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时间:2024.4.13

爱,令我们感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不错。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教学总体思路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择取文章精华,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在整个教学中,我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中心线索,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折射全文中心的文眼,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重点抓父亲在废墟中整整不吃不喝,不休不眠挖掘了38小时的段落,体会父亲的艰辛,执着。将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

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课堂上,我始终以朗读训练为主,披文入情,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反诘,引导联想,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的感受中,体验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以增强语感。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

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诗一般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学生在立体推进的朗读过程中,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的,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

三、综合训练,人文积淀

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运用之外,要书声琅琅,也要静思默读,还要妙笔生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紧抠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用心写。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精神世界中。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都应该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

点。用综合性的语文练习促进学生的阅读,以训练促人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书,还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

在教学重点场景描写时,我引入“听话想象”: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想象写话”:漫长的38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吟诵练笔”:用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表达你心里最深刻的感受。这些设计,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高超境界,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我们呼唤生命课堂,那应是学生真情驿动的课堂、畅所欲言的课堂、深思飞扬的课堂。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学会了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谊中,我们震撼于信念创造的爱的奇迹中。我们,成长了自我,感受了一次生命的感动。

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尽管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但审视课堂,还存在许多值得商榷、改进的地方,如:(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时,留给学生的时间比较少,参与度不广。)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二是在学生谈到父亲的了不起时,如果我在前面加上一句“首先让我们来交流,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就不会有学生去找后面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

三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

四是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五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

六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综观这堂课,我自认为是相当满意的,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在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本着和学生一起欣赏,一起感受,一起阅读,一起感动的原则,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

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上完这节课,我很感谢同段组的老师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这节课,让我从中收获许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更多相关推荐: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首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情景的感染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地震中的父与子及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习体验作者刘恋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东皇一小邮编564600一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2体会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领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xx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石井中心小学洪玉草地震中的父与子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为爱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amp160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贺艳妮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贺艳妮,内容附图。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及反思(1)

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城关街道北苑小学马玉会马玉燕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

地震中的父与子及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庞佐小学陈娜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

20xx《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

20xx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简析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xx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

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4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