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空气》教案

时间:2024.2.8

《热空气》教案

教学基本思路:

《热空气》义务教育小学自然六年制课本第九册第五课。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当炉火比较旺时,挂在炉子上面的手帕会不停地向上飘动这是为什么?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分三层:1、观察纸蛇和热气球实验。2、启发学生对实验中的现象作出概括进行解释。3、由教师讲解热空气的性质,热空气比空气轻会上升,这是由于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的缘故。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应用的事例——我国古代的孔明灯和现代的热气球。课文是按照提问——实验——思考——结论的思路编写。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它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也占据空间;空气可以压缩;空气对物体有压力;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等。同时也受过操作技能的训练,基本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并且初步具有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要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认识空气这项事物:空气受热与上升之间的因果关系。空气受热上升是什么原因?空气受热体积会膨胀,(在四年级已学习过)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把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迁移过来,让学生知道空气也有浮力,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的知识不宜当作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课来教学,而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认识空气这一事物,也就是运用知识进行探索;高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侧重分析综合。本节课中分析是指运用知识对空气受热后变化的种种事实作出解释,然后把种种解释综合起来,形成对空气受热上升的原因的认识;教学本节课要瞻前顾后,“瞻前”: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重视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认识事物。“顾后”:本节课教学内容与本册教材的前后联系,在指导学生运用上升、下落、轻和重、沉和浮这些概念描述事物时对后续的教学风的成因,热的对流,云和雾,雨和雷等的学习基础。综上分析本节课教学方法选用探究教学法,配合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学总思路为: 指导发现问题

提 出 假 设设 计 实 验( 运用已有知识对事实作出解释)

实 验 验 证得 出 结 论 (把种种解释综合起来,认识空气受热上升的原因) 应 用 (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上升是由于空气受热体积膨胀、重量 1

减轻的缘故,了解热空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指导学生分析空气受热运动的种种事实和综合种种分析,认识空气上升的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向学生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之一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空气能够上升的原因。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受热体积膨胀与同体积冷空气相比重量轻从而上升的道理。

教学材料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薄膜塑料透明袋子2个(直径40×100㎝,其中一个备用)。小盘,药棉,酒精,火柴。纸蛇,蜡烛,剪刀,针线,风车。

教具:酒精灯,风车,投影仪、录像机。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演示引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大家都做过风车,也掌握了许多玩风车的方法,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玩的?学生交流:(迎风,口吹,放在有风的地方??)

教师追问并讨论:“还有新的玩法吗?”

[从学生生活的感性认识积累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紧接着追问,一个“新”字对学生刺激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引入创造了一个探索的学习境界]

教师演示:“风车在酒精灯上方旋转”。

[教师“新”的玩法,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产生问题,“风车在酒精灯上方为什么会动?”继而使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提问:为什么风车在酒精灯上会动?猜一猜是什么原因?(教师继续演示:酒精灯点燃与未点燃;风车离开酒精灯等情况)风车会动是在什么条件影响下的?风车会动与什么有关系?

[在学生产生问题时教师继续演示并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假想推理,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使新知识的出现不“新”。体现了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

学生观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推测、归纳,教师摘要板书。

谈话:刚才同学们认真观察了老师的玩法,对风车为什么会动进行了大胆的推理假设和想象,得出:风车会动是因为空气受到酒精灯加热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上升推动风车。受加热的空气叫热空气。(板书:热空气。师生共同概括,初步形成热空气的性质的概念。)

2

[科学的探究的前提是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能进而设法解决。假设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推理得出的,我们应创造条件培养,并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述出来。]

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谈话: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变轻、上升,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想象推理提出的结论。我们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你能不能借助一个东西让大家看到是一团空气使风车动的原因呢?

组织学生讨论:大家用老师提供材料设计一下,怎样能使大看到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热空气上升,怎样做好呢?同小组同学可以商量。

各小组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介绍设计实验方案,各小组同学相互评论(重点以用塑料透明袋制作热气球)。

请设计完善的小组介绍演示实验,并请全班同学提出改进意见。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是学生将原有的认识作为新内容探索过程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发挥了学生集体智慧。]

提问:大家设计的实验很有道理,可是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看到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变轻上升的过程呢?有哪些办法?

学生以小组讨论,提出办法。(通过蜡烛点燃与未点燃,纸蛇旋转的情况;纸蛇靠近与离开火焰;点燃蒸发皿里的酒精把塑料袋子罩上的变化过程等。)

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全体同学注意观察思考。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演示,同学们感到十分亲切,他们格外关注自己同学的每一项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并不断提出修正意见。]

三,分组实验、验证得出的结论。

谈话:分组实验时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想一想每个现象的原因。开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分组实验给学生一种做中学、做中提高的机会,教师只要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里真正独立地进行了一次科学研究,使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并掌握方法,学会与人合作、不甘失败,有了一次次重新来做的机会……这是培养学生的素质。]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自己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能证明什么?)师生一起归纳热空气的性质。

四,小结应用。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热空气,了解了热空气的性质: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你现在明白酒精灯上的风车为什么会动的道理吗?请同学来解释。

提问:暖气为什么通常要放在屋子的下方,空调却安放在屋子的上方,为什么?

3

[这个问题的提出既巩固应用热空气会上升逆向迁移到冷空气会下降,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谈话: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热空气的应用?(投影讲解孔明灯、播放热气球录像。)

[《热空气》的教学遵循教材编写意图“提问——实验——思考——结论”的思路,全课教学思路清析,即指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并分析想象推理归纳出初步的假设,进而引导设计实验验证的思想、教学过程组织安排科学合理,充分体现了大纲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指导学生自行探索和应用知识;由学生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体现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同时也是为下面学习《风》、《风的观测》奠定了探究的基础,使学生主动地、系统地掌握本册教材单元知识。]

4


第二篇: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空气与冷空气》教案


课题2 冷空气和热空气

执教:段生丽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冷空气和热空气)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界风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

三、教学材料:

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杯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等。

四、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有质量、可以被压缩、具有流动性等??)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请同学们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探索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学生实验:点燃蜡烛,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又能说明什么呢?

(2)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演示实验:“纸蛇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纸蛇实验” 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3)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是不断上升的热空气推动纸蛇转动。)

(4)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热空气会上升)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1)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2)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你会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生:看到一股白气向下流动,说明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2)演示实验:“纸杯实验”

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纸杯有什么变化?试着进行分析。

(3)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4)解决问题:

生活中的取暖器、制冷空调应安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三)调查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先讨论,后自读课本相关内容)

(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四)、探究冷热空气的对流——风的形成。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

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请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汇报: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吗?

(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五)、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

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五、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相关作业。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热空气和冷空气

冷空气 向下流动 制冷空调应安放在高处 热空气 向上流动 取暖器应安放在低处 孔明灯、走马灯

风的形成 热气球

冷空气下降

更多相关推荐: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在教学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我让学生将纸蛇放在点燃的蜡烛的上方通过观察转动的纸蛇来判断热空气流动的实验本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操作可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有的把纸蛇与燃烧的蜡烛之...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知道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和风的形成3情感...

认识空气教学反思

认识空气教学反思认识空气是三年级科学第五单元的起始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和基本物理性质首先从组织学生找空气开始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空气与水的相同点并通过与水的对比认识空...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1份

三穗县优质课竞赛教案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执教人万先祥年级四2班科目科学时间20xx916地点城关二小1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热空气和冷空气三河小学万安平执教时间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教学目标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

四年级科学上册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苏教版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09-10下——姚思宇教学反思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反思作为刚踏进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我在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所以每每在教授新课之前我都会深钻教材熟悉各种类型的习题努力弄清楚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和环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1...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课时二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2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2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即学会对比试验的设计方法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2...

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2科学探究1能做造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画出自然界...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学案设计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学案设计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能做造雾雨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德育目标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教学重点了解水的...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