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4.9

《方程》教学反思1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方程,因此本节课把握好教学目标是关键,其目标有三: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方程的意义,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3。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内容新,知识抽象,练习多,因此要精讲,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在列方程解方程时有一些直得思考的问题... 取得的亮点: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先复习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等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 现在教材则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存在的不足:在小学阶段的实际的教学中,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现将这部分内容课后的感觉与同行交流一下:

1、教材的编排上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7.8—X=2.6,12÷X=1.2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这和提倡算法多样化又有了矛盾。尽管老师一再强调用等式的性质解,还是有多数学生用原来的方法解答。

2、强调书写格式得有层次。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如果有过程,方程中的等号不易上下对齐,到熟练之后省去过程时再强调格式,但学生书写格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改进措施: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 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中不再出现X做减数,除数的方程题了,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学生列出的方程中还有这样的题目,但不会解答,这时我们又要强调算法多样化,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有的学生又不得不用除、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做题。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因此教学中我还是对学生说尽量用方程的性质解,若遇到用等式的性质解决不了时,可以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

《等式与方程》教学反思2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亮点:

一、设置情景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执教,《等式与方程》一课时通过天平的演示: 认识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低视的动手能力,但要注意对学困生的引导,在这个方面应该给学困生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天平,起码让他们对天平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应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应该替学生很快的说出答案,在将出方程的概念后,应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明白不仅X可以表示未知数,其他的字母都可表示未知数。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当一个导游的角色,站在知识的岔路口,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

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存在的不足:《等式与方程》这是一块崭新的知识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看,他们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大多数学生知道等式并能举例,向学生提供表示天平左右两边平衡的问题情境,大部分学生运用算术方法列式。但是,学生已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算术法解题思路对列方程会造成一定的干扰。对于利用天平解决实际问题较感兴趣,但是,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生活情境转化成用数学语言、用关系时表示时可能存在困难,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表现出需要老师引导和同伴互助,需要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改进措施: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乐学好学中掌握知识。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3

《确定位置》这节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知识。本节课我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这节课中,我从真实的课堂情境引入,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确定自己在班级的位置”引入教学,这样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初步感知位置的确定,而且学生也会“身临其境”地开始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学习探究,促进了教学活动的生成。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

二、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节课中,我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从确定位置的方法来看,学生的回答是:“第几组的,或第几组第几位的和画图”等方式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做的回答,而学生的这些回答,正是我们可利用的课堂资源,接下来是对这些资源进行再利用的过程,学生将会根据自己说出的这些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再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由简单到具体的学习过程。

三、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历与体验学习,获得对数学事实的理解。正如有人做过的尝试,“让学生听老师讲一位失明儿童的痛苦,对此学生很难有切身感受,这是间接的体验。如果让学生朦上手帕向失明儿童那样,学生会感到眼前一片漆黑,这就是直接的体验,这种体验会更深刻,也会更容易被理解。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操作体验,给学生提供了“做”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观察地图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思考完整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来体验 “数对”这种方法的含义,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与实际体验。另外,我巧用课本中的数学游戏,为学生的参与又提供了一次机会,提供了“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在玩中理解。因为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我们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得到发展,就要让学生去实践,而“玩”也正是小学生的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活动形式,所以我利用教材中的“投骰子”、“找位置”的游戏把数学游戏做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利用到课堂中,目的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巩固对“数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体验能力。

总之,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育人,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取得亮点: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能“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关于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有两段,本课先学习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新知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小组合作;在练习中,先是同桌互相检验,最后是独自检验。

3、重视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对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教师首先做出准确的示范,让学生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存在的不足: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还比较缺乏。

改进措施: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先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5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取得的亮点:在设计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 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存在的不足:有的学生在计算结果后写单位,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但有部分学生列方程时仍没有注意。

改进措施:列方程解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很多,因此方法较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我觉得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就可以了,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6

上完了《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的感受很多。数学课教语文课相比,自身来说要弱一些。每每上数学课,考虑问题等各方面就欠缺一些。术业有专攻,的确如此。但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次次的历练中确实让我有很多收获。

取得亮点:1、 情境的创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以往的这节课中总是让学生一味的接受知识,教师给数学生找公倍数,进而找出最小公倍数,然后教师介绍短除式。我想,能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来寻找最小公倍数,深刻了解什么是最小公倍数,以及如何来计算,这一系列都由学生自主完成,他们的记忆也就更深刻。考虑到这是一节纯数学的课,课上全是抽象的数学化的知识,我就想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在最后一个环节,出示阿凡提的故事,也是用最小公倍数来接决问题的,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文字过多,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如何运用恰当的情景,这将是我继续研究的问题。

2、以旧带新,渗透转化思想

在用短除法的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前面有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也是用短除来求的,短除法的方法应该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让学生在以有基础上探究,将新知识转化成就知识学习。这节课重点也是让学生理解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为什么把这些乘起来就是最小公倍数了呢?其实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深入的进行探讨,所有的除数就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所有的商就是不公有的约数。可能是学习最大公约数时,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还不够,因此,在学习最小公倍数时,为什么乘最后的商时,学生自学时有一定的困难。

存在不足和改进措施:

(1)本节课地方都是教师给学生读题,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很多同学还要自读,浪费了时间,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今后教学应注意此类问题。

(2)教学时,由于教师求成心切,经常没能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思考问题。教师急于给学生提示,或代学生作答,这些都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知识。长时间下来,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的放矢的思考,有序的思考。

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智得到了怎样的锻炼。也让我更加喜欢数学,喜欢教数学。学习的过程需要探索和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也许在这样的道路上会有失败和挫折,但我毫不畏惧,起码我经历过,我得到了成长,我是在不断前进的。何况在我探索的道路上有老师们帮助我,指点我,这些不都是我的收获吗?我渴望着新鲜的思想能不断注入我的血液,为我的教学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

《公倍数和公因数》的教学反思7

《公倍数和公因数》在新教材中改动很大,新教材将数的整除中有关分解质因数、互质数、用短除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内容精简掉了,新教材突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究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突出了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以后与以前的教材相比,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学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领会公倍数、公因数的含义。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都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领会概念的含义。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缩短了抽象概念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运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怎样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正方形;用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一个长方形。在对所发现的不同的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对直观操作活动进行初步的抽象。再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再揭示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直观的集合等图式,显示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是删掉了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后继学习没有影响的内容后,确实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是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时由于采用了列举法,学生得花较多的时间去找,当碰到的两个数都比较大时,不仅花时多,而且还容易出现遗漏或算错的情况。相比之下,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先根据概念采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待学生熟悉之后就教学生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样的安排效果不错,学生也没感到增加了负担。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课一开始,通过现实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并了解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2个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让学生在做中学。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动手举小棒等活动,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

“看分数举小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在分与举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练习形式丰富多彩。

由单一为丰富,变枯燥为形象。我没有局限于书本中提供的练习形式,把设计的视角放得更为广阔。通过分数与图形的结合、分数与整数的对应、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设计了在图形中找分数,在生活中找分数,在字词中找分数等练习形式,使练习变得富有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高频率、多维度、深层面的体验,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了乐趣,体验到了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让学生形成了分数的意义表象,沟通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实际应用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作用。

4、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9 数学课的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我在教学“分数与除法”一课时让学生在开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数学回到生活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机智的头脑,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在上课开始由我带来的一盒饼引入:把一盒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这盒饼的几分之几呢?假如这盒饼有8块,每人能分得几块?然后从盒子中拿出3块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这就为新课的内容做好了引入。课的最后,我又通过在“花店剪彩带”这一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剪彩带。 营造氛围,合作探究。我在教学中始终为学生营造了主动探究的氛围,“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并探讨分母不能是0”等等,我精心设计的这些问题或提出的学习要求,使得学生情绪高涨,促进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主动探究的氛围,所以学生才会表现出愿学、乐学的情绪,才会在活动中自主地去想、去说、去发现。

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启发学生,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认为应该怎样分?”让学生自己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还师生之间进行了交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主动发现了问题,更能贴近学生的认识实际,在交流中不仅知道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了解他们的学习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肯定了他们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科学的学习。

总之,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10

本节课我没有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来上,将新授部分围绕复习导入的内容展开,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索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课始,我让学生说说黑板上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帮助学生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的同时,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根据学生的回答,我相机将假分数作好记号,便于接下来的观察。接着,我让学生将这些假分数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一个班中只出现了一种分类方法:将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为一类,分子大于分母的分为另一类。另一个班中还出现了另一种分类方法:将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为一类,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为另一类。

第二环节教学将假分数转化成整数。顺着学生刚才的分类。我问:“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整数?”大部分学生只想到3/3,9/9,个别同学还想到了16/8,28/7。我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帮助学生理解将要得出的结论“分子除以分母”。

第三环节教学将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这一环节,我借助数轴,使学生直观地发现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再让学生根据刚才理解自己尝试把7/5,11/6,10/8化成带分数(整数部分都是1),并交流想法。然后让学生尝试把11/4化成带分数,并交流想法。好多学生已经想到直接用分子除以分母这一方法。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重点是练习九第5题:把不是0的整数化成分数是1、2、3、4??的假分数,1=( ),1=( )/2,2=( )/3,3=( )/4。

《分数化成小数》的教学反思11

一、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可见创设好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求知需要,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要努力将原先用于讲授的内容转化成适于学生探究的一个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转化思维定势,不要低估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而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处处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学内容,设身处地设计问题,引发思考。本节课我先提出几个引导性的问题。“上节课学了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小数可以化成分数,那么分数能不能化成小数呢?能的话应怎么化呢?分数与什么有关?”这样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这个单元所学过的知识,哪些是与小数有关,从而想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并掌握了要学的知识,也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过程意识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再创造”。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吸收教材和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由学生亲自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舞台,强化过程意识,激励学生再创新。在学生学了分数化成小数的一般方法的情况下,再出示一个带分数,这个带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呢?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接着验证猜想,带分数实际上是一个整数与一个分数的结合,我们可以先把分分数部分化成小数,再与整数部分合起来。在这过程中,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创新火花处处闪现,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以迸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正是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感受、体验,只有经历这样的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锤炼,智慧的升华。

《找规律》教学反思12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学性 数学新课程标解读〉中关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有这样一段阐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所以我想有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过程,于是在出示了主题图(经修改,有的有规律,有的没有规律的六一庆祝图)后,让学生去看、去说,当时学生特别兴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总是红花、黄花、红花黄花…,有的说灯笼也是一样的,这样紫蓝紫蓝的,更细心的发现了最上面一排的灯笼是乱排的,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虽然话语不够标准,但是他们感悟到这些排列是有规律的。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

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理解和让学生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操作活动放在了首位,引导学生运用多方感官参与认知。“动手实验、动手设计、动手创造”是本节课的重点,为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学生知道排列有规律后,就出示了一些五角星,让学生去画、去创造。不一会儿,学生就创造出了很多规律。他们体验着成功的快乐!

三、蕴涵情感和数学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的排列,很多物品上的装饰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就用“六一庆祝图”作为课的开头,让学生感受到美,在美中找规律,在课堂练习时,有从数学的角度去创造美,让学生自己布置教室,学生是用所学的本领大显身手,不亦乐乎!我想,在课堂中也要蕴涵数学美,因为美就在我们身边。

四、增强运用意识,让学生自己去“联系生活”。

加强运用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因此我在课尾设计了“说一说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律”这一坏节,记得当时,出来“XX XXX”“XX XXX”时,学生恍然大悟。这样,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毛衣上的图案有规律,还有的说家里的窗帘图案也是有规律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3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法的设计,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在:

1、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和参与研究的学习伙伴,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在具有较为宽泛的时空的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突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特性。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约分》教学反思14 《约分》这堂课,内容比较浅显和枯燥,教师如果遵照教材的脉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也能扎实地掌握约分和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但如此教学,容易把课上得沉闷、呆板,学生难以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前,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把这堂课上得饶有兴趣?”虽然思考良久,但直到上课铃声响起我还未找到自认为满意的方法。上了几分钟课,突然灵感不期而至:“为什么不把最简分数作为这堂课的‘课眼’呢?”于是我灵活地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把最简分数内容提前教学,用最简分数带出约分。这一“课眼”的随机设计,使学生学得有趣,也使我教有所得,结果师生皆大欢喜。这一“课眼”的设计如下:

我先出示几组数:18和15、6和9、12和18、14和42 、42和50,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边学生说,一边我把最大公约数记录在每组数的上方。完成后,我让学生把每组的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得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它们最大公因数只有1时,我接着问,你能用着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那么,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能不能化成最简分数?如果能,又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接着就转入约分环节的教学。

“我为什么会把最简分数作为本堂课的‘课眼’呢?”反思良久,答案逐渐明晰:从知识结构上看,最简分数起到纽带作用,它沟通了公约数、互质数和约分之间的联系;从认知角度上看,它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多次品尝到设计“课眼”的乐趣后,我还发现做“课眼”的内容可以是教学的重点,也可以是此重点,有时仅仅是一个非重点。然而做“课眼”的内容有一些共性之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提供创造发挥的空间;能以点带面使整堂课气息贯通。总之,好的“课眼”为我的数学课注入了无穷的活力。

我用原来的开头导入,结果学生的反应并不热烈。原因是我已经布置了预习,学生已经知道写成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所以在取名字的环节并没出现热烈的场面。接着我就让学生判断一组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并说明不是最简分数的理由。我接着问:学了这个最简分数有什么用呢?学生说写起来方便——其实约分还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限于学生刚刚接触约分,我没有追问。我顺着学生的思路,那么怎么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呢?我用讲授的方法示范了约分,并作格式上的要求。

《统计》教学反思15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活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统计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也应此在教学中涂统计图和填统计表以及提问回答问题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而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经历统计上。不过由于课后还没能与孩子们进行沟通,所以统计意识的培养落实得怎么样从课堂上看似乎有那么一点成效,实际就不知道了。

其次我大胆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尝试改变。比如例1的教学,因为图中各种花的数量并不多,所以学生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数出来的,为了渗透分类整理这样一种方法,所以我设计把花打乱摆放,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杂乱排列的花确实不容易数,分类整理之后,再数就容易了。再如例2,如果采用例2统计喜欢哪种颜色的内容也很好,所要收集的数据也是不确定的,但我总觉得这样以来收集和统计的数据时依然还是“静止”的,我所谓的“静止”只要采用举手或站起来等方式还是很好收集的其实不必作记录也能收集到想要的数据,所以这种方式我想放到第二课时再进行,但是像“动物运动会”里的动物是动态的,所以要想收集到准确的数据必须采用作记录的方法,这样作记录这种统计方法是应需要而产生的,而不是我们强加给学生的,孩子们学起来的积极性就高了。这节课实施下来感觉孩子们对这样的设计还是可行的,孩子们对经历统计的过程兴趣很浓。

第三我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设计了三个围绕春天的活动:赏花、动物运动会、春游,而且每个活动都有着一定的教学目的,赏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的过程,动物运动会让学生丰富对统计过程的认识,春游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统计图意义的认识。

第四我重视方法的指导,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每当孩子们想到一个好办法我都把这些办法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孩子们的重视,也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6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整、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计算和以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以“喜羊羊种地”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了如下的设想:

一、 找准目标,突破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

二、通过图片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喜羊羊种地”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我感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另外设计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将自主探究的权利把握在学生的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

这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并学会欣赏自我。当然,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7

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1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当学生说“要解决围长方形花圃几种不同的围法的问题时”时,教师追问:“围的时候要考虑什么?”学生答:“长和宽”。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只要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后来我设计“让学生在考虑不同围法”时可以摆小棒并在表格里填写并交流,都是让学生能明确不同的围法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直接关系,找不同的围法就要列举出不同的长和宽。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了几种策略的特点,优化选择了列表列举的策略。

出示例2后问“你是怎样理解?选购花种,最少选1种,最多选3种?”既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也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确要找出所有

2、注重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例1是先经过学生自主独立摆小棒、填表格,再交流,优化策略,在列举时要有序列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例2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交流后再出示表格画√。学生只有自己有了想法后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有自主探究的热情与欲望。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3、 及时回顾列举的成效,在反思总结后掌握列举的策略。

例1、例2教学最后均安排了回顾小结,但侧重点不同。例1问:“联系刚才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在小组里说说有何体会?”引导学生说出“有条理”“一一列举”。让学生了解像这样有条理地按一定的顺序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例2问“联系刚才填表的过程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先对各种情况进行分类,然后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让学生明确解决需要先分类再列举的题目用列表的方法比较好。

综观全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看来要多多学习分析教材,才能把握好教学内容,讲清,讲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8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习圆的知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后到曲线的图形的一种思维的跳跃,是学生空间思维想象的又一个突破。

一、从生活实际入手,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处引入圆。

课的开始,课件出一个圆字,让学生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让学生感受到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圆的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的生活服务。

二、在用不同的方法画圆中体会圆的内在特征。

1、第一次操作,为什么用圆规画圆更简捷。在画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操作体会到,圆的位置由圆的圆心确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和直径所确定。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在阅读中、在小组交流中体会到圆的初步特征,让学生从操作体会到的外表感知和书本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2、用操作来分析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只用一把直尺你能画一个圆吗)?

法一:素描法(先画正方形,再用内切法画圆),半径法(先点一个圆心,再画许多条半径,把半径上的这些点连起来就可能得到一个圆,直径法(法同上,但一次可以点上两个点)。

分析以上的操作,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当半径都相等的,用半径画圆的时候,圆才会更像圆。从此得到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并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用直径画圆的时,也可以得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并且所有直径都相等;对比两种画法进一步分析出同一个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半径是直径是一半。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只有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才是我们教书育人最大的成功,所以这节课在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但是由于在教学中的操作和交流较多,所以造成了双基的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加强,有待改进。

《圆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19

教学时,先复习《圆的周长》的推导方法,形成“转化”思想。接着,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迁移规律,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教师适当铺垫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我们通过把两个等圆16等分、32等分,让学生用剪拼法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梯形或三角形,通过求这些图形中任意一个的面积推导出求圆面积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知。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促进知识内化,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然后演示操作,加深理解。有了上面的基础,再让学生小组内合作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近似的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最后是激发兴趣,主体参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小学生活泼好动,追逐事物的新奇,自控能力差。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在动手操作时注意从多方面入手,教师参与其中,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主动地探求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由于学习内容较多,学生容易混淆,所以仍需多加训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20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你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 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9篇)

1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教学反思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我大胆改变教材没有使用课本上的情景图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一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复习了整...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德泽乡米支嘎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毕节市第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9篇)

1五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第一周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探究和交流中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2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多数的学...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高枧小学20xx秋季学期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教师晏煽1高枧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拟写人晏煽由看温度计说气温这一场景从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再引导学生认识到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

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容积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单位的进率容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找一找议一议的活动中寻求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教师又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抽...

五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反思

小数乘法的单元教学反思开学已经将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内我按照教学进度已经完成了本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教学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教学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教学反思时间过的很快在教学完这单元教学内容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

五年级上册数学8总复习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8总复习教学反思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把小数的乘法和小数的除法集中复习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乘除法...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4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