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4.3.27

《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习了乘法口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乘法的意义,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开始用乘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练习题的安排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整个过程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搜集数学信息和问题,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说出解题的想法,理清思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了对比练习,从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使学生们明白为什么应该用加法,而不能用乘法。促使学生不断的深入观察、思考、反思。 但是,本节课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差生无从下手,启而慢发,甚至有的启而不发,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路较凌乱,表达不十分清楚,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大大的提高。有的同学没有专心的听,还不能很好的抓住别人说的优缺点。这让我意识到了还应该在“引”上下功夫。

另外,有老师听课,学生放不开不能大胆发言,今后还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学生发生错误时,我引导得过多,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智慧,进行讨论,促使学生深入观察、思考、解释、反思,使知识内化、深化。


第二篇: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党国柱

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虽然进入课堂之前我已经思考了很久,并且为此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总朦朦胧胧地觉得我的目标定位有问题。我禁不住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今天这堂课我到底要学生学什么?是教会学生做小数乘法吗?还是通过小数乘法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后者比前者更能体现学科的数学价值。抱定这样的目标之后,我那“精心”的教学设计也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在课的开始,提供了一组题:

(1) 125×3=375

(2) 12.5×3=37.5

(3) 1.25×3=3.75

(4) 0.125×3=0.375

请学生比较第(2)(3)(4)题与第(1)题之间有什么联系?旨在渗透积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沟通小数乘法时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谈话中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一本数学本的价格是0.52元,每位同学开学的时候都发到了4本数学本,请你算算每个人一共要多少钱?提出要求:怎样列式?为什么可以这样列?(0.52+0.52+0.52+0.52 0.52×4 或 4×0.52)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而后,我提出挑战:你能算出0.52×4 或 4×0.52结果是多少吗?请你来动笔算一算。学生开始尝试计算,先做好的上来板演,下面的同学如果有与黑板上的不一致,也可以上来把你的过程展示出来。

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三种做法。接下来就让学生陈述理由。 生1:我们刚刚学过的小数加减法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我就把4和0对齐,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计算。

师:那积里面怎么会有一个小数点呢?

生1:我把0. 52看成了52,扩大了100倍,所以积要缩小100倍,这样才能保证积的大小不变。

生2:我把0. 52元扩大100倍后成了52分,52分×4=208分,再改写成用元作单位,就要缩小100倍,得到2.08元。

话音刚落。一生马上补充:她的单位名称错了,前两道的单位名称应该是分,不是元。其他同学根据学生的补充也发现了问题,对于她的发言,同学们露出了信任的神情。

生3:(大概是听了前面的同学说得振振有辞,显得很紧张,发言时含糊不清,极不肯定。)

我开始着急了,觉得要收不回来了,怎么办?我积极地寻找对策,先点评了生2的做法,肯定其想法,然后我就指着生1和生3的做法说,他们现在两个人的做法都不一样,你准备支持哪一方的做法呢?请说出你的理由来。学生思考了片刻,陆陆续续开始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经过一系列的辩论之后,学生开始明确,其实大家的想法都是一致的,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了整数乘法,既然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就要遵守整数乘法的法则,4自然要和2对齐。课堂上生1带着他的部队开始主动向生3部队靠拢。

第三层次,我延续情境: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每个人需要2.08元钱,那你能算一算我们班30个人一共需要多少钱吗?其实今天的败笔也在此,这一层次的练习应该将班级人数拟定为31人,这样的话更有利于今天的小数乘法学习,50最终还是归纳为一位数,不能很好地暴露问题,因此在今后的练习设计中要注意问题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今天的课堂也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根据“新基础教育”的思想,当课堂上我们把问题“放”下去之后,面对“收”时真有点不知所措,这里有很多的因素困扰着我们:该怎么“收”?收到什么样的度?资源怎样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所用?思来想去,还是自己的专业素养不够,今后需要不断提高

对新课程的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越会感到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个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们“与时俱进”,在深层次上促进了教育观念的真正更新、转变;反思使我们对新课程更充满感情,充满信任,抱有极大的希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段时间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是为“教学反思录”。

“培养自学能力”的局限性

李清奇

鉴于传统教学教师灌输过多、学生主动性太弱的弊病,在上世纪 80年代,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曾经成为教学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直到现在, “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见到踪迹:学生自读教材;学生依据教材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对提问中暴露出的学生理解不透彻、不深刻的地方或所谓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应当肯定地说,“培养自学能力”的种种探索和实践着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毫无疑问是有积极意义的。

不过,“培养自学能力”的做法也愈来愈暴露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一,它几乎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间缺乏交往和合作;其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因为学生的自学往往成为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记忆过程,无形中由教师“灌输”变成学生的“自我灌输”。

那么,我们今天就不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当然不是。只是说,以学生自行阅读、理解、记忆为主要标志的所谓“自学能力”,充其量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初级阶段”。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角度看,课堂上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的情境出发,通过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究、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取某种知识。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把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作为其主要内容。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算得上多年来教学领域的一句“流行语”,人们相当自然地把它和“先进的教学观念”相联系,甚至划上等号。但是,在新课程实验蓬勃开展的背景下,如果我们对此加以细致地考察和深入地思考,一定会意识到,对“教会学生学习”这个命题,无沦是在理论的把握上,还是在实践的操作上都存在着太大的差异。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在不同的教育思想支配下,在不同的教学氛围中,人们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妨把它分解一下来分析。说到“学习” (当然是指中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长时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把它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窄化为教材内容的学习,把教材内容的学习窄化为考试要点的学习。学生“会学习”,成了能够有效地记住、理解特定的教材内容,举一反三,灵活应对各种“变式练习”,能够在“题海”中奋力搏击,到达成功的彼岸。所谓“教会”,不过是提哄给学生某种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陵照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学习。概括起来说,这种“教会学生学习”,是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特定的方法高效地掌握特定教材的特定内容,在特定的检测、考试中能够有效应时。有理由认为,如果说,“注入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使应试教育不得人心,而这种“教会学生学习”的做法却给应试教育外加了“包装”,注入了“兴奋剂”,带来了某种“生机”和“活力”。

今天,新课程理念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思意识的增虽,于是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拦学习”的缺憾和不足,我们也愈益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之。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如同课程专家所言: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任何试图强求一致的做法,无论这种做法多么科学,终究是徒劳无益的。其三, “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变成了“教会学生考试”。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使“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情感方面目标的真正实现。

“生成性”任务观

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能够察觉到的,是显性的,还有一种隐性的教学任务是我们万万不可忽视的。在充分的讨论和争辩中,在愉快的合作和交流中,在自主的体验和探究中,学生难道不是也在完成着某种“任务”吗?一种隐性的任务。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探究中提高探究的能力,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这“隐性任务”,多是课前没有也无法预料到的,可谓之“生成性”任务。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隐性任务或“生成性”任务要比显性的既定的任务更有意义和价值。

怎样看待“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可想而知,就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特定的应该掌握的教材内容印象更鲜明、深刻,理解更清晰、全面,记忆更牢固、持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事实上是以“知识、技能”为主要乃至惟一的目标,所以能够发挥如此作用的“板书设计”备受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在大张旗鼓地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当我们意识到课堂上教材并非惟一的教学资源时,当我们确信课堂上学生从老师那儿、同学那儿同样学到许多东西时,当我们明白课堂上学生学习既定内容的同时可能也应该不断地生成着新知识时,我们还会以事先设计的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板书来限制课堂教学吗?来束缚学生乃至为师者本人的思想吗?

板书不能只是为帮助学生记忆服务,它更应该为帮助学生思考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中,可能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发现值得探究的现象,产生引入深思的问题,这些,往往是课前无法精确地加以预测的,是不可能事先进行固定的板书设计的。适时地把它们板书出来,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讨论和交流,能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给学生一定空间,学生还你意外收获

川中小学 金山玉

在《中国教育报》20xx年8月的上刊登了这样一则事实:科学家对跳蚤做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后来,科学家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接下来,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跳跃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跳蚤已无法再跳了。于是,科学家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跳蚤变成“爬蚤”,并非跳蚤已失去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最可悲之处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跳蚤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了。

读了“跳蚤和爬蚤的故事”,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给学生“罩玻璃罩”,让他们自由跳,看看他们到底能够跳多高。于是,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不再喋喋不休地讲,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倾听,了解学生的理解和看法,让学生进行讨论,尽情发挥。

今天,我在上练习二的最后一题——排列顺序。我给学生一定的时空,学生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段话的内容是这样的:

风停了,雨住了,太阳出来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小鸟赞美说:“多美的彩虹啊!”彩虹说:“请不要赞美我,这是太阳的功劳。”小鸟听了,觉得彩虹更美啦!

当我与学生一起排完那一段话时,我突然间,有了一个想法。何不让学生来一个自由跳,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看看他们会发现些什么?会体会到些什么? 我说:“你们读了这段话后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朝我看看,看似想从我的口中了解这问题的眉目。接着,我说:“读了这段内容,可以说说你的体会,谈谈你的看法……”学生仿佛领悟到了什么,小手如金般地从胸前举了起来。

学生平说:“我觉得彩虹在太阳的照耀下才很美。”这学生并没有真正了解这段话的意思。只是从文字上去理解,表面上是懂了。

接着学生方说:“我觉得彩虹很谦虚。他不说是自己很美。而说自己的美是太阳的功劳。”这位学生能从内容上去体会其思想含义。

学生党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我发现,小鸟说彩虹的两次美是两样的。第一次是说彩虹外表很美,第二次是说彩虹心灵很美。”啊,学生能从对比的两方面上去理解,从写法及思想上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当时,我惊喜万分,控制不住自己,情不自禁地为这位同学鼓掌,其他同学也跟着鼓起了掌。

其实,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老师还要细腻,还要敏锐。从以上的回答中证明学生已经学会了对事物追求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原来,没有限定思考的框架,摘掉“玻璃罩”之后,学生会跳动自己知识的存储箱,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己丰富的思想,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学生可以跳得这样高。

我想,平时的课堂,我们是否太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控制多了点,约束多了点,致使许多学生的创造力或许就在我们胆小的(学生这样不会,那也不懂)教学中给扼杀了,教学中的奇迹在自己的问题下给埋没了。

如今,我真正的认识到我们教师要努力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学生的学习在自由、自主、自发和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展开。我们教师更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给学生思考的自由度,保护学生的创造天性,唤醒学生的知识潜能,释放学生的创造灵性,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达到是?放归金间自在啼?的最佳效果。

互动生成,无法预约的精彩

----《鸬鹚》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 朱敏芬

尽管身处江南鱼米之乡,但《鸬鹚》一文所描绘的宁静优美的画面目前我们这儿是无法欣赏到的。孩子们也从没人见过真正的鸬鹚,上课文之前,即使是鸬鹚的图画,好多同学也都没看到过。上课时,当让学生提出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时,有一个学生的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非常活跃,而且整篇课文有许多问题也因为这一问而基本解决。

学生问:“鸬鹚是渔人养的还是那种像我们看到的鸟儿一样野生的?”当时问题一提出,我想:这个问题不是太简单了,怎么会不懂呢?还用问吗?而且提出这个问题的还是我们的语文课代表。我把回答这个问题的权利立刻交给了学生,多数学生都高高举起手说鸬鹚是渔人饲养的,专门用来帮渔人捕鱼的。教师就紧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从文中去找到许多线索来说明鸬鹚是渔人饲养的。一个学生说:“?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就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因为是渔人养的,所以这些鸬鹚都听渔人的话,都钻进水里去了。”一学生马上反驳:“我不同意,我认为如果不是渔人养的,你用竹篙一抹,鸬鹚也会下水的。”话音刚落,有许多同学都在下面发出“啊?”的反对声。一同学说:“如果它要逃得话,那它为什么不四处乱飞,而是都往水里钻呢?”一学生立刻附和:“我也认为是渔人精心饲养的,你看课文后面写?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鸬鹚跳下水去捉鱼,而且捉了鱼之后也不飞走,也不自己吞下去,而是自己跳上渔船给渔人。”“是的,课文后面还说?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鸬鹚很会捕鱼。一会儿工夫就捕了好多,渔人都快来不及了。”另一学生也抢着补充:“我也对某某有补充,课文开头写?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待什么命令,就是渔人让鸬鹚下水捕鱼的命令。”那个不同意的同学强词夺理说:“这里是说?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等待命令的是士兵,而不是鸬鹚。”一个同学立刻纠正:“这是一句比喻句,把?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比作?列队的士兵在等

待命令?,它写出了鸬鹚整装待发的雄姿。”有同学接着补充:“?一抹?就是一擦的意思,从这个字可以看出渔人的动作很熟练,只要?一抹?鸬鹚就下水了,这说明他们之间配合非常默契。”“还有这说明渔人让鸬鹚下水的方式很独特,鸬鹚非常服从,真是训练有素。”

争论还在继续,学生从书上找出好多的语句来说服那个认为鸬鹚不是渔人饲养的学生,实际上到后来那个学生心里已感到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可能因为一时觉得有点下不来台故意不接受大家的观点,没想到这点小小的叛逆却成就了我们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个性的张扬。教师也觉得一下子学生思维跳跃太快,有点无法控制。学生在辩论中几乎把这篇课文中老师准备一一和大家讨论的知识点全部解决了。

课上完后,我依然和同学们一样沉浸在难以言说的激动和兴奋中,课堂上出现如此激烈的争论,而且学生说得那么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这是课前老师再怎么准备都无法想到的。像那种试教了好多遍的公开课更不会依照这样的形式来上课。这堂课,教师基本上完全随着学生的思路在走,但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这堂课带给我的启迪有这么几点:

1、平等对话,给生成营造心理空间。

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投身课堂的前提。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样,学生的情绪才是轻松的、愉快的,才会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在无焦虑状态下进行“头脑风暴”般的思维互动与激发,这样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地迸发,从而才有可能真实、精彩地去生成。在我的课堂中,自己感觉一节课老师表现得比较严肃,那么课堂气氛也随之显得比较沉闷;假如今天老师态度亲切、心情愉悦,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大胆、激昂。要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觉得很难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有一些调皮的学生趁机捣乱,不专心听讲。还有常发现刚才交流讨论的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已经结束,许多同学还意犹未尽,窃窃私语,无法集中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课堂纪律的组织调控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像那种有许多老师听课的公开课好像不太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可爱而又善解人意的。)所以,新理念在执行过程中碰壁而使许多尝试失败者无所适从,不知所以,有时又不得不让神圣的课堂恢复以往的安静与沉重。非常希望能看到各位同仁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

2、让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我们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使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我们的付出总是低效劳动。以上教学环节中通过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探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鸬鹚是渔人饲养的还是野生的?”“渔人一抹鸬鹚下水是因为训练有素还是因为被惊吓?”,这样以学定教,因势利导,课堂上学生觉得主动,他们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感悟,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从不同角度加深对课文文句及思想的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理解的内容汇报,不但生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生成了一个事先没法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

3、要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独特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我们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更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在有争议的问题上进行有创见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这节课中如果学生问得那个几乎有点傻的问题教师轻描淡写地让它滑过或根本不予理睬,那么课堂就不会如此精彩。如果教师或同学对那个表示异议的学生持不认同的态度,持讥讽嘲笑的表情,那么以后学生还敢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吗?没有争论的课堂不是完整的课堂。我们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让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发展思维和语言,形成个性化的人格,在尊重多元化和独特性的前提下,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认识应不违背基本的科学知识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始终成为真善美的追求者。

4、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就应是生机勃

勃、活力无限的,就应是充满了带有学生独特个性的既包括学习方式又有独到领悟的精彩生成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把执行教案看成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进一步学习的生动情境,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而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 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阅读教学中,教者应遵循动态感悟这一阅读规律,少一点预设,多一点生成,让学生在动态的感悟过程中学会阅读。在上面的例子中,课堂的思维空间是开放的,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鸬鹚与渔人那种亲密和谐的关系,深刻地感悟到江南水乡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无限乐趣。在聆听与诉说中学生的感悟由模糊走向清晰,由浅显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由错误走向正确,阅读就在这种不断生成的动态感悟中进行着,师生就在发现中享受到了莫大的精神愉悦。

遗憾的是像这样令人振奋的教学片断自己感觉一学期中也难得有几回,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机智都必须在不断地学习中提升,教师除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支撑,还需有刻苦的钻研精神以及自身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等。 阅读是一种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我们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追求阅读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使学生如珍惜生命般热爱读书、渴望读书,如品味人生般体验阅读、享受阅读。

新课标下我们要给孩子什么

——教《背篼》有感

川中小学 叶国文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这句话显得更富有现实意义。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深远的,特别是语文教学,因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广泛的”,可以直至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个过程,而这一影响的主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孩子学习《背篼》这一课时,我力求于这一理念开展教学,教学中感触较多。

一、 给孩子一份情感养料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基点就在于“情感”。试想: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课堂教学需要老师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教师的激情来源于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以及坚定的职业道德观念的驱动,来源于课前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身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合适的语言、恰当的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用以燃起孩子的激情。《背篼》一课,虽然情节简单,但情感真挚丰富,这正好是老师展示激情的最佳平台,教学前我就准备抓住读、演、悟等几个板块让学生体味文中情感。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

前,我利用投影显示山里孩子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的情景,我利用投影显示山里的孩子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下山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问:从图上看,你可以猜出他是生活在哪儿的孩子吗?

学生a、是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因为图上有许多的大山。

B、可能是生活在城里的,去山上玩。

C、不对,只有生活的山里的孩子才会背着这么重的东西脸上还露出笑容。 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

经过一番讨论,我知道孩子们被山里的孩子那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形象感染了,学生已经有想了解主人公的需要了,于是我趁机问:“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你想了解有关他的那些情况?” 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以朋友的身份来研究山里孩子的品质,使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课文,缩短了与孩子的时空差距。阅读课文的情感基础也就有了。

3、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背篼》这篇课文通过对山里孩子回家经过的叙述表现了山里孩子勤劳朴实以及关心邻居、热爱学习、体贴妈妈的美好可贵品质。教学中,为了能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山里的孩子体贴妈妈的这一品质,我深情地说:“妈妈撩起围裙一角,想揩去的是儿子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更想揩去的是儿子劳动后的疲劳,妈妈多么想表达对自己孩子的喜欢呀!小小的一个“揩”字却显示出真挚的母子之情。山里的孩子多么想安慰妈妈,他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学生a.迫不急待地说:“妈,我打的柴够烧一阵子了吧 !”

b. “妈,你看我多能干!”

c.妈,我不累。

d.不说话,什么话也没说,就是“抿着小嘴微笑”。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应该选d生说的有理,因为上山打柴禾对于山里的的孩子来说是经常做的事,无须都要说些什么,而且这样更体现了山里孩子特有的朴实性格。此时此刻,学生对“妈妈”的爱、对山里孩子的敬佩,对母子之情的感怀难于言表,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文”与“道”并行,相得益彰。

可见,教学中情感的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作者、教师、学生的“三情”互溶共振,最终要达到开启学生感情闸门的作用。

二、给孩子一处开放的空间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感悟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读、论、演等多种途径获得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教《背篼》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朋友之情、爷孙之情、母子之情”,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文这三段内容开展表演,扩写。把文中未写出的语句用自己的动作、语言表示出来。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组纷纷显示出了独特的编导、表演、语言才能。在学生能力得到展示的同时,对课文的了解也更深入。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背篼》一课中,引导学生说说平时与朋友、家人相处的场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感受说起,进而感受自身与主人公的差距,从而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

三、给孩子一个感悟的天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大部分是情感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作用就在于,加深体验,有所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淀自身良好的情感素养。教学这一课时,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山里孩子”,如何让我们平原学生去体验山里孩子的情感呢?教学中我问:平时同学们在家会做什么家务活?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的劳动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在同山里孩子比较时,饱含着对自己无比的喜爱之情赞美着山里的孩子……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背篼》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他加快了脚步,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走进……”。我带着孩子们一遍遍地读着,同学们被其中精确的动词所感染,他们边读边演。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你觉得在平时生活中会用到这些动词吗?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上学、放学、去外婆家等情景

3、文本是例子,人生才是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在教学《背篼》一时,分析教材时我想:能否让一个文本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范本,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生活的作用,唯有教师创造性的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充分感悟,体验文中不同的情感,文中的“朋友之情、爷孙之情、母子之情”纷纷浮出文面,接着借助表演、联系生活等方法,让学生走出文本,升华感悟,形成认知,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地。

多 余 的 疑 虑

——《小猴过生日》课后反思

川中小学 党海英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时常会听到来自部分家长或教师发出的疑虑:现在的孩子太难管,太难教了,再搞这样开放式的教学行得通吗?孩子们整天就知道玩啊、闹啊,不遵守纪律,这样进行新课程改革,孩子们的学习、思想能上进吗?

因为我也是教师,经常置身于孩子们中间,所以能真切地体验、感受着他们的生活。“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客观地说,部分家长及教师产生这些疑虑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孩子们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加上现代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确实会在成长过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过错。而我们农村孩子的家长及教师大多受过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认为学生上课就应该“小手放放好,小脚并并拢,专心听老师。”问题答案嘛,就该“一是一,二是二。”他们觉得这样孩子才能明辨是非,才能在学习、思想上有所进步。他们怀疑现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倡导让孩子主动、合作学习,甚至有时课堂上还会处于“闹哄哄”状态,这样小小年纪会主动、合作学习吗?在那样“闹哄哄”状态下,孩子们能在学习及思想上有所进步吗?其实,类似这样的疑虑也曾多次在我的脑中出现,直到一次执教好《小猴过生日》一课后,不但消除了我存在的疑虑,而且更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充满信心。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浙江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中的一节听说训练课《小猴过生日》来谈谈自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小猴过生日》是浙江版教材中的一节听说训练课,它的要求仅仅是听说能力的培养。而新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是新课标提出的一项新内容,意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以语言为工具所进行的一种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活动。怎样在这一老教材的听说课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的内涵,我进行了一些思考,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其中,对教材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一堂口语交际课。在这儿,我想选取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片段来谈谈自己对实践新课标的认识:

片段一:

教师:小朋友,童话森金里这么热闹,好多小动物都准备了礼物,来庆贺小猴的生日。现在,我们来当一回这童话森金里的小动物,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

学生(齐声):好!

教师:你想演谁呢?请戴上你的头饰,拿出你准备好的礼物,到你们的童话森金里去庆贺一下你们的朋友小猴的生日吧!

(在课前准备时我将学生分了组,选出了小组长,让每组孩子在小组长的协调下自行协商确定出自己喜欢演的角色,并做好头饰,画好各自需要的礼物。)

孩子们都乐了,甜甜的笑容洋溢在他们可爱的笑脸上,他们从我话语中,从我的体态语中知道是让他们分小组合作表演。

片段二:

在小组表演后,我请学生毛遂自荐到讲台前来演一演。以下的片段就是来自一组孩子表演完后体验: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个童话森金里的小动物都很有礼貌,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教师:对啊,你是一个听得很仔细的观众,在庆贺别人生日时,我们是该说话礼貌,声音响亮。

学生2:老师我知道小猴为什么不收小老鼠送来的礼物?因为小老鼠经常偷东西,小猴不要别人偷来的东西。

学生3:是啊,小老鼠拿偷来的东西讨好小猴,真不应该。

学生4:老师,刚才我们表演的故事中,都是说小猴不愿意接受小老鼠的礼物,认为小老鼠的礼物肯定是来路不明的,小老鼠只好回家了,我可不可以给这个故事编一个更好的结果? 其他学生:有的一脸诧异地望向他,有的在私下里窃窃私语,有的孩子则把目光投向我,看我如何定夺。

教师笑着说:还有一个更好的结果?大家想听吗?

学生(齐声):想!

学生4继续说:“我倒觉得这儿的小老鼠很热情的,他知道小猴最爱吃桃子,就特地送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给小猴,而小猴以为桃子是小老鼠偷来的,就有礼貌地不要这礼物,小猴的做法也是对的,不过我要为这故事再编一个结尾,就是,当小猴说:?谢谢你,小老鼠,你

的心意我领了,不过你的礼物我不能收。?小老鼠听了,说:?猴子哥哥,我以前是不好,经常偷东西。不过,现在我已经改过了,我不再偷东西了,这桃子是我自己种的,不信你可以到我家门前去看看。?后来小猴子真的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小老鼠家看了,小老鼠真的改好了,自己种了好多果树还有粮食呢!朋友们都为他高兴。”

这孩子刚说完,底下的孩子又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

学生1:“是啊,我们做了错事可以改,小老鼠也能改正的。”

学生2(没等我请他,就站起来):“对呀,还有可能这几个桃子是别人送给小老鼠的。正巧,小猴过生日,小老鼠自己舍不得吃,把它当礼物送给小猴了,小老鼠多可爱啊!” 为了能使课堂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爱讲敢讲会讲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了他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情境,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内容,设计了让学生们分组扮演一下这个故事中的几种小动物,表演出每个小动物会对小猴怎么说?小猴又会说些什么这样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参与面广,兴致高涨,说话无拘无束,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交际兴趣,连平时不是很活跃的孩子也欣然扮演了一个角色,说得还挺不错。我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在老教材的听说训练课中是不可能有的。因为自己也曾经多次上过听说训练课,都只是让学生先听老师说故事,然后看图像老师一样讲讲故事,最后回答回答问题完事。这样的课死气沉沉,别说孩子们没劲,就是老师也感到没意思。而在本堂课中我将新课标的精神,融入到现行的教材之中,孩子们在分角色表演故事的过程中,产生了交际兴趣并在表演中学会交际,学会如何说庆贺别人生日的话,学会分辨真善美丑。

课堂上,看着孩子们天真的表演,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善良心声,我们还能怀疑课改是否可行吗?试想:如果我按照老教材的处理方法,只让学生单纯地听话、说话,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像刚才那样精彩的瞬间吗?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善良,他们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吗?看,他们甚至会希望小老鼠也能改过自新呢!多么可爱、多么善良的孩子!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在课堂中给学生更多自由,包括演、说、想象等各方面,他们的思维就会不时地发生碰撞,不断地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和互促发展的乐园。我们还能怀疑在课改中,在那充满生机的课堂中,我们的孩子能否有所进步吗?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阳光》教学片断及反思

三毛小学 党雪宝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课文,配有情境图,课文以抒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在教学时,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充分利用文本,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活力。

片弦?/strong>

师:小朋友,请大家闭上眼睛,用想象去欣赏阳光下美丽的景色。清晨,太阳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来了,金色的阳光洒遍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听!小鸟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田里的禾苗在阳光下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在阳光下更高了……

(闭上眼睛,学生听得入了神,陷入无限的遐想中……)

师:小朋友,美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生2:我想到树金里的小鸟高兴地飞来飞去,还唱起了歌。

生3:我想到公鸡会喔喔地叫,催人们快起床。

生4:我想到早晨空气清新,人们都在公园里锻炼身体。

师:是啊,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想读一读吗?

生:(大声地)想!

师:那就请大家把书翻到第8课《阳光》,(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 教学反思:巧用文本,发展学生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一年级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活用教材,从课文内容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必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提供的优美文字进行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学生看到“小鸟高兴地唱歌”、“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想到“早晨空气清新”。可见,利用文本所提供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弘扬学生的个性。 片断二

师:小朋友,阳光像金灿灿的金子,它使禾苗更绿了,使小树更高了,使小河变成长长的锦缎了。如果你是禾苗,你会对太阳公公说些什么?

生1:太阳公公,谢谢你!你的阳光照得我真暖和。

生2:太阳公公,你真好,你给了我阳光,我长得更绿了。

生3:我很感谢你,太阳公公!有了你,我长得更快了。

师:阳光给禾苗带来了绿色,那么小树、小河会怎么对太阳公公说呢? 生1:谢谢你,太阳公公! 有了阳光,我们小树才能生长。

师(扮演太阳公公):不用谢!我很高兴看到你长得这么粗壮。

生2:太阳公公,你对我们小树真好!我身上的叶子要在阳光下才能制出氧气。 师(扮演太阳公公):这叫光合作用,我很愿意为大家效劳。

生3:我是小河,在阳光下,我闪闪发光,特别漂亮。谢谢太阳公公! 师(扮演太阳公公):不用谢,我乐意为你打扮。

……

教学反思:善用文本,激发学生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金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学习语言也是如此。学生至于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激发了丰富的情感才会有表达的欲望,进而生成新的语言。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绘声绘色的表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表演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同样是促使学生生成语言的好机会。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师生表演的学习情境,先是请小禾苗说,再让学生自己选择说,教师也蹲下来,积极地融入到学生中去,扮演太阳公公,与学生亲切地对话。这一过程,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因为角色是自己选的,对话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汇聚的,又能与老师一起表演,他们兴致昂然。通过表演,学生理解了阳光的作用的确很大,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它;通过表演,平时的一些礼貌用语也再次回响在学生的耳边;通过表演,我发现了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在他们的语言中不仅有禾苗、小树、小河的“形”和“意”,更表达了自己的“情”和“味”。所以,教师只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又何愁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呢?

片断三:

师:阳光是公正无私的,它给予每一个人都一样多,谁也无法捉住它占为己有。 生1:我可以捉住阳光。

其他学生都说:阳光是捉不住的。

师:你真棒,有自己的看法,你快来说说你是怎样捉住阳光的,好吗? (掌声)

生1:我家有个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它,我可以捉住阳光。

生2:我也能捉住阳光。我可以利用太阳灶捉住阳光。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那我们来修改一下课文,让它更科学,好吗? 生1:科学家能捉住阳光,阳光是科学家的;

生2:妈妈晒被子时捉住了阳光,阳光是妈妈的;

生3:聪明的人可以捉住阳光,阳光是聪明人的

……

教学反思:活用文本,引导学生探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让课文学习成为探究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在学习“阳光是大家的,谁也捉不住阳光。”这一段落时,有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能捉住阳光”。我马上引导他说说自己的办法,在这个小朋友的启示下,引发了同学的一场精彩发言,在热烈的掌声中,在愉悦、自豪中小朋友领会到了阳光的宝贵,人类的伟大。在这里,没有强求一律和苛刻的规训,建设性、创造性得到认可与欣赏,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显和弘扬。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智成长的愉悦。这一次,真可谓是无意中的收获。由此可见,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让课堂回归孩子的世界,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以鲜明的形象、画画、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和探索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放手”后的收获与思考

——《西沙渔人》教后反思

三毛小学 沈敏钰

要开课了,心里极其害怕,无从下手,怕“乱”,怕 偏”,怕“节外生枝”…… 辗转反侧,又一遍捧起了《新课标》:“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复思考,我大胆选择了 “放手”……

我执教的《西沙渔人》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西沙渔人下海捕鲨的情景,赞扬了他们机智剽悍的品格,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的教材。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一堂语文课若没有40%的时间朗读,就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于是,第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读中求悟”,把自主探究西沙渔人剽悍的性格,定为本堂课的研究内容。课堂上谱写了一支支动听的小插曲:

插曲1:答非所问

“同学们,谁能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了西沙渔人的剽悍?”同学们纷纷举手。一个学生非常有意思,他挥挥手,示意我过去,笑眯眯地对我说:“沈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我并没有因为答非所问打断他的话,而是仔细倾听。“我觉得西沙渔人驾驶的帆船,帆的材料一定很特殊?”“噢,为什么呢?我很感兴趣。”我问道。他说:“你想,他们的船经过大风大浪,又被鲨鱼拖了那么长时间,海上也有暗礁,如果是一般材料做成的,肯定会划破。还有一点,因为西沙渔人非常机智,既然他们能够设计鱼钩,我觉得他们也肯定会研制出一种特殊的适合钓鲨鱼的帆船材料的。”“你的想法非常独特,很有见解。如果你愿意,咱们下课好好聊聊!”我肯定了他的想法。下课后,他主动找了我,更深更远地和我探讨了这个问题。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虽然这是一个插嘴的学生,似乎在以前看来是个上课开小差的“坏”学生,但是从他的话中我真正感受到了他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他思维积极,学习主动,远远比那些这时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室外事的学生要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得更新观念,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课堂出现学生生动活泼,真正主动学习的场面。为何不打破陈规,允许学生“插嘴”呢?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课堂教学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今天,我的做法是成功的。作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我们必须要保护这种看似“答非所问”的现象,这样,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缩短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此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促使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插曲2:没有备到的答案

“同学们,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西沙渔人的剽悍?大胆说出你的看法,行吗?”由于给了学生们充分的时间读、找、悟,学生顺利地回答了我预计的答案。“同学们,你们真会学习,让我们……”就在这时,一双小手仍高高地举着。“老师,我来,我还要说!”一个响亮的声音打断了我的话。“叫!多么珍贵的第一次呀!”“别叫!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万一……”但不知怎的,望着他那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给了他发言的权利。“老师,我觉得最能体现西沙渔人剽悍的品质应该是那些十三、四岁的西沙少年们。十三、四岁,只不过是比我们大两三岁,我们还在爸爸妈妈的怀里撒娇时,他们却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浪,敢于钓鲨鱼。我非常佩服他们的勇气!”我又惊又喜了,万万没有想到……

新课标指出: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增添表达的自信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听了,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这是我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学生却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感悟到了这一点。大胆“放手”后,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活跃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了。但同时,我感到惭愧,与学生相处快一个学期了,怎么到现在才发现他是一个那么有见解的学生啊!我差点淹没了一个具有潜力的人才呀!作为接受新课程洗礼的我培养的是有个性的学生,有主见的学生,而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是否也需要一点个性?需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看来,所谓的接受新观念只注重了表面功

夫,旧观念还是存留在我的脑海里,因为这是“公开课”,因为这是我在老师面前的一次亮相,因为要面子,怕课堂上出丑,下不了台……所谓的钻研,其实也不过是谨慎小心地把参考答案一遍遍钻透,钻研如何把自己想要的答案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或巧妙的过渡引出学生的回答,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如何真正地投入到教材的钻研中去,敢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见解,并且有敢于向教参挑刺的勇气。

插曲3:课后的余热

课后,许多学生围在我身边,似乎比刚才课堂上的那股热情更高了。一个学生对我提出了意见:“老师,刚才***同学说驾驶帆船是为了灵活躲过鲨鱼的攻击。您没有发表看法。我觉得她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假如这次西沙渔人出海的目的是为了到海底采集珊瑚,没有做好捕鲨的准备,他们也不能战胜鲨鱼的,必须躲。”另一个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西沙渔人是久经风浪锻炼的、有经验的渔人,肯定熟悉海势,知道哪儿适宜采集珊瑚,哪儿是鲨鱼的聚集地……”其他的学生也你一句,我一句,讨论的氛围越来越浓。“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捕鲨的西沙渔人为什么要凭一叶扁舟来钓鲨鱼呢?用大轮船不行吗?”“老师,常识课上不是说要保护野生动物吗?那为什么西沙渔人还要钓鲨鱼?他们不是违法了吗?”“老师,你上课的时候好象有点紧张……”

新课标指出:应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课后,学生还沉浸在求知的氛围中,主动向我提出了许多问题,甚至关心起我的举动。虽然有些问题非常尖锐,让我一时无法回答;虽然学生挤在我身边,占有了我中午休息的时间,但我却从来没有这么开心、激动过!因为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学习的结果不是冷场,学习的热情不仅仅只有40分钟,更多的是学生课后的那份高涨的学习热情,那份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喜悦感!突然,我有一种想法,作为教师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不妨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坐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谈心,向我们的教育对象—一学生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你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要认真备好一堂40分钟的课固然重要,但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好课文所做的准备工作以及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推荐课外阅读内容,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或开展各种形式的练笔。这都应当成为教师备课必须考虑的内容,成为每位老师日常的功课。今天这个时代,孩子知道的不一定比大人少,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孩子表现的似乎更加兴趣盎

然。我们没有理由不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造。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那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我很快乐。我想,我得感谢“新课程”,是“新课程”给予我“放手”的信心,让我真正体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我深深感悟到“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亲身体验到接受新课程理念后的收获!我相信,课堂上,教师只要留给孩子机会,只要告诉他们表达意见是他们的权利,只要说明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许多领域是未知的有待探索的,只要热情地鼓励孩子,真正地赏识孩子,就能看到孩子敞开的心灵之窗,就能听到孩子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

今天我“放手”了,虽然课谈不上精彩,但是很真实!“放手”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老师,真实的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

我根据名师的经验和专家报告的思想去年在初一尝试了“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的四环节小组学习方法,也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学生自学的习惯还没有很好地养成,更谈不上学习的兴趣了。我们语文学科的博杂更决定了兴趣、爱好及习惯的重要性,摆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难问题——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师命题,提出要求,学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时毫无兴趣可言,书写起来更谈不上真情流露,相关的批改反馈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也较差,这种被动消极的作文课我思考了好久决定尝试一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开学的三周内,先在12班进行了试验,现把初步的思路简单介绍:

作文课,一反常态,先分析了上次学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标。针对上次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记叙的要素,交待清楚一件事”的总体要求。

然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拟题并简单说说构思,组长示意,老师计时。

静思独立,老师观察各小组的情况。

成文后,组长示意可以写读书笔记。

统一完成后,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换找优点,评价闪光点,写出主要内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换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错别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声读文,动情优美处,大声的读,后品味反思别人的评价,结合自己的感受,对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后,交流心得。每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赏,由作文负责人根据各小组记分,上交由老师根据各小组的情况,找出优缺点,并概括不足(共性的东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标。

经过这样一改动,学生的作文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全部动起来,全身心积极投入,每位同学至少读了三篇同类的作文,又听读了6篇美文,不论从听觉、视觉上都获得很大的收获,相对以往单一,枯燥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

由于刚刚开始,毕竟有它的极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分配,各小组时间的不均衡,小组之间成员能力水平的差异等等,决定了我今后将会更加努力去探索、完善。

【教学反思二】

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

李瑛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体验,感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即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爱学语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我最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供大家参考、指点。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实验区的教师正努力贯彻《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非实验区的教师该如何用《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旧教材”实施教学,以便做好与新课程接轨的准备,已经成为一个亟须思考与研究的实际问题。这次我有幸参加了福建省第八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研究既省级实验区基地校课改现场研讨会,听了来自非实验区的章老师执教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五册)一课后,颇有感想,请先看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如(电脑显示):电视机、计算机、长、正方体的包装盒、编织图案、篱笆、楼梯扶手等(再逐个抽象出这些物体某个面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如果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准备分为几类?为什么要这样分?同学们可以根据昨天所观察、收集到的材料想一想、分一分,也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生1:我把它们分成两类: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一类,平行四边形为一类。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

生2:我也把它们分成两类: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为一类,正方形为一类。因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3:我把它们分成三类:长方形一类,正方形一类,平行四边形一类。因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不是直角。

……

(章老师注重课前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收集生活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课上通过课件演示,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像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观察、收集及对图形的分类,为本课学习积累了丰富的表象。)

片断二

师: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

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呢?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1:我是看出来的。

生2: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

生3:我是用绳子比出来的。

生4:我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

……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师:你们又是怎样知道的?

生1:我是用三角板量出来的。

……

(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手中的材料,按一定范围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感悟、建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

片断三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里的塑料棒和图钉(提供长短不一的8根小塑料棒和8个图钉),用这些塑料棒和图钉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说一说你是怎样围成的。 生1:我用两根同样长的塑料棒和两根同样短的塑料棒围成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长方形。 生2:我用四根同样长的塑料棒围成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正方形。

生3:我用四根同样长的塑料棒,分成两组,两根两根地接在一起,再和两根同样短的塑料棒围成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大长方形。

生4:(富有创造性地表演)如果把刚才三位同学所围成的图形,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都会变成平行四边形,边说边离开桌位动手表演刚才三位同学所围成图形的变化过程。 ……

(片断三的教学过程并非做数学游戏,也不是做魔术表演,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去主动探求、主动发展,认真地“做数学”和“用数学”。)

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者在“践行《课标》,活用教材”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该课在现场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我认为,本节课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之处:

一、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平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其他图形的,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形状的物品(如牙膏盒、茶罐、魔方、墨水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品,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课前观察、收集,课内动脑、动手对图形进

行分类,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建构数学

《课标》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本案例片断二中,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这三种图形的边和角的特点的过程,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验证,真正把学生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如让学生汇报“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这一问题时,有的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用绳子比出来的,还有的说是用对折的方法知道的……,真是精采纷呈。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主动建构这三种图形的特征做好了孕伏。

三、动手操作——活用数学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本课正是实践这种理念的一个典范,如片断三“创设用塑料棒和图钉围成所学的平面图形”,教师提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和图钉,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习的平面图形的特征,自主选择学具围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其间学生既能采用最简单的4根塑料棒来围成,还能采用6根、8根的塑料棒来围成,生4还能沟通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操作的成功不但反映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合理使用学具的能力,更体现了学生灵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39-40页“约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理清“除尽”和“整除”的关系;理解和掌握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会根据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类、总结、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并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交流、对话的意识,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义、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约数和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交流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师:(拿着数学课本)问这是一本?

生:数学课本

师:“数学”就是关于“数”的学问,我们的身边有“数”吗?

生:有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生1:我有7本书。

生2:我有3个好朋友。

生3:我们班里有26名女同学。

……

2.根据信息组成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课件出示)

A组 B组

(1)35张圣诞贺卡 (8)共用去6.6元

(2)每本练习本2.2元 (9)平均分给11个同学

(3)有5个同学给灾区捐款 (10)共捐了15.5元

(4)小红每天读2页课外书 (11)已经读了24页

(5)买了4枝同样的钢笔 (12)共用布15米

(6)小东参加三门考试 (13)共考了273分

(7)做7套同样的校服 (14)小明带32元钱买钢笔

师: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选择两条相关的信息组成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列式计算。(学生伴随轻音乐读题思考)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矗阆仍竦氖悄牧教酰蟮氖鞘裁矗吭趺戳惺剑?BR>生1:我选(2)和(8)求的是可买多少本?列式为6.6÷2.2=3

生2:我选的是(1)和(9)求的是平均每人得到几张贺卡,列式为35?11=3……2 生3:……

共得到7道算式,分别是:6.6÷2.2=3 35?11=3……2 15.5÷5=3.1

24÷2=12 32÷4=8 273÷3=91 15?7=2……1

[学生的学习材料来源于学生自己,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这样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着兴趣,学生乐于继续学习下去,而无须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观察以上这些算式,并根据算式的特点分类,分好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己分好类后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类的?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它们加上序号。(分别给7道算式加上序号)

①6.6÷2.2=3 ②35?11=3……2 ③15.5÷5=3.1

④24÷2=12 ⑤32÷4=8 ⑥273÷3=91 ⑦15?7=2……1

生1:我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为一类,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第三类的除数都是整数。

生2:我也将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第一类是有余数的,第二类是没有余数的。

生3……

师:从同学们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同。那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分类来研究。(课件出示)

师:(先择②和⑦分为一类,①③④⑤⑥分为一类)这位同学他是按是不是除尽来分类的,那什么叫除尽?什么又叫除不尽呢?

生:商是有限小数的就是除尽,商是无限小数的就是除不尽。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在头脑中建立了小数除法、有余数的整数

除法和没有余数的整数除法三种类型的除法的表象。学生的分类,恰当地提供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素材资源,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归纳特征

师: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这些除尽的算式(①6.6÷2.2=3 ③15.5÷5=3.1④24÷2=12 ⑤32÷4=8 ⑥273÷3=91) ,看看这些算式还能不能再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生:①6.6÷2.2=3和 ③15.5÷5=3.1分为一类,因为这里面有小数, ④24÷2=12、 ⑤32÷4=8和 ⑥273÷3=91这三个算式分为一类,因为这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

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类后)指着整除的一组算式:象这样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整除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称它为“整除”(板书“整除”)(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仔细地观察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呢?

生:除尽的范围比整除的大。

师:如果我们用一个大圈来表示除尽,那整除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圈。(课件出示集合图) 师:你还能再举出一些整除的算式吗?

生1:4÷2=2。

生2:30÷5=6

生3:280÷70=4。

……

师:整除的算式实在是太多了(在整除的小圈后加……)那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概括整除算式呢?

生:用a÷b=c(板书)

师:是不是要加个什么条件呢?

生:b≠0(板书),因为b=0,除法就无意义了。

师:如果a、b、c都是整数(板书),且b≠0,那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 [教师先从圈中拿去除不尽的除法算式,再将这些能除尽的算式进行分类,揭示出整除的算式。这样以集合圈的形式,渗透整除和除尽的关系。在学生找出了整除算式的特征后,教师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算式,让学生再次感悟和应用整除算式的特征,并体会象这样的算式有无数个。并通过用一个含有字母的算式来抽象概括,既让学生感悟到用字母表示数的简便,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的整除的概念。]

师:如15÷3=5,我们就说15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15。谁来说说这几道的(指着黑板

上的几道整除算式)?

生1:24÷2=12我们就说24能被2整除,或2能整除24。

生2:32÷4=8我们就说32能被4整除,或4能整除32。

生3:273÷3=91我们就说273能被3整除,或3能整除273。

师:我们一起看看书P49的练一练1。(课件出示)

生答……

[教师针对内容的特殊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说明、学生模仿。不容忽视的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记忆和模仿还是必要的。在教师揭示了数的整除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说、请学生说和学生自己任选两个算式说给同桌听,到一起其说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读来区分两种说法的区别,自我感悟。]

四、感悟关系

师:我们已经知道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数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人教版义务教材)第119—121页。

二、教学目的:

1.知道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的名称,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3.会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

三、教学过程;

(一)面积的意义

认识“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表面吗?

[板书:表面]比如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黑板的板面分别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自己课本的封面、课桌的桌面,然后老师摸一摸黑板的板面]

师:刚才,我们摸的这些面都是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表面。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摸一摸老师画的这两个图形的平面部分。[板书:平面]

引出平面的“大小”

师:在我们摸的这些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当中,谁的面最大?谁的面最小?[板书:大小] 生:黑板的板面最大,课本的封面最小。

归纳“面积”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说明日常生活中,我们碰到的物体的表面或见到的图形的平面当中有大,有小,因此,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面积]

[集体读: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出示: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师:这三个平面图形当中,哪个围成了一个平面?哪个没有?

生:(1)和(2)分别围成了一个平面,(3)没有围成。

师:对。(3)的图形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围成一个封闭的图形,因此,它的平面有多大,没有办法确定。

(二)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的引入

师:我们已经知道面积就是指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那么,我们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用什么去测量它们的大小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1.重叠比较。

师:在比较面积大小的时候,有的一眼就能判断出来。比如,我们一看就知道课本的封面比课桌的桌面小,黑板的板面比课桌的桌面大。但是有的光凭观察,很难判断。比如:老师手中的两张纸片,谁能说出哪张比较大呢?[学生思考后,说出可用重叠方法比较,得出结论]

2.利用“小方块”进行间接比较。

(1)引出“小方块”。

[先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纸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

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学生们发现用重叠法比较,判断不出谁大谁小]

师:这两个图形,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宽,即使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也很难判断,怎么办呢?[学生思考后,仍感到无奈,这时教师出示一个小正方形]

师:我们能否用这个正方形的小方块,以它为标准,间接地比较出这两张纸片的大小呢?

(2)实际演示:将学生手中的两张纸片贴在黑板上,(即:

用同样大小的小方块往纸片上铺,铺后成: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教师

师:现在,能看出哪个图形比较大吗?为什么?

生:正方形图形比较大,因为它上面摆了9个小方块,而长方形上面只摆了8个。

师:大家说得很好。通过刚才的比较,说明三点:第一,用重叠的方法进行直接比较,也很难得出结论时,我们可以用一个小方块为标准,像黑板上这样间接地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第二,通过实际测量得出图(1)的面积是8个小方块这么大,图(2)的面积是9个小方块这么大,换句话说:以这样的一个小方块为标准,图(1)的面积是8,图(2)的面积是9。所以,图(2)的面积比较大。大几?[大1]第三,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我们只能看出谁大谁小,还不能知道大多少。利用小方块比大小,比用重叠的方法进了一步。说明用小方块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做一做:教科书第120页第1题。(用数小方格的方法判断哪个图形面积大)

3.统一标准。

师:指着: 刚才我们说图(2)的面积比图(1)大的原因,就是因

]为图(1)的面积是8个小方块这么大,图(2)的面积是9个小方块这么大。[出示

那么这个长方形多大呢?

生甲:8个小方块这么大。

生乙:12个小方块这么大。

生丙:24个小方块这么大。

??

师:录音机里的彬彬和小青跟大家一样,也因为这个问题发生了一场争论。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样争的。

录音内容:

彬彬:小青??

小青:彬彬,什么事呀?

彬彬:你说老师画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呢?

小青:我说呀,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个小方块那么大。[出示]

彬彬:我说这个长方形面积是18个小方块那么大。[出示

小青:不对,是8个。 ]

彬彬:不对,是18个。

动脑筋爷爷:是谁在那儿争呢?

彬彬、小青:动脑筋爷爷来了,动脑筋爷爷,您说我们谁说得对呢?

动脑筋爷爷:可以说,你们两个都对。但是为什么同样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一会儿是8个小方块那么大,一会儿是18个小方块那么大,原因是什么呢?

彬彬:是呀,为什么一会儿是8,一会儿又是18,原因是什么呢?

动脑筋爷爷:在座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生:因为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

师:同样一个长方形,测得的结果却不一样,就是因为小方块的大小不一样,也就是标准没有统一。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就会造成很多矛盾。比如:国家要在黄山造一个大宾馆,需要测量一块地面的大小,如果上海、北京的工程师以及外国专家他们测量地面用的方块大小都不一样,那结果怎样?(不一样)结果不一样,图纸没

法画,房子也造不出来,那可就麻烦了。那么,怎样才能使上海的、北京的、外国的专家测量的结果都一样呢?

生:必须用同样大小的方块去量。

4.引进面积单位。

师:说得很好。必须用同样大小的方块作为标准去测量。这样,结果才能一样。才能使一个确定的图形或地面有一个确定的面积。那么,到底用多大的方块作为标准呢?这个标准,不是上海人,不是北京人定的,也不是哪一个国家定的,而是国际上已经给我们规定好的。这种国际上规定的统一大小的方块,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119页的下面。[板书:平方厘米这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1平方厘米。

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请同学们用尺量出它的边长,然后让学生齐读第120页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6cm2的长方形,让他们用1cm2的小方块往上铺,实际测量指定图形的大小。

师: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6cm2)为什么说是6cm2?

生:因为铺了6个1cm2的小方块。

师:也就是说: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1cm2的小方块,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2)认识1平方分米。

师:如果我们拿1cm2的小方块去测量课桌的桌面有多大,那你们觉得怎样?[让学生说出很麻烦,费时间等]

生甲:太麻烦。

生乙:太浪费时间。

师:怎么办呢?

学生立即拿出1dm2的正方形,告诉老师,可用这个铺。 出示1dm2的小方块,让学生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几分米。 再读结语。

接着让学生用1dm2的正方形实际测量课桌面的大小。[在学生数桌面上摆了多少个1dm2的正方形时,注意引导用每排的个数乘以排数]

(3)认识1平方米。

师:如果想测量我们教室的地面有多大,给你们这三种方块[指1cm2,1dm2,1m2三个单位的实际大小的方块]作为标准去量,你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生:用那个最大的去量,因为地面比较大,用那个节省时间。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教科书第121页第2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拎出其中的3个作为参照,即1cm2与学生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差不多;1dm2与老师的手掌面差不多;1m2与家里的大方桌桌面差不多。 师:下面,我们再听听录音机里的彬彬和小青让我们干什么。 录音内容:

彬彬:小青。

小青:哎。

彬彬:咱们出几道题考考同学们好吗?

小青:好哇,不过怎么考法呢?

彬彬:是呀,怎么考法呢?哎,有了,每道题你说一遍,我说一遍,说完以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适当的面积单位。选哪个,就拿出相应的正方形。[如果选择平方米,就指一指黑板上出示的1m2的正方形]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了。

边长是1c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

我家大方桌的桌面约是1( )。

课本的封面约是2( )。

亮亮大拇指的指甲面约是1( )。

我家房间的地面约是14( )。

老师的手掌面约是1( )。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面积和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的实际大小,学会了用面积单位实际测量指定的面积,并且知道了要根据所要测量的面积的大小选择相应的面积单位。如果我们想测量我们的祖国有多大,用平方米作单位,那又太小了,因为我们的祖国很大,必须用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那么,比平方米大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呢?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学习。

经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片断及反思

作者:宜兴市都山小学 刘淼 宜兴市新芳小学 郭志芬 录入时间:2007-5-31 阅读次数:459

出示场景图。

教师让学生分步列式解答。

师:能列成综合算式来解答吗?

学生尝试,教师把两个学生的解答过程展示在黑板上。

生1: 50 - 20 ÷ 5

= 50 - 4

= 46(本)

生2: 50 - 20 ÷ 5

= 30 ÷ 5

= 6(本)

师:我们先来看生1的解答过程。和前面用分步列式解答的过程比较一下,你认为他做的对吗?

生:肯定错了。不管是分步列式,还是用综合算式来解答,结果应该是一样的。 生:这道题本来应该先算买了一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也就是要先计算减法,但生1却先算了除法。

师:按照你的意思,也就是说列成综合算式后,运算的顺序要和原来的解题思路一致起来,是吗?

生:是的。

师:那生2做的对吗?

生:(异口同声)对。一看他的结果,就知道是对的。

生:从计算过程来看,也是对的。他先算了减法,也就是先求出了买一个书包后还剩的钱数,再算除法,就是再把剩下的钱数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就求出了笔记本的本数。

生:可是他们两个列的算式都是一样的。这样的算式只能按生1那样的顺序计算,但这又是错的。

师:看来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混合运算顺序的几个规则了。

生: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生:生2违反了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按照原来学过的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但根据刚才对问题解答思路的分析,这样的计算顺序又不符合题意。怎么办呢?

生:那就不要列综合算式了。

师:准备向困难低头了?

生:老师,我能不能自己想个方法?

师:可以。

生: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儿提示?

生:我们能不能看看书?

[片断二]解决问题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50-20 ÷ 5,我用这个符号把它括起来,告诉自己要先算50 - 20。

生:50-20 ÷ 5,我用这个长方形圈出来,也是要先算50 - 20。

生:50-20 ÷ 5,我把要先计算的用一把锁锁好,我的想法是要计算就要先开锁。

??

师:你们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符号来说明自己运算的顺序。这些符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生:都表示要先算50-20。

师:那如果我们全班每人都用一个不同的符号,合适不合适呢?要不要统一一下?有的人看过书了,书上用什么符号表示的?

生:书上用的是小括号。

师:把你刚才想出的符号改成小括号,重新计算一遍。(学生计算后)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以后看到算式里有小括号,应怎样计算?

生:(略)

[反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已有经验出发,经历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又体验了探索的艰辛与快乐。教学成功的关键与教师大胆放手是分不开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中,教师总不希望学生有错误出现,惟恐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瑕疵”,甚至拦路虎。其实,出现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拿本课来说,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只学习了不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很难想到用小括号来表达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如果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出现错误是必然的,也在情理之中,关键要看教师用怎样的方式来处理这样的错误。学生只有切身感受到错误,才能真正体验到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探询前后知识的联系中,意识到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课后有教师说:“学生经过前面的复习和对错题的分析、辩论,对问题解决已有了迫切的心理需求,此时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何必先要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何况最后还是让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仍然采用书中的小括号,这不多此一举吗?”对这个问题,笔者课前也曾认真思考并犹豫过。但我的想法是:学生头脑深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否有接近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图式存在?如果有,教师需要用怎样的方式来激活?实践证明,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有一个学生说道:“我把要先计算的用一把锁锁好,我的想法是要计算就要先开锁。”多好的想法,形象地再现了小括号的作用。试想,没有这一环节的放手,学生的体验就不会如此深刻,学生就没有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何从谈起呢?

教师的大胆放手,充分展现了过程性教学的意义。如果失却“过程”,学生就体会不到“数学也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一种最简洁的人类语言”,体会不到“自己也有数学家的头脑”,更享受不到“经历困惑后豁然开朗的那种快感”。也正因为有了“过程”,学生才有机会在有意义接受的基础上,适度创造。让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与信息”教学片断与点评

[片断一]说一说

1.创设情境。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让学生齐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师:这是一首绝妙的数字诗。作者借助我们常见的数字,寥寥几笔便描绘了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板书:数字)

[点评:在美丽的乡村画面跃然屏幕之后,教师用工整的板书和点睛的话语将其中的“数字”凸显出来,巧妙的设计,先声夺人。]

2.了解编码。

师:数字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出示110 。这张交通指示牌表达了什么信息?

生:高速公路限速110千米/时。

师:这个信息是由数字组成的数表达的。(板书:信息)

师:出示110。它表达了什么信息?

生:报警电话110。

师:为什么不读一百一十?

生:这是电话号码。

师:对,电话号码是由数字组成的编码。(板书:编码)数字可以组成数表达信息,也可以组成编码表达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数字组成的编码是怎样表达信息的。(板书:数字—编码—信息)

师:这些也是由数字组成的常用电话号码。它们都是什么电话号码?

出示:119 114 120 96121 12315

生:(略)

师:你用过其中的号码吗?

生1:我用过114。

生2:我用过96121。

师:在使用这些电话号码时,你觉得怎么样?

生:(齐)很方便。

师:这里每个电话号码都表达一个特定的信息,所以使用起来很方便。95559是交通银行的服务热线,95595是光大银行的服务热线。这里的两个电话号码都是由两个9和三个5组成的,为什么表达的信息不同?

生:因为它们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非常好,编码顺序不同,表达的信息也不相同。如果报警电话改为60894326,你有什么想法?

生1:不好记。

生2:使用起来不方便。

师:为了使用方便,编码时要注意——

生:(齐)简洁。(板书:简洁)

[点评:再现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例,从数字信息转入编码信息,继而揭示数字编码反映信息的特质。准确的概括,简洁明快。]

[片断二]看一看

1.了解邮政编码的信息。

师:这些常用的电话号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是一个信封(出示),信封上有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吗?

生:有。214206。

师:这是什么编码?

生:邮政编码。

师:想了解这个邮政编码表达了哪些信息吗?自己看书。

反馈学生的发现,形成下图:

师:邮政编码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编排的。(板书:规律)不同的地区,邮政编码应该也——

生:(齐)不同。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自己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请大家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家庭所在地的邮政编码前四位都是××××,对吗?

生:(齐)对。

师:为什么?

生:(齐)我们都是××省××市邮局。

师:最后两位可能不同,为什么?

生:因为所在的投递局不一样。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师:交寄邮件时已经写了收件人的详细地址了,为什么还要填写邮政编码呢? 生:工人根据邮政编码分拣邮件更快一些。

师:想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吗?(播放录像)以后大家在交寄邮件时要注意什么? 生:写清邮政编码,不要夹寄硬物,还要使用标准信封。

[点评:通过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邮政编码的知识,满足体验成功的需求;恰当使用多媒体,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并感受交寄邮件应注意的问题。清晰的思路,一目了然。]

[片断三]比一比

师: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一个人的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什么编码反映?

生:身份证号码。

师:课前大家已经了解了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请同学们比一比。 出示讨论题:

①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吗?

②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利用课件随机输入学生说的两个身份证号码。

生:32xxxxxxxxxxxx。

师:这是谁的身份证号码?

生:我妈妈的。

师:她的出生日期是多少?

生:19xx年5月5日。

师:在身份证号码中能看出来吗?

生:从第7位到第14位。

师:这里的5月5日为什么用0505表示呢?

生:如果是10月的话就没办法写了,写55的话,身份证号码就少了。日期和月份都是两位数,所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

师:明白他的意思吗?这样就保证所有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这是编码的一个规则,要保证编码对象的数位要统一。

继续研究另一个身份证的生日(略)。

师:(出示32xxxxxxxxxxxx)你能说出这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生:他的出生日期是19xx年6月18日。

师:其实,每个身份证号码的第7到14位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除了这里相同以外,还有哪里表达的信息也相同呢?

生:前面的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32是江苏省。

师:对,前两位表示的是省,中间两位表示的是市,最后两位表示的是县或县级市。 师:你还想了解身份证号码中哪一部分的信息?

生1:第15到17位的信息。

生2:为什么最后一位是X?

师:也就是想了解后四位的信息。想一想,如果身份证号码中没有后四位,行吗? 生:不行。因为如果同一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不止一个人,就会重复。

师:第15到17位就是顺序号,顺序号的最后一位如果是单数就分给男性,如果是双数就分给女性。刚才两位同学报的身份证号码都是妈妈的,对吗?

生:对。

师: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课件介绍校验码的产生)

师:现在你们明白身份证号码是怎样来表示信息的吗?请将下面的身份证补充完整。(给出信息,让学生补充性别、身份证号码的前两位和第7到14位的数字)

师:有办法查到此人姓名吗?

生:到派出所输入身份证号码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都不一样。

师:也就是每个身份证号码表达的信息是——

生:(齐)惟一的。

[点评:以身份证为例证,了解数字传递的信息,发现数字编排的规律,学习数字编码的方法。渐进的过程,扎实有效。]

[片断四]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数字编码,并从中发现了许多信息。你现在知道为什么生活中要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吗?

生:方便、惟一。

师:编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简洁、有规律。

师:(出示问题:某宾馆有一幢12层的客房大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位置)给房间编号,需要包含哪些信息?

生:哪一层,哪一个房间。

师:请大家给一楼的第5个房间编号。

生:0105。

师:哪一个表示楼层?哪一个表示房间号?

生:01表示1楼,05表示第5个房间。

师:为什么用01表示楼层?05表示房间?

生:因为有12层楼,是两位数,所以用两个数字,房间数也是两位数,所以用05表示。

师:非常好。如果12层第9个房间怎么编?

生:1209。

师:如果还有一幢14层的客房大楼呢?分别给一楼的第5个房间编号。

生:10105,20105。

师:这里的1和2表示什么?

生:12层的楼和14层的楼。

师:他是用数字将这两幢楼区分开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用字母A、B。

生2:用文字。

师:在表达信息时,也会把数字与文字、字母合起来编码。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例子吗?(课件出示:汽车牌号、楼房单元号等)

师:生活中除了给房间编号外,我们每个同学在班上都有学号。一个年级有几个班,每班都有20号,怎么办?

生:加上班级的代码。

师:每个年级都有这几个班级,怎么办呢?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在入学时就已经给每位同学编上了学籍号。例如,一位同学的学籍号是1504001,(15是学校代码,04是入学年份,001是所在年级的顺序号)这里能读一百五十万四千零一吗?

生:不能。

[点评:尝试用数字编码表达出信息,实践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学会从不同角度妥善地思考。突出的效果,显而易见。]

认识小数"教学片断与思考

作者: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杨晨 录入时间:2007-5-24 阅读次数:1279

[片断一]

师:小明要布置新书房,准备购买一张书桌和一些文具用品。他来到了盐阜人民商场。(课件显示:盐阜人民商场图片)进入家具部,就看到了这张书桌(课件显示:一张书桌),合不合适?

生:要量一量。

师:我们用米尺先来量桌面的长。(课件演示测量过程)多长?

生:100厘米。

生:1米。

师:对!也就是1米。(板书:1米)桌面的宽呢?满1米了吗?是几分米? 生:没满1米,是4分米。(板书:4分米)

师:桌子的高呢?有没有满1米?

生:没有满1米,是8分米。(板书:8分米)

师:同学们,4分米是十分之几米?

生:4/10米。(板书:4/10米)

师:4/10米还可以写成这样的一个数。(边板书边介绍)先写一个0,右下角写“.”,紧挨着写一个4。这样的数以前见过吗?叫什么数?

生: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认识小数)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四。请大家跟老师读两遍。你看,4/10米还可以写成0.4米。8分米用米作单位可以怎样写呢?

生:8分米是8/10米。(板书:8/10米)

师:8/10米还可以写成——

生:0.8米。

师:一起跟着老师写一写。(板书0.8米)这个数读作——

生:零点八。

师: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0.8米就表示8/10米。4分米、8分米用米作单位我们会写了,那么1分米、3分米用米作单位又可以怎样写呢?让我们借助这把米尺来研究一下。

生:(略)

师:所以这里的十分之几米可以写成——

生:零点几米。

师:零点几米就表示——

生:十分之几米。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初步认识了一些小数,下面让我们通过图形来进一步认识小数。(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这里有三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10份,你能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吗?

学生完成后,交流答案。

师:刚才我们是看图写小数,如果给你一个小数,你能自己在图中表示出来吗?在1号信封里有两个正方形,每个正方形都被平均分成了10份。请你在第一个正方形中表示出0.2。

学生操作之后交流。

生:我画了10份中的2份,用分数表示是2/10,还可以写成0.2。

师:我在这个正方形中还发现了一个小数0.8,你知道它表示哪一部分?

生:没有画的部分。

生:没有画的部分是8份,就是8/10,写成小数就是0.8。

师:同学们,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如果能换个角度多想一想,就会有新的发现。下面,请你在第二个正方形中任意画几份,并在下面写出相应的小数,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小数表示图中的哪一部分。

生:(略)

师:通过刚才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我们知道一个正方形中的十分之几可以写成——

生:零点几。

师:零点几就表示——

生:十分之几。

[片断二]

师:根据测量的结果,小明选定了书桌。他还想购买一些文具用品,他来到文具柜台,看到了这四件商品,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价格。(课件显示四件商品)

师:橡皮的价格是2角,用元作单位怎样表示呢?

生:2角是2/10元,是0.2元。(课件)

师:对,2角不满1元,是2/10元,还可以写成0.2元。圆珠笔的价格是1元2角,写成小数是几元?请你在材料纸的反面试着写一写。

学生写。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把1元和2角分开来看,2角是0.2元,再和1元合起来就是1.2元。 师:对啊,先分后合的方法真清楚!老师很佩服你!谁写得和他一样?你也能用先分后合的方法说说吗?

生:1元就是1元,2角是0.2元,再合起来就是1.2元了。

师:这本本子的价格3元5角,用元作单位怎样表示呢?

生:3元5角,可以分成3元和5角,3元就是3元,5角就是5/10元,可以写成0.5元,再把它们合起来就是3.5元。

师:在商店里,我们还会见到9.6元这样的价格,你能看得懂吗?

生:9.6元是9元6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9”就是9元,“6”就是6角,合起来就是9元6角。

师:对,我们也可以先分开来看。这儿的“6”其实是0.6元,0.6元就是6角,合起来就是9元6角。

[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测量和购物的情境,把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注意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围绕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零点几),教师设计测量书桌、认识尺上的小数、根据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写小数、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应的小数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获得对小数的直观经验,丰富对小数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表示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围绕第二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几点几),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活动。先是认识0.2元,感知2角还可以写成0.2元,为下面理解1元2角中的2角作准备。其次是认识1.2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之所以采用价格问题作为学习素材,正是基于学生对价格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从“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义。接着是认识3.5元,这是对形如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再次认知,强化了对小数的认识。最后对9.6元的意义作出解释,反向强化小数的含义。以上四个层次,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这一教学难点。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还要感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对知识融会贯通。本节课力求遵循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一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学习基础。虽然小数在生活中较常见,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小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还是很陌生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一位小数,教师选用长度和价格等问题进行教学,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时的共鸣。二是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在充分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从认识零点几到认识几点几,再到对一位小数的整体认知和把握,每个环节都设计了几个层次,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等活动中,层层推进,不断丰富对一位小数的认知体验,直至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本质。三是概念教学是一个不断“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先安排认识以米、元作单位的小数,然后认识图形中的小数,最后到认识数轴上的小数,这是一个从直观开始逐步抽象的过程,但教学要求还是定位在对小数意义的初步理解层面。

乘法分配律”教学片断与评析

作者: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陈娟 录入时间:2007-5-17 阅读次数:770

[片断一]

??

师:现在我们准备种树。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生:男生有29人,女生有28人。(教师板书)

师:如果每人种3棵小树苗,全班一共种多少棵?你想怎样算?列出算式。

[板书:(29 + 28) × 3 29 × 3 + 28 × 3]

师: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学生计算,发现结果相等。(板书:=)

师:这道等式也是由三个数组成的。我们现在得到了两道等式[连同前面通过周长计算得到的(64 + 26) × 2 = 64 × 2 + 26 × 2],请你仔细观察这两道等式: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三个数是怎么算的?右边算式中的三个数又是怎么算的?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并汇报:左边的算式是先算括号里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的算式是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分别与括号外的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师:具有这样的特征的算式,是否都相等呢?请你试着写一道。

生:我写的是(2 + 1) × 3 = 2 × 3 + 1 × 3。左边 = 9,右边 = 9。 师:他是从计算的角度说明左边等于右边,能从其他角度去说明吗?

生:我写的是(4 + 2) × 5 = 4 × 5 + 2 × 5,因为6个5等于2个5加4个5。

师:你是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说明的,看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请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写的是一道等式吗?

学生检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写出了很多具有这种特征的等式,会不会有算式具有这种特征但不相等呢?

生:不会。

师:看来这种等式是有规律的。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种规律表达出来吗? 生:(A + B) × C = A × C + B × C。

生:(△ + ○) × ☆ = △ × ☆ + ○ × ☆。

生:(我 + 来) × 也 = 我 × 也 + 来 × 也。

师:其实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还有很多很多,这种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又该怎样表示这种规律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 + b) × c = a × c + b × c。

师:我们刚才通过大量的例子发现了乘法分配律。如果用字母公式表示,你感觉怎么样?

生:比较简洁。

[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得到了两道满足乘法分配律的等式。从具体情境开始教学,有助于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客观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因而有研究的必要。在得到两道等式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照样子写具有这种特征的算式,看是否相等。从实际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完成这一

任务并不轻松,有的学生并不是按照乘法分配律的要求写等式的。现在反思,也可以理解,因为能正确地写出这样的等式,需要学生对等式中数与运算的特点有准确的认识,而这正是乘法分配律教学的难点。在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为什么等式两边会相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合理性的认识。同时,教师适时提出“会不会有一道算式具有这种特征但不相等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可从是否能举出反例的角度,检验某一规律的普遍性。面对丰富的实例,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这种规律,既提升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明确的认识时,出现字母公式,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的简洁与严谨。

认识面积”教学片断与反思

作者:常州市局前街小学 党小霞执教 潘小福评析 录入时间:2007-5-17 阅读次数:651

[片断一]

1. 感知面的大小。

师:(在黑板上贴出几个三年级学生的手掌印和老师的手掌印)这些手掌印中,有一个不是三年级小朋友的,你能找出来吗?

师:(拿出最大的手掌印)是这个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这个手掌印比三年级同学的手掌印都要大。

师:对,每个手掌印都有各自的大小。在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和手掌印一样,也有各自的大小,且大小不一。

2. 理解面积的含义。

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你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吗?再摸一摸课桌的桌面,注意桌面的每个地方都要摸到哦。

学生慢慢地摸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

师: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面哪个大,大一些还是大得多?

生: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

师:(再次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板书)谁能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说一说?

教师先指定几个学生说,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那桌面的大小就是——能摸一摸,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边摸边说)桌面的大小就是桌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面积。(板书:面积)什么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什么是教室地面的面积呢?

生:(略)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片)那什么是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生:这个图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

师:(拿出数学书)刚才我们说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得多,也就是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得多。反过来,可以怎么说?

生: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比桌面的面积小得多。

师:(拿出老师的手掌印)刚才我们说这个手掌印比较大,也就是说这个手掌印的面积比小朋友手掌印的面积大。

3. 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拿出在不同的面上涂有不同颜色的长方体)党老师带来了一个长方体,你能找出两个面,并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吗?

生:正面比上面大一些。

生:下面的面积比右侧面的面积小一些。

生:左侧面的面积与右侧面的面积差不多。

??

(学生说到什么面,教师便引导学生观察。说到侧面时,引导学生认识左侧面和右侧面)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校园平面图)党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学校的平面图。在这个平面图上,每个建筑物都占有一定的面积。你能比一比他们面积的大小吗?

生:(略)

[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生和教师的手掌印,感知面的大小。在理解了不同的面各有大小的基础上,顺势指出物体“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并注意让学生边感悟面的大小,边用语言准确表达,建立正确的面积概念。随后,教师为学生提供长方体上大小相同与不同的面,校园平面图上面积不同的建筑物,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接比较两个面的面积大小,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在比较两个面的面积时,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大一些、大得多、小一些、小得多”等词语进行表述,培养估计意识。

[片断二]

1. 引发探究欲望。

师:(出示两张纸片,红色纸片是长9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黄色纸片是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红色图形的面积大。

生:黄色图形的面积大。

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

??

师: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看来用眼睛观察是不行了。下面我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党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里面有两把直尺,八张同样大小的绿纸片,还有四张透明方格纸。你们可以选用党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选用你们身边的材料。

学生在小组里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 汇报交流,深入理解知识内涵。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四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

生:我是先把红色图形放好,然后把黄色图形放在红色图形的上面。我发现红色图形露出一点点,所以我觉得红色图形的面积比较大。

师:他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生:把两个图形重叠的方法。(板书:重叠)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他们小组的第二种方法。

生:我是先把这两张绿纸片放在黄色图形上面,发现正好铺满;再把两张绿纸片放在红色图形上面,发现还多出一些红色图形,所以我觉得红色图形的面积大。

师:他借助了什么工具?

生:纸片。(板书:用纸片量)

师:通过操作,黄色图形里包含几个绿纸片?

生:两个。

师:那红色图形呢?

生:两个还要多些。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一组的第三种方法。

生:我先把这张方格纸放在黄色图形上面,横着数有8格,竖着数也有8格,共64格;再把方格纸放在红色图形上,横着数有8格,竖着数有9格,共72格。所以红色图形的面积大。

师: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板书:数方格)

师:(指横着的8格)这“8”表示什么呢?

生:一行有8格。

师:(指竖着的9格)这“9”表示什么呢?

生:有9行。

师:每行有8格,9行共有72格。(拿出黄色图形)你们能说一说,黄色图形的两个“8”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每行有8格,一共有8行,八八六十四,一共有64格。

师:你们组还有方法吗?

生:我是用直尺量的。量得红色图形的这条边有9厘米,黄色图形的这条边只有8厘米。所以红色图形的面积大。

师:他这样用直尺量的方法可不可以呢?是不是只要量一条边呢?

3. 初步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拿出两张被同一张方格纸遮住的长方形,左边的为紫色长方形,右边的为绿色长方形)

师:老师这儿有两个长方形,可是只露出一条边。想一想,这两个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

生:因为绿色长方形露出的边较长,所以绿色长方形的面积较大。

师:都这样认为吗?

生:不,我认为紫色的面积大。如果紫色的另外一条边很长,而绿色的另外一条边很短,那紫色的面积就大了。

生:还有可能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呢。

师:同学们想得都有道理,党老师请你们把想法画在方格纸上,好吗?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在老师课前提供的方格纸上)

师:(出示紫色长方形面积大、紫色长方形面积小、两个长方形面积一样大这三种情况的作业)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量一条边的长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吗?

生:不能,要看两条边的长度。

师:那为什么刚才这个同学量了一条边的长度,就得出正确结果呢?

生:(还是那位量边的同学)因为我量了另一条边,它们是一样长的。

??

师:采用哪种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思考]

教师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究比较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时,考虑到后续学习的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用小纸片量和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受比较面积的大小要用相同的单位去度量,从而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加强对数方格方法的理解与指导,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在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用直尺量的方法,但是,能否用直尺量,如何量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画长方形,感知仅仅看一条边的长短不能确定面积大小。这一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恰到好处地澄清了学生认知的误区。

案例一: 认识生活 探究生活

——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 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在上自然课或是美术课,那你就猜错了。这是党海英老师正在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

上课了,老师亲切的话语响起:“大家看,我们来到‘菜园里\',我们四周有这么多蔬菜,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学生兴奋地齐声说:“想!”

乘着学生的兴趣,党老师继续往下说:“那好,待会儿同学们就下座位到教室的四周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可不要把它们名字叫错了?读完后把小卡片拿在手里,等到把所有的蔬菜认完了,就回座位。”

党老师的话刚说完,学生们便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向了教室的四周,微笑着看看这种蔬菜,摸摸那种蔬菜,有的还凑上小鼻子闻一闻,然后再饶有兴致地拿起旁边的小卡片读一读,看看这可爱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党老师在教室里轻轻地走着,观察每一位学生,分享着学生的收获和快乐,当看到学生们因收获而激发出学习的兴趣时,她亲切的话语又在同学们耳边响起:“下面,党老师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称?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声音响亮。”

党老师首先举起一个大南瓜。学生们迅速地在许多张卡片中找出“南瓜”的卡片,并抢着大声地读出来:“南瓜”、“南瓜”??

“你们找得很快,很准,但要注意‘南瓜\'的‘南\'是鼻音,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们准确地齐读:“南瓜”。

党老师又举起了“黄瓜”、“豆角”、“白菜”、“卷心菜”,最后又拿出了紫颜色的“茄子”,学生们纷纷找出卡片举着读“ qiézi”、“qiézí”、“quézi”,党老师在众多的读音中分辨出有一个学生把“qiézi”读成“quézi”。党老师亲切地说:“好像有人把它读成‘quézi \',我们再读一遍,读准它的名字——‘qiézi\',全班齐读。”

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和实际情况来看,生字确实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

此起彼伏的读书声过后,学生们慢慢地安静下来。

“你们想把刚才读的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吗?”党老师商量的语气,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

学生纷纷举手。

课堂上,学生清晰、自信地读书,老师热情地鼓励,声声入耳。

为了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课文,将自己的收获畅快地表达出来,党老师说:“你们刚才认识了那么多的蔬菜,谁愿意说说它们?说说你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我刚才认识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

“我觉得更像一根绳子。”

“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

“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

“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

“我知道了卷心菜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包菜。”

【评析】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此课中,老师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明显地分成了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此时课文所要学习的生词已不再是一个个陌生的、生硬的方块字的组合,而是一个个他们急于认识的朋友。当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人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了这些蔬菜的名字,并读准了字音,认识了它们,欢快的气氛就弥漫了整个教室。第二个层次则是创设了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由看一看、闻一闻以及摸一摸,他们自然明白了更多。原来“豆角像一根绳子”,“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香香的”,“我们吃的包莱就是卷心莱呀”??这些陌生或熟悉的蔬菜的特点,不是老师向学生讲解的知识点,而是学生们独自探究的“伟大”成果。学生们通过生活获得了认知,又通过进一步的认知,明确了更多的生活中的事例,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长了学生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激发他们的情感。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郝秀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 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 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 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 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 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 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 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 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律,训练朗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 字理识字:月 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 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编选了两篇诗歌和一首古诗,《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弹性地处理教材,如将“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等内容有机地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

本课例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在进行认的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如教师启发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本课例进行了一个“摘果子,作拼盘”的拼句游戏,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智慧树”上的“词语果子”:“我”、“小鱼”、“鸟儿”、“爸爸”、“在家里”、“在小小的船里”、“在河里”、“在天上”、“看书”、“游”、“飞”、“坐”摘下来后,放在盘子里,做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学生拼出了“我在家里看书。”、“我(爸爸)在河里游。”、“爸爸在小小的船里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等充满了想象力的句子。

本课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欣赏音乐,做律动等活动,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课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星星、月亮、天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如拼句的练习,各种方式的阅读,创设情境的体验等,还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如读的具体指导,引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及写姿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想象月亮的形状,问在夜空还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例对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度还未把握得体,如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一些。

案例三:《燕子妈妈笑了》课堂教学纪实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名字是《燕子妈妈笑了》。它在课本(一年级下册)的第 47页,请同学们翻书,看谁先找到。 (学生积极翻书,找到这一课。)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一边听一边用手指着书。认真听,仔细看。(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专心听故事看书。)

点评:开课简单,直切主题。在初读课文时,对学生提出最简单实在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习惯。

师:喜欢这个故事吧,你们能不能自己读读课文?生:能!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圈出来,看生字表上的注音,也可以查字表。

生: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生:还要把这个字多读几遍。

师:好!大家互相帮助,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办法来解决。同时,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学生读书积极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个别精力不集中的同学。大多数学生读过两遍后,教师叫停,总结表扬学生读书认真、仔细。)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自己解决字音问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课文共有几段?

生:共有八段。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找了四名同学每人读两段课文)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真听,并用手指着字,读到哪儿,指到哪儿。 (学生开始读,遇到读不顺的地方,教师学生一起帮忙,顺利读完,教师小结,并总结学生读书认真,听讲认真。)

点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讲,培养良好的听讲习惯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在学生读书时,师生一起认真听,帮助读书的同学读准每个字音,真正做到了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师:大家一起读课文好吗?已经会读的同学,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来读,还不太会读的同学,只要用手指着,把每个字读对就可以了。

(学生一起读,有一句出现了困难,教师叫停,让学生把这一句连读两遍,课文读完后,教师再小结,表扬学生学习认真、仔细。)

师:再自己读读课文,读熟的同学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读得还不熟的同学,只要能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

点评: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两次提出了不同的读书要求,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心愉快地投入到读书中。

(学生认真读完书,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读书收获。) 生:我知道茄子是小的,冬瓜是大的。

生:我知道茄子是紫色的,冬瓜是青的。

生:我知道冬瓜的皮上有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生:我知道了,小燕子认真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板书‘认真\'两字。)

生:我知道燕子住在屋檐下。

(其他的答案差不多,教师及时总结每个学生的发言,表扬学生读书认真,肯定学生的回答。)

点评:学生在听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次练习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虽然幼稚,却是学生自己所得,朴实自然,毫无雕琢痕迹。

师: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课文中的词语不知道大家认得怎么样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你们可以读读试试。

(教师用卡片出示词语,学生齐读,然后又找了几组同学“开火车读”,其他的学生跟读。)

师:大多数同学能认出这些词语。那么,把课文中的字拿出来,你能读出来吗?生:能!

师:请小组长帮助老师一起来检查一下大家认字的情况。小组长用每个同学的生字卡片来检查认字情况。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再告诉他怎样读。然后我们来汇报各小组的检查情况。

(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巡回,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及时提醒个别贪玩的学生投入学习。各组检查完后,各小组组长汇报坚持检查情况,包括汇报他自己的认字情况。教师肯定小组长工作认真负责。)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字的同学,能不能帮助你们组中那些还不会读的同学把这些字都读会?

生:能!

师:怎么教? 生:让他们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教他们读,不熟的字还要多读几遍。

(学生开始学习。教师继续巡回检查,了解学习情况,组织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学完时,教师叫停。简单小结,表扬学生学习努力。让小组长说说自己小组中有哪些同学进步了。教师用卡片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会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学生读得很积极,大多数学生能读熟,个别同学不全会读。教师小结,肯定学生努力的结果。)

点评:小组合作识字的办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是因为老师给小组长布置了具体的任务,使小组长明确了自己的责任。组长充分利用好学生手中的识字卡片一个个认真检查。学生通过两次不同要求的小组活动不但扎实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小组内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合作。

师:同学们学习很努力,老师很高兴。我想和大家一起读读课文,好吗?(学生很高兴地答应。) 老师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二四六段女生读,三五七段男生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你们同桌分段读好吗?男生读一三五七单数段,女生读二四六八双数段。读完以后,说说谁读得好。(学生开始练读,读完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同学读得哪些地方好,学生积极说出同学朗读的长处。)

点评:认完生字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再次尽情朗读,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师:课文读完了,我们知道小燕子认真观察,知道了冬瓜和茄子有许多不同。我们也拿一个冬瓜和茄子看看好吗?(学生兴奋。教师把准备好的小冬瓜和茄子拿出来让学生看,学生看到了冬瓜皮上的细毛和茄子柄上的小刺。)

师:我以前只注意到了茄子柄上的小刺,却没有注意到冬瓜皮上的细毛,你们呢?(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和忽略了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想说一说吗?

生:小燕子做事很认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生:小燕子飞来飞去,太累了。

生:虽然累,但它不怕累,还能一次次飞去认真观察。

生:燕子妈妈很聪明,她让小燕子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经过锻炼,长大后,就会像她妈妈一样聪明。

点评:这是学生再次读书后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很显然,这次体验较之上一次深刻、全面。孩子们已经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根据小燕子一次次观察到的结果得出自己的认识) ,这种体验是学生通过认真读书自己得来的,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说明大家确实认真读书了,能把书读明白。以后希望你们做事情也能这样认真。

总评: 这是一节朴实、自然、清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节课注重阅读和识字的教学,注重学生读书识字的过程,注重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和情感体验。北京师大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课文长,识字量大,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傅文宁老师的课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次扎扎实实地读书(一节课学生读课文有七遍之多),达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目的。学生从听读到自己读,从需要别人帮助到读得流畅再到获得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个过程是多么重要!其实读书的过程既是学生识字的过程,又是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没用精美的课件,只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指导学生集中精力地认真读书,同时注意让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参加小组活动。师生间亲切交流,平等对话,共同把“认真”二字贯穿课堂始终。这不正像课文中那位耐心的燕子妈妈和一群认真做事的小燕子一样吗?

--------------------------------------------------------------------------------

案例四:感受春天的手

——《春天的手》教学案例

《春天的手》这首儿歌,通过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的美丽景象,处处表现了勃勃生机,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讲授这篇课文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被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了,也被这温暖的天气陶醉了。

于是我结合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让学生展开联想。继而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美丽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春天,我们去看看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手,好不好呀?”学生立刻欢呼起来。

我给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服从指挥,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认真观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我巡回作适当提示。孩子们个个像快乐的小鸟,在校园里找起了春天。他们高兴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金老师,我看到那棵小树发芽了!”“金老师,你看你看,小草变绿了!”“金老师,秋风吹掉的叶子又回到树上了!”“金老师,冬天人们变胖了,现在又变瘦了,因为我们穿的衣服少了!”“老师,我看到蚯蚓从泥土里转出来了!”“老师,我感觉到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回到教室,孩子们还沉浸于自己发现的兴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想法,并提出交流要求: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鸟儿?湖水的颜色怎么样?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围绕“春天来了”有层次、有顺序地说一句或一段话。

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发现有人与他们分享,兴高采烈地互相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特征。我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说话中的错误,及时指点。全班交流时,学生每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芽了!”“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大地穿上了绿装!” “春天来了,春姑娘把人们变苗条了!”“春天来了,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找到了春天,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这节课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朗诵《春天的手》这篇课文时,更是将他们的喜悦融入其中,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短短的一节课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但这节课无形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通过这次教学,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将活动穿插其中,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第二,可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从多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扩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面。增加交往频率。第四,活跃教学气氛,在上述“找春天”的活动中,个体观察与小组讨论相配合,从而使整个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

案例五:地球爷爷的手

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 ——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 (板书课题) ,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最好的全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 (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 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 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 (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 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 5、7、10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先以 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 (让学生以 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 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 (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

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四、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评 析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环节,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

案例六:天公作美巧上课

我们几位教研员约定 3月7日去听北辛村小学一年级教师韩钰的课,这天下起了小雨,是天意的安排?还是韩老师随机应变?她讲的课文是《雨点》。

上课了,老师、学生进入了角色。

师:同学们好!看看外面的天气,看看课本,今天我们学哪一篇课文好呢? 学生纷纷向外张望,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大多数学生说:老师,学《雨点》吧!

评:师巧妙地利用难得的天时,把学生引入学习课义的最佳情景之中,学生也很机灵,他们也知道老师今天可能要讲《雨点》。韩老师不死扣教材顺序,灵活处理,可以说韩老师在巧妙地利用天公帮忙,完成教学任务。

师:好!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雨点》。(板书课题) 老师提议:全体起立,说一声谢谢天公作美,帮我学习课文。

(学生全体起立,在笑声中齐喊:谢谢天公作美,帮我学习课文。趣味、情景教学可谓恰到好处。)

师:拿起课文面向窗外,大声地、尽情地、美美地读几遍课文吧!看谁能把雨点逗笑了。

评:生美滋滋地读着课文,带着亲切的情感,读呀读呀。师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读,因为学生还有一定的朗读基础。在我们听的过程中也确实感到学生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有的学生不时抬头望望窗外的雨点,看雨点是不是笑了。儿童天真的表情,叫人好激动。

师:(微笑着拍了三下手) 雨点雨点下吧!小朋友们停下。

师: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老师听见小雨点都笑了。大家静下来,侧耳细听,是不是小雨点在笑?

(教室顿时一片寂静,学生们在屏住呼吸静静地听。刚才还是朗朗一片读书声,立即又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

生:(一个小女孩沉不住气了) 老师,我听见了小雨点在小声地笑。 师:是吗?谁还听见了?

生 l:老师,我也听了。 生 2:老师,我也听了。

师:别给老师说,给你周围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纷纷互相说,有说“哈哈笑”的,有说“嘿嘿笑”的,有说“嘻嘻笑”的??) (突然有一位学生举起手说:)

生:老师,我怎么听不见呀?

评:大部分学生都笑了。我们也笑了。笑什么?笑这个同学傻吗?笑这个同学说真话了吗?请看老师是怎样处理的?

师:是吗?可能小雨点笑的声音小,你听不见。下课后,你站在雨地里听一听,一定能听见。好吗?老师也希望大家都到雨中去听雨点的笑声。

评:这位学生点了点头。韩老师处理得恰到好处,我们相信这位同学下课后在雨地里一定能听见雨点的笑声。同学们也乐意去听,去体验亲近大自然的乐趣。

师:(把半盆水端在讲桌上)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个池塘,咱们到教室外面看看雨点怎样在池塘里睡觉的。

(学生走出教室,站在楼道里,我们也成了学生中的一员。老师把水盆放在了院子里,任雨点往里下。)

师:雨点落进池塘里干什么去了? 生: (齐声) 在池塘里睡觉。 评:这样对话真巧妙,一边表演,一边说出了课文。

师:(师蹲在雨中,慢慢地让水流出来,在院子里成了小溪,师指着小溪说:) 雨点落进小溪里干什么去了? 生:在小溪里散步。

师:(师让水流得快了,师指着流动较大的水,说:) 雨点落进江河里干什么去了?

生:在江河里奔跑。

师:(把水全到出来,成了一片海洋,师指着海洋,说:) 雨点在海洋里干什么?

生:在海洋里跳跃。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问什么你们都知道。

评:师用很形象的实地表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

师:(让小朋友回教室) 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刚才的情景,再读几遍课文。

评:这个情节好!学生对刚才的表演兴趣盎然,联想又很丰富。师不说背,而说读,而且是闭着眼睛读,这就是教学艺术!学生没压力,轻松愉快,学生在师巧设的情计中,不知不觉会背诵课文了,也能理解课文了。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小雨点给我们带来几个生字呢?抄一抄,写一写,让小雨点看一看,是不是难住了我们?

评:师又巧妙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生字上,并且学生不以为是作业,乐学爱学,能学会。

我们听课的老师也兴致勃勃地在教室里看学生玩生字。

下课后,我们问韩老师:“你是提前准备好的吗?”她说:“不是。我是随机应变,只是略作了一下准备。如果这节课成功的话,可归功于天公作美,如果不成功的话,可以说是天公给了我机遇,我只是和天公擦肩而过罢了。欢迎老师们多多指教。”

我们几个不约而同地说:“天公作美,助你成功,抓住机遇,祝你成功。”

更多相关推荐: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田鸿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图形根据乘法的含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参与收集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重点是使学生初...

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教学反思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能解决简单的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的教学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是教材第一次出现这将是今后学习复杂的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的基石...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中间问题而对于要先解决的这个中间问题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

《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

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如何培养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题得能力着眼设计的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二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有部分同学记不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杨青林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东区小学张艳春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存在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解决一个中间问题而对于要先解决的这个中间问题很多学生...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冀教版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标准提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

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课后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课后教学反思课题解决问题乘法和加法应用题的区别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7及练习十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情境解决乘法应用题和加法应用题2分析区别乘法应用题和加法...

20xx-20xx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解决问题1:教学反思(名校资料)

小数乘法解决问题1教学反思我在教学本课时将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逐步形成面对具体问题先确定是否需要计算再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口算估算笔算等使学生认识到解...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教学反思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第一单元安排的小数乘法主要内容分为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利用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积的近似数连乘乘加乘减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等几个知识点回顾这一个单元的教学发现学生...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小数乘法的教学反思石永鹏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习情况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

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0篇)