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有效教学反思结题

时间:2024.4.13

课题《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胡丽华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反思,外国著名教育家早就提出反思教育理论。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等。他在《中庸》更明确提出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强调教学反思的的重要性。

不过,最先将反思引入教学领域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提出了反思教学的理论观点。

也正因此,“教学反思”已成为时下教育界使用率较高的时髦词汇,几乎成了谈教育者必谈之话题,成了各级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工作要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合肥地区国家级课题“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的引领下,我校积极参与到实验学校的行列中,在分析了学校的实力等诸多方面,经过认真思考,承担了“有效教学反思模式”的子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多个年头,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同样,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改革的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和更为深刻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教育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全体教师不断地深化实践,学会反思,需要在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去研究,去求解。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同目标,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 = 经验 + 反思。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进行思考。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教育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课改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新型、研究型教师,已成为目前学校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成长目标。教师的成长舞台在课堂,而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的实质,就是努力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乐教、会教、善教。面对新课程,教师专业成长要有一个新的突破,就必须学会教学反思。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可以增强理性,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众多的研究表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3.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已深入到各个层面。具体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坚持“科研兴校”,把教育科研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无庸置疑,学校教育科研事业

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广泛参与和热情投入。而老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基础便是教学反思。在大力提倡“科研兴校”的今天,探索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也必须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可避免地会关注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必然就会成为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思考,教师便会更加主动地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来优化自已的课堂教学,这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等诸多方面带来直接的受益。

如前所述,教学反思能实现加速教师成长和促进学校发展的双赢。其中,学校的发展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1.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教学反思,有的甚至没有反思。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教学设计和过程的研究,对教学反思和总结没引起足够重视。不少教师甚至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往往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胡乱应付完成。

2. 有的反思流于形式。众多的教师写出的教学反思案例其格式基本上如出一辙:“先写不足之处,然后写获得启示,最后写怎样运用”。教学反思形式存在单一化、模式化倾向。这种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教学反思的实际价值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这种“八股”格式的套用无疑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有的反思不及时,对促进教学不明显。

3.教学反思内容浮于表面。表现在重叙述,轻分析。重面上的泛泛而谈,缺乏具体深刻的分析,重在问题的概括和罗列,对于出现的原因及改进措施分析不够具体。重在教师单方面的教,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思。

4. 有的不能正确处理细节与整体、点与面的关系。

分析这些现象时我们感到,当前中小学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尽管教学反思本身没有错,但过度的反思,为了反思的反思,形式化模式化等现象则需要我们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考,为此,有必要通过对本课题研究,发挥课题对教学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通过科研的理论、方法,有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我校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活动。

(四)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逐步推进的。

2、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3、“终身学习”思想: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21世纪的教育要求教师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了解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知道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意义,掌握有效教学反思行为的内涵,提高对有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认识,并能自觉地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有效反思去优化自己和同伴教学行为。

2、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通过研究,探索教师反思品质及培养方式,探索改善教师反思行为的方法和途径,促使教师反思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从实践中丰富教学反思理论。

3、探索教学反思的有效内容和方法。通过研究,一要探索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反思的切入点,以及对这些切入点能进行哪些方面的思考;二要探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即教师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来具体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4、通过研究,探索教师教学反思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发展学生个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深化对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研究。

5、探索教学反思促使教师教学水平得以提高的评价手段,即研究如何评价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1、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反思内容的研究

2、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反思方法和形式的研究

3、教师反思的时效性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以全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为关注对象。分成六个教研组,按所教学科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这种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前期对目前教师反思意识的强弱、反思行为的多少、反思习惯的养成情况展开调查。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奠定重要的实证基础,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2.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注重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将教学反思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着“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通过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思,引领教师专业化的持续发展。

3、经验总结法:认真实践,积极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开展评比,每学期做好一次总评工作,总结课题研究的实践,认真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积极推广实践经验。

四、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07.11——07.12)

1、成立了课题管理和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组长:胡丽华

副组长:张宝圣、杜夕龙

主要组员:马铁英、吴春明、李荣山、刘功道、李召山、宋洁、焦亚明、殷康山、郑晓蓉

2、宣传研究方案,营造研究氛围。

3、规范设计开题报告,制定了研究计划。

4、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08.1——08.11)

依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有效反思的模式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广泛收集资料,提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2.布置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撰写有效教学反思的论文、笔记。

3.立足教研组,开展公开课、研讨课听课、评课及相互反思。

4.分年龄段分学科安排教师,以确立各自反思改进重点,以反思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5.尝试课题研究与校本研修结合起来,要求每学期寒、暑假教师写学期教学反思论文随笔等。

6.与专家对话互动,重视专业引领作用。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开题报告的撰写、研究方案的制定以及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都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专家的关注和指导,这对我校初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来说,受益匪浅的。特别是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市总课题组:江教授、范处长、陈老师亲临我校,与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对我们的课题进行了会诊式的指导,我们根据专家的意见,对课题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和调整。

7.定期组织研讨交流活动,不断为研究工作开拓思路,增加动力。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8.12-09.3)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相关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一)常规性成果

1、有效反思的全员参与模式。每周一行政例会,校全体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从学校管理工作层面展开反思;每周一召开一次班主任会议,从班级管理工作层面展开反思;每周三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或各教研组会议)对全体教育教学工作展开反思。

对通过全员参与的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有效反思的意识,改善了教师反思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有效反思行为的形成,培养了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近两年来我校发表的有关论文、教育教学案例、获奖的老师有70多人次。其中,汤海菊老师的《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周丽丽老师《新课标下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探讨》等论文获省级二等奖、张志良、李荣山十多位老师的论文或教学案例分别获合肥市一、二等奖,郑晓蓉老师成为区教学能手,在课堂教学方面多次代表高新区参加市级比赛并获奖。近期有十多篇教师论文在《高新教研》杂志发表。

2、有效反思的全过程教学模式。通过反思时效性研究,把有效反思引入教师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形成制度。

对课前反思研究,要求教师学期开头制定教学计划,并进行分析。充分注意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法等因素。

对课中反思研究,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公开课、研讨课教学及互相反思。除了学校集中开展的公开课以外,还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规定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次,中层领导不少于20节次,新老师必须在一月内上一次汇报课,青年教师必须每学期在校内上一次公开研讨课,老教师每学年由学校安排上一次示范课,校领导推门听课等制度。通过一系列听评课活动,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不足,并就一些代表性的问题开展群体性反思。如:如何处理课堂上学生插嘴问题等。

对于课后反思研究,要求老师除了常规备课笔记,还要写教后反思,或教后记等。

3、有效反思的方法模式。通过反思方法研究,提倡老师撰写形式多样的教学反思笔记或教学心得等,并形成习惯。如:教育日志、案例分析、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教后记等。

4、有效反思的教学效果分析模式。通过反思性教学在教学效果分析中的运用研究,制定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进行试卷和考试结果总结分析制度。对考试的试题情况及学生成绩指标进行分类总结,并分析得失原因,提出今后改进的举措,并书面填写统一的分析表格。

(二)特色性成果

1、网络教研。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利用我校的校园网站,设置“有效教学反思课题研究专题”,发表教师撰写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章、案例、报道等50多篇。

开设“兴园学校QQ群”为教师提供了案例和交流、展示、互动的平台,实现教师群体性反思。 教师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教育教学反思文章后,自己反思的问题便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而每次回复又进一步促进了自身对问题更加深入的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使问题不断深化。

2、“教师寒暑假作业”

每学年的寒暑假,学校都要以给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全体教师集中撰写教育教学反思论文,并择优在校园网及相关媒体发表。形成我校特色的教师“寒(暑)假作业”制度。

3、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学反思模式研究》、《教学反思内容研究》、《教学反思方法研究》等论文集。

六、主要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

①本课题研究的初期能与我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师校本研修相结合,但后期这种结合还不够理想。

②有效教学反思,变成每个教师的自觉的行为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校已经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研究出一些特色性的制度规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今后这方面的研究还要继续深入下去。

③网络教研还需进一步完善。校园网教研论坛需要进一步的网络技术支持。

④今后要吸引更多的老师来参与本课题的后续研究,逐渐形成有我校特色的研究成果,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真正能达到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结束语:

我们将继续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引导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参与教育科研,体验研究的过程,分享研究的成果,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研究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2009/3/8


第二篇: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结题主题报告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结题主题报告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

主体报告

执笔 :沈 娟

一、问题提出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学的主旋律。《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发展,学生道德的提升放在首位。放眼新课程改革后的低段品德教学,问题依然严重:很多品德课堂,教师照本宣读,学生依书学习;看似热闹的品德课堂,活动盲目。这些难题直接导致了目前小学低段儿童品德课堂的有效性低下。因此,我们提出要在小学低段深入研究学情,以学定教,扎实开展有效的品德课堂活动,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以生为本。

1.生本课堂是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大势所趋。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19xx年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实践模式,是由“师本教育体系”向“生本教育体系”转变,即由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的教育教学走向主要依靠学生学,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素质提升,终端成绩优秀的全部理想。

我们的课堂从以师为本、以本为本向以生为本的观念转变,“生本课堂”应学科发 展适时而生。“生本课堂”是一种新提出的教学形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支撑下的课堂形态。

2.生本课堂需要有效的教学行动策略作支撑。

随着全国各地兴起的一股“生本”热,“生本课堂”也逐渐被我们一线教师所认可和效仿,然而在我们的课堂调查中,只有部分教师能将生本理念吃透,只有部分理念能被教师真正落实。其次,尽管我们对课堂教学过程研究有过较多的观点,但师本的成份还很浓。尽管我们从生本教育实践中得到启发,教育要走向生本,但具体到课堂操作层面的时候,“生本”的东西就不见了踪影,具体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上究竟怎样做才是为“生”的,很少有人问津,教师也无所适从。把“生本课堂”这个新理念切实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实际的,有效的教学行动,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总结策略。

二、课题界定

这一课题中,我们把“生本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基础。何谓生本课堂?“生”

- 1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指学生,“生”是有生命活力的,“生”又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发展长大。“本”即本来,本源,也可以是目标、归宿、依靠。那么,“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于生。围绕生本教育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提倡让学生自行主动地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积累,不断去创新,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传统课堂进行彻底改革、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教学充满活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传授,使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

教学行动:教学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行动,这种行动是在对于教什么,学生怎样才能发展得最好做出深思熟虑的决定后产生的。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动。

有效教学行动:所谓“有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也就是说教学行动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为生本课堂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具体从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的最佳使用,教学评价的即时有效上作深入研究,让生本课堂真实高效。

三、品德生本课堂的主要特征

1.生本课堂营造人文环境。

生本课堂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过去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课堂环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2. 生本课堂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 2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3. 生本课堂遵循以学定教。

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4. 生本课堂善待学生差异。

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其策略

在品德生本课堂上,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性地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现象加以理性反思的过程。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学习和践行“生本课堂”,逐步形成独具个性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形态,具体细化成品德“生本课堂”要素的制定策略研究。

(一) 生本课堂中教学目标定位研究及策略。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品德素养、德性发展”教学目标。说到底,人的发展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对品德课程重新进行思考,对教学的目标要进行重整,一课一得,以生为本,科学合理准确地设定课时目标,是保证生本课堂高效的基础。

1. 研究教材编排意图 定位课时目标

(1)整体把握教材编排体系

定位课时教学目标时,要心存课程目标,在观照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整体把握新教材。品德教材的建构,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各有侧重,逐步提高。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和家乡(社区)的内容,兼顾个人、祖国与世界;五六年级侧重祖国与世界,兼顾其他。教材内容不同,目标要求自然也不同。教师只有站到整套教材的高度俯瞰每册教材的具体要求,才能制定每篇课文恰当的教学目标和分课时

- 3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的教学目标。

例如“民风民俗”这一主题的教学,综观整套教材中有关的主题内容和目标定位是: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了解的是春节的风俗,二年级《中秋节》这个话题重点在了解中秋节的时间、来历、传说、风俗习惯,通过背古诗、讲故事等活动巩固有关的节日常识。”四年级上册《节日大观》以春节、圣诞节、复活节、开斋节为例,让学生“走近世界,了解世界”,要求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了解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活动,并能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六年级上册《民俗民俗大观园》以端午节、春节等为例,旨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民情,并从民风、民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中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师只有明了整套教材的编排意图和不同年级段、不同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区分课时目标,才能使教学成为一个系统有序的活动过程,保证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持续发展。

(2)辩证把握单元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编排,每个主题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规定了本单元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且贯穿于单元中的每篇课文。每个单元中,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子目标分别在主题单元的系列活动中实现。所以,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主题单元的总目标,来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

比如《节日大观》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四册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的第二课。“走近世界,了解世界”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第一课《世界之窗》是从总体上使学生了解全球的三大人种及人类文化,第二课《节日大观》则是以节日为视角,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与文化传统,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尊重、欣赏不同的风俗、文化。第三课《多彩的服饰》以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为切入点,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饰,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服饰。既然这是一个“走近世界”的主题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也放在这个单元的体系中进行整体把握:知道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自己的节日,感受节日气氛,理解不同民族所产生的不同节日和独特的节日文化,并能尊重各民族的传统,分享节日的快乐。

只有全面了解单元主题,分析各课教材的侧重点,定位分课时教学目标才会准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这样设计的教学活动才有实效。

(3)全面把握三维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是共同存在于生活中的,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

- 4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要通过情境的设置、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教学回归生活,恢复生活本来的面目,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维目标不是三大块,而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看待。在生本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存在,它随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萌生、发展、变化,并逐渐形成。

2.贴近学生真实生活 定位课时目标

从懂事开始,学生接触社会,渐渐懵懂地了解社会道德,学生在进入课堂以前对品德已经有了浅显的认识和接触,这些认识有些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谋而合,有些产生了道德冲突,这就决定了品德课堂的课时目标应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纠正或进一步提升。如何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深入了解

学生在进入课堂前都是有认知基础的。品德课堂其实只是一个把学生的演绎性思维转变到归纳性思维的过程。在确定主题后,可进行深入了解本节课内容与所上班级所处的地区或该班级学生有何联系。例如在教学《家乡的特产》这一主题时,深入了解本地区的特产,桐乡的杭白菊、檇李、桑蚕丝,乌镇的三珍斋、小湖羊、高桥的榨菜??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课时目标,更有实效性。

(2)调查问卷

想真实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想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办法直接有效,把你最想了解的化成条条框框,学生的不记名作答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原有认知以及生活需要,这样的目标定位是真正为生而定。

(3)侧面打听

例如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主题时,通过与家长交流,打听六年级的学生在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有哪些困惑,家长普遍反映现在的青少年偷偷抽烟比较严重,另家长们担心不已,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学会这样的坏习惯。针对这样的生活现实,有的放矢地主题展开教学,设计课时目标时定位在“认识抽烟的危害,并能主动抵制此类不良习惯”。

(3)关注生成

教学目标是死的,人是活的,品德生本课堂是活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在课堂上会出现意外的状况,本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生本原则,我们还得关注课堂生成,适时调整课时目标。例如我们在浙教版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这一课磨课时,开展讲讲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收集好朋友的照片等活动时,我们发现班内有一学生不受同学欢迎,在班级内没有好朋友。了解这一情况后,老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增加了一个目标“学会欣赏,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能大声说出对他的赞美”。这样调整目标不但没有破坏课时目标的落实,反而更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生本理念,在课堂上,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让学生道德提升的机会。

- 5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3.聚焦学生生活需要 定位课时目标

品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证明,学生对和自己毫无关系的话题兴趣很淡,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话题表现出了明显的积极性,因为生本的课堂要求以学生的需要为归属,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学生的迫切需求或者针对学生的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合理定位课时目标,一课一得。(详见附页教学尝试案例)

(二) 生本课堂中教学内容组织研究及策略。

1. 有选择地利用品德课程教材。

品德教材与其他读物之不同在于它要通过教学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学生发展的目的。教学赋予教材以生命。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合理利用:

“取”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材,本身贴近学生,为学生设计,力求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生活中所可能遭遇到的人、事、物;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可能产生的烦恼等方面来安排内容的,如小学一年级的儿童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他开始踏进学校,要遇到许多不认识的陌生人,于是就设计了“我的老师”“我和同学交朋友”等;小学三年级的儿童开始有了认识自我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就设计了《自画像》等。总之,各年级教材都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充分考虑到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教学内容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有助于实现我们教学目标的教材内容,我们取之。

“舍” 我们的教材作为面向全省的教材,确实具有通用性,它兼顾了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需要,但作为教材,编写不可能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材只是一个范例,关键是我们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教材。学生生活地域不同,条件不同,城市学生生活世界与农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同,而在农村,地区又不同,我们就需要联系本地区实际,灵活运用教材。例如一下教材中第二单元第四课《当好小主人》,通过小剧场了解接电话的礼仪,当家里有客人来时,当好小主人,可以演一演,评一评,背一背儿歌等,但第三部分不同名族的待客方式,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对于搜集资料能力不强,再加上自己民族的礼仪还在不断学习和巩固阶段,对别的民族礼仪了解要求偏高了,不符合学生实际。如果有条件,可以教师搜集相关资料作为了解,条件实在不允许,我们可以考虑舍去这个教学内容。

“填” 我们结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自觉增加或补充与小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或对小学生人格形成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内容,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老师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

- 6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2. 利用本土文化 拓展教学资源

贴近学生生活的本土文化,对他们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引入课堂。我们可以把富有书香韵味的校园文化融入课堂,让校园里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运动会等活动能够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能力,用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影响他们;我们也可以把富有浓郁乡村气息的田园文化引入课堂,桐乡市的菊花节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他们学习、锻炼的天地。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提高品德实效性。

3. 参与社会实践 拓宽学习渠道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道德的社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课程的核心。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道德。确定了研究的问题和实施的策略以后,我们在学校统筹安排下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如教学《地球发低烧了》这一课时,如果单靠教师讲解怎样爱护环境,学生只能机械接受,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换一种思路,可以先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环境被污染和被破坏的情况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再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够感受到环境的好坏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到保护和治理环境刻不容缓,同时增强了环保意识,锻炼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引导学生参与到环保中来,多种树,少开车,抵制“白色污染“??以实际行动加深认识,提升道德品质。

(三)“生本课堂”中教学方法选择研究及策略。

1.“先做后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过程的主人,正是儿童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坚持让学生“先做后学”。这种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能使孩子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让空洞的头脑充实起来。具体操作方法是:①教师首先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等,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提前布置学生。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要求进行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③课前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做”,能使他们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所学对象内部的外部的联系

2.“先学后教”,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 。

既然可以先学,是不是可以不要“教”了呢?当然不是。这里所说的“学”,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而是指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且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指教师把握好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度和方法,并通过课程问题设计,给出对学的恰

- 7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让学生不能自己学的转化为自己能学的。这种方法落实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将个人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零碎材料,信息等,自己进行整理归纳,并提出恰当的问题,然后拿到小组进行交流。

3.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思索中求知 。

教育的主旨在于,传承引导学生行动的意识;而意识的强化,教师的说教往往不如师生共同讨论,课堂充满智慧,学生从思辨中增长知识。为了防止出现“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的现象,笔者认为,品德生本课堂讨论必须做足充分的准备:

第一,激发兴趣,巧选话题。所要讨论的话题围绕目标,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只有学生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另外,所选的讨论话题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话题太难学生就望而生畏,无话可说;话题太容易,三言两语了事就会失去讨论的价值。最好问在学生的痛痒处,在道德的冲突中,在进退都难的两难上,让学生不吐不快,在辨析中明理,获得道德的提升。

第二,耐心引导,循序渐近。因为讨论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点,否则就会失去判断是非的标准,陷入无聊的争论。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做好准备,有针对性地收集有关资料,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椐、言之有物。

组织是课堂讨论的最关键环节。要使讨论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作到:首先,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讨论要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最好由学生自己主持,让学生有权利决定讨论的伙伴。在自主选择的学习伙伴面前,学生的学习心态更为放松,责任感却更强,以造成一种和谐自由的气氛。这样就促使学生在讨论中竭尽全力。而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教师不要对讨论横加干涉,应作为讨论的一个成员参与活动,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教师在充分放权的前提下,还要平衡讨论过程中发表观点的权利,教师的参与在于引导和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真正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讨论”,而不是一部分优秀学生的专利。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讨论不是放任自流,一刻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诱导、引导、指导等。当学生讨论不起来时,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探究心理,给予适当点拨,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欲望。在学生对课堂讨论产生厌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例如①炉边谈话式讨论。创设自由漫谈式的讨论氛围,让学生在大致约定的讨论范围内自由交谈,可以没有明确的谈论话题,但有客观的目标指向,使学生能够自然地发表出最真实的想法。②书写式讨论。不一定上来就用语言交流,而是可以把想要发表的意见写下来,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避免了讨论时热闹,却没有实质进展的状况。③滚雪球式讨论。先是两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逐渐增加为三个人,四个人??的讨论形式,使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充.④任务分工式讨论.在学生自主决定讨论伙伴的前提下,在各组内各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再进行集体讨论.这样,使得责任明确,学生学习的机会更多,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讨论的有效体。

- 8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最后,巧妙收尾。课堂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讨论中明白事理,得出观点和结论。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善于把学生的各种议论、看法逐渐地收拢起来,进行归纳、总结,恰到好处点出讨论的要旨,使学生真正明白道理,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4.课堂交流,让学生在共享中提升 。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例如笔者在执教浙教版四(上)《各种各样的传媒》。目标定位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大众传媒,以及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立足于课堂,让学生关注生活,主动参与,平等对话,从而认识、了解传媒,激发合理利用传媒的欲望。

师:同学们课前都作了关于传媒的调查,现在把你调查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生1:我奶奶每天放学都要来接我,她有听收音机的习惯,每次听到报3点了,她就出发了。

师(微笑):看来,对奶奶来说,收音机这个传媒的作用可真大啊!

生2:老师,我发现我们每天都在利用传媒,比如我每天都要看一会电视,了解国家大事和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师:你课前进行了深入地调查,所以感受那么深。的确,传媒就在我们身边啊! 生3:我调查了我爸爸,他经常利用网络来了解股票行情,还赚了很多钱呢,嘿嘿!

(众生笑)

师(笑):你爸爸是个利用传媒的高手哦!

生4:我知道在古代,没有这些传媒,人们是利用飞鸽传书、烽火台等进行信息传递的。

师(赞许):你真了不起!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这个信息。请问你怎么得知的? 生4:我是从电脑上查来的。网络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信息呢!

生5:老师,我这里还有一个传媒,一张报纸,我从上面看到了一个小姑娘,她生活在贫困山区,因为交不起学费,她失学了。老师,我想发动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帮助她。

师(若有所思):同学们都很有爱心,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她吧!我们可以通过什么传媒去帮助她呢?

生6:我想给她写信,告诉她贫穷不要怕,有我们大家支持你!

生7:我想打电话先去报社问问她的电话,如果她家有电话的话,我就跟她聊聊天,叫她不要放弃。

生8:我想到“1818黄金眼”帮她发动,让别人也认识她,帮助她。

生9:对,对,对!我可以找我爸爸帮忙,在网络上发一个帖子,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信息,她一定还能继续读书的。

师(鼓励):好,同学的想法都不错,希望你们在课后真正行动起来。

- 9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

选取了其中一个小环节,我们发现,学生都以主人翁意识参与课堂。生本课堂上,学生的观点,调查的结果,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知识成倍增加,有效地实现了“兵教兵”,在共享中得以提升。

(四)“生本课堂”中教学评价研究及策略。

“品德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

——摘自《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生本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本着“发展性原则”,以生为本,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1.关注即时评价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品德课堂的即时评价是丰富多彩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

即时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和批评。它往往与教育活动过程融为一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和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和指导。课堂即时评价区别于其他评价的重要特点就是随机性和瞬时性。在课堂上,它往往是一闪而过,似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光彩夺目,叫人无法不去注意它,关注它。

品德课堂即时评价有很重要的使命,对学生评价的好坏,影响着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准则,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

因此,品德生本课堂上,巧用即时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①即时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A.善用无声评价 有经验的老师能将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巧妙应对,独特创新地进行即时评价。尤其是体态语如果应用得当,能够较大限度的调动课堂气氛,把课堂推向高潮。当学生回答问题特别准确时,教师或者温柔地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或者给孩子一个赞许的眼神,当小朋友精彩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时,老师或者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或者为他竖起大拇指;当学生回答问题不流利,老师马上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报以一个真诚的微笑,甚至是一个轻柔的抚摸??这些无声的评价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B.师生互动性评价 即时评价,如果仅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话,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就会被局限在老师个人的观点上。因此,在课堂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发挥他们

- 10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的评价作用,调动其参与性,可以起到教师评价难以企及的作用。在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品德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这样的点评“你们觉得,他说得精彩吗?”“这一组的表现,你觉得怎么样?”“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感觉自己在刚才的小组学习中表现积极吗?”“这个星期的体验,你对自己的评价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也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的想法和他不一样??”“我不同意他们组的观点??”“我对他的说法有点意见??”在这样的品德课堂上,我们看到的评价主体不仅仅是老师,还有学生,评价关系不仅建立在师生之间,还建立在组群之间,生生之间,甚至自我评价。这种多向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科学性,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

如五下第四单元《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教学时,当学生调查交流我们身边的外来商品随处可见,每家每户都有外国商品的影子,在讨论这些外来商品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利还是有弊时出现了这样一组对话:

生:我觉得是有利的,它们让我吃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师: 是啊,外来食品让我们大饱口福。

生:我觉得有利有弊,利是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弊是钱让外国人赚去了。 师:你很会辩证地看问题。

生:我觉得是利的,因为外国的东西本来就比我们的好。

师:是吗?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

生:不是的,也不一定,他们有些技术比我们好,但也有好多是我们比他们好的。 师:我想也是,我们都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

……

②即时评价语言恰到好处。

品德课堂的即时评价更是智慧生成的,需要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与精彩的课堂语言。

A.评价语鼓励为主,让学生如鱼得水。

评价的语言有激励性,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的是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而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教师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

鼓励性的评价,既赞赏了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中获得自信,也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并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如我在上《我换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我对学生说:“老师最近总是牙疼,你们帮老师出出主意,老师该怎么办?” 结果,孩子们说出了许多保护牙齿的好方法。我马上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你们保护牙齿的经验真丰富!老师可要向你们好好学习。老师相信,有了这些经验,你们今后一定会把自己的牙齿保护得特别好。”这个环节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热情期

- 11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待。当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热情期待时,一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这也就是教师激励性评价的情感效应。这样的效果,一定比直接给学生讲保护牙齿的方法效果更好、更明显,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B.评价语情真意切,让学生如沐春风。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课堂评价时会不自觉地重复学生或自己的话,导致课堂节奏迟缓,效率不高;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用“恩”、“哦”来忙于应付;发现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够深刻时,说“请坐!”“来,谁还有补充?”来转移话题??即使说 “太棒了,太好了”这类看似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实际上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所以最终无法肯定自己。因此,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低效的。要改变以上现象,我们得从课堂即时评价的语言上下功夫:

ⅰ.评价语力求简洁明朗。

评价语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要简洁,不模糊,对于要强调的地方要讲得明白,让学生听得清楚。

“××同学,为你鼓掌!”(带头鼓掌)“××同学,这个问题老师都还没想到,你真了起!”(师竖起大拇指)“老师觉得,你的想法很好,可以多尝试一下。”??如此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正是如此形成的。

ⅱ.评价语做到准确有深度。

除了语言的简洁外,准确性是评价语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语就没有了生命力。准确性评价语既不能一味的肯定,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当然我们通过评价让课堂走向深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美丽的秋天》一课教学,在调查交流你从哪里发现了秋天时,出现了这样一组对话:

生:我找到了金黄色的稻子,秋天来了。

师:真好,丰收的秋天在稻田里。

生:我看到了美丽的花,知道秋天到了。

师:你很会观察,但花儿一年四季都有,你再想想,能说清楚是哪一种花就更完整了。 生(想了想)说:是菊花,昨天傍晚我和爸爸妈妈去散步的时候,我看到田野里的菊花开了,是白色的,所以我知道秋天来了。

师(恍然大悟,赞许):你真善于观察。

类似这样的针对性评价,语气婉转,肯定正确的,又指出了问题,避免了学生在接受诚恳批评时自尊心受损,也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了即时评价的实效。

ⅲ.评价语尽量生动、幽默。

在简洁、准确的基础上,教师的评价语应尽量追求生动、幽默、灵活、丰富,才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生机勃勃。例如在二年级《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的课堂上,

- 12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小组交流自己在课前调查到的小动物时,有一个小组特别慢,大家都静下来了他们还在交流,教师了解到他们组为谁第一个交流争论了一些时间,但此时很认真地在交流,于是老师笑眯眯地对大家说:“因为他们组调查到了小蜗牛,爬得比较慢。没有关系,我们再等等他们。”幽默的语言,委婉地指出了这个小组的不足,给了他们善意的提醒,也引来了学生们一阵会心的笑声。教师幽默风趣,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具有吸引力的课堂。

C.评价语赏识有度,让学生如梦初醒。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儿童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很多的品德课堂上,我们常听到对学生的评价是一片肯定声或赞许声,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敢于对学生说“不!”。对学生评价就是要把学生往好的方面评价,不好也要找到好的方面,对学生模糊的概念也不置可否,不予纠正,对学生是大肆表扬、鼓励,以为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诚然,这种积极肯定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实际上,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却使学生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了依赖,使学生产生随意应付的不良态度,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温柔杀手”。因此,在对学生课堂即时评价时,应赏识有度,必要时得敲响警钟。

比如:在《见义勇为》一课中,我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看见一个小朋友不慎落水,你会怎么做?”许多同学都表示要下水去救他。这时教师必须叫停,告诉学生:“你能勇于救人的想法是对的,但这样做是错误的。”然后让学生讨论:这时我们怎么做才是合理的?教给学生正确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又学会了正确方法,不但没有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相信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他们会更成熟。

2.结合延时评价

品德课堂即时评价并不是单一的,在日常的教学中适时的采用延时评价与即时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也会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所谓延时评价即当学生认识产生偏差或遇到疑难时,老师不立即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去活动、去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后,再给予他一定的评价。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我想到延时评价,尤其适用于在学习相对而言的弱势群体,在对他们进行评价之前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进行思维,这样的评价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比那时评价来的更具内涵,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提高品德的实效。

五、研究成效及思考

1.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带有积极情绪

- 13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色彩的一种意识倾向,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品德课堂效果。课题研究中,我们实验、反思、总结各种有效教学行动策略,再服务于我们的课堂,通过精心组织符合学生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选择灵动、多变的教学方法,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质的飞跃。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爱上品德课,爱上了课前调查学习、自我感悟,爱上了课堂活动,自我展示,爱上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们实实在在地做好生本课堂,学生也不知不觉地享受着生本快乐。在与部分学生座谈中,学生表示现在有了更多的自愿选择、自由组合、自主交流、自动探索、自我发展的权力,部分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形多了、敢于质疑问难的同学多了、积极思索争辩的氛围浓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实地反映了课题实施的成效。

2.促进了学生道德的内化。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建立在一定数量的具体形象的材料基础上,在活动中学生深化了道德认识、丰富了道德情感,使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

通过研究,我们总结了生本课堂上““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教学策略,通过讨论、交流、评价、课后实践等各种有效的教学行动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内化,学生接受的道德一旦达到内化的程度,即使将来走向社会,也会持续下去,以至逐渐形成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习惯。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三个实验班级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明显优于非实验班,他们积极主动,乐观向上,在学校政教处的三项竞赛评比中,实验班的竞赛得分领先,实验效果明显。

3.促进了实验教师的发展

①教师的教育角色的转变

生本课堂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情感,师生同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教师由教学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走下讲台,走到了学生中间,与学生融为一体,同学生交流对话。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是我们的大朋友,大知己,是我们的引路人。通过研究,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生本课堂,在平时的实验中,逐渐褪去保姆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教师的教育行为的转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行为也悄然变化着。有效的品德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教师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和提供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的情境资源,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能全面有

- 14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心中有学生,眼中有目标,行动有落实。

③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加强

通过课题实验研究,两年的实验工作,提高了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及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能力,形成了独特性的教学风格,如实验教师吕家瑞,通过不断地摸索实践和经验反思,教师对生本课堂教学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同时实验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得到提高,逐步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论文撰写、理性反思等能力得到较到提高,在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实践中,我们推出了很多经典的课例,并不断提炼和总结,使课题研究既有理论的支撑又有实践的验证。我们注重经验的积累,两年来共有十余篇论文和案例发表和获奖。(见附页)

4.思考

当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困惑,比如生本课堂教育所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能否有更大的促进作用?生本教育,活跃的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以体现?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往后的品德教学中,希望生本教育发挥其更大的作用,能解决教师们心中的疑虑,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品德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2、《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出版

论文集萃 立足生本课堂 提高品德实效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沈 娟

【内容摘要】: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习新课标,解读“生本”,从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三方面深入了解“生本”的内涵。立足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课堂主要形式,充分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本课堂,制定合理教学目标,重组有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法,促进互动教学评价……提高品德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生本 生本课堂 品德实效

品德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品德课,本身是一个生成、感悟的课堂,知识性并没有表现在具体方面,很容易把一堂课上得看起来气氛很活跃,盲目追求课堂讨论、活动的数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和深刻的理解、感悟,结果和品德实效差之甚远。

结合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探索,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要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就得立足课堂,了解、重视学生的感受和要求,只有“知彼”,才能做到课堂教学有效,这就要求我们走进学生,研究学生,树立“生本”观念。

一、解读“生本”。

- 15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将“生本”的概念植进了我们的观念。在品德教师的

备课本上,“学情分析”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栏目。从“以师为本”到“以本为本”,再到“以生为本”,教师除了了解名称上的转变,还应该对“生本”的实质加以理解和探究。或许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三个特性来理解“生本”。

1.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过去那种重复强化或外在诱惑来维持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教育,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与效果的降低,更压抑了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会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所以在做本文之前,笔者走进学生,进行调查,同时借鉴同仁的相关访谈,力求做到真实体现学生的课堂地位。以下为二年级两个班64名学生的调查统计(选部分调查进行分析): 问题1.你喜欢《品德与生活》课吗?问题2.《品德与生活》课上经常会做些活动吗? 问题3.你喜欢参与课堂上的活动吗? 问题4.活动过后,你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其中的用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结题主题报告

我们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课堂中的活动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学生认为通过参与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道理和方法,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表现力,加深同学之间的团结和了解,使自己更加快乐和自信。

2.学生的差异性。

许多教育者觉得学生的差异是件麻烦事。教师担心差异会让教学设计照顾不到全面,导致课堂效果不够理想。这只是肤浅的看法。从深层次来看,每一个班级都是由一个个多样化个体组成的生态群,每个个体都发挥着自己不可或缺的作用,又可以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品德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个差异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尽力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

3.学生的发展性。

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受教育对象的品德发展水平的制约,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概念,要求老师们要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性,了解学生的发展起点和空间。在课前明确学生已经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课堂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综上所述,了解、尊重、研究学生,已成为我们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只有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观念,立足

- 16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生本课堂”,才可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才可能走进每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才可能真正提高品德实效。

二、立足生本课堂,提高品德实效。

生本课堂,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课堂主要形式,充分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课堂。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生本”出发,制定目标,处理内容,选择方法,互动评价,在师生互动合作,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一)立足生本,制定教学目标,激发孩子生命活力。

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强调“三维整合”的“品德素养、德性发展”教学目标。说到底,人的发展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离开了人,一切都是空的。所以我们要对品德课程重新进行思考,对教学的目标要进行重整。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学生的迫切需求或者争对学生的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设定课时目标,通过互动的生本课堂,目标得以落实,真正提高品德的实效。

如在教学四上《各种各样的传媒》这一课时,在城镇小学教学时,目标定位在:①了解大众传媒。②合理利用传媒。③分析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课堂上,学生侃侃而谈,对课堂现场传媒应用自如,学生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同样的教学内容,送教下乡去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教师课前调查了解到学生家里几乎没有电脑,更不知道卫星,雷达??这方面的知识相当欠缺,又了解到这个班级的学生平时最喜欢看电视,班主任几次三番想改变因看电视而不做作业的陋习无果。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重新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①了解大众传媒。②欣赏高科技传媒给我们带来的便利。③合理利用电视传媒。学生对传媒充满好奇,对高科技的传媒更是向往,根据实际情况,对看电视现象进行深入讨论,真正学会合理利用,用得适时,用得有益。再加上师生推荐的有益电视节目,相信这群孩子们一定能合理利用电视这个传媒,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与此同时,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从社会性取向考虑,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最终成为社会的需要体。

(二)立足生本,处理教学内容,走进孩子现实生活。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们要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摒弃“教教科书”,转变为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性,确定包含多元化教学空间的鲜活的教学内容。

如一教师在桐乡濮院教学浙教版三下《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课前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发现这个班级很特殊,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来自外省市,对于桐乡的特产,如杭白菊、晒红烟等不是特别了解,再加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介绍自己家乡特产的欲望。于是在课堂上,教师选择了“说说我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特产有什么?”这个教学内容。不仅挖掘了学生的可利用资源,又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尊

- 17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重学生的家乡特产。课堂上,学生纷纷展示:

生:我的家乡在四川,我家乡的特产是火锅。那火锅以口味重闻名,不过很好吃,希望大家都去尝尝。

生:我的家乡在安徽,我家乡的特产是茶叶。

生:我的家乡也在安徽,那里还有著名的洽冾南瓜子和批把,可好吃了。我还带来了南瓜子,下课后,我们一起吃吧!

生:我的家乡在桐乡,我家乡的特产是杭白菊。它可以明目,养肺,有非常高的价值。

生:我的家乡在江山,特产是绿牡丹。

……

以生为本的实质就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研究自己身边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使他们在互相交流中学习并掌握知识。教师善于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地发挥。

(三)立足生本,选择教学方法,重视孩子内心体验。

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体验,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制变成自觉,最终使道德行为落到实处。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体验,那么,品德课的实效性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性意识和主体性思维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A 调查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品德课中,许多道德理念都是蕴含在一个个的故事或事例中。让学生充分地去社会调查,使他们的知识更丰富,学生会在大量的事实面前发现问题,弄清原因,从而在调查中受启迪教育。这样学生的道德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道德情感产生了,道德品质也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而这些正是靠学生的主动参与获得。

如在二下《我长大了》一课例中,长大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很苍白的。教师课前布置:找找小时候的衣物,与现在的身体、衣物作个比较,发现身体的长大。与家人聊聊小时候的故事,感悟到自己懂事了,明理了,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恩家人为自己付出的一切。

但是要让学生主动去参与获得也是有难度的,教师要把握好让学生参与的度和调查前的指导,不能盲目地乱调查,形成无目的调查的局面。

B交流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是灌输者,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这样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而交流正是依据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课堂上与大家共同交流。在交流中表达自

- 18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己的观点、看法、疑问,在交流中相互补充、相互辩论,在交流中感悟。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道德观念才会自然的流露,是非善恶才会清楚明了,智慧的火花才会产生。

C实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就是让学生在道德观念的指引下,用自己的行动去认识、验证、加深道德理念。实践不只是在联系实际上指导行为,更重要的是把导行确确实实地落在学生身上。实践可以放在课前,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体会或总结道德理念。实践也可放在课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加深道德理念。

2.改变教学策略,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

在品德教学中,学生必须遵循道德学习的规律。由于品德学科综合性强,不仅需要讲授知识、技能操练,更重要的是,它所要解决的是“相不相信”的问题,难就难在它是基于体验的、基于内心的整合性学习,解决的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

情景创设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通过活动,让孩子体验,触动内心的心弦,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对道德认识的深刻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将品德规范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进程,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

比如浙教版三下《品德与社会》中《了不起的家乡人》,简单地让孩子们采访身边的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美丽、安全、健康,为我们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感受还不够深。所以笔者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通过课前布置“做做他们的工作,体会他们辛苦。”活动,课堂上交流活动,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虽然这些工作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的孩子以前是看不起这些工作者的,但是经过自己在教师创设的特定的环境中的亲身体验活动, 孩子们深有感触,内心不由产生尊敬之情,在此基础上,用配乐诗朗诵来表达对家乡建设者的敬爱,让情感发挥到了极至。

3.借助开放的多媒体环境,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

媒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介,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其独特优势。多媒体技术由于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以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各种知识信息;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创造。

(四)立足生本,进行教学评价,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教学的评价,一定是本着“发展性原则”,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原则。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1.评价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教师转变角色,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积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评价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策略,多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2.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成性

- 19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资源,通过适时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并尝试解决;及时激发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的评价是建立在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的,对老师是新的要求,对学生是新的发展的又一个起点。

3.教学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导致学生原有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教师在评价时,应引导学生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或转化或提升。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在“生本”理念指导下,在“一切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立足主动、开放、生本的品德课堂,我们向着品德实效性迈开了坚实的脚步?? 【参考资料】:

1、《品德新课程标准》及解读

2、《教育走向生本》 郭思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出版

3、《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 刘 慧 朱小蔓

4、《小学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邬冬星

5、《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让品德课堂蕴涵人文阳光 彰显生命活力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章国惠

【内容摘要】

品德课程是一门人文学科,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让学生在品德课堂上沐浴浓浓的人文阳光,感受浓浓的人文关怀,在和谐、欢快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一位品德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为此,笔者就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挖掘、渗透、提升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人文精神 挖掘 渗透 提升

一、解读“人文精神”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门课程的核心。它倡导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挖掘

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以学生为本”意味着张扬个性,发展个性,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 20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特点为本,尤其应注重品德课堂教学中实践和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以品德与社会课本内容为例,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因素,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全部过程之中。

1.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识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具有浓厚人文资源的课程,这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倘若能较好地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使学生内心真正得到体悟,那么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必须在教学内容“内化”上下功夫,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材本身的人文资源,过滤、提升人文精神的闪光点。下面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结题主题报告

2.立足教材,激活留白中的人文资源

打开品德与社会的教材,我们就能看到教材上比比皆是的留白。“留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传递的新理念,展示了新教材的新面孔。

为使教学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教师应在教学时对每个主题活动的留白作业用心、用情来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学习每个主题活动时,能够以自主、生动、活跃的心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使教学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从形式上来看,留白部分可以画画、写写、说说、贴贴等;从内容上看,则主要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自我,相互间实现视界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它们有的是安排计划,如《我长大了》中,“我的支配方案”。有的是记录自己观点的“小讨论”,如《班级小明星》里的“采访交流会”。有的是展现自己的舞台,如《我长大了》中,要求记录“我最拿手的五件事”。

品德教材的留白已成为学生的创作手册、心灵档案,它是凝结着儿童思想和情感、体现儿童创造性的作品集。同时,它为学生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足迹。教师应巧妙地使用留白,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

3.巧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

- 21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要不断拓展、整合教学资源,进一步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真正做到立足课堂,辐射生活,既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品德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大胆处理,教材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师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材上那些与学生现有认知基础有明显距离的、明显脱离学生生活和当地社会实际的内容和材料要及时进行处理,学生身边的社会、家庭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和事例都应该成为教学内容参与课堂呈现、讨论和体验。教师如果无视学生思想中业已存在的观念与认识,只求片面地拔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灌输高尚的思想,实行成人化的教育,那么教育效果永远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肤浅的,学生是难以真正认同和接纳的。

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一代文豪泰戈尔曾说:我们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日本教育家也说:教育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这些具有浓厚人文意识的教育名言让教育变得温馨可亲。

学生是现实的、鲜活的生命体,健康发展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他们内在的需求。因此,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给顽皮学生以感化,给自卑学生以力量,给胆怯学生以激励,必然能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力和魅力。

1.教学目标关注人文精神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非常注重强调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着力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人文精神把人自己视作最高价值和最终的目的,强调以人为本,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作为人文学科的品德与社会课理所当然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加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更加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课教师也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事。品德学科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片面追求教学方法上的活动性而忽视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恰恰相反,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既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果偏废了品德课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教学手段体现人文精神

- 22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近几年,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势头迅猛,这对几十年来形成的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一本书、一本簿、一支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被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由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与学的物质手段的出现,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了教学的空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各种媒体不仅是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这种变革预示着一种全新的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学习方式正在形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需要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观念、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式中反复感知、理解、比较、判断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表现。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的教学,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教学功能,在网络教室内任由学生网上“冲浪”,查找资料,点击图片,感受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品德课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地运用到现代教学中,正是提供了这个平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了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了品德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3.教学评价融合人文精神

如何进行品德学习评价,至关重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30条》指出,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激励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更要体现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坚持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动态评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倡多元的、多角度的、过程化的评价,它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思想上、情感上接纳智力、兴趣、心理品质各不相同的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通过正确的评价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在动态评价中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趋向,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评价过程中,应将品德课堂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评价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能谈出多少正面的道德认识,而是要考察学习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因此,在我们的品德教学中,教学评价应以增进情感体验为导向,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生成性问题,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加大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实施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策略。通过对学生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生活,建立自信,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提升

- 23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品德课程的展开应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与养成。这就需要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亲身体验,品德课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了。

1.参与社会调查,提升人文意识

“社会调查”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预定计划完成社会考察和调查,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之中。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用自己所学的人文知识服务于社会,从而体验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在活动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教育回归社会,这是人文精神养育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一个阶梯。这样可以唤起每一个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转化为每一个学生自觉的追求。例如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课前组织学生调查身边不同职业的特点,体验分工不同:

清洁工人、厨师、医生、教师、工人??

通过本次调查,让学生感受不同职业互相服务,劳动不分贵贱,懂得怎样尊重并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融入社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启迪了思维,提升了品质,对学生的品德的养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品德与社会课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大大提升。

2.关注时事热点,激发人文关怀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和内容都很多元,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常常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与思考。虽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很少涉及时政,但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进行时政教学能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其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课前几分钟的时事播报、简单的时事点评,也可以是结合教学主题有意识地拓展;话题可以由学生们自己选择并推荐给教师,也可以由教师将话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统计,分析、整理出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在选择热点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精心挑选时事资料,选取时尽量能体现、反映和蕴含当代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着重对所选的时事资料进行简要的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浙教版六年级下册《小脊梁·大希望》一课,教学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并以此为背景,展示灾区少年在危难中坚强、英勇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通过学习、交流“冒着危险从废墟中救出同学和老师”,“组织同学们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在废墟下鼓励同学坚定获救的信念”这些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体会灾区少年无私无畏,智慧勇敢,舍己救人;那种对死亡的藐视,对险境的淡定,对他人的无私,对逆境的坚强,对生活的热情,对关爱的感恩,引导和激励学生们更好的健康成长。

- 24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把品德课堂教学和培养人文精神结合起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每一位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和积极探索的课题。我们的品德课堂应该回归生活,用浓浓的人文关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要真正扬起品德课堂教学的“人文”之帆,构建充盈人文气息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开阔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引导学生走近“人文”,让每个学生都能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上、中、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邬冬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贴近学生生活 营造品德真实课堂

——浅谈如何有效实施《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时目标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吕家瑞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把学生的发展,学生道德的提升放在首位。课时目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进行道德的提升。而每个地区、每个班、每个学生的学情都是不同,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去考虑,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品德课堂,进行一次真实的道德升华。

【关键词】学生 生活 真实 课时目标

从懂事以来学生开始接触社会,渐渐懵懂地了解社会道德。进入小学开始有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其实学生在进入课堂以前对品德已经有了浅显的认识和接触,这些认识有些与我们的课堂产生了道德冲突。这就决定了品德课堂的重点应是让学生从原本对道德的不削到削,从忽视到重视。而让学生进行思想认识的转变就必须从使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原点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品德课堂中达到本学科的课时目标。

一、从学情出发定位课时目标

在有了恰当的教材目标后,我们还得把目标还给学生,即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确立班级课时目标。每个地区有自己特有的地区特色,每个班有班级的特色,这些都

- 25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应该成为我们设计可是目标的考虑之一,更甚者,如果能把这些因素有利地运用起来,对于实现课时目标将更容易且更有效。

(一)以生活出发了解学生,定位课时目标

其实学生在进入课堂前都是有认知基础的。我们的课程——品德与社会(生活),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实就是把学生一直生活的社会遍进教材与人的品德联系起来,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品德端正的人。品德课堂其实只是一个把学生的演绎性思维转变到归纳性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应从学生本身出发,深入了解所上班级学生情况。

在教师确定上课主题后,可进行深入了解本节课内容与所上班级所处的地区或该班级学生有何联系。例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课,可以从六年级学生的学情出发,以“青少年的不良习惯“为主题展开教学,青少年的不良习惯中最主要的应该属青少年偷偷抽烟最为严重。设计课时目标时可以定位在“认识抽烟的危害,并能主动抵制此类不良习惯”。本课教学对象如果是杭州的学生,可运用当地举行的“禁烟、控烟”活动相联系,与真实生活相联系,有了真实的事例,学生自动会把品德认知加深并回归到生活中去。这样还可以增加例如“了解杭州市开展控烟活动的重要性,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控烟的宣传活动中”这一目标,这样也改变了学生对品德的认知与情感的分离,不会空洞地喊喊品德的口号。

(二)多种形式了解学生,定位课时目标

目标是为了服务学生,应以学生的真时情况进行定位。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就要根据课时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方法。可以运用网络等传媒对地方特色进行了解;运用调查问卷、进课堂交流等方法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直观地了解学生目前所达到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浙教版四年级上册《你是我的好朋友》这一课时,通过与学生聊天、与班主任谈话,布置作文讲讲与好朋友之间的故事,收集好朋友的照片等各种方法,了解所执教班级的班级情况及班内好朋友的情况。在了解过程中发现某班内有一学生不受同学欢迎,在班级内没有好朋友。了解这一情况后,笔者增加了一个目标“学会欣赏,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能大声说出对他的赞美”。这样设计目标不仅让学生解了知识,更在道德上自然而然有了升华。

二、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活动

所谓“生本”课堂,就是指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深入思考和深度研究学生,对不同学情的班级、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活动形式等,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除了围绕教学目标,还应关注两点:1、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环境特点;2、本班学生的共性、需求和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无形的品德思想有了真实的寄托,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真切、方便。

- 26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笔者曾听过杭州市拱墅区光明小学郁校长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郁校长首先将生活热点引入课堂,通过20xx年3月1日杭州市控烟条例的实施这一热点话题引入,学生感触很深,马上就进入了课堂。再针对小学生抽烟问题,通过对本校、本班学生该方面情况的了解,及学生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给四年级的学生打了一支“预防针”。在这节课的设计时,郁校长较多地考虑了生活中的元素以及学生内心的本真想法,主动预设“既然香烟危害那么大,国家为什么不能禁止生产和销售香烟?”以起到真实的效果。这些来自学生生活,来自学生真实想法的预设,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就能够唤起道德教育的真实感受。

教科书是活页的文本,是学生学习凭借的拐杖、话题、范例和资源。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本源,一切要从学生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当品德成为一种教出来的德育时,它的效果就是一个词——低微。只有将品德回归到道德的本真,生活的本真时,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三、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化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设计了符合本班学情的教学活动后,如何实施预设的活动就成了关键。

(一)目标与学生共存

肖川说:“从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率作用,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设计与实践是有很大差异的,设计时经过多次研究琢磨能把教学活动设计得很精彩。但是每个班的每一堂课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在课堂中达成预设的目标,就要做到:

1.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品德与社会(生活)》这门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所以在我们的品德课堂中,为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尽量多地参与进课堂,往往会出现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为目标服务的,通过学生的才与才能使目标更有效地达成。但是活动多了,课堂活跃了,往往就变得不好把握,此时就要做到心中有目标!理解目中中的关键词,领悟目标的精髓,才能使你的课堂应变自如。

例如北京实验二小周晓超老师的一趟《识记中国行政区图和世界行政区图》的课堂中,充分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周老师先让学生们自己想想能较多地记住中国省会的方法,学生都很积极地动脑,交流时出现了“大公鸡记忆法”“象形记忆法”等,非常多的方法,老师在学生提供的方法上进行点拨,又以音乐、诗歌等不同形式始终围绕“让学生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巧记中国和世界的行政区,在快乐中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这个目标,把课堂充分交给学生进行发挥。这样一堂课既有效地达到了课时目标,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把原本索然无味的教材上得生动、高效。可见,只要教师心中有目标就能捕捉住各种教育因素,对孩子进行教育,从

- 27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而更好地促使孩子发展。

当然,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并不是指上课时一直以目标为主,僵硬地进行套路似教学。而是在给学生充分地发展空间时,准确地围绕课时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

2.眼中有活动的孩子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但是实际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状况,如何把握这些意料之外的状况成了一个老师自身素养的体现。而这些意料之外的反应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体现,有些老师目标意识泰国强烈,当学生的回答不在自己预设的教学活动中时就选择不予采纳,例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柴老师执教《遇到危险我不怕》,该老师的课时目标设计得非常周到,“感受户外安全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了解几种日常的户外活动安全要点,活动前预先做好准备工作;初步学习当户外遇到危险时的对策,学会自护自救。”如此周到的目标在教学时却出现了一个问题,内容太多,40分钟时间太紧凑。所以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听到老师用快速的语气打断讲到一半的学生。匆匆一堂课下来,内容是上完了,但是学生离去时的表情都是迷茫的。这么“全面”的课时目标又有什么用?

教育的主题是学生,但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智力、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并不能预设这一方面。这就要靠老师根据孩子的课堂表现去捕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如果只是为了运行一下教学活动设计,这不是上课,因为这里没有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只有真实的课堂,学生接受时才能变得自然,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课时目标。

《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保证教学工作取得预期的成功,首先就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要检验教学工作是否取得预期的成功,也要看既定的目标有否达成。”所以在提倡重视体现学生生活学生活动时,也不能丢弃目标,要做到目标与学生共存。

(二)目标与学生相容

其实学生在进教室前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层面,可以说品德不是一堂传授知识的课,而是一次让学生从已经了解的品德知识由认识到行动,由不削到削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原本掌握的知识层面就变得非常重要。而学生的课堂反馈正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瞬时了解的好途径。在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层面、和认知方向后,教师就要跟据课时目标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引导。如此一来,学生才能更直观地了解,更快地去接受。并能主动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目标既然为学生而设就要尽可能能用到学生身上,以课时目标为方向,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有效地引导。

总之,目标与学生是密不可分的,目标是为了服务学生,而学生是课时目标定位的依据,只有对应的目标与学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才能出现真实的品德课堂,让学生打从心理接受老师预设的课时目标,并愿意把所认识到的回

- 28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归到生活中去,这才是一堂真正有效、真正成功的品德课。

【参考文献】

①.cn/E_ReadNews.asp?NewsID=947

②/show.aspx?id=42262&cid=202

③/%D4%AD%B4%B4%D7%F7%C6%B7/2009/49065.html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章国惠

【内容摘要】

教师与学生,只要有交流,就存在评价。教师的语言(书面的、口头的)、动作、表情……都是表达,表达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此,教师与学生交流时,必须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中敏锐地捕捉信息,进行适时适度的即时评价,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善用即时评价、用好即时评价,使即时评价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同步进行,会激励学生进步,提升学生自信,融洽师生关系,促成教学目标落实。

【关键词】 品德课堂 即时评价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发掘学生的诸多潜能,同时,还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促成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基石。教学时,教师应当敏锐地感知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观察,强调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着力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以新的课堂评价理念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即时评价,使评价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一、选准“切入点”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教师充满魅力的评价语言看似即兴, 但却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恰当、简洁、精妙的评价语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而

- 29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不是刻意营造的结果。教师评价语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对学生而言,夸奖和赞美可以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巧妙运用即时评价语言,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切入点,运用生动的口头语言进行适当的即时评价。

一位老师在上《我们的地球》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环球探奇”的游戏,在游戏中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个小导游来介绍,每次介绍完,老师总会用多种、生动的评价语来评价一番,如:“从大家的掌声中听出你的介绍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一颗勇敢星,还要奖励你一颗阿尔卑斯奶糖!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这是来自欧洲的奶糖,并且以欧洲有名的阿尔卑斯山脉来命名的。现在大家对欧洲的印象更深了吧”;“现在我们来到了这儿(南北美洲)——这是两个大洲,他们就像两姐妹一样亲热地手拉手。让我们亲切地叫他们的名字——(学生齐说),真好听”??这位老师并没有用非常精致的语言来概括,但是听到她的评价,总觉得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丰富,正是她那娓娓道来的评价和引领,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其中,这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她预设的教学目标,轻松而又愉快地接受了这一知识点。

二、关注“变化点”

著名的教育实践活动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的机智在于随机应变。” 评价具有导向性和甄别功能。因此,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一定要真实、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种种表现,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科学性,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辩能力和价值取向。忌含糊不清,是非不分。

一位教师在上《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想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职业,当提到门卫这个职业时,老师顺势问了一句:“如果是你,你愿意从事这样的行业吗?”

生:不愿意。门卫有什么好当的,你看我们学校的保安,每天都是起得最早,睡得最迟的,多辛苦啊!

师:很好,你真有想法,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学生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渐渐地,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这样直言不讳的学生越来越多。诚然,尊重学生的感受很重要,但这位学生的想法显然是脱离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所要形成的道德情感的,教师理应及时地引导学生。但面对这很明显的情感偏差,却听之任之,没有作出正确地引导,这就不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发展。因此,当学生的发言出现问题时,作为教师要及时应变,巧妙点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辨析观点,这正是教师适时运用即时评价,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契机。

三、捕捉“生长点”

随着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发现,品德课堂没有了从前的“单调”与“沉寂”,课堂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首首美妙的歌曲,一个个有趣的活动??品德课堂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命与活力。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以下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待客有礼》的教学片段:

- 30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师:小朋友们,下面让我们分角色把教材中的连环画情景表演出来好吗? 生:好!

师:谁想表演,就自己站到前面来好吗?

(很快,5名学生相继走到台前,我仔细一看,连环画中只有4个角色,多上来一个人,该怎么办?)

师:这几个小朋友真勇敢,自己说说想扮演哪个角色?为什么要选这个角色? 生1:我想扮演小主人,因为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生2:我想扮演小主人的妈妈。我想我一定能演好

生3:我想扮演小客人,他有点调皮,希望大家帮他改正缺点。

生4:我就来扮演小客人的妈妈吧。

生5(小声地):我也想演小主人,昨天王阿姨到我家做客,还夸我有礼貌呢!我会演好的,可是……

师:小朋友们,现在有两个小主人,怎么办?

生(七嘴八舌):一起演;生5回去,他是后去的……

生1:老师,让生5来演吧,我回去,下次我再演。

师(抚着生1的头):你真是个好孩子,懂得要谦让。

学生表演。(略)

师:大家说说故事中都发生什么事?他们做得好吗?再评一评他们表演得怎样? 生讨论:(略)

师:想一想,他们表演的这么好,应该表扬谁呢?

生:(评论,略)

师:大家说得都对,再想想我们还应该表扬谁?

生沉默。

师(走到生1面前):我们还应该表扬他,因为他能主动把机会让给别人,在这次故事表演中,他也出了一份力,同意吗?

全体生鼓掌,生1的脸上露出淡淡的喜悦。

新理念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中最核心的东西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首先是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评价。以上案例中,教师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更多的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德,把评价的焦点放在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充分发挥了即时评价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即时评价,懂得谦让、懂得做人。对生5来说,不仅是获得一次角色扮演的机会,更获得了一次友爱的震撼;生1虽放弃了宝贵的扮演机会,却得到大家的赞扬,这在他的成长经历中将是一次难忘的回忆。学生把老师对他的鼓励化作行动,师生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信息,师生之间的情感相互促进。这样,学生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彼此谦让的个性品质的培养。这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品德的一个过程。

- 31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四、呵护“闪光点”

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巧妙调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

一位教师在执教《宝岛台湾》一课时问学生:“‘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两岸人民的亲情难道能被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所分割吗?”学生纷纷摇头,其中一个学生却说:“我认为能。台湾海峡割断了人们的自由往来,亲情当然就割断了。”此时,下面听课的老师都为她捏了一把汗:她该怎么来扭转这个局面呢?只见她不慌不忙,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请看老师收集的信息.(课件展示两则新闻:《22小时 台湾同胞骨髓飞北京救白血病患者》、《台湾地震惊两岸 江泽民主席对台湾地区发生地震表示慰问》)你们说,这种亲情能割断吗?

众生:不能!

师:台湾发生大地震,江泽民主席表示深切慰问,大陆人民踊跃捐款捐物,用实际行动支援台湾灾区人民。你们说,你们说这种亲情能割断吗?

众生:不能!

师(问生1):你认为呢?

生1:台湾人民与我们的亲情有时不能割断。

师:其他同学又有什么想法呢?

生2:虽然我们隔着一道海峡,但我们的亲情是割不断的。

生3:我希望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不受任何阻碍。

生4:虽然台湾没有回归,可是台湾人民的亲情已经回归了!

师(又问生1):你现在有什么话想说?

生1:我希望在台湾海峡上架一座桥,让台湾人民能与我们自由的来往。

师:说得真好。老师也想大声地和同学们一起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统一。

这位教师的教育机智令人折服。他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做出及时地调整,快速反应,巧妙评价。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火花,更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也正是这充满智慧的评价语,无意中成就了一个课堂的“闪光点”。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认为:“ 真正的教育要使人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教育成功的程度即是它所导致的学生不可预期的行为结果增加的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地看、用心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思想、行为,抓住关键的环节,抓住有利的契机,构建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适当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五、突破“学困点”

- 32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教师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存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指导,可以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期望、积极态度、情感、价值观。

一位老师在上《节约用水》一课时,面对学生对于理解表述淡水资源的严重匮乏的现实状况的抽象数据(淡水资源占水资源总量的3.5℅,而其中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又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有困难,就设计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活动——五切苹果。

师:如果把苹果当成是我们地球上的淡水总量,那么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多少呢?

(一切苹果)

师:这一刀下去,地球上的一半淡水资源被你切走了,你觉得应该是一半左右吗? 生:不是!

生:要更少一些!

(二切苹果)

师:这一刀下去,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下四分之一了,你觉得怎么样?

生:可能还要少!

生:可能差不多了吧?

生:是还要少些,有些被污染了。

师:说得对!

(三切苹果)

师:这一刀下去,地球上只留下了八分之一的淡水资源了,你觉得差不多了吗? 生:差不多了!

生:不要再切下去了!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再切下去就不够用了!

生:再切下去我们的子孙怎么办?子孙的子孙怎么办?子孙的子孙的子孙呢?(众笑)

师:你还忍心往下切吗?

生:不忍心!

生:不要再切了!

师:请往下切!

生:啊!(异口同声地惊呼)

(四切苹果)

师举起这十六分之一的苹果片:这一刀下去,地球上只留下十六分之一的淡水资源了,你心情如何?

生:我有点怕!我们要保护水资源啊!

生:太少了!太少了!

- 33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生:不能再少了!

生:我觉得心痛!

生:淡水资源这么少了,有人还要污染它,真是可恨!

生:我觉得难过!

生:我们的后代不够水用了!

师:你们觉得差不多了吧?

生:是!(非常肯定地)

(五切苹果)

师:现实很残酷,老师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切下这片苹果上的果皮,看吧!1/16苹果片上的这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就相当于我们全球60多亿人口可以利用的总的淡水资源!

生:啊!(全班惊叹!然后鸦雀无声,学生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一边让学生动手切苹果,一边引导学生去感受、思考,将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思路的广阔性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有效突破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效果非常理想。需要教师用语言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通过即时评价,去启发,去“清道”,辅助学生搬开思维通道上的绊脚石。同时,教师推进式的提问与评价勾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起学生巨大的潜能,评价与学生的主动探究性学习同步发生,这正是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源泉。

总之,课堂即时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通过真情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创新地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注入一泓“清泉”,将自尊自信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周 婷。《[学记]教育智慧》[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2]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xx年版

[3]江兴代。《追求理想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 、王淑敏:《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评价策略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xx年第6期

[6]《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

- 34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以学定教,提高实效

——浅谈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章国惠

【内容摘要】

小学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生活、物质设施、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人力等资源。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优化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达成,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 键 词】

生活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现状;开发与利用

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可以理解为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

充分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是品德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生活资源——赋予品德教学以广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也即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在这种生活活动中,人与人发生各种关系,也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为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矛盾,才有道德的产生。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把生活作为本源,通过生活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是品德新课程的核心。因此,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学活动根植于学生的

- 35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

生活是儿童道德成长的源泉,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我们应当承认儿童所在的生活世界,即用他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和成人的生活世界很不相同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在品德课堂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进入”的通道。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充分利用、挖掘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提升真实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充满“童趣”和“童乐”的生活场景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养成德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将学习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以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例如,笔者在教学《生病真难受》一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生活化、具体化,把课题调整为《感冒真难受》。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先让学生回忆已经体验过的感冒带来的不适症状,接着,师生共同寻找根源,了解引发感冒的各种原因,最后集思广益,总结如何预防感冒的方法,用以指导学生的生活。这样巧妙地挖掘生活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通过对感冒的深度认识(说感冒后的体会)的基础上指导自己的生活(动脑筋出点子)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道德认识质的飞跃。

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把学生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每一个孩子都是灵动的生命个体,都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每一为品德教师都应善于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儿童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品德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力求让儿童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其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让孩子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课程生活,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更好的实现知行统一。

二、自然环境——赋予品德教学以厚度。

英国在环境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这既源自于英国是环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得益于其在环境教育上的积极作为。英国重视通过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时刻捕捉和充分挖掘自然环境教育中的道德价值。英国环境学家认为,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感染来的。“育德无小事,环境即课堂”。也是品德新课程所倡导的。

小学品德课程中环境部分的编写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轴,使学生了解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且认识到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通过认识

- 36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全球性变暖、臭氧层破坏、河流污染等周边环境的恶化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造成的灾难和危害,培养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和改善生存质量的良好习惯;通过揭示人类生活环境的历史变迁,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违背生态规律所招致的灾难后果与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品质;通过了解土地的沙化、资源的枯竭、生物种类的灭绝等危机,知道人与自然的失衡,践踏与毁灭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以此培养敬畏环境、关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尊重生物生态安全权利的良好品质等。

自然环境是率真本色的品德课程资源。大自然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鲜活而丰富的内容,学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受着它的瑰丽,接受着它的洗礼。

笔者在执教《美丽的大自然》(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时,侧重生命和环境教育,引导儿童有爱心、负责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课前,布置了“寻找春天”的调查,旨在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进一步增进学生喜爱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课上,通过欣赏大自然四季美图,校园采风,四季户外活动大讨论等,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大自然的特点,了解校园中植物的颜色和形状,用一颗童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关注社会,甚至胸怀天下,是进入五、六年级的学生应逐渐培养的视角和习惯。

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直面灾害”这一主题,笔者在教学时结合安排了“天灾无情”和“人有情”二块教学内容。第一块内容是本单元教学的知识点,即通过了解一些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也有不可抗拒的一面,自然灾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保护环境有助于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应强化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在设计时紧紧围绕“天灾无情”,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并将资料分类,在教学时通过“展示台”、“小调查”、“智慧谷”、“故事屋”、“体验园”等板块,有机渗透公民教育、地理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多视角分析、探究灾害的种类、破坏力,了解在常见的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培养相应的应变能力。第二部分内容是“人有情”,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联系08年汶川地震、10年玉树地震学校组织捐款捐物的事件,感受直面灾害时中国人民众志成城、灾区少年儿童危难中敢于担当的可贵精神,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

- 37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社会现状——赋予品德教学以深度。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经这样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新课程突破了文本教材的框架,倡导直接吸纳社会生活的八面来风,让课程充满时代的印记,使课堂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应从丰富多彩的 现实生活出发,与时俱进,从儿童的视角切入,选取社会实际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加强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小关注国际社会,培养全球观念和意识,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教育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们爱和平》这一单元(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时,设计了一次以“聚焦利比亚”为主题的单元活动,巧妙地实现了教材内容与社会时事的链接,演绎了一堂鲜活的品德课。

课始,教师播放了一段精心剪辑过的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新闻画面:战机从低空呼啸而过,顿时硝烟弥漫,弹片横飞,人群惊叫着四散逃跑??教室里寂静无声,学生屏息凝视屏幕,有的皱眉,有的张大了嘴巴。教师相机引导:“这一段视频,把我们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战场。试想一下:利比亚儿童现在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他们会很恐惧,不敢出门。”“有的孩子已经无家可归,只能四处流浪。”“他们不能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不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孩子们举手如林,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结合你最近这两天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新闻报道,说说你了解到的具体事例和数据吗?”学生展开小组交流,面对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议论纷纷。“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对利比亚的轮番空袭,到20日,已造成64人死亡,150多人受伤。”“一些小孩听到拍照的声音,就以为有人向他们开枪,放声大哭,飞快地跑开。”“战争让8岁的穆罕默德和家人四处流浪,居无定所。穆罕默德说,他和父母离家已经一个多月了,在街头流浪时,他们被好心人带到了这处收容所。穆罕默德说他害怕打仗,他想回家。”??

战争中,受到最大伤害的无疑是孩子。一个视频、一段文字、一串数据??连接着课堂生活与异域世界,深深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初步交流,孩子们已经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当老师问及“处在战争背景下的儿童最渴望什么”时,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和平!”

继而,教师因势利导,层层推进,通过换位思考,设想和平,从儿童的视角诠释

- 38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了战争带给他们的伤害——没有了父母,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园,甚至没有了生命。并通过“一战”、“二战”和“二战”以后的战争数据,使孩子们深刻体会到硝烟弥漫下的战火危及的不仅仅是儿童,更危及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安定,更让孩子们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也进行着不懈地努力。

“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杜威)事实证明,品德教师只要善于将社会热点与课堂整合,进行导学、导疑,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共同讨论、合作学习,做到深入浅出,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学以致用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唤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社会环境及其周围事件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在走进生活、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总之,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取舍。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找准最佳结合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丰富品德课程内涵,为学生提供多种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 谰.“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张莉莉.《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1):24-25。

[3]唐卫明.儿童视域下民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小学德育,2011(3):42-44。

[4]张茂聪.品德与社会教学导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4-1。

[5]李雪红.小学品德教学拓新[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1-1。

- 39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教学案例

聚焦生活需要 定位课时目标

——《各种各样的传媒》的三次教学实践有感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沈 娟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开展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

如何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做到活而有效?笔者通过实践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体会颇深,现撷取几次实践中教学目标确定的回顾:

[案例描述]:

案例描述一:

习惯性地打开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教参,《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的教学目标赫然在目:

1、

2、

3、

4、 知道传媒的种类很多。 通过记录一周的天气和制定读书计划,懂得传媒和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通过制定看电视时间表,懂得合理使用传媒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调查,培养利用传媒获取信息和合作的能力。 系,我们通过传媒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照搬此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试教效果很不理想,总觉得乱糟糟的。课堂上活动很多,部分学生依照老师要求勉强参与着,但表情也一直茫然。

案例描述二:

经过上次教训后,我痛定思痛,认真研读了课标和教材,心中豁然开朗。根据我校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我对本课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为:

1、

2、

3、 了解各种各样的大众传媒以及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会合理利用传媒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了解高科技传媒。

根据重新确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身边的传媒,收集生活中的传媒小故事,为课堂开展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课堂上,学生侃侃而谈,不仅对身边的传媒如数家珍,课堂现场传媒运用自如,而且对教师介绍的现代高科技传媒充满兴趣,情绪激昂,跃跃欲试。

案例描述三:

许是教学效果不错,学校安排将《各种各样的传媒》这堂课送教到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提前去那个班级了解了情况,根据掌握的学生情况,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我放弃了原来的设计,把教学目标重新调整为:

- 40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1、

2、

3、 了解大众传媒以及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合理利用电视传媒。 欣赏高科技传媒。

课前没有要求调查搜集资料,主要通过课堂活动达成课时目标。一堂课下来,觉得很顺畅,孩子们也很轻松、快乐。希望经过这堂课的“启蒙”,这群孩子会正确对待看电视,会利用更多的现代传媒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教后反思]:

同一教学内容,三次不同的尝试,教学目标从散乱到集中,从一般到适合(对象),这个过程让我反思与收获:

1.了解学生真实生活,掌握教学起点。

“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研究学生生活需要,首先得关注学生生活,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深入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才能准确地把握品德教学的起点。

品德教材呈现的只是话题和范例,教参提供的也只是个案,不假思索地照搬需要谨慎。就如我失败的案例一,课后反思,我没有充分研究学生的真实起点,设定了过高过低甚至偏离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备课时,我不清楚班中大部分孩子真实的生活中,星期一至星期五是没有被允许看电视的,双休日也是父母规定的时间段看??而我却依据抄袭来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制定看电视时间表,懂得合理利用传媒。学生也只能胡编乱造、盲目应付了,结果课堂上就出现了“你上你的,我玩我的”现象,低效课堂也就成为必然了。

2.聚焦学生生活需要,合理定位目标。

肖川说:“从一节好课的标准来看,教师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始终明了这一目标对于整个教学的统率作用,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课程要求,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学生的迫切需求或者争对学生的某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合理定位课时目标,一课一得。例如本案例中,在城镇小学教学本课时,学生的看电视问题不突出,却对高科技传媒有迫切了解的欲望,而农村的孩子恰好相反,经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该班学生家里几乎没有电脑,更不知道什么卫星、雷达??对现代传媒的知识更是欠缺;又了解到这个班级的学生平时最喜欢看电视,班主任几次三番想改变学生因看电视而影响作业的不良习惯,都没有取得成效。根据学生真实的需要,因人而异、有争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才有效,于是指导城镇学生学会合理利用传媒为学习和生活服务,重点引导农村学生合理利用电视传媒;让城镇学生了解并尝试利用高科技传媒,而让农村的孩子欣赏高科技传媒。

3.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生活需要。

- 41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制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还应以有效实现目标为依归,为学生生活需要服务。这就得依托学情,设计教学活动,每一个活动都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能力的,围绕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实现目标。

例如案例二中,学会合理利用传媒是我们的目标。因为城镇上的学生对身边的大众传媒了解比较多,平时可以选择的也多,所以设计教学情景:这个双休日出游,让学生利用传媒,了解天气。这一活动,就是让学生利用传媒了解信息,为生活服务。动手上网查询,马上播打112电话,晚上收看《天气预报》,《南湖晚报》上得知等等都是学会利用传媒的具体化,再让学生比较利用哪个传媒比较好?学生思考每个传媒的优缺点,最终实现在比较中学会利用方便、快捷、成本小、适合自己等特点来合理利用。而课例三中,了解到农村孩子课前调查的困难性和有限性,所以选择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知道报纸、手机、电视等都是传媒,然后让他们说说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因为联系了生活,激发了学生对传媒的兴趣,在交流中发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传媒。像这样为学生量身特制的教学设计,学生主动愉悦地参与,教学目标自然有效达成了。

我想,当我们走进课堂前,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想想孩子最需要什么。教学目标合理到位,并围绕目标,依托学情开展教学,那么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一定是高效的,有活力的。

- 42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和谐对话 张扬内需

——《话说追星》教学案例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章国惠

一、案例背景

[设计理念]

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曾这样概括新课程的理念下的理想的课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一句话,张扬着生命与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本次教学设计倡导“以学定教,发展个性”的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状态为重要参考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什么?学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其间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及获得结论的过程;关注教师如何激励,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民主参与,张扬个性。

[教学内容分析]

《我心中的那颗“星”》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题从时下最时尚的话题之一——“追星”聊起,通过谈心中的偶像,使孩子们受到一种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启蒙教育。在设计和实践这类话题的互动时,我一直力求在课堂上少一些要求,多一点心灵的碰撞,多一份精神的体验??因此,我将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定位为两点:

1、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心中偶像,正确追星,避免盲目、过度追星的现象。

2、寻找关注自己身边的“明星”,学习身边的榜样。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开始慢慢长大。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求,也有着更多地对明星的追求与向往。他们崇拜周杰伦、S·H·E,欣赏林俊杰、蔡依琳,更为震撼人心的“快女”风暴所席卷。一提到“快女”,他们常常会议论不休:你的课本上怎么贴他(她)的粘纸啊?你买哪个快女的碟?谁最近出新专辑了?你有XXX的MV吗???

为了使他们对名人、明星有一个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并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使之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心中的那颗‘星’”这个主题,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了这次谈话活动。

二、案例回放

- 43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过程扫描]

课前谈话,明星

(一)走进生活——引出话题。

1、回忆和阎维文拍摄桐乡市歌《花开桐乡》MTV时的情景。

师:上个月,我和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电视拍摄。能不能和大家说说当时的一些情况?

生:(兴奋异常,纷纷向在场的听课教师讲述当时的情形)

课件出示:学生与阎维文的合影,照片上的他们笑开了花。

师:看你们乐得,我可比你们还高兴哪。因为阎维文老师可是我的偶像,能当面感受到他那纯正透亮的音色、宽广如海的音域、淳朴真挚的情感,我是特别激动啊。看,我也和阎老师合了一张影。

课件出示:一张合影,照片上,阎维文老师表情十分严肃。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你来我往,它意味这双方人格上平等,心灵上敞开,精神上相遇,情思上互动,彼此尊重,彼此交流,彼此倾听,彼此欣赏。当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将自己的“追星”行为和大家一起交流时,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

2、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师:除了阎老师,我还喜欢很多的明星,我喜欢搜集他们的漫画象。今天,我把我的收藏册拿来了,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你也认识他,你可以叫出他的名字! 课件出示:一组学生熟知的明星漫画象。

生:(激动,笑声不断,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各位明星的名字)

师:这些明星你们也都认识啊?看来,大家对明星都非常熟悉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追星”这个话题。

课件出示:话说“追星”

[设计意图:当各行各业明星漫画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无疑可以为活跃课堂气氛注入灵动的添加剂,更为学生开拓了思路。]

(二)说“星”故事——评“星”形象。

师:你们心里都有哪些自己喜欢的明星呢?

生:(畅所欲言)

- 44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在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明星的同时,教师抓住时机,和学生互动探讨、解决三个小问题:

1、谈明星成长历程:无论是歌星、影视、体育明星、还是让我们为之感动的平凡人,在我们的心中他们都是那么光彩照人,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明星们成功后的光芒,你知道他们成功背后的故事呢?

2、对典型的正面明星人物,教师随机补充姚明公益事业的视频:姚明不仅刻苦训练,球打得好,而且他还经常参加各类公益活动。

课件出示:姚明频繁参加公益活动的一段录象资料。

3、师:听了大家的交流,我发现明星的确有值得我们欣赏和爱戴的一面,但是不是明星的所有一切都值得我们认同呢?

师:对,有些明星台前很风光,台下呢,不懂法、不守法,生活作风欠严谨,工作弄虚作假的??也有不少。如赵薇穿日本军旗装招摇过市,??了解了这些事件,你对明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课件出示:典型事件照片

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开始认识到明星具有两面性,了解到明星有苦有甜,有光彩照人的一面,也有黯然失色的一面)

师:是啊,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就说上次我们拍摄桐乡市市歌的时候吧,虽然我见到了我喜欢的明星阎维文老师,但是,当我提出想和他合影的时候,他却很冷淡地说:我太累了。我只好远远地和他合了一张影。他那副好嗓音的确让我很羡慕,但他这样不平易近人的态度却让我有点失望。看来明星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设计意图: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自己心中的偶像背后的故事。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地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名人,感受明星们风光背后的艰辛、爱心,了解明星也非完人,也有过失。学生在听、说、看的过程中心灵和思维不断得到碰撞。]

(三)追星万万千——行为有极限。

1、学生聊聊自己的“追星”故事。

师:诶,你平时是怎么表达对明星的崇拜的?

生:(有的说听听他的歌,有的说看看他的电视、电影,有的说演唱会的时候会去看??)

2、说说生活中狂热追星一族的故事。

师:有些追星族啊,对自己喜欢的明星表现得特别狂热。你了解哪些呢?

- 45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生:(结合教师布置的课前调查,学生开始聊起最近发生的一些狂热追星事件)

3、追星痴迷,作为愚昧——案例小探讨:刘德华的歌迷追星一事。

师:我也听说了这件荒谬的事,这个叫林鹃兰州女孩,对刘德华迷恋得是如醉如痴、神魂颠倒啊。很多媒体都在关注这个事件。

课件出示:事件回放,嘉兴电视台《今朝多看点——评头论足》。(播放到“他父亲还打算卖肾来筹措资金赞助女儿再次赴港追星”中停)

师:假如你是刘德华,或者你认识当事人林鹃,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我们来听听刘德华本人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课件继续播放)

师小结:再怎么热爱、崇拜某位明星,表达的方式也不能这般过火、离谱啊。

[设计意图: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追星到底是对还是错”这也正是他们的困惑所在,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深度挖掘,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中,学生有了倾诉的机会,他们纷纷一吐为快,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时的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真实的自己,他们用自己眼睛观察,用自己心灵去感受,他们自发地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在教师的点引与同伴的启发下,学会把握尺度,将对明星外形的崇拜转化为对其内在品质的挖掘与模仿。]

(四)寻访身边——群星闪烁。

1、明星就在我们身边。

师:其实,要说明星啊,360行,行行都有,在我们身边不就群星闪烁吗?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世界皮华艇冠军——钟红燕;世界名模——陈娟红;摄影大师——徐肖冰。)

课件出示:桐乡出生的明星照片——由远及近,都是举世瞩目的明星。

2、沐浴星光:推出身边的明星。

师:他们可都是我们桐乡人。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不少崭露头角的明星哩:有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得主房莹琪,小提琴手汤沈杨,小围棋手陈升哲,灌蓝高手朱以奇,小书法家吴天丽??

课件出示:相关的简短录象片段。

师:你还知道我们校园里有哪些明星吗?

- 46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设计意图:要把追星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身边的榜样。教师多角度提供真实的事例,在“认识”身边的明星的过程中,使同学们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制定具体目标,从明星身上学习优秀品质,汲取成功经验,付诸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生:(夸校园明星,特长、人品??当提名中有本班学生时,教师让其即兴展示,现场气氛活跃、融洽)

师随机问:你怎么练就这么好的一手字啊?这么悠扬的琴声,你是怎么炼成的???

[设计意图: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形成多元价值取向,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基本的待人做事观点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整节课努力放大和开发了真实的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即兴创生部分,师生正在过着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总结:刚才很多同学们都发现了我们学校的校星、班星,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潜能呢?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说不定你的兴趣+刻苦和毅力,明天你也能成为我们心目中的那颗星。

[设计意图:“课虽尽意更浓”。令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将设为后续教学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三、案例思考

关键词:和谐 张扬 对话 内在需求

“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苏霍姆林斯基。

心理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心理上真正接受我们的教育和帮助,就要和学生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必须细致入微地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品德教学也是如此。

1.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触碰学生张扬的兴奋点。

生活化的课堂拒绝虚假的情感,它需要师生在共同体验中实现真正的情感交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张扬的兴奋点,使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最佳结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情绪高亢、激昂,是德育回归生活的首要途径。

2.展开和谐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在对话中张扬。

- 47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放松心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真诚平等的对话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实现。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想说、敢说、愿说”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如自由组合式的合作、漫谈式的师生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建立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沟通的平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起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3.寻找和谐的内容链接,关注学生张扬的内在需求。

“我们可以不研究教材,不研究课堂教法,不研究评价手段,不研究许多许多??但我们不能不研究儿童的需要。”品德课堂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性,所以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作为教师在关注品德教材上的内容的同时,更要关注与之相关的课外链接、生活链接,抓热点、聚焦点。为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线索和空间。

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和孩子都意犹未尽。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面对一个大家都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都赤裸裸地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了大家面前。一节课下来,通过谈话、交流,孩子们都有所触动:“追星”并不能用“好”或“坏”来一刀切,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我们身边的明星光彩照人,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星,更不能过度。我们应该学习明星的闪光点,学习他们可贵的品质,做一个“快乐、健康的追星族”。立足现实,努力学习,明天,谁都可能成为“新”星!

- 48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明确目标 紧扣目标 活而有效

——《它们多么奇妙》的三次教学实践案例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吕家瑞

《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保证教学工作取得预期的成功,首先就必须提出明确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笔者在执教《品德与生活》二下第三单元的一个内容《它们多么奇妙时,由于目标意识不强,第一次试教时就出现了目标不明确的情况。

[教学片段一]

感受植物世界的生命及它们的奇妙

1、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嫩嫩的绿芽,真漂亮。我们身边也发生着这样微妙的变化,你来介绍介绍。

学生交流发现

2、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视频:小草出土(了解植物生长)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一说。

小结:大地孕育着生命,到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3、 师:小朋友,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生命旺盛的朋友。把你所知道的介绍一下。

出示所有校园内的花。

4、 师:吧你喜欢的或者你了解的花向大家介绍下。

1、

2、 花的颜色 花的香味

师:除了校园里的,你还知道哪些花?

学生交流,并简单说一说对花的了解。

师:看过了漂亮的花,我们再来看看树。

出示香樟树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交流对香樟树的了解

师:你知道吗它也是有果实的(出示图)你还知道哪些树也是有果实的?

生:苹果树,桃树

师:小朋友吃完好吃的苹果后呀就把核埋在了地里,你猜猜来年会发生什么事? 生:会发芽

师:发芽以后呢?(出示循环图)

- 49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师:生命就是这么周而复始,真是太奇妙了。

[教后反思]

本堂课下来,听课老师就问: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老师们问我:你每个问题,每个设计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我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因为我知道自己预设的是:感受生命的美好,因为美好,所以我们要珍惜、呵护它们。但是,我发现我一堂课下来,生命的美好也没让人完全体会到,珍惜呵护方面也是处理得那么单薄苍白。原来,我的定位出了问题!所以后来做了调整,把珍惜保护这一块去除了,放到下面的课时去解决。

品德课应该与语文、数学课一样,教学的时候,老师心里的目标要非常清楚并朝着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布鲁姆的一句话: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也常说:学要有目标,赶要有方向。我们教师如何制定准确的目标并变为学生心中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启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途径吧。但是,我一开始在备课的时候还是犯错了。我写了几条教学目标,设计好内容,感觉内容与目标对上号了,就不会走偏了。然而教学时,目标只是我教案上的摆设,而在我的心中,其实也是一片迷茫。结果课堂上就出现了“你上你的,我玩我的”现象,低效课堂也就成为必然了。可见目标制定的准确是多么重要,这大概是一个老师素养方面的要求吧,我还缺少这方面的敏锐性,需要多多学习和思考才是。

[教学片段二]

感受植物世界的生命及它们的奇妙

1、师: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嫩嫩的绿芽,真漂亮。我们现在也是春天了,小朋友平时有没有看到过植物这样的微妙变化呢?

学生交流发现

2、师:是啊,校园里原本枯黄的草坪慢慢绿了,小草悄悄地钻出了地面,春天到了,带来了一个个新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视频:小草出土

师:看了这个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说一说。

小结:大地孕育着生命,到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3、师:小朋友,我们的校园里还有很多美丽、高大的朋友,你认识它们吗?你看,它们来了 ,我们跟它们打个招呼好吗?(先出示其中一些植物简单说一说,再从花和果实两方面重点交流下面几种植物。)

出示玉兰,并说一说

师:你看到过吗?在我们学校的哪里?

师:冬天的时候是怎样的?那现在呢?

师:你对它了解吗?

师生交流

- 50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师:说到花,你还知道哪些花?

学生交流,并简单说一说对花的了解。

播放花开放的视频,了解花是怎么开放的,感受生命带来的美丽。

师:看了以后你想说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香樟树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在我们学校的哪里?

交流对香樟树的了解

师:你知道吗它也是有果实的(出示图)你还知道哪些树也是有果实的?

生:苹果树,桃树

师:它们的果实怎么样的?什么味道呀?

师:小朋友吃完好吃的苹果后呀就把核埋在了地里,你猜猜来年会发生什么事? 生:会发芽

师:只要埋在土里它就能生长真是太奇妙了。(观看石缝中生存的花朵)

师:你想说什么?

师:看着娇弱的花朵,却能从坚硬的石头中生长,生命里真强。

[教后反思]

有了目标正确的定位,就是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了。我也一直在跟自己这样说:每一次活动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抛向学生,每一个问题的归结,都应该与目标紧密相连,无效的低效的都要舍弃和调整。但真正上课的时候,我又做得不尽如人意。我花了5分钟时间观看小草出土的视频,表面上看,学生参与度高,交流反馈得也比较好。但是,听课老师问我:你这个活动与生命的美妙关系大吗?如果单单是寻找他们的生命现象,你这个活动反馈时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活的,在生长的,这个,不观察学生不也知道吗?我一想,确实如此,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就蒙在鼓里呢?不能为了追求形式上的丰富性而抛弃课堂最重要的东西啊!于是,我们又把这个内容毅然拿掉了。

[教学片段三]

感受植物世界的生命及它们的奇妙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小树发芽了,我们身边的好多植物也发生着这么微妙的变化,你发现了吗?

学生交流发现

师:春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小朋友们,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很多植物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出示校园内各种花。)

师:请你叫一叫它们的名字吗?(课件直接出示名字,学生叫一叫。)

师:把你喜欢的花向大家介绍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生介绍花,师适当补充。

3、师:除了校园里的,你还在你身边,如小区、公园里见过哪些花?

- 51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学生交流,并简单说一说对花的了解。

师:我们看到的都是开放了的花,花开放的过程也是很神奇的。

(播放开花视频)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是啊,真漂亮啊。植物世界不仅有花,有草,还有树。

出示香樟树

师:这是我们校园里的香樟树,你来介绍下。

生介绍。

师:你知道吗?它也是有果实的,果实里还有种子(出示图)。你还知道哪些树也是有果实和种子的?

生:苹果树,桃树

(出示苹果循环图)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苹果的一生。谁来介绍下?

师:是啊,其实梨子、桃子也是这样生长的。生命就是这么周而复始,真是太奇妙了!

[教后反思]

三次不同的尝试让我明白了课时目标对于一节课的重要,课时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纲领,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课时教学目标展开。课时目标应以学生为出发点,而不能只靠教师自己预设。课堂教学活动应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一堂好的课需要不断地反思,这次教学让我收获很大。也让我知道认识《品德与生活》的过程还很漫长,需要我不断地学习。

教学设计

《你是我的好朋友》教学设计

- 52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吕家瑞

【教学目标】

1.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道拥有一些好朋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3.学会欣赏与宽容,善于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并乐意向他们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真正感受到友情的可贵。

难点:

善于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拍摄朋友间共同学习、游戏的画面。

2.准备“闪光卡”卡纸。

3.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1.写一件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

2.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

3.好朋友的合影。

4.请3—5个学生画朋友的像。

【教学课时】1课时

【预设详案】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出示好朋友的画像,简单的介绍好朋友的外貌特征,让其他学生猜一猜是谁。 课件1:学生画的画像

2.师:这几位同学通过特别的方式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了我们。

二、介绍朋友,说我们的故事。

1.师:你有朋友吗?你愿意把他介绍给我们吗?

课件2:我有许多好朋友,我最好的朋友是_______。

2.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那你对他了解多少呢? 他(她)今年____岁,他(她)最喜欢上的课是_______,他家的电话号码是_______,他最喜欢吃的食物是_______,他最讨厌的事是_______,我们经常一起_______。

3.师:真了不起,你对朋友怎么了解这么多呀?(平时经常交流、沟通)一般在什么时候?

- 53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4.和朋友在一起学习、玩耍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在你们身边有那么多的朋友,也一定有很多令你难忘的往事吧,让我们一边回忆,一边和大家分享你心中的那份感动吧!

5.说说“我和朋友”的故事。

课件3:穿插欣赏好朋友之间的合影

6.师小结:有朋友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啊。课件4:名言

三、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师: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就与好朋友一起玩一个快乐的游戏,为以后储存一份快乐的回忆。

1.课件5:游戏规则:每组派出两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余同学当裁判。参赛同学根据老师课件出示的项目,其中一人演,另一人猜。不能提到屏幕上出现的字、词,一分钟内看哪一组猜对的多。

2.邀请一学生计时。课件6:体育运动类、玩具类、动物类、生活用品类。让比赛同学先选项再合作完成“你猜我演”。

3.老师现场采访。

①采访没有得奖者:你们现在开心吗?你们瞧!和好朋友在一起参赛,就算不得奖也会很开心!友情无处不在,她伴随你左右,萦绕在你身边,和你共渡一生。

②采访得奖者:首先祝贺你们取得了胜利。此时次刻,你们心情怎样?那你们为什么能得到这个大奖?

4.评出“最默契搭档”。

5.师小结:朋友之间平时要多沟通、多交流,才能成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好朋友。 课件7:《快乐朋友》。

快乐地走近你的身旁,

快乐地和你把歌唱,

快乐地拉起你的手,

快乐的朋友欢聚一堂。

一样的天空都晴朗,

一样的童年都欢畅,

一样的笑容都灿烂,

一样的世界充满阳光。

四、互助互爱,所以成朋友。

1.过渡:不过,友谊的天空除了晴朗,偶尔也会刮风下雨。我们在相处过程中难免有 些磕磕碰碰。前几天就有几位同学遇到了难题,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帮他们,好吗?

2.小品表演:小明和小刚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作业,小明发现小刚没有完成作业,小刚要小明不要告诉老师,小明真的没有告诉老师。 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想法要说?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

- 54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3.正如爱因斯坦说的:

课件8: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4.案例辨析:在一节美术课,人家都在画画。这时,你的朋友在涂颜色时,发现书包里的水彩笔没带,他坐立不安。这时,你发现了,你会怎么做?

5.穿插评价:

A.朋友不仅仅是一起玩耍的伙伴,真正的友谊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B.你们说得真棒!好朋友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磨擦和矛盾,只要互相理解、宽容、原谅,小小的不愉快就会烟消云散,彼此的友谊也会更加深厚。

C.高尔基说过:课件9:真正的朋友,是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在你悲伤的时候,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

五、欣赏你,所以靠近你。

1.师:每个人都离不开朋友,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怎样才能使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呢?

2.师:交朋友的秘诀就是多关心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多赞美别人,这样我们 一定能结交更多的朋友。课件10:欣赏你,所以走近你

3.师:现在,给每个人一个机会。请你选一位同学,可以是你的好朋友,也可以是你 想结交的朋友。然后想想,他有什么闪光的地方,写在闪光卡上,送到这位同学的面前,大声地称赞他(她),然后坐在他(她)的旁边。(学生制作,课件11:播放歌曲《找朋友》)

4.送出闪光卡。

5.师:同学们,朋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了好朋友,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快乐;失去了朋友,我们就会感到孤独和不安。让我们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互相学习,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课件12:《友谊》

友谊是一杯清茶,让我们细细去体会。

友谊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认清自己。

友谊是一本好书,让我们寻找自己。

友谊是一首好歌,让我们涌出激情。

友谊还是一种思念,让我们回味无穷。

《你是我的好朋友》教学设计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章国惠

【教材简析】

- 55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你是我的好朋友》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的第一个主题。这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关于“我与学校”。

本单元分成“你是我的好朋友、集体处处有规则、做班级的小主人、集体力量大”四课,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同伴关系和集体与个人关系的积极认识。《你是我的好朋友》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侧重于让学生体验与好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游戏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帮助他们认识友谊的珍贵,为后面几课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这一教学内容与低段《品德与生活》中一年级上册《我的新生活》、一年级下册《我在班级中》、二年级上册《你·我·他》等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一单元更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同伴关系和集体与个人关系的积极认识。它也为五年级上册《交往是必修课》单元《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同行》学习交往的技巧作铺垫。

中段的学生在校生活已经有三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丰富,这时的孩子自然会有一种新的交往需要。他们希望在快乐时有人分享,在孤独时有人陪伴,在忧愁时有人倾诉。

【教学目标】

1.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道拥有一些好朋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3.学会欣赏,善于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并乐意向他们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

1.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真正感受到友情的可贵。

难点:

善于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拍摄朋友间共同学习、共同游戏的照片。

2.“最默契大奖”心形奖状。

3.写字板两块。

4.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1.课前制作友谊书签。

【教学课时】1课时

【预设简案】

一.和你在一起。

1.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的朋友。

- 56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2.调整座位,与好朋友坐在一起。

3.听歌曲《朋友》。

二.真情百分百。

1.讲述好朋友之间的故事。

2.师小结:能拥有一些共同学习,共同游戏,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朋友,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3.出示名言——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引读: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的快乐将会变成双倍;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的忧愁便会分掉一半。—培根

三.快乐大本营。

1.做游戏,测默契。

2.评出“最默契搭档”。

3.采访得奖和未得奖的同学。

4.师小结:只有经常交流,经常沟通,才能成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朋友。

5. 出示名言——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荷 麦

四.友谊无极限。

1.学生交流书签上的友谊名言。

2.教师出示友谊名言:唯有对人慷慨大度,赞扬人家的优美,我们才能赢得朋友。—艾佛林

3.赞美朋友的优点。

4.制作、展示、送出闪光卡。

5.在《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中结束。

《你是我的好朋友》说课稿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章国惠

今天我执教的主题是《你是我的好朋友》,这个课题选自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在上课之前,陆老师给了我们一个选题范围,就是“我与学校”内容。根据这个要求,我把浙教版的教材全翻了一遍,最后确定上四

- 57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年级上册的《你是我的好朋友》。可以说这个课题很多老师都曾经尝试上过,可是怎样在系统解读品德教材的基础上定位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从而设计和开展教学,我觉得还是很值得探讨的。所以选择了这个话题。

《你是我的好朋友》这一教学内容与低段《品德与生活》中一年级上册《我的新生活》、一年级下册《我在班级中》、二年级上册《你·我·他》等单元有着密切联系的,但这一单元更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对同伴关系和集体与个人关系的积极认识。它也为五年级上册《交往是必修课》单元《退一步海阔天空》、《让我们同行》学习交往的技巧作铺垫。

《你是我的好朋友》是“生活在集体中”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侧重于从好朋友的角度帮助同学,感受友谊,让学生体验与好朋友共同学习,共同游戏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学会欣赏,善于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并乐意向他学习。为后面几课目标的达成做基础。

四年级这个年龄段刚好是思维发展具体运演阶段,虽然孩子们都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辨别是非的能力极其有限,社会交往经验缺乏,常常会感到不安。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丰富,这时的孩子自然会有一种新的交往需要。他们希望在快乐时有人分享,在孤独时有人陪伴,在忧愁时有人倾诉。因此,学会如何与同学交流合作、和睦相处,以及如何在集体中生活就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对教材编排的系统解读,结合学生实际,这一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道拥有一些好朋友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

3.学会欣赏,善于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并乐意向他们学习。

我在课前预设了4个版块:1.和你在一起。2.真情百分百。3.快乐大本营。4.友 谊无极限。这4个板块环环相扣,围绕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如何通过促进学生的活动体验,来落实我们之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我想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上的这堂课:

第一个版块先从自己的朋友聊起,然后通过调整座位一下子拉近了朋友的距离,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一首《朋友》,穿插朋友间的合影,使学生回忆起许多和朋友一起的美好时光。

在第一个版块的铺垫下,顺其自然地进入第二个版块,让学生聊聊朋友之间发生的故事,在畅谈中学生了解了朋友不仅仅是共同学习、共同玩耍、共同进步的伙伴,还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第三个版块,设计了“快乐大本营”这个活动,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有朋友是快乐的,朋友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多谈心的,这样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彼此的友谊。从现场学生回答的几个问题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交往中,彼此是比较了解的。而通过采访,学生的回答更是告诉我们,他们已经通过这个活动感受到了朋友之间是要多沟通,多交流的。

- 58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第四个版块“友谊无极限”,通过面对面的赞美、制作闪光卡、赠送闪光卡,发现好朋友身上的闪光点。其实,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不困难。但对于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一代学生,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较少地看到他人的优点。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交往中去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呢?“制作闪光卡”这个活动就是一个有效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要善于发现朋友身上的闪光点,还体会到了要学会欣赏他人并乐意向他学习。教学时,再让学生向朋友互说闪光卡,营造一个浓浓的友情场。

综观整节课,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理念:以儿童的主体参与为主,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感受、体验、感悟,获得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从而完成道德的自我建构。而每一个活动体验都落实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另外,整堂课还以名人名言穿插与过渡,使课堂连贯自然,结构紧凑。

教研中探索,探索中成长

——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沈 娟

任教《品德与社会》课多年,我深深感到教研活动确实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块重要阵地。不管是听别人上课还是自己上课,都可以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欠缺,通过研讨和反复磨课,使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特别是这学期,我在市内上了《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地球在发烧》的研讨课,以及听了老师们对我的评课以后,让我深受启发。

- 59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为了上好《地球在发烧》这节教研活动课,我整整忙碌了两个多星期,备课,修改教案,制作课件??这个话题,它涉及到了天文学、气象学、环境问题等一系列复杂的因果、对立关系,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温盐环流“、”“冰川时代”、“西尼罗热”、“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等话题又让我捉襟见肘。到那时我才真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在那段时间,我的脑子里充满的就是“变暖”、“环境”、“极端天气”等等一系列的名词。有时候,走路,吃饭时也不时地在想着,跑遍图书馆、书店,到处去寻找和这个话题有关的任何信息,单就做这个笔记都记了上万字。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我更是动用了所有我身边的人,向老人打听,向同事请教,向专家学习??

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原来自己的知识面很狭窄,特别是对天文、地理上等方面更是一知半解。但随着我不断地深入挖掘资源,我倒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温室效应”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是人类面临的的严峻考验,直面现实,全球和中国的气候近百年来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较大的影响。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中把这个内容作为“地球生病了”的第一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引导学生认识“温室效应”和人类的不当行为有关,感受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来反思我们不当的生活行为,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改变,以及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针对这种状况,我觉得这堂课应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了解,分析,用谈话,交流等形式,来感受现在我们正面临的严重的全球变暖的现实问题,并从中领悟从现在,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课前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调查、了解“温室效应”,想想这和我们人类的哪些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第二,关注地球变暖这个现实问题,通过调查,感受变暖,以及思索,变暖后,给人类带来什么?让学生在课前看看现象,想想原因,努力做足“课前课”。

教案初定后,我在平行班试教了一次,效果并不好,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不能参与到相互交流之中,聊到“温室效应”,学生面面相觑,交流成因,学生都不太愿意说,使得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课后,教研组的同事和我一起交流、分析,认识到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对于这个“温室效应”的话题,还是十分陌生和遥远,课前所了解到的也只是电脑上查来的很专业的术语,到交流成因的时候,学生都觉得没话好说,更不要说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来谈谈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了,因此,我们决定改变这一环节的教学方法。再次试教时,这个环节采用了动画讲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温室效应”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大棚,由于热量散发不出去,造成室内温度上升。地球“温室效应”原理也一样。虽然环节很简单,但效果不减分,学生看得直观、明白、感兴趣,也真正理解了这个科学常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效果较好。

- 60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地球在发烧》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全球变暖,认识变暖带来的后果及成因。但两次试教后,教研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疑虑,学生陈述的都是电脑上的资料,比较枯燥,深奥。如果资料没有经过学生的深加工,没有从心灵上感受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后果,没有切实地领悟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那么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内化为需要,外化为行动”,将成为一句空话。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都是有东西在手里做依托,很客观地陈述着??这样的效果的确不是我想要的。

幸好不是我一个人在战斗,战友们一起出谋划策,给我了很多很好的建议。首先我们分析原因,因为我们这里属于浙江沿海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太平,所以学生的灾难意识不强,即使我们在讨论“地球变暖,带给我们的是灾难。”学生也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所以哪怕在讲述了解到的“由于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时,也是很无所谓的样子,听故事的状态。在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各抒己见的思想碰撞中,我们也逐步达成了共识: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这些灾难离我们很近:全国各地的干旱,98年的特大洪灾,土地沙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等,时不时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打算着采用模拟情境的课堂,让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同身受。比如,在交流干旱环节时,我创设了如下情景:①上好体育课,满头大汗地跑到教室里,发现教室里没有水,感觉怎样?②跑出学校,来到小河边,哪里还有河水,剩下的只是垃圾河,你心情如何?③那就去超市买吧,可是货架上早就空空如也。④家里的水龙头已经生锈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在我们地球上,有许多人正面临着如我们刚才想象的现实灾难啊!我想经过一系列移情体验,学生能从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全球变暖的危害,从实际行动给地球降降温。

往往是这样,当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时候,一堂课究竟需要怎样的教学过程,已经远远不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就在正式上教研课时,一些“小意外”还是悄然而至。事情发生在我们交流了土地沙化,干旱,自然灾害等后,以下是部分对话片段:

生:我觉得全球变暖,还会使海平面上升。

师:(惊喜地)哦?!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因为全球气候变暖了,气温要升高,那么在南极、北极等冰川地带的冰雪将会融化,那些冰融化后变成水,就会流如河流,海洋,水多了,还平面就会上升了。

师: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啊!

生:老师,我还知道,任何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由于气候变暖,海水也会变暖,那么海水它本身也会热涨,也会直接导致海平面上升。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不愧为小博士,这的确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那么你们觉得海平面上升,对你有什么影响呢?并及时出示:

科学家估计:到20xx年,地球表面的温度

- 61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上升1.5℃-4.5℃,海平面将上升20-165厘米。

这时,我在学生中看不到很多跃跃欲试,想表达看法的脸庞,倒在其中看到了一些茫然的脸。

一个男孩子忽然站起来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影响。

又一个男生: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我们这里虽然是沿海地区,但是哪怕海平面上升165厘米,又不会对我们造成威胁。

话音刚落,教室里开始乱哄哄起来了,很多同学开始附议,赞成这样的想法,也有同学似乎不认可。我的教学有点失控了,满以为所有学生都应该达成的共识:海平面上升,淹没庄稼,冲毁房屋。但没有想到很多学生的思路很直观。我们当然不能只停留在这里。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知识与理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育应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也要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控,临时进行了教学再设计:

师:同学们,看来我们有很多话想说,那我们就在小组里先交流,你觉得海平面上升,对你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我们讨论的结果,发现是有影响的,虽然我们这里是平原,离海也比较远,但是我有个亲戚在上海,如果海平面继续上升的话,上海将会有直接影响。

生:我也觉得是有影响的,海水慢慢上升,会流进农田里,禾苗喝了海里的水,会没有办法存活,那么粮食产量将会降低很多,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吃饭,那边没有饭吃了,可能都会涌到我们这里来。

生:我知道我们现在能用的地下水已经很少很少了,很多地方都已经饱受着干旱的痛苦了,如果海水再倒灌,那么地下水也会变成海水,那么我们的生活水源就没有了,可能人类都将要灭绝的。

师:是啊,缺了饮用水,植物、动物、人类都将无法生存。

生:老师,我发现我错了,刚才我们小组交流后,我发现我的目光太短浅了,我只想到了到20xx年,我都已经60多岁了,是没事,那就没事了。没有想到我们还有孙子,孙子的孙子。他们的时候可怎么办呢?

师:(欣慰地笑)老师真高兴,通过你们小组研究,你的目光长远了,你的见识增长了。

刚才那几个很扭的男孩,现在也露出了紧张的表情,感觉仿佛海平面上升对他造成的威胁就在耳畔响起。我又及时地播放了电影《后天》的片段,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海平面上升,海水无情地冲毁了街道,房屋,甚至人类的一切,全球即将变成一片汪洋,人类将无处可逃??

学生的表情是诧异的,神情是凝重的。由不相信有影响,到深刻认识到影响之大。沉寂一会后,学生纷纷举手表态: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那可怕的后果,那就应该及时

- 62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20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 《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停住罪恶的双手:多种树,少砍伐;多走路,少开车;多保护,少破坏??我想此时学生发出的是真正由心底受到震撼后的一阵呼声。

走出课堂,我似乎松了一口气,这堂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也是对我们教研组的团结互助的一次验证,更是对我课堂教学机智的一次考验。这一次经历,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应心中有学生。学生是活的主体,正因为这样,才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静态化,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化,两者有着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只有从学生入手,做一个懂得教学的人,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教学。

不可否认,我们都经历了一次成长,实践着,体验着,收获着,快乐着。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失误,为我今后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奠定了基石,也让我一下子对教师专业成长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和帮助,通过教师互动互助,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有利于自己教学技能的提高,课堂教学机智的提高;教师专业成长,也需要自身不断地学习、进取,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一次教研活动,就是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我珍惜每一次机会,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 63 -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更多相关推荐:
浅谈有效的教学反思

浅谈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呢经过...

有效教学反思集

有效教学点滴感悟王建强在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指导下学生苦学厌学学而无效天长日久已经失去本来应该与日俱增的学习本领教师勤教死教教而无效时间长了失去职业幸福感学校古板要求机械命令指挥不灵步入质量下滑生源流失...

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

有效教学反思

1课堂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1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教学资源的策略研究如何整体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如何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有效教学反思 进行自我反思教学

学习有效教学反思进行自我反思教学吕正民近日通过对有效教学反思经验材料的认真学习使我更加深入认识了我在有效教学中所做的努力潜心静思自己仍是格格不入其主要表现为一对课堂教学还不能达到有效教学中还存在方式转变角色转变...

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有效课堂教学反思每个教师上了无数节课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真正的体会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变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有没有...

有效的教学反思的价值与作用

有效的教学反思的价值与作用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

有效教学反思课题开题报告

附件2山东省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批准号20xxYB0307课题类别综合类课题名称有效开展教学反思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负责人韦春晖所在单位临沂李官中学填表日期20xx年10月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制20xx年9月开...

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教学情况全面测评的一个手段课堂教学的评价的目的就是聚焦于微观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教师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改进教...

教师如何有效地上课 ?+教学反思到底思什么?+教师应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教师如何有效地上课教学反思到底思什么教师应如何写好教学反思20xx0520奇速英语教师如何有效地上课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说简单大家对上课非常熟悉每天都在进行着说困难课堂教学要成功也非轻而易举的事一上课的基...

对有效作业的反思

对有效作业的反思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现象几乎每位教师在收作业的时候总能听见班里学生此起彼伏的告状声老师某某同学把词语抄错了老师某某同学词语少写了一行老师他把作业做在别的本子上了不用问也知道是个别同学又在作业上面犯...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反思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吕叔湘老人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

有效教学反思(4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