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时间:2024.3.31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概念、两者在发展中的关系、两者各自的局限性、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斗争 融合

一、科学主义

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是在当今世界有决定性的思考方式。

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早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现在的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作为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 到了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整个思潮。其基本内容为:(1)肯定人的价值,称颂人的特性和理想,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2)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针;(3)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栓桔和封建等级观念;(4)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

性思维,提倡用知识造福人类,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他们用抽象的普遍人性来反对和代替中世纪的神性,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土国。

现在,人文主义泛指关于人的本质、意义、使命、地位、价值、特性等的理论和学说,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人文主义的思想菁华和终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利益;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应当追求现世幸福;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在人文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它始终强调对人本身的研究,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高于一切。它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它曾经和科学主义一起,无情地审判了那种以神(上帝)为本位的宗教神学以及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代人文主义坚决主张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科学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三、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关系:分裂与合流

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灾难,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实际上也就是科学对自己所由此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而造成的。用胡塞尔的话来说,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气。这种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抗衡,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既丰富和激发了人类文化,也造成了科学与文化前所未有的割裂和对立。科学主义以科学、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化、人本、人道为中心。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通过回顾20世纪哲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和睦相处”。可以说,20世纪哲学思潮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冲突、碰撞、矫正、

制衡,此起彼伏的二重奏。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正好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诚如J.S.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

近代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唯人主义把人置于某种中心的位置,按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裂,以及人文学科的严重危机。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不断分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作为传统知识主体的人文学科日渐缩小成一个小的学问分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近代以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即社会科学日渐兴起,它们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地盘。人文学科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社会“科学”的概念取代了“人文”的概念,“功利”的概念取代了“理想”的概念;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的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体现在科学对人文传统的轻视,特别是当这种人文传统不合技术理性的逻辑时。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根源于知识体系的分科化、专业化,而知识的专科化又源于技术理性,来自那种诉求“效率”和“力量”的科学的本质。技术理与唯人主义都是相信“力量”(power)的乐观主义。在唯人主义看来,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人有理性这种无限的能力。为了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技术理性广泛地行使它的威力。唯人主义得到弘扬的地方,也就是技术理性大展宏图的地方,因为它们相互确认。这种相互确认并不简单是人作为目的,技术作为手段,相反,手段和目的在这里混成一体,因为技术理性正是人之所以能把自己确立为价值中心的唯一根据和保证。许多技术批判主义者批评技术的发展违背了人性的目标,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其实,“技术违背了人性”,却不见得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因为正是唯人主义本身推动了技术的这种违背人性的倾向。唯人主义陷入一个自我拆台的怪圈之中。

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以下四点为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1)科学具有人性,科学的人性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前提。科学的人性是指科学家赋予科学的美好精神,换言之,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界的探索来了解自然,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创造美好生活,满足人类对于美好幸福的追求。这种“人性”一直伴随着科学,成为科学的一部分。而且,科学的人性不显露于外表,而是暗含于科学的内部。虽然科学变得更加抽象,但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

(2)科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和不少科学家都只是从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而忽视科学的精神和它的内在美。但是科学已经产生的和正在产生的无穷无尽的财富并不是主要的东西;科学的主要目的是真理的发现。

(3)科学的正确应用需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有力保证。科学的滥用的恶果,使我们更加关注到科学的人性、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关怀,更加迫切呼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4)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方面,大多数传统的人文主义者对于科学的态度和观点已经发生改变,他们认识到科学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和科学成长强大的必然趋势,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越了单纯技术性的内容。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准备去与科学家会合,去理解他们的精神和理想。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家认识到了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与人文这两大思想维度,各有特点,各有长短,缺一不可。他们好比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两只眼”,只有同时具备这“两只眼”,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为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的状况急需扭转,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如果再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分裂的程度就会加深,科学就会蜕化成新的经验主义而失去其生命力和美。

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主义是盲目的,没有科学精融入的人文主义是虚浮的。因此,急需改变两种文化分裂的态势,急需消除两种主义的人为对立。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使二者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相得益彰。总之,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scientific-humanism)和人文的科学主义(humanist-scientism),即走向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和新科学主义(Neo-scientism)。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其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或世界图像,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科学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为人文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而且自身也能够提供新的价值和意义,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的实证、理性、臻美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启蒙自由、怀疑批判、继承创新、平权公正、自主公有、兼融宽容、谦逊进取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是我们思考和处理社会和人事问题的背景和帮手,科学人的求实作风和严谨风格值得人文人学习和效仿;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要尽可能学习和借鉴科学方法,以拓宽视野,更新工具。总之,

科学的本性包含着人性,科学的价值即人的价值,科学的文主义就是人文主义的科学化。

同样,人文的科学主义是在弘扬科学主义的宝贵遗产的前提下,给其增添旧科学主义所不足的人文精神。它的鲜明特色是人为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的和长远的福祉,它因此必须听命道德的律令,这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科学只提供手段,而不创造目的,对价值判断先天乏力,它应该尊重并辅佐人文主义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误用或恶用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科学人应该记得自己的科学良心,时时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制止科学的异化和技术的滥用;纯粹的智力难以弥补道德和审美价值的缺失,科学人切勿以救世主自居,要虚心向富有人文精神的贤人和哲人学习,从人文学科中吸取各种营养;扶助科学中本来就有的为善、审美功能,让情感成为科学活动和科学发明的积极因素。总之,人性应该寓居于科学之中,人的智慧亦是科学的智慧,人文的科学主义就是科学主义的人性化。

五、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中国

中国的人文主义,应推孔子的学说,其精义所在,则为特别提出一个‘仁’字,作为奠定人伦基础和道德规范,故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举凡一切可以使人成为更完美的说法,便是人文主义;讨论使人成为更完美的思想,便是人文思想。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谈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时心中想的,正是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严重的文理分科现象。这种分科现象在西方各国的教育史上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但都没有象当代中国这样突出。文理科的发展极度不对称,理工农医科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人文学科越来越小。不仅在学科规模方面人文地位越来越低,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科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教育压倒了人文教育。 分科化、专门化和专家化与教育理念有关,凡重专才教育,则专科化倾向较严重;凡重通才教育者,则专科化倾向就比较淡化。在专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难以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和深谋远虑的计划。正象许多教育家所指出的,如果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用自己学科的内部标准去判断事物,那就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

养学生既掌握内部标准,也能够用其他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即“外部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科,能够看出自己学科的优点和局限。

当代中国工业发展中的唯人主义占据着重要地位,唯人主义因着技术理性而自命不凡,而把自己确立为价值原点和世界的中心,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对自然界为所欲为,这些导致了环境污染、动物灭绝等诸多问题。对人的自我崇拜就自然而然的转化为对技术的崇拜。如果我们要求自然屈从于技术,那么我们也在要求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我们自己屈从于技术;如果我们认为技术产品优于自然的产品,那么同样,我们的创造物就会被认为优于作为自然产品的我们自身。由于我们人类注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唯人主义注定要遭受技术的异化:本来是用以确立人之地位的,最终却被用来贬低人类自己。技术发达了,人类却丧失了劳动的乐趣,甚至劳动的权利(所谓技术失业);科学发展了,人类却越来越不知道生命和存在的意义。这是唯人主义深刻的困境。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本身就是应该相融而暂时呈对抗的两种意识,当代中国需要科学主义,未来的中国需要人文主义,只有在国人在对科学的盲目狂热追求以后,待财富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中产阶级成熟以后,自然会发现对科学的信仰并没有带来人的满足,反而会有一种心灵的失落,这时相对成熟的中产阶级才会开始追求人文主义,用温和的思维去中和钢硬的科学主义,这需要一个过程。

六.参考文献

[1]戴春亮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思

[2]李醒民 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 的途径

[3]百度文库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4]百度文库 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5]百度文库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6]百度文库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与中国结合现状

[7]百度文库 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第二篇:科学与人文主义_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第二十七卷总157期 2005第3期自然辩证法通讯JOURNALOFDIALECTICSOFNATUREVol.27,SumNo157   No3,2005?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

科学与人文主义3

———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孟建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摘 要:,但对,又构成不同形式的人文主义,,现代人本主义的人,,而且也有助于。

关键词:文艺复兴 现代 后现代 科学 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G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5)03-0027-07什么是人文主义?要对人文主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阿伦?布洛克说“,能够找到的最贴

(〔切的名词是人文主义传统。”1〕,p13)他认为“,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三种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

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的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

(〔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1〕,p112)尽管这种概括

似乎过于简单化,但是,它对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思想的不同模式或传统,特别是把握人文主义的模式或传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不妨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理解为“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这样一种传统。在这个传统里,对“人”及其“人的经验”的不同理解或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又构成各种不同形式的人文主义思潮、观点和倾向。本文重点探讨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现代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这三种形式的人文主义,由于对“人”和“人的经验”的理解的角度有所不同,因而对科学与人文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仔细考察和研究这三种形式的人文主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地理解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及其演变,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地理解人文主义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及其相互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现代形态的人文主义运动的发端,同其他形式的人文主义一样,有其诸多的关于人文主义传统的共性的东西。例如,它极其鲜明地体现了“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它的文化基础和立足点首先是“人文”“、人文学”或“人文学科”,因而才有“人文主义”这个称谓,因而文艺复兴运动首先表现为文艺的复兴,因而这场运动中的绝大多数代表人物是人文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历史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或者政治活动家等等。然而,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和

3中国科学院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科学文化哲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xx年10月6日;修改稿20xx年3月8日

〔作者简介〕孟建伟(1955—)男,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与文

化哲学。27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相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又有自身非常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主要包括:

其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所强调的“人”,是理想化的“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造就“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似乎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题。例如“萨留塔蒂等,

人文主义者把humanitas理解为人的不同精神活动的综合表现”。“布鲁尼对人文学的定义是:使人成为一

(〔个完整的人的手段。”2〕,p1146)布鲁尼强调“:非凡的才华只能从渊博的知识中产生。……要研究哲学、诗

歌、演说、历史,以及其他方面的著作,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思想丰富多彩,……此外,还必须进行不可忽视的文学方面的修养。科学和文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学习这两方面的知识可以相得益彰。”(〔3〕,p1138)

我们在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当时追求“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布克哈特写道“,十五世纪特别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的世纪”。“当这种对于最高的个人发展的推动力量和一种坚强有力、来时,于是就产生了意大利所独有的‘多才多艺的人’”。(〔4),认为但丁既是个诗人,又是个哲学家,,,也“自豪地在《神曲》〕,p)除了但丁以外,布克哈特“真正称得起是出类拔萃的全才”。(〔4〕,p1132),,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当时的人文主义所倡导和培育对人的充“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的追求这样一种精神文化氛围。

其二,与追求“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这种目标相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人的经验”的强调,也是“完整的”“、完全的”或“完美的”。

布克哈特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概括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也是对“人的经验”的完整性、完全性或完美性的极妙概括。显然“,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都是“人的经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世界的发现”有赖于“人的发现”。因为人是世界的发现者,没有“人的发现”,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目中的世界,也就没有“世界的发现”;另一方面“人的发现”,又有赖于“世界的发现”。因为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没有“世界的发现”,就不可能有生活在世界中的人的发现,也就没有“人的发现”。

关于“世界的发现”,布克哈特主要做了三方面的阐述:一是通过远航或远行,获得地理上的发现。二是关于自然科学的发现。到十五世纪末,意大利“在数学上和自然科学上是据有无可比拟的最崇高的地位的”,使得“每一个国家的学者,就连雷吉奥蒙达努斯和哥白尼也都承认他们自己是意大利的学生”。(〔4〕,p1286)三是关于自然美的发现。在布克哈特看来,意大利人是现代人中最早看到和感受到外部世界之美的。他们不仅力图用艺术来反映真实的世界,而且使作品具有某种诗意或性灵,影响到整个西方艺术。(〔4〕,p1297)

布克哈特认为,除发现外部世界之外,文艺复兴所取得的一项更为伟大的成就是,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而完整的“人性”。(〔4〕,p1302)从诗歌、文学到造型艺术,从人的内心描写到外形刻画,从对个人的描写到对全民的品质和特征的刻画,从静态的描写到动态的刻画等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人”取得了诸多划时代的“发现”,这些“发现”从一个侧面标志着西方中古精神向近代精神的转折。(〔4〕,pp1302-352)

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人的经验”的关注是非常广阔的,既包括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经验,也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经验;既包括艺术经验,也包括科学经验;既包括感性的经验,也包括理性的经验;等等。正是这些经验的综合的创造性的运用,才有关于“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其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主流不仅没有表现为感性(非理性)与理性、人文艺术与科学的对抗,相反,它包容着很强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感性和理性、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以致文艺复兴不仅仅表现为文艺的复兴,而且也表现为科学的复兴;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时代,而且也是科学家的时代。原因很简单:

第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深受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们在古代希腊罗马作品中惊奇地表现了一个崇尚人和自然的新世界,它蕴藏着包括人文主义、民主思想、探索精神、理性主义、理想主义和世俗观念等等在内的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在这些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人文主义者对文本的兴趣培育了我们现在可以看作为科学的思考方式。”28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5〕,p1203)于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们向我们宣告的正是科学和人类状态的完全革新。”6〕,p1498)因此,也就有了文艺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有了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时代。

第二,文艺复兴运动所表现的最根本的冲突是“人”与“神”的冲突,确切地说,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冲突。人文主义者要用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本的思想战胜以神为中心、神主宰一切的观念,除了有必要拿起人文这个武器以外,还有必要拿起科学这个武器。在反抗宗教压迫和经院哲学的斗争中,科学与人文起着同样重要的并且是明显互补的作用:科学代表着研究自然的取向,人文代表研究人的取向,这种崇尚自然和人的取向,显然同那种崇尚超自然和人的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取向是相对立的;科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用理性对抗信仰,人文观念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通过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对抗各种清规戒律的禁欲主义,二者的联合代表着用世俗的“人性”对抗那种超世俗的“神性”。

第三,与追求“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相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高度关注人的感性生活的同时,势必也要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生活,也就是说,术活动的同时,,“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达?,“人性”。“人性”。

,,“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所强调的“,完全的”或“完美的”经验,因此,在它那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科学与人文(艺术)的融合,于是,就有了关于“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有了科学的复兴和文艺的复兴。

作为整个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一部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也同其他形式的人文主义一样,有其诸多的关于人文主义传统的共性的东西。例如,它毫无例外地“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它的文化基础和立足点也首先是“人文”,其代表人物有不少本身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诗人,在表现形式上有的也采用了小说、戏剧、评论,甚至诗等非科学形式,并对西方的美学和文艺有较大影响。然而,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相比,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也有自身非常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主要包括:

其一,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截然不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所强调的“人”,似乎不再是“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而是只关注“生存意志”、“情绪体验”、“生命之流”或“本能冲动”的“非理性的人”。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早在其源头上,即在叔本华和基尔凯郭尔那里,就已经定下了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基调。

在叔本华那里,人的本质就是意志。所谓意志,就是非理性的内心的冲动、欲望、期望等等,简单说来,也就是欲求。然而,意志给人带来的并不是幸福和快乐,而是痛苦,因为意志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没,

(〔有彻底的意志之否定,真正的得救,解脱生命和痛苦,都是不能想象的。”7〕,p1545)于是,叔本华在形而上

学上肯定了人的生命意志,而在伦理上又否定了人的生命意志。

与叔本华相类似,基尔凯郭尔将人看做是“孤独个体”。所谓“孤独个体”,就是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他的“孤独个体”概念的提出及其对“孤独个体”的存在状态———恐怖、厌烦、忧郁、绝望的阐述,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奠定了非理性主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基调。

当然,并非所有意志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主义者或虚无主义者。例如,尼采试图用积极昂扬的“强力意志”取代叔本华的消极悲观的“生存意志”。又如,在萨特那里,也可以看到那种积极进取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尽管他将“自为的存在”的根本规定说成是“虚无”,但这个“虚无”不是虚无主义“只不过是自在的,

纯粹虚无化”。(〔8〕,p1786)也就是说,自为什么都不是,但欲成为什么都是。然而,不管是尼采,还是萨特,他们所关注的“人”显然还是“非理性的人”。

尽管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各流派所关注的“人”的角度有所不同,例如,意志主义强调的是非理

29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性的意志,生命哲学强调的是非理性的生命,存在主义强调的是非理性的存在,弗洛伊德主义强调的是非理性的本能等等,但是,就强调“非理性的人”而言,它们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实质上就是,强调以“非理性的人”为本的人文主义。

其二,与关注“生存意志”“、情绪体验”“、生命之流”或“本能冲动”的“非理性的人”这种目标相应,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对“人的经验”的关注也往往局限于非理性的经验,尤其是特别注重艺术经验,并用非理性的和艺术的经验来对抗理性的和科学的经验。

(〔叔本华说“:艺术可以称为人生的花朵。”7〕,p1369)他将从事艺术创作和欣赏看做是暂时忘却生命意

志,从而摆脱痛苦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理性只不过是意志的工具。它不仅无法使人摆脱痛苦,反而理智愈发达,痛苦就愈深重。

(〔尼采将艺术看做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9〕,p12)在他看来“,只是作为审美现

(〔象,人世的生存才有充足理由。”9〕,p1275)他认为“,艺术家的至深本能岂非指向艺术,,指向艺

(〔术的意义———生命?指向生命的热望?———”9),,

1在海德格尔那里,,“:诗首先使安居成

〔为安居。),海德格尔将人的安居和人的生存的本质

,,。那么“诗”,的含义是什么呢?“,代表着一切艺术,也代表着存在和真理本身。“一切艺术作为所是的真理到来的揭示

(〔者,就此而言,本质上都是诗。”10〕,p172)相反,他将现代科学的本质归结为现代技术的本质,又将现代技

术的本质归结为“框架”,是对人的威胁:它遮蔽了诗的意义的展现,使人无家可归“不让人进入一种更加本,

(〔源的揭示,因而使人无法感受到更加本源的真理的召唤。”11〕,p128)

马尔库塞更是将艺术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如果人们是自由的,那么,艺术

(〔就是他们自由的形式和表达,”12〕,p172)因为“这是一种认识的力量,这种力量给个体在不自由的王国中

(〔得以一点儿自由和实现。”12〕,p110)这也是“艺术对爱欲的承诺,即在他们同本能和社会的压迫的斗争中

(〔对生命本能的深切肯定。”12〕,pp110-11)于是“,与常规疏远和隔离的程度构成艺术的解放价值”,因为艺

(〔术的“审美形式揭示了在现实中受到禁锢和压制的维度,即解放的方向。”12〕,p119)相反,在马尔库塞那

里,科学技术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新的控制形式和破坏性的政治工具。“不仅技术的应用,而且技术本身是

(〔对自然和人的统治———有方法的、科学的、被计算出来的和正在计算的控制。”13〕,p1223)这种控制的结果

是,使得发达工业社会陷于单向度的“病态社会”,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其三,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那里,更多地表现为感性(非理性)与理性、艺术(人文)与科学及其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尖锐对立,于是,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被大大加深了。

尼采将艺术与科学的对抗描绘成“当代世界最高境界中进行的那场斗争。”他说,我们必须置身于“在当代世界最高境界中进行的那场斗争,即贪得无厌的乐观主义认识与悲剧的艺术渴望之间的斗争”,也就是以“始祖苏格拉底为首的、在其至深本质中是乐观主义的科学精神”与以“酒神艺术及其悲剧象征”为代表的“信仰永恒生命”的艺术精神之间的斗争。(〔9〕,p166)

海德格尔将艺术与科学的对抗形象地描绘成诗人如何在现代科学技术导致的“世界之夜”里“,吟唱着去追寻消逝的诸神的踪迹。”也就是说,诗人通过歌唱神性来对抗“世界之夜”。他说“,‘在一个贫困时代的诗人’,必须特别地在诗中凝聚诗的本性。此事在哪儿发生,哪儿我们就可以设想诗人存在着并顺应着世界时

(〔代的命运。”10〕,p194)

如果说,海德格尔的“诗人吟唱”式的对抗尚显得有些保守的话,那么,在马尔库塞那里,艺术与科学的对抗则变得颇为激进。在他看来“,因为人和自然被一个不自由的社会控制着,被压抑和被扭曲的潜能只能通过一种异样的形式来体现。艺术的世界是另一个现实原则的世界,一个异样的世界,而且只有通过异样化,

(〔艺术才能实现一种认识的功能。”12〕,pp19-10)“艺术所承担的使命是,使感性、想象和理性在所有的主体

(〔和客体的领域中获得解放,使这种审美的转变变成一种认识和控诉的手段。”12〕,p19)

总的说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已大为不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那里,强调的是“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于是,感性(非理性)与理性都是“人性”的不30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的重要经验,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因而不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且是相互弥补和相互促进的。而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那里,其立足点变成了“非理性的人”,于是,感性(非理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成了对立的东西:只有非理性的生命体验(或情感、意志、本能等)才是最真实的存在,是“人性”,是人的本质;而理性只不过是外在世界的逻辑,是人类意志的工具,并无实在的意义。只有艺术才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代表着“永恒生命”,代表“神性”,代表着对“现实原则”压抑的反抗,代表着“征服苦难和追寻永久欢乐的冲动”;而科学不但不属于生命体验,反而是对“永恒生命”和“神性”的颠覆和摧残,它代表着“现实原则的世界”,代表着“世界之夜”,控制着人和自然,使人和自然被压抑和被扭曲,从而给人带来苦难。于是,在“当代世界最高境界”中,就有了艺术对科学的反抗“,艺术精神”对“科学精神”的斗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非常特殊形式的人文主义,义传统的初衷,即“,,。”因为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当然,,例如,它的文化基础和立足点也首先是“人文”,(小说、诗歌)、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摄影、电影)和包括文学理论和美学领域在内的人文学科。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人文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不仅不再关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完全的人”或“完美的人”,也不再关注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意义上的“非理性的人”,而是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所强调的“非理性”进一步推向极端,于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所关注的“人”及其“人性”被消解了。

从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对“疯癫”和“精神分裂者”的关注和理解,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者对“人”及其“人性”做了极为反常和极端的理解。福柯通过对“理性时代的疯癫史”的“知识考古学”的考察,试图揭示疯癫是怎样历史地成为理性的对立面,作为“非理性的危险”而被禁闭和压制的。他似乎想要表明,疯癫状态“透露

(〔出一种生而自由的、已经获得解放的人性存在。”14〕,p1260)因此“用一种至高无上的理性所支配的行动,

把自己的邻人禁闭起来,”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14〕,前言p11)

通过对“性的历史”的考察,福柯试图揭示“性的历史”就是关于性的“谈论方式”、“权力技术”和“认知意愿”的历史,也就是“权力”如何通过“话语”“、知识”等手段,压抑、控制和塑造“身体自身的强力”,从而决定主体命运的历史。(〔15〕,pp111-12)

如果说,福柯将人性消解为“身体的强力”,而“身体的强力”这一概念与“疯癫”和“精神分裂症”似乎还有一些距离的话,那么,德勒兹和加达里将人性消解为“欲望机器”,而“欲望机器”这一概念同“疯癫”和“精神分裂症”则已经十分相近了。德勒兹和加达里反对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无意识,提出一种与精神分析相对立

(〔的精神分裂分析。在他们看来,精神分裂者“是一个破译了的人,一个消除了恐惧的人。”16〕,p126)只有精

神分裂分析,才能真正达到一个人的欲望机器和利比多的社会包围。

从福柯对“疯癫”与德勒兹和加达里对“精神分裂者”的关注,我们不难从一个侧面看出,后现代主义者对“人”及其“人性”的特殊理解。尽管不是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关注“疯癫”和“精神分裂者”,但是,就他们对“人”及其“人性”的消解或“边缘化”而言,其基本立场显然是一致的。

其二,与关注“疯癫”与“精神分裂者”等“边缘化”的非理性的人相关,后现代主义的人文主义所关注的“人的经验”,也往往是与“疯癫”或“精神分裂”状态相类似的非理性的经验,尤其是特别关注后现代的文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经验。

后现代主义首先发源于文学艺术运动。费瑟斯通说,据科勒(1977)和哈桑(1985)考证“,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奥奈斯用它来指称出现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多种艺术的运动和风格,流行于60年代的纽约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作家和批评家中间。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一些理论家用后现代主义理论来解释和判断艺术转向,于是“,后现代主义”这一标签被广泛使用在建筑、视觉和表演艺

31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术及音乐当中。(〔17〕,pp110-11)

丹尼尔?贝尔也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逻辑。他说“:寻找自我根源的努力使现代主义的追求脱离了艺术,走向心理:即不是为了作品而是为了作者,放弃了客体而注重心态。”于是,后

(〔现代主义者成了“超出意识范围的冒险家。”18〕,p198)所谓“超出意识范围”,可以理解为进入了类似“疯

癫”和“精神分裂”的“无意识”范围。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者的灵感大都来自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的经验,其思想核心基本上代表着现代艺术或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例如,德里达将写作归结为“字符的流动”;将文本的意义归结为“分延”和“撒播”,显然来自他的文学体验。德勒兹和加达里的“精神分裂分析”正是对“精神分裂艺术”的理论概括。

(〔于是,福柯认为“,《反俄狄浦斯》最好应该当作‘艺术品’来读。”19〕,p1119)至于德勒兹和加达里的《千块高

原》及其所表达的“游牧思想”和“根状思维”,更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精神分裂”特征的“后现代艺术”了。福柯也一样。他关注音乐和绘画作品。他最喜欢“自己理解不了、‘音乐短句’”。(〔在本质上20〕,p1119)他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文学著作,(也是一种典型的文学批评的方法,21〕,p1313)

其三,,:一方面,表现为科学;当然,。后现代主义几乎,全盘吸取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对科学与理性的批判,并将这种非理性主义及其对科学与理性的批判进一步推到了极端,于是,毫无疑问,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便被进一步加剧了。

我们从尼采对福柯的影响,可以看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渊源关系及其反科学的性质。所谓“知识考古学”,其真实的含义是“:人们不得不挖掘脚下积累的大量话语。……考古学家不得不像尼采

(〔主义哲学家一样拿起榔头来敲击它们。”22〕,初版前言p19)关于“系谱学”的概念和方法更是来源于尼采。

(〔福柯说“,在某种意义上,谱系学回到了尼采1874年认识到的三种历史模式。”23〕,p1165)至于在福柯那里

几乎无所不在的“权力”概念也与尼采有颇深的联系。正如德勒兹所说的“福柯的权力,,如同尼采的权力”。

(〔“福柯与尼采的根本联系即在于对真理的批判。”16〕,pp1132-133)

我们也可以从尼采与德里达的思想联系中,看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渊源关系及其反科学的性质。贝勒尔说,在德里达看来“,尼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反常规的符号概念,一种‘不具备在场真理性的符号’概念。”因此,对它的解释不应当满足于追寻“某种超验所指或任何其他的合法

(〔基础”,而应当理解为“一种‘永不停息的解密过程’。”24〕,p180)正是这种“永不停息的解密过程”,在德里

达那里,变成了一种偏激的文本主义。

我们还可以从尼采与德勒兹和加达里的思想联系中,看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渊源关系及其反科学的性质。德勒兹也是一个尼采主义者。正是德勒兹和他的《尼采与哲学》“,真正把尼采提升为一位思想连贯的哲学家,使其成为60至70年代法国理论界新的旗帜”。(〔21〕,p1104)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勒兹和加达里的许多思想,包括“欲望-机器”“、精神分裂”、“游牧思想”、“根状思维”等等,从根源上大多都来自对尼采的解读。他们不仅将尼采用艺术对抗科学的思想推向极端,即用“精神分裂”“、游牧思想”“、根状思维”等后现代艺术思维来对抗科学,而且还将尼采著作中关于差异、多样性、生成和偶然这些零散的思想加以系统化,变成“科学之外的新原则”用以解构科学。

总之,从尼采、海德格尔、加达默尔和弗洛伊德到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和加达里,从尼采的意志主义到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系谱学”,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到德里达的文本主义,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到德勒兹和加达里的精神分裂分析,一句话,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和鸿沟似乎在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因为“知识考古学”、“系谱学”、“文本主义”和“精神分裂”学说,从根本上来说是反科学的,而且它们是站在极端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来反科学的。由“索卡尔事件”引起的“科学大战”就是一个典型“,在大众媒体、学术出版社、特别是因特网上引起迅速、激烈而引人注目的反响。”(〔“后现代”视野中,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表现得非常激烈。哈金说:25〕,p113)表明在

“在19xx年5月这件事发生后,我曾说索卡尔的恶作剧的影响不会超过十五分钟。现在看来,那时我犯的错

32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误有多么大!”26〕,p13)

然而,另一方面,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似乎又出现了某种微妙的整合趋势。

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也的确有人在思考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例如,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当然还有大写的就是一种典型模式。简单说来,他的方案是,用实用主义消解大写的“真理”“善”和大写的

)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大写的“美”“哲学”,从而形成一种“后哲学文化”。在罗蒂看来,可以在“后哲学文化”的旗号下,将“我们关于民主、数学、物理学、上帝和其他任何东西的观点,联结成一个关于所有事物怎样关联在一起

(〔的连贯的故事。”27〕,p1168)当然,这个“连贯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虚假的,至少是非常可疑的。

总的说来,关于两种文化的融合问题并非是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后现代主义真正的主题是,对包括科学与人文在内的整个现代主义文化的解构。因此,其思想深层不仅是反科学的,而且也是反人文的。后现代主义的既反科学又反人文的特征,从表面上看,似乎缓解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尖锐对立,,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把现代科学与现代人文之间的尖锐对立,。在那里,不仅科学与人文的尖锐对立依然存在着(),而且还增添了一种新的对立,〔参 考 文 献〕

〔1〕 阿伦?(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北京:三联书店,1997。

〔2〕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3〕 丹尼斯?哈伊(李玉成译)《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北京:三联书店,1988。

〔4〕 雅各布?布克哈特(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 MargaretAston,ThePanoramaoftheRenaissance.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96.

〔6〕 文德尔班(罗达仁译)《哲学史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7〕 叔本华(石冲白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 萨特(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987。

〔9〕 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北京:三联书店,1986。

〔10〕Martin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Inc.,1975.

〔11〕MartinHeidegger,TheQuestionConcerningTechnologyandOtherEssays.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Inc.,1977.〔12〕HerbertMarcuse,TheAestheticDimension.Boston:BeaconPress,1978.

〔13〕HerbertMarcuse“,IndustrializationandCapitalismintheWorkofMaxWeber,”inNegations:EssaysinCriticalTheory.

Boston:BeaconPress,1968.

〔14〕米歇尔?福柯(刘北成等译)《疯癫与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99。

〔15〕MichelFoucault,TheHistoryofSexuality.RandomHouse,Inc.,1978.

〔16〕吉尔?德勒兹(刘汉全译)《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8〕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

〔19〕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0〕米歇尔?福柯(严锋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1〕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评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2〕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3〕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24〕恩斯特?贝勒尔(李朝晖译)《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5〕JamesRobertBrown,WhoRulesinScience?———anOpinionatedGuidetotheWars.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

Press,2001.

〔26〕IanHacking,TheSocialConstructionofWhat?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9.

〔27〕RichardRorty,ConsequencesofPragmatism.Minneapolis: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2.

〔责任编辑 刘新彦〕

33

科学与人文主义论西方人文主义的三种形式

Abstract

EinsteinandMathematics(p.1)

LIUqiu2Hua,GUOjin2Bin

  Einsteinisagreatmasterofmodernphysics.Heendowedmathematicswithamajesticstatus.Theassistancebymathematiciansandcommunicationwithmathematiciansmadehimreachthesummitofhisachievement,however,hisTheoryofRelativitypromotedthedevelopmentofmathematics.Therewerevariousmathematicalthoughtsthathadinfluenceonhim.

AWrongly2translatedLetterinCollectionofEinstein(p.8)

HEKai2wen

  MainlyfromthepointofviewofEnglish,to,,awrongly2translatedsentenceinaletterin,ofChina.Thispaperthentriestorectifythemistaketheit.

ScienceandHumanism(p.27)

MENGJian2wei

  Westerntraditionofhumanismpayscloseattentionto“humanbeing”and“experienceofhumanbeing”,buttherearedifferentkindsofhumanismasaresultofdifferentunderstandingof“humanbeing”and“experienceofhumanbeing”.Probingandresearchingintothethreedifferentkindsofhumanism(namely,thehumanismintheRenaissance,themodernandpostmodernhumanism)willcontributetonotonlyunderstanddeeplywesterntraditionofhumanismanditsevolution,butalsounderstanddeeplyscienceandhu2manitiesandtheirrelationshipinhumanisticfieldofvisionfromdifferentangles.

RegionalandCulturalFactorsontheFormationofIdealismand

UtilitarianisminModernScienceofChina

———InfluenceofWu2YueandLing2NanCultureonModernScienceofChina(p.34)

CAIHai2rong

  DuringtheconstructionprocessofmodernscienceofChina,theregionalandculturalcharactersofthoseintellectualsinWu2YueandLing2Nan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formationofidealismandutilitarianisminmodernscienceofChina.TheimbalanceofcontemporarysciencedevelopmentofChinaispartlyassociatedwiththedifferentregionalandculturaltraditionsinWu2YueandLing2Nan.Therefore,carefulstudyoftheregionalandculturalfactorscontributestoperfectingcontemporaryscienceofChinaandover2comingtheexcessivetendencyofutilitarianism.

ContemporaryConsiderationsonRationality———RemarksonContemporaryResearch

inPsychology,CognitiveScience,andPhilosophyofMind(p.40)

TIANPing

  Thetraditionalconceptionofrationalitywaschallengedbyaseriesofpsychologicalexperimentsconductedduringandafter1960s.Since1980s,researchershavemadefurtherreflectionsonrationalityonthebasisofChomsky’sdistinctionbetweencompe2tenceandperformance.Someofthemdefendedthetraditionalview,someofthemweakenedtheview,andsomeofthemreplacedlogicalruleswithdifferentsetsofrules.Thetheoriesarebothinspiringandproblematic.Weneedtopaymoreattentiontodifferentdimensionsofrationalityandthehistoricalandpresentenvironmentinwhichrationalityworks.

110

更多相关推荐: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屈永玲拿来主义是一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由于文章多用隐晦曲折的笔法时代和语言的隔膜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为让学生确确实实进入文本理解文本避免理论式的空洞说教上这堂课我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

“三种主义”自查反思报告

三种主义自查反思报告按照运输处十月份重点工作和车务段9月份安委会纪要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97和916这两起事故通报透过事故和暴露的问题对忠诚责任和官僚主义好人主义形式主义进行对比分析深度反思自身安全第一思想是否出...

对建构主义的反思

建构主义的反思为了对建构主义进行反思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当前是否还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一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到底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设计下周要讲公开课拿来主义本周进行了几次试讲反思如下课堂气氛需要靠巧妙的教学设计来烘托调动设置具体的实际的操作性强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的放矢课上我本来想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如何与时俱进地坚持拿来主义是否...

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探究

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探究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反思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认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具有宽容精神的个人主义梁漱溟老先生曾说在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亦还把个人主义当作自私自利之代...

《拿来主义》的课后反思

拿来主义的课后反思语文组郭强拿来主义这堂汇报课已经上完几天了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的得与失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对我以后的教学起着积极的意义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拿这篇课文做过课如何在有限...

生态问题下的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反思

生态问题下的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反思摘要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历史回顾逐步再现了生态问题的凸现的过程并分析了人类为解决该问题所做的努力重点剖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通过层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证明他们根本解决...

对建构主义的反思2

对建构主义的反思一关于建构主义的知识提到建构主义应该从那个牛鱼的故事说起故事大致是这样的青蛙和鱼一起住在一口井中有一天青蛙出去旅行回来后向鱼讲起外面的新鲜事说外面有一种奇怪的生物人们称其为牛它长着两只角四个粗粗...

自由主义民主之反思四研究与分析

自由主义民主之反思四2派阀均衡与政治的阶级化人权和法治精英多元均衡模式意识到派阀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务实的品格固然可贵但派阀是由可能伤害其他公民的法权或公共福祉的局部性利益或情绪联合与促动的人群62它并不代表全民它...

建构主义反思

建构主义反思一举例说明教学中时如何运用建构主义的这个问题是中文系的同学提出的只是很遗憾由于疏忽我们都没有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借此机会我重新以我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获取不是有老师直接传授的而是...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意义的反思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意义的反思建构主义在当今教育领域取得了相当的地位和广泛的认同它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哲学观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是一个挑战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赋予了...

反思主义(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