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清华学生留美一年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时间:2024.3.23

位清华学生留美一年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 谨以此文献给亲爱的电63

注:作者系清华电机系96级学生,目前在UCBerkeley读Ph.D.

光阴似箭,眨眼间留美已一年之久(呵呵,这般开头最是不费劲)。于昨日收到本月初刚刚出版的我班班刊,一本薄薄的仍泛着油墨清香的蓝色小册子。翻阅之 下宛如重历往日岁月,心中充实喜悦。想想因受prelim之苦,好久也没有正儿八经跟父老乡亲们打个招呼了,却还枉负着许多牵挂祝福,实在惭愧,于是择此 黄道吉日(俺们学校的开学第一天说:),为自己砌上一杯冰豆浆,于心爱的机器前正襟危坐,待将那分别之后种种一一道来。

说些什么呢?想起在去年此时写的那篇"初到美国"结尾的一句话,"到美国来1月后能出一本书,一年之后只能写出一篇文章,三年后就什么都写不出来了, 因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句话其实当时也只是单纯引用,现在觉得不是那么简单的,来美后一月可以用丰富的新鲜的素材写出一篇文章来,博大家一乐,而渐渐 地呆得越久对于这个体制文化与中国完全不同的环境切身的感触越多,越觉得很多东西至少我是远远不能说得出来说得明白的。这时候要写点什么就变得很难,因为 明白自己是肤浅的。也许等到很长时间以后看得足够多经历足够多了,才能够真正写些有意义的东西。

呵呵,绕了个大弯子表示一下谦虚。总之现在我还是要写的,一是向父老乡亲们问声好;二是尽我所能总结一下来美一年的感想,希望对今后出来的同志们能够有所借鉴。

由于时间关系(开学了无数的事情压下来好忙啊……),只能把感触略深的东西草草写就,主要是学习方面的体会,像生活方面很多都没有时间涉及。望大家多多包涵,今后有时间了再加补充。

(一) prelim

Prelim,即Preliminary也,Berkeley一道令新生们闻风丧胆的关卡--博士生资格考试。标准其实因系而定,尤以EE和物理系为 最恐怖。EE每年的通过率一般在50%左右(个别方向如CAD好一些),被传为佳话的是去年communication的7过1之史诗。每个人基本上有两 次机会。一般来讲绝大多数人考了两次都是能过的,但是这其中的痛苦绝不亚于GRE(对于不拿GRE当回事的美国人来说Prelim就更是史无前例的头疼事 了)。归其根源应该是因为美国对博士的期望值和要求都非常高,远远高于硕士。有一个Ph.D的学位就能够说明一个人在学术上的高度和地位。我认识一位前辈 在浙大念的博士,出国10年后已获生物界Chief Scientist称号,但他的名片上简简单单几行字中最醒目的就是名字后Ph.D的字样。可见美国的博士学位之来之不易和受重视。

1

Berkeley EE的Prelim形式是口试。一个密封的教室中坐着三位大教授,每人给考生出一个大问题,各二十分钟,共计一个小时。考生在台上当场思考,在白板上画图分析,用英语讲解和回答问题。

这里面其实一是考基本功,二是考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后面这点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容易,因为向来都是笔试考惯了。相反美国学生则擅长此项,他们 从小教育就强调presentation的训练,练的就是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本事。美国是一个讲究沟通讲究自我推销的地方,不论将来是作faculty, 还是在工业界发展,都需要很强的表达能力,才能让别人认识你肯定你从而重用你。据说Berkeley和stanford这两所学校尤其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呵呵,我都不好意思说Stanford的prelim是怎么考的,10个老师每人12分钟的一个问题,或者12个老师每人10分钟的问题,比我们难上不 是一个等级,而且他们的博士淘汰率很高,所以其实我们不应该叫苦才对。)

EE的Prelim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它反映了美国教育的侧重点。考察的决不是简单的课堂或教材内容,也不仅仅是运算分析的能力,而是看一个学生具不具备作Engineer的素质,也就是intuition或sense。那些拿到一个问题直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参数和运算解题的人必废无疑,因为教授要看的是学生能不能有效地将未知的问题分解简化成熟悉的形式,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所在,给出解答。你有可能将问题解答得很完整,但是你不合格。

我知道的最悲惨经历是:一位师兄在很短时间内完满地解出了问题,教授对他很满意,然后给出了一道附加题。这位师兄略作思考,写出了一个很长的公式得出 了答案。当时教授非常惊讶,问他怎么能够记住这么复杂的公式。师兄愉快地说这是他充分准备的结果。最后结果是prelim结果出来胸有成竹的师兄被这位教 授fail掉了,教授的答复是师兄在采用technician的思维方式而不是Engineer。也就是说只有技术工人才会去背公式和套公式,而Engineer会用自己的直觉和方法。

……除了为这位灰头土脸的师兄遗憾以外,我听到这个故事时的感触是,根据我的印象整个清华大学似乎都在培养 technician。我的切身体验是这一年中我用了很长时间去发现我的思维方式和那些让我惊讶的genius差别在哪里。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苦 苦学习了四年的电机专业在我脑子里总好像只是几个课程名称的累加(还好这样我还可以装作胸有成竹的样子告诉别人像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其实我全都学过),而那 些金发碧眼或是高鼻深目们总是说到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知识就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一般。后来我发现其实我心里面的想法是让我再翻翻课本,看看那些我熟悉 的公式们,我就能告诉你我学过些什么(wuwu…包括我那为之骄傲的电机学)。这其实就是典型的technician型思维方式,只不过 technician也分高级的和初级的,虽然基本上都是在把公式生吞活剥,但是高级的能够在考试前成功地消化一部分,明白了公式在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这样基本上就保证了这门课的GPA,之后内存随着时间清空直到下一次写操作到来。

2

在我们现在用过的EE的教科书中,最好的或者说最适合用来准备prelim的是一本公式最少的,甚至可以说从头到尾其中没有一个写出来让人套着用的公 式。所有的结果都是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推出来的,适用于某些场景,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在其他场景时也能使用类似的方法推出其他的结果。并且尤为重要的是作者 在以饱含热情的态度向学生们介绍这个学科的有趣之处,带领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得出直觉上的解释,有时直觉与事实产生了差异就更成为一个好的题材。这样的结 果是学习的高效和引发了对学科的兴趣。美国人的信条是:If no fun,why do it? 学生自觉地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否则他就会去换另外一个自己喜欢的学科。

似乎已经从prelim扯得太远了。话说回来,以上说的是美国教育中注重的是intuition和sense,翻译过来就是直觉和感觉,前者指思维方 式,后者指在实践中具有对该学科的实际的概念。这两点在我上上周五考的这次prelim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这次考试中事先知道

有两个analog问题,一个digital,而在前者方面我的背景较弱,于是下了好大功夫准备。看书,做题。最后考场上发现准备的东西一点没用上。 一个问题问我在设计中如果需要隔离直流和交流该怎么办,如果要把电流转化成电压来测量怎么办,我愁眉苦脸地开始想那些曾经见到过的复杂的漂亮的电路,结果 老师说no no no,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答案,最后分别用一个电感和一个电阻解决了问题。另一个问题引导我将一个真空管器件类比成MOS管,导出一些参数然后问我:"和 MOS管的参数相比它们是比较大还是比较小?"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稍微做过一些设计的人都简直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如果只关心怎么样运用那些充满Gm, Ro等等符号的公式进行复杂运算的话,这个问题绝对是答不出来的。这次考试并不代表所有的prelim都这么简单,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大教授们非常重视学 生对该学科是不是有一个实际的概念,而不是只知道算题。

再举几个例子,有个母亲和我是老乡的新加坡师兄在他的prelim中碰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傅立叶变换。他马上往黑板上写积分公式,教授说no, give me an intuitional explanation,他左解释右解释最后还是在这个上头被fail掉了。当他第二次考的时候,教授微笑地看着他,说,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傅立叶变换了 吧?呵呵,这是这位师兄见人就讲的故事。

另外不要认为只是工科系重视直觉和感觉,实际对于理科这更是基础,物理系的prelim训练方法是,给出一个物理现象,要求学生马上用直觉给出一种解释。然后再想办法用数学方法去证明。如果你的直觉对了(也就是猜对了),哪怕证明不了也有一半的分。这导致在

跟一位物理系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不得不经常痛苦地跟他辩论他的一些可爱的异想天开的并且又及其自信的直觉。比方说春天突然有天从早阴冷下雨到晚,他 会兴奋地告诉 3

我他认为热空气来了,因为所谓热空气通常导致降雨(实际上两天之后他不得不同意我的看法是冷空气来了,因为天气越来越冷);又比方说他坚持认 为柏油马路上的规律的微小的起伏是加利福尼亚的地震波造成的,这点我无法找出事实反驳,但是我认为那不是,因为这些起伏的周期性长度只有一米左右,我不认 为能扭曲地面的地震波的频率有这么高,而宁愿相信这是因为压路机的轮子不圆(en..akai的解释是路面热胀冷缩,这个答案似乎比较专业)。

嗯……又东拉西扯了半天,总之就是我感觉美国教育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视直觉(这在prelim中有充分体现),由此他们学生的头脑非常充实和具有对学科 的热情。这一点我认为清华走在相差很远的另外一条道上。有时候真的觉得清华之所以能够一直都这么牛,主要还是良性循环起作用,靠着生源质量出人才。

谢谢那些在我考prelim期间给了我许多关心和鼓励的兄弟姐妹们,很遗憾虽然题目并不难,但是我最后还是被fail掉了。教授们给了我一个比及格线 稍微低一点的分数,然后告诉我"Will benefitfrom TA experience; Has a potential to do well; Should practise interaction and try to explain her thoughts to others." 总之就是说虽然你什么都知道,但是很遗憾你说不出来,我们不能让一个没嘴的葫芦去念博士, blah blah blah…… 感谢我的导师和组里众多师兄师姐们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毕竟这一年来的专业课学习是被肯定的,但是就象大多数中国学生那样,我还是忽视了对自己表达能 力的训练。这里面包括快速整理自己的思路,以规范形式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沟通,和英语口语能力。这是我在美国第一个失败的教训,但对于我是一次很好的锻 炼机会并且指出了我关键的不足之处。希望后来的同学们有所借鉴。我会于明年夏天再次take prelim,相信到时候我就能以十足的把握走上考场了。

(二)竞争心理

我认为这是美中教育制度差别很大的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强调竞争,而美国强调兴趣的引导。

在中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造成了极其激烈的竞争,绝大多数的学子们是在为了竞争而竞争,每一个阶段前方的目标都是代表着某种机会的一些金光闪 闪的名额。我们总是在这样永无休止的追逐中忘掉了自己,总是在达到目标的时候却感到莫名的空虚。Sigh,想起这十几年的读书时光,最生动最快乐的是小学 高班的时候,那些数学竞赛的应用题给了一个小女孩无穷的乐趣。自那以后的她就像是一匹受训的野马,在越来越高级的运动场的跑道上她把追赶和超越当作了最大 的乐趣,却再也想不起原野上自由奔跑是什么滋味了。呵呵,

回想清华四年来学业上是什么在激励我和鼓舞我奋勇前进,绝对是每年年底的那次大排 4

名和奖学金评定的说……

到了美国,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在Berkeley的研究生院感觉身边的人一个个脑子都转得飞飞快,这许多聪明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科研环境下共同学习却一 点竞争气氛都感觉不到。首先是研究生课程以扩大知识面为目的,大家的GPA都可以保证是A(何况GPA已经不再重要),然后在科研方面各人有各人的领域, 互相学习各自求发展,基本上没有任何来自竞争的压力。

当然真正的比较在于中美的本科教育,本科生相对来说竞争压力比研究生大得多,因为他们也有就业和升学的竞争。但是美国教育致力于最大程度地减轻学生压力和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兴趣,让大家都有一个愉快的环境学习,并且同时把很大一部分侧重点放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上。

去年我上过两门美国本科生的课(初级模电和初级数电),这两门课都非常热门人数非常多,也就意味着竞争比研究生课程激烈得多。但是他们的本科生要幸福 得多。首先美国课程评分是分段给分,各个分数段分别给A,B,C及中间段如A ,A-等,这样就比国内差一分就差好些名次的情况要让人轻松得多,大家各自 知道自己大概是什么层次,只要学得明白就没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导致成绩出现大的误差。另外分数基本上均摊到学期内的作业,project和大考小考中,期末 考一般仅占30%,project比重大于等于期末考,而做好project的关键就在于平时努力和小组成员有效的合作,这样学生们就用不着在期末时惶惶 然,也没有机会指望考试前突击就能拿个好成绩。总之我感觉他们的课程制度比国内合理。当然这是建立在他们资源丰富的基础上,没有良好的上机条件 project是没法做的。

除了制度方面,给我印象非常深的是美国老师对学生很尊重。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考试,哪怕是TA负责的期末作业评分,都不允许分数公开。或者是分数发到各 人邮箱里,或者是按学号公布,反正9位数的学号只能记住自己的(呵呵,俺们prelim的结果就是按学号公布的,虽然这种结果其实大家都是会知道的,谁过 谁没过,但是老师们仍然要在公布时保护学生的隐私权,使没过的学生不会感到尴尬)。课堂上发卷子的时候老师都会把卷面严严实实地扣着发给每个人,尤其是考 得不好的同学。说实话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某些程度上我认为美国抨击中国不重视人权是有道理的,中国的还击总是指出美国在诸如种族歧视等等一些方面作得也 不好,但是普遍意义上美国人更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从小到大我曾经已经习惯了看老师们用刺激落后学生自尊心的办法督促其上进,也许这样有 效,但我怀疑仅仅是很小的比例有效,对于其他那些被刺激而没有能够上进的,甚至那些小比例的上进了的,他们的心理都会留下被刺激的阴影。

事实上有一篇文章叫做"清华的炼狱,麻省理工的天堂"讲的是一位81届清华前辈的同样感受。DEE第4篇文章。

5

美国孩子像是在大自然里成长的生物,而中国孩子都在加上了重剂量的化学肥料的田野里生长,他们能够拔得高窜得快,但是未必真的健康。

中国教育这种单纯强调竞争的观念首先是吃掉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获得的乐趣,抑制了他们对自身发展方向的思考。比方说随便搞一个调查去问毕业了的中国本 科生,学术上你到底对什么有兴趣,估计98%的情况下会是一双迷茫的眼睛在瞪着你。而这种结果美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我曾经在第一学期做project 作得快要发疯的时候对旁边的美国小本科生大发牢骚,结果是他瞪着迷茫的眼睛看着我说,You don't like it? Why take it? 当时我就愣了一下,想告诉他这是学位要求,想了想还是没说,因为说了也没意思。

并且这种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急功近利的,学不到什么扎实的东西。比如说清华的学生一般来讲上完了四年本科后就已经充分掌握了让大脑在考试前后一个月时间里达到最大知识容量的能力,除此之外的时间就可以快乐地空空如也。

最后我认为这种竞争式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弊端是,学生十几年在这种狭窄的目标巨大的压力的培养模式下成长的结果是他们的心理和人格得不到全面的健康的发 展。这种狭隘的竞争心理的普遍表现就是无法正视挫折,总觉得自己要走的路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要争取什么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在成功之前和失败之后的心理压 力都过大,导致做事情和看待人生的角度总是偏激和片面。像自杀频频的清华,时常爆出学生血案的北大,91年的卢刚和20xx年的尹湛(Purdue生物系 研究生,8月2日于学生宿舍楼内杀死一对韩国姐妹),都是被中国教育的重重关卡挑选到最高层的人才……类似的事情一再发生,说明他们已经不仅仅是个案,而 代表一种在具体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狭隘心理。

注:来自网络

博主按语:什么也不说了,这位学生的分析非常到位,但从这方面来说,清华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希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当地的学习生活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获得感悟、找到差距、想出办法,带着满腹牢骚与满腹经纶回家!这个国家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希望你们来建设她。唯如此,我们中国才会越来越好,这个是我们所有人都一直期盼并奋斗的目标!

6

考爸考妈 警惕孩子的情绪波动

最近微博时不时可以收到高三孩子发来的私信,有些是为学习所困扰,更多的则是情绪波动很厉害。有些孩子说家长不理解他们,所以就算再难受也不愿意跟家长提 起;也有的孩子怕父母担心,所以遇到问题心里难受自己偷偷哭也不愿意告诉家长。昨晚已经很晚了,我都在帮两个住校的外地女孩子调节情绪。

这让我想起去年这个时候的女儿,她时不时的就掉眼泪。根本没有具体的原因,更多时候是莫名的烦躁,疏导疏导就会很快过去。 离高考日子越近,孩子的压力越大,这些压力来自多方面。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在孩子的周身似乎弥漫的都是高考的火药味:社会上对高考的越来越浓的关注度,考 试成绩的上下起伏,同学之间互相的竞争,老师每天对高考的解读和叮嘱,每天练习大量的题目却不见成效……我一边写一边都有很沉重的感觉,何况身在其中的孩 子们。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不能站在孩子一边的话,也每天成绩长成绩短的,那孩子就真的是受不了。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一定要注意了解孩子的情 绪,在波动很大的时候帮孩子

去年,女儿班里的一位姑娘就在考前的一次语文考场上,没有答完考卷就突然离场,且失踪了一天,把家长和老师吓坏了。所幸是在高考前,家长和老师进行了及时的情绪疏导,孩子在后来的日子里又静心复习,最后高考成绩不错,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目前,距高考还剩100来天了,学习的事情就交给学校,家长朋友们除了管好吃穿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观察并调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心情愉快起来。 首先,大家不要做学习的“长颈鹿”,别的事情上的“鸵鸟”。有一个现象,有些家长眼睛盯的就是孩子的学习,而且孩子学习好就觉得底气非常足,像长颈鹿似的 趾高气扬。这时候,别的事情都不入他的法眼了,认为孩子别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前两天遇到一个家长朋友,孩子因为压力过大,明显都有了妄想幻听等精神症典型 症状,他还在一个劲儿的强调不能夸大这个事情,不能因为这个耽误了学习。这真让人有些担心,如果孩子精神出了问题,他会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保证的,何谈学 习考大学呢。因此,在孩子情绪出现状况的时候,还请先把学习放一边,因为一般来说,孩子的“病因”在于学习。 还有,疏导孩子的情绪,要有些技巧。去年高考前,一位朋友跟我说,她女儿一次考试不好,回来情绪非常低落,她刚说了句:“闺女,没事。”结果女儿一下子哭 了,说:“怎么没事了,照这样下去就考不上了,你还说没事呢。”其实,这时候在孩子的心里这是个大事,在家长的心里也不是小事,所以家长不妨和她同理心, 对孩子表示同情。就算不说话,抱抱孩子,让孩子把他的情绪尽情地宣泄出来。当他说够了,哭够了,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所以,越到最后,家长在心理上的陪 伴更加重要。我觉得,越到后面,就越不能给孩子讲道理,而要听他说。 另外,到了最后阶段,因为孩子的压力大,要想一些能让孩子放松的办法。我家去年就在每天的晚上想办法让孩子大笑,以放松孩子紧张的神经。我的先生发明了一 个互动游戏,就是爸爸和女儿手拉手拔河,因为女儿没有爸爸的劲大,总是被爸爸赢。但是这个过程是个很滑稽的过程,每次女儿都会笑个不停。笑过之后,非常放 松,情绪会高涨不少。男孩子和爸爸掰手腕也是一个不错的互动的活动。互动的运动,除了活动筋骨之外,我感觉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一个能量的传递。一般来 说,爸爸的力量感应该会有镇静作用,爸爸们还请不要吝啬你所能给予孩子的。还有一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体育运动,比如女孩子可以转转呼啦圈,男孩子可以举 举哑铃等等,都是可以帮孩子调节情绪的。

7

最后,我想说说那些住校孩子的父母。我有一位老同学做得非常好,他每天晚上都要给女儿打一个电话,从没有间断。他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你的 身边,但是我们关心你。他打电话没有正经,从来不说学习,用他的话说就是胡侃,但他的女儿喜欢,每天一到点就等着老爸的电话,而这位老爸一到点,就算正在 应酬,也会借口离开现场,给他的女儿说一会话。我见过那个姑娘,很阳光的一个女孩子。据说高考期间的心态特别平和,考出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我想这跟我 那位老同学的工作做得好应该是分不开的。

高考,考的是知识掌握的情况,也考孩子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最后关头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

8

又是距离高考30天,最近几个朋友私下问,剩下30天了,怎么帮助孩子复习提高分数呀,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就这么点时间了,重要的是孩子只要状态正常,发挥出真实的水平就烧高香了吧,不要给孩子压力了。就好比大决战,准备了好久的战役,在总攻打响的前一点时间是要保持无线电静默的,即使一个公司要上市,在IPO前也是要静默的,孩子高考也是一样,您就静默几天吧。关注产生压力!

距离20xx年高考还有30天,不长不短的一个月。 几乎每年的高考前一定时间,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关注高考的相关人士来谆谆教诲要注意什么,要怎么度过,倒计时100天、倒计时90天、倒计时80天……倒计时30天,再过几天,继续倒计时10天……其实内容就是那些,本来一个完整的连续的时间被搞成一段一段的,本来就很紧张的学生与家长也是被这些“脉冲”似的倒计时提醒搞的越来越紧张,是否他们的压力也有一些甚至不少是来自这些“善意”的提醒与过度的关注上? 家长,都是第一次做高三家长,自己没有经验,都是通过周围的朋友与网上的信息来“速成”,真的这个时候应该特别感谢互联网,只要你愿意, 你可以学到任何知识,包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家长。高考越来越近,孩子们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作为家长,要知道一切一切的重点是保证孩子“正常”,心态正常,发挥正常,最后一切正常,会的都做对了,不会的放弃了也没有什么懊恼的,这个就是成功的高考了。要保证孩子“正常”,作为家长首先应该保持“正常”,至少表现的正常。

首先,自己必须保持“正常”,与过去的自己不要有使孩子感觉出来的“反常”。突然早饭多了菜、晚上送水果多了、突然开始念叨“不紧张哦,考什么都可以”,突然家里电视再也不开了……最好周围的环境氛围不要有什么大的改变,环境保持“正常”。

其次,家里不要主动张贴什么倒计时招牌、北大清华的校徽甚至录取通知书等更加过分的东西。不要笑,真的有这样的家长!除非孩子自己主动贴个什么励志口号,有的孩子会写一个“我行!”“相信自己!”……无所谓,只要是孩子搞的都是对的,对不对,作为家长最好视而不见,不要去议论,更不要自作聪明的夸奖孩子:孩子,你好棒!我们也相信你!最可怕的是一些脑子进水的家长再补一句:你要早这样的话,那北大清华就是你的!我知道一个家长就曾经在孩子卧室贴了一张邻居家孩子的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对,是被孩子一把撕碎了!这种所谓爱,实在太“暴力”了。 三.继续保持适度的锻炼。原来喜欢怎么运动还怎么运动,方式不要改变,强度也不要刻意改变,随意就好。不要以为临近高考了就不去运动,一定要保持适度的锻炼。锻炼是快速恢复脑力疲劳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缓解压力的好办法。曾经在一次家长沙龙上,一位家长朋友就说她儿子,进入高三以来,喜欢上了拳击运动,刚刚开始是一周去一次,后来是一周要去2次,现在是一周三次,这位家长想劝儿子一周去一次,怕这样太耽误学习。拜托拜托,一周爱去几次就去几次,我们应该意识到孩子的压力确实很大了!是靠拳击运动来宣泄与派遣呢,不仅不制止还要细心的观察孩子,随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不要因为孩子高考而请假回家,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即使你可以不去工作也不要叫孩子感觉到家长为了孩子连班也不上了,即使请教了,也照常“作息”,不留破绽,要不会是孩子有负罪感。

9

位清华学生留美一年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五,针对女孩,要注意是否在生理周期,根据医学专家的建议,一般情况不去做药物干预,专家也提醒,例假期间不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反应速度下降的。当然还是有一些提醒要告诉大家,女生在经期前不要吃冷饮、冲凉水澡或用凉水洗脚,保持心情愉快。如果情况比较特殊,父母可以去咨询一下医生。(问专家理解,尊重孩子选择)

六,家长不要唠叨周围孩子的、自己同学的、单位同事家的孩子的备考状态,不要说什么人的孩子志愿报什么地方了,谁家孩子二模考的非常好呀……这些信息不是良性信息。

那么关于学习方面呢?其实,我一直认为学习方面就按照学校老师的安排去做,特别是那些老师经验丰富的重点学校,老师的经验很有针对性的。下面只做几点提醒: 一. 看看自己过去100天、80天是否做了一些计划?执行的怎么样?剩余多少任务没

有完?结合最近几次的模拟考试,静下心来,客观的分析一下,是否有调整的必要?怎么调整?不是每过几天就要做一个计划的。 二. 一切的目的都是保证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不要寄希望在最后30天突然茅塞顿开,

成绩飞速进步,过去不会的题怎么全会了呢,只要把会的全部做出来,拿到应该拿到的分数,就是成功的高考。记得去年高考前几天说过一句话:“把会做的全做对就是超常发挥”,想想就是这个理。

三. 不要忽视“错题本”,过去半年你曾经错的题,也许还会在高考题中出现。当然,

不一定就是错题本,就是把那些卷子拿出来,看看标记也是一样的效果。如果有一类问题,总是反复出现,那就很明白怎么去做了,建议看看这个问题在课本上是怎么讲的,看看那个所谓超级简单的例题,谁说高考题不会这么简单?看错题,是性价比很高的复习办法。 四. 扬长避短抓分数。你感觉什么地方你可以拿到更多的分数,你就去多投入点时间吧。绕开一看就头大的那些题,专捡软柿子捏几天,心情应该会超好吧,心情好就会发挥好。不妨就功利一点,不会的就放下,会的确保不出错,拿到全部的分数。 五. 抓基础还是炸碉堡要因人而异。一般高考题的难易程度是5:3:2,就是基础题(所

谓送分题)、中等难度题、难题分别占到50%、30%与20%。对于感觉基础差的成绩靠后的同学,就重点搞基础,放弃那20%的难题部分,争取在基础部分多拿分数;对于那些成绩一直不错,基础很扎实,有的甚至已经“保送”出线的同学,不妨找出几个可能干掉的“碉堡”,必考内容但自己还是没有把握的,挑几个去重点突破一下,也许就会“超常发挥”呢,但绝对不建议舍本逐末,忽略基础。

六. 没有时间看的一些资料,干脆放到看不见的地方。精简出一些重要的资料与课本,

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书什么的。

“正常”。环境正常,生活正常,作息时间正常,心态正常,考试就会正常发挥,——正常发挥就是超常发挥。

再次祝福孩子们高考成功!

10

盘点高考招生面试神题:北大考千年王八万年龟

20xx年04月15日09:58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微博 我有话说(141人参与)

与其他高校对面试题的“保密”态度相比,北京大学却一直“开诚布公”。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北京大学官网发现,20xx年自主招生复试以及保送生测试的面试题均已公布,2大考试共40道面试题,不仅包括让学生分析滥用抗生素的原因,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钱要花在刀刃上”的理解等,还有诸多关于谈谈对教育、道德、诚信等话题的看法,甚至让学生发表对“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的见解。

20xx年3月份,北京大学招生办[微博]在北大招生网上,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所有的面试题目。

保送生选拔面试题(节选部分)

1.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可民间又有“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的说法。你对此有何见解。

2.有报道称:哈尔滨面向社会招聘环卫工人,预计招457人,有3000多报名者是本科毕业生,29名硕士。请谈谈你的看法。

3.有人说“富豪移民[微博]就是不爱国”,请谈谈你的看法。

自主选拔录取面试题(节选部分)

1.近年来,社会上对所谓的“超级中学”批评不断,但家长[微博]们却仍然要把孩子们送进这些中学。请谈谈你的看法。

2.在陌生人为主的现代社会,怎样做到取信于人?

3.鲍林说,“当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与结构(以原子、分子和组成它的更小的粒子表示)联系起来时,这种性质是最容易、最清楚地被认识和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那些名校

“神题”频现

面包和馒头打擂,谁会赢?

11

除了北京大学,此前已结束的多所名校自主招生、保送生面试中,也出现了更多让学生“泪奔”的“神题”。要读名校,不仅要研究万年龟,还要研究面包与馒头的PK、大象与蚂蚁的“血战”、思考外星人的到来……

华南理工大学[微博]:

大象把蚂蚁踩骨折 咋办?

4月13日,华南理工大学举行了20xx年自主选拔录取面试,面试题延续了往年的风格,不仅灵活多变而且天马行空,再度让不少考生“无话可说”。

1.面包和馒头打擂,谁会赢?

2.你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

3.在非洲草原上,一只大象把蚂蚁踩骨折了,如何使蚂蚁康复?

4.牛顿因被苹果砸到脑袋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若当时牛顿被砸傻了,那么这个世界会有是什么改变?”

复旦大学[微博]:

《西游记》里有多少妖怪?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由于题目众多,被称之为“千分考”。自去年考到“如来佛祖与玉皇大帝哪个官大”,今年仍然钟情于取材《西游记》,问里面总共有多少妖怪,连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在回答此问时,也表示“没有数过”。虽题目古怪,却引起网友追捧,甚至有网友用此做了一篇论文,得出取经远征团共遭遇各类妖精鬼怪49位。

1.你认为有外星人吗?

2.52张牌,四种花色,抽几张能保证有七张相同花色?

3.《西游记》有几个妖怪?

4.一个硬币绕另一个硬币旋转,内侧硬币不动,问外侧硬币转了多少圈?

清华[微博]大学[微博]:

我和诺贝尔奖的距离

1.近期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连续出现“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引起关注,公众非常想知道这方面的相关信息。假如你是一位新闻发言人,你认为公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2.“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请就人类社会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发表评论。

3.请以“我和诺贝尔奖的距离”为题发表一段2分钟的演讲,可准备1分钟。 12

中国人民大学[微博]:

计算机擅长什么?

1.说说液化气、天然气的成份。

2.计算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3.如果外星人来地球会带走(来)什么?

川内高校

“新、奇、怪”

这8人同时落水 先救谁?

根据教育部资料,四川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分别于20xx年开始尝试自主招生,西南交大和西南财大分别于20xx年、20xx年加入自招行列,而四川农业大学今年也首次开始进行自主招生。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川大各高校的面试题,也可谓“新、奇、怪”。 西南交通大学

1.一列火车有几个门,到站后列车员要说些什么,靠窗边的位置序列号有什么规律?

2.“元芳,你怎么看?”出自何处?

3.请你出一道题把我难住,前提是你知道答案?

四川大学

1.你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

2.《二十四史》的第一史和最后一史分别是什么?

西南财大

一个爱喝奶茶的人,自称他每次都能喝出奶茶是先放了奶,还是先放了茶。果然,在一次测试中他猜了10次全部猜对,请问这是本事还是巧合?

电子科大

如何看待莫言的作品被选入中学课本?为什么莫言获得诺奖后,中国的作品才被世界认可?

四川农业大学

1.南方品种的水稻移栽到北方,它的生长周期如何变?是延长、提前,还是不变? 13

2.教授、孕妇、运动员、企业家、将军、劳动模范、大学生和医生这8人同时遇到海难,请排出救人的先后顺序,并陈述理由。

(成都晚报记者 董亮)

小编吐槽

每一次的“神题”,都注定口水与眼球齐飞。

据说许多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注重自圆其说。

如果你是考生,你的神回复是啥?

“千手观音”邰丽华:成功挑战普通高考

2

女孩儿走进办公室,做临时手语翻译。很明显,她对邰丽华“你最近还读了什么书”的问题毫无准备,考虑一会儿,说,“莫言的《蛙》”。

邰丽华听后点点头,给出一个“棒”的手势。前不久参加全国两会碰到莫言后,她“整个人跟着了魔一样”催学生们看他的书。

这位因20xx年春晚《千手观音》为人熟知的聋哑舞者,有着清秀的脸庞,光洁的额头,还有舞者标志性的白皮肤。尽管她曾被评为舞蹈演员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的第一名,但她却称自己从不喜欢和女学生们聊“穿什么衣服漂亮,化什么妆好看”,只对督促她们学习、读书乐此不疲。在她担任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年轻人来到了团里不能读书,我就感觉对不起他们,对不起他们的父母。”

当然,这里隐含着她个人的读书情结。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邰丽华说,比起从小一直练到大的舞蹈生涯,高中的苦读岁月,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因为,正是在那短暂的几年里,她对于学习知识的坚持,才让她在以后体验到“健全人更容易感受到的世界”。 放弃特殊学校的保送,选择普通高考

自两岁时一次医疗意外失聪后,邰丽华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里,都被安排进了特殊教育学校。在她八九岁时,命运埋下了改变的种子。

14

那是在19xx年代,表哥考上了大学,成了家族里第一个大学生,也就是那时人们所说的天之骄子。邰丽华好奇地问姐姐“什么是大学?”姐姐告诉她,“大学就是你读完小学之后,继续读中学,最后要读的就是大学,是最高学府。”

说完,姐姐用手指在邰丽华手心上一笔一画写下“大学”两个字。

10年后,当邰丽华说出自己要“像表哥一样考普通大学”时,父母呆住了。在他们眼中“这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这孩子已经读了12年的特殊学校,学的教材比普通学校要简单得多!”

事实的确如此。说服父母后,邰丽华要面对的是“比两个拳头还要厚”的复习资料,而这超过她平时学习内容的三倍还不止,“很多内容之前没学过,我就像现学现考一样。” 以她的短板数学为例,同一道应用题,换个说法,或是中间插了几句话,她便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端倪,没了用来“训练”、“重复记忆”的时间,“短时间内就是算不对,很发愁。”

此外,她从初中就已经加入的艺术团的舞蹈训练任务也未因此停止。而此时距离高考,只剩3个月的时间。

没办法了,邰丽华选择用熬夜来“拉长白天的时间”。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个场景:某个深夜里,宜昌天气炽热,坐在书桌前的她早已汗流浃背,不经意间去找橡皮擦,却看到铅笔盒盖上“发奋”两个字,这是她早些时候自己贴的,她甚至在房间里其他地方还贴着类似的纸条,用来提醒自己,“不能睡觉,不能睡觉”。

如今,媒体在报道这位“感动中国”的灵魂舞者时,多会提到这样一个细节,“用3个月的时间谙熟了3000多个舞蹈节拍”,而她在求学路上的这“3个月”却鲜有人知。 “我就是想要和健全人一起走进考场!”邰丽华说。

事实上,在19xx年代,对身有残疾的孩子来说,读大学几乎不太可能:一来没有政策上的优惠,二来读书是“翻倍的辛苦”。当时大多数的人选择是“初中毕业了,学点手艺之类,找个生存门路”。起初,邰丽华的父亲就有这样的打算。

那是个燥热的夏夜,父母和几个大人围坐在她身边,比画着直接去工作的理由,整个过程持续很长,却终以邰丽华继续读书而结束。第二天,她坐了12个小时的长途汽车,来到300多公里外武汉的一所特殊高中。

就在这里,邰丽华拒绝了另一种选择:她所在的高中保送她就读长春大学特教学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残疾人高等教育学府,这让父母“高兴坏了”,但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和3年前拒绝工作一样,邰丽华说服了家人,拒绝了这次保送机会。

小时候识字的卡片摞起来有一尺多高

15

有关高考的每一个细节邰丽华几乎都记得。临到高考,她一个人坐长途汽车回到武汉赶考,车里闷热难耐,她头晕目眩,几近虚脱,实在受不了,只好半途下车。在路边小卖店,她“狠着心”花3块钱买了一块最贵的雪糕。

最终她还是考上了湖北美术学院的装潢设计专业,“因为和舞蹈有关”。

在大学,邰丽华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进入到一个新的生命”。以桌子为例,如果别人指着桌子问她“这是?”,她会毫不犹豫地写下“这是桌子”。但她发现,大学里那些健全的同学则会给出其他千奇百怪的答案,比如“这是木桌子”,“这是脏桌子”,“这是谁的桌子”等等,而这也是她此前从未有过的一种“思维方式”。

“聋人获得信息的来源大多是靠感官,比较表面,其他的我只能靠着和健全人在一起生活来学。”她说,而如果没有来到大学,她可能一生都不会有这种认识。

事实上,类似的感觉,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有过一次。失聪之后,邰丽华对听不到声音这件事“茫然不知”。直到5岁,幼儿园的小朋友轮流蒙着眼睛,玩辨别声音的游戏,她才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比如认字,听力正常时,说话对于她并非难事,可到后来,妈妈为了教她说出“一、二、三、四”,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着急时,还用木棍打她的手,边哭边学说。邰丽华告诉记者,那时候的她特别恨说话,“觉得这是世上最难最不自由的事情。”

慢慢的,识字的小卡片摞起来有一尺多高:吃饭时,她就把“米饭”、“盘子”字样的卡片放在旁边;睡觉时,就把“枕头”、“灯光”放在旁边;一次次摸着爸妈的喉结,练习说话;下雨天,从学校回来,坐在爸爸自行车上,披着雨披,还要练习“雨”的写法和发音。 尽管如此,父母却从未对邰丽华降低学业上的要求。

邰丽华数学不好是小时候就落下的,在当时的她看来,“3加9或是8减6等于几?这些莫名的数字,真是不知所云。”而每次卷子发下来,懵了,倒数第一。

父亲知道后,就在每天接送邰丽华的路上陪她“背”九九乘法表。她还记得,自己常常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在父亲背上来回比画,一旦算错了,父亲就捏下闸,就当是对女儿“小小的惩罚”。

小时候最爱读《十万个为什么》,读书涵养舞蹈

不过,语文一直是邰丽华的强项,考试次次稳拿第一。作文课上,她常常是第一个写完,从而有了“大把大把”玩的时间。

这与她爱读书分不开,尽管她说“这是以后才意识到的”,当时纯粹是有兴趣,“喜欢读”。

16

这种兴趣和“认字”后最初的兴奋有很大关系。认字多了以后,邰丽华开始读起了小人书,“竟能读懂”,渐渐地,她喜欢坐在马路边的书摊旁,花上一两分钱,津津有味地看一个下午的日子。

那时,最爱读的是《十万个为什么》,“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海水为什么是苦的?”邰丽华说,“也许和聋哑有关,听到的知识少了,就对生活中很多搞不清的问题产生了兴趣。”

直到后来,她才想明白父亲为买这一套书下了多大的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套10本,共14块钱,相当于那时父亲半个多月的工资。

再长大一些,读书的习惯就丢不掉了,而她也从最开始“偶尔为了在同伴中显得博学,用来聊天吹牛”的想法,找到了书籍带给她精神上的愉悦和充实。这就像她讲过多次的《红舞鞋》童话,给她描绘出一幅理想的画卷。

在艺术团,邰丽华常常用手语跟学生说这样一番话:“音乐是表达人思想与情感的艺术。舞蹈演员具备的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技巧,都不是目的,仅仅只是手段。而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养心,是涵养舞蹈。”

对此,残疾人艺术团内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教学版本”:演绎《千手观音》时“要不要笑和怎么笑”。刚开始,邰丽华总是情不自禁地把牙齿露出来,导演纠正道,观音是笑不露齿的。接着,她就紧闭嘴巴。导演还是不满意,说“笑不露齿太凶了”。

这可把她给急坏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晚上她找到《千手观音》那本书,试着去理解导演想要的“表情”,“千”字代表无量无边之义,“千手”象征着人们互帮互助的方法、方式无量无边……渐渐地,她才领悟到,还是要“笑”,但不是“高兴”或是“兴奋”,而是真正从内心流露的那种善良与真诚。

她也因此知道,世上有一种舞蹈,叫做“心灵的舞蹈”。

“生命,总是有梦的,生命,总有向往,让我们每时每刻都享受每一寸阳光吧。生命总有价值,哪怕是一棵受伤的树,也献出了一片绿荫……”这是邰丽华在一个纪录片中说出的开场白。她告诉记者,不管是读书,还是舞蹈,她从未放弃过最初的梦想,这个梦想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就是一种不服输,“实现自己的价值,且是不打折扣的实现!” 本文左图由CFP供图 (记者 邱晨辉)

17

更多相关推荐: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反思

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反思教育目的的作用和意义对教育目的的探讨始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的过程起导向作用必须首先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才能选择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杨海燕在对教育目的的辩...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今年的诺贝尔奖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是我国却没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我想这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有很大关系下面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我国教育的现状首先是从我国国情上来说我国是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教育带来...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问大多数人存在于这个社会靠的是什么我一直认为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我一直认为找规律就是找共有的性质所以从动物身上去找人类身上最原始的存在意义是个不错的办法那么动物存在于动物的社会靠的是什么答靠的是...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思考世人对中国教育现状众说纷纭中国教育模式形成已久并不能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但事实确实中国教育现状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现状一教育商业化功利化从古代文人考取功名以图走上仕途之路到如今我们把教育与将来...

对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反思与认识

对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反思与认识回顾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总是滞后的而且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教育发展是倒逼式发展也就是说我国教育的发展总是在国家危机民族危亡之时逼迫社会发展教育事...

一个母亲对中国教育的反思

一个母亲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儿子小学快毕业那年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二十年以后的我放学回来儿子得意洋洋地告诉我妈妈我今天写了一篇特别好的作文同学们看了都说我写好我拿过儿子的作文本看了起来真的写得挺好这篇作文...

对于中国小学教育的反思

实习小结一个月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实习的经历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爱热情的孩子给我们帮助和教导的老师这些都是实习经历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今天我想撇开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泛泛而谈就实习经历中的某一件事情谈谈我的看法...

对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对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作者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王定新反思我们的教育走过的是一条忽视人性追求的不见人的教育路径在新世纪里要使教育真正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

关于对我国教育事业管理的思考

关于对我国教育事业管理的思考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等事业单位及其改革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但始终未如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有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事业单位究竟要改什么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教育产品的属性政...

对中国法学教育全面反思与展望

对中国法学教育全面反思与展望20xx0412101322冀祥德作者简介冀祥德19xx男山东青州人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学系常务副主任教授内容提要新中国建立六十多...

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教育学本土生长的反思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的本土生长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文化全球化应运而生教育也受到重大影响随着国外教育理论的不断涌入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新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的注入另一方面则带来了一种多元文化的霸权和侵略...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思考当前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规模扩招的理论依据据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产业化是大势所趋还有利用高等教育产业化拉动内需等等高等教育繁荣的积极作用勿庸置疑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过犹...

对中国教育的反思(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