

人出征时,亲人往往祝他“祈战死”;日本女子因 为爱国很少与外国人结婚;日本的“儿童走卒,

亦莫不以‘大和魂’三字自矜”②。在与中国和 俄国的交战中日本所战必胜,惊动全球,使中国 留学生深信,“关于战阵之事,非民气奋发之已 久,不能决胜于疆场。日本国民之祝出征军人 曰祈战死。盖不独军人勇于战也,必一般社会 之人民有勇敢进行之气,然后一部分军人始有 杀敌致果之功。”③30年前的日本,“其名字曾 不入欧洲人之耳,然由亚东之岛国,一跃而入于 六大强国之林者,非日本政府之力,而其国民夙 抱所谓‘武士道’‘大和魂’者,有任侠敢死之精 神为之也。”④可见御侮不仅需要刀剑,更需要 精神;救亡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民气”。对于 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民气者,所赖以折服外 人而为立国之元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民气盛 者,弥纶磅礴充塞宇宙,足以千万事而有余。民 气衰者,惟怯畏势如病夫,使之应一事而无

成。”中国正处在亡国灭种、生死存亡关头,“非 赖此民气不足以为维持”⑤。这批满怀热情的 青年学子渴望寻找一种精神武器,用来教育人 民、鼓舞人民、组织人民,把整个中华民族的战 斗力量团结和凝聚起来,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经过艰苦的探索,他们终于找到这种精神武器 ———“中国魂”。

呼唤国魂,顿时成为留日学生创办的进步

刊物的重要内容。“中国之国魂安在乎?”“吾中 国国民之魂安在乎?”“国魂乎!盍归来乎!”之 类的悲怆呼唤充塞报刊;“国民新灵魂”、“大群 主义”、“祖国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 口号在进步刊物上到处可见。尽管留学生们所 说的“国魂”内容有些芜杂,有冒险魂、宗教魂、 武士魂、游侠魂、平民魂等,但从本质上来说, “国魂”包括了三层含义:

第一,要有强烈的爱国心。在新形势下,

“国魂”的提出突出了以救亡为中心、要求民族 独立的爱国主义传统。“夫未有国民不自爱其 国,而国乃能存者也;夫未有国民脑质中无一点 国魂在,而爱国心能发达者也。”⑥所以要救 国,就必须要做到“举国之人皆有‘我即国,国即 我’之理想,深入于脑中,牢固而不可拔”,要有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非外人所得而干涉也” 的精神和气魄⑦。

第二,要有民族凝聚力、团结力。当时中国 存在着严重的地方观念和分散主义,甚至在留 学生中也存在着“省界之分”和“以省成群”现

象,连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无团体”、“无团结

力”,缺乏真正的爱国心。这种地方分散主义带

来的直接后果是,“本部十八省,则分如十八小

国。而对于他国他种,则世方小康,而遽言大

同。人方竞争于种族主义、国家主义,而己反持

世界主义、同化主义。本国之主权,任他人攘夺

之;本国之同胞,任他人奴隶之;本国之领土,任

他人侵占之。严于省界、府界、州界,而不知国

界。是诚所谓列强不能瓜分我,而我自瓜分者

也。”⑧在生存竞争剧烈的世界潮流中,中国人

如果不能集中群策群力成一个大团体,很难立

足。因此,留日学生急切地提出要“铲除此劣根

性,以团结四百兆同胞成一大团体”,主张“人人

·70·

学术月刊 2003.5.

⑧吕志伊:《论国民保存国土之法》,《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 选集》第二卷下册,第829页。

《国魂篇》,《浙江潮》19xx年第1期。

⑦ 《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辛亥革命前十年 时论选集》第一卷上册,第463、466页。

⑤ 张耀曾:《云南之民气》,《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 二卷下册,第837页。

《蔡锷集》,第20页。

陈天华:《警世钟》,《陈天华集》,第83页。

心忧国之心,人人事忧国之事,脑电所达,目炬

所照,但有国界,不有省界”①,要向日本人学

习,用“统一力”、“爱国心”来铸造“中国魂”。

第三,要有尚武精神。蔡锷1902以奋翮生

的笔名在横滨的《新民丛报》上发表长篇政论文

章《军国民篇》,指出“日本之武士道,日本之国

魂也。”“日人有言曰:军者,国民之负债也。军

人之智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领,不独限之

从戎者,凡全国国民皆宜具有之。呜呼!此日

本之所以独获为亚洲之独立国也欤。??‘大

和魂’者,日本尚武精神之谓也。”日本国民具有

这种全民尚武精神,所以这个面积不及中国四

川一省、交通不便、财力匮乏的东邻小国“能出

精兵五十万,拥舰队二十五万吨,得以睥睨东

洋”。相比之下,蔡锷认为中国人自古尚文不尚

武,好利不好战,在异族入侵面前屡战屡败,“故 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国魂者,国家建 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其于国民之 关系也,如战阵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针, 如枪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②当时有相当 一部分留日学生与蔡锷有相同看法,纷纷提出 要铸造“军人魂”、“武士魂”,提倡军国民精神, 要求国民增强体魄,严守纪律,同仇敌忾。 在日本所受的教育、训练、经历,所感受到 的文化反差以及清政府极力遏制他们的爱国热 情,这一切最终酿成了留日学生在感情上乃至 行动上转向立宪或革命,形成为对清政府的巨 大威胁,并最终使它崩溃。

20世纪初的留日热潮是在清政府大张旗

鼓的宣传、鼓动下进行的,按着清政府的既定目 标,派遣留学生无非是培养各类西式人才,作为 摇摇欲坠的清政权的支柱。留学生中固然产生 了不少为清政府服务的半中半西的“洋务人 才”,但大多数却扮演了“掘墓人”的角色,成为 “革命”的鼓吹者和发难者。其中缘故,除了清 王朝本身已经病入膏肓、毫无令人眷恋之处以 外,近代日本的强国之路,无疑为他们提供了精 神上的向往。许多青年到达日本后,对帝国主 义加紧侵略东方的严重局势和中国当时所处的 地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日本国势日强的事实 又给了他们很大的刺激,更加迫切地要求救亡 自强。他们认定必须对现存的清王朝有所改 变,中国才能走上自强的道路。要么学习日本 使之改造成君主立宪制,要么干脆推翻它,按照 这两种态度,留日学生从政治倾向上可分为立 宪派与革命派。最初他们中间以立宪派居多, 但随着国内民族危机的加深和革命声势日涨, 革命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流。19xx年的拒俄事 件,在留日学生革命思想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 的转折点,他们认为这就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嚆 矢,中国亡国的惨祸就要到来了。日益深重的 民族危机,使许多人深深地感到,只从事西方文 化的学习和宣传,对挽救当前的民族危机来说, 未免远水救不了近火。由于国内政治黑暗,当 时很多国内民主革命的知名人士汇集日本,以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留日学生中进 行的宣传鼓动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就起了巨大 的作用。孙中山描述当时的情形说:“国势危 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心,

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时适各省派留学生至

日本之初,而赴东求学之士,类多头脑新洁,志

气不凡,对于革命理想感受极速,转瞬成为风

气,故其时东京留学界之思想言论,皆集中于革

命问题。”③大多数留日学生对清政府的不满

之情上升为痛恨仇视,他们果敢地走向封建统

治阶级的对立面,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

(责任编辑:谢宝耿)

·71·

学术月刊 2003.5.

③《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第199—200页。 《蔡锷集》,第20、36页。

《非省界》,《浙江潮》19xx年第3期。

更多相关推荐:
生日感悟

生日感悟人到中年每个生日都是一次生命的积淀岁月沧老了我们的容颜却让我们对时光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童年时我们盼望着长大年轻时我们怀揣着梦想努力上进人到中年功利之心逐渐淡去才发现一切都是浮云曾经以为只要我们达到某个目...

生日的感触

生日的感触今天是我的生日每逢生日之时感触颇多之日记忆里我真正意义上过的生日没几次也可能在久远的年代里过的被我淡忘了我也习惯了不过生日只是每到生日的这天心底总会有那么一点点的失落我不喜欢张扬我一直都很低调我只想这...

生日感悟。[1]

gtgtgtgtgtPreface我一直以为数日子的人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痛苦的煎熬或是无力的挣扎可是有时候我就做了这种人可是现在才明白我是这样一个数日子数到愚昧的人那么快就已经过了一年了又是一个生日却再也没有...

生日感悟

生日感悟我的人生已度过三十四个春秋教育生涯也有十多年了但真正读懂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用全部的爱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心灵的密码用学识人格喂养孩子乐观和健全人格提升孩子梦想的台阶是在三年前教了还不到一年16个未满11岁的...

生日感悟

前天是我的38岁生日,上午收到许多朋友发的生日短信。记得小的时候,每到生日这天,妈妈都给我煮一个鸡蛋,当兵以后,就不要妈妈煮鸡蛋了。参加工作后,好像又把自己的生日忘了,只有妈妈依然记得,还是煮一个鸡蛋祝我生日快…

六十岁的生日感悟

六十岁的生日感悟开栏的话经过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中国百姓开始关注和追求健康你在任何时候到任何一个地方不论是中心城市还是边陲小镇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人们在晨练老干部同样如此他们热爱运动渴望健康其实...

四十岁生日感悟

生日感悟今天是我的40岁生日都说四十不惑的确到了今天才开始渐渐解开生活的疑惑刚才细读了我前年写的人生感悟惑抑或不惑此时看来感悟更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实生活需要偶尔停下来细数一下自己走过的路这样才知道自己幸运地...

十四岁生日的感想

十四岁生日的感想初二12班孙静当十四支在我面前点燃时我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之快因为我已经十四岁了这一切仿佛一场梦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就如昨天刚发生的一样曾几何时十四是多么的遥不可及而如今十四已成为我的称号看...

我的生日感言

我的生日感言老实说我没想过要为生日写点什么我喜欢平淡的温馨实实在在的日子不是那么注重生日的形式再说古时候有个风俗老人在世晚辈是不可以举办生日活动的那样叫做犯上以前也从未对生日做过特别的什么纪念但是每年的今天都会...

写给儿子的六岁生日感言

写给儿子的六岁生日感言20xx12192305亲爱的宝贝今天你六岁了祝你生日快乐天天开心健康幸福与你常在睿睿总希望你快高长大希望你独立自主但妈妈内心是矛盾的因为你的渐渐长大代表将不再依赖父母妈妈知道必须要克服这...

生日感悟 20xx

生日感悟20xx1261113生日从未曾想怎样去过而今天我却想独自回味转瞬四十二载默默回首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难以言表少不更事的日子如缓缓流淌的小溪奔流者记载着对长大的憧憬和期盼也夹杂这自卑而造就的苦涩不肯低头不愿...

享受成长—生日感悟

享受成长生日感悟我拿出了作业标上日期正准备写仔细一看这串数字怎么那么熟悉啊今天是我的生日这段时间一直没注意竟然忘了这么重要的日子看来生日是过不了了不过幸好还有一个许愿的机会这样可贵的机会每个人都会把握住的虽然不...

生日的感悟(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