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4.14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丧”“以”“而”“其”等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2、掌握“惟(唯)??是??”这一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3、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

4、分析文中虚词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点难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成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祭文,主要是以情动人,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作者韩愈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了对英年早逝的爱侄韩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创作上实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之佳作。对此文只有反复“读”才能揣摩语言应用的妙处,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及文言句式特点,才能理解本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的写作特色,才能体会到作者沉浮宦海的慨叹。

【课程导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一、作者、写作背景、文章评价和文体特点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二、阅读讲析

阅读并理解课文。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一)第一部分诵读讲析

1、文章前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格式。“年月日”是一种省略具体时间的写法,古人在拟草稿时经常如此,一般待誊抄正文时补上。

2、孤苦相依,身负重任

少孤——失怙——零丁孤苦——形单影只——从嫂——与汝——未尝一日相离

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3、三会、三别

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二十九岁居住汴州

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

4、思考并讨论:

(1)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2)在这两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二)第二部分诵读讲析

1、该死的没死,不该死的死了——抱憾不已

2、对噩耗的疑惑

3、“我”不久于人世,担心孩子:年轻强壮的不可保,小孩子更难保

4、思考并讨论: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6、7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2)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连用三个“乎”字,强化了反问、质疑的语气。

三个“也”字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五个“矣”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

(三)第三部分诵读讲析

1、后事安排

2

3

吊慰家属,改葬,事事不忘

祭奠亡灵 行负神明,追悔莫及

抚孤成立,余年之愿

(四)总结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情感分析(思考并讨论):

1、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4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2、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情的?

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地叙事,而是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3、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5自然段。

4、文章以情感人,文中那些语句集中表现什么情感?试以四字句概括

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

四、知识点巩固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

(1)丧之七日 sàng .

(2)终丧而取 sāng .

2、虚词辨析

(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

(2)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3)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 .

(4)汝殁以六月二日 .

(5)使者妄称以应之乎 .

(6)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

(7)其信然邪?其梦邪? ..

(8)其能久存乎? .

(9)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

3、文言句式辨析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

(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五、拓展:诸葛亮吊周瑜

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

六、作业

1、完成《祭十二郎文》评测练习。

2、自读《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理解诗中的情意。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浦,三年不见兮使我心苦。采蕨于山,缗鱼于渊。我徂京师,不远其还。


第二篇: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

教学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设计

一、 导语

《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周国平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在,而你却不在了?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种场景多么残酷。妞妞出生后不久就被诊断患有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的她度过了短促的一岁半时间。对于作者来说,妞妞的故事是他生命中最美丽也最悲惨的故事,至情至性的周国平用他的笔留住了和妞妞相处的五百六十二个日日夜夜,写下了《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而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残酷的事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是这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也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前人读罢此文的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二、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

一 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文体介绍:

1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 , 抒发悲伤情感 , 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五、分析课文: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悼念十二郎。

2、那为什么要写到自己的身世?

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感情,为下文抒发自己对十二郎的深深思念之情打下基础。

2

3、韩愈和十二郎之间的感情深厚到怎样的程度?

虽为叔侄关系,实为兄弟情谊。

4、第二段中有一个动人的细节,你认为是什么是?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 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5、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别三会。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往事历历在目,记忆之深是因两人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同时也是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6、第四段韩愈写到诸兄之死,他们都是“康强而早世”的,作者写这些有何作用?

烘托自己内心悲痛之甚。诸兄死去已令人悲痛不已,在人丁不盛的情况下,十二郎的死更令人悲伤不已,感到绝望。

7、第五段中,用到了很多文言虚词,大家找一找并说说他们在传情达意上有怎样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十二郎夭亡的事实,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接着将“也”与“乎”连用,表明作者对十二郎的早死的质疑,不愿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整个句群用的是假设语气。

“未可以为信也”的“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紧接着的两个“也”连用:表假设;最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清醒地明白,眼前这一切是事实。 接下的三个“矣”:表明自己的不解与迷惑,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天道难测,神机难明,天理不可推究,人的寿命难以预知。

这样连接不断的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从而增强作品的感人力量;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

8、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9、最后三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替他处理家务后事;反复表现愧疚之意、丧侄之痛;替他教子养女。

10、文章结尾“言有穷而情不可终”,结合全文来看韩愈究竟有哪些感情?

白居易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世间少有的哀情 ——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衷后辈孤 苦;疚丧葬难周。

11、作者抒发的以上这些情感是蕴含在文中的,大家不妨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本文抒情的段落有 2、 5、 10、 11自然段,标志性词语为段首“呜呼”。

12、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

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3

13、十二郎远殁它乡,文章却以“汝”“吾”相称,如对谈面泣,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

这是一个难点,需要细读体会,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吾相称,像是与侄儿对谈面语,异常真切。开篇一个“告”宇,让人感到全文都是向十二郎当面诉说,而亡者也正侧耳倾听;叙家常琐事如与久别的侄儿共忆往事;推测十二郎死的日期又像是叔侄二人共同核对;安排十二郎身后事犹如共同商量,抚背安慰;说起心中的惶惑,不时发出感问,真恨不得十二郎当面给予回应,听着二人说话,我们很容易感受叔侄情深,感受作者的悲感。如果十二郎有知,也一定会与作者一起捶胸顿足,恸哭不止的。难怪本文被称为“至情”之作而千古传诵。

14、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云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 (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我自今年来,苍苍者欲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欲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15、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家境叙述中抒发悲愤的?

同桌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写这篇祭文的目的不在称颂死者,而在于倾吐自己的至痛之情。他紧紧围绕着叔侄间生离死别这个中心,选取那些值得怀念、忧戚,或感到遗憾的生活琐事,写来如叙家常,但却充满着生活气息,让人深感真实、可信。作者又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在典型事件的叙述中,侧重抒写自己的无比哀痛之情,他以痛惜、遗憾、内疚之情来叙事,叙事中处处含情,使得叙事、抒情水乳交融。作者又充分运用第一人称的方便,尽情地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倾注到叙事之中,写得如泣如诉。

16、提问: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族成员。然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庭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

六、总结、扩展

本文能将诚挚的抒情与日常琐事的叙述紧密融合在一起,深切地表达出对亡故亲人的悼念和对人生浮沉离合的无限感叹,作者贴切、生动地切情、切“境”。作者在人的情感活动中,情至笔随,表达的情感世界微妙深奥。从而使文章收到了情文并生的最佳效果。本文的语汇和语言现象非常丰富。我们应将诵读、理解与识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文言语汇,形成迁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

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以下的特色:

(1)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在于称颂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寄托自己的哀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骨肉亲情关系。作者和老成,名为叔侄,情同手足,

(3)边诉边泣的语言形式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示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总结、扩展

[总结] 叙事与抒情相互融合,是许多古代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除本文外,已选人第二册读本的《祭妹文》和选人第三册读本的《指南最后序,都有这一特点。课外阅读这两篇文章,加深对融抒情于叙事、在叙事中抒情这一表现手法的认识。

[扩展] 与袁石浦 (明)陶望龄

天下有二等自在人,一大睡者,二大醒者。惟梦魇未觉人,谓睡着则已欲醒,谓醒则正在梦境,如号谵呓,纯是苦趣。仆,梦魇者也。足下虽振其手,摇其足,来肯霍然寤也,欲自在得耶?忆侍雅论时,觉身心时时有益。自远胜友,转复茫然。虽自鞭策,较往日已加紧切,而愈求愈远,不自知其入于支配艰僻之内。此古人所以愿亲近善知识,以为甚于衣食父母也。长安如弈棋,世路艰难矣,叹叹。

[赏析提示] 在这个小文段中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能理解他吗?

(四)布置作业

1.读课后《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理解诗中的情意。

2.完成课后作业和随堂练习。

(板书)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① 叔侄情深

抱憾终生

信然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其梦邪

耿兰之报

② 信然矣

理不可推,寿不可知

己身

死因 冀孩提成立

③ 改 葬

5

更多相关推荐: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一导语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周国平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周2课时主备张荣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主备人张荣辅备人张沛季虹李群司磊李华张玉娟朱晓娟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应抓住一个情字梳理层次脉络强调预习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加深理解从而学...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韩愈教学目标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分析感悟作者的丰富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对作者复杂情感的分析把握教法引导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白居易有语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每一篇感人心弦的文章中都流淌着作者的情感之...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教学参考09221330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

祭十二郎文教案精品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2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感情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文章情感理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中国古代...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内容附图。

《祭十二郎文》逐字逐句的翻译

祭十二郎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呜呼吾少孤...

祭十二郎文句式及词语

一古今异义1古离开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2古任何一年的第二年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3古松动今立场不坚定二词类活用12345四特殊句式1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2吾又罢去被动句3汝从吾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4未可以为...

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

祭十二郎文教学反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