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观日出反思

时间:2024.3.31

登泰山观日出》教学反思

《登泰山观日出》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泰山日出的绮丽风光。全文根据登泰山和观日出分两部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其中,“登泰山”部分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观日出”部分详细介绍了日出的美丽与壮观景象。这两部分中,作者多处采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清晰的思路将美景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对于这样写景的文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应该没多大的困难,但文中多处出现的比喻句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写作技巧的积累。在认真钻研了教材后,我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了“登山”部分,教学目标为:(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登泰山”的内容,知道作者是通过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来描述景物的,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3)读读、品品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比喻的;学习比喻句的写作技巧。

一、听写训练,激情导入。课前2分钟,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这样既迅速地调整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又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的练习,可谓一举多得。待学生准备就绪,我开始用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并用包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那一幅幅绮丽的画面所吸引,学习热情顿时高涨。

二、细细品读,比较体会。在初步感知了游记的写作特点和理清文章的结构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比喻句。细看“登山”部分的内容,4句比喻句恰好全都是登山途中的景物描写。为了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比喻的,教学时,我按照“找一找——品一品——比一比”的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要求学生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学生在仔细读文后,就很快找出:“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这四句重点句。在指导学生朗读后便进入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看着数张泰山雄伟壮丽、云雾缭绕的图片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由于这些句子并不难,加上平时对比喻句的练习训练接触较多,学生们的答案精彩纷呈:“泰山真雄伟啊,在山脚下往上看,它就像一堵顶天而立的墙”;“泰山真高哇,我从‘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知道了它几乎就要跟天一样高了”;“泰山真陡啊,抬头望去,山路就像一张直落而下的瀑布”;“泰山山势有的像马鞍俯卧,有的像驼峰耸立,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写出了山势的高低不平”;“泰山的云雾千变万化,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让人陶醉其中”??看着学生认真答题时的表情,听着他们精妙的答案,我心中异常高兴:学生观察得真仔细!“接

着,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能不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比比这些句子?”说着,我便出示了练习,教学进入第三个环节。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便举起了手:“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写山的”;“它们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是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我点头加以肯定。没有人举手了,我追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教室里静了一会儿,于是我提示道:“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这下学生得到了启发,马上就有人发言:“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说得真好!”我马上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被表扬的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亮光,他们的脸上有着许些兴奋,我知道正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紧接着我又出示了第二个练习:这两句描写山的句子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作比较。读句后,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可不同点都没找准找全面:“老师,不同点是不是看山看云雾的角度不同?”“老师,是不是第三句还用了排比的手法,而前两句都没用?”??我微笑着摇头又点头。顿时,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开始用鼠标在有关的词语下面暗示。少顷,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 ,我知道了,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啊,真聪明,你看得真仔细!”我高兴地大声说道:“那你是怎样发现的呢?”“因为作者写到‘云雾是不断地扩展、飘动、升腾着’的,而且采用的比喻也是动态的修辞。”听了他的解释,学生们豁然开朗,更有甚者还为他鼓起了掌,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比较中,在思考中,深刻理解了句子含义,体会到了作者比喻写作的方法。

三、读写整合,拓展积累。新课程开宗明义地要求教师充分开掘课文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文本,设计了写作指导与训练。通过“云雾”片段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变化特征”通过动态的描写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在学生深入比较句子后,我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试着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以积累写作技巧。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已领会了作者的比喻技巧,写得相当不错:“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腰间,有的像巨大的屏障隔在山峰中间,有的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悬在空中”;“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根洁白的绸带系在山腰间,有的像澎湃的波涛击打着岸边的崖石,有的像巨大的瀑布从山顶直落而下” ??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深刻领悟例句的写作方法,练习时没能写出云雾动态的美,我就请了学生进行点评指导,帮助他们积累方法。这样,学生从观察中学会了写作,从写作中领会了方法,从而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虽然通过学习,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欣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也知道了可以从多角度去读懂体会比喻句的妙用,但觉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不够,教学环节不够紧密,教学节奏也有待进一步掌控。


第二篇:30 登山


30 登 山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表现了革命导师列宁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深渊”、 “头晕目眩”、“毅然决然”等词语意思。

2. 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的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培养客观认识事物 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精读重点句段,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体验。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2. 针对有关课文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

3. 体会文中细致描写的语段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考列宁登山这件事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学会在生活中面对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和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课时任务: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课后题进行初步感悟。

一、情境导入

你登过山吗?说说你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我们不应该让害怕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可以在短时间内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学生生活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有一种亲近感,并能在无意间让列宁的行为与自己进行对比。】

2.引出课题:登山。

3.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列宁这个人物。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出示列宁图片,并介绍这个人物。(出示课件)

二、预习(及)检查

(一)预习: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反复读课文,勾画生字,反复认读,力争读正确;练习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决字义或词义的疑难困惑,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提示学生围绕课后思考题了解课文,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和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

头晕目眩 耀眼 光芒 毅然决然 解释 锻炼 狭窄 薄雾 陪伴

指名读词语,全班读,开火车读,注意多音字“薄”。

理解词语:文章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指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沙皇 深渊 巍峨 头昏目眩 毅然决然 峭壁

2.指导书写。

①出示生字,认读生字。

②在指导学生书写时应注意:

“狭”字可以和“侠”“挟”对比记忆。

“炼”字的右半部不要写成“东”。

“薄”字是上下结构,下半部是左右结构。

③练习书写

3.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

4.小组读课文:一人读,小组中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的正确性。

5.指名读,要求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6. 默读课文,思考: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概括、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自读自悟

1.再读课文,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和巴果茨基在普罗宁这个地方走险路登山来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2.默读课文,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这次不同寻常的登山经历。说说自己初步感悟。

课时任务:

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语句体会列宁的精神品质,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教学过程:

一、深读感悟

(一)复习导入。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出示感悟题:(课件)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列宁这个人物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把自己的理解及感悟写在书的空白处。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带着自己的感悟读一读。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组织学生运用“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说一说、写一写”的学法,学生自己朗读喜欢或感受深刻的句子,有自己的独特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并与小组同学交流,互学互教,优势互补,把自主读书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划,作简单批注的良好读书习惯。】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三)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

(四)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交流(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说给小组同学听,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见解。)

同组之间相互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在生生相动,师生互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合作学习,使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五)全班交流,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预设一

感悟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

小路险:

1. 路太窄,又太危险。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指导:这样危险的路列宁也要试一试,看出列宁有探险精神。

(1).指导 “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

(2)“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什么?

(3)什么是峭壁?什么是深渊?

(4)出示小路危险的图片: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感想。

(5)指名读,齐读,边读边想象小路的险。

2.从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小路险: (1) 出示句子: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生谈体会。)

谁愿意来当当巴果茨基,来走一走这条小路。让一个学生表演。

教师描述情景:讲桌的侧面就是峭壁,一张长方形纸“就是”狭长的小路,“路”旁就是万丈深渊。

(2)请其他学生指导 “巴果茨基”登山的技巧。

(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表演。)

学生表演。

这条小路真险啊,谁愿意用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自己读——个别展示读)

3.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小路险: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您不能从这儿过。”巴果茨基说。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道。

4.巴果茨基走过最危险的地段以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他的这个动作说明了什么?

过渡: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这条小路时仍然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真是一条危险的小路啊。

预设二

感悟列宁勇敢面对困难、临危不惧的气概。

(1)巴果茨基几次走过这条小路,走到最险的地方“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而列宁第一次走。(对比的写法)

(2)“我们就走那条小路吧!”语言坚定,不畏惧。

预设三

感悟战胜自己后的喜悦心情。

过渡: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走过了这条危险的小路,赶在日出之前来到了山顶,现在就让我们和列宁、巴果茨基一起去领略一下山顶的美丽景色吧!(自由读——齐读日出的景色)

(1)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这里看出列宁什么品质?

(2)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心情都是那样的愉快,那么列宁是仅仅因为看到美景而感到高兴吗?(指生说:战胜自己后的喜悦心情)

真正体会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看出列宁战胜困难后的愉悦心情。

出示课件,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次齐读列宁的话,感受他那种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设计意图: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着这段话展开教学,并在课中几次反复地朗读这段话,让学生在逐步学习的过程中也逐步地提高对这段话的领悟。】

预设四

感悟列宁主动锻炼自己的意志。

1.第二次走小路。

(1)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走小路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课件)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

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查查工具书,理解“毅然决然”。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3)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

(4)教师指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两句话。

理解提示: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第一句是对巴果茨基提问的回答,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第二句: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5)分角色指导朗读。边读边悟,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的高尚品质。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因为学生只有真正明白了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而读的过程正是学生正确理解文本,领会作者表达的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面对困难、挫折应该怎样做?

3.课前我们搜集了许多有关励志的名言警句,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以便共勉:(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课件)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

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无事不能为。 ——海伍德

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小结:列宁两次走过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他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因为他坚信走过黑暗就是黎明,克服困难就是胜利。只有登上险峰才能迎来曙光。 预设五(课件)

讨论:“有人说列宁这样做是冒险,不值得,你怎么看?”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提倡冒险,而是提倡锻炼自己的意志有意识地

做个坚强的人,勇敢地面对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视野从阅读向自己的生活拓展,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这个问题,使课文有更好的现实意义。】

(六)质疑问难

课文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 二、拓展阅读 :

经受磨练才有收获

磨练如同风雨后的彩虹,绚丽斑斓;磨练如凝成珍珠的沙砾,圆润光泽;人生如果没有磨练,那又怎能展现出人生的精彩。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雨点纷至。滚滚的乌云如同一团浓墨,一条条银色毒蛇在其中翻腾,嘶咬着天空;狂风如旷野中受了惊的野牛,势不可挡;雨点如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纷纷而至。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造就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彩虹,闪着绚丽的光芒,散发七彩的高贵气质。

沙砾钻进蚌中,给蚌带来了痛苦,蚌用身体将沙砾一点点挤出,可沙砾却牢牢地粘在蚌上。于是,蚌将沙砾不停地卷磨,希望将沙砾磨平,以至于不伤害它的身体,但却付出了自己的鲜血,承受着痛苦的折磨??很久以后,当人们发现它时,在它干枯的体内找到了一颗豆大的,有着晶莹光泽的圆润的珍珠。

只有经过严冬才能迎来盛春,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只有经受磨练才有收获。

三、选择练习

1、补充下列词语,并选择词语填空。

头( )目( ) ( )然( )然

每( )每 ( ) 随( )随( )

(1)听到一个学生出车祸的消息,瘦骨嶙峋的张老师一个猛的起身,不想( )眼冒金星,险些跌倒。

(2)钱学森( )地抛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回到了祖国。

(3)孩子多幸福啊,是因为妈妈( )关心着他们。

(4)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我们要( )注意校园的环境卫生。

2.填上合适的词语,并用所填的词语说一句话。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_________自己的意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名言:列宁是伟大的导师,他在文中最后说的那段话已成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许将来都能成为名人,今天,我们就是“未来的名人”。试着写几句对待困难,磨炼意志的“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登 山

--- 头晕目眩

列宁 --- 毅然决然

教学反思:

走危险小路----锻炼意志

更多相关推荐:
《爬山》教学反思

爬山教学反思爬山这篇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登山教学反思

登山教学反思篇一登山gt教学反思教学时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这样...

登山教学反思

登山教学反思登山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出时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训练到位呢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画演说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

《登山》教学反思

登山教学反思叶天寿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含义很深刻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读过文章之后从课文当中最深刻的一句话作为切入点抓住课文中心逐层剖析教学时采用让学生在表演朗读等自主学习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

《登山》教学反思-宋铁东

登山的教学反思甘南县东阳镇小学校宋铁东登山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两次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品质教学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精心阅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多种形式的读谈体会...

登山的最佳路线教学反思

寻找登山最佳路线张镇中学邵冬梅用地图描绘我们生活的地方这节内容中的地形类型的识别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对今后学习等温线等压线等有关等值线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在上一轮教学中我对这部分...

幼儿登山活动教师总结与反思

幼儿登山活动教师总结与反思幼儿登山活动教师总结与反思39春回大地亲子健行39亲子登山活动感想4月10日上午达川区明星幼教中心的宝贝和家长们一起来到了达州市著名风景区凤凰山参加39春回大地亲子健行亲子登山39活动...

an、en、in、un教学反思

aneninunn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地看图拼读音节学会读儿歌登山并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地书写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拼读声母与inunn组成的音节复习掌握上两点省略的规则这节课下来教学目标大致已经实...

《挑山工》教学案例及反思4

挑山工教学案例及反思龚明晶教材简析挑山工一文是当代作家冯骥才运用自叙的方法通过描写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

《我喜欢》教学反思

我喜欢教学反思我喜欢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散文句式工整语言精美情感贯通全...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_doc

游戏公平教学反思游戏公平这节课属于概率的一个内容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掷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试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能自己尝试...

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登山游戏》教案

登山游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登山游戏二教材分析棋类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儿童所接触的有各种各样的棋类它们的游戏规则画面游戏线路及角色棋骰子的设计各不相同本课以登山作为题材...

登山教学反思(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