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节日》

时间:2024.4.5

第十一课 《绘画中的节日》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序号:

一、交流信息,初步感受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

二、导入课题

1通过音乐,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融入课题中

(1)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这些是什么节日?

(教师出示不同节日的图片,学生说出看到的节日图片)

2、师生共同探究

我们国家有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于是就吸引了画家用画笔来表现它们。

(1)《庆丰收》:画中人物在干什么?你们能表演给大家看吗?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这种气氛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

色彩的神秘感,火光映在人身上金灿灿的感觉。在画人物时的特殊表现形式。

(2)《扭秧歌》:画面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相比,哪个更夸张?画面中的色彩与生活中色彩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色彩进行表现? 色彩上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人物的动势以及人物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节日的喜庆祥和的气氛。

(3)《枣园来了秧歌队》: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知道这是哪儿的农民吗?

毛主席和几个农民在画面的中间位置,醒目、显眼,所以成为画面的中心点。

3、引导学生分析

这些节日不但吸引了画家的画笔,而且还吸引了与我们同龄的小朋友的目光。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同学的作品吧。

(1)《庆丰收》与《扭秧歌》:用这种构图方法表现节日的祥和气氛。在绘画形式上主要用剪贴的形式。这位同学在选择纸材时非常注意色搭配的问题。

(2)《赛龙舟》:众多的人物动态表现出节日中的热闹气氛。利用油画棒的特殊效果使画面有了一种动感。

4、教师示范。

5、欣赏不同形式创作的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

6、学生实践创作

教师发现在创作过程中有特点的学生作品及时鼓励。

总结

绘画是一个窗口,通过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教学反思:


第二篇:第4册第18课: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参考


第4册第18课: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参考

作者:刘世彬 来源:本社教材 日期:2008-5-5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中,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在绘画中,如何表现这种气氛是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造型上(人物姿态、表情等)、色彩上(节日的喜庆或传统色彩)、内容上(节日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其作品中的绘画语言,并加以内化。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此课从节日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习惯、热爱祖国大家庭的情感及价值观方面,是极好的切入点。教师应很好地抓住此契机。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为两页。第一页主要展现了不同民族庆祝节日的照片,及绘画作品《枣园来了秧歌队》,第二页则为五幅表现不同节日的儿童画。

第一页,首先为同学呈现的是维吾尔族开斋节、汉族元宵节、蒙古族那达慕、傣族泼水节的活动图片。这四幅图片具有强烈的民族节日特征。从左边的文字提示中,我们可以了解此版块的设计思路,即通过欣赏各民族节日图片,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启发学生联想到自己所在地区的节日场面(包括活动、服饰、礼仪等),从而为下面的欣赏活动作一引导。《枣园来了秧歌队》是一幅展现较大场面的国画作品。欣赏此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画面、学习“读画”的基本能力。在此画中包含着许多信息学生都可以通过认真观察及教师的引导有所了解。例如:在画上的问题中提出:“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节日?”我们可以从画中表现的环境(树上的积雪、人们的服装、人们的庆祝方式等)了解到此作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活动。再看画面表现的内容,从构图上很明显看出,一群陕北百姓抬着慰问品,兴高采烈地来到枣园看望毛主席,看望八路军。这里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构图的角度观察画面:尽管秧歌队、锣鼓队占据了近二分之一的画面,但画面的中心位置还是留给了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再仔细观察,画中大部分人物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中心人物身上,这是画家对主题的突出表现方法。接下来,可以再请学生研究:“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不了解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就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有了一定知识积累后再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在这幅画中,作者给了我们很多地域上的信息。例如,人们穿戴的羊皮袄、白毛巾等极具陕北民间特色,画面上的黄土地及远处隐约出现的窑洞更反映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而深入画面,还蕴藏着更多信息。例如你知道枣园是个什么地方吗?从画中人物的表情看,人们看望毛主席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从画中看老百姓与穿军装的八路军的关系怎样?你能从画中看到人们有哪些庆祝方式?画面上使用最多的颜色是什么?等等。当然,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其目的还是教会学生“读画”。

第二页上的五幅儿童画分别采用了油画棒、拼贴、水彩笔等不同的工具和方式进行创作。其共同特点是画面的色彩比较强烈,烘托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造型上,人物动态、表情夸张,人物、景物前后遮挡,表现出人们在庆祝节日时的热闹场面。不同之处在于每幅

画表现的节日及活动环境不尽相同。例如第37页第一幅作品是一位印度尼西亚小朋友的作品,他展现了热带海岛上的庆祝活动,从画面远处的植物、海洋,以及庆祝人群特殊的装束,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小画家给我们带来的异国风情。其他几幅作品分别展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舞龙、看花灯、赛龙舟的节日景象。在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中,有很多美妙的传说,我们不妨给学生作简单的介绍。而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分析中学习其他小朋友在绘画中运用的方法,以及如何欣赏一幅作品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 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些都是绘画中很好的题材。

应会: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2. 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的祖国是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国家,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多样的节日庆典,丰富学生文化知识。

(2)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得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

(3)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

(1)学生细致观察画面,从细节中获取信息。

(2)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学习材料

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绘画作品。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设计一 石景山区实验小学邵

学生准备用具:水彩笔、油画棒。

教师准备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

总结

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走进各民族的节日中感受不同的风情。

(课件)

首先,请你们观看电视屏幕,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这是什么节日?

(课件中猜一猜环节)

(教师点击不同节日的图片,学生说。)

我们国家有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于是就吸引了画家用画笔来表现它们。

(课件中的看一看)

(1)《火狗舞》:画中人物在干什么?你们能表演给大家看吗?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这种气氛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

(2)《腰鼓》:画面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相比,哪个更夸张?画面中的色彩与生活中色彩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色彩进行表现?

(3)《枣园来了秧歌队》: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知道这是哪儿的农民吗?

这些节日不但吸引了画家的画笔,而且还吸引了与我们同龄的小朋友的目光。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同学的作品吧。

(1)《吃饺子》与《火狗舞》

(2)《龙舟》

(3)《印尼朋友来中国》

在这幅画中鲜艳的色彩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你想一想,你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又有多少有趣的事情要与我们分享呢?

(课件中“画一画”的环节)

谁来说一说,如果你来画节日中的活动,你会画什么呢?

提出要求:用色彩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讲评学生作品:主要从色彩、表现形式上评价。

小结:绘画是一个窗口,通过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泼水节。

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现画面中人物的一些动作,让大家体会画面中人物的不同姿态,以及生活中的人物与绘画中的人物的区别,并回答相关问题。 色彩的神秘感,火光映在人身上金灿灿的感觉。在画人物时的特殊表现形式。

色彩上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人物的动势以及人物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节日的喜庆祥和的气氛。

毛主席和几个农民在画面的中间位置,醒目、显眼,所以成为画面的中心点。

用这种构图方法表现节日的祥和气氛。在绘画形式上主要用剪贴的形式。这位同学在选择纸材时非常注意色彩搭配的问题。

众多的人物动态表现出节日中的热闹气氛。利用油画棒的特殊效果使画面有了一种动感。

表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很有地域特色。

请两三名同学简单地说一说节日活动,启发其他同学。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作画。

设计二 石景山区八角

北路小学 刘平

我们的祖国是个多

民族的国家,物产丰富,资源辽阔,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

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

民族吗?你能说出几个民族的名称?

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

的生活特点和习俗,也就出现了许多的节日。大家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节日吧!

那你还想不想了解和

熟悉更多有关民族的民俗和节日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

学。

(1)讨论时声音要小不

要影响他人。

(2)每个同学要负责完

成一个题目。如果遇到困难,本组的同学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每个同学要对自己

的题目进行记录,以便最后讲给大家听。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介

绍,我们大家又多了解了一些民族和节日。过节了,大家都非常高兴,画家们就把这个瞬间记录了下来。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幅表现节日的绘画作品《枣园来了秧歌队》。(板书课题:绘画中的节日)

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欣赏,看看大家看完画后能不能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

检查学生对画面的解

释:

(1)你觉得这幅画画的

是什么节日?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画面中人们的心情

是怎样的?从哪里表现出来的?

(3)画里画的是什么内

容?

(4)谁是画面中最主要

的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有没有谁知道他是

谁?

好,那大家再想想画

家想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

小结:是枣园人民热

烈欢迎毛主席带领的八路军,因为他们解放了劳动人民,老百姓当家做了主人,所以大家都

非常高兴。

(6)大家欣赏到这里你

是否听到了什么?

(7)你闻到了什么味道

呢?

(8)大家看看画里的故

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这样的描绘给人的感

觉很淳朴、很亲切。谁知道哪里的农民才这样打扮自己呢?

如果你在画面里,你

想做什么?

好,老师这里有些道

具,请几位同学装扮一下,上来表现画里人物的动作。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

演,大家一起感受了一下现场的气氛。那我们用些表现心情的词汇来形容形容吧!

谁来用我们学过的线

条表现一下当时的心情?

为什么要用这些线条

来表现心情?在画面里是否能找到?

我们的美术书上有一

些画也画的是节日,那些都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同学们画的。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小朋友的画。

(1)你喜欢作品的原因

是:

①有美丽的色彩。

②画中的人物很有

趣。

③表现的内容我喜

欢。

(2)你能看出画里画的

是哪个节日吗?

(3)画面中人物的心情

是怎样的?如何表现的?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

同学们找到的有关节日的绘画作品。

通过刚才欣赏的一些

有关节日的绘画作品,大家对作品的内容表现、人物的安排、颜色的设计等方面有了了解。下面每位同学在你的画纸上画出一个或几个节日里的人物,要画出人们的高兴劲儿和各种动作来。看谁画得又多又好,画好后用剪刀剪下来交给老师。

把学生画好的人物摆

放在不同的背景上,让学生感受到更换不同的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讲出自己所了解

的节日名称。

设计三石景山区实验小学贾景荣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的书。

学生:教科书、彩笔、彩纸、剪刀、胶水。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1.课前把教室布置成过年的样子——门旁贴上对联,门上贴上挂笺,窗上贴上窗花等。组织学生有序地走进教室。学生走进教室后,观察与平时不一样的地方。引起注意,烘托气氛,激发兴趣。

2.带着问题,学生们进行仔细观察。问:这样的布置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有什么特点?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引发学生对红色的感受。

3.出示课题。在民间,过年还有哪些传统的活动?讨论,交流,表演。感受节日的心情。

4.课件。

民族节日——开斋节、泼水节、那达慕节、元宵节等。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自由组成小组。在电脑上了解相关知识。通过自学,了解民族节日,了解祖国各地风情。

5.查看资料。

民族节日——开斋节、泼水节、那达慕节、元宵节等。准备好的图书。电脑、图书自由选择。通过自学,了解民族节日,了解祖国各地风情。

6.课件。

欣赏画家的画。如何表现我们的节日呢?

欣赏画家的画《枣园来了秧歌队》。

问: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节日和什么内容?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故事?哪里的农民头上爱扎白毛巾?

鼓励学生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学生自己在电脑上找答案。

主要人物放在中间,形成一个圆心,突出重点。

红色为主,烘托喜悦气氛。

人们载歌载舞表现喜悦的心情。

自由发言。学生自学过程可以讨论,提高相互交流能力。

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增强自信心。

7.欣赏小朋友的画。猜一猜,这几幅学生作品分别表现了哪些节日?这些表现节日的学生作品在内容和色彩上都有什么特点?请你分析一下。欣赏:

(1)印尼小朋友的画,色彩以红、黄为主,烘托出节日气氛,

人们身着漂亮的衣服庆丰收,欢歌笑语响成一片。

(2)《过大年》

小朋友除了用鲜艳的颜色表现气氛外,最引人注意的是采用了放射性的构图方法,把欣赏者的目光一下吸引到圆圆的桌子上。

(3)《舞龙灯》

弯曲的彩龙把画面连接在一起。

(4)《看灯会》

各式各样的花灯吸引着小朋友们,看他们的眼睛睁得多大呀。

(5)《赛龙舟》

河与岸巧妙地把画面分成两半,上面是喜气洋洋助威的人群,下面是热火朝天的参赛队员。上下两部分形成鲜明对比。上面,活泼热烈;下面,紧张严肃。了解绘画知识。提高欣赏评述能力。

8.指导学生作画。辅导学生作画。作画。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动手剪贴的能力。

学生进行评价。自评、互评。

第4册第18课: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参考

作者:刘世彬

来源:本社教材 日期:2008-5-5

(二)解决重点与

难点的要点

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

描述、分析,就要设计一系列引导学生观察的问题,给学生自由探究、思考的时间。

(三)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解决办法

在欣赏《枣园来了秧歌队》

一幅作品中,学生有可能因对作品表现内容的时代背景不了解而发生疑问,教师可作简单的历史知识介绍。

对于二年级小学生的探究,

要有老师充分的准备做基础。例如,为学生分组,提出易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相互尊重,学会聆听。

在学生学习时,有时会出现

学生答不到点上的情况,要承认和尊重个人在欣赏趣味上的多样性、差异性。

三、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方法

本课可采用师生互评、学生

互评的方法,就学生对作品的描述,进行激励性评价。

(二)教学评价点

1. 学生在本次教学活动中

是否学会了细致观察画面,从画面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2. 学生能否通过交流探究,

总结出表现节日的绘画在色彩、内容上的特点。

3. 学生能否谈出自己对画

面的感受(包括喜欢、不喜欢,什么地方画得好等)。

4. 生是否能初步了解到我

国拥有多种民族节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相关资料

(一)资料库

汉族的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

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又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的七月和八月是牧畜

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活动游戏的意思。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和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好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顾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开斋节:

别称:大开斋。时间:希吉

来历10月1日。意义:庆祝斋戒满月圆满结束,是回族最热烈、最隆重的节日,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国际性节日。内容:节日早晨,人们沐浴净身后,头戴白帽或裹缠头,手持经香汇集到清真寺,参加节日庆典。典礼一般由教长主持,首先诵读《古兰经》,然后由学问最高的阿訇讲经,接着开始会礼。礼拜结束后,人们相互拜节问候,互赠油香。下午上坟悼念亡人,一则表示对亡人的悼念,二则由长者向晚辈讲述祖上的为人、功德,教育青少年好好做人。在坟地上,可请阿訇或自念《古兰经》,仪式简朴。节日的食品品种繁多,传统的食物有油香、酥散、油果等几十种。

泼水节:

傣语称“桑罕比迈”、“棱贺

比迈”,即傣历的新年,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傣历六月六日至七月七日间(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为期三四天。因泼水是这个节日中独具特点的活动,故名。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民间神话传说丰富多彩,主要流行的一则是:从前有一恶魔先后强占了七个姑娘。七个姑娘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决心为民除害。当她们骗取信任后,便用酒灌醉恶魔,趁他酒醉之机,用恶魔长长的头发勒死了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并砍下了他的头。谁知那恶魔的头无论投到哪里,都会燃起烈火,危害人们。于是,姑娘们奋不顾身,轮流抱住恶魔的头,以杜绝火灾。就这样,她们一年一换,每年换的时候,人们都要给姑娘泼水,冲掉身上的血污,洗去一年的疲劳,从此相沿成习。故而人们每年都要在这个时候互相泼水祝福,以志纪念。

(二)参考资料

1. 中国民俗网

2. 中华文化信息网

/yjxxx/27/

3.《中国民俗民情100系列

丛书——中国100种民间节日),广西出版社

4.《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

萃》,外文出版社

5.《最新中国自助游》

当代世界出版社 绘画中的节日

节日图片

端午节卡通

更多相关推荐:
快乐的节日美术活动课后反思20xx.3

快乐的节日美术活动课后反思崔春花快乐的节日这个美术活动来源于中班建构式建材中的香香的蔬菜主题活动初看这个活动的方案它建议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是让幼儿讲述节日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绘画活动预设的目标是...

美术绘画教学反思

美术绘画教学反思篇一美术绘画gt教学反思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在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显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

美术反思

会变的线条教学反思线描是用线条作画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低年级学生的包括幼儿的涂鸦往往都是用线条来表现应该说线描使用工具简单画起来方便它对具体物象既能作概括处理也可进行细致刻划学习线描能很好的培养学生...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克山农场小学罗秀荣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

二年级教学反思

二年级教学反思杯子的设计教学反思杯子的设计是五年级的美术课课前让学生搜集准备各种杯子教师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本课教师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有杯子知识比一比杯子设计想一想杯子创作赛一赛神奇之杯赏一赏四个闯关过程学生对于...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反思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美术陈静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教学...

五年级美术上册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 人美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所...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反思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微课”教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授课教师剑阁县实验学校何星才广元市教学大比武课堂教学设计学科美术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年级五年级授课教师何星才所在单位剑阁县实验学校二0一四年十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姓名班级学号座号装订线商丘师范学院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美术学院美术学09级本科美术教学法试卷本试卷共6页四大部分答卷一律在试卷规定处进行答在其它处不得分请从中小学美术教材中任选一课为此课编写一...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五年级第九册第三课的内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二过程...

绘画中的节日教学反思(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