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时间:2024.3.15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篇一: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1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2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

3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

4、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进行片段写作。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篇二: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

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但对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

决这个难点呢?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的情况下从军的;“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诗句只描写了家外面的残破不堪,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儿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满衣。”想象了两种结局。一种是(跳井、上吊。撞墙??)解决性命;另一种是度日如年的忧伤死去。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二篇: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部分古诗词,基本上能利用手中的工具书进行诗意的理解,并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 1 -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

1、教法:读中理解、以悟促读。

2、学法:自主理解,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揣摩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示范读——激趣、品味——悟情、想象读——入境,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举象显情、借

象悟情。

【教学流程】 3分钟)读通古诗,初步感知(5

分钟)理解诗意,整体感知8分钟)深入理

- 2 -

解,入情入境(15分钟)品读感悟,升华情感

(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板书课题。

1、师: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位十五岁从军到了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2、板书课题并让学生朗读。

3、作者介绍:(汉《乐府诗集》)关于《乐府诗集》我们平时接触的并不多,大家一起看看书中的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4、提问:你从课题当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师做简单的简评)

二、读通古诗,初步感知。

1、读古文。(师:我们学习每一篇古文,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读通古文。(板书:读通诗)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掌握好诗的节奏。)

- 3 -

2、学生自由的朗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

(师:刚才的这位同学已经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我想其他的同学也一定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的这些读音,好吗?)

4、课件出示字音。(学生自读并整体读)

5、再读古文。(师:好!请同学们拿起书,再一次流利地把古诗朗读一遍,想一想古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

6、指名回答。(讲了一位返乡老兵的悲惨经历)

三、理解诗意,整体感知。

1、理解诗意。(师:同学们,我们光读通古诗,是不行的,还应该理解诗的意思,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板书:明诗意)

2、合作探究,理解诗意,(课件出示部分字的意思)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意思,并说说句子的意思)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四、深入理解,入情入境。

(1)、举象显情。(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的主人翁是谁?哪一句介绍了他一生的经历?)

1、课件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读句子。

- 4 -

3、角色转换,学生想象。

十五岁是怎样的一个年纪?(读书,少不更事……)此时却要出征,这一去是生死未卜,凶多吉少?他愿意吗,父母舍得吗?不愿意,不舍得,又不得不去,这是多么让人无奈悲愤。

八十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年纪?(年老体衰,饴养天年,需要家人照顾)此时却才刚刚结束军旅生涯,悲惨不悲惨?是的,真的是让人心酸。

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与情感,有无奈,悲伤,心酸,同情,愤怒,抗议……言为心声,声能传情,你会怎样表达情感呢?

你想怎样读这句话?

4、指导读诗句。(师:你读出了深切的同情,你读出了一份沉重,你读出了思乡之情……)

(2)、借象悟情。

1、学生想象。

师:十五岁年少英发的时候被征入伍,八十岁年朽力衰才能返回故乡。这中间有多少年啊?

生:六十五年。

师:大家计算一下六十五年有几天。这漫长的六十五年,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老人是怎样渡过的呢?

生想象。(战场上……静静的夜晚……生病时……受伤时……烈日炎炎的夏日……冰天雪地的冬天……逢年过节时……年轻时……年老时……)(多少年来,他随着军队辗转流 - 5 -

离,风餐露宿,看花开花谢、冬去春来;在刀山剑海里冲过,战火硝烟里闯过,在死人堆里爬过……”“每当夜幕降临,月亮升上高空,他常常在塞外帐篷里辗转反侧,想念着魂牵梦萦的家,无法入眠。”“随着年龄增长,体力逐渐衰弱,他从一名沙场勇将沦为专事烧柴做饭的老后勤……”)

2、师评价:1、你说的真好。2、你的想象力真丰富。3、老师发现你已经读懂了这首诗。4、老人的命运真的是太凄惨了。5、有家难回,老人真的是很可怜。6、从你说的话中,老师读懂了“感同身受”这个词,真棒。

3、指导朗读。(引读)

师: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这是风餐露宿、饱经风霜的六十五年,生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南征北战、颠沛流离的六十五年,生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是血雨腥风、九死一生的六十五年,生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多少危险、多少艰苦、多少思念、又有多少的期盼都留在了这漫长难熬的六十五年啊,生读(全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体会情感。

师:战争粉碎了一切,剥夺了他全部的幸福。

师:不幸的老人终于踏上了归程,他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踏上回家之路的?

生:激动、兴奋、紧张、热切的期盼……(是啊,因为他要回家了,他终于可以回家了……重重的山关、迢迢的水路,漫天 - 6 -

的飞雪,一路的风霜再也不能阻挡住一位思乡老人回家的步伐了)

师:一路上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会想到把自己养大的父母,想到儿时的玩伴,甚至想到自己种的那棵小树,想到兄弟姐妹,想到那温馨的家,会想自己终于可以安度晚年了……

师:近乡情更怯。家越来越近了,老人那苍老疲惫的心却跳得越来越快,路上他遇到了一位村里人,忙问:“家中有阿谁?”

师:“家中有阿谁?”什么意思呢?

生:家中还有什么人。

师:六十五年不知亲人音讯,这份刻骨铭心的思念与牵挂让人心酸,此时此刻他最渴望,最盼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师:乡里人回答的却是?

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屏幕出示“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师:什么意思呢?

师:远远看过去那一片种着松树柏树、纵横堆积的荒坟,就是你故家之所在。乡邻回答是什么意思?(你的家里已经没有人了,田园屋舍早已成为荒坟了。)他为什么直截了当地告诉老人:“老人家,你的家人都死光了,你已无家可归了。”(不忍心,同情老人)是啊,又有谁忍心直接告诉这位可怜的老人呢?

师:看似简单的一问一答,却浸满辛酸血泪和恻隐同情之心。请大家和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诗中的问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问 - 7 -

答,重要的一点是问答时要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指名分角色读。

师点评:问得急切,答的婉转。问的担忧,答的难受…… 师:乡里人的回答犹如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盘冰凉的水。历尽千辛万难,千里寻家归,得到的回答却是家败人亡,无家可归,这是怎样哀苦无告的命运啊!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悲伤欲绝的老人凄怆地喃喃自语,痛苦绝望的老人一步一挨踉踉跄跄地走近家,他看到了(师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生:凄凉荒败……

师:如果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是一个长镜头,那么这一组诗句就是一组短镜头。同样以哀景衬哀情,短镜头都聚焦在哪些地方呢?(狗窦、梁上、中庭、井上),拍下了哪些画面?既有野生的动物,也有野生的植物,先拍屋内又拍屋外。

师:这哀景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体现在动静结合,大家发现了吗?(兔入,雉飞,生旅谷、旅葵……)这些对偶句给诗歌增添了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起感受一下,男生读前一句,女生读对应的诗句。

师:屋内成了野兔、#7@j栖息的地方,屋外野生的谷、葵疯长。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家还是家吗?这是他十五岁离开时的那个家吗?这是他几十年魂牵梦萦的故园吗?这是他千呼万唤的家吗?

- 8 -

师:他以前的家是怎样的啊?他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

生答。(温馨,亲人和睦生活在一起,干净整洁……)

师: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不,不,这荒凉破败的地方不是老人日思夜想的家。老人不敢相信呀,可现实,眼前一切让他又不得不信,这就是他的家——(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如今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家,如今却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师:记忆中亲切熟悉温馨的家园,早就被无情的岁月之手涂抹得面目全非了。 面对着这一切,面对着这一切,这位征战沙场,九死一生的老兵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出门东向看,这是怎样的看呢?

师:这个画面就像是电影、电视中的慢镜头。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画面吗?(须发皆白的老人拄着拐杖,踉跄地走出破门,他佝偻着身子,慢慢地抬着头,茫然地看着东方)(屏幕 - 9 -

出示)( )的老人拄着拐杖,( )走出破门,他佝偻着身子,( )望着东方(表情呆滞的老人,眼光茫然的老人,精神恍惚的老人)

生:茫然的看,凄怆的看,绝望的看……

师:老人在看什么呢? 能看到什么?

生:他也许还抱着希望。

生: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 师:这看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心如死灰,绝望的……(哀莫过于心死。)

师:诗浸透着深深的悲哀。泪落沾我衣。老人是那样的痛苦,那样悲伤,可诗中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老人默默地流泪,老师觉得这样改更能体现老人的悲伤:出门东向看,嚎啕大声哭。你们觉得行吗?要不改成,捶胸顿足哭?实在不行,就呼天抢地哭,这总可以了吧?为什么不行呢?

生:老人心都死了,老人已没有了力气,老人……

师: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悲到极点的哭是吞声的,是无言的,这种哭才是最让人撕心裂肺、痛彻心扉,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物生人亡,时移景非,当老人怀念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时,他怎能不——“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当老人想到自己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凄凉度过残生时,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家没了,亲人没了,原来的生活没了,岁月也没了,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 - 10 -

悲苦的老人又怎能不绝望呢——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已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期盼,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籁籁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啊——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老人就这样静静地站着,默默地流着泪。

五、品读感悟,情感升华。

1、配乐齐读全诗。(那盈满那昏黄暗淡双眼的泪,是那样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扉。全诗只有一个泪字,却字字含悲,句句浸满血与泪,齐读古诗,读出这份心酸,这份苦难,这份悲愤,这份最深的绝望。)

师:是什么,让这个老人失去青春、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限凄凉独自悲伤流泪?(战争)师:在汉朝,是不是只有老人一人在忍受这些痛苦?

想象:失去孩子的老人,失去丈夫的妻子,失去父母的孩子?..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悲凉,无数的百姓承受着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痛苦。历朝历代,战争从未停止,苦难始终相随。这苦难,不只是一个人的,也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就算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和平年代,也依然还存在着战争,伴随着苦难。

- 11 -

战争,夺走了多少鲜活的生命;战争,毁去了多少幸福的家庭。

曾经美好温馨的家园再也找不到它美丽的身影。

曾经幸福欢乐的人们再也看不到他们灿烂的笑容。

人们只有抱头痛哭,相拥而泣。)

师:说说你的感想。

(制止战争,渴望和平!)

师总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每一句诗句都血淋淋地展现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学会仰视英雄时,赞美呕歌英雄,我们更应学会低下头,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看到那些孤单悲苦的战士,不幸的人们,饱受战争蹂躏的悲惨世界,这时的我们也许才会真正读懂“战争” 这两个字。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十五 八十

家 冢

笑 泣

- 12 -

更多相关推荐: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诗歌内容读懂这个老兵背后的辛酸故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诗歌知道是战争是古代繁重的兵役制度造成了这个老兵的悲...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执教者赵旌如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刘萍萍20xx年12月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及评析刘萍萍本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内讲课比武活动执教的是十五从军征一课下面结合课堂实录对本节课进行简析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 欢迎光临成都市铁二院小学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铁二院小学孙春燕教学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准冢窦雉舂葵羹贻的字音并知其意2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3感悟文章以哀景写哀...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修改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诗词五首》十五从军征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24十五从军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6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在吟诵中悟情在想象中融情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及评析王美华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的朗读3了解古...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参考教师...

从军行(其四)反思

从军行课后反思从军行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教材与学情分析从军行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中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守边将士们艰苦的战斗生...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