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科学四上教案

时间:2024.4.7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1 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其他物体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3、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4、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乐于与同学交流。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认识空气有质量、具有流动性。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注射器、水槽、塑料袋、杯子、报纸、矿泉水瓶、气球、支架上两个已平衡的气球、剪刀

学生准备:气球、空矿泉水瓶

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揭示谜底——空气。

3.提问:大家说空气重要吗?为什么呢?

4.学生回答。

5.既然大家都觉得空气重要,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空气,来研究空气的性质。(板书课题)

(二)证明空气的存在

1.提问:大家看到我们周围的空气了吗?摸到空气了吗?既然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谁有办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2.学生讨论、回答。

3.(出示注射器)大家看这支注射器里有空气吗?怎样证明呢?

4.请学生演示实验并说明。

5.有没同学有办法抓住空气?能不能用这个塑料袋来抓住空气呢?

6.学生演示并说明。

7.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我们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了。

(三)认识空气的性质(做好记录:课本P60)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1)演示实验(请一位学生当助手)

       a.将一张报纸放入水中,并捞出,猜测并判断湿否

b.将另一张报纸确定是干的后,捏成一团,用力塞入杯子底部,把杯子倒过来并直立按入水底

c.请学生猜测纸是否会湿

d.请学生演示,试试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会怎样?

(2)提问:为什么原来的实验中纸团没湿,倾斜了杯子纸团湿了?

(3)瓶子里的气球能吹起来吗?请学生试一试,并讨论:为什么气球吹不大?有什么办法能让气球吹起来?

(4)学生回答并实验验证。

(5)小结:空气不仅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空气要占据空间。(板书)

2.认识空气有质量

 (1)(教师演示)已平衡的两个气球,剪破其中一个。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做出解释。

 (2)小结:木棍发生倾斜,说明空气有质量。(板书)

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1)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

 (2)小结:皮肤感觉到了空气的存在,空气具有流动性。(板书)

 (3)你们还有什么方式能证明空气具有流动性吗?

4.空气的性质还有很多,大家可以通过各种实验来发现、研究空气的性质

附:板书设计

空气的性质

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

第二课时

(一)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教师出示一个充足了气的塑料口袋)谈话: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吧?就是类似救生圈那样的气垫玩具。老师这里有个模拟气垫,大家结合自己玩过气垫玩具的经验想想,我用手轻轻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后会怎样?这是为什么呢?(注意:动手做的时候不要用力太大,以防袋子破裂)

2、学生解释感觉与现象,并对空气的性质提出假设。

3、自我设计实验:大家的假设对吗?我们能不能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指导学生想办法)

[注意]开始时空气所占空间大小、手压活塞后压不动时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

4、学生讨论汇报

5、小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二)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

1、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多少与他的力量有关吗?

2、以注射器设计实验

3、小结: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三)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2、介绍空气枪

(空气枪:密封好,不漏气;两端纸相隔的距离要远,空气占据的空间大,被压缩的程度大,产生的弹力越大,“子弹”就射得远。)

(四)小结

(五)布置任务: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点

教学反思

1-2 热空气和冷空气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总结、分析冷热空气的流动和风的形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乐于与同学交流。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三)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3.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盒15盒(供学生用)、纸蛇、木棍及两端已保持平衡的纸杯、水槽、热水、香、集气瓶

学生准备:蜡烛、纸蛇

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两次课我们研究了空气的性质,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就是空气的流动性,因为空气的流动我们感受到了风。大家有没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空气又会怎样流动呢?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2、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提醒:不要靠火太近)

3、学生实验并汇报。

(当手位于烛火上方时,空气是热的,有股热气往上冲,把手放在烛火下方时,感觉到空气是冷的,初步判定热空气是向上运动的。)

4、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

5、我们可以利用一个小实验证实一下:热空气是否向上流动呢。

6、实验2: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7、学生实验并汇报。(纸蛇转动。)

8、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呢?(原因:烛火产生的热气流。)

9、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明确了热空气会上升,可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演示实验(课本P6)

3、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呢?

4、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5、介绍孔明灯、热气球

附: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受热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第二课时

(一)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1、提问:热空气是上升的,那么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2、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

3、提问:生活中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4、学生讨论、回答。(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往哪里流动?)

5、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二)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那怎么能形成风呢?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呢?想个办法,让我们看看冷热空气的对流。

2、演示P7实验。

实验中可见: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后,热瓶中的烟上升流动到冷瓶中,朝各个方向流动,然后下沉流向热瓶,接着再上升,如此循环流动,使冷瓶和热瓶都充满了烟雾。

原因是: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在冷瓶内流动的过程中受冷,因此下沉,这就形成冷热瓶内空气的循环流动。)

3、大家看到瓶内冷热空气不均产生了对流,怎样运用于生活呢?制冷的空调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挂在上方,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内气温)

取暖器应该放置在什么位置?(放在下放,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气温。)

 (三)研究风的成因

1、学生参考P8插图,讨论并汇报。

(白天,在海陆这个空间范围,太阳把地面烤热,地面再把附近的空气烤热,近地面的热空气就会上升,相对陆地较冷的海面上的冷空气就会流向陆地补充热空气上升留下的“空间”,而陆地上的热空气上升到高空受冷后,在高空沿水平方向流向冷的海面上空下沉,如此循环的流动就形成了由海面吹向陆地的风。)

  2、小结: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附: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降

教学反思:

1-3 空气中有什么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解释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气体

2、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点: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三支相同的蜡烛、两只大小不同的去掉底部的塑料瓶、一盒火柴、水槽、蓝色水、镊子、小苏打、醋、带玻璃管的塞子、澄清石灰水、烧杯、长条金属片、冰块

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本P9实验1)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下面的三支蜡烛哪支最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

2、学生猜测。

3、老师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并汇报实验结果。

4、学生讨论: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为什么大杯里的蜡烛比小杯里的蜡烛燃烧的时间长?

5、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空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课本P9实验2,先不点燃蜡烛)

(2)学生观察并汇报结果。(瓶内一般不进水,即使进去也很少)

(3)提问:为什么水不能进入瓶子?(因为瓶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4)接着演示实验:把瓶盖拧松,把瓶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芯),点燃蜡烛,扣上瓶子,再盖上瓶盖,拧紧。观察到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观察结果。

(6)讨论:

     A、水进入瓶子的现象说明什么?(瓶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B、为什么瓶内空气会减少了?(燃烧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2、实验2: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1)提问:瓶子里剩下的空气能支持燃烧吗?

(2)演示实验:先把水槽水加到与瓶内水面一样高,再拧开饮料瓶盖,把燃烧的火柴迅速插入瓶内。

(3)学生观察并汇报结果。(火柴立即熄灭)

(4)讨论:

    A、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不支持燃烧)

    B、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分别有什么性质?(2种;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三)总结

    1、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2、阅读课本P10资料,具体了解空气中的成份。

    附: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空气中2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

                  一种不支持燃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

(二)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课本P10)

2、实验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谈话:这是把生石灰放水中浸泡,静置后取得的液体,叫澄清石灰水。大家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无色、透明)

  (2)演示:把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少量二氧化碳气体的瓶子中,摇晃后观察发生的现象。

  (3)提问:看到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4)小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倒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一起熄灭?

  (2)演示实验并提问:发生了什么现象?哪支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3)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实验3: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1)谈话:从资料中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2)学生讨论方法。

  (3)小结: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变浑,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2、实验4: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1)演示实验(课本P11)

(2)讨论: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就会变软,为什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3)小结: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1-4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以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3、关心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难点: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空气污染危害及原因的挂图、视频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认识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1、憋气活动:全体学生站立,学生进行憋气,感觉不舒服时停止,比比谁的憋气时间长。

2、提问: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难受)为什么难受?说明了什么?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生命离不开空气的例子吗?

5、讲述: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板书课题)

(二)认识空气的污染、污染原因及危害

1、谈话: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需要空气。清洁的空气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可是大家生活环境中的空气都清洁吗?你亲历过课本P13两幅图所反映的环境吗?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环境?为什么?

2、提问:空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学生回答,教师出示挂图说明空气污染对人、动物、植物、天气等等方面造成的危害。

4、提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空气的污染?

5、学生回答,教师列点板书,让学生总结主要原因来自人类的活动。

6、小结:当空气中增加了有害物质,空气就受到了污染。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尾气、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烟尘、生活煤灶排放的烟尘废气污染着空气,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空气污染已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考察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

1、谈话:你对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满意吗?为什么?

2、谈话:我们可以从灰尘的多少方面来调查室外的空气污染,我们还应该调查居室的空气质量。

3、师生共同制定调查方案。学生课后实践。

(四)讨论保护空气的措施

      讨论:参考课本P14资料,说说为了净化空气,我们能够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冷和热

2-1 冷热与温度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3、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热水

学生准备:每组三个杯子、冷水、温水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讲述: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如果把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

2、学生实验并交流。

3、提问:从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4、教师小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帮我们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

5、认识温度计: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课本P16),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6、学生测量冷、温、热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7、交流测量结果

(二)认识温度变化

1、讲述: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教师列举:(1)有规律: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2)没有规律。

3、提问: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5、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三)画温度变化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画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演示画曲线图:描点、连线。

3、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画出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提问: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怎样的呢?

4、交流各自的发现。

   计算每隔两分钟下降的温度,发现了什么规律?

5、小结:(1)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2)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6、提问: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7、学生讨论、交流。

8、教师解释: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的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研究

    1、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2 热的传递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2、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竹夹、火柴、酒精灯、烧杯、铁架台、石棉网

学生准备:蜡烛、金属汤匙、茶叶末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我们手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使我们的小手逐渐温暖起来。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在液体中,热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做出假设。

3、讨论: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

4、教师介绍实验方法。首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让学生练习点、灭酒精灯。

5、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

6、汇报、交流。

7、小结: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

(三)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1、提问: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做出假设并实验。(教师提醒学生:用过的火柴杆应放在垃圾桶里;加热的金属汤匙不能随便用手去摸,以免烫伤。)

3、学生汇报。

4、小结: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方式称为“传导”。

(四)认识热辐射

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的方式。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如熔炉、火焰等)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

(五)巩固应用

1、出示课本P20热传递方式图,提问: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2、学生讨论、交流。

   附: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液体、气体——对流

                 (遇热上升、遇冷下降)

       固体——传导

                  (温度高→温度低)

               辐射

教学反思:

2-3 加热和冷却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2、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燃烧过的蜡、蜡烛、火柴、铜球、铁圈、酒精灯、烧瓶、细玻璃管、红水、胶塞、热水、冷水、气球、空饮料瓶

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自由发言。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加热和冷却》。(板书课题)

  (二)了解蜡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的变化。

1、教师出示燃烧过的蜡:生活中,你见过这种现象吗?(见过)

2、提问: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你们说的真好,看来同学们平时很善于观察,科学课就需要注意观察。(出示实验材料)讨论:如何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亲眼看看蜡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5、学生设计实验,相互评价。并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材料,动手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7、小结:蜡在加热后,会由固体变成液体;冷却后又由液体变成固体。

(三)研究其它物体也有与蜡相似的变化

1、提问:刚才,我们看到了蜡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和蜡相似的变化呢?

    2、学生讨论汇报:糖、巧克力、肥皂等物体加热后,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后又从液体变成了固体。这说明物体加热和冷却后,形态发生了变化。(板书)

(四)了解二氧化碳的气化和液化。

1、谈话:前面,我们研究了物体从固体变成液体又从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那么,物体会不会从固体变成气体呢?

    2、学生举例说明。

    3、结合课本P21讲述二氧化碳在冷却后会变成固体,加热后又变成气体。

4、延伸拓展: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会发生变化,课后希望同学们多收集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加热和冷却

一、改变物体形态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二)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交流认识。

   (4)小结:铜球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课本P23)

  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气体会热胀冷缩吗?

   (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

  4、小结: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三)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1、提问:你们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吗?它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问: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

2、学生回答。

3、小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可以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制造温度计测量温度等。同时,为了防止热胀冷缩造成破坏,人们也设计了很多方法,如架电线夏天要松一些、冬天要紧一些;加热、 冷却使物体形态变化的应用也很广,如炼钢、弯曲玻璃管等等。

附:板书设计

加热和冷却

一、改变物体形态

二、热胀冷缩

教学反思:

2-4 吸热和散热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不同

    难点: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

    学生准备:相同重量的油和水、相同大小的纸盒两个、相同大小的金属片和纸板、黑白两种颜色的袋子

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提出预测。

3、提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4、学生设计实验。

5、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并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6、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7、按上述步骤作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8、讨论: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9、归纳: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第二课时

  (一)研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怎样设计实验证明?

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汇报数据。

4、师生共同总结: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二)讨论生活中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不一样,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热?人们是怎么做的?

2、学生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

3、观察教材中的插图,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四)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2-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3、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水、石棉网、酒精灯、玻璃片、试管、温度计、冰块

学生准备:深色铝制易拉罐、盐、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湿抹布或纸巾

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提问: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谈话: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

1.研究雨的成因

 (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

 (2)学生实验、交流。

2.研究霜的形成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交流。

3.研究霜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

(4)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第二课时

(一)认识蒸发现象

    1.提问: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2.学生回答。

3.小结: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现象。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

(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控制变量

3.学生实验。

4.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三)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学生讨论:

(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画在实验记录上。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3-1 声音的产生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音效或声音的录音、小鼓、绿豆、钹

    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教师播放有多种声音的光盘)

2.提问: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有风声、汽车的喇叭声、狗叫声、青蛙的叫声)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到哪些声音?(还有人的说话声、风铃声、拍手声、桌子移动的声音、雨打在窗户上的声音、鸟叫声……)

4.小结:是呀!我们的周围充满了许许多多的声音,它们有些是自然的、有些是人为的,但不管它们来自哪里,这些声音都能够为我们传递信息,铃声是上课下课的信号、掌声表示一种鼓励、而我们的说话声更能够传递意义丰富的的信息,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那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声音的产生。(板书:声音的产生)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

    1.制造声音

(1)提问:你们现在能用自己的身体制造一些声音出来吗?

(2)学生演示:拍手、跺脚、口哨、拍腿、打嗝、唱歌、打手指……

(3)提问:如果老师给你一只食品保鲜袋,你有办法使它发出声音来吗?

(4)学生演示:两手拉扯、用力的搓、拍打、放在嘴边吹、用力的甩……(板书方法:拉、搓、拍打、吹……)

(5)小结:刚才我们只是研究了能发出声音地一些方法,那声音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还得仔细观察物体本身的变化。

    2.实验验证  

(1)认识桌上的实验材料(板书:音叉、音钹、尺子、队鼓)

(2)你们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发出声音吗?(要求:制造声音不要太用力,以免影响其他班上课。)

(3)学生自选材料,制造声音。(分组实验,轮流操作,认真感受)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学生汇报制造声音的过程。

表1、声音的产生

(4)你们在制造声音时,有什么发现?(当它们发出声音时都会动的)

3.得出结论

(1)讨论:大家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物体发出声音都会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

(2)师生小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提问:你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附: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音叉——敲击——左右晃动

音钹——拍打——颤动

尺子——弹——抖动

队鼓——敲击——有点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反思:

3-2 声音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2.能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究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3.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瓶、酒精灯、水、小铃

学生准备:三个分别装着沙子、水、空气的袋子、两个一次性纸杯、线、牙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1.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你有什么发现?

2.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研究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1.提问: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2.教师讲活动步骤。学生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3.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装什么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

4.学生交流、实验、汇报。

5.教师小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四)做“土电话”并使用

1.教师介绍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并使用,交流发现。

3.改变线的方向,再试,交流新发现。

(五)拓展

1.提问:你能用你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扶罂而听”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2.让学生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3.共同检测消声效果,评比。

4.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并说明原理。

附: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反思:

3-3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

      2.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2.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3.有保护听力的意识及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乐意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难点: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耳膜模拟演示实验材料、有关噪音的视频/音频资料

学生准备:一张大纸、透明胶带、剪刀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2.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模拟活动,引发思考: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人耳朵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提问: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受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震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

3.教师归纳,进行适当分类,并板书。

4.教师通过有关课件向学生介绍人耳朵构造。

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5.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

6.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三)认识耳廊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廊有什么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

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方案并开始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廊,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廊又会怎样呢?

(四)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声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3.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声?噪声有什么危害?

(五)小结

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如何减少噪声呢?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呢?(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回答这些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4 不同的声音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具体的因素有关

(二)知识与技能

    1.能够感受人嗓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难点:区分音调与音量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声游戏:找一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位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位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2.提问:为什么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二)发现声音有强弱的差异

1.放一段相同的音乐,放两次(强弱不同)。提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谈话: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

3.学生做发声活动。

4.师: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5.提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用力的大小造成物体震动幅度的大小不同、声源的远近……)

(三)辨别声音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提问:你能用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提问: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分别研究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影响声音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教师小结: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附:板书设计

不同的声音

音量——声音的强弱

(影响因素:物体震动幅度的大小不同、声源的远近……)

音调——声音的高低

(影响因素:物体长短、松紧、粗细)

第二课时

(一)动手制作

1.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作出相应解释。

(例如:用吉他中的一根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声音。)

2.我们也可以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小乐器(出示课前收集的材料),请各组先制定方案然后向全班汇报。

3.学生动手制作小乐器,调音。

4.用自制乐器演奏一段音乐。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4-1 我们吃什么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2.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3.能用图表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2.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土豆、萝卜、花生米等食物、碘酒、白纸

学生准备:提前一周开始记录一周食谱、食物的营养标签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可有的人就是因为吃而得了疾病。实际上,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从小到大,我们吃过各种各样的食物,今天这一节课恐怕研究不过来。那么就让我们从这几天全班同学的饮食情况开始研究吧!

(二)了解学生昨天所吃的食物

1.谈话:现在我们开着小火车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昨天所吃的食物。(根据学生回答随即板书)你们还吃过什么不同的食物?谁来补充?

  2.提出:看到黑板上这么多食物,你想说什么呢?

  3.小结并过渡:这么多丰富的食物,怎么研究呢?(学生发表意见:分类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来试一试!

(三)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1.谈话:请各小组把这些食物分一分。怎么分呢?各小组可以先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按什么分类,想一想怎么分才既快又好。

  2.学生分小组给食物分类并汇报分类情况。

  3.教师小结:给食物分类的标准有很多,大家都分类都很有道理。这样一分,我们研究起来确实方便多了。营养学家们还有一种分类方法呢,你们想了解吗?

(四)了解食物中含有的不同营养

1.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P40~41,看看他们是根据什么标准给食物分类的,又是怎样分类的。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标出各类食物所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主要作用。

3.每一类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并不仅仅只有一种,各种食物都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视频出示某一种食物的营养成分标签,分析这一种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

4.分组活动:看食物的营养成分标签,先组内交流然后分组汇报。

(五)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演示并提问:碘酒是什么颜色?老师分别在馒头片和萝卜片上滴了一滴碘酒,看看有什么不同?

2.讲解:由于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蓝,因此,我们可以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此外,用同样的碘酒滴在食物上,蓝色越深,说明含有的淀粉越多。

3.提问:如果想知道食物中是不是含有油脂,可以用哪些方法?

4.学生分组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油脂。

(六)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1.谈话:通过上面学习,我们知道食物含有的主要成分和作用。现在,你们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自己这一周吃的食物分类吗?在分类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看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

2.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第42页营养成分表和教师补充的一些常吃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数据。

3.学生分组给食物分类,分类前先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分类。

4.学生汇报分类结果和分类依据。

 (七)小结

1.小结:不同类的食物能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营养。没有哪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如果我们要想拥有一个健康和充满活力的身体,就千万不能偏食、挑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课外拓展: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2 怎样搭配食物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

      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食物金字塔

    2.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能设计科学合理的食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2.愿意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难点:理解和运用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和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食物金字塔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一周开始记录一周食谱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让一学生作自我介绍:我叫×××,以前很瘦弱,大家都叫我“豆芽菜”。爸爸妈妈让我多吃,说这样才能身体结实。于是我就拼命地吃,鱼肉天天一大碗,特别是甜食,每顿都离不开,睡前还要吃一大块蛋糕。渐渐地我胖了起来,两年来体重增加了五十多斤。现在大家又给我改名啦,叫“小胖墩”。我的体育成绩总不及格,连上楼梯都很费力。哎,我真是烦恼极啦!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我吗?

2.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3.教师谈话: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要想身体结实,不胖不瘦,营养必须保持全面均衡,注意合理搭配食物。那么,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均衡地搭配食物呢?(板书课题:怎样搭配食物)

 (二)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搭配食物

1.小组交流:怎样的饮食才算合理?饮食中要包括那些营养成分?(淀粉、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2.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经常吃的食物按营养分类填在表格中。

3.讨论:这么多食物,你认为哪些应多吃?哪些应少吃?

4.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金字塔”。

讨论:(1)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小结:我们每日的膳食应包括这几大类食物,各类食物要搭配着吃,而且下面的食物(如粮食类)要多吃,上面的食物(如油脂类)要少吃。

(三)运用“标准”,进行评价实践

1.教师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食物搭配的科学标准。

2.教师出示一份食谱,让学生尝试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3.教师小结评价结果。

4.学生根据自己的“食物日记”,作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小组内评价自己的食谱是否合理。

(四)学以致用,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

1.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当一天家,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

2.学生填写食谱。

今 日 食 谱

                                           设计人:                                                               

3.小组交流、评价。

4.教师巡回指导,并选择几份设计全面、合理的食谱贴到黑板上,供大家欣赏。

5.评选“小小营养师”。

6.课外延伸——继续关注家人和周围人的合理饮食、身体健康。与父母一起制定一份可行的一周食谱,指导家庭饮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3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2.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3.知道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难点:了解消化道运动食物的方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体消化器官挂图

学生准备:漏斗、软塑料管、长筒袜、塑料薄膜、透明胶带、乒乓球、潮湿的碎馒头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导入

1.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旅行,好吗?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要到哪里去呢?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和“馒头导游”到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是哪里呢?那就是我们的身体。

2.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游客可以跟着导游走,我们怎样才能跟着“馒头导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游呀?(学生回答:得把它吃掉)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感受馒头在嘴里、食道内的运动变化。(使用听诊器)

(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初步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我们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游图吧。

(2)提出要求:绘制之前小组意见要统一,绘制的景点明确(消化器官明确),路线清楚(食物的消化顺序清楚)。

(3)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游图。小组间进行交流。

3.认识消化器官,进一步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谈话:各组绘制的旅游图各不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游图最准确、路线最合理。其实馒头的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旅游的路线也是固定的,你们的旅游图到底是否准确呢?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游图。

(2)每组选一名同学穿着消化器官图“马甲”展示,其他同学观察。

(3)各组把自己设计的旅游路线图和标准图比较,找出差异。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图进行修改。

(5)学生再一次绘制旅游图。

(6)小组内进行纵向比较,找出前后两次的差异。

(7)小组间交流,比较哪个小组绘制的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

(8)学生汇报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并试着在自己的身上或者是同伴的身上指出消化器官的大致位置。

(9)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10)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11)老师通过计算机课件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中的消化过程。

(12)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和肝脏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你想过为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3.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法使食物前进的?

   4.学生回答,教师将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提问: 消化器官对于我们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2.学生汇报、交流对消化器官的保护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3.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4-4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常见食品属于加工食品还是天然食品

      2.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3.知道怎样做到安全饮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难点: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安全饮食常识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每人收集1-2种有配料说明的食品包装袋上的成分说明,向有经验的人询问这些配料的作用及安全性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开一个食品博览会,然后把我们对食品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要知道到底吃什么、怎样吃才安全。

1.老师询问学生搜集的食品包装袋情况。

2.学生积极汇报自己的搜集成果。

(二)讨论如何对待加工食品

1.调查食品中色素等添加剂。

(1)谈话:你们所带来的这些包装袋中的食品和我们在市场上买的米面、蔬菜不同,它们是经过工人师傅加工后的食品,叫加工食品。大家看一看食品袋上的配料表,除了作为食品主要原料外,还有什么成分?

(2)学生观察后会发现还有许多其他成分。(这时,教师应告诉学生那些其他成分都叫添加剂,然后发给学生调查记录表。)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记录表。

2.讨论如何对待加工食品。

(1)活动:学生交流汇报记录结果。

(2)提问:你认为这些添加剂有什么作用?加在食品中对我们身体健康影响如何?

(3)学生展开讨论。

(4)教师出示各种添加剂的参考资料,学生为此又会展开一次更深的讨论。

(5)小结:如何正确对待加工食品。

(三)讨论新鲜食品是否安全

1.提问:新鲜的肉、蛋、粮食、蔬菜等安全吗?

2.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3.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垃圾猪的饲养、偷卖中毒鱼等。

4.组织学生就表演进行更深刻、更激烈的讨论。

(四)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1.提问: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怎样吃才安全呢?

2.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好的建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5-1 排序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排序

      3.尝试按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2.知道排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供学生开展排序操作活动的素材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昨天忙坏了,好多东西都没有整理,谁愿意帮老师把讲台上这些凌乱的实验器材整理一下?要求:把这些物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说明】教师课前刻意在桌子上摆放一些容量大小不同的烧杯、轻重不同的砝码,长短不同的绳子等物品,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

2.活动:指名学生上台排列物体。

3.汇报交流:你为什么要这么排列?你是按照物体的什么特征排列的?

4.教师小结。

(二)认识什么叫排序

1.揭示: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如物体的轻重、软硬、厚薄、快慢等)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

2.布置任务:今天的科学课上我们一起来研究“排序”的问题。

3.(观看运动会入场式录像片段)思考、交流:在队列训练时,我们是按照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4.提问: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哪些事情经常需要排序呢?

5.学生交流。

6.讲解:统计体育比赛的成绩、公布活动竞赛的名次、罗列人体需要的营养数量等时,都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排序。按在各项比赛中成绩的好坏排序,排在第一位的,就叫冠军。

7.排序活动:前两天学校举行了冬季运动会,这是四年级学生参加跳绳、踢毽、长跑比赛的原始成绩记录单,请大家根据成绩的高低给他们排序。

跳绳成绩记录单(单位:个)

踢毽成绩记录单(单位:个)

长跑成绩记录单

8.交流排列结果:四年级冬季运动会比赛跳绳、踢毽、长跑的冠军分别是谁?各项比赛的排名分别是怎样的?

(三)认识排序的作用和意义

1.谈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排序,为什么要排序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小结。

3.讲解:其实,在科学研究中,也经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资料的方法。

4.活动:整理一组科学家收集的关于声音传播的资料,把排序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5.交流排序结果。

6.讨论:观察排序后的数据资料,你有什么意外的发现吗?

7.教师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四)了解比较复杂的排序

1.谈话: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塑料薄膜,它们分别是:食品保鲜膜、普通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

2.提问:你觉得可以按照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呢?

3.讲解:为了公平起见,有必要将这三种塑料薄膜剪成同样大小和形状,再进行性能测试和排序。

4.活动:学生测试塑料薄膜性能并进行排序。

5.交流、小结:物体不一定只有一种排序结果,有时可以同时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给物体排序。

测试排序结果如下:

材料名称       褶皱实验        拉伸实验        透明度实验        吸附试验

食品保鲜膜       ★ ★ ★       ★ ★ ★        ★ ★ ★         ★ ★ ★

普通塑料袋        ★  ★         ★  ★          ★  ★           ★  ★

衣物塑料袋          ★             ★              ★               ★

(五)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1.教师总结。

2.拓展活动: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5-2 分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难点:找物体的相同点

三、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播放课件:(动画)森林里,动物们纷纷到兔宝宝超市购物,各种商品杂乱地放在柜台上,兔宝宝东找找西找找,忙得满头大汗。

2.提问:你们可以帮帮兔宝宝吗?准备怎么帮它?

3.学生交流方法。

4.教师小结:对,如果帮兔宝宝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它找起来一定方便多了。

5.概括方法: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物体归于一类,这种做法就叫分类。

6.揭示课题:分类。

(二)尝试分类,了解方法和意义

1.布置任务。(教师准备一些物品,可以是水果图片,也可以是其他实物)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利用视频设备出示商店里的楼层标志图片或者实物,讨论:商店里为什么要有这些标志?

7.小结: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哦更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分类,可以使信息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给生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演示课件:给动物分类。

    6.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到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7.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互相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最直接——找相同点法,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大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

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在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

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码?(具体步骤见教材第56页)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庭成员。

(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

(第二种:多极二分法)

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二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二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二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它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这种方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内容为教材第57页的图,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

(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带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

(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

(4)把没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

(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和不食鱼的。

4.填写分类依据。

5.引导学生分邮票。

6.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例如猫,它食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7.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物质群体及特征,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   事物。

(三)实践任务

1.布置任务:帮助老师整理仪器室里的实验器材。

思考:如何分类更科学、合理?如何让这些器材使用更方便?

2.交流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3.小结:分类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这些仪器分放在不同的橱柜内。

4.学生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更多相关推荐:
观察物体教学教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执教老师:高淑芹第一节:观察物体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页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拼摆的过程,进一步学习利用实物或图形进行直观思考,不断丰富对空间以及平面图形的认识。问…

幼儿园语言教学教案

(一)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设计:我要讲故事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受故事的意境,萌发对故事的兴趣。2、能认真倾听老师及同班及其它同学讲故事,并且自己积极参与讲故事中。3、学习理解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4、…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教案: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

教学目标概览:(一)知识目标1、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

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教案

课题:珍爱生命远离艾滋病柳江县进德第四中学:韦利珍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艾滋病病毒传播的三种途径和预防措施2、能力目标:认识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3、情感目标: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

第六节_环境的保护-教学教案_[教案下载]

■教案名称:第六节环境的保护-教学教案教案作者:佚名教案来源:不详教案栏目:初一地理教案第六节环境的保护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举事例、运用数据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部分同学能准确表述人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2…

笔算除法公开课教学教案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例1、例2。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

汽车驾驶员培训理论教学教案之驾驶员安全常识

复杂条件下安全驾驶常识科目:驾驶员安全常识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安全行车知识,了解驾驶人安全心理知识及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动态特点;掌握驾驶人生理状况及驾驶工作环境对安全行车影响的知识;了解危…

优秀教案模板

机械制图教案第1页机械制图教案第2页机械制图教案第3页机械制图教案第4页机械制图教案第5页机械制图教案第6页机械与电气识图教案第7页机械制图教案第8页

教学案例格式要求

教学案例格式要求教学案例统一用Word中文版写作用电子版参加评选页面设置为A4纸张各边边距25厘米页眉为论文名称居中小5号宋体页码在页脚中居右放置全文13倍行距标题居中3号黑体前后各空一行署名标题标题要具体明确...

教案书写规范

教案和讲稿书写规范教案和讲稿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为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管理特制定本规范一教案和讲稿的基本内涵一教案1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根据...

教案 说课 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区别

教案说课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区别柴国兵一定义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

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校本课程教材教学案例茅坪回族镇民族分布教学案例教材内容茅坪民族初级中学校本课程教材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茅坪回族镇民族分布设计思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

教学教案(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