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对作文用古人事例"的反思(整理精校版)

时间:2024.3.23

对"反对作文用古人事例"的反思

作文辅导

0320 2113

对"反对作文用古人事例"的反思

一段时间以来,评者大肆诟病学生作文中使用古人的事例,其实,其中一部分是有道理的,可是,不明就里不谙世事的学生,误以为真的不能用古人的事例了。

甚至是一些没有仔细研究的老师,也像煞有介事地公开反对学生作文中用典,吓唬学生:就那么几个例子,什么文题都用,专家说了,用了也不会得多少分。

更出我的意外,命题者也推波助澜地命一些所谓紧扣时代的作文题(我不反对文题紧扣社会现实),有意躲避学生用典。美其名曰高考题的反拨作用。你从20xx年高考作文题中就可以看出来。

评者的呐喊,老师的敬告,命题者的指向,于是乎,学生像躲避瘟疫一样,纷纷"逃之夭夭"。国人做事常有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常常不问青红皂白,不仔细研究,顺风就跑。

说到文章用典,其实是中国文章的优良传统。刘勰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用典在先秦散文中就很常见,魏晋以后文人用典达到高峰。援用古事,引经据典,是古代议论文的特色之一。诗词中更是屡见不鲜,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一句一典,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文章有五诀:形、事、情、理、典。借典说理,借事言情,古来如此。不用典则文章没有文化味,没有厚度。彰显文化底蕴就得使用经典。

我疑心,这样不问青红皂白地反对下去,危害是极大的。

你想啊,现在是考什么,学什么,"文学常识"不考,文章中又反对用,学生不学了,长期下去,会不会造成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本就不爱学历史典籍。

中国历史典籍中的哲学、智慧、思想、哲理??????如果我们不引导青年人去学习,那么,他们缺钙是必然的了,精神的钙质是不能缺的啊。法国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之一就是"是否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论述"。经典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是生命的营养,是文化传承的桥梁。

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我以为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领学生读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读书,读什么?读经典原著。不引领,那么,"文化论著研读"的课标任务怎么落实?

有学者呼吁: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应以名著为蓝本,以促进对文学的记忆,推动经典的普及。我以为是非常对的。这样,我们的文题会很大气,学生的作文会有气势。文章的气势来自于的才学,来自于的思想。引用经典,恰恰是有才学,有思想的表现。

经典不能放弃,其中有丰富的营养。历史的经验教训会使我们愈来愈聪明。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批判性思维。简单地说批判性思维就是反思反省。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照历史,所谓借古讽今,怀古伤今,论古说今。

现实不可怕,如果未来还是如此,那就太可怕了。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诟病学生的作文呢?我知道学生对"典"的理解是肤浅的,用典是简单的,基本上是观点古人事例。甚至不管什么题目,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例子,是有一点可悲。

但是,就一棒子打死吗?就因噎废食吗?人都是一点一点学会走路的,都是从不会到会的。何况只是高中生,关键在于大人们好好地来指导。

张中行说:"用典是用较少的词语拈举特指的古事或古语以表达较多的今意。"用典就是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写前人的成句和故事,说今天的事情,说的思想、感情、道理。这就说清楚了用典的方法和目的。

从形式上看,用典可以概括为用事、用成句、用诗、用词等。在使用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典"的本事,但在文章中所表述的却又常常并非"典"的本来含义。所以说,典故用得好,能使作品简洁含蓄,力有千钧,余韵盎然;用的不好,便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关键在于要出自内容、感情的需要,从内心呕出,而不是有意堆砌,以典故遮掩内容的单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学生常常不懂得这一要领,才用得不好,才遭致指责。

我们不妨来看看大家梁衡在< 文章大家毛泽东? 说理与用典>中是怎么样说的:

" 一是从典籍中找根据,证目前之理。

比如在< 为人民服务> 中引司马迁的话: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是在一个战士追悼会上的讲话,作为领袖,除表示哀悼之外,还要阐明当时为民族大业牺牲的意义。他一下子拉回两千年前,解释我们这个民族怎样看待生死。你看,司马迁有言,自古如此,一下子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 能借力发力,翻新经典为己所用,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普及了经典知识。

二是到经典中找方法,以之来做比喻阐述一种道理。

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他这样来阐述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却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搬出中国人熟悉的故事,以典证理,成了他常用的方法。?????? 故事家喻户晓,蕴含的道理颠扑不破。????? 一典扛千斤,??????? 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是真正把古典融进了现实,把实践融进了理论。

三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渲染效果,随手拿来一典,妙趣横生。 在< 别了,司徒雷登> 中,他这样来写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 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夹起皮包走路。

这里用了中国古典散文名篇< 陈情表>里的句子。司徒雷登那个孤立、无奈、可怜的样子,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读了梁衡的这些话,我想,对如何使用典故,该有新的启发了吧。"征于旧则易为信,举彼所知则易为从。"不是不能用,关键是如何用,怎么用。这是认识问题,也功夫问题。

如何做到信手拈来,深入浅出,以典证理呢?

1、多学习经典,贮存大量的典故,准备一桶、一车。有些典故要烂熟于心,不可"书到用时方恨少"。

2、用典不是目的,说理才是目的。所以,深刻领会"典"的含义,才能活学活用。只知皮毛是不能翻新改造的。

3、用典是古为今用,关心生活,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类比,让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4、用典要切合。对"典"有深刻理解,对讨论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典"与问题,才能深度契合,做到"形似","神"更似。

5、对"典"要分析。拿来重要,与讨论的问题对接上,借它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更重要。这就要分析,摆"事实"还要讲道理。

6、用典要具体。用典也要"定向取点,定点细化"。我们知道苏轼、司马迁的"事",可以证明多个论点,切不可泛泛而谈,一定选好点细化。切不可为"文采",罗列堆砌,玩花活,让不知所云。

中国文章向来是讲究底蕴的。

底蕴是历史、经典、名言、诗词

底蕴是典雅、深沉、丰厚、大气

底蕴是品位、文化、知识、意境

底蕴是思想、智慧、哲理、反思


第二篇:高考那点事,尹宗禹老师高考系列访谈之模拟考试后的反思!(整理精校版)


高考那点事,尹宗禹老师高考系列访谈之模拟考试后的反思!

学法指导

0313 16:19 ::

前两讲讲了一模之前的复习,讲了一模的应试策略,我今天要讲的是一模之后的工作安排和心理调整,也就是一模考试后该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就是心态的调整问题,尹老师老说心态的调整问题因为你遇见问题首先是心态的问题,成绩出来了满意吗?满意,高兴,不满意,哭丧着个脸,情绪不高,丧失信心,还是个心态问题。第一,报考志愿重要的是依据一模考试成绩,这没错。第二,报考志愿它是个系列的参考,比如,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和位置,比如,零模的考试成绩,比如,一模的考试成绩和位置,二模的考试和位置,要把这些串起来,来决定你报考什么学校,不是就一模的考试来定,还有一个问题,一模考试完了以后你认真总结,一模你得了多少分500分,你能不能提升,如果提升,那你报考志愿你就可以50+N,你能提升多少分,这需要你认真的反思总结,再有呢,我说一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一模考试二模考试模拟考试过程当中把问题暴露出来无论如何它是一件好事,我再说一遍,一模考试二模考试所有的模拟考试,把问题暴露出来无论如何它是一件好事,因为什么,模拟考试是非正式考试,高考它是正式考试,到那个时候你把你的错误改正了,你能提高好多成绩,如果这个时候把问题隐藏起来了,埋藏起来了,潜伏起来了,那么到的时候再爆发,那可不是亡羊补牢的问题,那就特别晚了,所以现在出现问题叫做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说了半天还是个心态问题,要正确的对待自己的一模二模的考试成绩,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关键是什么,认真总结经验,这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还有一点就是,一模二模之后到了五月十二号十七填报志愿就这一个阶段,你想想都五月了离高考不到一个月了,这段时间干什么呢,在题海里畅游呢,这个有些同学是无奈的,我劝劝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你们考虑考虑,咱们北京市有许多考生有个习惯。第一,一模要模本区的,然后紧接着就要把外区的做一做,你比如远郊区县的孩子,除了要做本区的模拟试题,他总要做做海淀的,做做东城的西城的,结果呢,这一轮都是在不断的做题,本区的,外区的,外区一外区二外区三,做,做完了这一轮,二模来了,二模完了本区的,又做外区的,又在转,我们一些学校老师的做法是让同学进入了题海,尹老师在前几讲里面做过一次猫怕老鼠的游戏,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呢,是会做的题反复让我们的学生做,学生的智商会不断的下降,不会做的题反复让学生做,学生的心理一次次受打击,这就是练习无度的表现,我让同学走出题海,我把老师轰进题海,你能不能从题海里边找出一些和高考贴近的,适合学生的,适合学生水平,适合学生程度的题,让他做,让他能找到解题的感觉,让他能从做题当中

找到对自己的信心,而不是那种简单重复,高考可不是条件反射,高考是考察孩子的悟性,是在考察知识的同时侧重考察孩子们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悟性,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这样一个能力,高考考察了基础能力是什么,学科能力,高考考察了核心能力是什么,思维能力,九个学科都是如此,高考考察的能力核心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探究能力,一个基础一个核心一个灵魂,基础,学科能力,核心,思维能力,灵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东西可不是训练出来的。当然,适度的训练可以有帮助,过度的训练变成条件反射,能力不可能提高,所以要让同学有悟性。那么老师就要进入题海,选择一些更有典型的题,如果学校老这么做学生无奈,但是我建议你们晚上一定要拿时间做一点反思和分析,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

更多相关推荐:
教学反思的作用及意义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陈永刚744000关键词教学反思作用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有过精心设计相同内容的课在不同班级教学学生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有的班学生接受能力强有的班学生接受能力差些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讲课同...

反思的作用

浅谈教学反思与作用槟榔中学林婉如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

浅谈课后反思的作用

浅谈课后反思的作用课后反思是教师及时补救的依据以及今后教学改革的借鉴通过课后反思能达到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有的教师执教多年却长进不快有的教师刚涉足教坛却能后来居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者是否在与思...

浅谈自我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

浅谈自我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瓦房店市第六初级中学邹丽娜新课程满载时代的气息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校本研究便成为新课改的推动器校本研究理论中提出教师个人教学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

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工作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所谓教学反思无非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

教学反思的作用和内容

教学反思的作用和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与设计课堂知识传授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等却往往忽视写教学反思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平心静气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对它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大...

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学反思的作用有专家这样界定教学反思老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地实现教育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对课堂讨论作用的反思

对课堂讨论作用的反思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倡导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重视勇于实践的教师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活跃课...

教学反思作用类型方法

教学反思作用类型和实施方法新课程深化阶段教学反思的新特点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长春130024孔凡哲任亚南当前中小学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

写教学反思的好处

写教学反思的好处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我有幸参加这次送课下乡活动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旅程...

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

课程改革中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孔凡哲任亚南中国民族教育20xx年第10期2729当前中小学正处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究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方法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焦点话...

如何发挥教学反思的有效作用

如何发挥教学反思的有效作用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如今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直面我们的教育之时时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

反思的作用(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