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教案

时间:2024.3.15

1

义 务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实 验 教 科 书

科 学

KE XUE

—————————— 四年级( 上 册 )

教 学 设 计

五龙中心学校

2 012 年 8 月

1

2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1.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及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了解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运用感官和适当的工具,搜集、整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认识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重要。

(6)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7)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小学生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

2

3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3)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作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标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知道氧气对生命的意义。

(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空气这些性质的应用。

(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5)知道因地球的形状,空气冷热不匀时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标准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继续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可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1、空气的性质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2、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3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二、探索和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三、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

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

四、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表格,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8、领取实验器材。(小组分工)

9、进行实验验证。

10、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

11、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五、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三位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4

5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观看光盘录像。

6、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六、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后汇报。

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总结。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教学反思:

2、冷空气和热空气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

科学知识:

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5

6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探索和调查 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

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4、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6

7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5、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

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三、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课后反思:

3、空气中有什么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科学知识:

7

8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不同的两只玻璃杯、火柴、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去底塑料瓶、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呈梯状的铁条、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二、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的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

探索和调查 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

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

四、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8

9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五、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课后反思: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教学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9

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

二、探索和调查 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空气的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

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借助教学光盘补充例子。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6、那我们的空气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如果有一天没有了可以利用的空气,那我们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三、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

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四、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的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的?

3、说说现在人们已经为精华空气做了哪些事情?

4、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5、我们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为净化空气做哪些事情?

五、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1、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 10

11

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我们要从小为家乡出力,所以老师打算提议组织一个防治空气污染小队,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2、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

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引出空气污染的话题。

六、引导总结:这说明空气不但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而且对动植物的生命也很重要。

认识空气的污染与危害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交流调查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应该防治空气的污染。 回顾和解释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冷和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搜集数据发现热水变凉的规律。

2、会用多种方法证明热的传递方向。

3、能够设计实验说明热水在冷水中是怎样“跑的。

4、能够通过实际的测量了解沙和水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一样。

5、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研究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6、能够运用各种手段研究物体受热以后的变化。

7、能够通过模拟云、雨、雾、霜的形成实验了解水在日然界中的各种变化。

8、能够通过讨论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水温度下降是有一定规律的。

2、知道热的传递是有一定规律的,是不可逆的总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

3、知道热传递的三种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能够想像物体的传热过程。

4、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11

12

5、知道不同颜色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6、会设计实验证明热水在冷水中的流动过程。

7、会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颜色和吸热的关系。

8、知道物体受热以后会发生许多变化,有体积的变化。育质地的变化,也有形态的变化等。

教学目标:

1、知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运用。

2、能够认识三、雾、雨、雪、霜、冰等自然界中常见的水的形态。

3、会做云、雾、雨、霜形成的模拟实验。

4、知道水有三态变化,也知道水在大自然中是怎样循环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数据对结论的重要性。

2、愿意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3、意识到想像需要证据来证明,体会到证据的重要地

4、体会到身边的许多现象中蕴含着科学。

5、意识到自然界总是不断地变化的。

1、冷热与温度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材料: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

12

1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

二、探索和调查、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三、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

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四、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五、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 建立温度的概念 形成温度的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六、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3

14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

2、热 的 传 递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敢于大胆想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14

15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材料: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的“热”传到哪里去了?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

二、探索和调查 实验一:研究“传导”

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的呢?

学生猜测。

2、出示图片:

(1)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融化过程。

(2)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

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

(分小组讨论)

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

5、学生动手实验。

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的火柴掉下来的实验巩固热传递的概念。

三、实验二:研究“对流”

1、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下加热一杯水的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的。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

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

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去研究。

3、联系前面所学的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

四、研究“辐射”

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的资料。

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的物体?

(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的?

(3)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3、学生讨论后汇报。 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了解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

五、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吗?

2、看图,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区分三种热传递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热传递现象。

15

16

课后反思:

3、加热和冷却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1、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16

17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小钩子、小钉子、水、木板、圆底烧瓶、带孔的胶皮塞、细玻璃管、塑料瓶、气球、水槽、热水(不能是开水)、冷水、红色颜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探索和调查 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的变化。

三、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

四、探究水和空气在加热、冷却后的变化

1、刚才的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和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会和前面的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17

18

7、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形成的结论。 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五、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

进一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

回顾和解释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大组交流: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3、立交桥、快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六、了解温度计: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思考:

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

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所做的事情。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感受其中凝聚着的科学家的智慧和劳动。

课后小结:

4、吸热和散热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18

19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教学材料:同样大小、质地的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同样大小的黑色袋和白色袋、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那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和调查 1、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相同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

(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

(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那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和沙这两种物体,你们能猜猜看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情况吗?

实验前

(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的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

实验(1)

指导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各自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进行对比。

实验(2)

演示实验

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相同的有色液体(红墨水),在它们的外面分别罩上(涂上)不同颜色(黑白两种颜色)的袋子,过十分钟之后观察,得出结论。

学生观察、汇报。(既要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升温的进程) 研 19

20

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让学生进行预测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

回顾和解释 1、通过两个实验,你对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和相同物质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有了哪些认识呢?

2、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3、设计一个保温杯。 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课后小结: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5、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0

21

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二、探索和调查 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

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雨、雪的实验:

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

露的实验:

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 21

22

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

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

三、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

四、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

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五、水的循环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课后小结:

22

23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以下一些要求来建构的。 科学探究:

1、能比较清晰的描述有关现象,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传达给其他人。

2、能清晰阐述对现象和运动规律推断的合理性。

3、能制作简单的工具,能综合运用所学,创造性地制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

3、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与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3、体验科学的主要特征是实证,目的是认识客观规律。

1、声音的产生

课程标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目的:

过程与技能:

1、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2、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出物体发声时的变化。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学会尊重事实。

3、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

23

24

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问: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 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3、身体发声

提示: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二、探索和调查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

[板书学生的回答]

3、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

[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

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问: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B、塑料瓶、小泡沫球

24

25

(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问: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三、回顾和解释 问: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

课后反思:

2、声音的传播

课程标准: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教学目的: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5

26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 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

同时提醒学生: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

(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

回顾和解释:

26

27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科学课上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课后小结: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程标准: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教学目的:

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

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

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科学知识: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

教学材料: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大白纸、透明胶带、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27

28

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

二、探索和调查,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

(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

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

(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

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

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

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

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

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四、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 28

29

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

五、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

课后小结:

4、不同的声音

课程标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教学目的:

1、能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能够观察到声音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弦的变化。

3、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技能: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

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3、细致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科学知识: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

教学材料:小鼓、三角铃、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

29

30

一、导入新课

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2、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由这个猜声游戏让学生发现之所以能辨别出声音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高低和强弱。

二、探索和调查,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做发声活动)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3、学生演示,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

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三、辨别声音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你能试着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建议课后完成)

本课是在学生对强弱不同的声音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以简单的实验感受,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音量的认识。

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拨松紧、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活动,使儿童在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低音。由于这个活动学生不具备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建议详细指导实验。让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实验时,教室要尽量保持安静,要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问题下方空白处。并试着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思考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顾和解释 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 30

31

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

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 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后小结:

第4单元 吃的学问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

2、能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证据。

3、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4、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3、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4、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

1、我们吃什么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

2、能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证据。

3、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4、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31

3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有哪些呢?

食物、空气??

2、对,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可有的人就是因为吃而得了疾病。实际上,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3、现在我来问一下,你们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米饭、蔬菜、肉类、水果??

4、那这些食物里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引出关于食物营养的话题。

二、探索和调查

1、阅读资料。

粮食类:丰富的淀粉,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油脂类: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蔬菜、水果类: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2、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食物分类吗?(强调分类要有一个标准) 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三、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反思和解释:你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食物进行分类的?

四、集中话题

1.在这些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呢?

(1)小组交流、记录,汇报给全班。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要做一个统计,我想统计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用图表统计,强调三种)

(2)先设想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作出自己的统计图。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五、反思和解释

1、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什么?

喜欢吃的食物比较集中。

32

33

2、这样只爱吃一种食物有什么危害?

就会营养不全,由于缺少这样或那样的营养而得各种疾病。

3、我们应该吃什么?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得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能偏食。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课后小结:

2、怎样搭配食物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2.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

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材料:投影片咸食、甜食、肉类、油炸类食物为主的四份食物、纸餐盘或塑料盘,白卡纸、直尺、彩笔。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33

34

1、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你能说一说吗? 粮食类:鱼、肉、蛋、奶、豆类:

油脂类:蔬菜、水果类:

2、那你们看看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讨论。

①都是甜的,糖类太多;

②脂肪、淀粉类太多;

③全是腌制类食品;

④全是油炸类食品。

都不合理。引起学生对合理营养的关注,引出合理营养的话题

二、探索和调查:

1、那怎么搭配才合理呢?先看金字塔图,介绍。

2、你能根据这个图告诉我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小组内讨论、交流。

3、你们每天的食物搭配合理吗?根据你的食物日记,作出你的食物金字塔。根据食物日记,画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4、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讨论、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好,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当一天家,来设计一天的食谱,在设计时要注意,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合理,又好吃,又省钱。

设计食谱。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的方法

三、反思和解释:

1、现在请大家利用食物卡片,配一顿有营养的午餐或晚餐。 配餐并作出解释。

2、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怎样的饮食才是合理的,请你们回去以后,为你的家人设计出一份一周的食谱,写在活动记录上。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课后小结:

3、食物的消化

课程标准:

34

35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2、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2.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教学材料:人体轮廓图、笔、消化器官挂图或模型、消化过程的多媒体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2、小馒头最终会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那么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怎样“旅行”的呢?

二、探索和调查:

1、请学生在书本上画出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图,并写出器官的名称。

2、把消化器官的挂图放在自己的身上让同学们指认。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三、反思和解释 1.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

课后小结:

35

36

4、我们吃的食物安全吗

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

1.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常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材料:常见食品的挂图、色彩鲜艳的小食品和饮料、1-2种食品包装袋、果汁瓶上成分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常吃的食物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食品,一类是加工食品,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吗?

2、你是怎么来区分的?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引出食品安全的话题

二、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通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安全吗?

2、你知道这些食品和饮料中漂亮的颜色是什么吗?

3、下面请同学们来调查一下,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

4、出示一些天然食品的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三、反思和解释

1、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2、什么样的天然食物才安全?

3、怎样吃才安全?

课后小结:

36

37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教学用时:1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对排序都很熟悉。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知道排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2.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知道排序的含义。

教学准备:

食品塑料膜、食品保鲜膜、衣物塑料袋三种大小相等的矩形方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早晨我们上早操的之前必须要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

2、排队是怎么排的呢?

3、看看这些奥运冠军,他们都是什么项目的第一名?哪些同学在某某方面最强?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统一特征进行排序。

能辨别给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二、探索和调查

1、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排列的练习。

2、下面是科学家收集的关于声音在10种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你能帮忙整理一下吗?

3、学生讨论整理数据

4、认识古筝,看一看古筝上面的弦是怎样排序的

5、研究不同的塑料膜,然后对它们的物理特性进行排序,知道排序的含义。

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了解不同塑料膜的物理特性是有差异的。

三、合作与交流

四、反思和解释

你是按什么依据来整理的?看一看整理之后有什么改变,有什么好处?

37

38

教学反思:

2、分类

教学用时:1课时

学习者分析:排序的基础上来认识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教学准备:印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二、探索和调查:

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

38

39

之后还可以再分吗?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三、反思和解释

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教学反思:

39

更多相关推荐: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结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在政治思…

科教版六年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科教版六年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第一课前预设大环节活动设计材料准备学生情况分析大部分科学课由几个活动组成的主要是抓住活动的设计反复问自己这个活动真的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活动能帮助我解决教学目标中的哪个问题通过这个活...

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总结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任课教师:汪涛一、科学实验教学工作回顾开学初,严格按拟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生分组定期完成实验进度表,按实验目录认真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基本完成实验手册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为了培养学生学爱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紧张忙碌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当我细细回顾这一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时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然也有很多的遗憾为了促进今后的教学使之更加完善对自己本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结

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在政治思想方面我积极参加各种...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府谷四小马莉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期的...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

二0一一年秋季学期六5班科学教学计划拟写人蒙云为了培养学生学爱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lxj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工具和机械1使用工具2杠杆的科学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4轮轴的秘密5定滑轮和动滑轮6滑轮组7斜面的作用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形状...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参考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目录使用说明教科书整体结构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主要材料清单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工具和机械一单元概述二单元教学目标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答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一填空题1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2提高材料的弯曲能力可以增加材料的厚度还可以改变材料的3建筑物的框架结构最基本的形状是四边形和4杠杠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利用杠杠工作时在杠杠上用力的点叫用力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总结(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