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反思

时间:2024.3.19

新课程改革

学习心得体会

昌乐特师附小

潘德亮

每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都忘不了中小学的教科书,都得到过教科书的哺育和滋养。墨香飘溢的教科书给人们涂上了人生底色,塑造了公民的基本素质。为了培养更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人才,近年来,我国顺应世界教育改革趋势,不断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材多样化。我省在改革评价考试制度、制定课程建设政策、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为课改提供种种保障。

一、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评价观念

教材改革要取得真正的成功,光强调课程的调整和教材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它还要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教材突出教学方法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一开始,就运用亲身体验与亲身实践的新型方式进行学习。在使用新教材的学校中可以看到,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都有所渗透。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脸谱剪纸课时,不是按部就班地教同学剪京剧脸谱,而是指导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做自己喜欢的脸谱,结果,学生上课时都兴味盎然。

然而,在可预见的中国教育背景中,每个家长最关注的还是:我的孩子最后得了多少分?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领导认为,必须伴随相应的评价制度的改革,从更多地关注结果到更多地关注过程,从更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等可通过考试评价的学习成果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等用考试难于评价的成果。这种新的评估方式是纵向的,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而以前的评估是横向的,往往以为传统意义上的主科不好,就会让一个学生在班级里抬不起头。因此,课程的改革,需要学校、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需要每一个人思索我们用什么样的评价观念才能有利于下一代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课程的综合化,挑战传统的教育观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是综合化,强调每个学科彼此建立联系,跟科技发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联系;同时强调跨学科的、建立在各个学科之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挑战。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

一直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形成了考试决定教育的恶性循环,考的科目老师和学生会疲于奔命,不考的科目便掉以轻心,致使学生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较弱。综合实践课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人品无法考,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说因为做人的事情没法考,我们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反思的问题。许多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有独特的价值,这种价值有很多方面是没法考的。实际上,考试应该伴随着课程而发展,而不是课程改革追随考试,绝不能本末倒置。
 新世纪伊始,我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迈入了快车道:据报道,今秋,作为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试点工作,全国将有30万中小学生开始试用新教材,这些新教材涵盖20个学科,共49种。教育界专家普遍认为,经审定通过的新教材,遵循教育和学生认知规律,注重教学效益,打破学科封闭状态,强调向其他学科辐射,具有浓郁的现代教育色彩。此间舆论界也一致认为,新教材的投入使用,必将提升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改水平。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配套工程,修订编发新教材,只是实施了浩大工程的“蓝图绘制”工作。显然,改革的成效如何,光侧重于此或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对此必须作深入的理性思考。

其一,缺乏现代教育观念不行。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教育实践,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却十分贫乏,特别是普遍缺乏现代教育观念。这样,就难免会使新教材在使用效果上大打折扣。 比如,时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实则是一种以发展个性为目的,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的新型教育模式。但一些教师对此的理解较为肤浅,在教学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难以真正减下来。在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中,由于缺乏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理念与体系,一般仍是倾向于考分。存有这种教育观念,光靠修订教材提升教育水平,肯定不行。
教育专家强调,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全体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观念,做到教育改革,观念先行。科学的现代教育观念,即应立足于经济全球一体化对人才和劳动者的科学认定,以培养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善合作会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合作的而非单一的、探究的而非灌输的、开放的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以这种育人理念去驾驭新教材,在教学中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师资不切实培训不行。新教材改革最基本的特点,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期望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构建一种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能给学生思想以启迪、方法以引导,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的民主型教师;成为与教材编写专家、学生家长共建新课程的合作型教师;成为拥有先进教育观念与独立人格,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的研究型教师。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担当起现代教育的重任。

故此,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仅只做到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其角色应是多元的。特别是在贯彻实施“容量大、内容精、辐射广”的新教材中,一线教师不仅要树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而且要进行扎实细致的、从教材改革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到深入了解内容编排设置的培训工作。无疑,这种培训工作应高起点、重考核,而且应精心组织,深入而持久地开展下去。这也是新教材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其三,新教材成新摆设不行。教育部门介绍,今秋推行的新教材涵盖达20个学科,共49种,其中包括《品德与生活》、《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为教改实验开辟了广阔的教材选择余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反映,今年年初,学校给他的孩子的班级开设了一门《小学生心理导向》课程,该课程生动有趣、图文并茂,对目前独生子女良好心理的形成具有导向性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学年过去了大半,教材还是崭新的,因为学校一节心理课都没上,新教材变成了新摆设。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搞开发,搞科研,却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非常严重的浪费。 新教材成新摆设现象,固然有许多诸如师资短缺、没有教学经验等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在作祟。在新教材的贯彻实施上,没有一定的制度、措施是不行的,针对现状,这后者尤其必要。

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科学习目标,而且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等,方法上突出过程评价,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同时将积极探索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机制。

三、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发展

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对过去重知识传授的做法不完全加以否定,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综合化和学科的综合化;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现在有一种“科技万能”的倾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背离了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就会产生巨大的消极力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研究不同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以往的文明,传授前人创造的知识和文明。以创新的态度继承发扬传统的东西;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中国的优势是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这就是同一性。在这个基本要求前提下的多样性,包括地区、学校、个人的多样性,既面向全体,又承认个体的差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1世纪的教育将变为“学习”,教育是能够导致学习的交流活动。学习者必然是主体,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是互动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向社会延伸,学校在充分利用所在社区的各种资源,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社会体验和经历的同时,也承担着影响、推动、指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四、全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    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标准,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比如,科学课程目标包括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数学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提出发展性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例如,语文课程标准加大语文阅读量和口语交际环节,重视培养语感,降低对语法、修辞、逻辑的要求。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做出详尽的规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许多人评价,新课程标准对改变课程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

6、为教师教学创造较大的空间

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比如语文标准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7—9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至于第一年学多少,第二年学多少不做具体规定,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标准即可。数学1—3年级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有从报刊等媒体获取数据的体验,4—6年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估算的习惯,能根据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这样的设计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改革引发了我国中小学教学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研究和指导的水平以及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


第二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与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反思与体会

更多相关推荐:
新课程改革总结与反思

国家教育部早在20xx年下发了课程改革条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学校都迅速遵照执行。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认真学习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以重实际,抓特色,求实效为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

课程改革的反思

课程改革的反思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带来的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激发起广大教师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创新精神它使得学校的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面貌然而课改实验并不仅仅是一个验证改革方案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索与建构的...

课改反思

新课改走进我的生活,步入课堂的实质性实践,已一年半了。近一年半的改革实践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我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逐渐到具体、深入。这一年半的课改工作总结,记录了我作为英语教师参与课改的理性的…

新课程教学反思

新课程教学反思迤那小学何燕从培训到现在我逐步认识了新课程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

课改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岳口镇新堰初级中学鄢军喜新的课改实验教材综合性增强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增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教育理念把教师由过去单一的指导者变成了学习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尊重学生的学...

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评价第四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为积极推动并配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第四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

个人课改反思

个人课改反思任娟娟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

新课改的反思

新课改的反思新课改强调了要求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在培养对象上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数学教育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强调由此在目标上初中数学应从强...

反思在课改中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

反思我在课改中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西华县逍遥镇初级中学赵博通过此次培训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照自己以前的教学工作谈谈我的体会及今后的打算一反思我校高效课堂小组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随着我校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及答案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模拟试题选择判断一单选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BCD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环境意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

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作者钟启泉文章来源转载自比较教育研究20xx年12期内容提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旧教育观念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我们需要清晰地向整个社会传递这样的信息素质...

新课程改革下美术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美术的教学反思乱世阿牛哥美术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

课程改革反思(4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