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

时间:2024.4.13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班级

学号

姓名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一点看法及体会

成王败寇、“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逻辑支配了中国至少几千年,以暴易暴、循环往复的历史从未改变过。跳不出兴亡盛衰的“周期率”病根在于一元化的无限权力主导了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于从上到下解不开帝王崇拜的死结,在于成千上万知识分子对权力的依附性,没有独立性。追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没有成为大多数知识分子的第一需要,人们总是绕着皇帝的餐桌转,日夜企求成为权贵的座上客,至少要分一杯残羹冷炙,梦想有朝一日被选中,入宫或入阁做个幕僚的大有人在。不要人格,不讲道义,寡廉鲜耻,贪得无厌,而且总是能为自己的无耻行径找到美丽的说辞。以动听的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包装自己,惟一缺少的就是独立精神。当今时代,这种现象依旧屡见不鲜,依旧存在着各种形形色色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阿谀奉承不择手段。读史书也好,看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也好,总是会因为那些人而义愤填膺。古往今来,变的是朝代的更迭,不变的是人对权力金钱物质的欲望。以史为鉴,真心希望自己能游离于世俗之外,做一个清闲自在的文人雅士,摒弃世界的喧嚣,追求宁静的内心!可是回归现实,这一切显得十分不理智。有时会想,古人像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会不会像我现在如此的迷茫,会不会已经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的身心?还是多读些书吧,祈祷自己能尽快找到真心热爱并愿意付出一生的事业!

个人对这门学科的小建议

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进程,所以我觉得要多结合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可以发现清政府许多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结合社会的意识形态去分析,可以把例如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的历史事件处理处一条清晰的思维线。更有条理的讲授历史内容!还有可以教我们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方法,让我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更多的能让我们学到对待历史应该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客观态度!

浅谈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

----维新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及其影响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历史是经验、教训、借鉴,是过去的沉 淀,是未来的导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教你 融会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是进步的信心。显而易见,学 习历史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较明治维新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对当今时代所提倡的诸多方面的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为我们现在的改革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并尽力去规避改革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实现最为有效的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对比分析;影响;借鉴

【正文】前言:在比较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前,首先我们有必要对这两个事件进行基本的了解,譬如对这两件事的历史背景,成因,改革制度,发起阶级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近代以来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是有着密切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在法律文化的形成上两者也产生过密切的联系与影响,两国间也具有一定较为相似的法律文化渊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两国在面临着几乎相同的国际环境下,都选择了变法图强。1868年2月,明治天皇向法、英、荷等国公使宣布立志开国进取,革除旧习,广求知识于世界,从此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全面吸收西方文明,建设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中国清政府在看到日本通过变法成功走上了强国的道路后,在明治维新过后30年,中国的改良派仿效实行了戊戌变法,目的不仅包括建立贤达法律体制,并且季候改革封建政治体制。通过变法,日本从一个封建岛国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而中国却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当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的。因此,通国比较分析两者的异同,才能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并为我国现代法制建设与改革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一、近代中国和日本采取变法的环境背景

(一)中国清政府采取变法的环境背景

19世纪中叶,中国的封建统治岌岌可危,经济日益衰退,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则凭借这些条约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外国资本的侵入,逐步破坏了中国数千年来牢不可摧的自然经济基础,刺激了早已经萌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最重要的法律《大清律例》年久失修,不和适宜。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被迫收起一向鼓吹的宗族之法不可变的论调,下令变法图强。中日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康有为,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反对帝国主义的侵掠,主张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他们不满意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主张实行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掀起了改良主义思想运动;他们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并进一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在他们

的改良主义思想中,主张实行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早期改良主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中明确提出了以日本为师的口号,目的就是为了仿效日本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二)日本的明治政府采取变法的原因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二、中日改革制度的对比分析

(一)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相似之处

1.时间相近。均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

2.历史背景相近。均在西方势力的冲击下和对外国列强的恐惧中被迫打开国门。

3.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和社会基础相同。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领导人都是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改革派。

4.目标和措施相同。两者都是通过朝廷自上而下发布命令来推行改革,以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5.经济制度上。两者同为封建主义国家,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二)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的不同之处

1.从社会政治结构来看。日本是一个以幕潘体制为基本框架的封建领主制国家。德川幕府有260多个番,各自都有自己世袭的军政大权,潜伏着对抗幕府而独立经营的离心力和独立性,从而削弱了中央的权利,分化了封建势力;而中国,自秦始皇以来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完善的、超稳定的封建地主制国家,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形成了一个密布的封建罗网,不可能形成日本那样的离心力和独立性,不可能出现像日本西南强潘那样有实力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方政府。

2.从经济结果上来看。日本的土地制度是欧洲庄园领主制,地权的分配权利是自上而下的幕潘领主制,即幕府将军——潘主——武士或小农,小农对领主有人身依附关系。此外,日本的小农、耕和织是分离的。因此,商品经济较容易发展,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容易解体。而中国的地主制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小农经济,农民对地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中国的小农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即耕与织紧密结合,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市场,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

3.从参加维新的社会力量来看。参加明治维新的社会力量十分广泛,包括原属统治阶级后因生活困苦而对封建领主不满的中下级武士,集地主、商人、和资本家

三位一体受封建主剥削和压迫的富有阶层——毫农毫商,以及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这些加起来占当时日本全国人口的80%以上,形成了强大的反封建斗争的统一战线。而中国维新派主要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少数官僚、士大夫和部分洋务派官僚。中国当时的下层知识分子只给予了舆论上的支持,且维新派对农民的力量也关注较少。

4.从采取的手段和步骤来看。日本维新志士提出了“尊王攮夷”的口号,首先控制了西南强潘,建立了打倒幕府的武装力量,并以天皇的名义宣告“王政复古”,命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经过一年多的武装较量,才彻底消灭了幕府的武装力量,建立起了以天皇为首的,以维新派下级武士为领导核心的,代表资产季节和地主利益的新政权。而中国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却始终没有取得政权,他们没有实力也不愿意以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权,总是希望通过皇帝改革管制,和平取得政权。

5.从实现维新的客观形势来看。明治维新前夕,德川幕府统治处于内外交困、遥遥欲坠、分崩离析的严重危机当中,各种矛盾尖锐化,农民、市民起义不断,国内革命时机已经成熟。维新派及时抓住时机,用武力推翻了德川幕府统治,建立了新政权。而中国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数次农民起义被镇压后,下层群众的斗争矛盾主要指向洋教。掌握清朝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妥协投降,对内勾结汉族军阀官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清政府的统治得到了暂时的巩固,尚未产生严重的统治危机,推翻旧政权的时机尚未成熟。

6.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时,保守势力已苟延残喘,幕府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以下级武士为领导核心的维新势力,在“尊王攮夷”口号的召唤下,以西南强潘为基地,团结了商人、手工工场主、豪农豪商以及广大的农民和市民,组成了强大的倒慕维新阵营。而中国的守旧势力远远强于维新势力,并以垂帘听政,幕后掌握最高权利的慈禧太后为后盾,形成了以控制中央和地方军政大全的大官僚大贵族,以及因维新而危及其切身利益而反对维新的大小官吏、绿营军官、旗人等组成的强大的反革新保守阵营。而以没有权利的资产阶级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的维新势力,仅依靠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及联合少数帝党官吏。他们既无政权,也无兵权和财权,更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甚至连一些资产阶级,商人也漠不关心。在这种情况下,维新变法必然是死路一条。

以上所列,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理由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差异,有必要从中日两国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心理、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认识态度、采取的文化政策做一番比较。

1.对近代西方文化的认识方面。封建社会后期,尽管中日两国都采取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但西方近代文明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中国在明朝末期,曾出现过介绍西方文化的趋势,但在以后中国对外国世界却充耳不闻,茫然不知。而日本自1543年开始与西方接触后,便一直连续不断地,积极主动地探求西方文

化,形成了规模浩大的摄取西方文化的潮流。西方文化的引入引起了日本人的极大兴趣,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望,开阔了日本人的视野,触发了日本人否定传统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树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并使日本人的世界观开始发生了变化——从东方礼制文化转向西方近代文化。从两国现代化的起点看,日本现代化的启动比中国早80年,这正是两国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对文化纲领的认识方面。18世纪后,中日两国被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在吸收近代西方文化,推行进代化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分别提出了“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口号,这逐渐成为了当时中日两国的文化纲领。中国的“中体西用”,有一整套理性形态的纲常名教的观念和信仰,而与西方的自由、民权、科技、商业等观念、思想不一样。“和魂洋才”是从日本幕府时代提出的,日本以本土精神接受,吸取了儒学,但由于没有中国儒学“大经大法”的严格约束,反而可以更自由地发展起经验论和实用性,去适应和接受从科技到工商等各种现代西方的观念、制度和思想。

3.对文化政策的认识方面。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以儒家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传统占据意识形态的支配性地位,束缚着中国的知识分子,成为因循守旧的保守理论。18世纪开始,中日两国对待西方文化的政策是反方向的:中国是从开放到闭关,日本是从闭关到开放。即使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也没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被打败的原因,对西方文明一无所知,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当成“奇技淫巧”更谈不上像日本那样学习西方文化当成一种国策来实行。

综上,中国的维新变法的失败与明知维新的成功存在着其历史必然性,究根到底最重要的差别在于中日两国对西方制度的认识及学习的差别。

三、影响:中国的维新变法失败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等诸多原因,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对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的强国。中国也试图效法,才出现了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当然 对亚洲的影响就是后来出现的军国主义了,开始走向对外的侵略扩张的道路,对周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利益上的侵害,对当时周边国家利益以及人民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同时辩证来看。两次维新运动对周边国家都有启蒙的作用,让周边国家反思应该用何种方式适应自己的国家来进行变法图强!

四、启示和借鉴

首先,在面对异域文化的激烈挑战时,我们要采取冷静的态度来对待,要看清这种文化是否比固有的文化先进,如果先进,就应虚心地学习。最忌讳的态度是居高临下,不愿承认自己的落后,在捍卫传统文化的名义下,采取封闭排外的心态,缺乏文化危机感,依然故我。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后,虽然已有一部分开明人士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落后于西方的地方,但从总体上看,朝野上下并没有就学习西方文化的问题达成共识,因此,洋务运动的向西方学习是消极的、片面的。而日本民族是一个通过不断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来实现现代话法制的范例,从历史上,日本民族早期主要是吸收中国文化,把高度发

展的中国古代文化作为吸收的主要对象。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化逐渐传入,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人们开始崇拜西方文化,鄙视东方文化.日本在面对外来文化挑战时,产生了文化危机意识,迅速警醒,承认自己的落后,并随即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其次,在承认西方文化先进性的前提下,怎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也好,东方文化也罢,只要是比自己先进的,我们都应放弃成见,抱着一种冷静的、积极的态度吸收它、消化它,为己所用,这也是我们今天对待外来文化的应有态度。

参考文献

1陈根发:《当代日本法学思潮和流派》,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2何勤华,王立民:《法律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3张晋潘《中华法系的回顾与前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肖传国《近代西方文化于日本明治宪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 5李青:《洋务派法律思想与实践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6何勤华《法的移植和法的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7华夏《日本的法律继受与法律文化变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8何勤华 贺卫方《西方法律史》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9何勤华《外国法律史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0沈国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11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1.

12孙承.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13金孚.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4胡世庆,张品光.中国文化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王晓秋,尚小明.戊戌变法与清末维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5魏常海.日本文化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20xx年5月9日 申胜军


第二篇: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比较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

春秋改革  

①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②内容为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

③特点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战国变法  

①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完成统一;

②内容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③特点为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春秋、战国改革变法的评价与比较  

1、背景、目的的相似性:

背景: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的: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求得生存,进而成为霸主。

2、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

战国变法是在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的,且更加彻底。春秋改革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战国变法则瓦解了宗法贵族政治,确立了封建制。政治上,改革旧的世卿世禄制度,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改革成效的不断深化:

春秋改革成效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战国变法使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比较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不同点

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答: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③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④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

⑤性质相同: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

③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

④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

⑤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

(2)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穆罕默德·阿里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有何相同之处?  

目的相同:都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创办方式相同:都采取官办方法。

内容相同:都是先重点建立军事工业,后又建立一些民用工业。

作用相同: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中国的洋务运动比较  

相似点

①改革性质的一致性,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

②两者在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等方面相似。

③原因和目的方面相似:地处亚非的中国和埃及面临着共同的使命,即富国强兵,都希望通过改革“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两国都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工业:基于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而在军事工业发展过程中又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又出路。

⑤两者在改革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阻力: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是由地方实力派推动进行,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

不同点:

背景:阿--三大政治集团争权夺利,社会动荡不安

洋--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力量强大

目的:阿--称霸、扩展中东地区

洋--镇压农民起义

内容:阿--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积极扩张

洋——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

影响:阿--获得民族独立

洋--未挽救民族危机

阿里工业方面的改革和中国的洋务运动为什么都先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后又发展民用工业?  

①基于两国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背景,必须首先壮大军事力量,才能巩固统治。

②在发展军事工业过程中都遇到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发展民用工业才会有出路。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俄国农奴制改革比较

相同:  

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领导者: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的改革。  

结果: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不同:  

性质: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所以其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  

结果:阿里改革失败;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

   

彼得一世改革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比较

相同

起因: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欧的影响

主观目的:为了巩固沙皇统治,富国强兵

结果:有利于俄国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 的发展

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

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

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①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也越来越不满;农民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②领导力量上,日本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用武力推翻幕府守旧势力,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上,日本明治维新发生时。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一方面正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另一方面正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戊戌变法发生时,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④结果不同:一败一成。

   

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
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  

③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⑤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  

①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②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③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④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相同点:  

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  

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  

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⑤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  

⑥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  

①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②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  

③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④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⑤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⑥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1861年改革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①所处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②国内背景相同: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为农奴制,日本为幕府统治;③方式相同: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④主观目的相同:都存在、保留和维护了君主及其统治;⑤客观效果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⑥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⑦结果相同:都成功了,但都保留了不少的封建残余且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尤其是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不同之处:①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俄国没有遭受外国的侵略,日本则受到了外国的侵略;②清除障碍的激烈程度不同:日本要激烈一些,爆发了推翻幕府的武装斗争;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国力发展超过俄国,成为亚洲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比较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面临内忧外局势。

结果相同:都缓解了危机,巩固统治。

不同点

根本目的不同:苏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美国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主义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改革。

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以市场调节为主;后者是实行国 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侧重点不同:前者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后者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相同点: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因为,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指导;苏联以戈尔巴乔夫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苏联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  

   

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三次改革成功的原因:  

一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二是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认识:  

三次改革各有特点,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市场化。  

   

社会主义改革比较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场改革的背景。改革主要针对哪些问题而展开。试从经济、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分析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题目规定的时间是“50年代中期以来”,空间是“欧亚社会主义国家”。要注意对改革背景和改革内容作出概括,对教材叙述的内容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归类。最后一问要抓住试题设问要点再现史实,联系结果进行思考并通过比较的方式组织答案。  

【答案】  

(1)背景:  

①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悬殊较大。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③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忽略特殊国情,产生消极影响,前进步履维艰。  

(2)内容:  

①强调国家主权独立。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中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提倡和平共处。  

②改革经济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涉。典型事例是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3)中苏改革成败原因  

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时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时刻警惕和打击西方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发展,人民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苏联长期脱离实际,受教条主义影响,不能很好地对外开放和借鉴学习资本主义的长处,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西方和平演变进行有效的反渗透,而经济因改革失败而衰退,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4)启示:  

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选择并完善建设道路。  

②坚强有力的集体领导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20世纪不同类型的改革模式  

问题:“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  

(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回答:  

(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认识: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更多相关推荐:
日本明治维新经典习题

日本明治维新洋务运功维新变法经典习题材料一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还兴办了新式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后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

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1内部危机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的发展新兴和强烈要求改变日本现状深受封建剥削的和不断起义2外来危机年舰队入侵日本随后迫使日本签订日本关闭的国门被打开幕府统治危机更加严重二武装倒幕1领导力量和2时间...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摘要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

明治维新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一课标要求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教材梳理一幕府统治的危机内忧结合教材第一个标题及93至94页第二个标题后半部分内容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方面概括幕府统治面临那些危机深化探究材料一日本社会的...

日本明治维新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一德川幕府的统治1建立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2表现1政治上幕府统治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将军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必须听命于...

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在100多年前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面临着沦为西方列强殖民地的危险面临着亡国灭种危险的中日两国在危机面前各自发起了一场自强运动来避免国家灭亡中国发起了一场名为洋务运...

明治维新的经过以及对日本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经过以及对日本的影响一明治维新产生的原因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启示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启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班田育洋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第三小组组员分工如下图片及视频材料收集汪飞文字材料收集张明敏瞿美君张诗陶PPT制作朱衡天文字材料的整理与归纳张佳玉感悟与反思朱昌刘田欣汪曼张明敏瞿美君审核与修改张诗陶汇报韩晗...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王科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号20xx301550120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

日本明治维新笔记

表现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川教版

日本明治维新12

明治维新口号(4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