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时间:2024.4.13

《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石琳 每周的星期三是我们语文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本周我非常荣幸地接到了讲一节公开课的通知。我准备尝试我没有讲过的公开课的课型——诗歌,于是,征得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同意,《古代诗歌四首》被初步确定。

但是,四首诗一节课下来,必然是平分秋色,不分伯仲,再说刚刚开始上七年级的学生,自然不会读诗的方法,无法融会贯通。于是,我们又商定,压缩内容,择其要来讲,于是乎大致确定为《天净沙秋思》。力求让学生能够在此课上感受到学习古诗的乐趣、方法技巧,更主要的是可以融会贯通,感受到朗读和体会是读诗的要着。

一、课前研读

于是我开始研究《天净沙秋思》其文: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可是要能为学生传达出这种“风流”谈何容易?

于是我们又开始着眼于马致远其人。马致远(约1251-1324),字千里,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但他是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

“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而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很显然是他晚年之作,因而“断肠”之痛可以随处看到。

二、初定学案

基于这种考虑,我决定无论是出示课题解题、还是回顾归类思乡诗;无论是吟读诗歌,感知情境的初步感知,还是解读诗歌,进入情境的深入赏析;无论是评读诗歌,深化情境,还是最后走出诗境,回归作者本人的文人情怀,我们都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的、踊跃的、全面的、深入的参与,在这节课上,我能够感受到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感受到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够感受到学生抑或浓郁抑或恬淡的哀愁,能够感受到他们对马致远其人抑或深刻抑或肤浅的理解,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也许,读诗、词、曲,也就大抵如此了??

三、教后反思

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力求达到知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在此同时,听过好几节语文课,有些教师只在于过多进行内容分析,而忽视了作者的情感抒发,“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词语、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品读了一幅“深秋晚景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同时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拓展延伸,像讲到“昏鸦”时,我让学生读相关诗句“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元稹。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文天祥”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昏鸦”意象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教学任务,不能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来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采用多种方式来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培养学生再造意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我采用“学生自己用话描绘诗歌”的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又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大脑活跃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语言组织能力,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了。

在这节课上,我在今后教学更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语言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过于太强势,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第二篇: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教学反思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我认为要让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为引入,特别引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这是有一个思维的递变过程的,再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提出概念,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这点上学生的思维过程有一个截面的剖析。

进行意象分析只能举一反三,所以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诗歌意象来进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蕴,怎样成为诗歌意象的。学生在这两组的意象分析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们预料的,这是教学的生成性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引导学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须注意意象的特点品质和诗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分析意象组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再创造,意象之间似离实合,似断实续的状态被学生还原了。如在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幅苍凉悲壮的秋行图。原来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断肠人,所以第一层形成的动静相迭的事态描绘的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那种颠波流离、潦倒无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态下的情感轨迹。学生亦能从这样画面的还原和情感的体验,将诗歌意象通过鉴赏升华为一个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审美升华。

诗歌鉴赏的教学,应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知体验,从此来培养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在过去的诗歌教学中,由于应试专家和老师们精心炮制诗歌鉴赏的解题技巧,学生并没有进行真正的

鉴赏活动,而是追求技巧的运用和答案的要点的完整性,跳过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我认为诗歌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审美心理的形成规律,从术语、文化知识的抽象的植入转变到文化感悟的培养,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有关诗句的意象、意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更多相关推荐: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触发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篇一天净沙秋思gt教学反思讲完这节课我感到语文课堂一定要紧紧抓住教学重点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最大容量地去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文以情而发我始终还是坚信这样的一句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仅仅抓住秋思的主题让...

《天净沙·秋》教学反思doc

天净沙秋教学后的几点思考博外杜建红我们先来看几篇虽然稚嫩却必须呵护的学生作品天净沙春山谷回声嘹亮青松依然英朗清泉依山荡漾细柳飞扬碧空归雁南翔天净沙夏绿池香荷鸣蛙烈日燥蝉嘻哈落晖凉风清爽青山绿水南雁盘旋枝桠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执教白银市平川区种田中学苓睿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残花风沙烈马轻烟枯木残霞薄雾彩蝶黄花残阳似血魂伤人在天涯讲完了这首元代的散曲小令我不禁就这样吟诵起来是的这首曾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散曲小令...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掌握文学常识2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品析诗歌中的几个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提高对古代...

沁园春长沙公开课教学反思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词从中我们可以读出毛泽东博大的胸襟与革命的豪情这节课的重点也就是要激起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因而在设计泌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时即尽力体现这一点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并学习毛泽东...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中师於敏佳20xx1003117一课题天净沙秋思二授课时间20xx年3月28日星期六三授课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目标1朗读整首词体会词的韵律美2了解马致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3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理解意象的...

《天净沙·秋思》乐高设计 刘相林

14243444

《天净沙·秋思》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赛 教案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参赛教案设计天净沙秋思教案设计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潘月梅)

天净沙秋教学设计执教者新城小学潘月梅教学目标1阅读背诵天净沙秋2借助注释图画准确了解元曲的内容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3拓展阅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2比较两...

天净沙秋思教学反思(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