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4.3.31

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案例再现: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

生:“看过”

师:你们喜欢唐僧师徒几人吗?

生:喜欢。

师:唐僧师徒现在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想帮他们解决吗?

生:想。

师:第一个问题“有6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桃子的方法?”

生1: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唐僧和孙悟空每人都分3个桃子,第二种分法,唐僧分4个桃子,孙空分2个桃子。

生2:还有一种分法:唐僧分2个桃子,孙悟空分4个桃子。

生3:??

师:八戒又来了,要把6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个可以得到几个桃子? 生1:他们师徒三人每人都分2个桃子。

生2:不对,八戒饭量大,应该多分,八戒分4个,唐僧和孙悟空每人各分1个。

生3:不行,唐僧是师傅,应多分,唐僧分4个,悟空和八戒每人各分一个。 生4:不行,取经路上,孙悟空贡献最大,应多分,??

师:??

案例分析:

看了这个案例,我认为这位老师从导入部分的设计就有问题,他应该好好进行课后反思。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进行教学,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我认为可以。但这位老师作为引导者在提问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我觉得要反思的问题首先是这位老师提问题的方法:问题不应这样提,可以改为“有6个桃子,平均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俩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既

然是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就应使学生掌握除法的意义和掌握简单的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不应引导学生纠结在“有几种分法”上。反思的第二点:“2.八戒又来了,要把6个桃子分给3个人,每个可以得到几个桃子?”这个问题应这样提“八戒来了,要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可以得到几个桃子?”这样学生就不会去纠缠在“谁的贡献大,谁多分和谁吃得多谁多分”这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上,也不会出现到后来老师无法控制的局面。

教学反思:

我在日常教学中是这样进行教学反思的,以教学《百分率》为例:

学情分析:百分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同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百分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与分数有所不同,但它的解题思路、方法与分数基本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特意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生活中百分率的实际含义;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类推并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百分率的意义,探球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计算。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

3、在探究过程中能把分数知识自觉迁移到百分数中,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深对百分率的认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百分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我没有利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因为课本例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差距,我是利用刚发给学生的数学测试卷让学生统计:我们班有74人,本次测试有42人红分,10人不及格。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老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几条写在黑板上:

红分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不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以上问题学生已学过,学生自己解答过程没问题。接着我有把问题变了一下,把以上问题的“几分之几”改为“百分之几”,继而让学生解答,学生解答完后,有的学生就忍不住说:“‘和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方法是一样的,只是结果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而已。”我赶紧接着这个学生的话问全班学生:“你们大家同学都有这个发现吗?”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且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我接着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求出来的红分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叫做红分率,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叫做及格率,不及格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叫做不及格率,生活这种百分率有很多。然后让学生回忆是如何求出这些百分率的,使学生通过回想求百分率的过程掌握百分率的计算方法。更使学生体会到百分率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以及牢固的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我又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实验:我在讲桌上放了一杯水和一些白糖,在全班学生的好奇下把白糖慢慢倒入水中。

师:这杯水会有什么变化?

生:变甜了。

师:你们能根据刚才的实验提出用我们刚学的百分率知识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我把学生讨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杯水的含糖率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答吗?能解答吗?还差哪些条件?

生:糖有多少?水有多少?

师板书提供数据:糖10克,水190克。

师:现在会计算了吗?

生(口答):10÷(10+190)×100%

师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出含糖率的计算公式,并强调含糖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公式本身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如果不在后面“×

×100%100%”就只是分数形式,而不是百分数。在后面添上“×100%”相当于×1,就可以既使数值不变,又是百分数的形式。

师: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进行一些百分率的计算。谁能举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各小组内先交流自己举的例子,再反馈并解释意义。)

课后反思:

1、反思教材

本课的知识点主要解决“理解百分率和求百分率”的问题。教材上的例题虽然也源于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对教材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使数学教学由“知识课堂”实实在在的走进了“生活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鲜活和有意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反思教学方法

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通过计算红分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等到计算红分人数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等。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又使学生理解了百分率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且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知道了百分率的意义后,及时让学生计算含糖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数学教学由“知识课堂”实实在在的走进了“生活课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鲜活和又意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反思教学效果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班大多数学生都能用所学的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应用百分数时仍有困难,这在课后仍需要老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学生在计算红分率等时间过长,以致后面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百分率时显得有点仓促,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3)在渗透思想教育方面也做得不够理想,这都是由于时间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在下一节课都需要去补充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中及时的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使我们及时地发现问题,冷静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可以说教学反思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第二篇:教学反思论文-注重学科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注重学科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衢州市高级中学 吕慧红

【摘要】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中学历史日常教学情况,就教学反思的内涵、形式与主要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迅速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探寻、研究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得失,并解决其中的失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科学的教学实践水平,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回顾过去,而是指向未来的教学活动。

1、教学观念的反思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历史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历史教师无法回避新课程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要走进新课程,解读新课程,需要历史教师对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为此,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关爱学生,以关爱代替责备;关注学生的情感、性格,张扬学生的个性。如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以启发代替注入,以创新代替传授,实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实施教学时,我们发现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时会有较大差异,其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也会截然不同,因此,教师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就能积极改进并优化教学。

例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根据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完全依托教材,在导入新课后, 1

要求学生通过课文阅读,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等,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而有位教师教学设计巧妙,通过北大学子燕子的两封来信设置教学情境,引出教学内容。第一封信通过燕子进北大看到的新现象,让学生思考“当时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得出“新文化运动”这一结论后,继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第二封信介绍了燕子在北大读书一年的新体验,同时设计如下问题:“通过这封信我们知道关于这场运动的哪些信息?1、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主要刊物是什么?2、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3、这场运动的活动基地在哪里?4、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最后师生合作提升新文化运动的新特点。整堂课围绕课标,线索清晰,浑然一体。这节课的设计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动机出发,采用进入北大校园的学子写给母校老师的书信这一新颖的形式,使学生对史实产生更直观的印象,然后再逐步形成有关历史的理论性见解。显而易见,整堂课凸现了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的理念。

3、教学过程及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细细分析新课程标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思路的第二点就明确提出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就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的重点。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使自身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其一,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如:教师对《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的设计,以当时北大学子燕子“给老师的一封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当燕子的老师,帮助燕子解开心中的两个疑惑:“当时的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打倒孔子?”。这样的导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拉近学生现代与历史的距离,极具亲和力。学生对这样的方式特别感兴趣,强烈地吸引其主动投入,课堂气氛也因此更为活跃。

其二,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都必须通过主体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提出问题后,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多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中国共 产 党的革命纲领”这一历史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能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知识和学生的理解水平,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中国共 产 党一大纲领的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但是我们不是常说中国民主革命必须是反帝反封建吗?为什么中共一大纲领中没有这个任务呢?这一不足在中共二大上得到了纠正,那么中共二大相对中共一大,有哪些突破?学生通过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更加深了对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思维活跃,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意识大大超出了教师的预料。

其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解答。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按预先设定的任务及问题去教学,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视而不见,无形中抵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Ⅲ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教学中,有学生提出“火药有害,为什么还要发明?”教师适时举出“原子弹的发明与运用”之例,点出“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又有学生提出“中国发明指南针,但为什么没有开辟新航路”,教师则可把“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作一对比,结合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条件,分析得出科技能否变成生产力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等……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对当时课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反思。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情景是在师生的互动中进行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求并希望老师们都能做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随时检讨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反思并不断修正自己教学不足之时,也是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之时。例如,同样在《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准备了一系列材料,并设计了五个围绕“民主与科学”的问题时,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由于整节课问题设计过多,教师 3

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又说了一句“限定4分钟时间”。结果,时间一到,几个同学随便地说上几句,或者干脆从教材中摘抄了几句胡乱应付一下,问题就算了解了。接下来,就是这位教师的尽情表现了。显然,这样的课堂交流对形式上的关注超过了对内容的关注,课堂所谓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因此,在启发学生主动思维上就大打折扣了,这种教学情景一般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导致的。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策略与形式

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呢?笔者认为在系统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勤于动脑,并经常听课观摩,合作交流,坚持写日常教学反思札记,则能收到明显效果。

1、注重系统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提高,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比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而言,参加工作后应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方法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等著作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勤思多记,注重日常教学反思札记的撰写

反思的最好方式,就是诉诸文字。写反思笔记,可以使散乱无序的想法上升为较集中、较理性的思想观点。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该用文字形式记录下简单的日常教学反思。每次教学过程中的倏忽火花、点滴感受,都是反思的果实,也是今后系统性反思的基础。优秀的“教后感”、反思札记包蕴着对“教中”反思 4

修正的执着情怀和热切愿望。

日常教学反思可以从这些方面启思:教学目标是否得当?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活动组织得是否恰当?教师的指导帮助是否到位?学生反应度是否高涨或良好?学习情感、习惯情况如何?教师临场应变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有没有让学生搞得措手不及的情况发生,若有,是什么原因?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如何?课堂所设的问题情境是否切合与适当?课堂教学的得意之处与“败笔”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和更高要求上看,今后该如何调整?只要每课必记,时促则短扼,时裕则详尽,经常反思,收获必丰。

3、听课观摩,相互交流,促成自我发展

他人成功的教学实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体现了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方法与典型,让我们感受与学习到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风格等。如,在教学高中历史选修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维新变法的兴起”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容易流入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会很难得到提高。而有一位教师却与众不同,整堂课设计新颖:既有康有为个人档案的填写,又有维新派新书发布会的角色体验,还有充满学生爱国热情和智慧的“公车”上书,整堂课始终让学生的兴奋点频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组织教学的,他实现了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由于兴趣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课堂讨论时,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培养,他们的表现欲、创造欲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听了这堂课我觉得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与之相比,自己的教学就相形见绌。如果经常有这样的积极反思,就非常有利于改进教学。同时我们更倡导自己力争上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等,借助他人的观摩点评,促成自我发展。大凡上公开课,自我进取意识和成功期待欲较强烈。备课时,往往更注重吸收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和成功的教学经验,会钻研得更深刻,会写成更优化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将会出现怎样的效果。上完课后,大家畅所欲言,交流评课,又一次的集体反思与交流,会使听课的同行们都各自得到教益,当然,对执教者个人教学的反思也会更深刻。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发展,教学水平提升的良好途径。

5

当然,关于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索。比如,教学反思究竟有哪些具体表现?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形式还有哪些?等等。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促教师得到专业发展,让教师价值得到升华”,这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育发展的前提,这也是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4月版;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试析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 20xx年02期;

3. 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20xx年第1期;

4. 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xx年12期。

6

更多相关推荐:
教师专业成长反思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反思教学有反思的教学与反思性教学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

教师专业成长反思总结

暑假期间,文登市教育局邀请知名专家举办专题报告会,本次报告会以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提升为主题,先后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芦咏莉、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王岚、北京五中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梁捷、北京市…

教学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反思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关注和重视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进行回顾反省思考其得失以便对自己的教学方...

教师学科专业成长反思 2

教师学科专业成长反思五星中心校徐仙20xx820xx12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五星中心校徐仙20xx9新课改要求教师与课改同行与课改一起成长为什么提出教师要在课改中促进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呢怎样才能有效促进自己的...

谈谈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谈谈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以前我对写教学反思的认识不够这正是受习惯性思维和教学低期望的阻抗还有传统的教学习惯等的制约现在逐渐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便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形成了...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和价值

课堂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教育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为此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在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中成长起来的教学反思就是...

教师个人成长的反思

教师个人成长的反思偏店小学董贵英个人从教将近二十个年头按个人成长的阶段和周期来看是到了成熟期回顾这一教学的路程个人快速成长的阶段是在从教的8年12年之间这段时间内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涌进做为改革前沿上的一线教师...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课题方案课题组长蒋景耘一课题的提出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观念的超前教育行为的超前都将对一个民族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真正意义的变革今天的教育担负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沉...

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教师专业成长

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教师专业成长基于新课程实施中四位教师的个案研究摘要以哈贝马斯认识兴趣理论为理论原型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的实践的和解放的三个水平依此为分析框架对四位教师的教学反思分析后发现教学水平高的教师进行的全...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和成长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和成长途径一什么是教师专业成长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摘录1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渊博的学识是机智的应...

在反思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反思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者邢娟来源海南省海口市机关幼儿园20xx114阅读数148网友评论0条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一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则需要用心去努力达成反思性教学是一个能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

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听了我校教师在教师论坛上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讲座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和鼓舞认真反思自己的成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熟悉和提高教师的...

教师专业成长反思(3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