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实录

时间:2024.4.5

荷花淀

覆课时间:19xx年11月3日

授课地点:武汉市解放军通讯学院礼堂

授课对象:武汉市十六中(普通中学)高一学生

授课时数:2课时

观摩人员:“洪镇涛语文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与会人员近3000人 (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学流派,叫做“荷花淀”派[板书:荷花淀],这个流派的突出特点是风格清新、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厚。这个流派居然是以一篇短篇小说的名字来命名的,这篇短篇小说是著名作家孙犁[板书:孙犁]写的,题目就叫做《荷花淀》,可见这篇小说的影响多大。今天我们有幸来学习这篇短篇小说:

我们先来“把握思路”,再来“品味语言” [板书:把握思路,品味语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一看这篇小说写了哪几个生活片断,分别给每个片断拟一个标题。“自读提示”里边已经为我们拟了三个标题,这三个标题角度不大一致,现在请大家调整角度,从水生嫂等妇女的角度重新拟三个标题。原题合适的可以保留,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

[生浏览课文,拟标题,师巡视,5分钟]

师:拟好了吗?

生:拟好了。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

生:第一个标题是“与夫话别”。

师:“与夫话别”,好。

生:第二个标题是“追夫遇敌”。

师:“追夫遇敌”,“追”,好吗?

生:第三个是“助夫杀敌”。

师:“助夫杀敌”,好!谁再说?

生:我是按时间顺序来排列三段的,第一个标题是“水生从军前”。 师:“水生从军前”。

生:第二个标题是“水生嫂遇敌时”。

师:“水生嫂遇敌时”。

生:第三个标题是“妇女们见到丈夫后”。

师:我刚才提出的要求是,从水生嫂等妇女的角度来拟,第一个同学是以水生嫂等妇女的角度来拟的,符合要求一些,只是在用词上稍微改一下就好啦。 生:第二个标题可以改为“探夫遇敌”。

师:与夫话别(板书),探夫遇敌(板书),第三个呢?那就是助夫杀敌(板书)。 三个小标题,角度统一。我认为比“自读提示”拟的还高明些,这说明同学们的水平很高。我们再来看看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生:(齐)水生嫂。

师:水生嫂。那请你们快速找一找,水生嫂叫什么名字,看哪个先找到。

[生浏览课文]

师:快点翻。

师:(俯身对一生)你找到水生嫂的名字了吗?(生摇头)看完了吗?(生点

头) (对众人)哪个找到啦?找到了的请举手(环视,无人举手)。是不是水生嫂没有名字呵?水生嫂有没有名字?有没有?

生:(齐)没有。

师:(稍稍拖音)没有。水生嫂确实没有名字。小说中十二次称她为女人,三次称她水生嫂,其它几个妇女也都没有名字。不仅没有交待她们的名字,而且对她们的外貌、服饰都没有描写。(稍停)这是为什么呢?可以考虑。

生:因为这篇文章描写的是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日战争生活,关于她们的外貌可以不写。

师:哦,因为是抗日生活,所以外貌可以不写。(笑)凡是抗日生活的人物,外貌就可以不写,这个理由充分吗?

生:我觉得用语言表达一个人物的精神品质,所以她们的外貌就不写了。 师:你的意思是因为着重写了水生嫂等人物的语言,所以就不写她们的外貌。是这个意思吧?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主要是写水生嫂等几个妇女的成长过程,所以就不写外貌。

师:写她们的成长过程,所以不写外貌。

生:因为是写所有妇女,为了写她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她们是几个代表人物,所以不写她们的外貌。

师: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群妇女是白洋淀地区所有农村妇女的代表,是这个意思吧?

我看啦,是不是有两个意思,(顿,中速)一个是表达中心的需要,连名字都不交待,说明所写的是普通的、极普通的农村妇女。这篇小说就是要表现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的一群普通的妇女,由普通的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战士的过程。第二点,也是作者的艺术追求,孙犁的小说不大注意人物的外貌、服饰的描写,而注重人物心灵的刻画,这就是所谓的“轻状物而重写意”,很像国画中的写意画。

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大家找一找看,你最喜欢、写得最精彩的在哪些地方?

生:我觉得“女人探望丈夫”一节好,因为??

师:(打断)不解释,不解释,就说哪里好就行啦。她说一群妇女探望丈夫写得好。还有哪里写得好呢?

生:她们在回家途中的对话写得好。

师:哦,结尾的对话写得好,还有呢?

生:我认为水生回家看望他的女人,与水生嫂谈参军这一段写得好。 师:夫妻对话,是不是?还有吗?(教师目光扫视学生)还有吗?

生:还有水生嫂她们在芦苇丛中遇到日本人的时候,她们一方面拼命地划船逃跑,另一方面做好了被敌人追上牺牲的准备。

师:这一段写得好,还有吗?开头景物写得好不好?也好,是不是?看是不是这几个地方写得好:开头景物写得好,夫妻对话写得好,探夫写得好,还有荷花

淀的风光写得好,最后一段话也写得好。下面我们来分别品味好不好?现在我们来品味开头的景物描写部分,从“月亮升起来”,到“荷叶荷花香”,一起齐读这部分,“月亮升起来了??”齐读。

[生齐读开头部分]

师:“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们怀里跳跃着”,哪个词用得好? 生:(齐)跳跃。

师:“跳跃”,有没有道理?

生:这个词说明女人编苇眉子编得很快,技术纯熟。

师:动作很轻巧,技术纯熟;还有,这个“跳跃”跟哪个词呼应啦?

师:对,“又薄又细”。“又薄又细”才“跳跃”。我们再看“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这个比喻用得好,好在哪里?谁能帮我说一说?[环视,放慢速度重读一遍]

生:我认为这样写就如水生嫂在仙境当中,将令人陶醉的美好清新的景物与勤劳纯朴的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用景物描写突出了水生暖的勤劳纯朴。 师:哟,你说了这么一长串,你先准备了的,还是临时想的?不错不错,讲得很好!这样一个比喻实际是把劳动场面诗化了,“她像兰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正如刚才这位同学说的,这就像仙境一样。把劳动写得多么美呀,把劳动写得多么有诗意呀!刚才她说,这样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美,哎呀,说得挺好,挺好!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呢?中心是说白洋淀里的一器妇女从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抗日战士,保卫家乡,保卫祖国。家乡这二美,祖国这么美,我们能不保卫它吗?看来这群妇女成长为抗日战士是有思想基础的,是不是?同时,景物美也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美。

请哪位同学把第1段再读一遍。

[生读第1段]

师:读得挺清楚的,但是呢,优美的意境好像没有读出来。我来读一遍。 生:[范读,重在意境的表达]请哪位同学读第2段。

[生读第2段]

师:好,读得也很清楚。 [接着范读课文,语调充满喜悦。读整.仰头,提高音调,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这白洋淀多可爱!祖国多美呀!请大家体会感情,把这段的意境读出来,各人自己读一遍。《见学生读不出声)怎么怕读?放声读,不准小声读。

:生放声读第2段]

师:大家一齐读,把其中的意境读出来。

[生齐读]

师:下面我们来品味“夫妻对话”,先分角色朗读,从“女人抬头笑着问”到“回来你”。

[两名女生、一名男生分别扮叙述人、水生嫂、水生,有表情朗读]

师:这里夫妻之间一问一答,好像对不上号,发现没有?(做手势,两手对着合拢,分开)对不上号,为什么?

生:我觉得是因为水生想告诉他妻子他要去参加抗日战争,他是怕他妻子不让他去,他心里很矛盾,他怕他妻子拖尾巴??

师: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夫妻对话。这时他们两人的心思不一致。水生嫂发现情况有点异常,想弄个明白,而水生又不敢贸然说明真情,一个穷追不舍,一

个极力躲闪,尽量转移话题。“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一句话看似平常,但里面包含着什么?是不是关切?关切,还有什么?还有点疑虑,是不是?唉呀,今天有些蹊跷,怎么回来这么晚?“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水生避而不答。又问:“他们几个呢?”这里转了个弯子问,这个不能不回答呀。水生说:“还在区上。”这个不能说下去呀,要马上转移话题。水生说:“爹呢?”

转移了话题,但水生嫂紧追不舍, “他们几个怎么还不回来?”嗯,紧追不舍,水生笑了笑,忍不住了,“明天我要到大部队去”,只好交了底。

“怎么了?你。”这句话改为“你怎么了?”有什么区别?

生:前者强调了“怎么了”。

师:有道理。这种主谓倒装句强调了谓语。

从开头到这段对话,你们看到了夫妻俩的性格特点没有?谁说说性格特点? 生:水生嫂勤劳纯朴,对丈夫关心,一举一动都很注意,相当于现在的妻子对丈夫管得严。(师生笑)

师:水生嫂很机灵,水生比较憨厚。

“??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吮”描写得好吗?

生:我觉得“吮”的细节描写得很好,水生嫂听说水生要参军,吃了一惊,不小心让苇眉子把手指划破了,把手指吮一下,是想掩盖心里的慌张。 师:(兴奋、笑着)很好!很好!

(全场掌声顿起)

听到真情后,水生嫂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我想改一下,“就称积极!”行吗?

生:如果改了就成了责怪的语气,原句表现了她有点自豪。

师:有没有责怪?

生:有一点。

师:对,有一点。(模拟)“你总是很积极的”,谁来试一试?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重读“总是”)

师:(模拟学生读):“你总是很积极的”,太不像话!

(全场大笑)

生:(重读,委婉)“你总是很积极的”。

师:不能过于强调“总是”,比如“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就责备了:再读一遍。

生:“你总是很积极的。”(全场笑)

师:“你总是很积极的”,夸奖、自豪又有点委婉的责备,对不时? 现在齐读,从“女人没有说话”到“回来谢你”。大声读。

[生齐读]

师:我现在把这段话作两种改写,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女人,你们看这两个女人像不像原作中的水生嫂,你们要仔细听。

先看下面这个女人是不是水生嫂。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你也带去。”(学生大笑)水生说:“那咋成啊!”水生嫂说:“咋不成?”水生说:“我们又不是去走亲戚,这是去打鬼子,打仗!”水生嫂说:“哦,那么说,我是去走亲戚哕?我还要干活呢!”水生恳求说:“千斤担子你先担着吧,打完鬼子,我回来谢你。”水生嫂说:“哼,说得倒轻巧。你不替我想想,也该替

老人孩子想想。上有老,下有小的,你转身就跑,全扔给我,我的命好苦啊!”(全场大笑)

你们来评价一下,怎么样?

生:这个女人对丈夫不理解。

生:觉悟不高。

师:你觉得她是胡搅蛮缠,是不是?

我们再来看一个女人像不像水生嫂。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咱俩一块儿走。”水生说:“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个娘儿们跟去干什么?”水生嫂说:“烧饭呀,洗衣呀,你们的人就不吃饭,不换衣服啦?”水生说:“那哪成啊,打仗还带个娘儿们!”水生嫂说:“咋不成?古代还有个花木兰替父从军呢!”水生说:“哎,别横扯,说真个儿的,千斤担子你先担着吧,打完鬼子,我回来谢你!”水生嫂说: “嗯——不嘛!”(娇声嗲气,全场开心大笑)

好,大家都觉得不像,前一个是蛮不讲理的,后一个是娇滴滴的,用软的办法拖后腿的,那荷花淀里的水生嫂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刚才分角色朗读的三位同学再把这一段朗读一遍。

[生分角色朗读]

师:好,你们两个坐下。“水生嫂”等一下,你把“你走,我不拦你??”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读书]

师:“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我们把“你走,我不拦你”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行不行?你们各自读一遍。

请“水生嫂”再读一遍,改过后的。

[生读。语气急促,突出了“家里怎么办”]

师:对了。这里的“不拦”是假的,是不是?强调的是“家里怎么办”。看原文“你走,我不拦你。”这是基本态度。“家里怎么办?”有难处啊,“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啦”。看来只要求理解,精神安慰,按现在的话说叫“理解万岁”,并不是真的不让他去。

下面请拿出笔来,给水生嫂写个“鉴定”。

[生动笔写“鉴定”]

师:3分钟写完,3分钟。

[生继续写“鉴定”]

师:写好了吗?写好了的请举手。

生:水生嫂勤劳俭朴,非常进步,

师:很好!是个贤内助。谁再说。

生:水生嫂勤劳纯朴,温柔多情,家里,又支持丈夫的工作。

师:他是什么工作?

生:革命工作。

师:什么革命工作?

生:抗日战争。是一个贤内助。她的思想比较进步,她既关心

师:对,抗日战争。哪位再说?

生:她的性格特点是勤劳、纯朴、机智、温柔,小而言之,是支持丈夫参加革命,大而言之,是全力支持抗日。

师:说得好!说得好!“小而言之”,“大而言之”,说得好!还有哪个说?

生:对丈夫温柔体贴,并支持丈夫革命,家里的事情一个人挑着。 师:很好!谁再来?

生:水生嫂温柔多情,而且顾全大局,把抗日战争放在首位,而把自家的私事放在脑后(摸脑后,众笑),这里的“脑后”就是把家里的私事看得很小。 师:(笑)就是放在第二位吧。(连续开心地笑)

生:我觉得可概括成一句话——抗日战争中典型的农村进步青年形象。 师:好,“典型的农村进步青年形象”一句话来概括。大家积极性很高,谁再说。

生:她不是蛮横无理,而是勤劳纯朴;她不是温柔多情,而是真挚多情,她对丈夫是支持的,只是对家里的事有点无奈。

师:(笑)不是温柔多情,而是真挚多情。(连续地笑)大家充分发表了意见,讲得挺好,看来大家对水生嫂有了认识。

下面来品味一下五个青年妇女在一起的对话。还是分角色朗读。

[六名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出相应的语气、音调,赢得了笑声和掌声]

师:这五句话都没交待是哪个说的。这五个人中有一个是水生嫂,点出来了,另外四个人性格怎么样?谁来说?

生:说第一句话的人,她是??

师:(插)第一句话重读一遍。

生:[读]这句话表现了她对丈夫参军表示支持,又很想念他,想去见他;第二个是找理由,好像是没法找到,也是想去看望丈夫

师:(插)要从她们的性格上讲。第三个呢?

生:第三个,她的性格非常直爽,泼辣。

师:好,怎么说的?

生:[重读一遍,读出了泼辣劲。众笑]

师:第四个呢?

生:(稍停)她心里想着他,却不好说出,心里和嘴里不一样。

师:心里和嘴里说的不一样,是不是?谁再说?

生:我觉得最后一个是怕羞。

师:怕羞。

生:是怕丢人。

师:四个人性格各不相同,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要读出四种语气,体会各自的心理。

[生读书]

师:淀上的风光有两处描写,一个是第34面中间的“几个女人

??”这一段,还有一段,第36面中间的,看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请大家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这两段描写有没有不同?为什么不同?

生:第一处写得优美、轻松,表现人物当时的心情,第二个描写充满了战斗气氛,预示将要发生的战斗。

师:可见,景物描写要服从对人物的描写,要服从主题的需要,辛心的表达。 请翻到39面,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挺好。把这一段对话和寻找丈夫的时候对话比较一下,这群妇女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没有?

生:变得更加成熟了,更加坚强了。

师:更加成熟,更加坚强,(提高音量)这些普通的妇女成长为坚强的抗日战士了!

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课。(白常高 王世发 记录)

《<荷花淀>教学实录》点评

读了洪镇涛老师的《荷花淀》教学实录,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样一个教学细节——

在把握思路后,洪老师说:“下面我们着重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大家找一找看,你最喜欢、写得最精彩的在哪些地方?”于是,学生们在感受文本之后纷纷起来说小说中自己喜欢的语言。

其实,按许多老师的教法,这里洪老师完全可以这样说:“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品味这篇小说的语言。请大家注意这个地方??”

人们常常爱说更新“观念”(现在的说法叫“理念”)。但我认为无论“观念”还是“理念”,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在教学中,任何细节都体现了一定的观念。比如这里,洪老师让学生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就体现了他的一种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

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洪老师着眼的是学生的“学”。而如果只由老师列出“精彩语言”让学生分析,也体现了一种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着眼的是教师的“教”。

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作食物,那么,课堂师生关系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惟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他会将食物先咀嚼得很细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应该说,这种“填鸭式”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市场。

第二种是“诱导式”。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言语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其食欲,使他们垂涎三尺,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这种“诱导式”在教学上也叫“启发式”,比起“填鸭式”无疑是了不起的进步,因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

第三种是“分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师三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种“分享式”现在还不普遍,但已经开始出现。

毫无疑问,洪老师的课正体现了或者说接近于师生分享的境界。

其实,“师生分享”正是现在所提倡的“师生对话”。而洪老师的这堂课上于19xx年,从这个意义上,我说洪老师不少课早就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有依据的。

但是,所谓“尊重学生”,决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既然是“分享”,教师可以分享学生的发现,学生同样可以分享教师的发现。而教师的引导正体现于分享之中。这一点,现在似乎被有些老师所‘忌讳”,似乎一谈“引导”(更不要说“教育”了),就会妨碍对学生的尊重。其实,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纯粹“客观”的教学,永远不可能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景,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在和学生一起研讨的过程中,教师的发言尽管只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发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堂《荷花淀》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谈了自己的喜欢的语段之后,洪老师说:“现在我们来品味开头的景物描写部分??”于是,他和学生们一起品味“又薄又细”,品味“跳跃”,品味“她像坐在洁白的雪地上,又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在这里,作为“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洪老师同时也是“平等中的首席”。

既是平等的,又是首席的。洪老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正是这二者的辩证统一,而洪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我知道很多年前,洪老师就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也就是说整个课堂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什么?洪老师的回答是四个字: “学习语言”!这深刻而朴素的观点,在这堂《荷花淀》的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节课中,洪老师不但引导品味精彩语句,而且朗读优美片段,真正让学生贴着课文感悟其意境。他和学生对“吮”的咀嚼,对“你总是很积极的”一句的揣摩,对“你走,我不拦你”的体味??这些教学细节无不是洪老师“学习语言”的生动例子。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在整个课堂上,洪老师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在研讨、交流,同时又自然而然引领着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九年之后的今天,我读着这文字的记录,依然感到置身课堂,如坐春风。

最后我还有一点感想不得不说。针对过去语文课中片面强调或者说只强调“工具性”的弊端,近年来对语文课“人文性”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即使是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课,也应该是“语文”课,而不是脱离课文脱离语言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或其他什么课。像《荷花淀》这样的课文,如果离开了对其语言的品味,而抽象地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就很可能上成以荷花淀抗日故事为素材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课!我这个说法绝非没有依据。现在一些语文课越来越泛“人文性”,甚至脱离文本只追求“思想性”,语文课成了信马由缰的随意漫谈,所谓“大语文”成了“没语文”。在这种情况下,重温洪老师这堂《荷花淀》教学实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李镇西 四川省特级教师)

更多相关推荐:
20xx荷花淀教学反思

20xx荷花淀教学反思第1篇荷花淀教学反思荷花淀作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小说单元的一篇文章我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授课着重依托这篇课文来强调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

荷花淀教学反思

荷花淀教学反思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强新课标认为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导作用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中发现更精彩的问题加以引导...

荷花淀 教学反思

荷花淀复习课的反思唐蕴娴这个学期我开了一堂荷花淀的复习课作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我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复习着重依托这篇课文来强调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

《荷花淀》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荷花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把握课文以富有感情色彩的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方法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传神的对话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

教学反思论文-《荷花淀》教学反思

荷花淀教学反思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强新课标认为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体现主导作用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中发现更精彩的问题加以引导...

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

荷花淀教学设计阿健执教班级高20xx级6班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3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

荷花淀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

荷花淀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2整体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3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水生女人等妇女形象的分析2...

语文名家教案(《荷花淀》—程少堂教学实录)

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程少堂深圳市教研室时间20xx年4月11日14401340地点深圳中学班级高一11班记录整理邹玲翠园中学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

荷花淀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学设计荷花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2理清写作思路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热情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理清写作思路...

写意荷花的教案与反思

教材分析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具有悠久历史和强烈的民族特色花卉画从表现形式声分类主要有工步画和意步画两种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技法用笔有中锋和册锋用墨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色度写意花卉画可以用单纯的水墨去画也可用色彩...

荷花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荷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_《荷花》教学设计

荷花1234

荷花淀教学反思(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