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过秦论》教学实录

时间:2024.3.15

《过秦论》教案设计及课堂实录

备课人:李小莲 新余一中

课时预计: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战国纷争,群雄逐鹿,秦以边陲之地,纵横征伐,百有余年而一统天下,可谓盛极一时!可是,谁曾想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却短命而亡,亡得那样迅速,那样悲惨,又是那样的神秘,这不能不令世人感到震惊自古以来,多少有识之士在震惊之余,不懈地探索其迅速崛起而又突然灭亡的原因,以期从秦王朝的盛衰兴败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

二、解题及作者

1.(师):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史论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2.贾谊

(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出示幻灯片)

(师):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然而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生事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英年早逝,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的天空,贾谊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他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引起后世文人的扼腕叹息

(师):请同学齐读这首诗

(生读):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幻灯片)

(师):汉文帝在宣室(注:汉代未央宫里的一著名宫殿名,汉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诸臣商议军国大事)里召见贾谊,贾谊的政治才华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夜半虚席以待贾谊,不是向他去请教治国的策略,反而询问鬼神之事其实,贾谊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真正的重用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本诗

(师):王勃的“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腾王阁序》(幻灯片)说的也是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毛泽东:《咏贾谊》(幻灯片)

(师):所以,在封建专制时代,有抱负、有才华、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而郁郁不得志者,岂止贾谊一人呢!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具体感受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椑阖的文风

(放录音,学生跟读)

好,录音我们就先听到这里

四、(师):现在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两遍,熟悉课文内容,把读不准的字词做出标记,对照注释或者当堂查字典解决

下面是需要重点认识的字词:

崤函(xiáo)、囊括(náng)、连衡(h?ng)、合从(zòng)、陈轸(zhěn)、召滑(shào)、翟景(zhái)、逡巡(qūnxún)、镞(zú)、流血漂橹(lú)、鞭笞(chī)、藩篱(fānlí)、隳(huī)、镝(dí)、践华为城(huà)、瓮牖绳枢(yǒu)、氓隶(m?ng)、倔起(ju?)、阡陌(qiānmò)、赢粮景从(yíng yǐng)、锄耰棘矜(yōuqín)、銛(xiān)、长铩(shā)、谪戍(zh?)、度长絜大(duóxi?)、万乘(sh?ng)、(幻灯片)

注:关于“崤函”的“崤”的读音需要作点说明人教版20xx年版的《语文》课本注释读yáo而20xx年版的《语文》注释读xiáo前后注释为什么不一样呢?《说文解字》没有“崤”这个字,但是有“肴”这个字,许慎解释为“相杂错也,从殳肴声,胡茅切”依据许慎注音,“肴”读yáo可以推断,“崤”、“肴”至少在东汉许慎时代两字是不通用的19xx年版《词源》第508页“崤”条,注音为“xiáo,胡茅切,平,肴韵,匣”未标出有yáo音,且词条有“崤山、崤谷、崤函、崤陵”四条商务印书馆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1496页注释:“崤:Xiáo 崤山,山名,在河南”也未见有yáo音既然这些字(词)典都注为xiáo,我们应该按xiáo音来处理比较合理,看来,20xx年版的课本改读xiáo音是有一定道理的(幻灯片)

五、(师):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赋体的句式特点,领会本文铺张扬厉的文风

诸如: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③??,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④??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

⑤追亡逐北,浮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⑥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六、指导学习课文第一段

1.(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第一段主要叙述的内容?

(生甲):主要叙述秦国的野心

(生乙):主要叙述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生丙):主要叙述秦国的优势

(师):刚才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视角回答了这个问题,很好但不够全面,谁能总结一下他们三位的发言?

(生丁):秦国的崛起(幻灯片)

2.(师):对!概括的很准确那么,请大家思考:秦国凭借哪些优势在诸侯之中崛起?

(生甲):地理优势: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幻灯片)

(师):崤山、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秦国安全生存且能够发展经济、军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

(生乙):秦孝公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幻灯片)

(师):思考:这句话里哪一字很传神?

(生丙):我认为是“窥”字说明秦孝公有野心,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但不敢光明正大地看,说明他此时尚有惧怕之心

(师):他惧怕什么呢?

(生丙):怕周天子

(师笑):战国时代,周天子已经失去往日振臂一呼,响者百应的局面了也就是开始衰落了,何惧之有?

(生丁):惧怕其他诸侯国的威势

(师笑):为什么惧怕其他诸侯国的威势?

(生丁):害怕其他诸侯国不答应

(师笑):这恰恰说明了什么?

(生丁):说明秦国打不过其他诸侯国

(师):对呀,说明此时秦国国力尚不足以与周天子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诸侯相抗衡,力量还不足够强大所以,只能偷“窥”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经开始觊觎王室,说明它有野心,可谓一字千斤(内因)

(师):秦国还凭借什么呢?

(生甲):人才优势: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在诸侯之中率先崛起

(师):商鞅变法是战国时代以及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他开启后代的革除弊政、变法图强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晚清的戊戌变法等商鞅变法从四个方面对秦国进行改革:

商鞅变法内容(幻灯片)

内 立法度: 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

务 耕 织: 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夯实基础;

修守战之具: 军事上——积极备战,走强兵之路;

外 连横而斗诸侯: 外交上——采取连横策略,让诸侯互相猜忌,发动战争,消耗实力

所以,商鞅在秦国全方位实行变法,对外采取消耗诸侯实力的战略,秦国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在诸侯之中均占优势,扩大地盘,壮大力量

结果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幻灯片)

补充: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昂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昂,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昂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秦本纪》)

可以看出,秦国从一开始,就使用诈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3.(师):所以,秦国崛起的关键——天时:周室衰微,群雄割据争霸

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人和:君臣固守,商君佐之(幻灯片)

4.(师):请解释下列字词的含义与句式特点: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内立法度 务耕织

外连横而斗诸侯(幻灯片)

5.(师):请大家尝试背诵第一段内容(齐背与个别背诵相结合)

七、指导学习课文第二段

1.(师):现在请大家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那种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气势,体会战国纵横家的文风(学生集体齐读)

(师):哪位同学朗读一下第二段(指名学生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式:(幻灯片)

①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③??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浮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师):惠文、武、昭襄三位君王为秦国都做了些什么?

(生甲):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师):“蒙”是什么意思?

(生):承受

(师):“因”呢?

(生):沿袭

(师):你们怎么知道“因”的意思的呢?

(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第二条义项

(师笑):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好,学习方法也不错所以,学习不但要思考,还要善于借助工具书

(师):“南”、“西”、“东”、“北”都是方位名次做动词,“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的意思

(师):惠文、武、昭襄三位君王为秦国都做的事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吗?

(生乙):延袭孝公政策,积极主动出击,略地扩疆,为统一大业夯实基础

(师):大家认为他概括的怎么样?

(生):非常准确

注意“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幻灯片)

首次合从(纵)在前334年—前332年,苏秦说六国合从,任从约长,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前318年,苏秦再次约六国攻秦,楚怀王任从约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皆引兵而归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一种概述方式,跟史书记载略有出入

3.(师):贾谊特别提到战国四公子,他们都是战国时代才俊之士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善于礼贤下士,延揽人才而声名远播各诸侯国我们不妨在此给大家摘引一些史书中的记载略见一斑

补充:①据《史记· 孟尝君列传》记载:

孟尝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幻灯片)

有名的“狡兔三窟”、“焚券市义”就发生在孟尝君田文门客身上的故事

②《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幻灯片)

家喻户晓的“毛遂自荐”的故事就出在平原君的门客中

③《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时是,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幻灯片)

像信陵君魏无忌礼遇夷门监者与窃符救赵的故事都是极为有名的历史美谈与壮举

④《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

秦国率韩、魏联军大举攻楚,楚顷襄王派春申君出使秦国来游说秦昭襄王,春申君仅用一封书信——上书秦王——就退敌于国门之外,后又入秦智救太子完的故事,都是激荡人心的事件(幻灯片)

所以,战国四公子对各自国家及其他诸侯国免受强秦威胁起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都是开风气之先,引领潮流的一代显赫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

4.(师):接着贾谊进一步列举六国人才济济,他们叱咤于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也为这样的时代与历史浓墨重彩的涂抹上靓丽的一笔,使得战国的历史名副其实地成为人才比拼的历史,人才驰骋的舞台,人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历史

5.(师):“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这几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甲):六国地广兵强,气势汹汹向秦国扑来,我感到秦国处境非常危险

(师):说的好我也感到秦国处境的危险这里显示出贾谊的才华横溢,他写战争来临之时真让人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看来九国之师来者不善呀注意:贾谊描写九国的气势,哪个字用的最妙?

(生):“叩”字

(师):妙在何处?

(生讨论后回答):写出九国经过充分准备想毕其功于一役,他们对自己实力的极端自信——自负,想一举消灭强敌秦国也写出各诸侯国主动出击,而战争的阴霾笼罩在秦人头上表面上看,秦国处于被动局面从感情与理智上分析不难发现,贾谊对九国不自量力的嘲笑实际上,贾谊从骨子里鄙视他们的不自量力与外强中干

6.(师):同学们竟然能读出贾谊的这种情感,着实让我刮目相看所以说,读书要用“心”去读,才能发现许多常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

(师):秦国人是如何回应九国之师的呢?

(生甲):开关延敌

(师):怎么讲?

(生乙):就是打开函谷关,让敌人长驱直入

(师):通过这四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生丙):秦国采取以逸待劳战术,“开关延敌”这一轻轻的举动,把秦人的那种极为自信的姿态以及对九国之师的蔑视逼真的刻画出来,可谓字字千金

(师):好,把秦人的心理分析的入木三分你看,贾谊根本没有展示秦人如何准备这场战争的画面,正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的胸有成竹、镇静自若时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样,这样的大写意,惜墨如金手法正是借鉴了这类文章的写法,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力都是一脉相承,这都是我们平常在写作中需要加以玩味借鉴的地方,提高我们用词的张力

7.(师):九国之师面对秦人的“开关延敌”竟然“逡巡而不敢进”,请阅读课文注释“逡巡”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qūn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师):“逡巡”这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生):表现了九国之师的一种微妙心理

(师):什么微妙心理?

(生):骨子里还是害怕秦国的心理

(师):九国之师人才济济,兵强马壮,为什么到了函谷关反而顾虑徘徊不敢前进呢?

(生甲):他们以前跟秦国交过手,秦国把他们打怕了

(生乙):秦人的部署让他们摸不着头脑,这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呀!如果秦国反抗,正中他们的下怀

(生丙):秦人临危不惧的魄力着实让他们没有料到

(生丁):九国之师各怀鬼胎,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来这是人心不齐的表现

(生戊):他们原本打算向秦国示威施压,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结果秦国并不惧怕,所以,他们的心理防线崩溃了

(师):对这是以少胜多的战局,你能列举出历史上其他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生甲):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生乙):淝水之战

(师):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昭襄王“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结果无功而返

秦王赢政“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也是如此(幻灯片)

8.(师):“秦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一句通过对比,写出秦与诸侯的不同处境秦国以极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效益当然,这里作者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秦国力量的无比强大,衬托诸侯国的不利处境

9.(师):“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从这一句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甲):合纵政策的失败

(生乙):他们力量的分散

(生丙):从九国的视角来写秦国的强大各诸侯国为了自保,他们不约而同采取割地求和贿赂秦国的措施

(师):难道他们苦心经营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的策略就如此不堪一击?

(生丁):由于他们人心不齐,还有就是秦国力量太强大了

(师):对还有一点,秦国当然在外交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针对六国合纵政策(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秦国采取“连横”策略,即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与秦国联合,后来,秦国进一步采用“远交近攻”策略,即距离秦国遥远的国家和它们建立友好关系,距离秦国较近的国家采取武力击破,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策略实际上这就是“蚕食诸侯”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用宏大的全景式镜头展示秦国追亡逐北,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的全过程写的极为简略,秦国即将走上统一全国的道路

“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73年击魏华阳军,斩首13万(《年表》作15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其余,斩首不足十万者皆略而不书(幻灯片)

(生甲):老师,这几句就是铺陈排比句式吗

(师):是的大家不妨读一下,体会这种句式的特点(生齐读)

(师):你们感受到这种句式有什么特点?

(生):朗朗上口,很舒服

(师):很有气势所以,写文章要表现气势,最好采取这种铺陈排比的方法,大家在写作中不妨尝试

11.(师):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生讨论后回答):秦国的强盛它已经成为诸侯中的超级大国而可以睥睨天下了

(师):贾谊主要采取那些表现手法从哪些方面来展示秦国的强盛?

(生讨论后回答):

对比手法,铺陈排比手法

一国——多国

一国之士——多国之士

一国之徒——多国之徒

一国之将——多国之将

一国之土地——多国之土地

一国之兵——多国

结局对比

秦无亡失遗镞之费,宰割天下——诸侯已困,俯首称臣(幻灯片)

12.(生甲):老师,你认为秦国强盛的主要原因何在?

(师):我认为秦国的武器先进,装备精良,士兵的英勇善战

(生甲):那么九国的武器就落后吗?士兵不善战吗?

(师):大家认为主要原因何在?互相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回答):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再加上延续先王(秦孝公)制定的既定政策——统一全国的雄心,并不因循守旧,在战术上针对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策略,积极主动出击,凭借人才优势出谋划策,才掌握了战局的主动性,赢得了宝贵的时机所以说,善于把握时机,善于运用人才资源是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师):对赵国有廉颇而不能用,秦国使用反间计,赵国杀掉大将李牧,自毁长城;楚国的屈原被放逐,燕国的乐毅被猜忌,都折射出诸侯国对人才的态度这都是让人寒心的作法所以,决定一切事情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人

13.①重点文言词语

西举巴、蜀 膏腴 爱 叩关 逡巡 弊 追亡逐北

②通假字

合从 连衡

③词类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幻灯片)

14.请课后背诵一、二段内容

第二课时

要求:

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查漏补缺

2.继续学习课文第三、四段内容,秦国的鼎盛(以统一诸侯各国为标志)及迅速灭亡

3.排比与夸张的艺术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体会战国纵横家铺张扬厉的文风

4.对比手法的运用

5.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奋、策、御、履、六合、敲扑、鞭笞、百越、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藩篱、却、黔首、隳、镝、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不测之渊、瓮牖绳枢、氓隶、阡陌、揭竿为旗、赢粮、景从、山东

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内容

1.指名学生背诵李商隐的《贾生》诗并对该诗内容做大体阐释

2.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

3.指名学生解释“窥、席、包、囊、内、务、拱手、外连衡而斗诸侯”等词语含义

二、指导学习课文第三段内容

1.(师):哪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要求:读出那种纵横捭阖、铺张扬厉的气势,体会战国纵横家的文风(生读课文)

指导学生重点朗读以下的句式: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④隳名城,杀豪杰

⑤??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

⑥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师):你读了以上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生甲):秦始皇的伟大因为他开创了人类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生乙):秦始皇的自大因为他不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精华而反其道行之

(生丙):秦始皇的刚愎自用因为他相信可以使用武力来解决一切问题

(生丁):秦国的鼎盛达到无人可以匹敌的地步,以及秦国延续以武力来治理已经统一的国家的思想和秦始皇的洋洋自得的神态

3.(师):综合几位同学的回答,一个完整的秦始皇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就是集体的智慧胜过一人的智慧我翻检了一下《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全图》,以咸阳为中心,东北到达沈阳,正北包括呼和浩特,正西包括银川、兰州在内,西南到怒江及红河流域部分地区,疆域比夏时期扩大了将近六倍,比商时期扩大了将近五倍,比西周时期扩大了近两倍,比春秋时期扩大了近一倍,初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这是秦始皇对中华民族巨大的历史贡献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请仔细玩味这几个动词的含义

(师):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消灭各诸侯国,迅速荡涤守旧势力,终于完成历史所赋予的重任这是秦国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对中华民族而言,功不可没

4.(师):秦国的声威不仅震动华夏大地,还远播广大边疆地区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师):“却”是什么意思?

(生):击退

(师):大家都知道,中国历代边患不断,问题非常棘手,而只有秦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击退了匈奴等少数民族,这是华夏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胜利连剽悍的匈奴都惧怕秦国的力量,可见,秦国力量的强大

5.(师):那么,敌国已消灭,周边已安定,接下来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何种政策来治理国家、对待百姓呢?

(生甲):我认为应该放弃战时政策,以发展经济为主,让百姓安居乐业

(生乙):我认为首先医治战争给国家、百姓带来的创伤

(生丙):消灭反动残余势力,使国家稳定

(生丁):我认为应该向统一的其他诸侯国地区的百姓广泛施以恩惠,使他们从心底里归顺秦国,认同秦国统治

(生戊):我认为应该以高压态势统治统一的其他诸侯国地区的人民,不然,他们会造反生事的

(师):到底应该采取哪一种政治呢?看来大家的认识不尽相同实际上,这对秦始皇来说治理一个统一的庞大的帝国不但是个全新的课题,更是一种挑战秦始皇选择了哪一种治国方略呢?请大家齐读: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师):读的很好现在思考,秦始皇是从哪些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国家、对待百姓的呢?

(生甲):背弃先王的治国经验,焚毁百家学说与思想,毁坏著名的城池,斩杀有勇有谋的豪杰之士,把天下的兵器收缴起来

(生乙):我认为秦始皇从三个方面来治理国家对待百姓的首先,在思想上钳制百姓,让他们都变得愚昧无知;其次,对那些优秀人才一律采用武力镇压的办法;第三,实行严格的兵器管制制度所以,他多管齐下,从文与武、软与硬两个方面来对待百姓

(生丙):我认为秦始皇刚愎自用,因为他没有吸取先王的治国经验,以为自己绝对正确

(师):刚才几位同学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很好需要纠正一下,有位同学说秦始皇从文与武、软与硬两个方面来对待百姓我认为秦始皇没有采取软的政策,应该是严刑峻法,因为他采纳法家人物韩非的思想,这是秦始皇治国的主要理论基础

秦始皇这样对待百姓,你认为有何利弊?为什么?

(生甲):他的弊端在于,统一天下时,必然要用武力而今,天下统一了,治理天下,要采取文治呀

(生乙):我认为秦始皇应该对百姓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对那些遵纪守法的良民,可以采取文治的办法,但是对那些不法之徒,决不能心慈手软

(生丙):我认为秦始皇的这种做法完全是蔑视人民,把人不当人的一种作法,你看看,他首先废先王之道,然后焚书,其次是愚民,再就是杀人毁城,目的让百姓毫无反抗力——弱民,这哪一样是关爱百姓,关爱生命的行为呢,如果面对这样残暴的政权统治,谁能受的了呢

(师):看来,大家对秦始皇的统治的看法发生了一点分歧,这正说明大家把课文读的比较

深、比较透的表现,我很欣慰,也说明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所以,读书贵在思考

秦始皇的作法我也持不赞成的态度为什么?因为,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人民经历了近五百年的战乱,可以说百姓是苦不堪言,早已盼着这场兼并战争结束,过上安定的生活战争好不容易结束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应该到来了,可结果呢,还不如以前的统治,心里的期待不免轰然倒塌,满怀的希望变为失望,进而对这种政权的绝望也在情理之中,被逼入绝境的百姓再也无法继续忍受下去,自然会铤而走险,奋起反击,推翻这种暴政《荀子·王制篇》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实际上,秦始皇这样做,他心里根本没有把百姓的重要性放在心上,这是一种对人民的态度问题这样做当然会很危险

6.(师):那么,秦始皇眼里,他的政权所倚重的是什么呢?请指出原文句子来

(生甲):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仗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生乙):秦始皇所倚重的是以华山为城墙,黄河为护城河的坚固城池,再加上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到处监视人民的一举一动,这样,自以为就可保万世之帝业真是荒唐可笑的想法很难想象,具有雄才大略、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竟然如此幼稚,真是不可思议

(师):对!这位同学质疑的很有道理这正是敌国消灭后最容易犯的一种错误丧失了警惕,丧失了进取,再也不集思广益,闭目塞听,目空一切,刚愎自用,自以为自己永远正确,独断专制所酿的后果所以,秦始皇的错误就是我们修身立人的一面镜子

7.(师):现在总结一下本段内容

(生甲):本段主要展示秦国横扫天下,所向披靡,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全国,走向鼎盛的过程,终于开创了中华民族辉煌壮丽的一页

(生乙):他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为亡国埋下了祸种

(师):秦国统一全国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也建构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即统一压倒分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强大的精神支柱但不可否认秦始皇所犯的严重错误,即武力治国的策略给后世的统治者以沉痛的教训,这也是秦始皇给历史最宝贵的反面贡献

8.本段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梳理:

奋 策 御 宇内 履 六合 敲扑 鞭笞 百越 系颈 委命下吏 藩篱 却 黔首 隳 镝 践 不测之渊 何 金城(幻灯片)

9.学生默读本段内容,尝试背诵第三段

三、分析课文第四段内容

1.整体朗读第四段

重点指导朗读以下句子:

①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2.(师):本段主要写秦国的灭亡?作者是如何展开的?

(生):用极为简略,概括的笔法

3.(师):谁灭亡秦国的呢?

(生甲):陈涉

(生乙):还有山东豪俊

(生丙):各诸侯国地区的百姓

(生丁):是天下百姓

(师):都说的有道理,但准确一点说,应该是天下百姓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因为陈涉是首倡推翻暴秦的统治,撼动了秦国的基业,也同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拉开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武装起义推翻暴政的序幕,他们的壮举彪炳史册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里有很客观的评述,下去可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句话的内涵,作者暗示我们,是天下百姓不堪暴秦统治才铤而走险,推翻暴秦政治所以,管窥出百姓对秦王朝的失望是多么深这不正是“水覆舟”的生动事例吗

4.(生甲):老师,从作者的描述如“瓮牖绳枢,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来看,陈涉是个出身卑微,家庭贫困,而又被征发去做苦力的人似乎贾谊瞧不起像陈涉这样出身卑微的人

(师):对,这正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在贾谊眼里,陈涉的确不怎么样这说明像贾谊这样的读书人对陈涉的确有点瞧不起,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与很高的地位,把他放在世家的传里加以记述,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良史才具、过人胆识与超绝智慧

(生乙):老师,陈涉是个智力与才能都很平常的人,是吗?

(师):但《史记·陈涉世家》里面可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不妨读一下第一段的部分内容: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幻灯片)

从司马迁的记述里发现陈涉年少时就是一位很有抱负与志向的人,再到密谋起事时的精心策划来看,他也很有心计当然,贾谊这样写,自有深意存焉,目的在于通过他的弱小来衬托诸侯各国力量的强大,而诸侯各国竟然为秦所灭,秦国的无比强大就自然凸显出来了,而这样强大的国家竟然为陈涉所撼动,可见秦国失去民心到了何等地步

(生丙):他是军队里一个地位很低的普通士兵吗?

(师):他是谪戍渔阳的九百人中的一个——屯长——小头目应该说地位不高

总之,在贾谊眼里,陈涉不过是一个很卑微、才能很平常的人这是贾谊的策略,一方面极力贬低陈涉,像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人都能一呼百应,说明秦国失去人心到了何种地步;另一方面,当时百姓对秦国的怨恨到了何种程度秦国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焉能不亡?他是为下文议论蓄势、张本

所以,民意、民心,这是一个政权存在的惟一基础,任你武力再强大,任你思想多禁锢,任你怎么去愚民,都不会长久的这是我们吸取的教训

5.本段的字词写法及含义要注意:

瓮牖绳枢 氓隶 蹑足倔起 阡陌 疲弊 将 揭竿为旗 赢粮而景从(幻灯片)

6.朗读本段内容并力争背诵

第三课时

过程:

一、1.检查学生背诵第一、二、三、四段内容(生背诵)

2.解释重点字词含义

二、指导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内容

1.(师):哪位同学范读最后一段内容?(生甲主动朗读)

请同学们默读一遍最后一段内容,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然后思考并互相讨论

(师):注意:“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句话是对陈涉起义的肯定陈涉于起义后半年即被叛军杀死,但作者认为他是成功的,功业极大司马迁也表示过同样的意见,《史记·陈涉世家》云:“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幻灯片)

2.(生乙):本段是议论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采取对比手法,这一点很清楚从今昔秦国拥有的地理环境并未发生变化对比,陈涉之位与九国之君对比,武器装备对比,谪戍之众与九国之师对比,深谋远虑及行军用兵方面对比,都显出陈涉力量的弱小,九国力量的强大,而最终的结局是九国失败,秦国兼并了九国,秦国的强大可见一斑;而现在这样强大的秦国竟然被如此弱小的一群乌合之众所撼动,反衬秦国政治上的巨大失误,离心离德这是应该引起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

(幻灯片)

秦国地理环境对比

过去 现在

崤函之地,雍州之固 ——→ 崤函之地,雍州之固 守天下地利不足凭恃

胜利 失败

陈涉与九国对比,暗含九国与秦国对比,其实秦国与天下人民对比

陈涉(弱小) 九国(强大)

地位——→卑微(佣夫) 尊宠(诸侯)

武器——→锄耰棘矜(简陋) 钩戟长铩(精良)

军队——→谪戍之众(乌合之众) 九国之师(正规部队)

谋略——→不能深谋远虑(浅薄) 人才济济(深谋远虑)

用兵——→不懂用兵之道(乏人) 军事统帅(众多)

九国(强大) 秦国(更强大)

(失败) (胜利)

秦国(更强大) 陈涉(弱小)

(失败) (胜利)

陈涉首倡—→秦国灭亡—→ 地利天时都不足 凭恃,关键在人事}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生丙):贾谊认为秦国灭亡的主要过失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即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仁政,并且不能及时调整政策,也就是夺取天下可以采取武力手段,但随着兼并的结束,形势发生了迅速的变化,统治者应该及时改变策略,借鉴治国的成功经验,可惜的是,他们都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正所谓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生丁):我认为秦国的过失主要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没有施行有效的安民政策,百姓对这样的政权不免失望;第二、没有笼络广大的知识分子,失去“士”阶层对他们的支持;第

三、没有安抚好六国的后裔,他们是反抗秦国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为他们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与号召力;第四、没有处理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无休止的修长城拆散了许多家庭,制造了大量的人间惨剧,像孟姜女哭长城等;第五,沉重的徭役制度,像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那样耗费民脂民膏的工程,大肆营建秦始皇陵,都过度消耗国家财力,物力与人力,反而加速国家的灭亡

(师):所以,奢靡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

(生丁):老师,什么样的政策算是“仁义”的,听着熟悉,但具体内涵好像说不清楚,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师):你能举个生活中你认为是不仁义的事例吗?

(生戊):一次,我好心的去帮助别人整理她的床铺,结果不小心把她的衣服弄脏了,反而被她训斥了一顿,我好心帮助别人反而落了不是,心里很不好受,我不知道她对待我的态度是否属于不仁义的范畴

(师):这就是不仁义

(某生插话):某人借了我的钱,说过两三天就还的,结果两周过去了还没有归还的迹象,我态度很好向他讨还,结果呢,他不但不还,反而骂我没有情义,这也是不仁义的事情吧

(师):这是人际交往方面显示的不仁义,推而广之,统治者把老百姓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屣,驱之如犬羊,生杀予夺,把百姓的生命与利益根本不放在眼里,这就是暴政,殊不知,百姓是他们政权存在的基础孔子说,苛政猛于虎苛政的杀伤力可见一斑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系,至于如何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还比较困难就词源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即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产生了社会这样,就发生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怎样相处、怎样友爱、怎样互助等问题推而广之,若统治者能对百姓关怀、爱护、体贴,能急百姓之所急、替百姓之所想、忧百姓之所忧,处处关心百姓的利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维护百姓利益的制度与措施,这样的政策就是仁政,否则,为了一己之私利而穷奢极欲,处处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像夏桀、商纣,百姓发出“曷日汝丧,予及汝谐亡”的呼声,离灭亡也就近在咫尺了

(生己):这样看来,贾谊也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但汉初盛行的是黄老思想呀!

(师):对!虽然黄老思想统治着汉初的意识形态领域,但不能说儒家思想并不存在呀再说了,学术界、思想界是比较自由的,你谈你的黄老思想,我谈我的儒家思想,并行不悖;还有,任何思想不是天生就占统治地位的,只有经历时间的检验,经历激烈的论争,符合社会、国家、人民的需要才凸显出它的价值,才会被历史所采纳事实证明,不施行仁政都避免不了亡国的后果,这是历史所印证的,孔孟早已预言过,谁还能不相信呢

三、作为一篇著名的史论,要具有“史”、“论”和“断”,这是必不可少的结构

本文有大量的叙事部分,像一、二、三、四段的内容,作者主要以叙述为主,历数秦国的崛起、强大与鼎盛的全过程,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叙述中跌宕起伏,摇曳多姿,大量的赋体句式,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所以行文波谲云瑰,变化多端而在前面大量铺陈蓄势的基础上,到篇末转入议论,仍然采用对比手法,再把前面的几个方面综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结论,即所谓“断”,为了使结论下得郑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总说一遍,才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尾文章须能放能收,能开能合,始见本领贾谊在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这一点金圣叹在《才子古文》(历朝部分)卷二中对本篇加批语说:“《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补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是相当精辟的点评

所以,汉朝开国之后,认真反思秦亡之过,从贾谊的这篇文章里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汉朝的统治者才能真正总结秦代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的经验教训,才经历文、景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开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一面学会了怎样做文章,一面也借鉴了历史我们今天学习《过秦论》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篇史论齐读一遍,然后要把它熟读成诵完成课后的练习

四、课后按照《过秦论》的模式仿写一篇史论作文要有“史”有“论”有“断”,尽量表现出文章的气势来

这篇文章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更多相关推荐: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0xx年9月1秋天的图画教学反思秋天的图画是一组以秋天为主题的新选编课文图文并茂语句短小凝练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而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表现秋天丰收之美更为...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识字一反思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_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袁生娣识字一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学反思识字一反思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找春天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全

第一单元识字一反思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识字一反思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微佛嗡一小来下慢着绿卖地里望成树多有慢儿密百成湿气亮风眼的满没老壮展望兴绿柳中牦就筝逼们转安的不光脚一树树杨眼天盼里了坐静的着响像叶火花像逼着着杏一上的已花亮慢下像来寻赶的飞农在弄展润小个欣像已的花的嫩火黄石草...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说课及教学反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第18课称赞一说教材称赞是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识称赞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感人的小故事从小刺猬和小獾相...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全部教学反思

二下语文教学反思1找春天本课是新开学的第一课教学中注意了学法的指导不仅让孩子熟悉课文更让学生将生疏了一学期的学习方法加以熟悉本课描写的是美丽的春天可以用画图结合讲解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开始就激发孩子求知欲用疑...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舒适

反思周记注1每周1篇每学期至少17篇2内容较多页面不够可另加页反思周记注1每周1篇每学期至少17篇2内容较多页面不够可另加页反思周记注1每周1篇每学期至少17篇2内容较多页面不够可另加页反思周记反思周记注1每周...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简短精悍)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我以使秋天这么美丽的神奇画家是谁吗这么一个问句使孩子的感情从欣赏秋天的美景转为寻找创造这一美景的人们并且以梨树苹果树高粱稻海会对他们说些什么为句式加深孩子们对劳动者的敬佩感情2究竟...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反思(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