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评课和听课体会

时间:2024.4.21

《掌声》评课

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感触颇多。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陈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情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鼓励。 这节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1、课文导入轻松自然

本课的导入是整堂课的第一个闪光点。在课堂伊始,教师并没有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而是用了鼓励暗示性语言引导学生:“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们用什么方式欢迎?”“老师有些紧张,希望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掌声可以表示欢迎,表示鼓励,有许多作用。”短短的三句话就引入课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题,把学生轻松地带入课中。

2、紧扣关键点,突出内涵

所谓关键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关键点”是“同学们的两次掌声”。陈老师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的两次掌声给小英的鼓励和赞扬,给小英带来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声”的内涵。

3、正确把握课文重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这堂课在教学安排上教师没有循规蹈矩地依照事情的发展按部就班。主要抓住"掌声"进行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教师先引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在朗读中,学生体会出小英孤独、寂寞、自卑的情感。接下来教师引出了第五自然段,通过让学生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小英快乐的情感。虽然教师没有刻意把两段进行对比,但学生已经在心里对比出前后两次情感的巨大差异。这样,学生当然很容易找出是两次掌声使小英产生了变化,但学生这时真正感受到的是掌声对一个残疾人产生的作用是非常惊人的。在这样一个隐形的对比当中,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听课的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掌声》听课体会

今天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掌声》。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文章的语言虽然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堂课方老师从“用掌声欢迎听课的老师”、“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一次掌声”和板书课题“掌声”二字入手,先使学生对掌声有了粗浅的认识,再步入课文让学生自由读文,初步感受文本,在解决字词之后,随之探讨英子给你留下的印象,学生回答小英刚开始的时候忧郁,后来变得开朗。老师立即抓住这个文本的关键对文本进行精心的剪裁:抓住开始的“忧郁”、后来的“开朗”以及衔接二者之间的纽带——“掌声故事”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对比中发现小英前后的变化,在读中产生对小英前后行为举止发生巨大变化原因探索的心向。教学思路清晰明了。

在课堂中还经常看到教师注重语文课堂习惯的培养,如教师在初读文章时让学生大声朗读,而在思考问题时则要默读,确实如此,思考时需静,而初读只有大声读才能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本;另外,教师书写课题时让学生书空,避免了学生的等待又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大家也对王老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词语的理解还是随文教好,在语境中能更容易把握;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尤其是情感的渗入与升华,不要操之过急;最后一环节的抄写意义不大,可设计成写话或删除这一环节直接读诗升华情感结束。


第二篇: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读《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心得体会

日期:20##-05-02 14:57  作者:作文网

剖析教材和课时安排
2、说目标
说目标不止是宏观地的阐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目标,还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就学习内容的教育学目标要求,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分层化解,阐述内容依托载体实现这些目标要求的途径与方法,目标化解越具体,教学活动就越科学,操作性就越强,也越能提高教学水平最近读了《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一书,觉得收获不小,虽然工作中我们经常说课、听课与评课,但好像从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却思考过、学习过,这本书给我们系统的将了课堂教学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对提高我们的工作的实效性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教研关注的重点是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这导致有的教师从教数十年,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刚刚参加工作三、四年的水平从我国学校传统的教研状况来看,大多是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念,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这种教研方式效率不高,而且教师个体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研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长此下去就会导致教师视野狭窄,心态封闭,妨碍教师个体成长
在新课程下,学校应采用有效的教研方式,一是采用反思型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的自我革新,荷兰学者科斯根在研究中提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行动反思包括五个阶段: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为二是建立说课、听课和平课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的提高,什么是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呢?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强调认为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反之,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认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能力“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建立说课、听课和评课制度,是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 说课
(一)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课程标准语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在说课前应认真学习课程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把它作为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说课应“以本为本”,但不能“照本宣科”,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并超越教材
2、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取别,说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上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依据自己的教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上课又有鲜活的教学主体对象,有动态生成的师生活动,有严密的教学程序和系统的操作过程,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说课则不同,这是有说课教师给特殊听众唱“独角戏”,是教师唱给教师听的,它侧重于理性阐述,因而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成长的性质
(二)说课的内容
1、说教材
说教材时,应尽最大努力来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以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对教材的驾驭分配能力力求做到既要说得准,又要说的出色;既要说的共性,也要说出个性一般地,说教材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3、说学情
说学情,就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全面客观阐述学生已有的学业情况和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它既可以与教材一起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分析,也可以单独阐述一般的说,学情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内容已有知识和经验、学习方法和技巧、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3、说教法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题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作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始终没有通过的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4、说教教学程序
① 教具学具准备②设计思路③教学流程④板书设计
二、听课
(一)什么是听课?
听课是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一听课是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经常性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听课也是一种技能和方法,需要一定的学习和培训,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听懂课、听好课因为听课这一方面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修养和经验,另一方面应掌握一定的听课技术要领,需要以原有教学思想和类型和经验参预为基础,以看、听、想及和谈多种听课活动协调为表征的立体性综合技能听课不是目的,听课不是手段,是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从而提升课堂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二)听课的基本特点
目的性、主观性、选择性、指导性、理论性、情景性
(三) 听课的要求
要明确听课的目的、计划和要求;要了解教材、学校和教师的基本情况;要处理好听课者与被听课者的关系;要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有关学科的课改信息;要做到听、看、记、记有机的结合;要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三、评课
它也是一种具有艺术化的说服能力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现实的评课中存在着不少弊端,没有发挥评课应有的功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听课后不评这是评课的大忌,也失去了听课的意义二是不痛不痒有些教师评课较随意,别人听后觉得毫无价值 ,抓不住关键,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分不清主次三是光说好话,听评双方都没有收益,四是全盘否定,一节课就将一位教师打入地狱等等
评课作为一门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和实用技术,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且具有一定规则也即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地评价,即对构成课堂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评课最终实现实现既优化教师思想与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优化作业设计、优化教学管理和优化教师教学基本功
(一)评课的原则
1、实话实说原则2、心理令距离原则3、突出重点原则4、激励性原则5、因人而异原则6、艺术性原则
(二)评课的内容
1、评价教学目标
在教学之始,教师要明确陈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关注教学目标,要不断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达标的内容及其活动上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关键看表达是否准确,就要根据知识点和学情来判断看教学目标能否发挥它特有的作用
2、评价教学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保持最佳心境,就能在学习中畅游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这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的必要条件心境愉快和思维紧张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如果进行最佳组合,学生必将取得高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始终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学习,灾难的问题也会觉得有趣我们评价学生的学习心境的时候,要注意的主要是学生愉快的心境保持的时间、变化的原因、影响学习效益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有学习欲望、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学生是否与人合作
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与提出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这些都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
3、评价教师的素质
教学基本功进行评价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过硬,那么课堂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保证教师的基本功包括教材把握、板书、教态、语言、操作、组织、应变、指导等方面评课必需对教师的素质进行评价,它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安排(教学组织的基本要求是:能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组织严密,能根据学生学习现状视实施教学计划)
教学语言(语言准确、清晰、逻辑性强、形象生动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沟通的桥梁,运用得好,可是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板书、教态(教态就是课堂教学的控制器,得体的教态亲切、庄重,又一种亲和力不矫揉造作,不夸张,贴近学生的认可形象用教师特有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自己最好的教态帮助学生找到上进的信心)学科的专业技能、应变能力、教学媒体、教学设计
通过阅读《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这本书我对说课、听课、评课有了较为系统地了解,这将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很好的帮助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访问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心,了解如何重新恢复服务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数学   那大九小  周月梅

自我参加了市骨干培训课程《新课程怎样听课评课》的学习后,我对近期所听到的各类课都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对这些听课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来指导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首先 必须更新观念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如何评价一堂好的数学课,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使我了解到了,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数学评课,已从单纯的看重点、难点是否抓住,条理是否清晰,板书是否合理,教态是否自然等逐步转向:

一、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  知识和技能

(1)  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是否符合课标要求

(2)  能否抓住本节课的关键位置

(3)  体现本节课数学知识结构的科学性

2、  过程与方法

(1)  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

(2)  重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学生对学习的体验,     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注意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教学内容结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

二、教学过程和方法

1、  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合理,能有效实现本节课的各项目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

3、  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实效,能体现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

4、  能科学、合理、创造性的应用媒体技术来优化本节课的内容

其次听课评课相结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们平时总觉得听听课就可以学习到,其实细细想来更多的收获还是来自别人对听课后的评课。从听别人的评课中可以学习到别人所学习的,还可以把自己对课堂的想法与别人的思路比较、碰撞。在碰撞中自己学习到了别人的优点,也给自己一些思考,只是光听课所不能收获的。

1、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有三条,那就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觉得同伴互助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那么相互听课、评课就是一种最好的互助形式,也是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抓手。搞好听课、评课,对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教师间的听课评课,不亚于一面明镜,使个体知得失,进而知过而改之,要学会了吸取了他人的良好建议,使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了最优化。听课评课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导。以新课改精神为指针,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真参与、真互动,关注学生的感悟,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方面。

2、其实在单位里领导有时的随堂听课是对我们教学的莫大督促,如果我们能在他们听课后主动找他们说说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那我们也会有很大收获,不是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自己只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来自两次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次是全国教师优质课评比观摩课,一节课下来自己除了说好、厉害,在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他的课究竟好在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收获究竟是什么?不过那天专家的评课给我很大收获,他把我们所想到的优点和想法那么流畅的表达着,说着我们想说的,而自己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收获……第二次就是来自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节课后听课老师和我及时的交流让我能反思到自己的教学不足,让自己试着把他们优秀的建议带进自己的课堂,第二次再上这样的内容时,很明显能感觉到比第一次有进步,但同样还有不足,就因为听课老师能真诚而亲切的和我交流,说着他们对我在教学中的建议,让我有很深的感触。所以我想说,听课学习重要,但评课更重要。如果是自己上课,并且有人听我们上课,那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样学习的机会,一定要听到他们对自己课堂设计的想法。如果我们有幸能听优秀教师的课堂,那我们一定不要错过听评课的机会,因为那对我们而言会有更大的收获!

总而言之听课评课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环节,学校如果能在这两个环节抓出成效,我相信教学效果一定会很明显,教师的个人素质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主题研训学习材料】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十化”

主题研训材料 20##-09-04 18:57:31 阅读1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十化”【网上转载】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理念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目标,以实现结论与过程、认知与情感、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设计至少应产生以下积极效应:1.有助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平等、和谐的交流环境;2.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3.有助于提高师生的数学信息素养;4.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5.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数学学习和协作性数学学习;6.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宏观上讲,成功的教学设计应具有“十化”特征。

一、教学思想设计《标准》化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应以《课标》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课标》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新课程下的“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不仅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更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教学设计跳出“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圈子,要走“学生主体,能力为本”的路子,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用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教学目标设计“三维”化

课程标准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总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现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

1.重“知识”,也重“技能”,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突出“过程”与“方法”,构造应用型人才的课程框架体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

4.“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如,我们在实践活动《节约水电》的教学设计中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

△运用所学的量与计量和小数等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使用计算器完成较复杂的运算;通过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渗透统计知识,培养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观察水表电表、算水电费、算节约帐等活动,体验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并由此提高数学技能,逐步增强研究数学的兴趣。

△在交流节水节电方法、重要资料共享、手抄报展览、广告征集、能手评选等系列活动中,渗透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珍爱地球等社会公德教育,增强“家园主人”的责任心。

三、教学媒体设计“实效”化

选择多媒体要遵循教学的实际需求,不能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切忌为表面的热闹,一味追求多媒体,造成华而不实。多媒体课件有着独特的教学功效,但并不等于它就是一种万能的教学工具,如果一个教学内容不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表现,那么即使教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可能劳而无功。因此,在设计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时必须做到:

1.把握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统一的原则,重实效性。

在制作课件时,不能只为了强调展示效果,而使用过多的多媒体素材,使课件未能突出重点,这样就只有艺术性而无实效性,使学生眼花缭乱,与教材配合不得当,往往会引起误导。在多媒体课件中,一定要注意合理地运用声音、动画和视频,使课件既具艺术性,又具实效性。例如显示文字材料时,如果没有特殊需要,最好不要添加闪烁、运动等特效,也不要添加动画、图片等影响学生视觉注意力的素材。否则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字材料以外的地方,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课件设计七分艺术三分科学”是CAI界的一句名言,其中的“艺术”,不只是包括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更主要的是指“方式与方法”,指的是教育学、心理学、创意学、审美能力与对学科标准的理解、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的统一体,而不是指单纯的“华丽”性。

2.准确理解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

①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思考,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思考。

②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教材。

③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

3.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我们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选准小学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是提高数学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四、教学环境设计“情境”化

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情境就是有利于数学问题产生的数学信息和丰富的背景材料。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及其它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至最后解决问题。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们认为,问题情境有如下要素:

★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而创设,情景的创设为这节课的主题服务。如以认知为目标的,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矛盾碰撞式的问题情境;以激励探索为目标的,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以建立数学模型为目标,创设应用情景……

★问题情境既可以是数学情景,也可为应用情景,情景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生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

★情境的内容应具有趣味性,富有挑战性、思维性、广阔性。只有这样的精妙设计,才使课堂教学不再空洞、枯燥,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即数学。这样的情境富有现实意义,学生感觉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此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并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教师以录相为辅助媒体,把学生带入了美丽亲切的校园。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有多少数学信息呀,从教学楼的窗户到教室里的课桌,从图书馆的图书到微机室的电脑,从环境的美化到文具的批发……在有趣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提出问题:“教学楼共3层,每层有4个教室,一共有多少个教室?”“每个教室里有20张课桌,每层楼内有多少张课桌?”“整座楼内一共有多少张课桌?”“图书馆里有4个书架,每个书架6层,平均每层放200本书,图书馆里一共有多少本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分析思路和解答方法。

五、教学内容设计“科学”化

要使教学内容被设计得科学,除了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无科学性错误之外,在对教学内容设计如何教的过程时,还要做到使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本身就是科学的总结。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大数1000,我们再也不会像有的老师设计成让学生花半节课的时间走1000米,而是这样设计: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一些与1000有关的数据;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展示1000名小学生组成的队伍、1000个字组成的文章、1000页厚的书、1000克重的物体、1000米长的路线、1000分钟的时长可以完成的工作等。在这里的设计,我们特别注意到了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些看似数学又看似电脑的数学课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六、教学形式设计“趣味”化

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缺少生气,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教学形式的设计。因而在本研究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形式设计的趣味化。基本的形式有:游戏式、故事式、(体育)运动式、(自主)活动式、(网上)冲浪式。对所有这些用来装载小学数学内容的趣味教学形式,在设计与实施时,我们都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电脑技术的巧妙结合。只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对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好的活动形式进行深入观察,我们就一定能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做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异彩纷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七、教学主线设计“问题”化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在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问题的交流、问题的反思。首先教师在情景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在探索中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引发更深的问题。教师的设问应具有开放性,应设在关键处,如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产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数学问题形成的发散点,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等等,都是设问的关键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有一定思考的空间,当然问题太大或过于细小都不是好问题。再次,在探索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那么就要坚持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平等原则,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培植学生问题意识的适宜“土壤”。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1.要扩大提问的面,使全体同学都有平等提问的权利,不向优生倾斜,不偏废后进生。2.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只要有问题提出,哪怕是片面的、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决不能讽刺挖苦,要尊重他们并积极地加以引导,使其成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3.要强化提问的交互性。要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等同的地位上进行交流,采取“师──生”、“生──师”、“生──生”的方式,活化问题的“场”,增强问题的吸引力,培植问题的生长点。4.在合作中交流问题,使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5.注意问题的反思意识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特征和实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考和联想,启发学生进行思维的重新整理与总结,以达到认识的深化,在反思中发现新问题,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求异,激励学生不畏师、不惟师、不盲从。

请看下面“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片段(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数对》)。

媒体情境:教室里,全体学生坐在各自位置上。

师:小青的位置是第3组第5个同学,用数对怎样表示?

生1:(3,5)。

师:小敏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2),她在哪里?

生2:小敏在第4组第2个位置上。

师:小军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6,6),这两个6有什么不同吗?

生3:前一个6表示小军在第6组,后一个6表示从前往后数第6个同学。

师:你能挑选班上的一个好朋友,然后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

生4:我的好朋友杨冰冰,他在第1组第3个位置,用数对表示是(1,3)。

师:你能与同桌进行这样的“问题交流”吗?

……

八、教学中心设计“活动”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相应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建构性的,教师不是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现成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素材。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字“活”、“动”,“活”表现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活动的生动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并动脑筋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编排再完美的体操不动拳脚也是难以练就的”,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数学操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更多的分析学生,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他们解决问题会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可能会出现哪些结果?产生这些不同情形的原因有哪些方面?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我怎样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并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分析与评价,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组织者。

请看下面“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片段(北师版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抚摸、画图、折纸、比较等活动,你认为什么是“面积”呢?

生1:黑板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

生2:课本面的大小是课本面的面积。

生3: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积。

生4:从以上同学的发言可以看出: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生5:正方形的大小是正方形的面积。

生6:三角形的大小是三角形的面积。

生7:平行四边形的大小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8:从以上同学的发言又可以看出: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师:由此可以总结出什么结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

……

九、教学过程设计“互动”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活动过程,必须强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其一,要体现人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其二,要构建和谐的、宽松的民主氛围。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协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激发而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的思维得到及时畅通而处于宣泄状态,从而将教学活动推向深入。

下面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互动”片段──

师: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下面一个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3cm和8cm,它的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几cm呢?(多媒体呈现相关信息)

生1:可能是7cm。

生2:可能是6cm 、7cm 、8cm 、9cm 、10cm。

生3:可能是9.3cm、8.85 cm。

师:大家都同意以上同学的所有看法,那么在哪一个范围内的数值都符合第三条边的长度呢?或者说,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呢?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最后形成小组的统一观点。

A小组的活动情况如下。

学生a:整数和小数都可以。

学生b:最小值应大于5,因为3+5=8,第三条边的长度只有比5大,它与3的和才大于8。

学生c:最大值应小于11,因为8+3=11,第三条边的长度只有比11小,8与3的和才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

学生d: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在5和11之间,你们同意吗?

A小组代表汇报集体意见:我们小组的观点是“第三条边的长度应该在5和11之间,是大于5而小于11的所有整数和小数”。

其他小组发表意见。

师:我们如果用a表示第三条边的厘米数,它的取值范围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即“5<a<11”,谁能讲讲这个式子表示的意义?

……

十、教学评价设计“激励”化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儿童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识的倾向性、自主行为和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

新课程的评价还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形成性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吝啬你的表扬。在对过程进行评价时应侧重评价探究精神、探究能力、探究方法,在对结果进行描述时多用鼓励性语言,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的永恒追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实现下面的愿望:努力达成最优化教学效果,让课堂不断孕育生命的灵性、迸射激情的火花、焕发创造的生机。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杭州市彭埠中心小学    黄旭霞

[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要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必须关注教学目标的期望功能、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同时在设计时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价值、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生成,使数学课程标准阐述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的目标融合统一,从而达到整体提高。

[关键词] 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目标  多元价值  层级递进  动态生成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完成数学课堂教学任务的指南,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

一、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数学课程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对新课程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正确、清晰地理解课程目标,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

现象A:[案例1]《物体的形状》

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玩中学,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分析:这主要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问题,从“使学生……”的表述来看,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同时,教学目标、教学目的等概念存在混淆的现象;从上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阐述的学段目标基本相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不具操作性。

现象B: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与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比较简单肤浅。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1、概念不清,教师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

2、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照般教学参考而没有真正的理解;

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及如何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没有深入思考;对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在表述中是割裂的,由此出现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一维目标,忽视了目标的整体性。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这两个概念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功能,同时正确理解和把握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准确设置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并通过教学过程设计中得到贯彻落实。

二、关于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内涵的理解

教学论研究中,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目标”一词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 把这个词引入教育领域,体现出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目的”一词通常是指某一社会或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学领域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

将教学目标分析到操作化的程度,与具体的情景联系在一起,对体现较抽象的目标的行为结构给予明确界定,引导教学的开展,这就是课堂教学目标。一个表述得恰当的目标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

2、教学目标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细规格;

3、教学目标必须要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达到的教学结果。

三、对于教学目标功能的认识

要使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就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功能,使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1、期望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总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策划教学活动时,要对预定达到的境地和标准进行规划,同时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而使行为发生变化,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期望功能。要使教学目标的这一功能得到发挥,笔者认为关键条件是必须使教师的主观性与实际的客观性相统一。

2、调控功能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功能是调控。它既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又可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进而引导教学活动的展开。

3、激励功能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

四、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全局出发,确立明确的目标,进行系统设计,融合统一,整体提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价值

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已经不再仅仅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标准》中强调了数学学习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多元价值。

1、设计时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认识并适当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

(2)多元不表示一节课的目标设计与实施要面面俱到

(3)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浅表

2、具体策略:

(1)充分挖掘预期目标的多元价值

     ①加深

[案例2]《圆锥的体积》

教师提供多组实验材料,通过小组多次实验,学生发现了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的体积关系,教师请实验成功的一组同学再次演示。学生对于自己发现的规律是非常激动自豪的,这时,教师又将这个圆锥缓缓地插入同底等高的圆柱中,原本满满的水被挤了出来,这是教师提出问题:“看到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得到什么结论?”

对于圆锥体积的推导,当学生能通过反复的实验逐步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这已经可以认为是达成了目标,在此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建构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当教师通过一个动作,再抛出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探究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②拓宽

[案例3]提出问题:森林里举行动物游园会,一张正方形的桌子可以坐4个人,桌子可以单独摆,也可以拼着摆,那么16个小动物需要多少张桌子?可以怎么摆?

学生小组合作

反馈:学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案:

 

    (1)         (2)         (3)           (4)

作为知识目标的达成似乎已经可以了,但是教师又提出:“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摆法?说说你的理由。”这时学生的选择是多样的:

学生A:我喜欢第二种,因为这样感觉比较热闹,像一家人在一起。

学生B:我觉得第一种比较好,因为这样摆法用的桌子最少,节约一些。

……

作为一个问题,我们以前更多的是关注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对这一学习材料适当拓宽,学生思考问题就不是从纯数学的角度,而是综合了经济、人文、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凸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在感受解决问题多元化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适度关注非预期目标的教育价值

[案例4]圆的面积

提出问题:经测量学校的圆形水池的周长约是20米,你能知道这个水池的面积吗?

学生计算

反馈: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列出了3.14×(20÷3.14÷2)2这时,班上一个平

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觉得还可以用(20÷2)×(20÷3.14)来进行计算。”看到他的计算方法,班上同学面面相觑,不一会儿,课堂中爆发出一阵哄笑。

这时教师请所有的同学对这个计算方法进行论证,看到教师对这个算式的关注同学们收住了笑声,通过思考,大家发现这个同学的方法不仅是正确的而且还是非常简洁的,他是从圆面积计算推导的过程中发现这个方法的,圆面积是圆周长的一半和圆半径的乘积,这位同学也通过再次的思考,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及时地将算式修正为(20÷2)×(20÷3。14÷2)。这时教师并没有结束学习活动,请所有同学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能有与众不同的方法?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哄笑,你有什么想说的?”

对于这个课堂中的插曲,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公

式后,学生往往会将过程置之脑后,而事实上数学的过程是更重要,在此教师通过设计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同学能够在全班同学的方法不一致时,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敢于质疑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品质,这时对他的肯定将会对他一生的学习有益。而对于这一阵哄笑的讨论,也许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倾听别人意见的重要,尊重别人的重要,这也许是数学课堂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成的契机。因此,也许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开展讨论的必要,但是如果适度关注了这个学习活动中隐含及延伸的教育价值,那么这样的调整正是实现了多元的价值目标。

(二)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

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种理解,首先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

掌握知识的一般途径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对于数学新授知识的掌握也要经过这四个阶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次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其次这个层级是就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的,在班级授课制中,必然会出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有不同的水平,对于数学的情感体验也有不同的表现,对于运用数学的能力更是参差不齐,如何设定适合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实现面向全体的关键。层级递进的表现及具体策略可以有以下几方面:

1、概念理解的逐层完善

[案例5]《可能性》(结合六年级百分数知识进行教学)

在实现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感知概率的过程中,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有一定的几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次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

2、课堂练习的逐步拓展

练习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良好的练习设计应融情景性、问题性、拓展性与创造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有效的融合,使教学的目标实现立体化拓展。

    在练习设计中,教师在形变中把握了本质的不变,通过非本质变化的题组练习巩固分数的意义,同时通过练习设计,增加非本质特征的相离度,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方法的拓展。

3、问题解决的个性体验

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更应体现在教学设计时对目标层次性的把握上,当我们在确定一个教学内容或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时,就应该思考: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此问题的探究中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的另一个方面。

(三)、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生成

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既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这样的设计才会创造出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强调课的动态生成,并不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开展教学,而是要求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的设计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课堂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具体策略可以有:

1、呈现的学习材料具有探究的空间

(1)提供可选择的材料

[案例6]圆柱体的认识

教师提供半径为2cm、3cm、4cm的圆各两个,长方形(长13cm)、正方形(边长26cm)、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底19cm)等平面图形,有包装纸的椰子汁罐头等圆柱体实物,请学生小组合作,可以选择合适的图形做成一个圆柱体,并通过制作思考能发现有关圆柱体的哪些特征,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实物进行研究。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

圆柱体底面、侧面展开形状、以及底面和侧面之间的关系等等特征,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案例7]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复杂问题从简单想起”的策略,首先研究“移动个数与什么有关”,提供研究表(一)移动的个数与什么有关?

1、摆一摆,填一填:

2、想一想,你能从表中发现什么?

3、请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伴交流。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移动的个数刚好是相差数的一半。那么这个研究结果是否正确呢?教师提供了研究表(二)移动个数与相差个数有什么关系?

1、摆一摆,填一填

2、想一想,你能从表中发现什么?

    3、请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伴交流。

   学生通过研究发现了相差个数是移动个数的两倍,移动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

   教师再提供研究的问题:

   第一行有8个   ,第二行有100个   ,你认为移动几个   可以使两行的  个数相等。

   教师在这里提供的材料是有结构的,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材料围绕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猜想——分层探究验证——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与运用”的过程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从直观到抽象,由猜想到验证,环环相扣,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步骤。

2、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生成的空间

[案例8]这杯水有1/2吗?

教师捧着一个玻璃杯(圆柱体)走进教室,杯中盛有约一半的水。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水占整个杯子的1/2吗?

学生众说纷纭……

教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和判断,但是究竟如何,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

学生1: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杯子的高度,再量一量水的高度,看水的高度有没有杯子高度的一半。

学生2:再找一个和它一样的杯子,倒同样多的水,然后倒进这个杯子,看能不能倒满。

学生3:拿一根小棒插到杯子的底部,看湿的部分有没有一半。

学生4:我在刚才同学的基础上想到只要用一个有点硬的纸条插到杯子的底部,再拿出来对折一下,就能看出湿的部分有没有一半了。

学生5:如果这只杯子有盖子,我可以在现在水的高度处标上记号,再把水杯倒过来,看看水的高度有没有超过这条线。

学生6: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我觉得办法还可以更简单,只要将杯子斜过来,让水刚好到杯口,看看有没有形成象对角线一样,如果是那就刚好可以证明杯子里的水有1/2。

学生是多么的智慧,学习又是展现了如何美丽的风景,对于1/2的理解深入人心,而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判断,转化的思想,逆向的思考,连接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各种策略的呈现源于提供的现实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有着开放的空间。对于一个目标的达成有着不同的路径,而在一条路走着的不同学习者有不同的感悟。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让学生会用概念和规则,更应关注方法与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策略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发展的、开放的,对一个问题的解释进行多角度地审视,多层次地引伸,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开放性、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实现人人学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无论是从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还是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这间的主客体关系上来看,由教师权威地位到充分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转变,能否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学设计中加强学法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把设计的对象直接指向学生,而不是教学目的设计,停留在教师的主观的愿望上。

参考文献

[1]  施良方 崔允淳 《教学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年

[3]  高文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年

[4]  盛群力 李志强  《现代教学设计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年

[5]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 

     

更多相关推荐: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今天我参加了到辛兴中心小学听课、评课的活动,得益不少。现将我对本次活动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听课活动有利于我们向别人学习比较先进的教学思路、方法、手段,甚至包括课堂用语和授课人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

谈如何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谈如何听课评课心得体会发表者陈达浩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平常并不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出在...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首先,在听课之前可以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基本情况。如果去听一节很生疏的课,在听课的环节中会因为兴趣不高,聆听度降低,容易分神,无法捕捉到讲课者的语言、动作、表情这些细节,最终导致听课流于形式。在自己…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参加了学校“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大练兵”赛教活动和评课,我感触颇深,现把我的个人心得体会总结如下:一、参加活动的收获在这次赛教和评课活动中,我认真听了大部分老师的课,认真做了记录,并参加了每次的评…

新课程下的听课评课学习体会

新课程下的听课评课学习体会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要求教师的听课不应只停留在一般听的层次上,还应学会分析所听的课并予以正确的评价,这对每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思想的完善、教学特色的形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在这期间我们有幸听到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不同老师的讲课风格和特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每堂课都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课后我们在小组内展开激烈的评课议课,这使我进一步反思了自己…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使我认识了听课评课是最重要的,并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受益匪浅。所以,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在一起讨论如何评价一堂好的课。现在的评课,不单纯看重点、难点,条…

名师听评课心得体会

名师听评课心得体会名师听评课心得体会今天xx心理教研所的申老师来到xx中学对我的教学进行指导我感到受益匪浅为了迎接名师的到来我准备了两节课一是以异性交往为主题的活动课可是在一个班级试讲的时候感到效果不是很好有的...

语文听评课心得体会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听课是当老师的开始是老师走上讲台的开始听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走上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听课是教师与智者及时交流分享智慧的过程好的听课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财富把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然而...

听评课心得体会

观沧海一粟品真味语文听评课心得金秋十月硕果累累这个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我也在这个季节里收获了很多昨天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教学之路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参加讲课的老师中有优秀的中年骨干教师也有优秀新教师他...

评课心得体会

特岗教师岗前培训体会心得通过学习评课的方法我受到很大启发对今后上好课评好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体会如下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看似平常的课堂教学蕴含着众多的教学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

观课听课评课方法讨论讲座心得体会

观课听课评课方法讨论讲座心得体会象峰中心小学孔碧华4月7日由林潘教授为我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林藩教授先介绍了目前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现象观课多评课少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教育界老师们对评课的不重...

听课评课心得体会(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